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20150503

合集下载

国家海洋局关于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意见

国家海洋局关于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意见

国家海洋局关于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2015.12.04•【文号】国海发〔2015〕13号•【施行日期】2015.12.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意见国海发〔2015〕13号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局属有关单位: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的基础,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覆盖管辖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国家和地方四级监测机构承担着海洋环境质量监测、海洋生态监测、海洋环境监督性监测和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等职责。

但目前在监测网络规划布局、数据质量管理、标准规范建设、信息集成应用、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要求,现就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全面设点,全国联网、测管协同,形成国家与地方统筹协调、分工合理、职责明晰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明确各级海洋主管部门监测网络建设任务分工,强化组织管理和质量监督,落实各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责任。

统一规划、综合协调。

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健全规章制度、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推进监测数据联网与共享,落实信息公开制度。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

加强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和应用,服务海洋综合管理,实现监测监管有效联动,为地方政府问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我国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TheEvaluationIndexSystemandtheEvaluation MethodofMarine Resourceand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inChina
XING Congcong1,2,ZHAO Bei1,LIU Nana1,LIU Xiangqun1,SUN Lili1,YANG Kun1
(1.NorthChinaSea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er,SOA,Laboratoryof MarineSpillOilIdentification andDamageAssessmentTechnology,SOA,Qingdao266033,China;2.ShandongProvincialKeyLaboratory ofMarineEcologyandEnvironment& DisasterPreventionand Mitigation,Qingdao266061,China)
Abstract:Inordertopromotethemarineecologic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marineresources optimizationallocationofChina,thispaperbuilttheevaluationindexsystem ofmarineresources and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basedonexistingresearchresultsandputforwardtheevaluationmethodbasedonentropyvalue method.Theresearchresultsshowedthatevaluationindex system ofthe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consistsof3levels:1targetlevel,3elementsleveland 18 indicators level.The supply ability of mari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nsists of 6evaluationindexesincludingpercapitacoastalwetlandareaandsoon;themarineresourcesand environmentbearingcapacityevaluationindexesconsistsof6evaluationindexesincludingmarine biodiversityandsoon,human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bilityconsistsof6evaluationindexesincludinggross marineproductpercapitaandsoon.Evaluation methodbasedonentropy methodconsistsof3stepsincludingevaluationindexstandardization,determining weightofas-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印发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印发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印发
佚名
【期刊名称】《海洋与渔业》
【年(卷),期】2016(0)11
【摘要】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等12部委联合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以下简称《方法》)。

明确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基本概念,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指标体系、指标算法、集成方法与类跫划分、超载成因解析及政策预研分析方法等技术要点。

【总页数】1页(P16-16)
【关键词】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技术;监测预警;资源;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指标体系;集成方法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
【相关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 [J], ;
2.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J], ;
3.确定合理技术方法是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关键 [J], 贠天一;
4.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示范性验证及修改建议——以天津市汉沽海域为例 [J], 马玉艳;张秋丰;陈燕珍;屠建波;孙欢;薄文杰;高文胜
5.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的函 [J],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体系和非生物体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维持着全球的生态平衡和资源循环。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的定量评价,对于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评价内容评价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需要综合考虑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和人类利用等因素,主要评价内容包括:1. 生态系统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群落和生境的数量、种类、分布和结构等因素。

2. 生态系统功能:指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营养循环、碳、氮、硅等元素的生物化学循环、氧合和脱氧等生态系统功能。

3. 生态系统稳定性:指生态系统的抵御外界干扰和自我恢复能力。

4. 人类利用:指对于生态系统的治理、开发和利用等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压力。

在评价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实际应用和数据可得性等因素,构建了五个方面共计34个指标。

1. 生态系统结构方面(7个指标):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种间竞争系数、生境质量指数、面积利用率、栖息地损失率、濒危物种数量。

2. 生态系统功能方面(9个指标):生产力指数、营养盐浓度、有机碳含量、pH值、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CO2含量。

3. 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6个指标):稳定性指数、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自我修复能力、元素平衡系数、养分污染强度。

4. 人类利用方面(7个指标):捕捞量、赋存量、养殖量、旅游人数、能量消耗量、环境恢复速度、环境容量。

5. 管理方面(5个指标):管理措施执行度、政策完善度、管理制度的强度指数、技术应用情况、管理费用。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的评价、预测和管理。

评价应用可通过对观测数据和模拟结果的分析来确定评价结果。

预测应用可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评价结果对未来环境变化进行预测。

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分析

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分析

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分析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为神秘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

海洋生态系统对于全球的气候调节、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我们需要依靠科学的监测与评估技术,及时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一、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技术(一)物理监测技术物理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海洋水文监测和海洋气象监测。

海洋水文监测通过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深度、流速、流向等参数,了解海洋的物理环境变化。

例如,海水温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和繁殖。

海洋气象监测则主要关注风速、风向、气压、降水等气象要素,这些气象条件的变化会对海洋表面的波浪、海流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二)化学监测技术化学监测技术主要用于监测海水中的化学物质含量和变化。

常见的监测指标包括溶解氧、营养盐(如氮、磷、硅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溶解氧是海洋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其含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呼吸和代谢。

营养盐的浓度和比例对于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营养盐失衡,可能会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

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则具有毒性,会对海洋生物造成损害,甚至通过食物链传递威胁人类健康。

(三)生物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是通过对海洋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群落结构等进行监测,来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常见的生物监测方法包括浮游生物监测、底栖生物监测和鱼类监测等。

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其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底栖生物对于海洋底质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其群落结构的改变可以指示海洋底质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

国家海洋局关于建立县级以上常态化海岛监视监测体系的指导意见-

国家海洋局关于建立县级以上常态化海岛监视监测体系的指导意见-

国家海洋局关于建立县级以上常态化海岛监视监测体系的指导意见正文:----------------------------------------------------------------------------------------------------------------------------------------------------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关于开展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调整工作的通知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厅(局),各分局:为贯彻落实《海岛保护法》,保护海岛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自然资源,建立海岛监视监测体系,逐步摸清我国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变化趋势和潜在危险,现提出如下意见:一、依法履责统领海岛监视监测工作(一)充分认识海岛监视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

海岛监视监测是《海岛保护法》确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依法获取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抓手,是促进海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依法建立县级以上常态化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对于掌握我国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变化趋势和潜在危险,提升海岛综合管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海岛保护法》实施以来,依托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等工作,基本建成了海岛监视监测基础数据库,为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当前部分地区存在海岛监视监测工作相对滞后、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与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海岛保护规划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海岛监视监测体系亟待完善。

因此,各级海洋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海岛监视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快推进海岛监视监测工作,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决策支持。

(二)明确建立海岛监视监测体系的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实施《海岛保护法》和《全国海岛保护规划》,以科学监视监测与评价为导向,逐步形成覆盖我国全部海岛的监视监测网络和监视监测技术支撑体系,摸清我国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变化趋势和潜在危险。

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方法

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方法

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方法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为神秘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

海洋生态系统对于全球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

一、海洋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性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是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海洋生态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如物种减少、栖息地破坏、水质恶化等,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还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这些影响。

例如,通过监测海洋中的污染物浓度,我们可以了解工业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危害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减排政策和措施。

此外,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对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合理规划渔业捕捞,避免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的枯竭。

二、海洋生态系统监测的方法1、物理监测物理监测主要包括对海洋温度、盐度、深度、海流、波浪等物理参数的监测。

这些参数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温度和盐度的变化会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和生长繁殖,海流的变化会影响营养物质的输送和海洋生物的迁徙。

常用的物理监测方法包括使用温度计、盐度计、测深仪、流速仪等仪器进行现场测量,以及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面积的海洋物理参数信息。

2、化学监测化学监测主要包括对海洋中的营养盐、溶解氧、酸碱度(pH 值)、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化学物质的监测。

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和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生长。

营养盐(如氮、磷、硅等)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其浓度的变化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生产力,进而影响整个海洋食物链。

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

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

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随着全球海洋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海洋保护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了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严谨的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探讨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的建设,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为什么需要建立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海洋保护区的建立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然而,保护区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通过科学的监测与评估来进行确认。

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其监测与评估工作相对困难,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测与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掌握生物多样性、生态结构与功能等关键指标,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其次,监测与评估可以发现和预警生态系统的异常现象和危机,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

此外,通过监测与评估,还可以评价保护区的成效,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二、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的建设内容1. 监测技术与手段的建设为了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精确的监测,需要建立先进的监测技术与手段。

首先,要加强传感器技术和遥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遥感卫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获取大范围的生态数据,实现对保护区的全面覆盖监测。

同时,还需加强现场采样和实验分析技术,通过对海洋样本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获取更为细致的生态数据,并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2. 监测指标与评估体系的建立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需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指标体系。

监测指标应涵盖生物多样性、生态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同时,要考虑社会经济指标与自然科学指标的结合,实现对保护区综合效益的评估。

此外,还应建立标准化的监测流程和数据管理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专业团队的建设建立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

这个团队包括海洋生态学、物种学、生态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20150503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20150503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指南国家海洋局2015年5月本指南确定了沿海县级行政区开展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估和预警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规定了相关术语与定义,以及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监测预警方法,明确了成果与要求等。

