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1

合集下载

表现手法之烘托、渲染、衬托、对比 语文

表现手法之烘托、渲染、衬托、对比 语文
2021年工作进行中,安排期刊可优惠 省级,国家级G4纯教育期刊,知网全文收录 专利,著作出书,挂名主编副主编,CIP可查 国家级课题,知网可查 国家级各类证书,正规官网可查 加微信157 1699 6055 毕老师
你能准确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手法吗?
• 1、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
• ②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 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 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 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 如: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 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衬托
•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以突出乙事物的手法。乙事物由于甲 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总结:
•1、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 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
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 2、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 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其目的不在写
把想
而是以此来突出要写的主要事物。 “衬托”是 两种事物都写。
课堂练习
• 望江南 李煜
•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 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注: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 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 问题: 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 ①从表面看,这首词主要是写对往昔繁华的眷恋, 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主题鲜明突出。

如:描写烈日炙烤大地,描写狂风暴雨,然后写人物活动,即烘托其辛苦及其忘我劳动的精神之类。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毛泽东用有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来反衬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侧面描写:简单说就是从旁边描写,举例说吧:要写一个好学生,不直接写他怎
么用功学习,成绩怎么优良,而是写听老师,同学的评价,或到他家看到墙壁上
贴着许多奖状之类,让人从另一面知道他是个好学生。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
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 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谢 谢 大 家!
“烘托”与“衬托” 区别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 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 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 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例: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对比”与“衬托” 区别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 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 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 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 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对比、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 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 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 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
“对比”与“衬托” 区别
对比:是两个事物相互比较而得出的结果,重在比 较(双方 衬托:则是一个事物衬托另一个事物(有正衬,反 衬),重在突出一方面特征(两者主次分明) 。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 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 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_写作指导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_写作指导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衬托 对比 烘托

衬托 对比 烘托

衬托对比烘托在鉴赏古代诗歌时,衬托、对比和烘托这三类表现手法常常会被混淆。

如何准确辨析呢?现试析如下:一、衬托与对比相同点:二者都是将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如唐代赵嘏有一首《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由“同来望月人何处”可知诗人去年登楼赏景是有同伴的,而今年是“独上江楼”,尽管“风景依稀似去年”。

所以,诗作将去年登楼赏景与今年(眼前)登楼赏景的情景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形成对比。

这种对比又能够突出诗人此时此刻孤独落寞的情怀,因此,又具有衬托的特点。

不同点:1.作用不同: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对比是为了比较事物的不同点、不同方面。

2.所举事物的地位不同:(1)衬托所举的诸事物有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之分,事物间不是并列关系。

(2)对比所举的诸事物无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之分,事物间是同等、并列的关系。

如白居易的诗《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中,所写的事物有主次之分:“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为次要事物,“雪”才是主要事物。

列举诸多次要事物,目的是突出主要事物“雪”下得极大。

可见,这里的表现手法应是衬托而非对比。

再如宋代梅尧臣的一首《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可以看到,诗中所写的事实有两种,一种是劳动人民无比艰苦却“居无片瓦”;一种是统治阶层“指不沾泥”却“居大厦”。

这两种事实无主次之分,而是同等并列的,目的是比较两类人的不同点:劳动人民劳而不获;豪门富贵不劳而获。

所以,表现手法是对比而非衬托。

二、衬托与烘托相同点:二者所举事物之间都有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之分,都是为了使主要事物和其特色更加鲜明突出。

当所举事物为多个时,二者是相同的。

如在前文所举的白居易的《夜雪》中,所用手法是衬托,也是烘托。

不同点:衬托可以列举多个也可以列举一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Ⅰ烘托衬托对比渲染⒈“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⒉“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⒊“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⒋“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㈠烘托与衬托的区别⑴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⑵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㈡衬托与对比的区别⑴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⑵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⑶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⑷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㈢渲染与烘托的区别⑴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⑵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体。

⑶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⑷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高考备考:“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

高考备考:“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

高考备考:“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对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同学对于一些艺术手法很难弄清。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就弄不清它们的异同。

它们即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

本文主要以《风景谈》为例,对这四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比较。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再看现代散文《风景谈》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画面中突出了两对人物形象。

