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导言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本文将介绍"以"的基本用法,并提供一些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用法一:标志手段或方法"以"可以表达一种手段或方法的意思,常常与动词连用。
例句:1.以巧妙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2.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3.以言辞激励人们奋发向前。
用法二:表示目的或用途"以"可以表示某个行动或状态的目的或用途。
例句:1.以学习为目的,每天坚持阅读。
2.以保护环境为使命,大家共同努力。
3.以守规矩为准则,树立良好的行为范例。
用法三:表示比较或相对"以"也可以用来表达比较或相对的意义,常与另一个对象或标准相对应。
例句:1.以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理?2.以他的实力而言,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3.以往的比赛记录来看,他并不是无敌的。
用法四:表示根据或按照"以"在文言文中还经常用来表示根据某种标准或规则来进行某种行动。
例句:1.以法律为准绳,处理各类纠纷。
2.以前辈的经验为指导,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以自然规律为依据,推理出这个结论。
用法五:表示时间或条件"以"还可以表示时间或条件,常与时间词或条件词连用。
例句:1.以春风为信,盛开的花朵迎接新的一天。
2.以万一发生意外,我们应该怎么应对?3.以能够及时完成任务为前提,我愿意接受挑战。
用法六:表示程度或范围最后,"以"还可以表示程度或范围的意思。
例句:1.以力所能及的程度,尽力帮助他人。
2.以小见大,从细节中寻找整体的问题。
3.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微小的变化。
结语以上是关于文言文中"以"的不同用法及一些例句。
通过学习这些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意思,并能够更准确地运用"以"这个词汇。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以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以三、以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当于说:因为蔺相如功劳很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这里的“以”译为“按照”,“以其道”,即按照正确的方法。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这里有个比较特殊的用法,翻译过来是“以……的身份”。
例: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这里的“以资政殿学士行”,等于说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去。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拿”“把”“用”等。
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临崩寄臣以大事”,等于说临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例:屠惧,投以骨。
(《狼》)“投以骨”,等于说把骨头扔过去。
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②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因而”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这句话等于说:不应该随便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尽忠进谏的途径。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例: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这个“以”是“而”的用法,基本相当于“着”的意思。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这个“以”当“又,且”讲。
那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
3、动词,当“以为,认为”讲。
例: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魏武将见匈奴使》)例: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4、副词,通“已”。
已经的意思。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这句话等于说:本来就已经认为这件事奇怪了。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虚词以的用法:1、作为动词(1)认为。
例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译文: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2)有。
例句: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宋代苏轼《书戴嵩画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3)用,举用。
例句: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召集国内的豪杰商量对策,举用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辖区内)人房君蔡赐做上柱国。
2、作为介词(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
可译为“用”“拿”。
例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先秦韩非子《自相矛盾》译文: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可译为“依”“按”“凭”“顺”“按照”。
例句: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4)表示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介绍对象,可译为“把"。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作为连词(1)连接词与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例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译文: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2)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以字作为动词的用法
用;拿:~一当十;晓之~理,动之~情。
赠~鲜花。
文言文以字作为连词的用法
1.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广视听;~待时机
2.表示并列(连接谓语),相当于“而”:城郭高~厚;众星粲~繁。
《礼记·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文言文以字作为名词的用法
1.为;行事:《论语·为政》:“视其所以。
”
2、此;这些:《礼记·射义》:“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
3、通“已”。
太;甚:《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
4、通“已”。
已经:《汉书·张敞传》:“今两侯以出。
”
5、与:《诗·召南·江有汜》:“子之归,不我以。
”
6、及;及于:《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
7、作语助。
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以的概述及用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语言体系,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学习上的挑战。
而其中最常见且多变的一个部分便是虚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以”。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在文言文中,“以”既能做介词,表示手段、方式;也能做连词,表示条件、目的等等。
下面会具体介绍这些用法及其例句,并排列成一二级标题便于阅读。
二、作介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手段在表示手段时,“以”可以与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一起使用,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方法达到目的。
例如:(1)黔首以福肪陈。
《史记·平凖书》意思:国家富强是因为良好政策长期实施。
解析:此句中,“以”将“福肪陈”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国家富强”。
(2)罩口堂射属黑土民,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汉书·刑法志》意思:坏人不得在政府中担任职务。
解析:此句中,“以”将“黑土民”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2. 表示方式在表示方式时,“以”可以与动词或名词一起使用,表示某种方法、方式。
例如:(1)秦月之象以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凖。
《汉书·艺文志上》意思:研究月亮的道理是依据观察四季更替和先天的六情。
解析:此句中,“以”将“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准”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秦月之象”。
(2)是日也登乎行阳適候寒冬之岁也……故葢邪境以居择彘。
《论语季氏篇》意思:那样的日子出行要看时令寒冷与否……所以只能居住在边远地区吃猪肉。
解析:此句中,“以”将“居择彘”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因为寒冬无法外出而导致食物短缺的问题。
三、作连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条件在表示条件时,“以”可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表达某种条件下的前因后果关系。
