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住区规划
城市居住区无障碍环境的设计研究——香港、北京、天津城市居住区无障碍环境现状调查与设计分析
摘 要 : 文 将 从 香 港 、 京 、 津 的 居 住 区作 为 研 究 对 象 出发 , 过 对 居 住 区 内无 障碍 环 境 设 施 的 实地 调 查 , 本 北 天 通 分析 现 时 的居 住 区 无 障 碍 环 境找 到其 中 未能 针 对 不 同类 型残 障者 的 辅 助 性公 共设 施 进 行 具 体研 究分 析 , 而发 现 残 障 人 士 的 实 际 需 求和 困难 , 无 障 碍居 进 为 住 环 境 与 设 施设 计 提 出相 关 的 改 进 建议 。
区 无 障 碍 环 境 发 展 趋 势 的介 绍 ,从 而 根 据 实 地 调 研 分 析 如 何 因 地 制 宜 的 去 探 求符 合 老 年 人 的心 理 特 征 和残 障人 士 居 住 行 为 特 点 的 城 市 居 住 区无 障碍 环 境 。
1 我 国居 住 区 无 障 碍 环境 设施 概 述 为 了 了 解 当代 城 市 居 住 区无 障 碍 环境 的真 实 情 况 ,进 一 步 探 寻 残 障 人 士 和 年 老 者 的户 外 活 动 需 求 ,并期 待 发 现 无 障碍 设 施 设 计 上存 在 的 问 题 , 者 对 香 港 、 京 、 作 北 天津 三 个 具 有 代 表 性
关键词 : 居住 区 无 障 碍 设 计 无 障碍 环 境
中图分类号 :5 J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6 2 1 7 (0 20 - 2 0 0 1 7 — 5 8 2 1 )4 0 4 — 2
没 有 进行 无 障碍 设 施 的 规划 。
2 我 国居 住 区无 障碍 环 境 设 计 研 究 的 必 要・ 陛与可 行 性
关于香港人口的分布与其土地利用问题的意见
收稿日期:1999-11-16;修订日期:1999-12-25作者简介:叶汇(1910-),男,福建省福州人,1933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学系,1938年2月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地理学博士,回国后历任大夏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曾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创办自然地理学专业和河口研究室,讲授过地貌学、世界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课程,培养研究生。
从事过华南和华中地区地貌与新构造运动、长江上游地貌第四纪地质、珠江下游河道和河口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撰写专题研究报告若干。
1987年退休。
3承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前副所长赵焕庭研究员审阅初稿并提出宝贵意见,本院罗宪林副教授代为搜集资料,特此致谢!关于香港人口的分布与其土地利用问题的意见3叶 汇 林慧玲(中山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 广州 510275)摘 要:概述了香港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根据香港的土地利用特点,结合香港地势图分析,全区的土地利用以城市用地为主,主要利用沿海冲积-海积平原和坡地。
文中针对高台地和斜坡地利用提出一些新意见,务求全体香港市民不受滑坡的威胁。
关键词:人口分布;土地利用;香港中图分类号:F2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0)01-0012-04 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是两个紧密关联的部分。
过去已有人分别研究过香港的人口地理[1~3]和土地利用状况[1,4~6]。
本文拟就香港的发展讨论其土地利用问题。
1 香港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前景 香港特区截至1998年9月共有人口668万。
香港岛人口分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沿不规则的海岸线和交通线呈线性分布;“新界”也有两条以上的分布线,在海岸上汇合,形成了荃湾、沙田和大埔等人口聚居点[1]。
九龙半岛南端成为主要人口集聚的中心。
这样的人口分布规律在世界许多滨海城市是常见的。
香港地处世界最繁盛的环球水运要冲,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图1)。
英国殖民主义者在鸦片战争之后,强占我国的香港岛,作为侵略我国的根据地。
从香港地区城市拆迁看我国城市旧城改造
开发商参与:开发 商积极参与城市拆 迁工作,提供资金 和人力支持,推动 城市更新和改造。
居民支持:城市拆 迁需要得到居民的 支持和配合,通过 合理安置和补偿, 保障居民的合法权 益。
法律保障:完善法 律法规体系,明确 各方权利和义务, 保障拆迁过程的公 平、公正和合法性 。
Part Three
旧城改造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发展,旧 城区存在设施老化、 建筑陈旧等问题, 需要进行改造升级。
20世纪50年代:城市化起步,开 始出现城市拆迁
20世纪80-90年代:房地产市场崛 起,商业拆迁增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20世纪60-70年代:大规模城市改 造,政府主导拆迁
21世纪初至今:城市更新为主,注 重保护历史建筑和社区特色
1970年代:香港政府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计划,包括拆迁旧区、建设新住宅和商业区
旧城改造的规模: 全国范围内正在进 行大规模的旧城改 造工程,涉及众多 城市和地区。
旧城改造的方式: 包括政府主导、市 场运作、居民参与 等方式,各种方式 各有优缺点。
旧城改造的成果: 旧城改造取得了一 定的成果,改善了 居民的生活环境, 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
拆迁安置困难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 的矛盾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Part One
Part Two
1949年以前:香 港地区城市拆迁 起步阶段
1950-1970年: 快速发展时期, 政府大力支持
1971-1980年: 拆迁规模扩大, 城市更新加速
1981年至今:拆 迁政策调整,注 重保护居民权益
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议
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议
香港是一个人口密集、土地有限的城市,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发展需求,需要扩展城市建设用地。
以下是一些建议:
1.借助海洋资源:香港周围有大片的海域,可以考虑开发海上填海工程,通过填海造地来扩大城市建设用地。
这需要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下进行规划和实施,并且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2.利用山地和丘陵区:香港山地和丘陵区较多,可以对部分山腰和山顶进行开发,构建住宅和公共设施。
