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种历史悠久、内涵深厚的思想教育模式,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我将从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历史发展、现实意义和未来展望等几个方面,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一、基本概念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指导,以“礼”、“德”、“仁”为核心,融合了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精髓,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礼法并用、奖惩结合等方式,以培养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仁”、“礼”、“德”。

儒家注重个人修养,推崇“中庸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纽带。

同时,儒家还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2.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和侵略行为。

墨家思想还强调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崇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3.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同时,道家还强调个人的自我完善和超越,推崇谦虚、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的品质。

4.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以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法家认为,法律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制裁,才能使人们的行为规范化。

三、历史发展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

在古代社会,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式进行。

其中,家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通过言传身教、生活习惯等方式向子女传授儒家思想;学校教育则通过老师的讲授、课本的传播等途径向学生灌输儒家思想;社会教育则通过社会习俗、风气等途径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教育理念。

这些传统理念对于塑造了华夏子孙的品德、智慧以及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包括孝道教育、儒家教育、诗书礼仪以及思想方法。

1. 孝道教育: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教育中,孝道被视为一种核心教育理念。

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传统教育的基础,其灌输了对家族、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重要场所。

从小家庭的教育中,孩子们学习到了尊敬和孝敬他人的价值观。

2. 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儒家教育是主流的教育体系。

它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通过道德修养来塑造人的品格。

儒家教育注重礼仪、道德、知识和人际关系的培养,旨在培养有德有才的君子。

儒家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人的品质和人际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诗书礼仪:诗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的三个重要要素。

诗歌是中国文化中表达情感、宣扬价值观的重要形式,通过诗歌教育,孩子们可以增进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书法和文学作品也是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的重要手段。

而礼仪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让孩子们学会尊重他人、懂得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

4. 思想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细致思考、整体思维和以德育人。

在教育中,注重用心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这种思想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教育理念注重品德、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懂得尊重和孝敬他人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将来能够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

通过这些传统教育理念,我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德才兼备、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系与思想观念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系与思想观念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系与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系与思想观念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岁月沉淀,其中蕴含诸多有价值的教育体系与思想观念。

这些观念和体系不仅对中国人文化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现代社会,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及思想观念,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孔教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被广泛传达。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并强调礼与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人才能成为一个完美、善良的人。

同时,他的教育思想中不仅注重理论与知识,也同样注重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人们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增强自身的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道家思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同,道家思想把最高境界看作是人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的境界,即通达自然的真正境地。

道家认为,人是机体,世界是自然。

如果人能接受某种世界观,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人就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掌控权,实现真正的自由。

因此,读书人也应该融通自然之道,融合自然的要素,并且要追求自身的内心平静,达到真正的境地。

三、佛家思想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其思想在中国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生命是一种苦闷的状态,只有通过超越生命层面的东西,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佛家强调念头、慈悲、宽容,认为人类应该拥有一种自由的思想,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上的自由。

同时,佛家也重视修身养性的工作,在实践方面,注重禅坐修行和崇拜。

四、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民族和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重要。

随着现代化的改变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的价值也需要重新审视。

如今,许多文化已经丢失,而且偏离了传统道路,这样的趋势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毫无益处。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它代表了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了解传统文化可以激起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成为塑造个人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基础。

我国传统启蒙教育思想

我国传统启蒙教育思想

我国传统启蒙教育思想我国传统启蒙教育思想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启蒙教育一直被看作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对于塑造人的品格、培养人的智慧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我国传统启蒙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它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首先,我国传统启蒙教育注重道德修养。

在中国古代,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孝顺之道、诚信之德,使其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这种注重道德修养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其次,我国传统启蒙教育重视知识传承。

在古代中国,启蒙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承文明,传授经典。

孔子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提倡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这种注重知识传承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接受现代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再次,我国传统启蒙教育注重个性发展。

古代中国的启蒙教育并非一刀切,而是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个性的尊重和发展。

这种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最后,我国传统启蒙教育注重实践育人。

在古代中国,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质和能力。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这种注重实践育人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和锻炼。

总之,我国传统启蒙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总结

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总结

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总结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充满智慧和启迪,涵盖广泛的范围和深刻的内涵。