对比衬托和烘托

对比衬托和烘托
高考语文技巧手法辨析 ----对比衬托与烘托
对比衬托与烘托区别,辨别方式 1.对比衬托:无论正衬还是反衬,都形成对比,突出表现 要描写的一种事物形象。 2.烘托:没有形成对比,而是众星捧月的感觉。由大量环 境景物突显要描写的一种事物或一种情感。
1.对比衬托:强烈的对比 正反 正正
反正


2.渲染烘托:没有对比 众星捧月 大量景物环境


景物
环境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试指出下列诗歌所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②暮春时分,春残鸟稀,残花落尽,二山窗下的竹子却葱 葱郁郁。以春残落败的景象衬托幽竹的生意盎然。 ③写出诗人对幽竹的喜爱赞美之情,可爱的竹子郁郁葱葱, 诗人看到竹子便心生喜悦。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 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4.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
参考答案 第一问: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随风飘飞的景象 。 第二问:①作者移情于梅,借梅花体现自己多情悲愁 ②描绘了缤纷而悲凉的意象,渲染了凄美深情的氛围,烘 托内心的情感; ③为后文抒发怨情做铺垫。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2.试指出下列诗歌所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①寓情于景。诗人借雪压梅花,日落寒鸦的冬天景象,表 达自己内心的惆怅凄凉及相思离别之苦。 ②渲染烘托。诗人“梅花”“大雪”“明月”等几种特定 环境景物,渲染一种凄冷的氛围,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凄 凉。

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

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

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一、定义的区分: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2、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

3、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4、烘托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二、作用不同:1、对比作用是为了突出人和事物的特点,这两种事物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各自的特点,是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2、衬托作用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3、烘托作用通过事物对环境、环境对主题和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来烘托心情。

4、渲染作用通过环境描写,从正面着笔,层层铺叙,营造意境,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三、范畴区分:渲染、烘托、衬托属于写作手法,而对比属于修辞手法。

扩展资料:意象和意境除了衬托,对比,烘托,渲染还有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的区别:比喻有本体、喻体、比喻词。

而且是有相同点,不同类,熟悉的事物。

象征也有象征本体(象征意义,也就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识)、象征客体(具体事物)和象征词,如象征。

第一,它们的侧重点不同,比喻侧重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可观的,直接的,而象征是由象征词连起来的词语,不存在直接的相似点,是需要靠联想和想象。

如鸽子象征着和平。

第二,它们的作用也不同,比喻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俗为生动,化陌生为熟悉,象征却恰恰相反,即把具体而形象的事物含蓄化,使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浅析“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汇编

浅析“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汇编

浅析“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对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同学对于一些艺术手法很难弄清。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就弄不清它们的异同。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衬托衬托与对比不同。

它不是同一个层面上人物与人物、物象与物象间的对照比较,而是两个层面间的背景、环境对人物、物象的映衬相托。

它们有“主”有“从”,以“从”衬“主”。

现代作家马烽说:“文学作品和绘画一样,应该有远近,有浓淡。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图画,流水、小桥、茅屋、人物,刻画得很细致,而山峰、云雾只是个淡淡的影子,因为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是前面的这些东西,山峰和云雾只是个陪衬。

”(《谈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反衬与对比的比较。

用相同性质的事物相衬,一宾一主,以宾衬主,这是“正衬”。

如若用相反的事物相衬,使两者差异更分明,这就是所谓的“反衬”。

反衬很容易与对比相混淆。

对比是将同一层面内两个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

尽管作者有时所要强调突出的只是其中之一,但作为比照而出现的另一事物,仍是该层面比照整体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在此之外的任何其他事物。

而“反衬”用于表现“第二层面”背景、环境与“第一层面”中心物象间的关系。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烘托、衬托、对比和渲染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烘托是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而渲染则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烘托和衬托都是着眼于使某种事物、形象或情感得到凸显的手法,但它们的方式不同。

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的对照映衬来完成,而烘托则主要通过对该事物做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而衬托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

但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而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例如XXX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通过描述楚江微雨、建业暮钟、XXX来、冥冥鸟去等细节,运用烘托手法,突出了送别时的情感。