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保留自然景观,同时注重山地治理和防灾防洪措施。
3.改造老旧工业区和废弃建筑:香港有一些老旧的工业区和废弃建筑,可以通过改造、翻新和再利用,将其转变为居住区、商业区或文化创意区,增加城市建设用地。
这可以促进城市更新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
4.考虑跨界合作:香港附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较多的土地资源,可以考虑与周边城市进行跨界合作,共同规划和开发城市建设用地。
这样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同时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5.鼓励垂直建设和城市绿化:香港的地价昂贵,可以鼓励垂直建设,充分利用空中和地下空间。
同时,注重城市绿化和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更多的公园、绿地和休闲设施,提高城市居住环境的宜居性。
在推进香港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先行、资源节约的原则,确保城市
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同时,需要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参与,形成社会共识,落实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第二章—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重点解决:密集的建筑、车流、人流与环境的关系—安全/卫生/疏散等等
高层高密度 高层低密度
5
中国香港城区鸟瞰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2.1居住区的类型
当代城市居住区在类型和形态上的变化
(2)低密度社区——高品质别墅、洋房等。
形式上:独立、双拼、叠拼、花园洋房等——重点关注私属空间品位与配套水平
(1) 窑洞与地坑院; (2) 澳大利亚地下城 (3) 现代地下覆土住宅
9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2.1居住区的类型
2.1.2 乡村住区与城市住区
(1) 传统民居(民族、地区特色) (2) 现代商业住宅(城市与自然的隔离)
10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2.1居住区的类型
2.1.2 乡村住区与城市住区
五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十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十五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公共 绿地
支路 次干路 主干路
配套 设施 用地
城市 道路
政府主导 社区服务 嫁接体系
政府派出机构
街道办事处
基层群众自治 组织
拥有共同物权 的民间性组织
社区居委会 业主委员会
15分钟生活圈 10分钟生活圈
5分钟生活圈
居住街坊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12
封 闭 式
开 放 式
小街 区密 路网
问题:两者比较,开放式社区有何优越之处?为什么这样改革?
大
居
除交通便利、
住
公共服务共享
区
外还有何优势?
开发成本
社区管理
开
邻里关系
放
???
九龙半岛规划
九龙半岛规划
九龙半岛位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是香港的一个重要地区。
九龙半岛规划是为了提高半岛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该规划涉及各个方面,包括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等。
在城市规划方面,九龙半岛规划致力于提高城市生活环境,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绿化率。
规划中提出了增设公园、绿地和广场的建议,以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和绿色空间。
同时,规划中还提出了加强城市交通网络建设的计划,以方便居民的出行和较好地解决交通堵塞问题。
九龙半岛规划还着重关注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举措。
规划中建议发展高科技产业,以推动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规划中还提出加强与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建议,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外来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九龙半岛规划还着力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规划中提出了改善住房条件和社区设施的建议,以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同时,规划中还提出了加强教育和医疗设施建设的计划,以提高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
此外,规划中还提出了改善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议,以促进居民的文化生活。
总的来说,九龙半岛规划是为了提高九龙半岛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该规划涉及各个方面,包括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等。
通过相关举措的实施,相信九龙半岛地区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改善。
民宿容积率的标准
民宿容积率的标准
民宿容积率是指在规定土地面积范围内,允许建筑物总体积与用地面积之间的比例。
不同地区和国家对民宿容积率的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以下仅列举一些常见的民宿容积率标准作为参考:
1.中国大陆:
-一般城市居住用地的容积率通常在1.0-2.5之间。
-旅游区、休闲区的容积率可适当提高至2.5-4.0之间。
2.香港:
-香港的住宅区容积率通常在5.0-10.0之间,但部分区域可高达20.0。
-旅游区和度假区的容积率可能更高,视具体规划而定。
3.日本:
-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容积率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在3.0-8.0之间。
4.美国:
