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壤圈..

合集下载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第六章土壤圈

第六章土壤圈

二、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欧亚大陆自然地带的分布规律
气候带 植被带 北极 苔原
土壤带 冰沼土带
温度
湿度
蒸发 量
低小 小
亚寒带 针叶林
灰壤
寒温带 针阔混交林 生草灰化土带
温带 阔叶林
灰色森林土带
暖温带 森林草原
温带干旱 区
荒漠草原
热带 常绿阔叶林
黑钙土带
栗钙土、灰钙土、漠钙 土带
红壤带

较大 较小 小 大大
2、土壤资源的特性
1)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2)具有可更新性和可培育性 3)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4)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5)具有不可替代性
与科技有关 提高肥力
二、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2、土壤侵蚀的危害 3、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 4、土壤盐渍化 5、土地沙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6、土壤污染
1、母质 风化产物,直接影响土壤成分和肥力
2、气生物 有机质
4、地形 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5、时间 成土年龄
发育程度
6、人类活动 耕作与放牧等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类 二、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三、耕作土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类
(一)中国土壤分类:土纲、亚纲、土类、亚 类、土属、土种和变种7类。 (土壤分类检索系统可逐级检索)
1、土壤概念:土壤,俗称泥土,是地球陆地 上能够生长植物并产生收获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 特性。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及热量 的能力 。
二、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土壤圈与生物圈 2、土壤圈与水圈 3、土壤圈与大气圈 4、土壤圈与岩石圈 5、对人类社会

第六章土壤学

第六章土壤学
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 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 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其中矿物 质占45%,有机质占5%,土壤生物体均生活在土 壤孔隙之中。
2.1土壤的形态
土壤单体形态
• 土壤剖面(soil profile):土壤剖面是指从 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 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土壤单体(pedon)。
•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 岩的矿物。其中包括铝硅酸盐类、长石类 矿物、云母类矿物、橄榄石矿物、辉石与 角闪石类矿物、氧化物类、硫化物类和磷 灰石类。原生矿物的风化过程不仅在时间 上有阶段性,在空间上也有地带性。
•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过风化后重新形成 的新矿物。土壤次生矿物分为三类:简单 盐类、次生氧化物和次生硅铝酸盐类。
土壤质地
2.2土壤的固相组成
• 2.2.1土壤的矿物质 • 2.2.2土壤的有机质 • 2.2.3土壤的固相诊断特征
• 土壤矿物: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 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土壤矿物 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形状 和功能具有巨大影响。按照发生类型可将 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 溶性矿物三大类。
• 土壤水分: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一,土壤水分含量对于土壤形成发育过程 及肥力水平高低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土壤水分状况,不仅影响土壤中物质能量的 迁移转化,还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 性质。根据成土环境及其土壤特征,可以 将土壤水分状况划分为以下类型:淋溶型 与周期淋溶型,非淋溶型、渗出型、停滞 型,冻结型。
孔隙结构进行物理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 表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是地理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分。 • 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 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和净化功 能

第六章土壤圈

第六章土壤圈
土壤从地表垂直向下可划分为六个土壤发生层。 1)有机层
指未分解和部分分解的枯枝落叶层。 2)腐殖质层
指腐殖质化所形成的有机层。
3)淋溶层 4)淀积层 5)母质层 6)母岩层
2、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1)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采用芒塞尔土 色卡测定和描述土壤颜色。
2)土壤质地
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粗细及其匹配状况。一般土壤质 地分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准确的测定要在室内用机 械分析方法来进行,但在野外常根据用手指研磨土壤的感 觉近似的判断。
3)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间的胶结接触关系,有团粒结构、块状结 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4)土壤松紧度
指土壤坚实或疏松的程度,一般用小刀插入土中所用 力大小来衡量,分为紧实、稍紧实、疏松等。
5)土壤孔隙 指土壤颗粒之间存在的空间。
6)土壤干湿度 指土壤干湿程度,反映土壤水分含量多少。野外考
2)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分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
化学组成和构造经过改变而与原生矿物有所不同。它 是土壤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胶体性质。
2、土壤有机质 1)概念 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 质。它包括非特殊性有机质以及土壤腐殖质两大类。
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基本上有两个过程。
凝结,主要损耗于蒸散植物吸收、渗漏与径流。
3)类型 吸湿水:指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附的水分子。
毛管水:指毛管空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水。
重力水: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沿土壤
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4、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Hale Waihona Puke 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的混合物。

