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悖论与哲学
辩论的悖论与辩论的哲学_辩论赛_
辩论的悖论与辩论的哲学辩论需要很多理论的支撑,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的悖论与辩论的哲学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辩论的悖论与辩论的哲学一、辩论的真实性问题卡尔·多伊奇在国际关系行为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国际政治的理论体系》一书中,写了一章《辩论》约800字,在此文中,他将辩论分为两种:真实的辩论与虚假的辩论。
不幸,我们现在玩的属于后一种。
真实的辩论双方立场是可以变化的,即所谓谈判双方,双方运用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要求和观点的合理性,驳斥对方要求和观点的不合理性。
双方的目的是争取最终达成的共识中对自己更加有利,其目的是得到统一的结论。
与其相对应的所谓虚假的辩论是以通过表达和驳斥使自己的观点获得最广泛的接受,他们的目的不是达成一致的观点,而是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至少是相对正确)。
前者的例证是国际关系的双边、多边谈判;后者的例证是中学生辩论比赛(原话)和法庭辩论。
他文中的态度是只有真实的辩论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行为,虚假的辩论没有实际中的价值和意义。
从以上观点,我们至少可以推出两个结论:1、辩论(从这里开始,这个此表示我们日常所说的,我们自己参加的辩论活动)的目标是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尤其是有评判权的人的支持,而不是解决任何问题,得到一致观点。
2、辩论过程实际上是双方对于继定观点的分析而非综合过程。
说白了就是一个解构而非建构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新的知识被揭示和展现出来,所以,其实辩论本质上是一个虚假的研究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非创新活动。
在这个层次上讲,辩论是很悲哀的,因为他似乎就是一个作秀的过程,不会得到任何知识上的收获。
也缺乏理论研究的严密性和创造性,可以说是个肤浅的活动,没有任何意义性的结果,所以辩论者的地位永远是很低的,而且不会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当然辩论者本身是要尽力改变这个情况的,不过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很遗憾的,他们常常被世人误解,苏格拉底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说辩论赛是一种非真实的辩论,但从事辩论的人,比如我们自己却把他当作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目标追求,这注定是一种悲剧的结局,这是辩论的宿命,这也是辩论者的宿命。
苏格拉底相悖论
苏格拉底相悖论
苏格拉底相悖论是哲学领域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它似乎是指一个人可以同时说出两件相互矛盾的话,然而这并不是该悖论的真正含义。
事实上,苏格拉底相悖论涉及到哲学中最基础的问题——什么是真理。
苏格拉底相悖论的基本形式是:“我所说的话是假话。
” 这个语句真的是假话吗?如果真是假话,那么它实际上是真话。
但是,如果它是真话,那么我们可以说它是真话,但这个语句实际上说的又是它自己是假话。
因此,我们陷入了一个矛盾之中:这个语句究竟是真话还是假话?
苏格拉底相悖论告诉我们的是真相是复杂的,我们无法通过简单地陈述一个语句而完全捕捉到真相。
真相往往是多元化的,每一个角度看待它都只是一部分,只有将各种不同的看法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得到该真相的全面图景。
这个悖论的另一个教义是语言的复杂性。
我们常常以为我们可以通过语言传达任何信息,但苏格拉底相悖论告诉我们这并不正确。
有时候语言本身的限制会导致我们无法传达一个精确、完整的信息,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组合和解释语言以获取全面的真相。
苏格拉底相悖论的第三个教义是,我们必须保持批判性思维。
我们不能仅仅依赖我们对某个问题的初步理解,而是应该持续不断地质疑并快速调整我们的观点。
即使我们认为我们明白一个概念,当我们
将它与其他概念相结合时,可能会产生更深的洞察力进而发现我们先前的信息是错误的。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相悖论教导我们在哲学中应该采取一种谦卑的态度,认识到人类知识的局限性和我们对真相的理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并以更平衡的方式参与到人类智慧中。
哲学著名十大悖论
哲学著名十大悖论哲学是一门深入探讨人类思维与存在的学科,它常常涉及到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和悖论。
悖论是指在逻辑上是合理的,却违反了直觉的理念或概念。
下面将介绍十个哲学上的著名悖论。
1. 赫拉克利特的悖论: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关于变化和恒定性的悖论。
他认为,世界上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然而他又声称“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即认为事物是恒定的。
这种观点似乎和他之前的理论相悖,从而引发了思考。
2. 焦阿基姆的悖论:焦阿基姆是德国哲学家,他提出了一个有关自由意志与命运的悖论。
他认为,人类有自由意志来做决定和选择,然而,他同时又提出了“你打算预测这次航班不会坠毁”这样的命题。
这种观点看起来矛盾,因为如果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那么自由意志是否存在?3. 孔子的悖论: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悖论。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遵循道德原则去做事,那么他就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然而,如果一个人刻意去寻求心灵的平静,他却不能达到。