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全国沿海县级行政区开展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分类专项评估、综合评估和监测预警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GB/T 17108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T 17504 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9485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GB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HY 070 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HY/T 069 赤潮监测技术规程HY/T 080 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7 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HY/T 117 海洋特别保护区分类分级标准HY/T 128 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指南HY/T 147 海洋监测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1)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海洋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海洋生态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海洋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包括承载体(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对象(主要涉海社会经济活动)、承载率(承载状况与承载能力的比值)三大基本要素。

根据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状况及海洋资源环境状况,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由多类专项承载能力构成,本技术导则中主要包括海域空间资源承载能力、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海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

海洋环境监测体系与方法ppt课件

海洋环境监测体系与方法ppt课件

现场勘察.污染源及历史调查
工业污染源调查
水体污级染调查
生物学调查
监测项目确立与方法的设计的确立
制定监测方法
水样底质等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海洋污染物的监测
10
(1)现场勘查与和污染调查
1.工业污染源调查
(1)工矿、企业的自然条件。 (2)生产原料及产品种、性质等 (3)污染历史与治理状况; (4)污染物的种类,性质及排污量。
透明度 溶解氧 化学需氧量 pH值 氨氮 硝酸盐
亚硝酸盐
活性磷酸盐
硅酸盐 汞(Hg)
目视法
碘量法
碱性高锰酸钾法
pH计法 次溴酸盐氧化法 镉柱法或锌镉还
原法 盐酸萘乙二胺分
光光度法 磷钼蓝分光光度
法 硅钼黄法
原子荧光光度法
GB17387.4 GB17387.4 GB17387.4 GB17387.4 GB17387.4 GB17387.4
风速风向仪 测定法
GB
12763.2—91
测深仪法 或 测 深 绳 GB12763.2—91 风向 法
风速风向仪 测定法
GB
12763.2—91
目视法 GB17378.41998 气温
干湿球温度 计测定法
GB 12763.3—91
目视法 GB 12763.2—91 气压
空盒气压表 测定法
GB
12763.3—91
(北深圳市、赣州市、汕头市、惠州市、东莞市、广州市、中山 市、珠海市、江门市、阳江市、广州省茂名市、湛江市)海洋与
渔业环境监测中心

广西海洋监测预报
中心
(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测中心
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阈值确定方法探讨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阈值确定方法探讨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阈值确定方法探讨杨正先1,2,张志锋1,韩建波1,索安宁1,张振冬1(1.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116023;2.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摘要:超载阈值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体系构建中的关键因子,其确定是当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阈值的定义和内涵,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国家发改委下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分析目前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采用的超载阈值确定方法及潜在的问题。

试行方法主要是从海洋功能区划及环境质量标准的合规性,以及指标多年变化情况确定超载阈值,对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协调考虑较少,评价方法的创新性以及评价结果的管理效能还较弱。

本文还从海洋资源环境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分析视角,探索构建区域差异性指标体系和更具科学性及管理适用性的超载阈值确定新思路。

关键词:承载能力;阈值;海洋资源环境;限制性分析;差异性指标体系1引言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樊杰等,2015)。

综观承载能力理论研究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98年的马尔萨斯人口论(Malthus,1798)。

自从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一直是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理论前沿(Meadows et al,1972;Rees,1992;Arrow et al,1995;Abernethy,2001),其研究内容已由一个种群生物学问题上升为涉及自然和社会多学科的集成创新,甚至是关系人类未来命运的哲学问题。

在资源环境可持续管理中,超载阈值是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体系的关键因子,其确定方法也是当前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直接关系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的科学性和管理效能。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前期主要着眼于陆地,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00年以后才开始得到较快发展,通常是借鉴陆地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估方法,研究海洋水产资源承载能力(韩增林等,2006)、海岛承载能力(Nam et al,2010)、海滨旅游承载能力(Quicoy et al,2009)、生态承载能力(翁骏超等,2015)和综合承载能力(狄乾斌等,2004;魏超等,2013;关道明等,2016)。

海洋生态健康指标的评估与监测

海洋生态健康指标的评估与监测

海洋生态健康指标的评估与监测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污染物的排放,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评估和监测海洋生态健康指标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海洋生态健康指标的概念海洋生态健康指标是指用于评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

它可以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并从多个方面评估其健康程度。

常见的海洋生态健康指标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水质污染指数等。

二、海洋生态健康指标的评估方法1. 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估海洋生物多样性是评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通过抽样调查和物种鉴定等方法,对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

同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如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可以评估海洋生物多样性水平。

2.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评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估海洋生态健康的重要依据。

通过采集底栖动物样本,对其物种组成、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

3. 水质污染指数评估水质污染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问题之一。

通过监测水体中的营养盐、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浓度,计算水质污染指数,可以评估海洋水质的健康程度。

常用的水质污染指数包括Trophic State Index和Pollution Load Index等。

三、海洋生态健康指标的监测方法1. 定点监测定点监测是指在固定的海洋监测站点进行连续观测和数据采集。

通过长期的定点监测,可以获取海洋生态健康指标的时序变化信息,为海洋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响应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2. 航次调查航次调查是指利用船舶进行海洋调查和样本采集。

通过在不同海域不同时期进行航次调查,可以获取海洋生态健康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Ξ
摘 要 :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区域承载力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基础 上 ,结合我国沿海各地海洋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 ,给出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通过综合分析各地的社会 、 经济 、 资源与生态环 境因素 ,构建适合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为定量分析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奠定基础 , 为海洋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 关键词 : 海洋生态环境 ; 承载力 ; 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X82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26336 (2006) 0320075203
第 35 卷 第3期
2 0 0 6 年 9 月
海 洋 环 境 科 学 MARIN E ENV IRONM EN TAL SCIENCE
Vol . 2 5 , No . 3 Sept . 2 0 0 6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苗丽娟 , 王玉广 , 张永华 , 王权明
(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辽宁 大连 116023)
1 , 2 , …, m
( 2)
式中各符号含义与式 ( 1) 相同 。
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在所选的评价指标中 , 各因素对海洋生态环境承载 力的贡献率不同 , 因此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多 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是整个评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 步 , 是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与实际相符的关键一环 。 在权重的确定中 , 通常采用特尔斐法 、 层次分析法
1. 5 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
素 ,一方面可减少评价工作量 ,同时也能确保工作精度 。
1. 2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能客观反映海洋生态环境的实际 承载状况 ,既要科学 、 规范 , 内涵明确 , 又要考虑在实际操 作中数据的可获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 。应力求使所 选因素数据来源准确且便于统计与测算 , 处理方法科学 , 计算模型易于掌握 。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示范性验证及修改建议——以天津市汉沽海域为例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示范性验证及修改建议——以天津市汉沽海域为例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示范性验证及修改建议——以天津市汉沽海域为例马玉艳;张秋丰;陈燕珍;屠建波;孙欢;薄文杰;高文胜【摘要】文章采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指南(草案稿)》(以下简称《技术指南》)开展了天津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试点研究与示范性验证,验证了《技术指南》中指标体系、评估阈值与评估方法的适用性,根据验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建议:一是调整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影响因子;二是海洋环境承载状况建议以区域近10年水质达标率最大值作为可载的判断标准并增加沉积物综合污染指数;三是海洋生态承载状况指标建议采用游泳动物生物量指标,增加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指标并建议以区域10年平均值为基准;四是生态环境风险状态考虑赤潮面积;五是指标权重值确定建议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区域特点重新构建了天津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模型,该模型得出的评估结果总体上略好于《技术指南》.上述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8(035)011【总页数】9页(P52-60)【关键词】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标体系;示范性验证;天津汉沽海域【作者】马玉艳;张秋丰;陈燕珍;屠建波;孙欢;薄文杰;高文胜【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 300457;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天津 300457;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 300457;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天津 300457;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北海536000;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 300457;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天津 300457;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 300457;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天津 300457;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300457;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天津 300457;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 300457;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天津 300457;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 300457;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天津 3004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P760 引言承载力最初是工程地质领域中的一个力学概念,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18世纪末该理念被引入人类统计学领域,1798年Malthus提出了资源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性理论[1]。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验证及建议——以浙江省近岸海域为例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验证及建议——以浙江省近岸海域为例

