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出殡:出殡时,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阴历每月初一、二、十五、十六步出殡,其他日子只要不是丙日都可以出殡,忌讳天坑。灵车走后家属或近亲做招告,仪式,用灵前贡品或碗中奶,食品,有时用胸骨、肥肠、胃等做招告。
⑤杀牲:死了人,无论穷富都要死牲祭献,根据穷富不同,大至猪头,小至鸡。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杀殉”、“血祭”的遗俗。死者如年岁高,供品被视为福物。供品要分给亲族人们。祭献的鸡,多留给送灵下葬的人们出殡回来后食用。
在13世纪以前,蒙古人“以高声痛哭表示哀悼”,而接受佛教后,蒙古族的这一传统发生了转变。佛教认为“哭喊会使亡灵受惊迷路,如泪水沾尸体,亡灵会沉入泪海而不能转生”,因此,13世纪后的蒙古族在进行吊丧的时候只准啜泣而不能哭喊。
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蒙古民众广泛接受佛教以后,尤其是被满清征服以后,蒙古人接受外来丧葬习俗比较多。天葬、火葬、木(或石)棺土葬等都是在那才出现在蒙古族的丧葬中的。
20世纪39年代编撰的《绥蒙辑要》也记载,蒙人之丧葬,除土默特旗外,通常多为野葬,也称为天葬,也有火葬和棺葬(土葬)者:“火葬,非喇嘛和大富大贵者使得为之;棺葬,富贵之家皆有之;而野葬,平民为多。”
在喇嘛教传入后,在草原牧区出现了天葬。蒙古族的天葬,和西藏的天葬有一些不同之处。其具体做法是:蒙古族人死后,用白布裹身,将尸体放在牛拉的勒勒车或置于马背或骆驼背上,猛力抽打牲畜,使其狂奔不停,尸体坠落处,即为葬地。或运往喇嘛事先指定葬地,任鹰犬啄食。三日后若尸体已被鸟兽食尽,则认为死者灵魂已升入天堂,否则认为死者生前的罪过未消,必须请喇嘛诵经祈祷,替死者消灾忏悔,直至尸体为鸟兽食尽为止。天葬虽看似“残忍”,但它符合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物链原理;实则是干净卫生的葬法,直到今天,天葬仍是蒙古族的葬法之一。
火葬是喇嘛教传人蒙古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也有一种说法是蒙古族在接受佛教时,是随藏传佛教进人蒙古地区的。火葬即以火焚尸,这种葬法并不是对每下个人都适用,它一般是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所采用的葬法。在如今的内蒙古,富贵者多行火葬,其方法是:死者的子孙用死者生前所喜爱的马匹将死者的遗体拉至某荒凉处,盖一间木屋放置尸体,并砍下马头祭祀死者,然后四散回家。第二年春,亲友们携带死者生前所用衣物等至木屋,然后将木屋焚烧。焚烧后三日,亲友们前往查看死者尸骨,如果荡然无存则说明死者已经升天,如果残骸还有残剩,则来自百度文库明死者在地下极受虐待,亲友们需要马上请喇嘛念经超度亡魂或广为布施死者生前的财产,以减轻死者的罪行。呼和浩特市士默特左旗的喇嘛洞,传说供奉的就是坐化的活佛扎木苏一世。据史料记载,俺答汗便是被火葬的。
还有一种葬式叫做深葬,是土葬的一种,但与一般的土葬不同的是其墓无冢,也没有任何标记。深葬的墓穴深度一般都在九尺以上。在挖墓的时候,将挖下的草皮放到一边,等把死人埋好,再将草皮移回。不久草还在原地继续生长,与周围草坪没有什么差别,所以用这种方式丧葬的人的墓轻易找不到。为了记住墓葬的地点,通常蒙古族会在埋葬的时候,当着一母驼的面,将其驼羔杀掉。以后,当寻找墓地的时候了就带着母驼到驼羔被杀之地附近,母驼站立昂首哀鸣之地便是坟墓了。有些人怕自己记不住,便在坟的一边垒几块石头作为标志。巴尔虎蒙古至今仍沿用这种方法。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摘要】: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受到气候、经济、文化、生产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作为最重要的礼仪之一的丧葬礼仪,自然也有着其独特的风采。本文将从蒙古族丧葬习俗发展概况、蒙古族丧葬葬式和丧葬礼仪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字】:蒙古族丧葬习俗发展概况葬式
二、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据民国初年编撰的《最新蒙古鉴》记载:“蒙古社会,丧葬之仪大别有三:一为土葬。其法多行于长城附近蒙汉杂居之地,葬式略如内地同,然王公多行之。二为火葬。此法多行与富贵之家或王公之族,请喇嘛诵经后,即将其尸体赋以茶毗,用火焚毁;俟其全部火化,乃捡其骨烬,送至喇嘛庙内,将骨捣碎,和以麦粉制成饼形,存于灵塔,或奉藏于五台山之灵域。三为野葬。即将尸体诵经后,弃之于野,或置于深山谷中,任狐、狼、野鸟之啄食。倘逾三日,其尸未尽食,则谓不详,便即敦请喇嘛诵经忏悔,必至鸟兽食尽而后已。”
