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地集约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最近不到10年的时间内,耕地减少了1亿多亩。因粗放用地造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滥占耕地的经济增长思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运行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领导曾多次强调,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机制,全面落实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因此,当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

1 国内研究进展情况

就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而言,国内众多学者在探讨其基础理论、评价方法和指标构建、利用模式及区域实践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队27训。与其相比,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则起步较晚,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资源短缺和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由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综合前人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成果、内容和取得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和内涵研究

在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方面,最早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的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威廉·配弟的地租理论、英国威斯特(E.West)的报酬递减律理论、英国学者Ebenzer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芬兰学者ElidSanrinen的有机疏散理论、赖特广亩城市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理论等有关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配置的相关理论都被引人到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随着城市土地利用实践的深人和研究的深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但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1.2 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研究

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指标体系构建和技术应用在内的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研究已成为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核心工作。在评价内容方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主要是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和潜力进行评价。现状评价主要是针对当前城市土地利用水平,评价当前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而潜力评价就是以国家标准和有关行业规定为依据,采用一定标准,从城市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出发,通过增加土地投人,合理配置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在不增加城市土地总量前提下增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潜力。

1.3 土地集约利用途径及区域实践研究

鉴于目前我国土地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节约用地的潜力很大。因此,如何协调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及措施研究已成为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且在全国各地区域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集约用地的典范。有的学者将土地集约利用途径归纳为四个方面:基于城市化发展规律、基于市场调节机制、基于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和基于公众参与机制等。实际上,这些途径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的。综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土地集约利用途径还可以归纳为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个方面。从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实践看,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正在崛起的中部地区、振兴之中的东北地区,还是在处于大开发进程中的西部地区,节约集约用地一百例都是集约配置土地资源的典范。综合来看,不同的区域尺度土地集约利用途径各有千秋。如城市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区的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工业企业用地标准的提高、农村用地的“旧村改造”、“村改居”和“迁村并点”等途径都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集约用地的创新性实践。此外,还有的学者对小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2 趋势展望

综观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立足于当前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薄弱点,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

2.1 在研究视角上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祸合关系有待于深人探索。产业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撑,产业的空间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反过来说,土地的利用状态实质上是各种要素集聚与配置的空间表现,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集聚特征和内在机理。鉴于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考虑,着重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较多地涉及了经济范畴。

2.2 在研究内容上

土地集约利用标准体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制力度仍不能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求。纵观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工作,可以发现,有关我国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的技术标准研究很少,土地集约利用的技术标准体系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虽然有些涉及到集约和节约利用评价的技术标准,但基本上是针对个案的零星研究,缺乏系统性,大都停留在理论分析,很难应用于土地管理的实践中,国土资源部为此专门颁布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技术方案》。尽管我国在土地资源数量调查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技术规定、规程,但就开展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调查,还没有统一的技术规定,因此,土地资源集约和节约调查的技术标准是一个空白。和国际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的技术标准相比,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标准化研究还远远不够。

2.3 在研究尺度上

应加强开展多层次、分区域,包括大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目前我国土地集约利用主要还集中在对大中城市的研究,以及开发区业已形成的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布局集中的特色也得到进一步显现。但是,近年来,我国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容忽视:城镇用地增长的快速性、土地用途变更的随意性、土地权属的交叉性、经济利益的多元性等队叫。从中可以看出,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发展中土地利用的深层次问题,那就是土地的集约利用问题。随着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探讨我国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表现和特征,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城市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特点及差异还有待于分析和深化,迫切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多维临界调控理论,开展基于生态安全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导则和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综合模式。

2.4 在研究方法上

改变传统的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积极开展基于Gls技术、系统动力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方法、模型和技术的融合和应用研究。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应用软件的发展,为城市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应用平台,使城市研究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多为单向指标和定性指标,尚未形成统一的权威指标体系。必须开展基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着眼于国际发展态势,突出地域特色,构建适合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有动态的空间表达和仿真模拟,也有时间序列的预测分析,通过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等模拟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关系,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各种数理模型与GIS的融合也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