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引发了关于道德和心灵寻求的深思。
4. 牛顿的悖论:牛顿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提出了关于光的悖论。
在他的理论中,光被认为是粒子,并以直线传播。
然而,他的实验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质,并可以被折射。
这种观点的矛盾性使光的本质成为一个深思的问题。
5. 帕斯卡的悖论:帕斯卡是法国数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关于信仰和理智的悖论。
他认为相信上帝的存在与无神论者相信不存在神的理由一样合理。
这种观点引发了关于信仰和理智之间的冲突的思考。
6. 烟蒂悖论:烟蒂悖论是关于无穷的悖论之一。
它是指人们丢弃烟蒂的行为,因为他们认为烟蒂是一个小事情不值得关注。
然而,当人们把所有的小事情加在一起时,它们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种观点引发了人们对于无穷和有限之间关系的思考。
7. 忒修斯之船悖论:忒修斯之船悖论是关于个体与识别之间的悖论。
悖论的场景是,在多年的航海中,船上的木板一个接一个地被更换,直到没有一块原始的木板存在。
哲学中常见的悖论及消解
哲学中常见的悖论及消解【摘要】悖论在哲学中常常是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但也正因为这种困惑,悖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薛定谔的猫悖论、巴塞尔问题悖论、无穷悖论、语言悖论以及维特根斯坦悖论,探讨了这些悖论在哲学领域中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这些悖论的消解,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哲学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同时也能够对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启发。
消解悖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本身,更在于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悖论的存在为我们打开了哲学思辨的大门,引发了无尽的探讨与思考。
通过消解悖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哲学真谛,探索人类认知能力的极限。
【关键词】悖论,哲学,薛定谔的猫,巴塞尔问题,无穷,语言,维特根斯坦,启发1. 引言1.1 悖论的定义悖论是指在逻辑推理或思考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矛盾或荒谬的情况。
在哲学中,悖论常常被视为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挑战着我们对于世界和现实的理解。
悖论的出现往往表明我们的思维方式或逻辑系统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悖论在哲学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们引发了人们对于真理、现实和语言意义的探讨。
悖论的存在暗示着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存在局限性,需要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边界。
通过探讨悖论,哲学家们试图揭示思维的局限性和语言的边界,从而推动人类对于真理和知识的探索。
悖论在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挑战着我们对于世界和现实的认知方式。
通过理解悖论的本质和意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1.2 悖论在哲学中的重要性悖论在哲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悖论的存在挑战了我们对逻辑和现实的理解,推动了哲学领域的深入探讨和思考。
通过探究悖论,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以及逻辑系统的局限性。
悖论在哲学中被视为一种挑战和启示,它们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自认为正确的观念和逻辑。
悖论的存在推动了哲学家们对于语言、逻辑和现实的深入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知识的悖论与哲学的解决
知识的悖论与哲学的解决知识的悖论是人类思维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涉及到逻辑和哲学上的种种困扰。
尽管人类通过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逐渐解答了许多困惑,然而知识的悖论仍然存在,不断挑战着我们对真相和现实的理解。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来讨论知识的悖论,并探讨一些哲学解决方案。
一、认识的局限性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无论是个体的认识还是整个人类的知识体系,都只是对真相的一种近似和有限的描述。
正如柏拉图所说:“我们只是在地下洞穴里面看到的模糊影子,而非真实的世界。
”这种局限性意味着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把握真相,因此我们面临着认识的局限性与知识的悖论。
二、认识的不确定性另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是认识的不确定性。
我们所依赖的感官或思维方式可能存在误差,导致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和判断有偏差。
无论是主观感受的不准确,还是客观事实的多样化解释,都可能使我们的认知与真相有所偏离。
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所了解的是否真实可靠,从而产生了知识的悖论。
三、知识的相对性知识的相对性是哲学中常讨论的一个主题。