以下是对于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总结,总结了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道德教育和个体全面发展。

儒家教育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学习和练习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儒家教育强调教育者的榜样作用,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二、周易教育思想:周易教育思想是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道法自然”,即顺应天道和人性的发展。

周易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在道德、思维和行为方面的自主能力和判断力。

周易教育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

三、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人生的简朴。

道家教育强调恢复人的本性和天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生活智慧。

道家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心灵成长,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内在的幸福感。

四、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注重规范和秩序,以法律和制度为中心,强调纪律和道德的教育。

法家教育思想主张严格的教育和管理措施,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公守法的意识。

法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五、佛家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强调智慧和慈悲,追求人的心灵解脱和境界提升。

佛教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思考能力,提倡学以致用和善巧利他。

佛教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内心的宁静,倡导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和社会责任感。

以上总结了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

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当代教育实践有着深远的启示。

在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我们可以借鉴和继承中国教育家们的智慧,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是推动现实教育的有利素材。

本文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的常用的教育教学思想原则以及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育教学思想原则对加强现实教育的必要性,这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原则;教育是治国之本,中华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教育教学提出了一些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是其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常用并在历经时间考验后逐渐形成一种传统。

一、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距今已有2500 多年的历史。

孔子以后,这条教育原则被历代教育家继承,并不断发展完善、时至今日还表现出强盛的生命力。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思想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因材施教"的践行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孔子的"因材施教"在教学上的主要表现,是对不同"材" 的问同而答异、抑强而励弱、使学生均得到发展。

同是问仁、问孝、问政等,孔子对不同发问对象仲弓、樊迟、司马牛和颜渊的回答完全不同,因为孔子明白∶颜渊和仲弓不仅悦子之道,而且具有仁德、对其回答就深奥;司马牛"多言而躁"、樊迟志向不高,就回答得浅显而有针对性。

孟子继承孔子"因材施教"思想,主张"教亦复述"。

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生来具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环境和个人修养的不同,造成了才能上的个别差异。

因此,他先把教育对象进行分类。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对才能较高者只需及时点化;对长于德行者加以熏陶,使其成为德性完全之人;对长干才能者加以正确指导,使其成为通达人才;对一般学生用答其所问解答疑惑,使其成为有用的人;对不能授业的学生,可通过私取他人、自学成才的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 .doc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 .doc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范文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

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

“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

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

汉代:三纲五常。

宋代:理学。

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

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

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

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3、注重内省与内求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5、重世俗而轻神性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一、基本特征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色彩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辩证法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二、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1.人伦关系原理:人伦,泛指人与人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

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

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影响着几千年来的教育和学术发展。

这些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文化精神,对于现代教育和学术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儒学教育的传统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

儒学强调道德伦理教育,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经典,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儒学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念,并通过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教导,强调勤奋学习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文化传承与启蒙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各种文化教育,通过诵读经典、学习古文、绘画书法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对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了解。

这种传承和启蒙教育的方式,使得中国人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造力。

三、经世教育与实用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经世致用,注重实用主义思想的传播。

这种实用主义思想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科举制度就是一个缩影。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具备实际才能的人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传统教育倡导的实用主义思想及其对实际生活的关注,对现代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四、思辨与探求的学术思想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注重思辨和探求的精神。

通过思辨和研究,探求事物本质和道理。

传统学术思想强调实事求是,反对形而上学的空泛论述。

这种学术思想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学术的发展。

在中国的科学研究历史上,众多学者秉持着这种精神进行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的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和谐与平衡的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教育注重和谐与平衡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文理兼修,追求个人全面发展。

它还体现在教育方法和方式上,注重育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教育思想概括总结

中国教育思想概括总结

中国教育思想概括总结中国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结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这种思想强调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注重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以及扎根于传统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以下是对中国教育思想的概括总结:1. 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教育思想之一。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孝道和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培养,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教育强调师德师风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其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自然状态和天道合一的境界。

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

道家强调力行无为、和谐共生,让人自在地生活在自然和谐之中。

道家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自由思考、独立意识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3. 佛家教育思想:佛家教育思想强调个体对自我解脱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佛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智慧和慈悲心,强调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独立发展。

