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共19页PPT资料
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善于思考 不迷信权威 执着追求真理 .......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 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 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 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 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更多精品资源请访问
docin/sanshengshiyuan doc88/sanshenglu
这句话说明:
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
量(有)关系,物体越(重), 落下的速度越(快) 。
对此,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他是怎样进行实验的?别人有哪 些反应?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就 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 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就会比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辩论 信奉 违背 拖住 寻常 曾经 拴在 教授 解释 宣布 固执 十磅 比萨城 伽利略 胆大妄为
的dē 谁的、我的 着zhé 坐着、说着
dí 的确
zháo着地、着火
dì 目的
zhuó穿着
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是什 么时期的哪国人?
2、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 上“先……然后……接着……最 后……”叙述)
会让, 把他的话当作真理
明白:像亚里士多 德这样的大哲学 家说的话也不是 全都对的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 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 不是全都对的。
反复地读一读这句话,再说说自 己的体会。
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 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
伽利略
(1564—1642)意 大利物理学家、数 学家、天文学家及 哲学家,科学革命 中的重要人物。创 制了天文望远镜。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PPT课件冀教版
花艺女生经营花店,她充分发挥从书中学到的知识;从插花的艺术到插花的成本,都精心琢磨,她甚至联想到把一些断枝的花朵用牙签连接花枝夹在鲜花中,用以降低成本……她的知识和她的聪明为她一周的鲜花经营也带来了不错的成绩。
简述: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590 年 伽 利略在比萨斜 塔做“两个铁 球同时着地” 的实验获得成 功。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 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 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亚里士多德)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 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 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出人意料的是,老板竟留下了那个待业女孩。人们不解——为何老板放弃为她挣钱的女孩,而偏偏选中这个缩手缩脚的待业女孩?老板说“用鲜花挣再多的钱也只是有限的,用如花的心情去挣钱是无限的。花艺可以慢慢学如花的,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一个人的气质,品 德以及情趣爱好,艺术修养……
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专长,这无疑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帮助。但人更要有如花的心情,因为这心情能感染人,让人领悟到生命的纯真和美好。
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 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 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 了脸!”
说话训练: 作为伽利略的亲人,朋友,边的
人,你会怎么跟他说呢?
身份有:亲人、同事、朋友、学生 ……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他说 些什么?
几岁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龄呢? 电视节目主持人拿这个问题问了很多的人。一个小女孩说:“两个月,因为你会被抱着走,你会得到很多的爱与照顾。”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课件冀教版201703101116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 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 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 三层时,便发现地基开始倾 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 顶中心线已经偏离塔体中心 垂直线2米左右。该塔由于 “斜而不塌”名声远扬。目 前,斜塔仍在倾斜,科学家 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这一世界 名塔。
伽利略在著 名的比萨斜 塔上验证了 两个铁球同 时着地。
人们的态度
试验前
试验后
态度 变化
思想 变化
胆大妄为 固执 丢尽脸
忍不住惊讶地 叫了起来
信奉亚里士多
德,把他的话 当作真理
像亚里士多德这 样的大哲学家说 的话也不是全都 对的
课文分析
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呢?
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 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 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 是不迷信权威,执着地追求真理。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 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 速度就会比 10磅重的铁球 慢。
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 整体,就有 11磅重,落下的速度 就会比10磅重的铁球 快。
1+10慢于10
1+10快于10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结果都证 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 说错了 。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 落下,总是 同时着地 , 铁球往 下落的 速度 与铁球的 轻重 没有 关系。
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想怎么读就怎么 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对 你喜欢的语句多读几次。要求:字字入 目,句句入心 。 思: 课文按顺序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请你用“先……然后……接着……
最后……”叙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附教学设计+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附教学设计+反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附教学设计+反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PPT课件 (6)
2019/5/23
11
生字学习
lǜè biàn
略辩
省略 辩论
tuō
拖
拖住
2019/5/23
shì
释
解释
fèng wéi bàng shuān
奉违磅 拴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xuān sà wàng zhí
宣 萨妄 执
宣布
拉萨 胆大妄为
12
固执
不要多一点
2019/5/23
不要少一点
13
辨辩辫
一点一撇仔细辨; 中间有言来争辩; 找到丝线扎小辫。
要从小养成爱动脑筋, 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019/5/23
52
总结全文
•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 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 对待学习。
2019/5/23
53
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
2019/5/23
58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伽利略从斜塔下来的时候,斜塔下的人开始后
悔,脸色不安起来,议论着:“连古希腊最有名的大哲学家竟被一个区 区之后25岁的年轻教授几百,他真是了不起!”一位教师,敬佩地说: “简直是太聪明’、太勇敢了,我要拜他为师!”另个人眉飞色舞地 说。 正当伽利略出来时,一群记者团团围住伽利略。其中一个大胆的
41
试验前,人们议论纷纷:
有的说: 有的说: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 德的错处!”
“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 会让他丢尽了脸!”