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可能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这种相对性使得真相变得模糊不清,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这种相对性导致了知识的多样性和知识的悖论。
解决知识的悖论的哲学思考也在不断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决方案:一、启蒙思想启蒙思想强调理性和科学的重要性。
根据启蒙思想家的观点,通过质疑和批判的方式,人类可以摆脱迷信和偏见,逐渐揭示出真相。
启蒙思想认为人类应该用理性去审视和分析问题,推动知识和真理的进步。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思考,人类可以逐步解决知识的悖论。
二、存在主义与经验主义存在主义和经验主义强调个体的经验和自主性。
根据这些思想家的观点,每个人应该去体验和感知真实世界,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
他们认为知识不应该停留在理性和逻辑的层面,而是要通过自我觉察和亲身经历来理解和获得。
通过个体的存在和体验,人类可以克服知识的悖论。
哲学十大悖论
哲学十大悖论哲学悖论是指在逻辑上似乎是正确的,但却与常识或我们的直觉相矛盾的陈述。
悖论可以是关于存在、知识、自由意志或其他任何哲学主题的。
以下是十大著名的哲学悖论:1.芝诺的两分法悖论:这是一个关于运动的悖论,由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
悖论认为,如果要从A点走到B点,首先要走半程,然后再走半程,如此反复,就永远无法到达B点。
2.说谎者悖论:这是一个关于语言的悖论,由古希腊哲学家欧提洛提出。
悖论认为,如果一个人说“我是一个说谎者”,那么他所说的句子是真是假?如果他是说谎者,那么他所说的句子是假的,但这句话又说他是说谎者,所以他又不是说谎者。
3.罗素悖论:这是一个关于集合的悖论,由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
悖论认为,集合“所有不属于自己的成员的集合”是矛盾的。
4.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这是一个关于数学的悖论,由奥地利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提出。
定理认为,任何足够强大的形式系统都无法证明自己的无矛盾性。
5.图灵机悖论:这是一个关于计算机的悖论,由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提出。
悖论认为,存在一个图灵机可以模拟任何其他图灵机,但没有图灵机可以模拟自己。
6.薛定谔的猫:这是一个关于量子力学的悖论,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提出。
悖论认为,如果一只猫被关在密封的盒子里,盒子里有一只放射性原子,原子有50%的概率衰变,如果原子衰变,则猫会被毒死。
在盒子没有打开之前,猫既是活着的,又是死了的。
7.秃头悖论:这是一个关于集合的悖论,由美国哲学家罗伯特·怀特提出。
悖论认为,如果一个集合包含所有不包含自己的集合,那么这个集合是否包含自己?如果包含,那么它就属于集合本身,但这又是一个矛盾。
8.自由意志悖论:这是一个关于自由意志的悖论,由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提出。
悖论认为,如果自由意志是真实的,那么它必须是可预测的,但如果自由意志是可预测的,那么它就不是自由意志。
罗素悖论及其哲学意义
罗素悖论及其哲学意义
罗素悖论是由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在 1901 年提出的一个悖论。
该悖论的内容是:在一个由所有不自包含的集合组成的集合中,是否包含该集合本身?如果包含,那么该集合就是自包含的,不符合前提;如果不包含,那么该集合就不是由所有不自包含的集合组成的,也不符合前提。
这个悖论的哲学意义在于,它揭示了集合论中的一个深刻的矛盾,即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确定一个集合是否包含它自身。
这一矛盾表明,集合论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澄清。
罗素悖论的提出也对数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引发了数学家们对集合论的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推动了集合论的发展和完善。
同时,它也引发了哲学家们对数学和逻辑的本质和局限性的思考,促进了哲学的发展和进步。
关于辩论的悖论与辩论的哲学
关于辩论的悖论与辩论的哲学辩论是一种思辨性的交流方式,旨在通过不同的观点和论证,辨识真理与错误,推动认知的进步和理解的深化。
然而,在辩论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称为辩论的悖论。
这些悖论反映了辩论过程中的一些哲学性问题,引发了人们对辩论本身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辩论的悖论,并对辩论的哲学进行一些思考。
首先,一个常见的辩论的悖论是“雪球效应”。
所谓雪球效应是指辩论的过程中,当一方提出一个看似合理的观点后,另一方往往会按照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形成一个相互推崇的局面,不断加深双方的立场,而忽略了真理的追求。
这种现象往往会导致双方陷入僵局,无法达成共识,甚至激化矛盾。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在辩论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事实和真理,还是更注重辩论的技巧和逻辑?辩论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而不仅仅是为了取胜。
然而,在辩论中,技巧和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人们理清思路,有效地表达观点和论证。
然而,如果辩论的重点过分偏向技巧和逻辑,那么就容易忽略辩论的本质,使辩论变得虚无缥缈。
因此,辩论中的技巧和逻辑应当服务于真理,而不是替代真理。
另一个辩论的悖论是“说服与被说服”。
在辩论中,人们常常希望通过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来说服对方,使对方改变立场。
然而,很多时候,被说服的并不是对方,而是辩论的观众或观点第三方。
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对辩论的目的和效果存在一定的误解。