佛家教育思想注重放下利己心、培养慈悲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4. 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和平、公正和爱的观念。

墨家教育注重培养爱心、关爱他人、公正和平等价值观念。

墨家教育思想不拘泥于传统等级制度,注重平等和包容,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的平等机会。

5. 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对规则的遵守和执行。

法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纪律性、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法家认为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教育方法,可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个体发展的最大化。

总的来说,中国教育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智慧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注重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

中国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这些思想在中国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 .doc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 .doc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范文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

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

“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

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

汉代:三纲五常。

宋代:理学。

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

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

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

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3、注重内省与内求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5、重世俗而轻神性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一、基本特征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色彩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辩证法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二、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1.人伦关系原理:人伦,泛指人与人的关系。

中国古代教育介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介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介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项事业。

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以揭示中国教育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一、古代教育制度1.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早在唐代就开始形成,并在宋代达到鼎盛。

科举主要分为进士科和举人科。

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朝廷的高级官员。

而举人科则是作为进士科的选拔预备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地方官员。

2. 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也是培养官员和教育精英的重要场所。

在国子监中,教授孔子经典和儒家思想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生们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以及模拟考试来准备科举考试。

3. 私塾除了国子监外,私塾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通常由知识渊博的教师创办,并吸引学生来学习各类文化科目。

这些私塾通常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二、古代教育思想1. 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中最为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儒家教育强调道德伦理和人的修养,提倡仁爱、中庸和礼制。

儒家教育主张培养一个有德行的“君子”,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发展。

2. 佛教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佛教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心灵的觉悟,弘扬慈悲、舍得和禅定。

佛教教育在唐代盛行,尤其是对于士人和文人,佛教的哲学和思想对他们的心灵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3. 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以道家哲学为基础,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修炼身心、追求永恒和道德自由。

道家教育注重个体身心的平衡与修养,通过修炼养性达到心灵的自由自在。

总结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为培养政治精英提供了机会,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儒家、佛教和道家三大思想流派对古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与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与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与教育思想中国文化传承千年,其中深刻的道德教化与教育思想一直是其文化核心。

这些思想和教育方式早在古代就形成了,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发展,至今仍对现代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与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与教育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孔子尊敬先贤,提倡“仁爱”、“中庸”,认为教育为国计民生之一,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提出了“教育在夙兴夜寐之中”、“教育无止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孩子随父母或师长的教育而成长,教育的过程应当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

孔子还倡导“诲人不倦”,体现教育工作者不断寻求、发现和创造新的材料、方式和方法的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中的家庭教育中国儒家思想主张“治人者先治家”,认为改变社会从家庭做起,家庭是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的第一环节。

因此,儒家主张家庭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从孩子即将出生的第一天起,父母就承担了教育的重任。

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通常是严格的,往往强调孩子的天性和个性特点,提倡古代的“父母固天道,教子贵乎和”。

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儒家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父母不但要注重在言传身教上做出榜样,更要注重引导孩子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让孩子的学习成为一种自由探索的过程。

历代诗词中的道德教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着不同类型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其中大量的作品包含了道德教化的意义。

诗歌和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从视觉上给人带来启迪和教育,还可以通过语言和内涵带给读者更深层次的启示。

《论语》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提倡珍惜食物和珍惜劳动的精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人生短暂宜把握时光的心境;杜甫的《登高》中“兴尽悲来日多,愁看明月思悠悠”,充分表达出人生苦短,应珍惜时间的感慨。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孔子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孔子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之一。

孔子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点,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综合发展。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道德品质,认为一个人只有修养好自己,才能够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

孔子提倡的教育理念包括“学以致用”、“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等,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自我完善。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教育方面,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张培养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道家强调的“无为而治”、“顺势而为”等观念,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广泛流传和影响最大的一种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礼仪道德的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强调孝道、忠诚、正直等传统价值观的培养。

儒家思想的主要教育方法是“读书为先”,即通过广泛的阅读来丰富人的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通过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教育思想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伦理的塑造。