84海洋开发与管理2021年 第4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验证及建议以浙江省近岸海域为例陈思杨,李尚鲁,宋琍琍,刘瑞娟,余骏,刘希真(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 杭州 310007)收稿日期:2020-05-27;修订日期:2021-03-28基金项目:浙江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项目(H Y -2017-16).作者简介:陈思杨,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生态监测预警通信作者:李尚鲁,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海洋预警减灾技术和管理摘要:为推动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文章采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技术方法“)开展浙江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试点研究,验证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并提出建议㊂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方法“的海洋环境承载状况评价结果更多代表氮磷水平,不足以客观反映海洋环境承载状况,而适应性验证方法的评价结果总体略好;海洋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的适应性验证方法增加浮游植物参数,并以区域5年均值为基准,所得结果更为合理㊂针对‘技术方法“的适用性问题以及业务化应用和管理的需求,建议:评价指标和具体参数的设置应考虑区位特点和自然属性,在海洋生态承载状况评价参数中增加浮游植物,并加长区域基准值的时间跨度;在集成评价时对指标设置较为合理的权重系数;加强中小尺度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强化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的结合应用㊂该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㊂关键词: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适应性验证;生态监测预警;海水水质;海洋生物中图分类号:X 82;X 37;P 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1)04-0084-07T h eV e r i f i c a t i o na n d t h e S u g ge s t i o n s of t h eE v a l u a t i o n M e t h o d o f M a r i n eE c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a r r y i ng C a p a c i t y:AC a s e S t u d y o fZ h e j i a n g Of f s h o r eA r e a C H E NS i y a ng ,L I Sh a n g l u ,S O N GLi l i ,L I U R u i ju a n ,Y UJ u n ,L I U X i z h e n (M a r i n e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F o r e c a s t i n g C e n t e r o f 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H a n gz h o u31000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o fm a r i n e r e s o u r c e s ,t h e p i l o t s t u d ya n d a d a p t ab i l i t y v e r i f ic a t i o no f e v a l u a t i o no fm a r i n ee c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inZ h e -j i a n g o f f s h o r e a r e aw e r e c a r r i e do u t i nt h i s p a p e r ,b a s e do nt h e T e c h n i c a lM e t h o do fR e s o u r c e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E a r l y -W a r n i n g .T h e i n d e x s y s t e m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m e t h o d s i n t h eT e c h n i c a lM e t h o dw e r e v e r i f i e d ,a n d t h e s u g ge s t i o n sw e r e p u tf o r w a r d .T h e第4期陈思杨,等: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验证及建议85 r e s u l t o fm a r i n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i n t h eT e c h n i c a lM e t h o dw a sm o r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o f n i t r o g e na n d p h o s p h o r u s l e v e l,w h i c h w a sn o t e n o u g ht oo b j e c t i v e l y r e f l e c t t h e m a r i n ee n v i r o n-m e n t a l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a n d t h e r e s u l t o f t h e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v e r i f i c a t i o nm e t h o dw a s s l i g h t l y b e t t e r. T h e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m e t h o do fm a r i n ee c o l o g i c a l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w a sm o r e r e a s o n a b l e b y a d d i n g t h e p h y t o p l a n k t o n p a r a m e t e r a n d t a k i n g t h e a v e r a g e o f p a s t5y e a r s o f t h i s i n d e x a s t h e s t a n d a r d.I nv i e wo f t h e a p p l i c a b i l i t y o f t e c h n i c a lm e t h o d s a n d 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 f b u s i n e s s a p p l i-c a t i o na n dm a n a g e m e n t,t h es u g g e s t i o n sw e r e g i v e na s f o l l o w s.F i r s t,t h e r e g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n a t u r a l a t t r i b u t e s s h o u l db e c o n s i d e r e d t os e t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e s a n d p a r a m e t e r s,t h ed e n s i t y o f p h y t o p l a n k t o n s h o u l db e u s e d t o t h e i n d e xo f e c o l o g i c a l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a n d t h e t i m e s p a no f r e g i o n a l r e f e r e n c e v a l u e s h o u l db e p r o l o n g e d.S e c o n d,a r e a s o n a b l ew e i g h t c o e f f i c i e n t s h o u l db e s e t i n 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 e v a l u a t i o n.T h i r d,t h e s t u d y o n t h e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o fm a r i n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m e n t i ns m a l l a n dm e d i u ms c a l e s h o u l db e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F o u r t h,t h e c o m b i n e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a s-s e s s m e n t a n d e a r l y w a r n i n g o fm a r i n e e c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s h o u l d b e c o n s o l i d a t e d. T h e a b o v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c a n p r o v i d et e c h n i c a l s u p p o r t f o r f u r t h e r i m p r o v i n g t h e 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 e a r l y-w a r n i n g o fm a r i n e e c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K e y w o r d s:M a r i n e e c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A d a p t a b i l i t y v e r i f i c a t i o n,E c o l o g i c a lm o n i-t o r i n g a n d e a r l y w a r n i n g,S e a w a t e r q u a l i t y,M a r i n e o r g a n i s m0引言近岸海域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带,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大量的海洋资源[1]㊂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2]㊂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和脆弱性,过度开发利用近岸海域可能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3],导致岸线和海域空间等资源大量消耗㊁渔业资源枯竭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态价值降低[4]㊂为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亟须深入开展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研究,减少经济发展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压力[5]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 两山 理论的重大举措,是当前我国生态资源管理领域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㊂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一部分,旨在探寻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纳污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此推动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对不当的人为活动提出预警并进行科学的调控管理[6-7]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部委联合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方法“),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技术路线[8]㊂本研究以浙江省近岸海域为研究区域,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试点研究,验证‘技术方法“中有关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并从技术方法㊁业务化应用和海洋生态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长效机制的针对性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㊂1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本研究对浙江省近岸海域的海洋环境承载状况和海洋生态承载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其中海洋环境承载状况通过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反映,海洋生态承载状况通过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生物密度的变化反映㊂浙江省近岸海域北界即从浙沪交界的金丝娘桥起向海延伸到领海外部界线,南界即从浙闽交界的虎头鼻经七星岛(星仔岛)南端至27ʎN往东延伸到领海外部界线,总面积86海洋开发与管理2021年约为4.44万k m2㊂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对浙江省近岸海域的监测数据㊂其中:水环境数据采用2015年8月全省海洋环境趋势性监测与调查结果数据,包括312个监测站点的无机氮㊁活性磷酸盐㊁化学需氧量㊁石油类㊁酸碱度㊁溶解氧㊁铜㊁汞㊁镉和铅10个主要参数,数据覆盖沿海各地,供海水水质等级制图使用;生态数据采用2011 2015年夏季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包括浮游动物(Ⅰ型网)㊁大型底栖动物和浮游植物(网样)定量监测数据,数据覆盖沿海各地㊂全部数据均为全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基础调查数据,监测单位通过海洋计量认证,数据权威可信,监测指标满足评价需求㊂2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技术方法2.1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技术方法“中的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E)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海洋环境承载状况(E1)以海水水质状况和目标管理需求为设置依据,海洋生态承载状况(E2)以海洋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来反映㊂‘技术方法“与适应性验证方法的指标内涵和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㊂表1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比较比较内容‘技术方法“适应性验证方法E1E2E1E2指标内涵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浮游动物(Ⅰ型网)和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与近3年数据的变化情况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浮游动物(Ⅰ型网)和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浮游植物(网样)的密度与近5年数据的变化情况具体参数无机氮㊁活性磷酸盐㊁化学需氧量㊁石油类㊁酸碱度㊁溶解氧㊁铜㊁汞㊁镉㊁铅浮游动物(I型网)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定量监测数据化学需氧量㊁石油类㊁酸碱度㊁溶解氧㊁铜㊁汞㊁镉㊁铅浮游动物(Ⅰ型网)㊁大型底栖动物和浮游植物(网样)的定量监测数据2.2评价方法根据‘技术方法“,首先分别评价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单项指标,根据评价阈值得出二级指标的评价结果,并直接用于承载状况分级㊂其中:海洋环境承载能力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考虑到监测站点的分布状况和生物属性,海洋生态承载能力以地级市为评价单元㊂最终通过 