-美国各州和城市的容积率标准因地区而异,通常在1.0-5.0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民宿容积率标准的制定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地用途、建筑规划、城市规划政策等。
在具体建设民宿时,必须遵循当地的相关法规和规定,并获得相应的建筑许可。
如果您有具体的地理位置或国家需求,建议咨询当地相关部门或专业人士,以了解该地区的具体民宿容积率标准。
香港用地标准
香港用地标准一、用地性质香港的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城市规划进行分类。
这些用地性质可能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和其他特殊用途区域。
每种用地性质都有特定的使用要求和限制,以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用地规模香港的城市用地规模因各种因素而异,包括城市发展的需求、地形条件、交通状况等。
在城市规划中,每个区域的用地规模都会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规划,以确保城市的发展和扩张有序进行。
三、建筑密度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在香港,建筑密度受到严格的限制,以确保建筑物不会过高过密,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
建筑密度会根据用地性质和区域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定。
四、容积率容积率是指建筑物体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在香港,容积率受到严格的限制,以确保建筑物不会过大过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
容积率会根据用地性质和区域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定。
五、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是指城市中绿地的总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在香港,绿化覆盖率受到高度的重视,以确保城市中有足够的绿地供居民休闲和活动,同时改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
六、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的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文化中心等。
在香港,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受到高度的重视,以确保居民能够享受到便捷和全面的服务。
七、道路交通道路交通是指城市中的道路网络和交通设施,如道路、桥梁、隧道、公交车站等。
在香港,道路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受到高度的重视,以确保城市中的交通流畅和安全,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八、高度限制高度限制是指对建筑物高度的限制,以确保城市的天际线和景观不受破坏。
在香港,高度限制会根据区域的特点和城市规划进行具体的规定,同时考虑到日照、通风、城市景观等多方面因素。
香港建筑用地开发方案
香港建筑用地开发方案香港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土地资源相对有限。
为了满足人们对住房和商业办公空间的需求,香港需要制定合理的建筑用地开发方案。
本文将探讨香港建筑用地开发方案,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首先,香港应该优化土地利用,充分发挥每一块土地的价值。
可以通过高层建筑、混合用地开发和地下空间利用等方式来提高土地利用率。
高层建筑可以有效节省土地,提供更多的住房和商业空间。
混合用地开发可以将住房、商业和办公空间等功能集中在一起,提高土地价值。
地下空间利用可以将部分功能转移到地下,释放地面空间供其他用途开发。
此外,可以采用轻钢结构、模块化建筑等技术来提高建筑效率,快速增加建筑用地。
其次,香港应该注重保护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
在建筑用地开发过程中,应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同时,应保护香港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通过修复和改造,将其融入现代建筑中,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和文化价值。
第三,香港应该注重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用地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社会各阶层的需求,提供不同价格和类型的住房,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此外,也要注重社区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公共空间和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采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香港应该加强规划管理和监督力度。
建筑用地开发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统筹推进。
相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规划机构,负责制定和监督建筑用地开发方案的实施。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开发商和施工单位的监督,确保建筑质量和环境安全。
综上所述,香港建筑用地开发方案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优化土地利用、保护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注重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香港建筑用地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整理)深圳香港城市规划体系比较研究
深圳香港城市规划体系比较研究一、香港城市建设的成就与特色香港这个过去只有几千人的小渔村,经过港人15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发展成为有650万人口、国际上知名的大都会之一。
香港以其富有特色的城市建设和都市风光,赢得了世人的赞赏。
(一)造型美观、新颖的高层建筑群,成为香港都市的一大景观香港在充分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利用海岸边陡峭坡地和填海新地,建成一片片楼层高、密度高、造型新颖、风格多样的建筑群体,构成了一幅壮丽、独特的都市景观。
香港人多地少,80%的土地是丘陵和山地。
