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第三章产品3.1产品与使用3.1.1产品本产品是智能化数字标牌广告机,是一款只播放用户最喜爱的广告,本设备将对所有媒介公司、商场免费提供设备及服务。

3.1.2使用方法本设备将对所有媒介公司、商场免费提供设备及服务,该设备具有人脸检测、人脸识别、性别识别、年龄段识别、表情识别、注视时长统计等功能。

植入人脸识别技术不仅能给商家带来用户分析数据依据,还可结合大数据信息,根据用户习惯和喜好的不同自动提供其更感兴趣的广告或产品展示3.1.3.人脸检测“智能惠达”智能设备的手机软件人脸检测有两个相当强大的功能:1.选择一张照片:选择照片,可从相册中选择已存在的图片进行检测,也可以马上拍照进行检测,可以检测出:肤色、性别、年龄、是否戴眼镜、笑容度。

2.选择另一张照片:选择照片,可从相册中选择已存在的图片进行检测,也可以马上拍照进行检测,除可以检测出:肤色、性别、年龄、是否戴眼镜、笑容度外,还能检测出两张图片的人物相似度,从而可以调查出来,在形色的人群中找到群众的各种相似度,进而投放适合的广告3.1.3明星脸(找自己)使用明星脸功能(由于目前数据库几乎没有用户图片数据,后面才开放”找自己“功能),选择照片,可从相册中选择已存在的图片进行检测,也可以马上拍照进行检测,系统会选出和你有相似度的明星,并由高到低的排列出来。