2019/5/23
42
试验后,人们又议论纷纷: 有的说:
2019-2020年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件共17张PPT
编后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亚里士多德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 如果这句话 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 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 10 磅重的铁 球慢;但是,如果把 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 看作一个整体,就有 11 磅重,落下的速度
应当比 10 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 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精品课件
重难点点拨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反复”可以改为“重复”吗? “反复”说明伽利略多次做试验,每 次高度、球的质量、试验地点、天气、 风力等试验条件都不同。这表现出了 伽利略严谨的科学精神。“重复”只 是机械地做一样的事,没有“反复” 的表达效果好。
提出质疑 (2、3)
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 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话
敢于 挑战 权威
伽利略
反复求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怀疑
科学探究 公开实验 (4-6)
实验前嘲讽
试验后惊呼
执著 追求 真理
拓展延伸
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
的眼前,任我去探寻。——(英国)牛顿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 现实。——(法国)居里夫人
课文早知道
边听边想: 课文讲了伽利略 的什么故事?
小喇叭朗读 开始了,点一点 音箱,一起听。
课文早知道
本文主要讲了意大利 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 时代不迷信权威,敢 于提问题,进行试验, 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 学的故事。
重难点点拨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 德。”为什么用“信奉”而不是“相信”?
重难点点拨 伽利略为什么敢于公然反对亚里士多 德?他公开做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伽利略是经过严密的推理和反复试 验之后才向学生宣布的。他公开试 验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试验打破当 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 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
重难点点拨 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受到责备,而且 可能还有更坏的结果。伽利略坚持自己 的试验,可以看出他身上具有何种精神? 可以看出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 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 神。
我知道有关科 学精神的名言。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记叙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落地实验的背景与经过。
小编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及赏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
他曾经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那时候,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
但是,伽利略却对此提出了疑问。
他想,如果把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拴在一起,那么这两个物体下落的速度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他准备了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一个一磅重的铁球。
当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塔顶释放时,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结果。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两个铁球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重的铁球下落得快,轻的铁球下落得慢。
相反,它们几乎是同时着地的。
这个实验结果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赏析:这篇课文讲述了科学家伽利略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故事。
通过描述他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著名实验,展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和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
首先,课文揭示了伽利略的敢于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他不盲目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权威理论,而是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品质。
其次,课文强调了实践检验真理的重要性。
伽利略没有停留在理论争论上,而是选择了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体现了科学方法的核心原则——通过观察、实验和验证来获取知识和理解自然现象。
最后,课文通过描绘实验的结果和人们的反应,展示了科学发现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伽利略的实验不仅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也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需要勇气、创新和实践,只有不断挑战和超越现有的知识框架,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的来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我们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科学方法,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四年级下册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件
25 两 个 铁 球 同 时 着 地
伽利略 17世纪意大利 伟大的物理学家、 天文学家、哲学 家,近代实验科 学的先驱,伽利 略发明了人类历 史上第一架天文 望远镜。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一读课文,注意,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有拼 音的词语多读上几遍。
生字学习
lűè biàn fèng wéi bàng shuān
略
tuō
辩
奉
违
磅
拴
拴住 zhí
省略 辩论
信奉 违背 一磅 shì xuān sà wàng
拖
拖住
释
宣
萨
妄
执
解释 宣布 比萨城 胆大妄为固执
辨字组词
辪
辩
辨
( 辩 )论家
分 (辨)
( 科学家。他在生 物学、生理学、 医学、美学等方 面都有杰出的贡 献,被马克思、 恩格斯称为古希 腊哲学家中“最 博学的人物”。
慢
10+1慢10
两个铁球拴 在一起,落得 慢的会拖住落 得快的,落下 的速度应该比 10磅的慢
伽利略的思考过程:
快
10+1快10
两个铁球拴 在一起,就有 11磅重,落下 的速度应当比 10磅的快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结果都 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 说错了 。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 落下,总是 同时着地 ,铁球往下 落的 速度 与铁球的 轻重 没 有关系。
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伽利略身 上哪些东西值得你去学习?
搜集伽利略的名言警句。
课下读《伽利略传记》
课文中有一些反义词,找一找再抄
下来。
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 一个软骨病人。 追求科学的真理需要特殊的勇气! ——伽利略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优秀PPT课件冀教版
1+10快于10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结果都证 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 说错了 。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 落下,总是 同时着地 , 铁球往 下落的 速度 与铁球的 轻重 没有 关系。
伽利略在著 名的比萨斜 塔上验证了 两个铁球同 时着地。
人们的态度
试验前
态度 变化
试验后 忍不住惊讶地 叫了起来
胆大妄为 固执 丢尽脸
像亚里士多德这 信奉亚里士多 样的大哲学家说 思想 德,把他的话 的话也不是全都 变化 当作真理 对的
课文分析
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呢?