所以,香港在城市规划上采用了“高层、高密度”的发展模式,向高空拓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高密度发展非常符合香港的实际,这个规划原则不但现在、而且今后也将有力地影响香港的城市建设。
(二)形成了一个“三级城镇”体系香港以港岛和九龙半岛为城市的中心市区,以九个具有世界水平的新市镇为次区域,加上正逐步向新市镇过渡的乡镇,构成了香港大都会的三级城镇体系。
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的城市发展出现了多中心、多功能的布局趋势。
港九市区以金融、贸易、商业、信息和政府为主,是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工业和居住的功能。
新市镇以居住功能为主,兼有一部分工业以及为当地服务的商业;乡镇是香港新市镇的基础,有些乡镇正向新市镇过渡,如东涌和西贡。
乡镇还保持着浓厚的乡土景色,这在繁华的大都会中是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
现在重要的乡镇有长洲、梅窝、大澳、坪洲、流浮山、沙头角、罗湖等,是香港三级都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西文化交会使香港城市更具特色香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之一,融合了许多西方的文化,这不仅促进了香港城市的国际化,亦对香港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香港有许多东西方或中、英风格融合的建筑物,同时亦有广州风格和英国风格的建筑物。
街区地名也有明显区别,既有明显反差又互相协调。
香港在中西文化的互相撞击、渗透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都会文化,亦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风格。
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11章
保护区
2.4.4 为确保岩洞发展的运作及结构安全,发展者应根 据岩洞及相关地下工程的详细设计和建造情况, 在发展项目四周划设一个保护区,而保护区的拟 议范围则应征询土力工程处的意见。保护区的范 围应在发展大纲图/发展蓝图上注明。日后若有 任何拟议发展跨越保护区的范围,则应征询有关 政府部门,特别是土力工程处及屋宇署的意见。
a. 发展密度和是否协调
确定拟议用途的整体发展密度,并查明这项用途会 否与毗邻环境不相协调。
b. 安全
至于拟议岩洞发展的安全问题,特别是消防安全和 提供紧急车辆通道、走火通道及抗火结构,在规划 评估阶段应予以充分评估。岩洞的整体体积及相关 工程,应列为评估的考虑因素,因为两者均会直接 影响逃生的难度和发展项目的整体安全。
6
批地
2.4.3
由于在界定岩洞内部可发展空间牵涉复杂的问 题,在厘订地积比率及上盖面积时会有实际困 难。对于发展计划所包括的项目,以及对发展体 积所采用的管制,宜应在契约/工程条款内以立 体的「涵盖范围」订明。在订定发展计划的「涵 盖范围」时,应征询土力工程处的意见,并应界 定准许进行岩洞建造的内部空间,以及禁止挖掘 或进行其他工程(但连接隧道、排水坑道及通风 井除外)的外围空间(如用作维修岩洞的支撑空 间)。发展者应就拟议发展的保养规定,征询有 关政府部门的意见,以便把此等规定纳入工程/ 契约条款内。
2.4
实施方面的事宜
环境影响
2.4.1
公共或私人工程的岩洞发展项目均属《环境影响 评估条例》的指定工程项目,工程倡议人须依循 法定的环境影响评估程序。《环境影响评估条 例》提供一个纲领,以评估条例所界定的指定工 程项目对环境有何影响,确保工程倡议人透过条 例所订立的环境许可制度,实施预防和消减环境 影响的措施。
优秀住区规划设计五要素
以前,我国城区规划设计大多千篇一律,近年出现的住宅社区则房屋编排灵活生动,绿化空间变化多端,在和谐的环境中体现缤纷的色彩,大大提高了社区人民的生活品质。
优质住宅小区设计的成功例子逐渐多了起来。
近日,香港建筑学会会长沈埃迪先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优秀小区的设计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需要有节奏地组合多种元素沈埃迪先生说,“人对建筑物和环境的体验,必须超乎设计图纸上的视觉和平面几何图形。
因为用户对建筑物的感知体会取决于对整个布局的感官经验,对周围环境的触觉、听觉和嗅觉感受,感官经验是建筑应能提供的重要素质和精粹。
有意识地深化感官经验,将会提升人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和生理层面的感知能力。
因此,设计需要有节奏地组合多种元素,诱发和丰富人的官能,唤起感觉及引申至对随后的经历,才会触发新的体会和启示。
此概念对规划与设计生活住房尤为重要。
”他同时指出,由于内地现代化进程初期的城镇开发对天然地势、自然环境资源及用地分区等皆缺乏全面周到的考虑,结果令整片城区变得呆板、无生气,缺乏生活趣味。
另外,建筑师在其专业范畴内,传统上兴趣偏重于追求技术和理性知识及设计表达效果和技术,而对周围社会、经济、环境等转变及因素没有深刻体会和研究,对日趋复杂的现实环境反应也比较迟钝,以致在内地现代化初期基本没有什么创新建筑。
优秀住宅小区规划设计5大要素一个优秀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需要哪些要素呢?沈埃迪先生认为有5点不可或缺:1、以迂回的设计增强空间层次感。
优质住宅小区的规划与一般的城市规划是截然不同的。
从密度方面讲,内地由于人口密集,社区发展并非相等于西方国家的规划密度标准,但仍然可以在多方面做到几乎相等的规划价值。
这些规划价值包括清新的空气,没有罪案的街道,高素质的室外空间和环境,及居民对本身居住生活小区的认同感、自豪感。
对此,社区规划设计应尽量采用次城区或郊区的规划手法,区内主干道采取迂回而不是打格子形式,为路面景观提供变化及惊喜。
区内小路则以幽径为主,以减低汽车流量、噪音及保持空气清新。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
1)街坊式旳布局构造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成街旳组合方式是住宅沿街构成带形空间,成坊旳布置方式是 住宅采用周围式旳布置,配置少许旳公共建筑。
2)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布局构造
居住小区是被居住区级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 规模(7000——15000人)相相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 居民基本旳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旳公共服务设施旳居住生活 聚居地。住宅组团是指一般被小区内部道路分割,并与居住 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相应,配建有居民所需旳基 层公共服务设施旳居住邻里单元。
特点:院落内便于邻里交往和布置老年和小 朋友活动场合,有利于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并 能提升容积率。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居住区组团形式:点裙式
指低层独立式、多层点式、高层塔式住宅自成 相对独立旳群体旳布置形式。一般可围绕某一公共 建筑、活动场地或绿地来布置。有利于取得良好旳 自然通风和日照,易适应地形,可利用边角余地; 缺陷是外墙面积较大,经济造价高、对建筑节能不 利。