3.1.4图片美化使用图片美化功能,选择照片,从相册中选择已存在的图片进行图片美化,也可以对照片添加一些小标题、小插件等等。

3.1.5魔幻相机使用魔幻相机功能,可选择不同的滤镜、场景、美颜等级来让你的照片更加优美。

3.1.6相册历史使用相册历史功能,可更快的找到修改过、检测过的照片,避免图片找不到,也节省了漫天照图片的时间。

3.1.7用户反馈“智能惠达”智能设备的创新性的把用户反馈放在主页,即方便用户把意见反馈给我们,也方便我们能收集到更多的意见反馈,帮助“智能惠达”智能设备e获得更多人的喜爱,更多人的追捧。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国子监、书院、私塾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历史时期
时间范围
教育特点
主要教育机构/制度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教育资料相对较少,教育形态初现
-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重视礼仪和教育,贵族子弟接受私人教育,后期出现官方教育机构
太学
西周
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形成“学在官府”的局面,官学制度完善,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
-
隋朝
公元581年-618年
学校内容以五经和史、经、子、集为主,实行特色的“九级制度”,创立盐商书院
国子寺
唐朝
公元618年-907年
推行科举制度,形成完整的四种学制:文书制度、孔子学院、学校制度、公学制度
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
宋朝
公元960年-1279年
教育方法以及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新的测验制度“水笔判”,兴起私立学校
国子监、书院
元朝
公元1271年-1368年
实行儒学政策,设立国学推广儒家经典,孔子学院兴起
国子学、蒙古国子பைடு நூலகம்、回回国子学
明朝
公元1368年-1644年
推行科举制度,重新组织国子监,设置兵部、刑部等专门教育机构
国子监、书院
清朝
公元1644年-1911年
实行封建教育制度,八股文教育成为主要学习内容,科举制度继续沿用
国学、乡学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私学兴起,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私学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
稷下学宫、私塾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实行法家思想,推行统一的教育制度,重视官学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一种特别办学情势,是学术上百花怒放的场合,也是当时私学空前成长的一个标记,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是春秋用士.养士成长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导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2.《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裁为主,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分散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意.论理思惟.道德不雅念及教导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3.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划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导对象,其根本寄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展受教导的对象,使那些同意进修而在学力.经济前提和时光上又不许可的人,都有可受教导的权力和机遇.这一教导主意适应了社会汗青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导的垄断,扩展了受教导的规模,相符教导事业的成长趋向.4.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提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归纳综合的孔子的教导目标.其根本寄义是主意把官职与进修慎密接洽起来,造就和提拔能治国安平易近的贤良之士.为平平易近从政开拓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权要制的形成.5.性善论中国古代人道论的重要不雅点之一,战国时代孟子起首提出.性善论就是说人的赋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小我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本,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革后,成为中国古代人道论的正统理论.6.性恶论中国古代人道论的重要学说之一,以为人的赋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建议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道本恶,强调道德教导的须要性,性善论以人道本善,重视道德教养的自发性,二者既相对峙,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道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必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情况和教导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导理论的重大进献.7.《学记》《礼记》中的一篇,一般以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导史上和世界教导史上一部最早.最完全的教导学专著,对先秦的教导理论和教导实践作了周全的总结和归纳综合,阐述了教导感化.目标和义务,以及教导轨制.教授教养内容.原则和办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导学的根本问题都有精辟的阐述,奠基了我国古代教导思惟的理论基本.8.太学太学的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我国古代官立高级学府,中心官学的焦点.大学之名始于西周,是皇帝之学辟雍的别号.公元前124年,朝廷为五经博士配备必定命额的弟子,就成为汉代太学的开端,今后历代大多都有太学,属中心官学,大学性质.招收学生资历历代多有变更.太学的树立,使地主阶层有了造就统治人才的正式大学,标记住中国古代封建官立大学轨制的树立.9.察举制是我国汉代一种提拔仕宦的轨制,从中心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尤其是各地方长官他们有发明.考核.推举当地贤士的职责.察举制始于汉武帝时代,是中国科举轨制的雏形,奠基了我国国代选士轨制的基本.10.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施行的一种严厉按照家世取士的选士轨制,是中国古代选士轨制成长的中心环节.由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示将士人进行评定为九级,朝廷选择前三个等级者授以官职.本质是承认了门阀氏族的特权.11.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倡导的道德教导的根本内容,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响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付与的,是违反不了的,旨在造就封建阶层统治者的忠臣顺平易近,为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统治供给了根据.12.《颜氏家训》颜之推著,用大量的汗青和事例剖析深入道理,是封建时代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全而体系地阐述家庭教导的封建家庭的教科书,对后世教导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家教规范”.在家庭教导上提出的很多有益思惟,直到今天仍有必定的借鉴意义.但《颜氏家训》又不废弃棍棒教导的主意,使其家教理论有显著的封建独裁主义的颜色,表现了其汗青局限性.13.科举制科举是中国古代念书人的所介入的人才提拔测验,是历代封建王朝经由过程测验提拔仕宦的一种轨制.因为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开端于隋,完全于唐,到1905年宣告废除,阅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轨制使选士有了同一的尺度和措施,有利于全国思惟的同一和学术的同一,增强皇权,扩展了统治阶层基本,从而巩固中心集权制的封开国度轨制.14.《师说》是唐代教导家韩愈有关教师理论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第一篇分散阐述教师问题的著作,中间论点是“程门立雪”.他总结和成长了历代教导家关于尊师爱生的思惟,联合本身的教导实践经验从教师的感化.义务.择师尺度和师生关系等方面阐述了教师问题,极大地丰硕了我国教师理论宝库.15.六学二馆唐在隋的基本上设有国子学.太学.西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崇文馆.弘文馆二馆.六学中前三学属通俗黉舍,进修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专科黉舍,统归国子监管辖.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二馆为珍藏书本.校理书本和研讨传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合.充分表现了唐代封建教导的严厉等级性.16.朱子念书法是由元代程端礼整顿归纳的北宋教导家朱熹有关念书的经验及办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次序依次浏览;(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存眷解要熟读成诵,并重复回味,卖力思虑,懂得其真理;(3)虚心静虑,即念书不成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成见,卖力弃取;(4)切己体察,即要联合本身的现实,检查自我;(5)著紧用力,即进修不成松弛,应抓紧时光,振作精力,尽力长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弘远的志向,清除一切急躁的心态和邪念.17.京师同文馆也称同文馆,是洋务派于1862年在北京创建的造就外教翻译人才的一所外国语专门黉舍.1867年今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含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黉舍.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新式私塾,开中国近代教导之先河,1901年并入京师大私塾. 18.《劝学篇》张之洞于1898年揭橥,体系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杨武教导思惟,分表里两篇,内篇专讲“中学”,共九篇,外篇专讲“西艺”,共十五篇,目标在于强化封建君主独裁,否决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意具有显著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导主意在客不雅上也促进了近代教导的成长.19.《大同书》康有为最重要的著作,1902年著,共20篇.表示了康有为大同的社会幻想与欲实施的政治纲要,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商量人类社会前景问题的一部名著.充满了平易近主主义平等的精力,也带有幻想社会主义的成分,固然无法实现,但它对促进中国人平易近的思惟觉醒的进步曾产生过优越感化.20.癸卯学制也称奏定私塾章程,是1904年由张之洞等拟定清当局颁行的中国教导史上第一个学制体系.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规模内现实履行的学制,它的实施将中国教导推上了近代化的成长轨道.癸卯学制分为纵横两方面.纵的方面把全部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初等教导,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导五年;第三段为高级教导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收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尚有师范教导及实业教导两个体系. 21.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7月中华平易近国教导部经评论辩论形成了壬子学制,于1912年9月3日颁布.此后不久,教导部又陆续颁布了各类黉舍令,它们与壬子学制组成了一个完全的体系,学程18年,分三段四级,三个体系,被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承上启下,是对传统的封建教导进行根赋性改革的学制,资产阶层性质,在中国教导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汗青感化.22.壬戌学制(一九二二年新学制)1922年诞生的模拟美国的学制,一般称为“新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求学年限为:初等教导6年,中等教导6年,高级教导4~6年.大学院年限不定.是中国教导现代化成长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记.23.晓庄师范黉舍晓庄师范黉舍原名实验村庄师范黉舍,是陶行知于1927年在南京创办的黉舍.在晓庄师范中,陶行知将其教导思惟付诸实践,并确立了生涯教导理论思惟.晓庄师范黉舍的办学实践固然短暂,但是它的创办使陶行知确立了生涯教导理论思惟,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主要表现为政教合一、官师一体。