自然地理学 第六章土壤圈

自然地理学  第六章土壤圈

三、土壤形态
•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与土壤剖面外部形 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 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 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一 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 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二)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土壤颜色
• • 根据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 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 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 土壤颜色是土壤分类的和命名的重要的依据之一
• 如用颜色命名的 红壤,黄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红壤,黄壤,黑土, 等。
• 土壤质地
• •
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 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 壤土和粘土 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块状、 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块状、 核状、柱状、棱柱状、 核状、柱状、棱柱状、片状 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是土壤水分、 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是土壤水分、 空气的通道和仓库
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 3 土壤圈与自然环境,包括重金属元素在土壤 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 4 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包括自然与人为条 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 51土壤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包括土壤胶体表面的性质。 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土壤物质循环的能 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转化及动态变化, 土壤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转化及动态变化,土 圈中的空间分布、迁移、 圈中的空间分布、迁移 包括土壤胶体表面的性质。 • 2 件下的土壤圈内不同土壤类型历史演变 , 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件下的土壤圈内不同土壤类型历史演变; 量变化,生物转化,水循环, 包括土壤资源区域 量变化,生物转化,水循环,碳、氮、硫、磷循环 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化学行为,土壤水分性质,植物 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化学行为,土壤水分性质;现代 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分布、变化、迁移、 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分布、变化、迁移、浓集 土地退化, 成土过程基本特性变化预测 ;土地退化 性开发与管理, 性开发与管理 综合农业中的动态变化, ,土壤 及环境效应。 及环境效应。 ,综合农业中的动态变化,土壤 营养元素的化学性质, 营养元素的化学性质,根据主要微生物的生理生态 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及调控; 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及调控;土壤在复合农业生 气体的通量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对农林适宜性评价,营养元素的空间调控, 对农林适宜性评价,营养元素的空间调控 特性,土壤有机质组成,性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 特性气体的通量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土 ,土壤有机质组成,性质, 态系统中的功能及优化模式。 态系统中的功能及优化模式。 壤圈的各障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 壤圈的各障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 功能等。 构,功能等。

土壤圈

土壤圈
可以分为土壤植物区系和土壤动物区系: 土壤植物区系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
藻类,以及生活于土壤中的高等植物器官 (根系)等;
土壤动物区系包括至少有部分生活史
是在土壤中度过的所有动物,种类极 其繁多。
土壤水分
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
孔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根据水分在
土壤中的存在方式,通常可分为吸湿水、

4、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在正常范围内,植物对土壤酸碱性 敏感的原因,是由于土壤pH值影响土壤 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从而影响各种 元素对植物的有效性。
(1)氮在pH6~8时有效性较高,是由于pH在 小于 6 时,固氮菌活动降低,而大于 8 时,硝 化作用受到抑制; ( 2 )磷在 pH6.5~7.5 时有效性较高,由于在 pH小于6.5时,易形成磷酸铁、磷酸铝,有效 性降低,在pH高于7.5时,则易形成磷酸二氢 钙;
气明显不同。
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由于不易于交换,
局部孔隙之间的空气组成往往不同。
土壤空气一般含水量高于大气。在土壤含水
量适宜时,土壤空气的相对湿度接近100%。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中CO2
,O 2和
N2含量不同于大气。这是
由于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残体 的好气性分解,消耗了土壤孔隙中的 O2,同时 产生大量CO2的缘故。
腐殖质是由微生物从有机组织合成的新化
合物,或者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比较
稳定的分解产物,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
85-90%。
腐殖质是一种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通
常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为胶体状。它具
有比土壤无机组成中粘粒更强的吸持水
分和养分离子的能力,因此,少量的腐