► (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防止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住区 旳污染和干扰;
► (3)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 (4)便于寻访、辨认和街道命名。 ► (5)公共活动空间旳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
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旳活动之间旳相互关系。
► (6)要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设计 ,起规划设计必须遵照保护规划旳指导;居住区内旳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和古树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旳 建设控制地带内旳新建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旳环境风 貌。
广州锦城花园小区(如图3-10),由15 栋12层点式住宅拼接,并随处形自然围合,宅 旁绿地小空间和中央集中绿地构成一种整体, 将住宅底层架空,形成室内外绿化旳渗透,使 穿堂风贯穿调整小气候,为住户提供户内外旳 活动和交往场合。停车场设于地下。深圳滨河 小区由四种点式住宅群沿周围按一定间距布置, 并用连廊将个幢住宅二层入口连接起来,廊底 层布置公共设施,廊面步行通达每个单元;连 廊设通通长旳花池,形成中心庭院和二层连廊 旳立体绿化系统,环境宜人。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1. 引言1.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结合香港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出一系列旨在保障当前和未来世代生活质量、保护环境资源、促进经济繁荣的规划政策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致力于建设一个环保、宜居、繁荣的城市。
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香港城市规划不再仅仅追求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张,而是更加重视生态平衡、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公平。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优化交通网络、促进绿色建筑和能源节约等措施,香港可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尝试。
1.2 香港城市规划的重要性香港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香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强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2. 正文2.1 香港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香港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
随着香港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城市规划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最早的城市规划尝试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当时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发展。
随着香港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变得愈发重要。
20世纪初,香港开始面临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规划开始涉及更多领域,包括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
此时的城市规划更多集中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确保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的城市规划逐渐转向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视,城市规划也开始注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目前,香港的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涵盖了各个方面,力求实现城市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香港回归日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香港回归日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香港回归日,标志着香港重新回归中国主权。
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回归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
本文将以香港回归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主题,探讨其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一、回归后的城市规划香港回归后,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致力于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上,香港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并加强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协调。
1. 综合性规划香港制定了一系列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包括“香港2030+”规划和“香港可持续发展蓝图”等,从不同维度和时间尺度上规划香港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些规划充分考虑了人口增长、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因素,为香港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2. 区域规划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通过区域规划,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提升各区域的发展潜力。