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期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作为一种教育机构,虽是齐国官办,但实际上是由许多私学组成,是一所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3、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时期的教育兼有知识和能力要求的特点。

4、农与工肆之人:出自《墨子·尚贤上》,在墨子看来,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多么微贱,国家都应该起用和重用他。

他反对血统门第世袭的“任人唯亲”的举官制度。

墨家基于“农与工肆之人”的平民化立场,强调了人格平等,提出了一种无差别、无等级的古代平等观;针对儒家“仁爱”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人文观,响亮地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的平等观,主张应当从“农与工肆之人”中培养名符其实的“兼士”来治理国家;从“农与工肆之人”的意愿与要求出发,坚持推行“有教无类”、“有道相教”的古典平民教育观。

5、素丝说:是关于人性的学说,是战国时期墨翟的教育观点之一。

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6、三纲领:明德、新民、至善;7、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8、《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

《学记》中的很多观点对现今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9、太学: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

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

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一、中国古代教育(一)文学教育1、文学教育的起源: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教育,是从先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演变而来的历史发展结果。

2、儒家思想主导:文学教育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发展的,由其内涵的“礼”、“乐”、“书”、“史”、“易”等组成,成为枢纽式的知识体系。

3、学校教育: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机构,为古代教育秩序提供了重要支持。

它们分别是私塾、名门私校、官办学校等。

(二)技术教育1、技术教育起源: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了技术教育,先秦时期太公所建的军队作战技术学堂就是我国最早的技术培养机构。

2、技艺与书信:技艺一方面是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书信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技术教学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应用教育:中国古代家里有“礼仪”、“工艺”、“木工”、“杂技”等生活技术,以及建筑学、医药学、机械学、冶金学等应用教育。

二、中国近代教育(一)学校的发展1、西学的兴起: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始于清末,自洋务运动时期起,中国教育繁荣了起来,开始接纳西方文化开始出现众多的西式学校和大学。

2、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期间,中国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学校更加开放,实施了“新课程”,大力发展非传统科目,诸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等。

3、高等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体制得到极大发展,目前中国有多所一流大学和二流大学,并形成以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三大寰宇泰斗。

(二)教师的发展1、教师的角色:教师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学习者的导师和领袖,又是孩子们的心灵导师。

2、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应当具备健全的师范知识;具备一定的指导能力;具备文学文化修养;具备良好的胸襟宽广、关爱学生。