成信工自然地理教案06土壤圈

成信工自然地理教案06土壤圈

第六章土壤圈1、基本要求⑴了解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⑵掌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⑶熟悉土壤类型以及空间分布规律⑷掌握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土壤的物质及组成特性、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教学难点:土壤的物质及组成特性3、教学学时:6学时4.教学内容6.1 土壤概述1、什么是土壤?回顾:什么是风化壳?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被的疏松表层。

是风化壳表层由大气、水、生物、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讲述]土壤是岩石圈顶部经过漫长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

物理风化的本质是将地表整块岩石物理分解成大量小碎屑的过程;化学风化则是在水和大气中氧、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使造岩矿物分解,形成以粘土矿物为主的松散物质,即通常所说的风化壳。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意义更为关键。

生物的风化作用是通过生物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亡后生物降解作用实现的。

生物腐烂形成腐殖质,增加了N、P、K和碳水化合物等养分,使风化壳最终形成土壤。

•2、土壤的基本属性——土壤肥力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石头上长树的奇观是什么原因?土壤肥力:土壤为植被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资料]我国的北大仓:东北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第一大平原。

东北平原以黑土著称。

黑土含有大量有机质。

建国后,经过大规模的开发,把东北平原建成了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北大仓以前叫什么?“北大荒”之称由来已久。

清代一位著名诗人曾赋诗描绘“北大荒”情景:“百里无人断午烟,荒原一望杳无边”。

1947年解放军第一支垦荒部队开进北大荒腹地,创立了第一个“公营农场”,50年代中期王震将军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60年代支边青年、知识青年投身垦荒事业,90年代十数万省内外农民挥汗黑土地,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开发建设,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

大豆和玉米等的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继续举例]这样一组数据,1980年至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了34.4%,而同期化肥投入量增长了248%。

第六章土壤

第六章土壤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
其化学组成包括碳水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木 质素,含硫含磷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转化的过程
矿质化过程:指进入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在土 壤微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 单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指进入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在微生 物的作用分解后再缩合聚合成一系列黑褐色高分 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主要产物有黄色溶液富里 酸和棕色沉淀物胡敏酸,两者占腐殖质总量的 60%
四、土壤物质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等三相物质组 成,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作 用的有机整体。
固体物质是土壤最基本的成分,可以说是 整个土体的骨骼和躯体,主要包括矿物质、有 机质及一些活的微生物。其中矿物质占95%, 有机质占5%左右。在土壤的固体颗粒之间,有 大量空隙的存在,而空气和水分充填于空隙中。 其中,空隙中气、 液两者的比例并非是固定 不变的,经常随外界天气和其他因素的改变而 彼此消长。
3. 对水圈的影响 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 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水平分异及 水圈的化学组成。
4. 对岩石圈的影响 作为地球的“保护层”,对岩 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遭受各种外 营力的破坏。
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人类生存角度考虑,土壤被看作是农业生产 的基本资料,是农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要素, 更被看作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整个生态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土壤和大气、水、生物和 矿藏等,对人类是同等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 土壤在地球表面上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对 多种生命的形成和生息繁衍至关重要。当今,随 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及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 土壤不单纯只为农业生产服务,而在全球变化、 环境保护、持续农业、城市发展等方面正发挥越 来越重大的作用。

第六章土壤圈

第六章土壤圈
✓ 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把土壤剖面划分为:
✓ 有机层(O) ✓ 腐殖质层(A) ✓ 淋溶层(E) ✓ 淀积层(B) ✓ 母质层(C) ✓ 母岩层(R)
第六章土壤圈
耕作土壤剖面
耕作土壤剖面主要层次:
耕作层(表土层)
灌淤表层 堆垫表层 肥熟表层
犁底层(亚表土层) 心土层(生土层) 底土层(死土层)
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颜色 质地结构 结持性 孔隙度
研究意义:土壤形态成土过程的反映和外部表 现,也是区别各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土壤形 态学对于研究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对土壤分类, 土壤特性,土壤资源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六章土壤圈
1、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 土壤剖面的定义: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 的土壤纵剖面,也可将土壤剖面理解为 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土类
是亚纲的细分,根据反映主要成土过程 的强度或次要控制因素的表现性质划分。
第六章土壤圈
亚类
是土类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是否偏离 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性和 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特性划分。
第六章土壤圈
中国的土壤系统分类
第六章土壤圈
主要土壤类型
盐成土
干旱土
均腐殖土