例如,将中环地区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通过相关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和公司进驻;在新界地区建设新市镇,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在离岛地区发展旅游业,丰富香港的文化和休闲资源。
二、建设成就香港回归后,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下将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发展和文化景观等方面进行介绍。
1. 基础设施建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包括地铁、高速公路和机场等,提升了香港的交通便利性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此外,还注重水、电、气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并加强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配套,提高了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2. 住房发展为了解决香港的住房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推动住房供应和公共房屋建设。
通过多种措施,包括土地供应、建立保障性住房系统等,有效提升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质量。
3. 文化景观为了保护和传承香港的文化遗产,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注重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
通过修复文化遗产建筑、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了香港的文化吸引力和城市形象。
第八章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
第八章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本次课重点:居住区国内外规划案例本次课难点:运用所学专业理论进行国内外案例分析案例一:山东胜利油田孤岛新镇(1983-1986)山东胜利油田孤岛新镇由8个居住社区成双组成四对,每对社区采用相同的规划结构。
第一期建成的振兴村采用环状道路系统,以居委会管辖户数作为基本的组成单位,每个社区由4-5个这样的单位组成,住宅层数2-4层,采用南北入口。
住宅群体采用环形里弄的组合方式,既有利于交通组织,又有利于形成较安静、安全和便于居民交往的居住环境。
该设计方案获1986年度建设部全国优秀规划金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
案例二:香港戚富花园占地11.6hm2,居住区依山面海布置,规划布置有20幢高层住宅和7幢5层住宅,1个大型商业中心,3所学校和其他娱乐设施。
20幢28层塔式住宅楼和道路选线都结合地形布置,形成一条自由变化的曲线。
在居住区得南端布置7幢5层住宅楼,排列成新月形,视野开阔。
在住宅楼的中央部位,布置商店、餐馆、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包括室内游泳池和保龄球场,构成一个内容丰富、设施齐全,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具有吸引力的中心。
案例三:上海三林苑居住小区上海三林苑居住小区是建设部全国第三批城市住宅小区试点之一,小区总用地11.92 hm2,小区由6个大小不等的住宅组团组成,采用院落式的住宅群体组合和人车部分分行的道路系统。
根据建设部对试点小区的要求进行了许多实验和探索,如首次在上海的多层住宅中进行底层全面架空、及小区内动静态交通的组织等。
案例四:北京恩济里小区北京恩济里小区位于北京市西郊,小区总用地9.98 hm2,规划布局吸收了北京胡同和上海里弄的特点,顺应窄长地块以南北走向的蛇形干道将小区划分为四个半公共组团空间,树枝状、尽端式组团道路可达每个单元入口,既杜绝外部车辆穿行,又防止闲人闯入。
公共设施布置遵循居民行为轨迹,商店、农贸市场等布置在南北两出入口处,车库分别置于各组团出入口,存取方便,小区管理处、活动站靠近南入口,便于使用,托幼处于背静位置,小学设于东侧,兼顾东边小区学生上学,主要路旁适中位置布置中心绿地和林荫带,对景位置有休息亭、石雕等小品。
香港十八区介绍
香港十八区香港分为十八个行政分区,每行政区设一个区议会,负责讨论区内民生事务。
18个分区分别为:中西区东区南区湾仔区九龙区观塘区深水埗区黄大仙区油尖旺区离岛区葵青区北区西贡区沙田区大埔区荃湾区屯门区元朗区香港岛4个分区中西区(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中西区是较早发展的旧区之一,传统色彩浓厚,若寻幽探秘,步行更为适宜。
中西区是香港十八区之一,是香港最早发展的地区。
中西区包括金钟、中环、上环、西营盘、石塘咀、坚尼地城、山顶等地。
中西区东接湾仔区、南接南区、北接油尖旺区。
西部及西北部水域则与离岛区及葵青区连接。
港岛中西区是全港最多有钱人居住的地方,并连续四年成为香港的“富贵区”。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一项有关人口及社会经济特征统计显示,中西区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达二万三千元,是十八区之冠。
而深水埗及元朗区则成为最低收入地区,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分别为一万一千七百元及一万三千元。
最“富”与最“贫”的地区,家庭收入相差近一倍。
中区以商业大厦、银行、政府机构为主,这里是香港地区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行政客署所在地,是香港地区最繁华的地段。
香港市区主要集中在这里。
中西区的人口约有240,000人,另有流动人口约300,000人。
东区(Eastern District)东区是香港岛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也是香港人力资源的主要集中地。
自开埠以前,已经有渔民在筲箕湾居住。
东区的总面积约18.9平方公里,位于香港岛东北部。
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的数字,东区人口约为616,199人,是全港人口第二多的区份,仅次于沙田区,东区的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在香港18区中仅次中西区和湾仔区,排名全港第三位。
所以,东区占香港的经济总量是数一数二的。
东区包括铜锣湾东部(铜锣湾避风塘、维多利亚公园、天后)、炮台山、北角、鲗鱼涌、西湾河、筲箕湾、柴湾及小西湾。
西以维多利亚公园及皇仁书院和湾仔区为界;南以黑角头和南区为界。
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
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香港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繁荣发达的城市,其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备受瞩目。