3、教师的建议:要崇尚科学文化,依靠科学发展教育;要积极发展学科,依法管理教育活动;要德育优先,培养优秀学生;要主动担当,全心全意教育人民。

《中国教育史》课件

《中国教育史》课件

唐代教育
1
教育制度
探讨唐朝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官学、科举等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2
科举制度的影响
分析唐朝科举制度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解读其意义。
宋元明清教育
宋代的教育制度
研究宋代教育制度的变革,特别是科举制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探索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教育史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PPT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了解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从中国教育的起 源开始,了解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当代教育 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史概述
起源与特点
探索中国教育史的起源和其独特的特点,揭示 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经学与儒家思想
探讨中国教育史中经学与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以及其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
先秦教育
1
教育制度
研究先秦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组
经学与儒家思想
2
织、师生关系以及教材和考试等方面。
探索先秦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和 发展,对后续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教育
教育制度
揭示汉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官学、私学等 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
经学与儒家思想
研究汉朝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 Nhomakorabea 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和影响。
分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挑战、变革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总结
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
总结中国教育史的重要节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的启示和意义
探讨中国教育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中国教育史(近现代教育)

中国教育史(近现代教育)
第二编 近现代教育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和洋务运动教育 第一节 封建教育的衰朽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一、封建教育的衰朽 1、官学名存实亡,学风颓废 2、教育内容不切实际 3、科举考试流弊百出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1、龚自珍的教育改革主张 龚自珍是中国中世纪最后一位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思想家。第 一,批判封建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第二,“不拘一格降人 才”。 2、魏源的学习西方思想 第一,主张“经世致用”;第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西 方思想
第三节 蔡元培的教育活动和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实践活动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内容:“国民教育不外乎五种主义,即军国民
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是也。” 2、评价 首先,它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一种积极、进步 的教育思想;其次,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再次,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五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职业教育思想 1、职业教育的目的(作用):“使无业者有
业,使有业者乐业”。 2、大职业教育主义 职业教育社会化和科学化,职业学校的教学 原则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 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 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是“敬业乐群”。
三、大学教育思想 1、大学性质——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


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 成学问家之人格。” 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 是对教师的要求。 2、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学科设置——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4、教学制度——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5、行政管理——教授治校 评价: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理论和办学实践上的一笔十分宝贵 精神财富。

中国教育史课程特色

中国教育史课程特色

中国教育史课程特色中国教育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我国的大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中都有设置。

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这门课程,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特点、变革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那么,中国教育史课程有哪些特色呢?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步骤展开讨论。

一、中国教育史的内容特点中国教育史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国教育的演变过程。

从汉代儒学盛行,到唐朝科举制的确立,再到现代西方教育模式的引进,一直延伸至当代教育的深化与拓展。

同时,中国教育史还特别关注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例如:中华文化的传承、教育改革与发展、名人教育思想等。

二、中国教育史的价值特点中国教育史不仅仅是一门纯粹的历史课程,它所具有的价值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中国教育史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传承。

其次,中国教育史可以促进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在了解了中国教育历史的基础上,我们更容易发现教育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此外,中国教育史还激发了许多名人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教育史的方法特点中国教育史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以年代为主线的时间顺序表述、分时期阐述中外教育思想的比较和分析、个案研究法和文献资料分析法等。

相对于西方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国教育史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教师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研究,来深入理解教育史的内涵和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史课程的特色有内容特点、价值特点和方法特点三个方面。

学习中国教育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文化,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代教育问题。

中国教育史的教学方法也相对灵活多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因此,中国教育史课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一门有必要开设的课程。

《中国教育史》课程介绍

《中国教育史》课程介绍

《中国教育史》课程是一门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的学科,是教育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包括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各历史阶段的文教政策、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以及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和主要教育思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扩大教育知识眼界,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科打下基础。

《中国教育史》课程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它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做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通过学习《中国教育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理解教育的社会文化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本课程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当前教育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中国教育史》课程对于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教育研究者可以借助本课程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推动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中国教育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教育类专业基础课,对于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篇章,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先后进程。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教育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每一时期都为后世教育奠定了基础,对今天的教育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篇读书笔记,将从中国教育史的几个关键时期入手,简单分析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与意义。

1.古代教育时期中国古代教育时期算得上是中国教育史的鼻祖,它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严格规范教育内容和方式。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内容广泛,包括文、史、经、子、诗五经等,在此基础上,又以四书五经为主干;教师被赋予了非常高的社会地位,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成为“君子之道”之一;此外,此时期的教育还有种姓制度,即割裂了贫富之间的机会,并依靠财政支出来保证在维持统治之下的贵族阶层子弟的幼稚园教育。