这种教育思想的理念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使得教育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不可忽视的,它为后世教育家和文化人做出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以孔子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为代表,各自强调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法。

孔子思想注重德育的培养,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儒家思想重视礼仪道德和知识的积累。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今天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和墨家教育思想。

下面先说儒家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

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重要。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崇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

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可见后天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两者则是家庭关系的放大或扩展。

“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

从孟子本人的观点来看,他对五种伦理关系中前后双方的要求是相互的,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等,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成为前者对后者的单向约束,片面强调忠孝和恭顺。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智慧,对于培养人才、弘扬学术精神、传承优良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现代大学理念不断更新,希望在传承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培养更多有识之士、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修养和德行的培养,重视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提倡以治学肄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道家注重天人合一,强调个体修炼和内心宁静,主张“无为而治”,提倡自然而然地发展个体潜能。

佛家思想则追求解脱生死轮回,注重个体的心灵修养和超脱世俗追求。

这些传统高等教育思想都对现代大学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儒家的经典学习以及道家、佛家的修养思想,都为现代大学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强调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追求内外兼修的人生境界、注重个体情感与思想的培养。

这些传统思想的核心思想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教育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现代大学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理念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现代大学理念包括了多元化发展、开放包容、创新创业、国际化等多个方面。

多元化发展强调个体的多方面能力培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分隔,而是要求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开放包容意味着接纳各种学术观点和文化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实践。

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

国际化则是要求学校与国际接轨,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学生和教师,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这些现代大学理念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

现代大学理念强调了实用性、包容性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和新期望。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道德修养、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核心原则:
1. 儒家教育: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主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礼仪和人际关系,以及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忠诚。

2. 道家教育: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和自由。

道家教育鼓励学生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

3. 墨家教育: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和节葬。

墨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公正、平等和和平的追求。

4. 法家教育: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刑罚。

法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强调道德修养、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实践能力,以及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忠诚。

这些原则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对于教育及其目的、方法、内容和评价标准等问题的思考和总结。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精神追求。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概述。

1.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流。

儒家崇尚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个人品德养成。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人格和道德,以及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

儒家教育重视讲学育人,崇尚师道尊严。

2.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以道德自律和修身养性为核心。

道家强调内心的安宁和平和,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人的自由个性和独立思维,鼓励学生寻求真理和追求自身的完善。

3.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主要追求社会秩序和政治效益。

法家教育重视规范和纪律,注重培养学生对法律和法规的遵守,以及尊重社会权威和道德规范。

4.兵家教育思想:兵家教育思想侧重于培养军队中的武士精神和战斗力。

它强调忠诚、勇气、领导才能和服从精神等军事素质的培养。

5.医家教育思想:医家教育思想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学技能的培养。

医家教育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医德。

6.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强调普及教育和平等教育的原则。

墨子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和生活水平。

7.名家教育思想:名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文化艺术方面的才能和修养。

名家强调音乐、舞蹈、礼仪等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以儒家为主导,强调人的道德伦理修养和社会行为方式的培养。

其他教育思想则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补充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多样性。

这些教育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专题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专题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专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其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早在先秦时期,曾经有许多传统教育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农乡立宪”,即孝道、礼义、义利、礼法四联体(先秦五经)之道。

当时,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主要把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法家法制礼义思想、道家礼仪礼教思想、墨家思想等统称为“四书五经”,并用“孔子之思”、“周易之道”、“诗词之瑞”、“子虚之授”等来描述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精神是“仁义礼智”,也就是“仁”、“义”、“礼”和“智”的综合。

据孔子记载,“仁”尊重他人,处事有礼貌,深信不疑;“义”即遵守法律,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礼”讲究礼貌,保持道德纪律;“智”指精明能干,见多识广。

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旨,也是古代中国人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精髓。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崇尚德行至上、以“德”立人,认为“知”是由“德”而来,把“德”放在首位。

德意味着自我谦卑、尊重他人、友善待人,这是传统教育的根本基础,也是古代中国人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同时也强调了“学习有方”,认为学习应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体系性的理论认识为思想主旨,以自我学习为发展导向,以融汇贯通为学习方法。

