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张咸竹东北师大【教学目标】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
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
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
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教学进程】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
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
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
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
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
道士塔教案5篇
道士塔教案5篇第一篇:道士塔教案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词语所蕴涵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出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困惑,以及走出这种困惑的使命,即他自己所谓的“文化苦旅”。
这种使命意识让他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既有着对历史的洞察,又有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被誉为“学者散文”。
2.欣赏敦煌文明(幻灯片)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二、课文赏析1、作者对王道士、对敦煌文化艺术的遭遇的态度是什么?明确:王道士是敦煌文化的罪人,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不能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
莫高窟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偌大的莫高窟,前后十几年,在王道士的手里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外国冒险家各自充当了什么角色?明确: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像,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满清官员:了无赤肠、不负责任、中饱私囊外国冒险家:餐风宿露,冒着危险,愿意吃苦,欺骗掠夺3、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对王道士:惋惜与痛苦;痛恨与无奈对满清官员:哀痛对外商国冒险家:谴责三、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坍弛:tān chí坍塌,废置无用凛冽:lǐn liè刺骨地寒冷歆羡:xīn xìan羡慕偌大:Ruî dà这么大四、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一)王道士?(细节描写)1.(用石灰刷过壁画后):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道士塔》语文教案《道士塔》语文教案1一、课文导入(略)二、研析课文(一)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明确: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塔心竖一木桩。
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课本前的插图,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
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2,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和评价王道士的。
明确: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罪人、小丑(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王圆�相关的视频资料。
从照片上看,王道士非常瘦小,长的并不吓人。
)(多媒体展示内容:王圆�的相关资料)(板书:王道士)(二)请同学们自读二、三两节。
1,找一找王道士在把持了莫高窟以后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事?明确:粉刷壁画,砸碎雕塑,出卖文物,上报官员。
“罪人”、“小丑”,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经由他手,敦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源源不断地输向国外,令人痛心。
(板书:愚昧、无知)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动、领悟。
(视频资料播放“敦煌”记录片,多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相关文物图片。
)这样珍贵的文献却被外国冒险家大批大批地运走,让我们看一下历史记录。
(多媒体展示内容:外国列强对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劫掠史。
)2,看到这样的资料,我们能说些什么呢?明确:正如作者讲的那样:“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3,讨论:这一切归咎于谁)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能够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错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吗?明确:不能,“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王道士只不过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从他等待官府整整七年却无人问津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真正的元凶巨恶。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余秋雨。
2、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能力目标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
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
哪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不为之怨愤,为之心在流血?今天,我们学习学者余秋雨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去重温那段伤心的岁月吧!二、介绍作者余秋雨和背景知识:出示投影:1、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的中国大陆首都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和场景氛围。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 课文背景和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次主题的理解。
2. 通过课文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和场景氛围。
3. 对传统文化、历史和人物客观评价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后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背景和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和思考。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道士塔》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道士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 图片资料:道士塔的图片或其他相关图片4. 视频资料:关于道士塔的视频或其他相关视频5. 字典、辞典等参考资料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独立解决问题。
2.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主题和问题。
3. 情景教学: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资源,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4.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使学生掌握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观道士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其建筑特点;(2)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历史变迁和艺术价值;(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提高学生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培养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道士塔建筑特点的解读;(2)道士塔艺术价值的阐述;(3)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参观教学:带领学生参观道士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其建筑特点;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历史变迁和艺术价值;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4. 案例分析:分析道士塔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了解道士塔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了解道士塔的背景;3. 教学场地准备:安排参观道士塔的时间和地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引导学生关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参观教学:(1)带领学生参观道士塔,讲解其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2)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士塔的氛围,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 多媒体教学:(1)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历史变迁;(2)分析道士塔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阐述道士塔的艺术价值。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特色。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道士塔》是现代作家余秋雨创作的一篇散文,以道士塔为线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历史的沧桑。