灰土
硅铝土

铁硅铝土
铁铝土Biblioteka 第六章土壤圈土纲为最高级土壤分类级别,根据主要土壤 形成过程产生的或主要影响成土过程的 性质划分。
第六章土壤圈
亚纲
是土纲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控制现代 成土过程的性质或主要限制因子反映的 性质划分。
现代成土过程:指土纲按诊断层或诊断 特性划分时,按控制它们的因素,如气 候、成土母质等划分。
第六章土壤圈
➢ 垂直土层序列: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 层重叠在一起构成的。土层大致呈水平 状,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 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第六章土壤圈

第六章土壤圈

第六章土壤圈一,名词解释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连续体或覆盖层。

土壤新生体: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它只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并未改变。

土壤有机质:概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

次生矿物:指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毛管水:毛管空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水分。

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

凋萎系数: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年龄:土壤的发育程度。

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土壤诊断特性。

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数量超过了土壤自净能力,破坏了土壤系统自然平衡状态,从而造成土壤质量完全恶化衰退现象。

二,简答1,土壤圈的特征有哪些空间上:处于四个圈层的交接处性质上:是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功能上:与其他圈层进行着不断地物质与能量交换2,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的特点有哪些均来源于成土母质,不同之处在于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只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并未改变;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且次生矿物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

3,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气候: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影响次生黏土矿物的形成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对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生物: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育过程中最活跃因素。

第6章 土壤圈-2

第6章 土壤圈-2

国外土壤分类
以前苏联的土壤分类系统为代表的发生学分类:强 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间的相互关系,以成 土因素及其影响作为理论基础,结合成土过程和土 壤属性作为分类的依据。 以美国系统分类为代表的土壤诊断学分类:依据可 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定的土壤属性,主要根据诊断 层和诊断特性分类。
(一)国外土壤分类 1. 前苏联的发生分类 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 的理论基础,以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土壤形 态、土壤物理、土壤化学、矿物及生物等)作 为土壤分类的依据。 土壤分类系统中分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 种、变种、土系、土相等8级。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图式
不同地带土壤剖面发育与成土年龄相关示意图
在稳定条件下土壤发育的时间序列示意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土-古土壤序列
(六) 人类生产活动 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性质的影响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是在认识土壤客观性质的基础上对土 壤进行利用改造定向施肥,创造不同熟化程度的 耕作土壤 。
现代农业机器对土壤的影响
不同植物作用下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垂直分布比较 (据熊毅,1990)
(四)地形因素 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 吸收和地面辐射的差异。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 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 过程。
地形对水分运动的影响
祁连山、居延海间含盐风化壳盐分地球化学分异图 (据熊毅,1986)
富铝化过程即是土体中硅以硅酸形式的淋失( 脱硅),铁铝的富积(富铁铝)的过程,也称脱硅 富铝化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并有一定干湿季的条 件下,由于硅酸盐发生了强烈水解,释放出盐基物 质,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而铝、铁锰等元素 发生沉淀,滞留于原来的土层中,造成铝、铁、锰 氧化物在土体中残留或富集,而使土体呈鲜红色, 甚至形成铁盘层。