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准则,旨在指导和规范城市发展,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
本文将就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环境保护、建筑设计等。
其中,土地利用是其中一个重点,香港的土地资源一直都是紧缺的,因此合理的土地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规划标准与准则对土地的分类、开发密度、用途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以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次,交通规划也是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的重要内容之一。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交通拥堵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规划标准与准则针对不同区域的交通需求,提出了相应的交通规划方案,包括道路建设、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等,以解决交通拥堵和提高交通效率。
另外,环境保护也是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区,环境保护一直是香港的重要议题。
规划标准与准则对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措施,包括绿化率、污染治理、水源保护等,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建筑设计也是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的重要内容之一。
规划标准与准则对建筑的高度、密度、外观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以保障城市的整体建筑风貌和居民的居住质量。
总的来说,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是香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文件,它涵盖了多个方面,旨在指导和规范城市的发展。
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各项规定和要求都需要得到严格执行,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也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区规划原理报告——香港目录第一部分:香港住区背景香港的土地制度香港住区开发建设相关政策“香港模式”住区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案例分析秀茂坪牛头角上邨香港凯旋门第三部分:保障性住宅保障性住宅政策城市中的空间分布规划设计方法保障性住房案例第四部分:对我国住区发展建设的启示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与离岛三大区,其中约有80%的土地属于丘陵山地。
唯一较广阔的平地位于新界西北部。
•现有建成区大多位于维多利亚港狭长的南北面。
•由于可供发展的土地严重缺乏,人口密度高,整体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80人香港维多利亚港景色(太平山视角)香港的土地制度•一、土地使用权制度•香港的土地是leasehold制度,即香港所有土地拥有权,除了位于中环的圣约翰大教堂是唯一私人拥有的土地外,则全部由香港政府所拥有,再由政府出租予居民,除一次性收取「卖地」金额以外,居民则需向政府缴交地租。
•二、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香港在1997年经历金融风暴后,开始调整批地政策,至2004年全面采用「勾地」制度,即是由有意土地使用者从政府的土地储备表中,提出对某地块所愿意支付出的「最低价格」,该有兴趣发展商需向政府提交相等于「最低价格」5%款项的按金,再经过公开拍卖或招标形式,由政府批出土地。
以这种「勾地」方式卖出土地,既能配合有意发展商之土地实际需求,在拍卖过程中又能体现自由经济下公平竞争的原则,政府亦可以控制土地之批出及价格。
•三、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由于香港实行高地价政策,除了开发成本外,也要计算机会成本,受让方的出价要相当高,经过私人协商由原土地使用权人把土地使用权年期卖给另外之发展商,所以在香港并不常见。
香港住区开发建设相关政策——“香港模式”•说起房地产开发模式,就不能不提到“香港模式”。
•所谓香港模式,简单说就是高地价、高房价、高公屋居住率的“三高”发展模式“香港模式”•1、高密度开发•2、中小户型住宅•3、多一个功能房间,减少类似于过道、走廊这样的面积浪费将房间,客厅功能也会大大弱化,但居住的实用功能大大增强,六七十平方米户型也能做到套三(三室)•4、香港政府为解决民众的居住问题及保持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善用土地资源是城市开发的基本原则之一。
•5、大量的城市开敞空间香港整体城市开发密度极低,这原本是香港的大部分山地不适合建设造成的,但这促成了生态学上的意义。
今天,香港80%的土地是自然郊野区,并且在新界留有可观的适合开发的土地作为维护环境平衡的需要和土地战略储备的需要。
香港住区发展历程香港住区发展历程年代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80年代90年代社会状况社会动荡、大批难民涌入、无家可归,战后人口激增大量非法僭建的房屋、火灾雨灾造成大量人口无家可归50万人入住徙置大厦,但仍有60万人住寮屋香港经济起飞,市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楼价飙升、金融风暴,不少物业成负资产市民对房屋需求一个「有瓦遮头」的栖身之所寮屋不是长久居所,希望较为优质永久居所已入住徙置大厦的渴望更优质环境市民对住房要求提高渴望购买物业轮候公屋人数众多,且周期长政府配合社会欠缺足够的资源优先处理房屋问题兴建临时建筑安置灾民、开展徙置计划推出临时住房计划,加快徙置大厦兴建兴建大规模公共屋村、推出低价屋苑供市民置购宣布十年房屋计划,轮候周期缩短房协配合成立香港房屋协会,协助解决香港的房屋,提供大量寮屋成立第一个租屋,容纳近1900租户、标志着香港公共房屋发展的雏型兴建了8个出租屋邨,提供18000单位旧楼拆迁,改善居住环境协助推出夹心阶层住屋计划,帮助其购置住屋私人发展商地产世道日渐兴旺,开始建设大型私人屋苑一个个大型私人屋苑落成金融风暴,地产世道下滑香港住区发展历程香港住区发展历程提供大量寮屋寮屋在香港是指非法占地而建的临时居所,其建筑通常相当简陋,大多以铁皮及木板等搭建而成,所以又俗称铁皮屋、木屋。
香港住区发展历程香港住区发展历程香港住区发展历程香港住区发展历程香港住区发展历程自置居所貸款計劃於一九八八年四月推出,提供免息貸款或每月按揭還款補助金予合資格租戶,以協助他們自置居所。
香港住区发展历程租置計劃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推出,目的是在未來十年內協助最少250000 個居住在租住公屋的家庭以負擔得來的價錢購買其現居單位。