短板效应法对结果进行集成评价,并得出综合评价结果㊂2.2.1海洋环境承载状况根据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质监测与调查结果,依据国家海水水质标准[9]和海水质量状况评价[10]的相关技术要求,运用改进的距离反比例法对水质的具体参数进行插值和等值面提取,并计算各类海水水质等级的海域面积㊂依据‘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将水质分类图与海洋功能区区划图进行叠加,计算农渔业区㊁旅游休闲娱乐区㊁海洋保护区㊁工业与城镇用海区㊁港口航运区㊁矿产与能源区㊁特殊利用区以及保留区8类一级海洋功能区的各级水质占比,同时根据一级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表2),计算各类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㊂计算符合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的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重(E1),以反映海洋环境承载状况㊂当E1ɤ80%时,海洋环境超载;当80%<E1ɤ90%时,海洋环境临界超载;当E1>90%时,海洋环境可载㊂表2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海洋功能区类型海水水质要求农渔业区不劣于二类港口航运区不劣于四类工业与城镇用海区不劣于三类矿产与能源区不劣于四类旅游休闲娱乐区不劣于二类海洋保护区不劣于一类特殊利用区不劣于四类保留区不劣于四类2.2.2海洋生态承载状况采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定量监测数据,借鉴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方法[11]计算㊂浮游动物变化状况的计算公式为:E2-F=|ΔD F|+|ΔN F|2第4期陈思杨,等: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验证及建议87式中:E2-F为浮游动物变化状况;D F和N F分别为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多年平均值;ΔD F和ΔN F分别为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现状值与平均值的变化情况㊂当E2-Fȡ50%时,浮游动物呈明显变化,赋值为1;当25%ɤE2-F<50%时,浮游动物出现波动,赋值为2;当E2-F<25%时,浮游动物基本稳定,赋值为3㊂大型底栖动物变化状况的计算公式为:E2-B=|ΔD B|+|ΔN B|2式中:E2-B为大型底栖动物变化状况;D B和N B分别为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多年平均值;ΔD B 和ΔN B分别为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现状值与平均值的变化情况㊂当E2-Bȡ50%时,大型底栖动物呈明显变化,赋值为1;当25%ɤE2-B<50%时,大型底栖动物出现波动,赋值为2;当E2-B<25%时,大型底栖动物基本稳定,赋值为3㊂浮游植物变化状况的计算公式为:E2-P=|ΔD P|式中:E2-P为浮游植物变化状况;D P为浮游植物密度的多年平均值;ΔD P为浮游植物密度现状值与平均值的变化情况㊂当E2-Pȡ50%时,浮游植物呈明显变化,赋值为1;当25%ɤE2-P<50%时,浮游植物出现波动,赋值为2;当E2-P<25%时,浮游植物基本稳定,赋值为3㊂‘技术方法“中海洋生态综合承载指数的计算公式为:E2=E2-F+E2-B2通常,当E2<1.5时,海洋生态超载;当1.5ɤE2<2.5时,海洋生态临界超载;当E1ȡ2.5时,海洋生态可载㊂适应性验证方法中海洋生态综合承载指数的计算公式为:E2=E2-F+E2-B+E2-P3通常,当E2<1.5时,海洋生态超载;当1.5ɤE2<2.5时,海洋生态临界超载;当E1ȡ2.5时,海洋生态可载㊂3评价结果3.1海洋环境承载状况根据‘技术方法“的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统计结果,全省海洋环境承载状况E1=31.9%,即海洋环境超载㊂各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如表3所示,其中矿产与能源区的水质达标率为0㊂洞头区㊁平阳县㊁苍南县㊁椒江区和温岭市处于海洋环境临界超载状态,其余沿海地区处于海洋环境超载状态㊂适应性验证方法的评价指标不考虑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根据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统计结果,全省海洋环境承载状况E1=92.0%,即海洋环境可载㊂各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如表3所示,其中保留区㊁港口航运区㊁工业与城镇用海区㊁矿产与能源区以及特殊利用区的水质达标率为100%㊂宁海县和奉化区处于海洋环境超载状态,象山县㊁龙湾区㊁苍南县㊁平湖市㊁岱山县和嵊泗县处于海洋环境临界超载状态,其余沿海地区处于海洋环境可载状态㊂表3浙江省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达标情况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技术方法“适应性验证方法保留区74100港口航运区20100工业与城镇用海区4100海洋保护区1671矿产与能源区0100旅游休闲娱乐区787农渔业区3194特殊利用区81003.2海洋生态承载状况‘技术方法“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㊂88海洋开发与管理2021年表4浙江省地级市海洋生态承载状况(‘技术方法“)地级市ΔD BΔN B E2-B赋值ΔD FΔN F E2-F赋值E2承载类型宁波市0.1290-0.32030.2970.15333.0可载温州市0.4880-0.2372-0.481-0.38422.0临界超载嘉兴市0.0564-0.72720.7880.80911.5临界超载舟山市0.3034-0.08130.5640.66312.0临界超载台州市-0.05100.93620.2340.56222.0临界超载由表4可以看出:嘉兴市㊁台州市和温州市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出现波动(E2-B赋值为2),舟山市和宁波市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基本稳定(E2-B赋值为3);嘉兴市和舟山市海域的浮游动物呈明显变化(E2-F赋值为1),台州市和温州市海域的浮游动物出现波动(E2-F赋值为2),宁波市海域的浮游动物基本稳定(E2-F赋值为3);宁波市处于海洋生态可载状态,嘉兴市㊁舟山市㊁台州市和温州市处于海洋生态临界超载状态㊂适应性验证方法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㊂表5浙江省地级市海洋生态承载状况(适应性验证方法)地级市E2-B赋值E2-F赋值E2-P赋值E2承载类型宁波市3312.33临界超载温州市2211.67临界超载嘉兴市2111.33超载舟山市3111.67临界超载台州市2211.67临界超载由表5可以看出:嘉兴市㊁台州市和温州市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出现波动(E2-B赋值为2),舟山市和宁波市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基本稳定(E2-B赋值为3);嘉兴市和舟山市海域的浮游动物呈明显变化(E2-F赋值为1),台州市和温州市海域的浮游动物出现波动(E2-F赋值为2),宁波市海域的浮游动物基本稳定(E2-F赋值为3);嘉兴市㊁台州市㊁温州市㊁舟山市和宁波市海域的浮游植物均呈明显变化(E2-P赋值为1);嘉兴市处于海洋生态超载状态,宁波市㊁温州市㊁舟山市和台州市处于海洋生态临界超载状态㊂3.3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承载状况浙江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承载状况如表6所示㊂表6浙江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承载状况地区承载类型‘技术方法“适应性验证方法北仑区超载临界超载镇海区超载临界超载鄞州区超载临界超载象山县超载临界超载宁海县超载超载余姚市超载临界超载慈溪市超载临界超载奉化区超载超载龙湾区超载临界超载洞头区临界超载临界超载平阳县临界超载临界超载苍南县临界超载临界超载瑞安市超载临界超载乐清市超载临界超载海盐县超载超载平湖市超载超载定海区超载临界超载普陀区超载临界超载岱山县超载临界超载嵊泗县超载临界超载椒江区临界超载临界超载路桥区超载临界超载玉环市超载临界超载三门县超载临界超载温岭市临界超载临界超载临海市超载临界超载由表6可以看出:根据‘技术方法“评价结果,除洞头区㊁平阳县㊁苍南县㊁椒江区和温岭市为临界超载外,其余沿海地区均为超载;根据适应性验证方第4期陈思杨,等: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验证及建议89法评价结果,除宁海县㊁奉化区㊁海盐县和平湖市为超载外,其余沿海地区均为临界超载㊂3.4 评价结果对比与‘技术方法“相比,适应性验证方法的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承载状况评价结果总体略好㊂就海洋环境承载状况的评价结果来看,‘技术方法“的评价结果更多代表氮磷水平,不足以客观反映海洋环境承载状况,而适应性验证方法不考虑氮磷营养盐,评价结果总体略好㊂就海洋生态承载状况的评价结果来看,适应性验证方法指标体系增加浮游植物,并加长区域基准值的时间跨度,以区域5年均值为基准计算的E 2更为合理;根据‘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12]㊁‘2017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13]和‘2017年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14],杭州湾生态监控区常年处于不健康状态㊂4 对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建议4.1 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修改现有评价方法的本质是单因子指数评价㊂由于浙江省近岸海域氮磷营养盐的本底较高,主要河口海湾和沿岸区域常年为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技术方法“的评价结果更多代表氮磷水平,不足以客观反映海洋环境承载状况㊂此外,‘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 2020年)对海洋保护区㊁农渔业区和旅游休闲娱乐区的水质要求是不劣于一类或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而这3类功能区的海域面积累计占比达81%,远高于浙江省 十三五 时期海域水质优良占比为23%的考核目标要求,与浙江省海洋环境状况实际不符㊂建议评价指标和具体参数的设置以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禀赋条件为关注点,同时考虑区位特点和自然属性,使用评价指标的增量或其他综合方法进行评价,对于不同的功能区可根据其功能要求选用特征指标进行评价㊂‘技术方法“的海洋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海洋生态承载状况,因为海洋生物除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外,还包括浮游植物和游泳动物等其他类型生物,这些类型的生物同样是构成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海洋生物的变化是长期的过程㊂建议增加浮游植物参数,并加长区域基准值的时间跨度㊂4.2 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修改‘技术方法“采用 短板效应法 集成评价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承载状况,即只要有1项指标超载就判定综合超载㊂ 短板效应法 的内容和操作简单,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㊂为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长效机制以及加强海洋生态监测预警部门的业务化应用,建议在未来的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研究中,根据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对指标设置较为合理的权重系数,集成评价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更客观地表征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㊂4.3 加强中小尺度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由于海域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区域尺度下尤其是县级区域小尺度下的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较为复杂㊂此外,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㊁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划分以及生物的自然繁衍和洄游等对调查评价的时间也有一定的限制㊂建议加强中小尺度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逐步建立县级行政区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长效机制,为构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机制提供基础技术支撑㊂4.4 强化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应用目前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存在 重评价㊁轻应用 的问题,研究重点多集中于指标体系的选取和评价方法的构建等技术问题,然而评价结果对生态预警监测的指导以及成果转化的运用稍显不足㊂建议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的常态化机制,不断强化评价与监测预警的结合,提升生态监测技术和手段㊂自然资源部集土地㊁矿产㊁海域㊁水㊁森林和草原等主要自然资源的管理于一体[15],建议分析产业布局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深化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在海洋空间规划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和海洋用途管制等方面的应用㊂5 结语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推动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以及预警海洋生态问题的有力技术支撑㊂通过对浙江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90海洋开发与管理2021年境承载能力评价的试点研究,‘技术方法“的海洋环境承载状况评价结果更多代表氮磷水平,不足以客观反映海洋环境承载状况,而适应性验证方法的评价结果总体略好;海洋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的适应性验证方法增加浮游植物参数,并以区域5年均值为基准,所得评价结果更为合理㊂因此,建议在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时考虑区位特点和自然属性选择水质参数,增加浮游植物参数,并加长区域基准值的时间跨度;在集成评价时对指标设置较为合理的权重系数,更客观地表征生态环境状况;加强中小尺度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逐步建立县级行政区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长效机制;强化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应用,突出评价与监测预警的结合,深化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在海洋空间规划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和海洋用途管制等方面的应用㊂参考文献[1] P R I MA V E R AJH.O v e r c o m i n g t h e i m p a c t s o f a q u a c u l t u r eo nt h e c o a s t a l z o n e[J].O c e a n&C o a s t a lM a n a g e m e n t,2006(49): 531-545.[2]兰冬东,朱荣娟,李冕,等.我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34(11):70-73.[3]赵鹏,李双建.陆海统筹视角下对自然岸线红线制度的思考[N].中国海洋报,2012-09-17(3).[4]李洋.钦州茅尾海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学院,2016.[5]狄乾斌,韩增林,孙才志.海域承载力理论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1):52-55.[6]关道明,张志锋,杨正先,等.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测度方法的探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1241-1247. [7]樊杰,王亚飞,汤青,等.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J].地理科学,2015,35(1): 1-10.[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Z].2016.[9]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海洋局.海水水质标准:G B3097 1997[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10]国家海洋局.海水质量状况评价技术规程(试行)[Z].2015.[11]国家海洋局.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H Y/T087 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12]国家海洋局.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Z].2018.[13]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2017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Z].2018.[14]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2017年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Z].2018.[15]董祚继.关于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使命的思考[J].国土资源,2018(4):13-17.。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示范性验证及修改建议——以天津市汉沽海域为例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示范性验证及修改建议——以天津市汉沽海域为例