它也提倡全面的教育,强调“思想教育”,不仅要求学生精通和记忆各科书本知识,而且要求他们深刻理解传统文化思想,增强对伦理道德、法规规定和社会职责等道德价值体系的认识。

传统教育思想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最重要环境。

古人认为,家长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节欲约则,节制饮食,以廉耻之心劝孩子,言教要“以慈则谐”,不要让孩子感到厌烦。

古代家庭教育也重视对孩子的积极社会训练,如带着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与人社交,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回顾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其内涵繁多,内容博大精深,且影响深远,被当代学者称为学习哲学的“西方智慧”。

今天,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伦理道德、法家法制和礼仪礼教思想等依然可以作为当代教育的参考指导,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德育水平,也能为社会正义正道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汇报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汇报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汇报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从古代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到后来的汉代、唐代等历史时期,各种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进行探讨和梳理,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先秦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以教为先”,提倡“忠恕”“以礼相待”,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孔子提倡“三纲五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仁爱和礼仪,主张“教学相长”,认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倡导“举直错诸枉”,注重实践教育。

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注重“无为而治”,倡导“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随缘而安”,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反对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主张“无为而治”,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教育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顺其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注重实用主义,倡导“兼爱”、“尚工”,强调实践教育和实用主义,主张“爱人如己,百姓若一”,主张平等和公正,反对奢侈和享乐,倡导劳动和实干,强调实践教育和实用主义。

汉代教育思想汉代教育思想承袭了先秦教育思想,弘扬了儒家教育思想,卓越的文化思想影响着当时的教育实践。

汉代教育注重“文以载道”,提倡德育与智育并重,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在实践中发展了注重实践教育、培养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理念。

唐代教育思想唐代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唐代教育思想承袭汉代教育思想,继承传统文化优秀传统,并且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唐代注重儒家教育思想的传承,重视礼仪、道德、文学等人文教育,同时注重实用主义,倡导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扶贫教育,深受社会的重视和推崇。