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2.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引发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和作者的观点,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心得和观点,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道士塔》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学术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
5.3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余秋雨的其他散文作品,如《文化苦旅》、《江城》等,以加深对作者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的理解。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能够分析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观道士塔,观察和描述其建筑特点;(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道士塔在古代文化中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 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的理解;2. 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道士塔的图片、资料和视频;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学生描述道士塔的外观特点。
2. 讲解:(1)教师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学生记录并理解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观察:(1)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道士塔,引导学生观察其建筑特点;(2)学生描述并记录道士塔的建筑特点。
4. 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总结:(1)教师总结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6. 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道士塔的文化价值;(2)学生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文化意识。
7. 作业:(1)学生完成道士塔的观察报告;(2)学生绘制道士塔的平面图。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道士塔知识的掌握程度;2. 观察学生在参观道士塔时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建筑特点的观察和描述能力;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4. 学生自评和互评在保护和传承道士塔文化价值方面的建议。
课文道士塔教学教案
课文道士塔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道士塔》的内容和结构2.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主题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主题2.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四、教学准备1.教材:《道士塔》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白板和白板笔4.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介绍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激发学生对于道教文化的兴趣,并与课文《道士塔》主题进行联系。
2. 教学展开 (30分钟)a. 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鼓励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b. 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抓住关键词和信息,分析和推断故事背后的道理和价值观。
c.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故事中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故事中发生的事件对主人公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观点,激发思维和创造力。
3. 拓展与应用 (30分钟)a.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故事发展为蓝本,写一篇新的结局或补充故事的细节。
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展示不同的可能性。
b. 朗读和表演选出几位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来展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4. 总结与评价 (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作品,进行全班总结和评价,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和思考。
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六、作业布置1.完成作业本相关练习2.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话题和展示素材七、教学反思课文《道士塔》是一篇充满道教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于道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写作和表演。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课文理解困难,需要更多的导授和引导。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3)掌握生词和熟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生词和熟语的掌握。
(3)课文结构及主题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展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传统文化了解多少?对道士塔有何认识?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词和熟语,查字典理解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结构如何?主题是什么?(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熟语的含义及用法。
(2)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哲理。
5. 课后作业:(1)朗读、背诵课文。
(2)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熟语写一段话。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道士塔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_思索-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
《思索-道士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思索-道士塔》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和观点。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和外延。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
(3)运用案例教学法,以道士塔为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余秋雨《思索-道士塔》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以及道士塔的历史文化价值。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运用到实际分析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余秋雨及其作品《文化苦旅》。
(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a. 文章讲述了什么事件?b.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c. 道士塔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什么?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分析道士塔的历史文化价值。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营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案例分析:(1)以道士塔为例,讲解我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特点。