52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年 第11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示范性验证及修改建议以天津市汉沽海域为例马玉艳1,2,张秋丰1,2,3,陈燕珍1,2,屠建波1,2,孙欢1,2,薄文杰1,2,高文胜1,2(1.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天津 300457;2.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天津 300457;3.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 北海 536000)收稿日期:2018-04-25;修订日期:2018-10-10基金项目: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海洋生态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S O A-R E B C -2016-02).作者简介:马玉艳,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通信作者:陈燕珍,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污染与评价摘要:文章采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指南(草案稿)“(以下简称‘技术指南“)开展了天津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试点研究与示范性验证,验证了‘技术指南“中指标体系㊁评估阈值与评估方法的适用性,根据验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㊂建议:一是调整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影响因子;二是海洋环境承载状况建议以区域近10年水质达标率最大值作为可载的判断标准并增加沉积物综合污染指数;三是海洋生态承载状况指标建议采用游泳动物生物量指标,增加浮游生物㊁底栖生物指标并建议以区域10年平均值为基准;四是生态环境风险状态考虑赤潮面积;五是指标权重值确定建议采用层次分析法㊂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区域特点重新构建了天津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模型,该模型得出的评估结果总体上略好于‘技术指南“㊂上述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㊂关键词: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标体系;示范性验证;天津汉沽海域中图分类号:X 82;P 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18)11-0052-09T h eE x e m p l a r y V e r i f i c a t i o na n d t h eA m e n d m e n t S u g ge s t i o n s of t h e I n d e xS y s t e ma n d t h eE v a l u a t i o n M e t h o d o fM a r i n eR e s o u r c e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C a r r y i ng C a p a c i t y 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E a r l y -w a r n i n gAC a s e S t u d y o fH a n g uS e aA r e a o fT i a n ji n MA Y u y a n 1,2,Z H A N G Q i u f e n g 1,2,3,C H E N Y a n z h e n 1,2,T UJ i a n b o 1,2,S U N H u a n 1,2,B O W e n j i e 1,2,G A O W e n s h e n g1,2(1.T i a n j i n 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M o n i t o r i n g C e n t r a l S t a t i o n ,T i a n j i n300457,C h i n a ;2.T i a n ji n 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F o r e c a s tC e n t e r ,T i a n j i n 300457,C h i n a ;3.F o u r t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o c e a n o g r a p h y ,S O A ,B e i h a i 536000,C h i n a)第11期马玉艳,等: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示范性验证及修改建议53 A b s t r a c t:I nt h i s p a p e r,t h e p i l o ts t u d y a n de x e m p l a r y v e r i f i c a t i o no fe v a l u a t i o no f m a r i n er e-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i n H a n g us e aa r e ao fT i a n j i nw e r e c a r r i e do u tb y t h e T e c h n i c a lM a n u a l o f t h e I n d e xS y s t e m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m e t h o d so fM a r i n eR e s o u r c e sa n dE n v i-r o n m e n t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E a r l y-W a r n i n g .T h e i n d e x s y s t e m,e v a l u a t i o n t h r e s h-o l d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m e t h o d s i n t h eT e c h n i c a lM a n u a lw e r e v e r i f i e d,a n d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r e v i s i n g s u g g e s t i o n sw e r e p u t f o r w a r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t h ev e r i f i c a t i o n.T h e r ew e r e f i v e a m e n d-m e n t s u g g e s t i o n s.F i r s t,t h e i m p a c t f a c t o r s o f t h e c a p a c i t y o fm a r i n e s p a c e r e s o u r c e s s h o u l db e a d-j u s t e d.S e c o n d,t h em a x i m u mo f t h e r a t e o fw a t e r q u a l i t y r e a c h i n g s t a n d a r d i nw a t e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u n c t i o n z o n e s d u r i n g t h e p a s t10y e a r s s h o u l db e t a k e na s t h e s t a n d a r do fw i t h i n c a r r y i n g s t a t u s a n d t h e p o l l u t i o n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i n d e xo f s e d i m e n t s h o u l db e i n c r e a s e d.T h i r d,t h e c e l l a b u n d a n c e o f p h y t o p l a n k t o n,t h e d e n s i t y a n d t h e b i o m a s s o f z o o p l a n k t o n a n db e n t h o s,t h e b i o m a s s o f n e k t o n a n d t h e d i v e r s i t y i n d e x(H')s h o u l d b e u s e d t o t h e i n d e x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a n d t h e a v-e r a g e o f p a s t10y e a r s o f t h e s e i n d e x s h o u l db e t a k e na s t h e s t a n d a r d.F o u r t h,t h e a r e ao f r e d t i d e s h o u l db e u s e d t o t h e i n d e xo f t h e s t a t e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r i s k.F i f t h,t h ew e i g h t o f t h e i n-d e x s h o u l db e d e t e r m i n e db y t h e a n a l y t i ch i e r a r c h yp r o c e s s(A H P).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m o d e l o f t h e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o fm a r i n e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H a n g u s e a a r e aw a s r e b u i l t i n c o n s i d e r a-t i o no f t h e i n t e g r i t y o f t h ee c o s y s t e ma n d t h e r e g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h ee v a l u a t i o nr e s u l t so b-t a i n e db y t h en e w m o d e lw e r e g e n e r a l l y s l i g h t l y b e t t e r t h a n t h e t e c h n i c a lM a n u a l.T h e a b o v e r e-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c a n p r o v i d e t e c h n i c a l s u p p o r t f o r f u r t h e r i m p r o v i n g t h e i n d e x s y s t e m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o f t h e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 e a r l y-w a r n i n g o fm a r i n e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a r r y i n g c a-p a c i t y.K e y w o r d s:M a r i n e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I n d e x s y s t e m,E x e m p l a r y v e r i f i-c a t i o n,H a n g us e a a r e a o fT i a n j i n0引言承载力最初是工程地质领域中的一个力学概念,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18世纪末该理念被引入人类统计学领域,1798年M a l t h u s提出了资源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性理论[1]㊂随后,比利时数学家V e r h u l s t将M a l t h u s的基本理论以数学形式描述出来,这是承载力概念最原始的数学表达形式[2]㊂历经200多年的发展,承载力经历了从种群承载力 资源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 区域承载力的演进过程,现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度量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并广泛应用于环境㊁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海洋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海洋生态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海洋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3]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㊁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㊂由此可知,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成为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测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当人为开发活动提出预警并进行科学调控的重要管理抓手[3-4]㊂为贯彻落实上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发改委制订了‘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研究 工作方案“,原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研究,并将相关研究成果编写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54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年系和技术方法指南(草案稿)“(以下简称‘技术指南“)㊂为进一步深化推进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完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路线,加强与海洋功能区划㊁全国海洋经济发展㊁海洋生态红线等规划和制度的衔接,2015年原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对全国沿海县级行政单元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工作㊂天津市海洋局根据‘2015年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任务“的要求,确定了以天津市汉沽海域为试点区域,开展天津市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监测预警试点研究与示范验证工作,对‘技术指南“的指标体系㊁指标阈值和评估方法等提出相应修改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㊂1试点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天津汉沽海域为从天津市与河北省交界的津冀海域行政区域界线北线到永定新河口沿岸毗邻的海域,海岸线长32k m,滩涂面积77.2k m2㊂该海域海洋资源主要有港口航运㊁旅游㊁风能及盐业资源等;其盐业资源丰富,汉沽长芦盐区是中国最大的海盐产区之一,海盐质量优异,已经成为天津重要产业之一㊂该海域建有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的重点是大神堂现有的泥质活牡蛎礁生态系统㊂天津汉沽海域功能定位为依托陆域的中新生态城,发展旅游业和渔业㊂目前该海域自然岸线仅剩下大神堂自然岸线8.94k m,其余的岸线都已被开发利用,利用类型主要有旅游用海㊁工业用海㊁围池坝用海等㊂截至2014年年底汉沽海域确权使用面积1623.951h m2,用海主要集中在渔业用海(渔业基础设施用海)和工况用海(临海工业用海),两者用海占总用海面积的96.83%㊂根据‘技术指南“,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估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㊁天津市海洋局以及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天津近岸海域历年来的监测数据㊂2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估技术方法2.1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技术指南“中构建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根据汉沽海域的海洋资源环境状况,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表1)㊂汉沽海域没有海岛,其评估指标体系中不包括海岛指标㊂岸线开发强度(S1)的设置依据为主要岸线开发利用类型的综合资源环境效应,数据来源于天津市海洋局㊂海域开发强度(S2)的设置依据为各种海域适用类型对海域资源总体耗用程度,数据来源于天津市海洋局㊂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在海洋生态承载状况(E2)评估中采用鱼卵仔鱼密度状况和典型生境最大受损率指标,其中典型生境最大受损率主要以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特别保护区内牡蛎礁的面积退化情况来反映,数据来源于天津市海洋局;鱼卵仔鱼密度状况主要以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物群落健康状况来反映,数据来源于天津中心站开展的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监测 及 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 等任务㊂海洋环境承载状况(E1)主要以海水水质状况与管理要求比较的符合程度作为设置依据,数据来源于天津中心站对天津近岸海水监测数据㊂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状况(E3)主要以赤潮㊁溢油灾害事故对海洋生态系统及人为开发利用活动的风险作为设置依据,赤潮发生表1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含义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S)岸线开发强度(S1)各类人工岸线长度,依据其资源环境影响系数归一化之后,占区域岸线总长度的比例海域开发强度(S2)各种海域使用类型的面积,依据其资源耗用指数及海域使用符合度归一化,占海域使用总面积的比例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E)海洋环境承载状况(E1)海洋生态承载状况(E2)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状况(E3)各类海洋功能区水质状况与水质管理目标比较的单因子评估结果鱼卵仔鱼密度状况(E2-F)典型生境最大受损率(E2-H)年均赤潮发生频次(E3-A)海洋溢油事故风险(E3-O)第11期马玉艳,等: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示范性验证及修改建议55数据来源于‘天津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等;溢油事故风险评估数据来源于天津市海洋局㊂2.2评估方法2.2.1短板效应法根据‘技术指南“,首先分别对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每个单项指标进行评估,指标评估阈值的划分标准参照‘技术指南“(表2),得出每个二级指标的评估结果,将其与评估标准比较,直接用于承载状况分级(将承载状况划分为可载㊁临界超载㊁超载3级);其次进行集成评估得出综合评估结果,综合评估采用 短板效应法 ㊂表2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评估阈值标准指标评估标准S1S1<0.50,可载;0.5ɤS1<0.8,临界超载;S1ȡ0.8,超载S2S2<1.5,可载;1.5ɤS2<1.75,临界超载;S2ȡ1.75或围填海面积超过海洋功能区划控制指标要求,超载E1E1>0.9,可载;0.8<E1ɤ0.9,临界超载;E1ɤ0.8,超载E2-F E2-F>50个/m3,可载;5个/m3<E2-Fɤ50个/ m3,临界超载;E2-Fɤ5个/m3,超载E2-H E2-H<5%,可载;5%ɤE2-H<10%,临界超载; E2-Hȡ10%,超载E3-A E3-A<0.5,可载;0.5ɤE3-A<1,临界超载;E3-A ȡ1或区域内发生因赤潮毒素导致海产品食用安全事故,超载E3-o E3-o<1%,可载;1%ɤE3-o<5%,临界超载;E3-o ȡ5%或当年发生0.1t以上的海洋溢油事故,超载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计算方法如下:S1=P A P A0=ð4i=1q i l i ðn j=1w j L j式中:l i为第i类人工海岸线(包括围池坝㊁工业岸线㊁城镇填海㊁交通运输岸线)的长度;q i为第i类人工岸线的海洋资源环境影响因子;L j为第j类海洋功能区划毗邻海岸线长度,w j为第j类海洋功能区海洋开发对海岸线的影响因子㊂s2=P B P B0=ðk i=1l i a iaæèççöø÷÷ðn j=1h j A jAæèççöø÷÷式中:l i为第i种类型用海的资源耗用指数;a i为第i种类型的用海面积;k为海域使用类型数;a为海域使用总面积;h j为第j种海洋功能区海洋开发对海域空间资源的影响因子;A j为第j类海洋功能区面积;n为海洋功能区类型数,A为区域海洋功能区划面积总和㊂E1根据‘技术指南“和汉沽海域开发特征,选取无机氮㊁活性磷酸盐㊁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评估指标,按照‘海水质量状况评价技术规程(试行)“使用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计算各类海水水质等级的海域范围,以海洋功能区海洋环境保护要求作为评估标准,计算符合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的面积占所辖海域面积的比例㊂E2-F采用生物多样性监测中浮游动物Ⅰ型网中鱼卵和仔鱼密度的监测数据,依据‘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5]相关评价方法㊂E2-H评估年牡蛎礁面积与基准年(2000年)相比丧失的比例㊂E3-A统计2000年以来区域内赤潮年均发生频次来评估海洋赤潮灾害状况㊂E3-O=R S+R P;R S=ðni=1(αiˑV i108)L Hˑ100%;R P=ðni=1(βiˑW i108)L H+L iˑ100%式中:R S为海上油轮运输的溢油风险指数;R P为港口㊁滨海油库和管道溢油事故风险指数;αi为第i 艘游轮运输的溢油风险概率,根据‘I MO海上溢油风险评价手册“,取每1亿吨油运送1k m的溢油风险概率为0.1次/(1亿吨油ˑk m);V i为第i艘油56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年轮在区域所辖海域内的航程(单位:k m)与运输量(t)的乘积;n为区域内进港的油轮数量;L H为区域内港口岸线长度(单位:k m);βi为第i个港口㊁油库㊁油气平台的溢油风险概率,根据‘I M O海上溢油风险评价手册“,取溢油事故风险概率0.5~5次/1亿吨油的中位值,2.75次/1亿吨油;W i为第i个港口原油和成品油吞吐量,或油库原油和成品油储量,或石油平台年产量(单位:t);L i为区域内城镇用海岸线长度(单位:k m)㊂此外,为了对评估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除了‘技术指南“中要求的短板效应法外,本研究还采用了状态空间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㊂2.2.2状态空间法状态空间法的基本原理详见文献[6]至文献[8],其评估步骤为:(1)确定指标的理想值㊂根据‘技术指南“中每个指标的分级标准,将可载作为其理想值㊂(2)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㊂为缩小指标间数量级差,将指标原始数据转化为无量纲数值,本研究从资源存量与需求量以及海洋生态环境实际值与理想状态值之间的比值来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㊂有些指标对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贡献是正向的,称为正功效指标;而对资源㊁生态环境损耗的指标是负向的,称为负功效指标㊂其数学公式如下:正功效指标:r i j=x i j/x i j'负功效指标:r i j=x i j'/x i j式中:r i j为各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x i j为各指标原始数据;x i j'为各指标的理想状态值㊂(3)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值㊂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等权重法确定指标权重值,层次分析法计算原理及步骤见文献[9]㊂(4)计算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际值C MR E E=|M|=ðn i=1w i X2i r式中:C M R E E为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际值;|M|为现实状态下海洋资源㊁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的矢量模;w i为指标的权重值;X i r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㊁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在现实状态下标准化处理后的空间坐标值(i=1,2, n)㊂(5)评估结果判定㊂考虑到 自然 经济 社会 系统的复杂性和发展的波动性,复合系统模型中将承载标准的容差设定为0.3,则有:当C M R E E>1.2时,海洋资源㊁生态和环境处于可承载状态;当0.9<C M R E E<1.2时,海洋资源㊁生态和环境处于临界承载状态;当C M R E E< 0.9时,海洋资源㊁生态和环境处于超承载状态㊂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原理及过程见文献[10]至文献[12]㊂3汉沽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结果3.1短板效应法依据‘技术指南“,计算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值,并根据表2指标阈值评估标准,采用 短板效应法 可知2011 2014年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均为 超载 ㊂3.2状态空间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等权重法分别确定评估指标权重值(表3),根据状态空间法计算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由此可知汉沽海域2011 2014年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均处于 超载 状态(表4)㊂3.3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计算原理及过程,指标权重值与上文一样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等权重法确定,由此得出2011 2014年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均处于 超载 状态(表5)㊂表32011—2014年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标权重值及其原始数据标准化指标权重值层次分析法等权重法理想值原始数据标准化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S10.250.14290.50.52910.52920.52570.5244 S20.250.14291.50.73900.73900.73900.7390第11期马玉艳,等: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示范性验证及修改建议57 续表指标权重值层次分析法等权重法理想值原始数据标准化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E 10.200.14290.90.00000.00000.39660.0000E 2-F 0.100.142950个/m30.22000.24620.43200.0220E 2-H 0.100.14295%0.05360.05360.05360.0536E 3-A 0.0750.14290.50.42740.40650.43860.4425E 3-o0.0250.14291%0.33330.33330.33330.3333表4 状态空间法评估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结果时间权重值确定方法状态空间法计算结果评估结果2011年层次分析法0.4776超载等权重法0.4091超载2012年层次分析法0.4775超载等权重法0.4082超载2013年层次分析法0.5227超载等权重法0.4587超载2014年层次分析法0.4723超载等权重法0.4021超载表5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结果时间权重值确定方法隶属度可载临界超载超载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估结果2011年层次分析法0.01330.09920.8875超载等权重法0.01910.19530.7860超载2012年层次分析法0.01620.09630.8875超载等权重法0.02320.19110.7860超载2013年层次分析法0.03690.07560.8875超载等权重法0.05270.16160.7860超载2014年层次分析法00.01250.9875超载等权重法0.07140.9286超载3.4 汉沽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试点研究与示范验证结果分析3.4.1 ‘技术指南“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及修改建议(1)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岸线开发强度和海域开发强度这两个指标能很好地反映天津近岸海域海岸线和海域的开发利用状况,且相关数据从管理部门能收集到,指标适应性较强㊂(2)海洋环境状况指标: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能很好地反映该区域的水质状况,指标适用性较强㊂沉积物对污染物的吸附性对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集有 源 和 汇 的特征,同时也是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海洋环境指标还应考虑沉积物状况,建议增加沉积物综合污染指数㊂58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年(3)海洋生态承载状况指标:汉沽海域大部分是农渔业区,该区域养殖活动㊁渔业捕捞以及增殖放流等活动较多,因此鱼卵㊁仔鱼密度状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㊂近海渔获物营养级状况指标涉及每种鱼类的渔获量和营养级,这些数据较难获得,且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因此该指标的可操作性不强;建议采用游泳动物生物量来反映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状况㊂此外,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也是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群落结构特点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建议增加浮游植物细胞数量㊁多样性指数;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㊁多样性指数;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㊁多样性指数㊂根据汉沽海域的发展功能定位,主要发展旅游娱乐业和渔业,且汉沽贝类增养殖区也位于该海域,每年底播大量的贝类,因此建议以渔业为主的海域,增加 主要养殖产品食用风险状况 指标㊂(4)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状况指标:汉沽海域是一个赤潮多发区,采用海洋赤潮灾害状况能很好地反映该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状况㊂但赤潮灾害状况除了跟发生的频次有关,赤潮发生的面积对赤潮灾害程度影响也较大,故建议增加赤潮发生的面积作为反映赤潮灾害状况的表征㊂溢油事故风险指数综合考虑了海上船舶运输溢油事故㊁港口㊁滨海油库㊁油气平台和管道溢油事故等风险,但该计算公式需要的数据需协调相关海事部门,数据获取较难,指标可操作性不强㊂3.4.2‘技术指南“指标阈值的适用性及修改建议(1)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阈值:岸线开发强度和海域开发强度影响因子尚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海洋保护区㊁特殊利用区和保留区对海岸线影响较小,影响因子为0.6,该赋值偏高,建议调整为0.2㊂(2)海洋环境状况指标: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级标准的划分对于近岸海域而言要求太严,天津近岸海域近10年来第一㊁二㊁三类水质面积比例总和在30%左右,第四类水质面积比例在25%左右,劣四类水质面积比例在45%左右,因此要求符合功能区水质面积的比例不大于80%即为超载,要求过于严格,建议结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考虑天津特殊的发展地位,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以近10年水质达标率最大值作为可载的判断标准㊂沉积物综合污染指数:参考‘海洋沉积物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程“中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为 良好 的即为 可载 ,评价结果为 一般 的即为 临界超载 ,评价结果为 较差 的即为 超载 ㊂(3)海洋生态承载状况指标:‘技术指南“中鱼卵仔鱼密度要求大于50个/m3为可载;但是每个区域的生物状况都有其特有的特点,全国都采用相同的标准不太合理,建议以评价区域近10年的平均值作为基准,波动范围以25%作为分级标准[5]㊂同理,游泳动物生物量㊁浮游植物细胞数量㊁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㊁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这些指标均以评价区域近10年的平均值作为基准,波动范围以25%作为分级标准[5]㊂多样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大于3为可载,2~3为临界超载,小于2为超载[13]㊂主要养殖产品食用风险状况:以 可按照常规食用量(一般成年人海产品成规使用量为40g/d)食用此类养殖生物 作为 可载 ;以 不适宜按照常规食用量食用此类养殖生物 为 临界超载 ;以 该养殖生物不宜食用 为 超载 [14]㊂(4)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状况指标:海洋赤潮灾害状况建议分级标准除了考虑发生频次外,还应考虑赤潮发生的面积;参考‘天津市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中赤潮灾害的预警标准,确定赤潮灾害分级标准(表6)㊂表6海洋赤潮灾害状况分级标准分级标准可载E3-A<0.5临界超载1>E3-Aȡ0.5;或E3-Aȡ1,但有ɤ40%的赤潮发生面积占海域面积大于25%超载E3-Aȡ1,且有>60%赤潮发生面积占海域面积大于25%;或区域内发生因赤潮毒素导致海产品食用安全事故3.4.3‘技术指南“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及修改建议(1)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等权重法确定了评估指标的权重值,两者综合评第11期马玉艳,等: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示范性验证及修改建议59估结果相差不大;因此这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的适用性㊂层次分析法根据每个指标对评估对象影响的程度大小进行赋权,避免了等权重法 一刀切 的现象;但每个指标对评估对象的影响程度需通过专家咨询,因此专家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经验等对其判断值有较大的影响㊂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而言,每个评估指标对其影响的程度大小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因此建议在广泛征求各专业专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值㊂此外,本研究也尝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㊁因子分析法和熵权法等方法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值;但由于数据样本太少,且每个指标年际变化不大,因此采用S P S 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时,均提示样本数据太少,没有形成两个以上的主成分;而熵权法主要是诸如海域开发强度㊁牡蛎礁丧失比例等指标每年的数值基本上没有变化,无法进行熵权法的计算㊂综上可知,在样本数据量较大,且指标数值年际变化较大时,可采用客观赋权法进行赋权,在样本数据量小时,建议采用层次分析法赋权㊂(2)综合评估方法:本研究采用了 短板效应法 ㊁状态空间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评价,得出2011 2014年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均为 超载 ;由此表明这3种评估方法均有较强的适用性; 短板效应法 ,取单项承载力中最差的因子作为评估结果,评估方法简单㊁可操作性强;相比较 短板效应法 而言,状态空间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过程稍微复杂,并且还需确定每个指标的理想值,对于业务化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㊂4新建评估模型与‘技术指南“评估结果对比分析根据新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和修改后的指标阈值,分别采用状态空间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况评估㊂采用状态空间法评价时,新建模型总体上得分比‘技术指南“高,与‘技术指南“评估结果中4个年份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均为 超载 略有不同, 2013年为 临界超载 (图1)㊂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时,新建模型评估结果中对 超载 的隶属度均低于‘技术指南“,两者得出近4年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均为 超载 (图2)㊂图1状态空间法评估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图2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汉沽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状况新建模型评估结果总体上略好于‘技术指南“,主要是因为指标体系中综合增加了沉积物㊁浮游生物㊁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群落㊁主要养殖产品食用风险状况等指标,而汉沽海域海洋沉积物质量。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MRECC):评估警告的理论模式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MRECC):评估警告的理论模式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MRECC):评估警告的理论模式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约71%,被称为地球的心脏,通过大气环流与洋流系统,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