颔联和颈联描写的“帆重”“鸟迟”“天灰”“树远”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雨,但是却让读者感受到了细雨的气息。

这些描写对象与所要表现的事物“雨”之间并非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而是侧面描写,通过这些镜头来烘托出了雨景的氛围。

然而,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些描写对象是“雨景”的特写镜头,通过这些特写来展现出了雨景的细节,这就是正面描写,更加渲染了雨景的氛围。

这种不同的分析结果并不是概念上的误解,而是对于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结论。

在XXX的《绝句》中,两只黄鹂在XXX间鸣叫,一群白鹭飞翔在青天上。

这些明亮鲜艳的颜色构成了一个绚丽的图景。

这些景物的描写方式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是渲染。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

、不同的概念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

映衬、衬托、烘托、正衬、反衬、对比的异同(附:“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

映衬、衬托、烘托、正衬、反衬、对比的异同(附:“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

映衬、衬托、烘托、正衬、反衬、对比的异同(附“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新高考新问题2008-11-11 07235cc149a20100bac9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附“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烘托、衬托、对比

烘托、衬托、对比

烘托、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正衬,如: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王诗用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李诗写冰凉的月光,写月下似雪的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没有半点暖意,以哀景衬哀情。

正衬,一般情况下也可叫“烘托”。

在诗歌鉴赏中常有“侧面烘托了”等说法,即是把衬托与烘托一起在说。

其实,这一说法中的“烘托”是说作用,能“烘托”出某某效果;而从表达技巧上,所用的手法叫“衬托”。

烘托与衬托也有区别。

烘托,作为表达技巧,一般是从氛围、环境上起作用,而衬托是对人、物上起作用。

烘托的例子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其中写月,即是烘托当时听琵琶曲之后悲凉的氛围。

反衬,如: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杜诗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许浑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陆游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对比,如: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小白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

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烘托与烘托的区别?烘托与比较的区别?之阿布丰王创作“烘托”是指通过正面描写,使所要暗示的对象鲜明突出的暗示手法.正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暗示主要对象.“烘托”与“烘托”分歧,“烘托”是通过另外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烘托”分歧,因为“烘托”是两种事物都写.“烘托”和“比较”的区别在于:比较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较,以共同暗示某种思想或意境,比较双方不分主次;而烘托是以主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比较.“烘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峙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西北倾.”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映衬、烘托、正衬、烘托、反衬、比较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烘托.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烘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比.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由“陪衬或对比”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肯定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西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西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凉.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映衬(烘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精明惊心.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有动态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另外还有年夜小、几多、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映衬、烘托、正衬、烘托、反衬、比较的联系和区别烘托的意思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和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比.也可以是相反的事物间进行比较.烘托是在写作时经常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就是先从正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暗示的事物鲜明突出.同样的事理也用在音乐的编曲上.目的就是要突出主题.映衬和烘托的意思有相似之处,它们可以称为近意词.烘托和映衬的区别两者的区别不是很年夜,细分还是有的.“映衬”,又称“烘托”,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正面放在一起比较,让它们之间相互比较烘托,或相得益彰.而“烘托”是“烘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一般是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或暗示所写的对象.这样看来:映衬=烘托=正衬(烘托)+反衬(比较)注意:1反衬和比较不尽相同,前者偏重作比力的一方,后者暗示的是作比力的两方.2正衬通常就叫做烘托,烘托指甲事物对乙事物的暗示作用,烘托主要指事物对环境、环境对主题、环境对人物性格的暗示作用.3映衬可以是相互的,而烘托一般指双方面的.烘托前面已经介绍.不论哪种烘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力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比.如前面举过的崔护《题国都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比,表达内心的欣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比,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烘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烘托前面也已经作了介绍,它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正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纷歧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比,而强调正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如前面所举的孟浩然《早寒有怀》,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比凸显一方的关系,所以不是烘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正面修饰装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正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烘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获得凸显.可是两者的手段方式分歧,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比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正面的描写来实现.烘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另外工具来陪衬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烘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年夜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季》)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烘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峙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残酷,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生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烘托的事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烘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暗示得更加鲜明突出.而烘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例如: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年夜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质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烘托天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人头痛的几个术语1、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语言特色、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描写手法。