实际上,辩论的目的不仅仅是说服对手,更重要的是通过辩论的过程,培养思考的能力和开放的心态,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辩论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认知工具,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和碰撞,推动认知的进步和理解的深化。
然而,在辩论中,人们常常会陷入“赢者通吃”的陷阱中,以取胜为唯一目标,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认知的进步。
然而,辩论并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思辨性的交流方式。
在辩论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注重认识的共建和协商的精神。
在哲学上,辩论的本质是思辨和研究问题。
哲学十大经典悖论
哲学十大经典悖论悖论之一:价值悖论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水价值很低,奢侈品如钻石的价值却很高,但为什么水的价值比钻石低?价值悖论,也被叫做钻石与水悖论,就是一类典型的自相矛盾的例子,尽管在维持生存的价值上水要高出钻石,但是市场价水却不如钻石。
我们来试着解释一下这个悖论,当消费量较小时,两者相比水的边际效用要大于钻石,因此两者都缺少的时候,水的价值就更高。
事实上,现在我们对水的消费量往往都比较大,钻石的消费量却远没有那么大。
我们可以天天喝水喝到吐,却不能天天买钻石。
所以,大量水的边际效用小于少量钻石的边际效用。
按照边际效用学派的解释,比较钻石和水的价值并不是比较两者的总价值,而是比较每份单位的价值。
尽管水的总体价值对于人类来说再大也不为过,毕竟水是生存必需品,但是,考虑到全球的水资源足够充沛,水的边际效用也就处在相对较低水平。
另一方面,急需用水的领域一旦被满足,水就被用作不那么紧急的用途,边际效用因此递减。
所以,水的总量增加,水的总体价值就减少。
钻石的情况就不同了,不管地球上到底有多少钻石,市场上的钻石始终是少量,一颗钻石的用途比一杯水大得多得多得多。
所以钻石对于人更有价值。
钻石的价格远高于水,消费者愿意,商人也乐意,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悖论之二:祖父悖论如果你乘坐时光机回到你祖父祖母相遇之前并杀死你的祖父会发生什么?关于时间旅行最有名的悖论是科幻小说作家赫内·巴赫札维勒1943年的小说《不小心的旅行者》中提出的。
悖论内容如下:时间旅行者回到自己的祖父祖母结婚之前的时空,时间旅行者在该时空杀死了自己的祖父,也就是说,时间旅行者自身从未降生过;但是,如果时间旅行者从未降生,也就不能穿越时空回到以前杀死自己的祖父,如此往复。
我们假设时间旅行者的过去和现在存在因果联系,那么扰乱这种因果关系的祖父悖论看上去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也就杜绝了人可以任意操纵命运的可能)但是,有许多假说绕开了这种悖论,比如有人说过去无法改变,祖父一定已经在孙子的谋杀中幸存下来(如前所说);还有种可能是时间旅行者开启/进入了另一条时间线或者平行宇宙什么的,而在这个世界,时间旅行者从未诞生过。
悖论——科学问题的哲学思辨(连载六)
悖论——科学问题的哲学思辨(连载六)一、理论的自洽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学开始就受到形式逻辑的教育.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要求我们在论证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亦此亦彼、自相矛盾,在相同的前提下,经过正确地推理,只能得到相同的结论;两个相反的命题不能同时成立.例如这样一道高考题:如图1所示,一个质量为m、电量为-q的小物体,可在水平轨道x上运动,O端有一与轨道垂直的固定墙,轨道处于场强大小为E、方向沿Ox轴正向的匀强电场中,小物体以初速度v0从x0点沿Ox轨道运动,运动中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f作用,且f<Eq.设小物体与墙壁碰撞时不损失机械能,求它在停止前所通过的总路程s.图1这道题可以用动能定理求解,即qEx0-fs=0-(1/2)mv02.也可以用牛顿定律先求出每次运动到墙壁的路程x i,再通过级数求和s=求解.无论是用动能定理求解还是用牛顿定律求解,求得的结果是一样的.多年的教育使我们拥有一个信念:对于同一个问题,虽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但是用各种方法解得的结果必须是一致的.如果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得的结果不同,那么我们便认为,其中至少有一种解法是错误的.在逻辑论证中,反证法的运用突出地强调了理论的自洽性.所谓反证法就是通过否定待证结论导出矛盾,来肯定待证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在物理学的概念、规律的分析及解题中经常用到反证法.例如要论证“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我们可先在等势面上任取A、B两点,把电荷从A点移送到B点,假设电场力做功(即做功不等于零),根据电势差的定义UAB=(W/q)得到,A、B两点的电势差UAB不等于零,这与A、B是等势面上的两点的题设相矛盾,故电荷从A点移送到B点电场力不做功,原命题得证.再看这样的一道竞赛题:“一个电子及一个正电子绕它们的质量中心旋转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这个系统有一个平均寿命,因为电子—正电子对会被湮灭,其过程是:e-+e+→nν,证明n≠1.”这个问题可用反证法证明如下:原来系统的动量为零,假设取n=1,那么只有一个光子放出,其动量必不为零,这与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所以n≠1.反证法就是揭露矛盾,在论证过程中,逻辑地展示两个相反命题的内部矛盾,迫使人们对此进行惟一性地取舍.反证法的运用,强化了人们对形式逻辑的信念.我们在学校做的习题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模拟,它给出的情景是客观世界运动的反映.我们解题的过程是根据一些概念和规律,进行推理运算得出结果,也是对世界的一种描述.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我们的思想深处,认为人们所建立的科学的理论是基于以下两个观念:第一,世界是逻辑的;第二,科学真理只有一条.一个自洽的理论体系就是这两个观念的统一,只有这样的理论我们才认为是正确的.人们往往认为一个自洽的理论是完美的,在这方面,欧几里得的几何体系是一个最为光辉的典范.