海洋是生命的摇蓝,生态学中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就是从海洋中提出来的。

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说,海洋能够为人类提供许多新的认识。

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

但人类对海洋的影响广泛且深远。

全球海洋至少40%海域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主要海洋生态系统60%已经退化或不可持续利用。

所以,人们急迫想通过某种方法来控制和管理人类活动?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RECC)。

我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MRECC)的关注与思考起源于2003年底国家海洋局召开的“海洋生态系统管理规划”研讨会,会上讨论拟立课题开展海洋承载力研究。

2007年海洋行业公益性科研经费专项开始后,我们开始策划了2008年立项的“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技术集成及示范研究”(编号:200805080),该项目成果获得了2014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同时,最后一批海洋公益专项项目中,在有关部门的建议下,我本人于2015年又策划主持了第二个海洋公益专项项目“基于海洋健康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区域示范应用”(编号:201505008)。

在这个项目的立项答辩会上,有专家曾问,MRECC评估与预警是不是一个伪命题?能不能评估?可不可以预警?2015年开始,国家海洋局配合国家发改委开展全国MRECC监测预警业务化工作。

因此,我开始了有关MRECC评估预警的理论模式的思考。

资料来源:袁国华等(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与预警思路设计。

中国国地资源经济,2014,(4):20-24当前来看,MRECC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热点表现在,任何一个部门,都想以承载力为依据,开展海洋管理决策、海洋开发环评、国土资源管理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海洋生态红线规划。

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是现代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则是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保障。

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能够及时监测和预警海洋环境中的变化和事故,为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避免或减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本文将从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现状出发,分别探讨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在以下方面的应用:海域利用规划、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海上交通安全和海洋灾害预警等,以期为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二章:海域利用规划中的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应用海域利用规划是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合理规划海洋活动,协调不同利益方的需求和权益,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

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在海域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海洋环境生态评价海洋环境生态评价是海域利用规划的必要步骤,旨在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影响因素,为海域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能够对海洋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的监测,在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如应用遥感技术对海洋水质、海洋生态系统、海岸带和陆地变化进行监测,通过气象预报等手段提供海域风浪、潮汐、温度等信息。

2. 海域利用方案预测评估海域利用方案预测评估是海域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预测海域利用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风险,提供可能的应对措施。

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通过对海域的环境质量、生态系统、海洋生物、水文气象等进行监测和预测,为海域利用方案的评估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3. 海域生态监测海域生态监测是海域利用规划的重要环节之一,旨在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健康程度,及时发现和预防污染、破坏等问题。

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可对海底地貌、海洋活动、海岸线等进行高精度检测和分析,及时获取生态系统指标数据,为环境保护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我国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我国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我国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邢聪聪; 赵蓓; 刘娜娜; 刘向群; 孙莉莉; 杨琨【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9(036)008【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熵值法; 综合评价; 海洋环境; 海洋资源; 可持续发展【作者】邢聪聪; 赵蓓; 刘娜娜; 刘向群; 孙莉莉; 杨琨【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溢油鉴别与损害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33; 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 X37; P76; P9640 引言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实力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密不可分:海洋资源环境为海洋经济提供物质和空间保障,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海洋资源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从而促进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