(2)让学生了解道士塔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2. 请学生推荐一篇关于我国古代建筑的文章,并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道士塔》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历史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提高历史意识。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道士塔》的基本内容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2. 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 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2. 作者写作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道士塔》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比较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指导提高。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写作技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提升写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内容,使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024年道士塔教案
2024年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主旨。
2.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2.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道士塔》课文及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引发思考:道士塔是什么?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a.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课堂讨论1.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2.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选取一个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道士塔》,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有了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课文阅读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你们认为文章中‘道士塔’象征着什么?”“文中提到的‘古塔’,‘老塔’,和‘道士塔’有何区别和联系?”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小明,你觉得文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花,文中哪个场景或细节让你印象深刻?”三、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我们能否从文中找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请大家思考,作者为何要以‘道士塔’为题,而不是其他事物?”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张道士是如何对待‘道士塔’的?这反映了他的哪种品质?”“其他人对‘道士塔’的态度又是怎样的?这又反映了他们的什么心理?”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a.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文章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这种风格是如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四、课堂讨论1.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同学们,‘道士塔’在你们心中代表了什么?它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塔吗?”“文中提到的‘塔影’,‘塔声’,是否让你联想到更深层次的意义?”2.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阅读全文,你们认为作者对‘道士塔’的态度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一致?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矛盾和挣扎?”六、作业布置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课堂学习,大家对‘道士塔’有了自己的理解。
《道士塔》教案【6篇】
《道士塔》教案【优秀6篇】介绍余秋雨篇一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担任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
代表作主要有两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他是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
我们品读余秋雨散文,可以从散文集《文化苦旅》开始,使学生明确“苦”。
拓展延伸篇二我们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道士塔》教案教案篇三以前看到一个教育的寓言:跳蚤能跳多高。
讲述科学家用一个实验说明了没有限制跳蚤能跳到让人意想不到的高度。
引用这个寓言来阐述教育上的一个道理。
似乎给学生压抑的便是教师的教和为检测教学效果的考试。
如果没有了这两样的限制,学生也会像那跳蚤般能跳到让老师惊讶的高度。
但是实际情况怎样呢?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应当是教学生学的意思,在教学合一中能够达到教学相长。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截然分开的。
学生习惯了有东西压制着,你忽然拿去了压制他们的东西,比如说让他们自学一篇课文或者自学其它的课目,学生所表现出来很茫然,一节课上无事可做,养在笼中的鸟儿放回归到森林里去了,因为长期的驯化已不能适应自然界的风雨!今天中午课上,我让学生阅读余秋雨的《道士塔》,给出了写作的提示:谁是罪人?是学者还是强盗?敦煌文化重现辉煌?这样的三个话题基本上涵盖了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在第一教时笔者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节课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把他们的文稿收上来一一看了一下,却让我大失所望,他们对课文内容浮浅的理解,只是简答题一般的结构方式,干瘪而无味的语言,更有草草的书写,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感觉这节课尝试的失败。
我真的想不通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却是那么的无能。
其实阅读材料并不深奥,课文的内容也易于理解,可是学了十几年的书,字写不好,句子读不通,思想内容理解起来也是似是而非,表达更是词不达意,每次考过之后,还津津有味地争论卷面上的分数,但是平时语文的素养如此的溃乏,真的有一种对语文无可奈何之感。
道士塔教案设计范文
道士塔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道士塔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道士塔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教学难点:1. 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道士塔的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道士塔的图片或视频。
2. 教学工具:PPT、白板、黑板等。
3. 参考资料:关于道士塔的书籍或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道士塔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 提问:“你们对道士塔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10分钟)1. 介绍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如建造时间、地点等。
2. 讲解道士塔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道士塔与佛教文化的关联。
三、道士塔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0分钟)1. 介绍道士塔的结构,如塔身、塔刹等。
2. 讲解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如砖石结构、雕刻艺术等。
3. 引导学生观察道士塔的图片,分析其特点。
四、案例分析:道士塔的保护与传承(10分钟)1. 介绍道士塔的保护现状,如是否为文化遗产等。
2. 讲解道士塔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变。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道士塔的文化价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道士塔的背景、结构和意义。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如查找其他道士塔的相关资料,参观实地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了解道士塔的背景、结构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拓展,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实地考察环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道士塔的魅力。
六、道士塔的建筑技术(10分钟)1. 介绍道士塔的建筑技术,如土木工程、砖石结构等。
2. 讲解道士塔在建筑技术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熟练掌握《道士塔》中的基本词汇和语言知识;2.掌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2.熟悉小说中的故事情节;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通过小说的阅读,能够理解并描写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
2.培养学生对于小说中的意义的思考和判断。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掌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互动探究法:通过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小说的世界;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阅读和创作小说部分内容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内容1. 小说基本信息《道士塔》是一部神幻小说,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华夏。
小说主要讲述了人物上官天晴和其他角色在“道士塔”中的历险,并通过小说向读者传达中国文化的内涵。