我们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学习欧氏几何,受到欧氏几何的熏陶.欧氏几何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三个公理和五个公设(通常被称为几何公理)的基础上的.公理和公设不需要证明,从公理推导到定理,再从定理推导到命题,整个体系逻辑严密,天衣无缝.很早就有一句谚语:“几何公理触犯人的利益的时候,也是要被推翻的”.这句话其实是说人性的缺陷,反衬了欧氏几何不可能被推翻,具有永恒的真理性.然而,非欧几何还是诞生了,每个人在首次接触非欧几何时都是满腹狐疑,继续读下去确实震撼人心.非欧几何仅仅改动了欧氏几何的第五公设,接下去则与欧氏几何一样进行推理论证、利用反证法证明等得到一些定理和命题,在论证的形式上与欧氏几何完全相同,但是所得到的定理和命题却与欧氏几何截然相反.虽然非欧几何的内容令人不可思议,但是人们最终不得不承认,非欧几何理论同欧氏几何理论一样,是符合形式逻辑的,是自洽的,也同样是完美的.非欧几何的诞生使人们认识到一个自洽的理论体系虽然是一个严谨的逻辑论证的体系,但终究不可能把所有的定理都用“更前面”的定理来证明,从而必然要出现逻辑论证的中断,所以最后不得不让位于实践的检验.公设、公理正是只能通过实践检验而无法在逻辑上进一步证明的东西.非欧几何的诞生虽然在数学领域对传统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它并没有动摇形式逻辑的根基,恰恰相反,它使数学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同时,为形式逻辑开创了新的领域.二、悖论与形式逻辑对于我们来说,在首次接触到悖论时,都会在思想上产生惊讶,引起强烈的兴趣,这是因为悖论与我们受到的形式逻辑的教育形成鲜明的反差.一般来讲,悖论是从某一前提出发,推出两个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的命题,或根据某一理论推出的命题与已知的科学原理或常识发生矛盾.凡是悖论都是矛盾,而矛盾不一定是悖论.比如,“张三说谎,张三没有说谎.”这是矛盾,是我们形式逻辑所不允许的.悖论则不同,它是在推理的过程中展示了矛盾.“说谎者悖论”是一个很有名的悖论.公元前6世纪克里特岛上的哲学家埃比曼尼德说:“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如果埃比曼尼德说的是真话,那么根据这句话,埃比曼尼德是克里特岛人,所以他也是说谎的,那么这句话应当是假的.如果这句话是假的,那么克里特岛人不说谎,而埃比曼尼德是克里特岛人,所以他也不说谎的,那么这句话应当是真话.很显然,埃比曼尼德的这句话由它的真可以推理得到它的假,由它的假可以推理得到它的真,违反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这就是悖论.在庄子“两小儿辩日”的寓言中,一个小孩说太阳离我们是“中午近,早上远”,理由是太阳越近越热,另一个小孩却说太阳离我们是“中午远,早上近”,理由是近的看起来大一些.两个小孩都为自己的观点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找到可靠的论据,所以连孔子也“无法决也”,这也是悖论.最著名的还是芝诺的悖论,被许多哲学家所重视.芝诺悖论中有一个是“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跑得最快的人,但芝诺证明了阿喀琉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证明如下:阿喀琉斯从A点出发,追赶在他前面从A1点出发的乌龟(如图2所示),他若要追上乌龟,必须先到达乌龟开始跑的位置A1,当阿喀琉斯到达乌龟开始跑的位置A1时,乌龟已经前进了一段距离,到达A2,所以阿喀琉斯要追上乌龟,又必须先到达位置A2,等他跑到了A2,同样的问题又摆在他的面前……所以阿喀琉斯虽然跑得快,也只能一点一点逼近乌龟,却永远也追不上乌龟.图2芝诺的论证严密,无懈可击,假设阿喀琉斯从A跑到A1用的时间是t1,从A1跑到A2用的时间是t2,……从A n-1跑到A n用的时间是t n,阿喀琉斯要追上乌龟就必须经历无穷多段的时间,芝诺认为这就意味着阿喀琉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现实中,芝诺当然知道阿喀琉斯能追上乌龟,他提出这个悖论以揭露人类纯理性认识(形式逻辑)的缺陷,这个悖论涉及无穷小的概念及对时间性质的认识.无穷多段的时间是否就一定意味着无限长的时间呢?形式逻辑是不是总是有效呢?笔者曾经设计过一个运动悖论:在光滑水平的桌面上固定着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的竖直挡板,挡板是不光滑的.在挡板的内侧有一个小物体,现在让小物体沿挡板做圆周运动(如图3所示),设小物体和挡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是μ,小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挡板的摩擦力,它的速度越来越小.试问小物体最终会不会停下来呢?图3设小物体在运动时,它的速度为v,则受到挡板的压力为N=(mv2)/r,从而得到挡板对小物体的摩擦力为f=μN=(2μ/r)E,这里E是小物体的动能,根据动能定理,可得微分方程:dE=-[(2μE)/r]dl,其解为E=E0e-(2μl)/r.式中l为小物体通过的路程,E0为初动能.这就是说,物体的动能是关于滑过的路程以指数规律衰减的,滑过相等的路程,动能衰减的比例是相同的.若令μ=(ln2)/(4π),则物体每滑过一圈,有E=(1/2)E0,即动能减少一半.运动n圈之后,小物体动能仍有原来动能的(1/2n),运动的圈数再多,动能仍然是有的,这样小物体虽然受摩擦力作用,却能永远运动下去,这不是很奇怪吗?悖论是人类思维领域的美丽的花朵,在人类思维方式发展的进程中,悖论以其内容和形式之间产生的冲突,尖锐地刻画了传统思维方式不能完全符合客观世界的实际,预示着形式逻辑的思维框架必将被突破.三、科学问题的哲学思辨由上面我们所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悖论的最终形式体现为一定的逻辑矛盾的揭示,人们之所以陷入悖论,有两类原因:第一类是人们主观认识上的错误,使得人们进行推理的有关前提中包含有直接的错误.第二类是客观事物的辩证性质同人们主观思维的僵化之间的矛盾.伽利略给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落体悖论属于第一类.