随着沿海地区人口及其活动的剧增,海洋资源过度消耗和海洋环境持续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生物多样性降低、滨海湿地锐减以及重金属和溢油污染等严重制约海洋经济发展[2-3]。

海洋经济须在海洋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4],科学评价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

Quicoy等[5]评价滨海旅游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Nam等[6]评价韩国西南海岸海岛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孟昭彬[7]基于渤海海域的环境和生态特点,研究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张洁[8]通过构建海洋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研究2000—2010年辽宁省海洋生态承载力状况,并进行预测分析;李爱等[9]基于边际效应模型构建评价模型,评价我国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淑青等[10]采用单项评价法,评价环渤海地级市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马玉艳等[11]结合短板效应和状态空间分析方法,对天津市汉沽海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试点评价和监测预警;盖美等[12]在环境EKC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可变模糊识别算法,研究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承载力和协调性的时空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指南国家海洋局2015年5月本指南确定了沿海县级行政区开展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估和预警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规定了相关术语与定义,以及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监测预警方法,明确了成果与要求等。

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全国沿海县级行政区开展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分类专项评估、综合评估和监测预警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GB/T 17108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T 17504 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9485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GB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HY 070 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HY/T 069 赤潮监测技术规程HY/T 080 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7 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HY/T 117 海洋特别保护区分类分级标准HY/T 128 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指南HY/T 147 海洋监测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1)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海洋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海洋生态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海洋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包括承载体(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对象(主要涉海社会经济活动)、承载率(承载状况与承载能力的比值)三大基本要素。

根据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状况及海洋资源环境状况,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由多类专项承载能力构成,本技术导则中主要包括海域空间资源承载能力、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海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

(2)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以沿海县级行政区所辖近岸海洋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空间生态环境的不被破坏为原则,在符合现阶段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通过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海洋空间能够支持人口、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或限度。

(3)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沿海县级行政区所辖近岸海洋生态环境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时,所能够容纳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影响的最大能力。

(4)海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辖区内无居民海岛能够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能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稳定的资源环境支撑时,所能容纳的开发利用活动影响的最大能力。

4. 指标体系4.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科学性选取的指标应反映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特征,同时指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必须明确,指标相互之间具有独立性,测定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动态变化,综合反映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便于进行监测与管理,起到导向作用。

——层次性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对象,应根据承载体和承载对象的不同划分目标层次,理清目标之间关系,对总目标进行逐项逐级分解,直到目标能够用具体、直观的指标量化表示,最终形成一个层次化指标体系。

——针对性指标的选取要有针对性,应能够为落实区域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服务,针对不同的承载体和承载对象,着重选取影响较大、具有区域代表性、能够确定预警阈值的指标体系,从而实现对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状况进行分级预警和科学管控。

——可比性指标数据选取和计算采取通行口径与标准,保证评估指标与结果具有类比性质,应针对特定目标和人口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与选择指标体系。

——可操作性指标体系应符合国家政策,指标设置应避免过于繁琐,涉及数据应真实可靠并易于量化,并考虑指标使用者对指标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数据源不足而导致的个别非关键指标的数据缺失,应不会对评估工作的开展及评估结论产生显著影响。

4.2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按照主要承载体和承载对象的特征,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也开展分类监测预警,共设置3类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4.2.1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海洋空间资源的主要开发利用方式,分为岸线开发强度(S1)、海域开发强度(S2)2个二级指标,综合表征海岸线和近岸海域空间资源的承载状况。

4.2.2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分为海洋环境承载状况(E1)、海洋生态承载状况(E3)、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风险状况(E3)3个二级指标,以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表征区域海洋环境承载状况(环境容量),以鱼卵仔鱼、近海渔获物营养级状况及区域特征生态指标的变化状况表征区域海洋生态承载状况,以海洋赤潮灾害和溢油事故风险表征区域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状况,从而综合评估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4.2.3海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海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涉及无居民海岛开发强度、无居民海岛生态环境状况等2个子指标。

5.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与评估5.1监测与评估流程主要从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渔业管理、区域社会经济统计和海洋经济统计资料中获取所需的原始数据资料。

采用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

其中,专项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分别获得各专项二级指标的评估结果,将其与评价标准比较,直接用于承载状况分级(可载、临界超载、超载);综合评价采用“短板效应”或AHP综合指数法,主要用于沿海县级行政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指数的全国排序。

5.2阈值标准的设定(1)以海洋生态红线和海洋功能区划等管理性目标相结合的指标,以分解到沿海县级行政区的管理目标作为阈值。

(2)指标或指标包含的评价内容需要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指标自身的自然属性进行衡量的,以标准或自身的自然属性值作为阈值。

(3)评价指标的管理目标不明确,且指标具有显著区域性差异的,以区域可获得数据作为评价阈值。

具体可分为:——可获得区域长时间尺度数据的,以区域2000年以后数据平均值作为评价阈值;——无法获得区域长时间尺度数据,但可以获得区域上级行政区(如市级或省级)长时间尺度数据的,计算可获得数据的上级行政区“十一五”平均值,以此结果或其等比例(区域占上级行政区的比例)核算结果作为区域评价阈值。

(4)评价指标的管理目标不明确、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但区域性指标结果代表性不强,需在全国范围内统筹的,以全国可获得的平均值作为评价阈值。

(5)上述评价阈值无法获得时,可在保证数据代表性的前提下,选择可获得的数据作为阈值。

5.3各指标评估方法5.3.1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5.3.1.1岸线开发强度(S 1)岸线开发强度(S 1)主要表征区域内人为活动对大陆岸线的开发利用状况所导致的资源环境影响程度。

选择最主要的四类岸线开发利用类型(即人工海岸类型):围池坝(围海养殖、渔港等)、工业用海、城镇填海、交通运输等,分别考虑各类海岸开发活动对海洋资源环境影响的差异,按照公式(1)计算岸线人工化指数P A :⨯+⨯+⨯+⨯=总mB B mT T mG G mH HA l q l q l q l q P l (1)式中:——总l 为海岸线总长度,mB l 、 mT l 、 mG l 、 mH l 分别为围池坝、工业用海、城镇填海、交通运输四种类型人工海岸的长度,有mH mG mT mB m l l l l l +++=关系成立,由评价年度卫星遥感数据资料获得;——B q 、T q 、G q 、H q 分别为四种人工海岸类型的海洋资源环境影响因子,如表2所示。

级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构建海岸线开发利用评价标准如下:910==∑总i ii A w lP l (2)式中,P A 0为沿海各县级行政区海岸线开发利用评价标准,l i 为区域内第i 类海洋功能区毗邻海岸线长度,w i 为第i 类海洋功能区海洋开发对海岸线的影响因子(表3),l 总为区域海岸线总长度。

表3. 主要海洋功能区海洋开发对海岸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区域岸线人工化指数(P A )与该区域海岸线开发利用评价标准(P A0)比较,评估区域岸线开发强度(S 1),其计算公式如下:10=AA P S P (3) 根据区域岸线开发强度R1的计算结果,按照表4进行分级评估和赋值。

同时,若区域自然岸线保有率低于海洋生态红线控制指标要求,则该区域岸线开发强度为“超载”。

表4. 岸线开发强度分级评估和赋值方法5.3.1.2海域开发强度(R 2)海域开发强度(R 2)主要考虑区域内各种海域使用类型对海域资源的耗用程度,既能反映一个地区海洋开发利用程度,同时反映出这个地区海洋开发的潜力。

(1)海域开发资源效应指数评估考虑各种海域使用类型对海域资源的耗用程度和对其他用海的排他性强度的不同,则海域开发资源效应指数(P E )的计算公式如下:1==∑ni ii E l AP A(4)式中:——n 为海域使用类型数;——A i 为第i 种类型的用海面积;——l i 为第i 种类型用海的资源耗用指数,如表5所示; ——A 为区域内海域使用总面积,由海域使用管理数据获得。

评价所需的原始数据均可由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海域使用管理数据资料获得。

表5. 海域使用类型资源耗用指数海洋功能区划是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基本依据,为此,以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构建海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标准如下:810==∑总i ii E h aP A (5)式中,P E0为区域海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标准,a i 为第i 类海洋功能区面积,h i 为第i 类海洋功能区海洋开发对海域空间资源的影响因子(表6),A 总为区域海洋功能区划面积总和。

表6. 主要海洋功能区海洋开发对海域空间资源的影响(3)海域开发强度评估综合考虑区域海域开发资源效应指数(P E )和区域海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标准(PE0),得到区域海域开发强度(S 2),其计算公式如下:20=EE P S P (6) 根据区域海域开发强度指数R 2的评估结果,按照表7进行分级评估和赋值。

同时,若区域围填海面积超过海洋功能区划控制指标要求,则该区域海域开发强度为“超载”。

表7. 海域开发强度分级评估和赋值方法5.3.2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5.3.2.1海洋环境承载状况(E 1)以沿海县级行政区的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表征区域海洋环境承载状况。

(1)评估范围及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所划定的近岸海域为评估范围。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分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矿产与能源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利用区、保留区8个类别的功能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