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精品
2019届二轮复习:第6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 【课件】(98张)
考点多维探究
真题典例 1.(2018· 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 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 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 《天演论》 时, “煞费苦心” 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 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历史线索不清, 时间节点模糊。 时间节点模
糊,历史线索不明,导致对史料信息的解读出现错误。例如 本题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时间 节点是甲午战后。有的考生误选 A 项或 B 项,都是时间节 点模糊所致。倡导民主革命思想应当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 20 世纪初期,故 A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才推动了白话文运 动,故 B 项错误。D 项虽然时间节点符合,但题干史料反 映不出“改良”的主张,故排除。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严复引入进化论, 并
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 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 D 项正确。严复是 将进化论用于解释人类社会, 并不是认为进化论错误, 排除 A 项; 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 民族危亡,而非“革命”,排除 B 项;“中体西用”是洋 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 C 项。
2.(2017· 全国卷Ⅰ)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 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883 人, 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 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 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共68张PPT)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美国乘机提出“门户 开放”政策,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局面。
考情分析
考试大纲要求 考题 考点
2011年课标全国Ⅰ 卷30题 (1)1840 2012年课标全国Ⅰ 至1900年 卷41题 间列强侵 2013年课标全国Ⅰ 略与中国 卷40题 人民的反 2016年课标全国Ⅲ 抗斗争 卷41题
八国联军侵华与清中 央集权危机 评析近代“冲击—反 应”模式 我国自古对海洋利用 的史实和相关政策 近代通商口岸开放
多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角度 列强侵华 特征 社会主要 矛盾 经济结构 变动 阶级关系 变动 向西方学 习 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即以资本输 出为主要特征的侵略阶段,且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 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制度;向西方的学习开 始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 ——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894——1919年) • 阶段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 觉醒和探索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全形成。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 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 上都异常活跃。 • 1.政治上:帝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 终确立;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涨,农民阶级 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 戊戌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推 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帝国主义推行“以华 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 治中国的工具;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 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辛亥 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都得到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件
俄国夺得中东铁路及其支路沿线的矿产开 采权外,还攫取了新疆全省金矿的开采权;
法国取得了四川煤矿的开采权和四川金矿 的开采权;
危从害发—:展德—掠国选夺自取《中得中国了国山矿近东产代各史资地》源,矿,中产使华的书中开局国采19权重83。年工版业。无
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1895-1913年一些国家在华开办的企业 危害: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占领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商品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市场倾销,获取利润。
⑤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表现: 贷款 修路开矿 办厂 办银行 《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①承认日本控制朝鲜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识记《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加深的史实。
②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⑶清政府甲午战后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危害:列强长期控制中国海关,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④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识记《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加深的史实。
资本输出是指帝国主义为获取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 危害:列强长期控制中国海关,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民族资本 主义初步
发展
民族资产 阶级登上 历史舞台
④ 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变相对清政府贷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潍坊一中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B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甲午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施君主立宪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③④两项的表述正确;甲午战争后,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得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的阶段,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第②项的表述正确;第①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早于题目中的时间“甲午战争”,故排除。
本题应选B 项。
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
这反映出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C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比以前显著增加,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C正确;“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不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AD;B表述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故选C。
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结束
——————[备考丝语]—————————————————
必须关注的命题视角
辛亥革命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频率较高;选择题 与非选择题都有涉及;多运用比较灵活的图片、表格、文字史 料为载体,考查对辛亥革命特点、结果及影响的理解和评价, 特别突出考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如考题 4。
(3)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结束
3.义和团运动
(1)斗争:在天津和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
(2)口号:“扶清灭洋”,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与排外的盲 目性。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结束
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
[主干知识要记牢]
一、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1.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 扩张,借朝鲜东学党起义趁机出兵。
(2)过程:1894 年丰岛海战日本挑起战争,黄海大战中国失去 黄海制海权。
(3)结果: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答案:C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结束
4.(2014· 广东高考)下图所示为 1917 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 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 可用于说明 ( )
考查辛亥革命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历史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品课件: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学思之窗】(教材第124页) 根据上述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提示 (1)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 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2)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使清政府除了 进一步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 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表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影响:是列强掠夺中国的高峰,是中国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面临着从 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1)表现: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2)影响:“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新阶段(独立侵 华),扩大了它在中国的影响。
4.影响 (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___政__治__变__革___,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__维__新__变__法____运动奠定了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探究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史料探究]