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里,物体的自然运动是轻者上浮(于天)重者下沉(为地),所以物体下落的快慢应与它们的重量有关,这是他关于落体运动推理的前提,从而推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伽利略揭露了这一论断的内部矛盾:假设落体运动的情况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即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那么当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绑在一起时,既可以说,因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就对重的物体有一个阻碍的作用,所以重的物体要比原来下落得慢.又可以说,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比原来重,所以重的物体要比原来下落得快,这就是落体悖论,揭露了亚里士多德理论的矛盾.这里,悖论产生的原因正是亚里士多德主观认识上的错误.上面的芝诺悖论和圆运动悖论则属于第二类.芝诺悖论揭示了时空的性质,时空不仅是连续的,同时也是分立的,两物体在追及过程中存在一个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圆运动悖论则指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在运动速度减慢直至静止的过程中,在量变引起质变的关节点上,物体既是运动的,同时也是静止的.没有认识到事物运动的辩证性质和时空的辩证性质,就很难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的矛盾发展到最高潮,是数学家泊松提出的悖论.泊松主张微粒说,他根据波的理论计算分析,得到这样的结果:如果光是波,那么在光的传播路径上放一个圆盘状障碍物,在形成的黑影的中心应当有一个亮斑.泊松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波动说是不可能正确的,这就是悖论.泊松没有认识到客观事物的辩证性质,他只相信光直线传播,却不相信光也会发生衍射.当人们没有认识到光的这个辩证性质之前,泊松亮斑就是悖论,而一旦实践证明光会发生衍射、确实是一种波时,泊松亮斑就不再是悖论,而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从正确的认识要求来说,悖论是不允许存在的;从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来看,悖论又是随时会出现的,这本身就是矛盾.但这样的矛盾并不是坏事,人类正是通过不断地发现和解决矛盾,才不断地提高认识水平.第一类悖论的提出有助于揭露前提中隐含的错误,检查推理过程的漏洞.伽利略的落体悖论就起到这样的作用,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新科学的诞生打开了大门,可以说,悖论是新理论诞生的助产士.第二类悖论的提出和解决,有助于摆脱僵化思维方式的束缚,以掌握辩证的思维方式,尤其在新理论刚出现的时候,它给新理论的发展提供一种强有力的内在的逻辑力量,泊松亮斑悖论就为光的波动理论提出了一个判决性实验.所以说悖论是理论合乎规律发展的产物,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悖论是对科学问题进行的哲学思辨,它具有鲜明的哲学背景和哲学意义.每一个具体的悖论,总是相对于一定的认识而言的,总是相对于一定的理论系统而言的,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悖论总是可以在一定的形式下得到相对的解决,但是,悖论问题不可能在绝对的意义上被彻底解决.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知道,如果在一个绝热的封闭的箱子里,绝热隔板两边A和B的气体的温度不同,那么当打开隔板上的小孔,热量必然从温度高的一边传到温度低的一边,最后达到热平衡.麦克斯韦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由于所有的分子都在运动,而分子的运动速率符合正态分布,如果在隔板的小孔处放一个存在物,他有本事对分子进行挑选,让速度大的分子跑向A,速度小的分子跑向B,(如图4).这样可以使本来处于热平衡的气体系统变化成非平衡系统,这样第二类永动机就可以被造出来,这是有悖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这个存在物被人们称为“麦克斯韦妖”.图4麦克斯韦妖展示的思想实验实际上是一个悖论,这个悖论解决了吗?麦克斯韦提出这个存在物的目的是“表明热力学第二定律只具有统计的确定性”.而后人则从中得到很多启示,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将信息论与统计物理联系起来考虑,分析得出,麦克斯韦妖要对分子进行挑选,就必须得到分子速度的信息,而能量是信息的载体,所以麦克斯韦妖在操作时就必须要消耗能量,从而解决了这一悖论.虽然如此,但是分子运动的可逆性悖论仍然存在.因为每个气体分子的运动都遵循牛顿的力学定律,但是牛顿定律是可逆的,而气体分子所组成的系统达到热平衡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为什么可逆的方程偏偏要选择不可逆的解呢?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悖论,作为对科学问题进行的哲学思辨,将永远伴随着人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
形式逻辑与哲学思考中的悖论与困境
形式逻辑与哲学思考中的悖论与困境形式逻辑和哲学思考是人类思维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然而,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悖论和困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形式逻辑中的悖论。
形式逻辑是一种研究命题、推理和论证的学科,它致力于分析和验证逻辑结构的正确性。
然而,形式逻辑也面临着一个著名的悖论,即“巴塞尔悖论”。
这个悖论由数学家巴塞尔提出,他指出了一种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有一个包含所有真命题的集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个命题,它既不属于这个集合,也不属于它的补集呢?这个问题似乎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基本原则,即命题要么属于一个集合,要么不属于它。
而在哲学思考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困境。
哲学思考是一种探索人类存在和意义的方式,它帮助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伦理道德和自由意志等问题。