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 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 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 是不迷信权威,执着地追求真理。
课后练笔
伽利略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 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 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
伽利略是一个 勇敢 的科学家。
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 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 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 得十分勇敢。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 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
想象一下,试 验结束后,人们又 会怎样说,怎样做。 以《伽利略走下斜 塔后》为题写一段 话,注意对人物语 言、动作的描写。
几岁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龄呢? 电视节目主持人拿这个问题问了很多的人。一个小女孩说:“两个月,因为你会被抱着走,你会得到很多的爱与照顾。” 另一个小孩回答说:“3岁,因为不用去上学。你可以做几乎所有想做的事,也可以不停地玩耍。” 一个少年说:“18岁,因为你高中毕业了,你可以开车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一个男人回答说:“25岁,因为你有较多的活力。”这个男人43岁。他说自己现在越来越没有体力走上坡路了。他15岁时,通常午夜才上床睡觉,但现在晚上9点一到便昏昏欲睡了。 一个3岁小女孩说生命中最好的年龄是29岁。因为你可以躺在屋子里的任何地方,什么也不干。有人问她:“你妈妈多少岁?”她回答说:“29岁。” 某人认为40岁是最好的年龄,因为这时是生活与精力的最高峰。 一个女士回答说45岁,因为你已经尽完了抚养子女的义务,可以享受含饴弄孙之乐了。 一个男人说65岁,因为可以开始享受退休生活。 最后一个接受访问的是一位老太太,她说:“每个年龄都是最好的。请享受你现在的年龄。”一家信誉特好的大花店以高薪聘请一位售花小姐,招娉广告张贴出去后,前来应聘的人很多,如过江之鲫,经过几番口试,老板留下了几位女孩,让他们每人经营花店一周,以便从 中挑选一人。这三个女孩长的都如花一样美丽。一人曾经在花店插过花,买过花,一人是花艺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其余一人是一个待业青年。 插过花的女孩一听老板要让他们以一周的实践成绩为应娉条件心中窃喜,毕竟插花,买花对于她来说是轻花熟路。每次一见顾客进来,她就不停的介绍各类花的象征意义,以及给什么样的人送什么样的花,几乎每一个人进花店,她都能说的让人买去一束花或一篮花, 一周下来她的成绩不错。 花艺女生经营花店,她充分发挥从书中学到的知识;从插花的艺术到插花的成本,都精心琢磨,她甚至联想到把一些断枝的花朵用牙签连接花枝夹在鲜花中,用以降低成本……她的知识和她的聪明为她一周的鲜花经营也带来了不错的成绩。 待业女青年经营起花店,则有点放不开手脚,然而她置身于花丛中的微笑就像一朵花,她的心情也如花一样美丽。一些残花她总舍不得仍掉,而是修剪修剪,免费送给路边行走的小学生,而且每一个从她手中买去花的人,都能得到她一句甜甜的话语—“鲜花送人,余香 留己。”这听起来既像女孩为自己说的,又像是为花店讲的,也像为买花人讲的,简直是一句心灵默契的心语……尽管女孩努力的珍惜着她一周的经营时间,但她的成绩比前两个女孩相差很大。 出人意料的是,老板竟留下了那个待业女孩。人们不解——为何老板放弃为她挣钱的女孩,而偏偏选中这个缩手缩脚的待业女孩?老板说“用鲜花挣再多的钱也只是有限的,用如花的心情去挣钱是无限的。花艺可以慢慢学如花的,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一个人的气质,品 德以及情趣爱好,艺术修养…… 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专长,这无疑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帮助。但人更要有如花的心情,因为这心情能感染人,让人领悟到生命的纯真和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
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想,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
本课讲述的是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科学家伽利略敢于
质疑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真理”,通过反复做实验,用事实证明大哲学家所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全对的,反映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的精神。
本课设计力求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了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去读书,在交流、探究中得到主动发展,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解析
1、学习这篇课文先要理清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文以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围绕这句话,按照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多次试验──公开试验的顺序来记叙,层次清楚,逻辑性强。
2、学习这篇课文还要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课文主要讲了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赞扬了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3、理解文章中心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
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这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落下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比例。
他说:“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伽利略对这句话提出疑问,是因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从一个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
一个结论是把10磅重和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
磅重的铁球慢;另一个结论是:两个铁球拴在一起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两个结论显然是互相矛盾的,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值得怀疑。
课文第3自然段中的“他想……这怎么解释呢?”这几句话,体现了伽利略善于思考问题,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他是对被视为“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的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怀疑,更表现了不盲目迷信权威的求实的科学态度。
例:“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
这句话是伽利略做的公开试验使“大家看见两个铁球
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没有关系。
这样伽利略用令人信服的事实,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比例
的说法。
因而使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新的认识:权威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多,应该尊重权威;但权威说的不一定全对,也会有错的,所以不能盲目迷信权威。
从而也揭示了这次公开试验的深层意义,有力地冲击了当时那种盲目迷信权威的思想,同时我们更可以体会到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