2.封建教育时期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随着政治建制的形成而形成。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制逐步完备,私塾普及,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私塾中的书生在财富到足够水平后,学生们登基为状元,成了当时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地方政府则由体制内的文人担任,勉力提供教育资源以使贵族子弟接受基本教育;通过应试考试制度,社会排斥了许多人才,高考日后得这个制度充分恢复了封建主义下等级制度的坚定与不屈不挠。

3.现代教育时期中国现代教育正在构建中,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制逐渐规范,学校制度逐渐形成;教育模式开始多样化,大学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洋务运动和改良派推进科学技术教育,各种主义势力进入学校而带来多组份互相背离的教学内容;国民教育政策的颁布和执行以及高等教育慷慨就业政策等措施共同推动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然而,教学模式的创新仍然是不足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没有发挥出来,而教育从业者对学生的教育能力却不足以使教育成为一个民族的命运。

中国教育史是一部充满变革、创新与探索的历程,在历史的波澜中,我国的教育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势,以更好地适应民族命运的需求。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 问题: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有哪些?你怎样理解? • 生物学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 • 心理学起源论(孟禄) • 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社会生活需要、劳动需要) •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 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5万年前——5千年前)、父系氏族
• 记事——图画——象形文字——最早文字(仓颉)
•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 成均(“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成均之法者,其
遗礼可法者”)
• 庠:养老与教育
• 成均与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
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它虽然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它开 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 产生奠定了基础。
教,在宽。”《史记.五帝本纪》
•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
王制》
• 教育内容出现以变化:
• 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
• “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 强调礼乐之教:司徒负责五常之教、秩宗负责三礼(天
神、地祗、人鬼)
• 强制手段的采用:“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 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经济发生重要变革,农业
为主,手工业独立。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氏族公社制度 变为部落联盟制度,原始社会处于解体之中。 • 一、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
• 知识垄断;教育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培养劳
力者的社会教育;
• 如:“夔,命尔典乐,教胄子。” 《尚书.舜典》 • “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尔作司徒,而敬敷五
公社(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远古社会的教育一、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 教育的平等性2. 教育的社会性3. 教育的现实性4. 教育的非独立性二、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1. 生产劳动教育(工具制造、取火、制陶、渔猎、种植、手工业)2. 社会生活教育(集体生活观念、公共事务、婚姻、成人礼)3. 艺术和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巫师、歌舞、绘画、雕刻等)第二节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一、 学校的产生1•夏以前的学校一一成均(与音乐有关)、庠2. 夏代的学校一一庠、序(国都)、校(地方)3. 商代的学校(1) 地方:庠(赡养)、序(骑射)(2) 国都① 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② 瞽宗(礼乐)二、 西周的教育制度1. 学校体系r 校(设立于乡)乡関序(设立于州)I 庠(设立于党)I 塾(设立于闾)2. 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三、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