然而,哲学思考也常常陷入一些看似无解的困境。
例如,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的困境。
自由意志是指人们能够自主地作出决定和选择的能力,而决定论则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先前的因果关系所决定的。
这两个概念似乎相互矛盾,因为如果一切都是由因果关系所决定的,那么我们的选择和决定是否真的是自由的呢?此外,在形式逻辑和哲学思考中,我们还面临着一些悖论和困境。
例如,著名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就是一个形式逻辑中的悖论。
该定理证明了在一个形式系统中,总会存在一些命题无法被证明或证伪。
这就意味着,形式逻辑无法完全捕捉到所有的真理。
同样,在哲学思考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悖论和困境。
例如,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然而,这种观点也面临着一个困境,即快乐是否真的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如果我们只追求快乐,是否会忽视其他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尽管形式逻辑和哲学思考中存在一些悖论和困境,但它们仍然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正是由于这些困境和悖论的存在,我们被迫思考和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推动了思维的发展。
哲学中常见的十大悖论
哲学中常见的十大悖论哲学中有许多悖论,那么比较常见的悖论都有哪些呢?以下列举十个常见的悖论,供您参考。
1、赫拉克利特的悖论:悖论内容: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但他同时也提出了“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两次”这一观点,即认为河流是不变的。
这个悖论揭示了存在变与不变的矛盾,并引发了对于变与恒的哲学思考。
2、康德的反射悖论:悖论内容:康德认为,我们无法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自身的理性能力,因为我们的理性能力正是用于进行理性思考的。
这个悖论暗示了我们对于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以及理性思考的边界。
3、贝利塔的悖论:悖论内容:贝利塔悖论是集合论中的一个悖论,指的是一个集合既不属于自身,也不不属于自身。
这个悖论揭示了集合论中的一些逻辑矛盾,对于集合的定义和性质提出了挑战。
4、肯特悖论:悖论内容:肯特悖论指的是一个陈述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假。
这个悖论暗示了陈述和证明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我们对于真理和证明的认知局限。
5、孔子的悖论:悖论内容:孔子曾说“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这表明他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但同时他也知道自己的无知。
这个悖论揭示了人类对于知识和无知的认知困境,以及对于认知能力的反思。
6、彭罗斯悖论:悖论内容:彭罗斯悖论是一个关于真理和谬误的悖论,指的是一个陈述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谬误。
这个悖论挑战了真理的定义和确定性,引发了对于真理和知识的思考。
7、狄尔斯悖论:悖论内容:狄尔斯悖论是一个关于自指的悖论,指的是一个陈述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假。
这个悖论揭示了自指陈述的复杂性,对于逻辑和语言的理解提出了挑战。
8、神谕悖论:悖论内容:神谕悖论是一个关于预言的悖论,指的是一个预言的内容既不能发生,也不能不发生。
这个悖论对于预言和命运的解释提出了疑问,引发了对于自由意志和确定性的讨论。
9、隐形狮子悖论:悖论内容:隐形狮子悖论是一个关于存在性的悖论,指的是一个隐形狮子既存在,也不存在。
哲学中的悖论问题
哲学中的悖论问题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
即如果承认这个命题成立,就可推出它的否定命题成立;反之,如果承认这个命题的否定命题成立,又可推出这个命题成立。
人致思形上本体是出于对宇宙和谐的信仰,但思维的矛盾悖论又不断打破这种信仰。
悖论有三种主要形式。
1.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
这种悖论又称为佯谬。
2.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
这种悖论又称为似是而非的理论。
3.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法打破,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西方哲学史上有许多关于悖论的思辨,今天我就针对悖论的三种形式分别举三个例子加以论述。
问题一:双生子佯谬有一对双生兄弟,其中一个跨上一宇宙飞船作接近光速的长程太空旅行,而另一个则留在地球。
结果当旅行者回到地球后,我们发现他比他留在地球的兄弟更年轻。
这个佯谬提出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狭义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理论。
若以地面为参照系,飞船是一个高速运动的物体,根据相对论原理,飞船上的时间变慢了,则地球上的人看飞船上的人衰老的慢。
而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以飞船为参照系,则地球是一个高速运动的物体,根据相对论原理,地球上的时间变慢了,则飞船上的人看地球上的人衰老的慢,这与第一种推论相矛盾。
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最终解释了这个佯谬。
因为狭义相对论只对惯性参照系起作用,地球可以看做惯性参照系,时间膨胀理论适用。
但是飞船在启动,飞行,返航的过程中要经历加速,匀速,减速的过程,是非惯性参照系,时间膨胀理论并不适用。
所以说,真实的情况是返回地球的旅行者比在地球上的孪生兄弟年轻,双生子佯谬成立。
问题二:唯意志论这边所说的唯意志论并不是那种偏激的贬低理性甚至宣扬悲观主义的唯意志论。