史料一 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丘逢甲《往事》
高三历史二轮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精校解析Word版
高考第8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 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2)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4)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3)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共25页
(二)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续表
戊 戌
变 法
救 亡 图 存 运 动
义 和 团 运 动
的
高 涨辛
亥
革
概况 影响 概况 影响 准备 高潮
①1895 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 亡的政治运动;②1898 年的百日维新是戊戌变 法运动的高潮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的
(1)对中国:①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 深;②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③社会上掀 起救亡图存运动。
(2)对列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
加 深
八国联 军侵华
概 况
1900 年 6 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天 津、北京,犯下滔天罪行。1901 年,清政府被迫 签订《辛丑条约》
①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 动;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 济侵略
1912~1919 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萧条
思考拓:展民深族化:资民族本资主本义主的义的产产生生和和初发步展发对展中对中国国社社会会的的影影响 响(经?济、政治、文化)
(二)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1、戊戌变法 2、义和团运动 3、辛亥革命 试用文明史观评价?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课件】(98张)
5.(2016·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 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 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题短板 历史线索不清,时间节点模糊。时间节点模 糊,历史线索不明,导致对史料信息的解读出现错误。例如 本题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时间 节点是甲午战后。有的考生误选 A 项或 B 项,都是时间节 点模糊所致。倡导民主革命思想应当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 20 世纪初期,故 A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才推动了白话文运 动,故 B 项错误。D 项虽然时间节点符合,但题干史料反 映不出“改良”的主张,故排除。
③制定约法:1912 年 3 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 a.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 b.国民享有民主权利,体现出新生 内容 政权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等启蒙思想基本原则的尊重和实践; c.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 行责任内阁制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 意
6.(2016·全国卷Ⅲ)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 程 》, 其 中 规 定 禁 止 使 用 “ 团 体 ”“ 膨 胀 ”“ 舞 台 ”“ 影 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 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推动了 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 发生了重大变化。
考点多维探究
真题典例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C材料体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战争及其影响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解析:B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的导火线,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鼓励实业,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3.据1900年12月8日《中外日报》载:“推本言之,有守旧,而后有训政,而后有废立,有废立,而后有排外。
”“义和拳者,非国事之战争,乃党祸之战争也。
”材料认为义和团()A.卷入清朝上层的权力争斗中B.具有笼统“排外”的斗争特点C.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西方传教士D.拥护慈禧集团的“正统”地位解析: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乃党祸之战争也”,这里是指义和团运动陷入清政府内部的帝党(支持光绪皇帝)和后党(支持慈禧)的政治斗争中。
4.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南方“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临时”从本质上体现了()A.革命党对袁世凯争夺总统权力的退让B.革命党民主共和的精神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D.中华民国政权的不稳定解析:B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总统是通过选举产生。
而当时孙中山不是通过选举产生,故为“临时”,体现了革命党民主共和的精神。
2016届河北省衡水市重点中学二轮历史复习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ppt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4)意义: a.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b.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⑧________的作用,是 中国近代第一次⑨________。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Βιβλιοθήκη 练·历史2.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1)⑩________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 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即________,“驱除鞑虏,恢复 中华”;民权主义即________,“创立民国”,是三民主 义的________;民生主义即________,“平均地权”。 (3)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 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 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四、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1)兴起:19世纪①________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 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②________等。 (2)内容:宣传了西方的③________,批判了④ ________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⑤________ 的主张。 (3)特点:将西方⑥________与中国⑦________结合起 来。 【解读】 康有为把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力量弱小有关,这样可以减小变法阻力。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3.新文化运动 (1)背景:中国资本主义有了________,资产阶级要 求在思想上冲破________的牢笼。 【解读】 新文化运动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 义者,他们把向西方学习由制度层次推进到思想文化层次。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2)兴起:________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 ________,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解读】 “民主”是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 制度;“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新道德 是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即提倡人权、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 旧道德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儒家传统 道德的核心思想)。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四《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四《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四《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蕴涵着历史的沧桑、英勇与智慧的《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课件,记录了中日两国曾经的殊死搏斗,也揭示了这场战争对两国及整个东亚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
无论是历史学者还是学习者,都应深入研究这段历史,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变迁与未来的发展。
一、战争的爆发与背景1894年,中国东北辽东半岛的辽阳附近发生了一系列中日冲突,最终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的爆发不仅源于领土争端和彼此的利益冲突,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腐朽与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兴起。
中日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深受西方列强的压迫,这造成了他们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上的巨大差距。
二、战争的经过与结果中日甲午战争在短短的八个月内就告结束,最终以日本的胜利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在战争中表现出不堪一击的军事实力和缺乏组织能力的问题。
面对日军的先进武器和战术,清军损失惨重,辽东半岛几乎全部沦陷。
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赔偿巨额赎款,从此丧失了对朝鲜和东北道路的控制权。
三、战争的影响与启示1. 中日甲午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彻底瓦解,勾勒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节点。
战争的惨败震醒了中国社会,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问题,并探寻自强不息的道路。
2. 我们从中日甲午战争可以看到中国军队装备的落后、指挥系统的混乱、军纪的败坏等问题,这提醒我们今天的军队应坚持军事现代化,打造强大的国防力量。
3.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充分利用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和自身的先进技术,展示出日本近代化成功的道路。
这也给了中国以启示,要通过综合国力的增强、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等途径来实现国家繁荣和维护民族利益。
4. 战争的结果对中日两国的未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的屈辱使中国人对日本产生了极大的仇恨,也为未来中日两国关系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2018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考点探究】