例如:(1)高世王曰:余有奉太祝之礼,可乎?《公羊传·成公元年》意思:高世王说:“我能够按照太祝的仪式来行事吗?”解析:此句中,“以”引导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如果遵循太祝的礼节。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一级段落标题:引言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起连接、修辞或者加强语气等作用的一类小字,其中以“以”为代表。
本文将重点探讨“以”的用法及相关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二级段落标题:表示手段或方法“以”可以表示某种手段或方法。
它常常出现在说明一件事情是如何实现的情况下。
例如,在《孟子·离娄下》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水陆通衢,天下之交也。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凭借、依赖手段或方法来实现。
“水陆通衢”表达了道路方便交通畅达,“天下之交也”则说明通过这种便利的交通手段使得天下之间产生更多的贸易往来。
三级段落标题:表示条件或前提此外,“以”还可以表示某种条件或前提。
在《孟子·告子上》中有这样一句:“月则旦旦,日则迈迈。
”其中,“以”就表明了月亮能够光明照耀是基于白天太阳发出光线的前提。
“月则旦旦”表达了月亮白天戴着阳光的面具高照,“日则迈迈”诠释了太阳昂首阔步行进。
四级段落标题:表示对象或内容“以”还可以表示某种对象或内容。
在《左传·襄公十二年》中有这样一句:“以我大邦抗之。
”这句话中,“以我大邦抗之”表示根据自己大国的力量来对抗外敌。
“以我大邦”说明理由,即根据自己是一个大国的身份,“抗之”则说明对抗外敌。
五级段落标题:表示标准或依据此外,经常可以看到“以”的用法是表示一种标准或依据。
例如,在《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按照百姓的无知愚昧来制定政策,就会让人民失去明智。
“以其昏昏”说明了制定政策的基准,“使人昭昭”表达了期望人民能够保持清醒、聪明。
六级段落标题:修辞增强语气最后,《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如此而可谓之至愚者矣。
”这句话用到了“以”的修辞用法,表示强调或加强语气。
其中,“以”起着增强语气的作用。
“如此而可谓之至愚者矣”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傻到极点。
2020高考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以一、 '以'用作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秋以为期(《诗经·氓》)7、“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例:虽董之以严刑。
(表手段、工具,用)8、“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例:农人告余以春及。
(“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谈笑”,动词活用作名词,属名词性短语,谈笑的方式)9、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奚以知其然也?(“奚以”即“以奚”,表依据,凭什么)10、“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二、 '以'用作动词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例:成以其小,劣之。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1.表示手段、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通过”。
例如:“以言劝人”(用言语劝告人)、“以弋发纸鸢而空”(用弓
弩发射纸鸢却没有打中)。
2.表示理由、根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凭借”、“根据”、“因为”。
例如:“以君之择,何如?”(按照君主的选择,怎么样?)、“以
我观之,天地之间必有道法”(根据我看来,在天地之间必然有道理)。
3.表示程度、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由”、“按照”。
例如:“以朝廷之大臣,安敢为小人所狎”(作为朝廷的大臣,怎么
敢与小人交往)、“以年之长幼尊卑,弟兄之分易明也”(按照年长轻老,尊卑有别,弟兄的区分就容易明白)。
4.表示条件、前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若是”、“如果”。
例如:“以诚相待”(如果真诚地相互对待)、“以竭忠勇之力,以
报皇家之恩”(用尽忠勇之力,以报答皇家的恩德)。
5.表示目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以便”。
例如:“以求学之道,生者必观于碑传之上”(为了求学之道,活着
的人必须从碑文中获取知识)。
总之,“以”作为文言虚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能根据上下文的
语境来决定其具体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 (《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 以的用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讲解【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讲解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则表示动作、犯罪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对齐情况译作为“用”“拎”“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比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请为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本纪》)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入。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至克莱儿促进作用,可译为“把”。
比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则表示动作、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比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专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坐风雪,……至于泰安。
(《尼里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五)则表示动作、犯罪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带领”“率领”。
比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前往秦军,与赵俱死去。
(《信陵君窃奔卫赵》)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则表示同列或环环相扣关系,常用去相连接动词、形容词(包含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却。
比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以的文言虚词用法
以的文言虚词用法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作介词,(一)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五)、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六)、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三、连词,(一)、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二)、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文言虚词以字作介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字作介词的用法文言虚词以字作介词表依据的用法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文言虚词以字作介词表原因的用法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③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文言虚词以字作介词表凭借的用法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文言虚词以字作介词表工具的用法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文言虚词以字作介词表处置对象的用法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文言虚词以字作介词表时间的用法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介〉引入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等:~毒攻毒;~不变应万变。
2、〈介〉引入动作行为依据的方式、标准等:~貎取人;~高标准要求自己。
3、用作标准:《左传·宣公四年》:“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
”4、〈介〉引入相关的原因等:~盛产瓷器而著称;~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5、〈介〉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袁可立又以阅视殿工加太子少保。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6、因由;缘故:《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
7、〈介〉引入空间或时间的位置:长江~南;赏~春夏,刑~秋冬。
8、〈介〉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9、〈介〉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
高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
高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高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高中
1. “以”可以作介词用呀!比如说“以家为单位”,这里的“以”就是表示凭借、依靠的意思哦。
就好像我们依靠家人一样。
2. 还能作连词呢!像“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的“以”就是因为的意思呀,这不就好像因为我们努力所以才会有成果嘛!