第六章 土壤圈讲解

第六章 土壤圈讲解

五、土壤组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 土壤胶体的性质 土壤溶液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成土因素学说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土壤类型及分布
• 分类 • 类型 • 分布
分成土因素和地理关系
淀积物,ph<5.5 • 色灰白、灰,如漂白土 • 分布:寒温带如俄罗斯、加拿大,我国
大兴安岭、长白山北坡等地
4.火山灰土
• 火山喷发物和碎屑物形成的土壤
• 火山灰物质占全土重的60%
• 分布:火山喷发地区,与火山活动,尤 其是现代喷发地区有关
5.铁铝土
• 铁铝层,厚度>30cm,富含粘粒,80g/kg • 上表土层(>150cm)铁铝高度富集,如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土壤:发育于陆地表面具 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 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
征是具有肥力。土壤肥力
是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 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 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一般将水、肥、气、热称 为土壤肥力因素。
不同颜色土层是地质年代或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的指示物和“年代表”。
• ⑵ 淋溶层(A)
• 该层中生物活动最为强烈,进行着有机 质的转化和积累作用,形成一个颜色较 暗、一般具有粒状和团粒状结构的层次。
• 可以分为A1、A2、A3三个亚层
• A1层:为腐殖质层。是接近地表处所形 成的矿质土层。以腐殖质的积累为主要 过程。
• A2层:为灰化层,由于受强烈的淋溶, 易溶物质淋湿,且难溶物质如铁、铝、 以及粘粒等也下移。颜色较前常成灰白 色,颗粒较粗,常为粉沙与粉粒。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或理 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自然地理学》第六章土壤圈

《自然地理学》第六章土壤圈

《自然地理学》第六章土壤圈一、名词解释1、土壤2、腐殖化过程3、砖红壤4、腐殖质5、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6、土壤形态7、土壤肥力8、矿质化过程9、土壤资源10、地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11、有机质的矿化12、土壤质地13、土壤结构14、土壤剖面15、泥炭化过程16、灰化过程17、铁铝化过程18、钙化过程19、土壤的缓冲性20、粘化过程21、潜育化过程22、盐化过程23、变形土24、盐积层25、潜育土26、水稻土27、泥炭土28、土壤新生体29、盐成土壤30、冲积土31、壤侵入体32、新成土33、灰土34、淋溶土二、填空题1、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

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称为(),简称()。

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为()。

2、土壤是个多相分散体系,由()、()、()、()等四种不同物质组成。

3、根据风化的性质可以把土壤矿物质的风化过程分为()、()、()三种类型。

4、土壤水份包括()、()、()、()、()、()、()、()等类型。

5、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土壤分布主要受某个因素的控制,则可以相对地划分相应的()、()和()。

6、从发生学分类制角度看,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即由南而北依次为()、()、()、()、()、()。

7、岩石风化成土壤的过程虽然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但根据其代表性矿物可以划分出()、()、()、()等阶段。

8、世界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 ();(2) ();(3) ();(4) ();(5) ()。

9、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另一类为()。

10、土壤资源的丧失与退化比较严重和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11、土壤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土壤四个肥力因素是()、()、()、()。