一、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以及多种史观的评价
1.作用 (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 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 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 心。 (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 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 ②革命成果被废除: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拒绝执 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徒有虚名。
• 【拓展延伸】 多视角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目的: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窃取,为防止袁世凯专
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目的)而颁布。 • (2)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 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 (3)评价: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 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 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 (4)思想:《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的主张:如三 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 人权(伏尔泰)等。 • 【解读】 《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 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 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 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 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4)文明史观: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 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 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 果;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第六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学生版
第六讲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时空坐标][阶段特征](二)【阶段特征或史实】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第二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或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一、政治:1. 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⑴侵略①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894—1895);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1900—1901),。
3.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①黄海海战(邓世昌)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军③戊戌变法;④义和团运动⑤辛亥革命)。
二、经济:1、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洋务运动和洋务经济发展和破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出现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社会生活上:外国生活方式逐步进入中国,中国的近代教育与交通运输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起步:①西菜馆开办、西餐成为时尚;②服饰:中山装③习俗:断发易服、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废止缠足;婚姻自由;社交礼仪和称呼;西方节日。
④行:铁路——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奠定基本格局;公路——20世纪初期,上海出现汽车;民航——1909年,冯如第一架飞机;航运业——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邮政开办——1896大清邮政局;⑤通讯:无线电报——20世纪初期,上海崇明;1877年有线电报开办;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20世纪初期,南京第一部市内电话⑥报刊——1883《昭文新报》、维新派办报—《强学报》《中外纪闻》《事务报》、《民报》、《新青年》;⑦电影——1896年放映西洋影戏;《定军山》(1905年)三、思想:洋务思潮,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君主立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考点导图】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辛亥革命(1)条件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18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背景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
④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交通事业的进步(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18年京张铁路通车。
(2)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1918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1)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②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
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意义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孙中山和三民主义(1)背景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
(2)提出:1918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4)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但是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尤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新文化运动(1)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牢笼。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③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5)意义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四、选修内容1.(选修一)戊戌变法。
2.(选修二)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主思想。
主题一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时段特征甲午战争后,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
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年至1919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深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政治上: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请回答:(1)试分别概述材料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01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解题思路第(1)问关键把握时间信息“1901年到1920年”,由此可明确“沉沦”指的是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升”是指中国不断探索斗争,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第(2)问的原因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革命派的不断努力等角度分析。
答案(1)含义: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上升: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壮大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
主题二从多种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一次政治民主化的革命。
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使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发展。
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现在有一些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其理由大致有两点:第一,关于革命爆发的原因。
把革命的爆发归咎于革命者非理性的主观意志。
第二,关于革命的后果。
指责革命造成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直接导致军阀割据的局面,中断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邱涛《辛亥百年论革命》请回答:材料中的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显然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试根据所学知识予以批驳。
解题思路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来看,它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从结果来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因此“把革命的爆发归咎于革命者非理性的主观意志”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另外,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不是辛亥革命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
答案批驳: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不成立的。
①由于列强侵略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引起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反抗;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成立革命团体,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斗争,为辛亥革命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进程;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其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③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片面扩大了历史发展偶然性的作用,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没有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
主题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1.发展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
(1)从地域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广大西部和内陆十分稀少。
(2)从部门分布看: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