r 天子所设人学 (大学国学" (上庠(北)瞽宗(西)辟雍(中)序(东)、成均(南)i 诸侯所设人学一一泮宫1. 政教合一(教育职能)2. 官师合一(教师来源)3. 学术官守(知识保存)4. 学为政用(教育目的)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官学的衰废与私人讲学的兴起一、官学的衰废与私学的兴起1.官学衰败的原因影响官学衰废的除经济原因外,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1)奴隶主贵族不重视教育(2)王权衰退,学校荒废(3)文化垄断的打破2.私学兴起的原因(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掌握一定知识文化的人员流落到社会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3)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知识文化(4)私学的创办人乂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二、稷下学宫1.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教化民众
孟子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教化民众,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 懂得礼仪廉耻。
学习方法
孟子提倡深造自得、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主张自反、内省、改 过迁善等修养方法。
荀子与儒家教育思想
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的目的是化性起伪,通过教化来改变人 的恶性,使人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教育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 普遍性和平等性。
秦汉时期教育
秦朝教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教育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规范 。
汉朝教育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 位。同时,汉朝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学体系,包括太学、郡县学等。
近现代教育思想
介绍近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包括蔡元培、陶行知等人的 教育思想和实践。同时分析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优势。
02
古代教育
夏商周时期教育
夏朝教育
初步的教育形态,以传授生产和 生活技能为主,强调礼仪和道德
教育。
商朝教育
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以培养官吏和贵族子弟为主,教 学内容包括祭祀、卜辞、武艺等
从近代到现代,介绍中国近现代教育 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学制改革、 教育行政机构改革等。
秦汉至明清时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 的教育制度变革及其原因和影响。
中国教育思想演变
儒家教育思想
介绍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 育思想。
墨家、道家教育思想
探讨墨家、道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 影响。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汇报人: 2023-12-13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纪录,对于考生而言,掌握中国教育史的要点是备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一、古代教育
1.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两个特点教育思想:儒家和墨家
2.格致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受到重视的古代教育内容有经学、文学、音乐、书法等
二、封建时期教育
1.通过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流行
2.私塾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出现及其特点
3.寺庙教育的兴起及其作用
4.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局限
三、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起源:西方教育传入中国和教育的推动
2.中国的近代教育思想和代表人物: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等
3.晚清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4.清末教育的几个重要事件:戊戌变法、康梁变法、戊戌政变等
5.新教育的兴起和代表人物:严复、黄炎培、陈独秀等
四、现代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制度和方针政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划:德育为先、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等
3.教育和发展:教育产业化、大众化、国际化等
4.教育困境和问题: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五、后现代教育
1.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冲击和改变
2.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3.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教育的兴起
4.跨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尽量详细地掌握这些要点,加上课堂笔记和相关教材的复习,相信你一定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教育史人物汇总

中国教育史人物汇总

中国教育史人物汇总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倡“仁”的思想,主张“道德教育”,强调孝道、礼仪、忠信等。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对后世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孙中山(1866年-1925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民主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主张推行普及教育,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民主意识。

3.陆游(1125年-1210年)陆游是宋代文学家、教育家,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主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他主张通过实践和亲身经历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素质,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张伯苓(1861年-1936年)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重要的开拓者和家之一,他是北京大学的创办人之一、他提倡“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5.陈寅恪(1890年-1969年)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学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提高中国人的精神层次”,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他注重思想启迪和人文教育,对中国教育界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蔡元培(1868年-1940年)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教育之父”。

他主张“兼容并蓄”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倡导发扬中西文化的长处,并提倡教育国民精神。

7.钱穆(1895年-1990年)钱穆是中国现代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注重“悦人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独立和创造力,并强调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8.朱光潜(1897年-1974年)朱光潜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念。

他主张尊重个体差异,反对教条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他们各自在教育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 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得局面, 政教一体, 官师合一, 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 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 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

1890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 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 序、庠、学、瞽宗西周: 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汉代: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 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 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

元代首创, 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 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 利用农闲空隙时间, 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 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 初等私学(书馆、学馆, 村学、村塾、冬学, 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 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 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 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 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 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生得作用。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这段历史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中国教育史上,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这些事件和变革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早的中国教育可以追溯到夏朝和商朝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是由贵族阶层的子弟接受的。

这些子弟主要学习礼仪、音乐和经书等基本知识。

随着时代的变迁,周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儒家学派,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以德育为主,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

儒家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教育的基石。

在中国古代,教育主要由私塾和家庭教育为主。

私塾是负责教授经书和文化知识的地方,学生们通过背诵和解读经典来接受教育。

这种教育形式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一直延续到现代。

尽管私塾教育在初级阶段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它为中国教育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清朝时期,封建统治加重,教育体制进一步落后。

只有士人阶层才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而普通百姓往往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

科举考试被用来选拔官员,只有通过考试才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

这种形式的选拔和教育制度在中国延续了近一千年之久,影响深远。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在清朝末年,中国遭受了列强的入侵和侵略,教育体制也受到了很大冲击。

随后,中国的教育改革逐渐兴起,西方教育思想开始被引进。

新式学堂、现代学制和新课程都被引入中国的教育体系中。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五四运动后的教育改革,这一运动催生了以民主、科学和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新教育思想。

中国的教育体制逐渐现代化,教育普及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等教育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整合。

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逐渐走向国际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

总结来说,中国教育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教育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启示。

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考查范围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
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教会学校的课程。

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
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收回教育权运动。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业会考。

4、学校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
迁。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工农教育;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李大钊的教育思想;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3、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4、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群众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群众办教育。

十二、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的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主要参考书: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