12、土壤的()结构最适合农作物生长;卡庆斯基将土壤质地分为()、()、()三大类,其中()在农业上是较理想的一种质地。

自然地理学 第六章 土壤圈

自然地理学 第六章 土壤圈
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 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有效肥力:耕种土壤中自然肥力与人为肥 力的综合效应。
中国汉字里的 “土”,实际上就反
映了土壤在自然地理
环境中的位置和作用。 “二”代表了土壤的 位置是在岩石面以上, 地面以下,处在大地 的表层;“|”则是 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 物。
(1)岩屑—大块岩石破坏后的残屑,但仍然是一种矿物质 集合体;在土壤中它们是最粗大的成分,通常以砾石和粗 砂的形式出现。 (2)原生矿物—岩屑进一步分解破坏、矿物集合体分散后 的产物;在形态上它们是单独的矿物晶体,但在成分上和 结构上与原始母岩中的矿物一致,没有产生性质的变化。 原生矿物多是一些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矿物,如石英和某些 长石类矿物。原生矿物的晶体相对较大,在土壤中多以砂 粒和粉砂的形式出现。 (3)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化学风化或蚀变后的新型矿物, 是在疏松母质发育和土壤形成作用进行时,由不稳定的原 生矿物风化形成的,多属粘粒一级,如铝硅酸盐粘粒(高 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和铁、铝的氧化物等。
(一)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
1、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土壤中的无机物质,源于岩石
的风化作用,它在大小和组成上都是多变的。从起 源来说,土壤矿物质包括:岩石碎屑(detritus)、 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次生矿物 (secondary mineral)三个部分。
土壤发育阶段示意图
2、土壤有机质
(1) 含量 在矿质土壤的表层有机质一般仅占1%~5%,但其作用
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能力却远远超过其重量的比例。 (2) 分类
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两大类: A、非特殊性有机质;B、 土壤腐殖质(humus)
(3) 原始来源 土壤有机质的原始来源是植物的死亡组织和一部分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土壤圈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第六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土壤概述
1、土壤的定义 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于人类对土 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常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 2、土壤肥力 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 温度的能力。 3、土壤质量
2、影响
(1)性质:土壤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特性,成土母质中的矿
物成分、元素组成影响土壤的性质。 (2)养分状况:矿质元素 (3)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二)气候因素
影响土壤的组成、土壤发育的速度、土壤中有机质的积
累。 (三)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下发育的 土壤类型不同。 (四)地形因素 地形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同时不同的 地形部位成土母质不同,因而土壤发育有差异。
4、澳大利亚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呈半环状、自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和西部依 次分布热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红棕壤、红褐土、 灰钙土、荒漠土。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一、有机土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
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1、成土环境:潮湿潴水低地
2、成土过程: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潮湿的水分状况、具有草 根层、泥炭层、腐泥层、潜育层。 了解其他各类土壤的成土环境、成土过程、特性。
二、人为土
人为土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
性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水稻土、灌淤土、菜
园土。其特征是具有不同种类可资鉴定的人为诊断层,厚度 >50cm,土壤肥力比起源土壤高,且多蚯蚓、土壤动物及砖 块、瓦片等土壤侵入体。 (一)水耕人为作用
级划分。
(二)中国的土壤分类
1、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 (1)分类原则:以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分
类基础,同时在分类中将耕种土壤和自然土壤作为统一整体
进行土壤类型划分,力求揭示自然土壤与耕种土壤在发生上 的联系及演变规律。 (2)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 种、变种7级分类。共分12个土纲、29个亚纲,61个土类、 234个亚类。
指在中地形条件下,地带性土类与非地带性土类按不同 地形部位呈现有规律的组合现象。一般有枝形、扇形和盆形 三种组合形式。 (二)土壤的微域分布规律
在小地形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种、变种甚至土类和亚类 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四、耕作土壤分布规律
耕作土壤分布规律是在自然土壤分布的基础上受人为活 动影响所形成的规律性。包括:
五、铁铝土
表土至150cm范围内具有高度富铁铝化作用的铁铝层的
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铁铝土纲中的砖红壤、赤红壤、
红壤和黄壤。 成土环境: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森林植被下。 成土过程:强脱硅富铝化过程,生物富集过程。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铁铝层是该土壤的主要诊断层,铁 铝层具有一些特征(p356最后一段)。
土类 强酸性土 酸性土 pH <4.5 4.6~6.5 土类 碱性土 强碱性土 pH 7.6~8.5 >8.5
中性土
6.6~7.5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一、成土因素学说 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岩石、地形、时间等成土条 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道库恰耶夫建立了土壤形成的因素学 说,概括为以下四个基本观点: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类
(1) 定义:通过比较土壤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外部形态和 内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土壤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 (2) 分类方案: 前苏联的发生分类 美国的系统分类