⑥合葬:夫妻合葬与汉族不同的是男在右,女在左。
⑦烧食物:蒙古民族不烧纸,是烧些死者生前喜欢用的食品。焚烧食用后的畜骨为死者祝福。但后来有些地方受到汉族习俗的影响,也逐渐采纳了烧纸的习俗。
⑧服丧:古时有守孝习俗。《北史·室韦传》载:“父母死,男女娶哭三年”。近代变为祭七、祭百日、周年。服丧期间,穿素服、禁娱乐。有的地方的蒙古民族,未婚男女、孤身无子者、月子病患者或恶病患者,以及横死者,均按火化后再土葬的习俗。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入坛罐中埋入地下。
民国时期的蒙古族的丧俗,因地而异,但大体上来说,其丧俗可分为三类:靠近汉族的地区,接受了汉族的土葬习俗,盛行土葬;在内蒙古地区多实行火葬和野葬。民初以后,由于民族杂居地区不断扩大,农业区、半农半牧区逐步走向定居,丧葬习俗也在不断改变。在牧区基本还是沿袭野葬方式,在农区基本采取土葬。因受到萨满教和喇嘛教的影响,蒙古族的丧葬中具有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人死后要请喇嘛念经,要给寺庙和喇嘛赠送一些牲畜、钱财等物品,请他们为死者祈福。
三、蒙古族的丧葬礼仪
①指路:(“苏讷思穆日扎合”)人死后要请喇嘛为其念经、指路,让死者到“德博占”去。
②丧服:有的地方死者穿蓝裤,白布衫。蒙古民族以白为纯洁,以白为民族本色。布用平纹,不穿绵衣。儿女不许伸手给死者穿衣。死者遗留衣服,多赠给为死者穿衣服的人。
③停灵:去世24小时后才能殓葬,入殓时死尸不能从门过,要打开窗户,用秫吉三根拼成门形,尸体从窗户抬出去。所以平时蒙古人忌讳小孩跳窗户,因为一旦跳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了,假如不幸跳了过去,还要再跳回来,从门出去。
左玉河.婚丧嫁娶中国文史出版社第244页
赵·斯仁扎布.蒙元民俗第138页
王迅等.蒙古族风俗志(上)第53页
威廉·鲁布鲁克.威廉·鲁布鲁克蒙古游记
一、蒙古族的丧葬习俗发展概况
蒙古俗语说:“人即生墓始形”。大概意思是,人一生下来便逐渐走向死亡,作为生命的客观规律,死与生同样不可避免。就像人活着的时候状况各异,死亡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一样,吊丧方式及其体现的丧葬习俗也有一定的差异。从整体上看,几个世纪以来,蒙古人丧葬风俗的变化要比其它风俗的变化要大的多。由于各地各部族所处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的不同,其习俗也有所区别。
在内蒙古东部农业区,蒙古族的土葬多是采纳汉族的礼仪,与汉族的土葬很相似。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自己民族的特点。一般来说,蒙古族的土葬分两种:一种是将逝者尸体装入白布葬袋运至墓地,按照头北脚南的姿势把尸体放入坑内掩埋,墓穴上面用石头堆成墓包,墓包上立达日其格。
一种是用檀香木水或芳香草水洗逝者全身,入殓后让逝者头部平视,双手合十,盘腿而坐。然后在棺中填满香和芳香草,在棺外罩紫色或黑色布棺罩。棺材安放好后,烧香,点灯,上供,守灵3~5天。出灵时,棺材从窗户抬出,儿女亲友要面地而卧,让棺椁从身上慢慢移过。再由逝者的儿子举着上书玛尼字柳条杆白旗引路,将棺材运至墓地下葬。3天后,家人要前往墓地摆供品祭奠。用于拉棺椁的车,3天内不能进屯,须在野外向外侧翻放3天,方可取回。
参考文献:
《殡葬风俗:蒙古族的丧葬风俗》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0f2f890100khe2.html
《最新蒙古鉴》1919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726页
《绥蒙辑要》1936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736页
左玉河.婚丧嫁娶中国文史出版社第243页
蒙古民族的丧葬仪式,有受其他民族影响的部分,也深受宗教影响。一般说,蒙古民族的丧葬仪式,比较纯朴,礼仪节俭,多具有宗教色彩。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的提高,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丧葬活动如念经等已经逐渐少了。土葬正逐步发展为深葬;火葬也不再限于原有那些,逐步习惯于送火葬场火化。
在牧区,葬礼完后,为亲友们摆殡席,蒙古人称“宝音阿日哈”。城市中的一般举行追悼会,以缅怀死者,寄托人们的哀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