香港住区发展历程香港住区发展历程•千禧年至今•社会状况:经济下滑至复苏•市民对房屋需求:楼价不断的上升,令市民难以置业。
不合资格申请公屋的中低收入家庭,亦难以负担市场上的合适居所。
•政府、房协及私人地产商:2011 年10 月,政府发表施政报告,宣布推出「新居屋计划」,回应中低收入家庭的置业诉求;又提出开拓土地资源,确保有足够土地供应,以达致每年平均可提供40,000 个各类型住宅单位。
2010 年,房協分批出售「夾心階層」住屋計劃餘下的800 多個單位。
•私人发展商:大量內地資金開始投資香港的物業市場,在熾熱的炒風下,香港的物業價格不斷上漲,有新落成的豪宅單位曾創出70,000 元一平方呎的天價。
楼价比天高香港住区发展历程住区发展模式案例分析:秀茂坪牛头角上邨香港凯旋门基督教联合医院秀茂坪位於香港观塘区,主要以公共屋邨组成,一共有近44幢大厦。
附近有秀茂坪警署及基督教联合医院。
基督教圣约教会坚乐小学公共屋邨秀茂坪商场秀茂坪服务设施大楼案例1:秀茂坪香港公共屋邨(简称公屋)是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香港房屋协会兴建的公共房屋,惟以前者占大多数,本文亦针对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其前身兴建的公屋。
现时香港一半的居民均居于公屋。
秀茂坪南邨总平面图秀茂坪南邨秀茂坪南邨住区交通•主要交通干道•秀茂坪道•秀明道•将军澳道•宝琳路•晓光街住区道路环境•可达性住区道路环境可达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公共空间及绿地公共空间及绿地垃圾处理节能环保案例2:牛头角上邨•牛头角上邨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之一,位于牛头角中部。
第二期和第三期获得2007年香港环保建筑协会的香港环保建筑大奖。
房屋机构香港房屋委员会所属地区观塘区屋邨类别租住屋邨入伙年份2003, 2009楼宇座数9单位数目2,100(第一期)4,584(第二、三期)单位面积16.3-43.6 m²住户数目6300(截至2009年12月底)认可人口16100(截至2009年12月底)文化传承——展示厅文化传承——展示厅文化传承——延续原有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延续原有生活方式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社区参与设计阶段拆楼工程地基工程上盖工程上盖工程完成居民会议、简介会、区议会砌模型简介会工作坊简介会在屋邨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希望推动社区参与,透过多样活动,让居民一同参与及直接表达意见,其中特别加强与长者和伤残人士沟通,改善有关设计。
案例分析——香港凯旋门均价1.3—1.8万港元/平方呎(约14—19.4万港元/平方米)。
顶层复式“天际独立屋”,面积5353平方呎(约500平方米),单价3.13万港元/平方呎(约33.7万港元/平方米),总价约1.6亿港元。
· 凯旋门座落于机铁九龙站上盖,宏伟独特的外型傲视维多利亚港两岸,与对岸88层高的国际金融中心互相辉映,今人感受超凡气势。
维多利亚港是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
是亚洲的第一、世界第三大海港。
由于港阔水深,为天然良港,香港亦因而有“东方之珠”、“世界三大天然良港”及“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誉。
维多利亚港一直影响香港的历史和文化,主导香港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是香港成为国际大化大都市的关键之一。
位置:位于九龙尖沙咀柯士甸道西1号,未来文化及交通总汇的机铁九龙站上盖,是香港机铁九龙站发展计划的一部份。
:交通:交通完善。
靠近机铁九龙站,往来中环及机场,快捷方便。
毗邻将落成的九铁南环线九龙西站,尽占铁路网络(地铁、机铁、东铁及西铁)优势。
到中环只需一站直达香港国际机场靠近中港码头景观,绿地:地段繁华,无敌海景资源1、位于九龙城海边繁华地段2、紧靠园林中央公园3、临海而建,南向维多利亚港,西向中港码头,无敌海景资源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离地500呎(约152米)总面积10万平方呎(9300平方米)的“摩天会所”和“云中花园” 大厦基座(即九龙站)设有商场邻近尖沙咀及未来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可步行15分钟至官涌街市,或乘车至奥运站或尖沙咀柏丽大道一带购物。
50万平方呎(约46450平方米)高尔夫球场59楼的摩天大厅,就是凯旋门豪华会所的空中恒温泳池,每一位身临其境的参观者,都会被眼前璀璨的夜景深深吸引,落地窗外大片的维多利亚港夜景倒映在游泳池畔,显得波光粼粼,令人不禁迷醉。
60楼为宴会及休闲区,星梦宴会厅豪华典雅,天花板垂吊着6盏法国Baccarat水晶吊灯;最令人惊艳的是空中酒廊云霄阁,180度的临海景观,是适合小酌几杯的好地方;61楼是大型健身中心,在跑步机上跑步,高空俯瞰维港,彷佛空中漫步;62楼为空中花园,以法国浪漫情怀为蓝本,划分为茶花园、桂花园、松树园、茉莉园、蔷薇园及榕树园,让住户在绿化空间中舒展筋骨。
62楼空中花园60楼为宴会及休闲区61楼是大型健身中心·“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的雏形来源于人多地少的香港。
·“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是近几年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出现的一种城市住宅类型。
·其特点首先直观地表现在项目用地处于城市中心区,外围交通便利,周边配套设施完备。
·但用地规模较小,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都相对较高,人口密度也比较大。
该类型住宅内部功能相对比较复杂,往往集住宅、商业、娱乐、休闲、餐饮等于一身,由此通过传统的地面公共环境配置已很难满足住户交往、购物、娱乐、健身等需求,从而形成所谓的“高台”,即高层住宅下部的整体裙房部分,作为住区主要的公共服务和交往平台。
同时,“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由于在空间密度、功能组合和物理形态上的密集,有助于居民更多机会碰面、交流,促进社区文化的形成;亦有助于形成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的充分利用;同时也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香港保障性住房的起源在1954 年以前,香港政府对本港居民的住房建设基本采取不介入的态度。
当时,富人可自建或购买高级别墅,中等收入的家庭可租住私房,而大量收入低微的居民和城市贫民则因经济条件有限,只有用木板、铁皮搭建简陋棚屋栖身,不少渔民长期以艇户为家。
这些棚屋密度高、质量差,又无规划可循,更说不上安全和服务设施的配套,木屋区发生火灾是家常便饭。
1953 年的圣诞夜,在香港石硖尾大火中有58000人痛失家园。
之后,又发生几起大火,总共有10 万人无家可归。
连续的火灾迫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转变立场①,投资兴建公屋,为这些灾民提供住所,以解燃眉之急1954 年香港政府成立迁置事务署,兴建迁置大厦,用来安置灾民和寮屋清拆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