2. 人物介绍1)上官天晴上官天晴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身怀绝技的高手。
他具备强大的武功和挚爱的心,从而成为了这个故事中比较耀眼且特别的角色形象。
2)李飞云李飞云是上官天晴的好友,是一个非常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物。
他和上官天晴对比很大,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物形象。
3)沈青刚沈青刚是意气风发的人物,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个性特点。
在这个故事中,他是一个好的朋友和强大的对手。
3. 故事情节小说讲述的是上官天晴和其他角色在“道士塔”中历险的故事。
这个塔是中原人民非常崇敬的地方,是一个神秘的象征。
在这个塔中,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挑战和任务,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
4. 文学鉴赏《道士塔》是一个神幻小说,让人们在享受阅读的快乐之外,还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国文化的万千魅力。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精湛技艺和极佳想象力,可以接触到美丽的语言和形象,还能够充分理解小说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主旨。
六、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听课评论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情况进行评估;2.要求学生针对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分析和评价的文章,进行文学鉴赏和思考;3.要求学生组织阅读报告会,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章节,进行创意表达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士塔》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吗?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
祖国的灿烂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走进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
二.介绍作者
《道士塔》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
现在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余秋雨先生。
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
他是20世纪90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
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2、简介莫高窟的来历传说。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
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
它是中国古代从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石窟有许多壁画塑像经册,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四.整体感知
下面给五分钟给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
本文有四个部分,思考一下各个部分各讲了些什么,请同学起来回答。
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关系并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古代的悲剧:一个普通农民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第二部分: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点出敦煌文物被盗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源:旧中国的落后和统治者的腐败。
作者用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惟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作者坚信敦煌学在中国。
(事实证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但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
比之前三部分,这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道士塔”作为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成为。
但它足以警醒每一个中国人,绝不能重蹈覆辙。
)
五.自主、合作、探究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我们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
[设问]:大家想一下,这篇课文题为《道士塔》,在里面的塔是怎样的?作者有特别写了哪一个?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几座僧人圆寂塔:坍弛、木桩、黄泥、青砖——贫苦
王道士的塔:保存的较为完整,有碑文——富裕
从“坍弛”和“完整”,“历代僧人的贫苦”和“王道士的富裕”相对比,来表现道士生前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换得富裕,保存了自己的塔,也留下了耻辱,颇含讽刺意味。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
[设问]:王道士是如何对待敦煌文物的?除了王道士外,文中还写了什么人?那些人又是做什么的?作者对他们(包括王道士)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廉卖经卷(愚昧无知)痛恨、无奈
< 这里有张王道士的照片,大家看看,他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国平民。
在课文提到他是湖北麻城人,早年因家乡闹饥荒,逃往他乡谋生,在肃州当过兵,退任后做了道士,最后辗转到了敦煌。
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住持。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他的罪行就是把洞窟中的壁画刷白了,毁掉了雕像塑天师灵官像,把经卷随意送给官员,以极低的价格出卖经卷。
>
中国官员:在官场上送来送去,没装木箱,席子乱捆(腐败无能)愤恨无奈——根本原因
外国人:不远万里,风餐露宿,变卖家当(狡诈欺骗的本质)讽刺、批判、谴责
<这里也有几幅外国掠夺者的照片。
这就是课文里提到的斯坦因,根据资料记载,经他手运出中国的敦煌文献不计其数。
这个就是伯希和,他从王道士手中也拿走了不少的敦煌文献。
>
敦煌研究专家:积极研究敦煌文献(忍受屈辱、对祖国挚诚的爱)寄予希望
六.品味语言
下面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
课文有两大语言特色:1.语言简练、幽默,又不失为儒雅深邃;2.文章内涵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结合课文里的句子来分析一下,看这几句话: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明确]: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夺,不能仅看成是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般。
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因为敦煌的无价之宝被斯坦因之流轻巧地从愚不可及的王道士手中窃走。
说他是小丑,意即他不是原凶首恶、不是罪魁祸首,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与割地卖国以保王位的统制者比较,不过是“小鬼见阎王”。
如果假设成立,敦煌国宝依旧难改被劫的厄运。
不信请看: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圆内四、
五十处殿堂进行空前的洗劫,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所藏纯金、镀银、玉雕、铜铸达10万件以上;1900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南海、中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所失典章文物、珠玉奇珍不止十万。
天子脚下的东西尚且不保,况边远的敦煌乎?敦煌文物流失,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斑。
所以,作者沉痛地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
(P54)[明确]:反语。
“认真”本不是坏事,这里作者用“认真”来讽刺王道士的无知和固执。
(3)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
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P56)
[明确]:反语。
这个“基本前提”指的是外国学者所得来的学术成就,是建立在对中国人民的欺诈、掠夺,对中国文化遗产无情地剥夺的基础上的。
“极”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愤怒之情。
放在这里能够强调感情色彩。
好,再来看第二个语言特色:
(1)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P57)
[明确]:正话反说。
虽然作者觉得与其让文物在无知的官员手中流转,在流转中遗失,还不如为它找一个安全的住所。
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不爱惜这些文物,恰恰相反,这正表现了他的爱惜和无奈。
(2)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P58)
[明确]:作者坚信敦煌学始终是属于中国的,敦煌文化遗产也是属于中国的,抒发了作者爱国热忱和坚定的信念。
(3)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P58)
[明确]:“没有太大激动”,是因为在中国学者心中,敦煌是中国的,所以面对这一言论时,心里很平静。
“默默地”,是因为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他们的心情是压抑的。
课文里还有好些个句子有深刻的含义,我们课上没有那么多时间一一去探究,希望同学们课后自己去感受一下。
七.小结
作者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
《道士塔》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官员的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惋惜。
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