中国的土壤发生学分类
中国的土壤系统分类
(一)国外土壤分类
1、前苏联的土壤发生分类
(1)分类原则: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间的相互 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 础,以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包括土壤的形态特征、土壤物 理、土壤化学、矿物及生物等)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
(五)时间因素
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时间的增加,土壤的成熟度增大。
三、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自然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
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
地质大循环:岩石风化——碎屑物质——搬运、堆积、
成岩——……岩石风化。
生物小循环:岩石碎屑中的矿物成分被生物利用合成有 机物的组成部分,微生物将有机物质分解释放出矿物质。 生物作用使有机质积累、分解、腐殖质的形成,发生发 展了土壤肥力,形成了土壤。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随着山体海拔高度的变化,热量和水分条件也随之发生
变化,植被类型发生变化、人类活动的强度发生变化,因而
导致土壤类型随着海拔高的变化而出现有规律的变化。 山地土壤个类型的垂直排列顺序成为土壤的垂直带谱, 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一致的土壤带称为基带。
三、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地域性(地方性)规律,是指广域地带范围 内土壤与中、小地形及人为耕作影响、母质水文地质等地方 性因素相适应的分布规律。 (一)土壤的中域性分布规律
(10)白浆化过程
由于土体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土体表层铁 锰还原淋溶、脱色形成白浆层。 (11)腐殖质化过程 生物作用下土体中,尤其是土体表层进行腐殖质累积过 程。
(12)泥炭化过程
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或地表积水的沼泽地段,湿生植物残
体因缺氧而不能彻底分解,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积累的过程。
(13)土壤的人为熟化过程 人类对土壤进行合理培肥,使土壤肥力向着提高的方向 发展的过程。 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与土地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问题探讨(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与演变的影响)。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
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地变化,导致 地带性土壤大致平行于纬线呈带状分布的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全球性的, 二是区域性的。 2、干湿度带性分布规律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布大致呈带状分布,因而土壤也 具有从沿海到内陆的递变。
(1)土壤是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各成土因素同时存在、同等重要、不可替代; (3)各成土因素均不断发展变化,土壤也不断发展变化;
(4)各成土因素存在地理分布规律,土壤也具有地理分布 规律。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一)成土母质 1、定义: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质,作为土壤发育
Hale Waihona Puke 的物质基础,称为土壤母质,简称母质。
三、土壤形态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1、土壤剖面: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理解为
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2、土壤发生层次 (1)自然土壤(六层) 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2)耕作土壤(四层) 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二)土壤的理化性质
(1)土壤颜色 (2)土壤质地 (3)土壤结构 (4)松紧度
(1)同心圆式分布
(2)阶梯式分布 (3)棋盘式分布 (4)框式分布
五、世界土壤分布
1、欧亚大陆土壤分布规律 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 黄壤、砖红壤。 大陆内部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 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红壤及砖红壤等。 大陆西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 土、荒漠土。
(5)钙化过程
碳酸盐在土体中的淋溶、淀积过程 (6)盐渍化过程 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的聚积过程 (7)碱化过程
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的30%以上,土壤呈碱性反应。
(8)潜育化过程 还原环境中,有机物分解产生较多还原物质,形成还原层。
(9)潴育化过程
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地下水浸润、氧化还原交
替,形成一个有锈纹锈斑、黑色铁锰结核的土层。
2、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1)分类原则: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基础,以定
量化、标准化为特点。借鉴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联合国
《世界土壤图》中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根据我国土壤性质
作修改补充。建立了灌淤表层、水耕表层、干旱表层、低活 性富铁层、草毡表层、冻融特征等诊断层。 (2)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 系6级分类。
2、保持养分
3、提高无机磷酸盐的溶解性
4、活化土壤微量元素 5、调节土壤酸碱性 6、形成团粒结构 7、调节温度
(三)土壤水分 1、土壤水分来源及损耗
2、土壤水分平衡
3、土壤水分类型 吸湿水 毛管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田间持水量) 重力水(凋萎系数)
(四)土壤空气 1、土壤空气的概念 2、土壤空气的组成(与大气相比) 氧气、二氧化碳、氮气含量
(二)旱耕人为作用
三、灰土
具有铁铝鳌合淋溶作用、表土至60cm范围内有灰化层 的土壤。 成土环境:气候寒冷湿润,植被为寒温性湿润针叶林或 针阔叶混交林。 成土过程:灰化过程。 诊断层与诊断特性:灰化层、灰化淀积层。
四、火山灰土
发育在火山喷发物和火山碎屑物上的土壤。 成土环境:主要分布在活火山和休眠火山外围。 成土过程:火山灰被水解风化成无定形铝硅酸盐,表层 有机质积累产生腐殖质化作用形成无机—有机络合物。
四、主要成土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在岩石表面或风化物上微生物生存,积累有机质,为高 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2)灰化过程 铁、铝等物质和腐殖质的淋溶、淀积,二氧化硅残留的 过程。 (3)黏化过程
粘土矿物生成和聚积的过程,或粘土矿物淋洗并在土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