总结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汇报,梳理了先秦、汉代、唐代等历史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教育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體罰的理由: ❖ 相信體罰的有效性,即可以達到立即遏阻犯
規行為的效果。 ❖ 班級學生人數太多,教師欲維持教室紀律,
須藉體罰的方法。 3. 受到傳統訓育觀念的影響,認為體罰是教育
的有效手段,並以許多事業有成者,過去亦 多曾受過教師的體罰
反對體罰者的理由:
1. 認為體罰的效果有限,在有關的研究中,只有少數 研究結果肯定體罰對違規行為或不良行為的抑制與 戒除有效,而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很小,亦即 體罰在規範外顯行為上也許有效,但在改變行為的 內在動機上,則效果不彰,並且還可能有反教育效 果。
宋明理學基於他們對人性的理、氣說,主張教育的作用是存天 理、去人欲。教育方法則提倡“居敬窮理”的内省和自我修養。 综上所述,人的本質觀同教育思想密切相關。對人的本質情況 不同,教育思想也就不同。以往的教育思想存在這樣的問題, 論根到底多是同對人的本質缺乏科學根據有著密切關係。
性善論者會不會體罰學生?
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種愛的表現,希望自己的學 生有所成就,就如同希望我們的子女將來能出 人頭地。然而懲罰與管教的運用與愛並不相牴 觸。
2. 教師是受過教育與輔導專業訓練者,應使用其他有 效的管教方法,以尊重學生的基本人權。
3. 體罰的效果弊多於利,教師本身即可能成為暴力示 範者,且易造成師生的對立,影響師生倫理觀係。
4. 教師因情緒作用影響,常可能出現非理性、非教育 性的體罰行為,容易對學生造成身心上的傷害。
體罰的負面影響,常使學生感覺挫折與失敗,對學 習缺乏興趣、信心、和成就感,減低其學習意願和 效果
人性善惡何以會左右教育發展?
❖ 中國的教育思想,也同樣是受人的本質觀的影響。
孟子以為人之性善做出發,以為人的美德來自先天,因而以為 教育的作用即在於恢復人的善性,教育作用就是“求其放心”, 教育方法上倡導存心、養性,自求、自得”。
荀子以為人之性惡做出發,但通過教育可以改變。所以,他主 張教育的作用在於“化性起偽”,使人改惡向善。因而在教育 方法上特别重視後天環境的影響作用,强調師法、正禮。
有關體罰之規定:
教育部明令禁止體罰,乃在保護教師免 於觸犯現有民法或刑法之有關規定。
教育部認為教師與父母相同,對於學生有 「懲戒責任」(體罰除外) 教育部將要求師範校院積極加強「教室管理」 或「學生管教」等課程。
結論
體罰是古今中外社會上常見的事實,也有不少 的心理學家或教育家提出反對體罰的理由;國 內教育行政當局也三申五令禁止教師實施體罰, 但是此一禁令的執行效果不彰,多數的教師偶 而仍會使用。由此推知,體罰有其效用,是值 得教育工作人員深省的重要問題。
談體罰問題
❖ 台灣的國民教育體罰有多嚴重呢?國民中小 學學生有84%有被體罰的經驗,另外也有50 %的老師承認他們任教的學校有體罰存在。 可見體罰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最令人擔 心的是,根據對學生的調查,國小的前三年 就有76%的小朋友接受過體罰的「洗禮」!
體罰方式大致可分為四類:
1. 責打:如打手心、打屁股、打耳光等。 2. 維持特定姿勢:如罰站、罰半蹲、罰跪
等。 3. 激烈運動:如跑操場、伏地挺身等。 4. 從事特定作業:如勞動服務、罰抄課文
等。
有關使用體罰的情形:
根據調查,有71 ﹪的父母與74 ﹪的教師贊成在 學校中實施體罰,有70 ﹪至80 ﹪的教師使用體 罰,但表示願 意接受訓練其他更有效的處理方式。 大多數年齡在十八歲到二十三歲之間,調查有關 回憶過去曾被體罰的情形,結果發現有95 ﹪的學 生在成長過程中曾遭受過體罰。由此可知,大部 份的學校都曾經使用過體罰來約束學生,而且多 數的教師及家長也贊成實施適度體罰的管教方式。
性惡論者是否獎勵學生?
❖ 性惡論者認為應該要靠後天的教育來改變學 生的本性,而且認為有時候適當的鼓勵和獎 賞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通常是獎勵和 處罰並行的。就是屬於賞罰分明的情形。如 果學生做的好,就該給予立即的獎勵,來幫 助學生在學習上更有成就感!若是沒有達成目 標,就該有些處罰來激勵學生學習。
體罰有效果嗎?
❖ 50%的孩子認為體罰後行為會大部分改善,也有66% 的老師認為體罰是有效的管教方法;但是,這樣「有 效的管教」或「行為改善」恐怕是暫時的;我們由另 的數字來看,有76%的國小1-3年級學生被體罰過, 有84%的國小4-6年級學生被體罰過,還有89%的國中 生被體罰過,足見隨著學齡的增加,體罰不減反增, 加上學生反應每學期被學校體罰的次數至少5次以上的 高達49%,如果說行為會因體罰而改善,這樣的數字 如何會發生?所以,體罰所帶來的所謂改善,充其量 只是短暫的,對於長期培養學生的自制而言,恐怕是 沒有用的。根據許多實證研究還指出,學童受罰後, 會傾向於模仿成人這種粗暴行為,另外,學童因受罰 會產生挫折,而且往往轉而以攻擊發洩其情緒,其結 果就會造成被體罰者的「侵略性」行為。所以,「被 欺負者恆欺人」,不可不慎。
在認知上,多數教師、家長及學生都認 為「獎懲並用」及「勸導善誘」的方式, 最能改正學生的不良行為與提高學生的 學業成績。絕大多數的教師、家長及學 生認為只要不造成傷害,適度的體罰是 可以容許的。倘若允許適度體罰,多數 受訪者贊同應由導師執行體罰最適當, 適度體罰的實施原則有:需先行警告再 體罰、說明被罰理由、依個別犯錯輕重 決定是否徵求家長同意、需建立被罰學 生的申訴管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