3. 当“以”表示把、拿的时候,就像“以书赠人”,把书送给别人,多形象啊,就如同我们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好朋友一样呀!
4. 有“按照”的意思哦,比如“以律行事”,是不是就如同我们按照规则来做事呢。
5. “以”还能用来表示时间呢,像“以夜继日”,多有意思,就好像我们为了完成某件事日夜不停地努力一样。
6. 还可以表示目的呀,“以激怒其众”,这就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就跟我们为了得到某个东西而努力一样呀!
7. 甚至可以表示并列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这里的“以”不就是和的意思嘛,就像我们和朋友一起去玩一样开心呀!
我觉得“以”这个虚词的用法真的好丰富多样呀,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以在汉语中属于文言虚词,是由两个汉字拼出来的,字面意思就是加以、用来、凭借等,可以理解为一个表语、介词或是动词。
在文学作品中,以形成一类特殊的句式,使文章句型有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常被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等文艺高手用到,起到了突出重点、传达深意的作用,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鲜明。
以的用法可以分为“以+形容词/副词/名词/介词短语”的用法、“以+动词(不定式)”的用法以及“以…以…形式”的用法等。
1、“以+形容词/副词/名词/介词短语”的用法。
“以”在这种用法中可以用来代表有规律、选择性地表语景,常用此句式来表示某种情形下的降低做某事的难度。
如:(1)以这次胜利为报,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离开了一场重大作战。
(2)以清晨的晨钟声,唤醒大家朝圣的热情。
(3)以中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方式,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2、“以+动词(不定式)”的用法。
“以”在这种用法中可以用来表示某种情形下的行为、任务、重点等,从而帮助人们形成一种激励的心理。
如:(1)以坚定的信念支持你,完成你最初的梦想。
(2)以诚实、忠实理念充实每一寸精神空间。
(3)以智慧、勇气、决心,开创一片辉煌的新世纪。
3、“以…以…形式”的用法。
“以”在这种用法中用于说明某种情况是以什么以什么的形式存在的,常用此句式来阐述某种客观情况。
如:(1)以厚德载物以无私精神服务社会。
(2)以诗歌、画笔,记录下个人生活的精彩瞬间。
上面的三种以的用法表达的意思都是非常明确的,能够使文章逻辑更为清晰,表达更具说服力。
毫无疑问,以在中文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文言虚词能够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总之,“以”这个文言虚词在中文文学作品中不仅能够表达出作家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使文章句型更加丰富,从而让文章更加艺术化,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伴随着文艺的高度发展,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也将发展得更加深厚,在中文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仍然会发挥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5.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把它设为。
)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文言虚词“以”词性判别
文言文中,虚词“以”既可以作连词,也可以作介词。
如:
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
⑵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
⑴句中“以”用在动词“告”前,连接前后分句,表目的关系,是连词;⑵句中“以”用在名词“刀”前,与“刀”一起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劈”的状语,是介词。
那么,如何判别具体语境中“以”的词性呢?
一、处在谓语动词前,连接前后分句,格式为“以 + 动词”的“以”为连词。
如:
⑶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鸿门宴》)
⑷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⑶⑷句中“以”分别用在动词“待”与活用的动词“光”前,连接前后分句,“以”为连词。
二、处在同一性质的短语或词之间,“以”为连词。
如:
⑸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⑹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⑸句中“以”连接两个动词短语“亡郑”“陪邻”,表示承接关系,⑹句中“以”连接两个形容词“夷”“近”,都是连词。
(其实⑸句也属于“以 + 动词”格式。
)
三、处在状语与中心词之间,“以”为连词。
如:
⑺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齐桓晋文之事》)
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⑺⑻句中“以”分别用在状语“明”、“拥火”与中心词“教”、“入”之间,表修饰关系,都是连词。
(这种形式实属“以 + 动词”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