2、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3、艺术手法:(1)语言特色(2)表现手法①修辞手法②抒情手法③描写技巧④其他技巧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5、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6、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乐景哀情、哀景哀情、乐景乐情。

7、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正衬(“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2)对比。

(3)白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4)以动衬静:用动态的事物来写静态的事物(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5)动静结合:动态与静态事物相结合来塑造意境。

《山居秋暝》(明月,照;清泉,流)8、修辞手法:(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雎鸠)引起所咏之物(淑女)。

(他物+咏物)(2)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拟人。

春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4)夸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双关。

如谐音双关“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语意双关《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根生”的明指萁豆同一根生长,暗指曹植与曹丕两兄弟,何必互相残杀。

(6)用典。

如“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7)借代:如“巾帼不让须眉”(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和关。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

”④问题:“朝晖夕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互文吗?怎么理解?(9)通感: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②“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其他表现手法:赋、抑扬、虚实。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区别1、对比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

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2、衬托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①用天台山“一万八千丈”的高峻来衬托..(正衬)天姥山“连天向天横”的高峻。

②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衬托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4、烘托是指通过侧面..(对周围人物或环境)进行描写..,使对象鲜明突出。

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

《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5、渲染是指通过正面..(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以突出形象。

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

”首联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正面极力描写秋寒,渲染思乡的悲哀和前途的迷惘。

6、渲染与烘托区别和联系: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物的特点正面营造的),烘托情感....(人的情感侧面表现的)。

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7、“衬托”和“烘托”的区别: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

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8、渲染、烘托、衬托属于写作手法,而对比属于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象征的区别1、比喻打比方,它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的基本结构包括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琴声高低变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诗人用“急雨”“私语”“大小珍珠”来比喻琴声高低变化的情景。

如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第五、六句中,纯用比喻修辞手法:“露重”“风多”比喻社会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受压制。

蝉如此,人也如此,全诗诗人以蝉自喻,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感。

2、象征借助描写具体形象的外在特征来表现某种抽象深邃的概念、思想、情感的艺术创作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与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联系,但通过艺术定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写,会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某种联想,从而领会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抽象的意义。

象征可以根据人们习惯和约定束成,往往选择人们所熟悉的象征物作为本体,表达一种特定的思想意蕴。

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等。

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使复杂的深刻道理浅显化、单一化等。

在诗词中,松竹梅菊、日月星辰、飞禽走兽等自然万象往往被人们赋与某种情感和象征意义,诗人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比喻与象征有着很大的差别①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求“形似”或者“神似”,象征的象征意义与本体事物间要求“神似”;②比喻是以物比另物,比喻的对象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对象,后者是以物显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明而让读者去联想、领会,象征意义往往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

③比喻只限于修饰语句用于一句,博喻用于一段;象征作为文学创作基本手法,它主要立足全文,至少是文章的一层或一个段落。

4、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①将人比作物、②将物比做人,或③将甲物化为乙物。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是拟人。

5、比拟与比喻的区别:比喻,重在“喻”,喻体一定出现。

比拟,重在“拟”,拟体一定不出现。

例如:岸边的垂柳醉汉(喻体)似的摇晃着(比喻),岸边的垂柳醉(人格化)了似的摇晃着(拟人)。

作点练习练习判断诗歌采用的技巧,并作赏析:一、《菊》(郑谷)《画菊》(郑思肖)王孙莫把比蓬蒿,花开不并百花丛,九日枝枝近鬓毛。

独立疏篱趣未穷。

露湿秋香满池岸,宁可枝头抱香死,由来不羡瓦松高。

何曾吹落北风中。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三、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四、谢亭送别谢诨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五、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六、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一、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法。

《菊》、《画菊》都是通过对“菊”的具体描绘以述志抒怀。

《菊》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

《画菊》表现了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二、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三、诗歌运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四、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五、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破”使人触目惊心,“深”使人满目凄然。

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并且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

六、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淡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区别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

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

辨别关键: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诗人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