简单来说,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唯意志论的思潮。
那些成功学和潜能大师们,在推广他们理论时,极其强调“暗示”、“潜意识”的力量,“自信的奇迹”等,其本质表现为这样的奇迹创造模式:“意识→实现”。
按照现在社会的流行趋势,看上去这个理论似乎没有错。
循环与悖论——逻辑悖论的哲学问题
这个逻辑悖论之所以会产生 ,首先是因为这个悖论假 定了 的) 就是它谓 的, 因为这个词 不是一个 单音节词 ; 英文的 ” “ 也是 上帝的万能本性 ,提出作 为万能的上帝 应该既能创造 出任何 东 它谓的 , 因为这个词是 中文的而不是英文的。接下来 , 与说谎者 西, 同时 也 能举 起 任 何 东 西 。 样 就 把 “ 能 ” 一 概 念 的 逻 辑 矛 悖论相似的问题出现了 : 容词 “ 这 万 这 形 它谓的” 不是它谓 的? 是 得到的
“ 悖论” 一词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提出 , 其本义 为“ 荒谬的理 类似 “ 上帝是万能 的” 的前提 中含有直接逻辑 矛盾 的悖论 。 论或 自相矛盾 的话 ” 从逻辑 上看 , 。 悖论是 自相矛盾的命 题。 即如 它们的积极意义是不 言而喻 的: 通过悖论引出的逻 辑矛盾 , 有助
果承认这个命题成立 , 经过 一系列正 确的推理 , 就可推出它的否 于揭露推理前提中隐含 的错误。 检查推理过程 中的漏洞 , 对于增 定命题成 立 ; 反之 , 如果承认这个命题 的否定命题成立 , 过一 强思维的严密性 , 经 推动人们的认识及逻辑学说 的向前发展 , 无疑 系列正确的推理 , 又可推 出这个命题成立 。 悖论似乎从根本上动 具 有 十 分 重要 的意 义 。 摇 了逻辑 的可靠性乃至人类理性的根基 ,因而引起古今中外很 多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的探讨和争议 ,却始终找不到公认 的解决 方法。2 0世纪 5 年代初 , O 逻辑学 家克林 ( ..l n ) 元 数学 s Ke e 在《 c e 导论》 一书 中总结此前半个世纪 的“ 悖论 ” 研究 时不无遗憾地 指
二、 说谎者悖论
最早 的悖论是古希腊 的“ 说谎者悖论 ” 《 约全 书・ 多书》 。新 提 出:从悖论 问题提出半个世纪以来 , “ 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 有任 是这样记载 的: 没 公元前 6世纪 , 古希腊克里特岛的哲学家门尼德 何一种答案能得到普遍的认可 。 本文试 图从分析三个逻辑悖论 斯如此 断言:所有 的克里特人都是说谎的 。”如果这句话是真 ” “ 人 手 , 出他 们 由此 体 现 出 来 的哲 学 问题 。 指 的, 即每一个克里特人所说 的话都 是谎 话 , 那么 , 克里特人 门尼 德斯说 了一句真话 , 但是 断言却说 克里特 人是 不会说真话 的; 反 上帝万能悖论 过来 , 如果这句话是不真 的 , 即克里特 人门尼德斯说 了句谎话 ,
悖论的哲学解读
【 键 词 】悖 论 ; 关 矛盾 ; 类 ; 生原 因 分 产 【 图分 类 号 】 B 2 【 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10 — 0 62 1 )7 0 0 — 2 中 24 文 文 0 9 3 3 (0 2 0 — 0 7 0
悖论是 “ 一个涉及数理科学 、 哲学 、 辑学等学科 的非 逻
常广 泛的论题 ”I I 笔者仅 从哲学 的视角 , 悖论 法作 为哲 1 , 将 学方法论的一种主要形式来进行考察 、 习和研究 。 学
一
悖 论是怎样产生 的呢?按 照我个人的理解 , 产生悖论 的原因至少有三个 , 下面分别举例进行说 明。
一
对 照 自身后产 生悖论 。某些否定性命题不能 自我指
二、 悖论产生的原因
况 , 中难免会有 一些必 要信息被 省略 , 其 于是就发 生视 觉 上 的错误 。当然 , 世界上 没有完全合 乎数学定义 的二维 实
哲学の悖论
芝诺悖论
• 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 • 补充の
飞矢不中,他速度为乌龟十倍,乌龟 在前面100米跑,他在后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乌 龟。因为在竞赛中,追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 出发点,当阿基里斯追到100米时,乌龟已经又向 前爬了10米,于是,一个新的起点产生了;阿基 里斯必须继续追,而当他追到乌龟爬的这10米时, 乌龟又已经向前爬了1米,阿基里斯只能再追向那 个1米。就这样,乌龟会制造出无穷个起点,它总 能在起点与自己之间制造出一个距离,不管这个 距离有多小,但只要乌龟不停地奋力向前爬,阿 基里斯就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哲学の悖论
08小教普本班 陈静
感 受 。 论 之 于 我 的 悖 哲 学
和 大 家 分 享 , 的 今 就 是 我 天 此 因 论 ,
欢 的 是 哲 学 中 我 的 悖 最 喜 , 》 中 谈
趣
在 整 个 《 西 方 哲 学
•
我对悖论的理解
• 含义: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 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 体系 • 出现原因: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 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正确所致。 • 选修课选接触的悖论——芝诺悖论
——到底有没有说谎呢
• “什么是诡辩?” 有学生问他的希腊老师:“什么是诡辩?”老 师反问到:“有甲乙两人,甲很干净,乙很脏。 如果请他们洗澡,他们中间谁会洗?” —— 这里有四种可能,一是甲洗,因为他有爱 干净的习惯;二是乙洗,因为他需要;三是两人 都洗,一个是因为习惯,另一个是因为需要;四 是两人都没洗,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干净 人不需要洗。这四种可能彼此相悖,无论学生作 出怎样的回答,老师都可以予以反驳,因为他不 需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就是诡辩。
游行队伍悖论
• 首先假设在操场上,在一瞬间(一个最小时间单位)里,相对于观众 席A,列队B、C将分别各向右和左移动一个距离单位。 • □□□□□□□□ 观众席A • ■■■■■■■■队列B……向右移动 • ●●●●●●●● 队列C……向左移动 • 初始状态: • □□□□□□□□ • ■■■■■■■■ • ●●●●●●●● • B、C两个列队开始移动,如下图所示相对于观众席A,B和C分别 向右和左各移动了一个距离单位。 • □□□□□□□□ • ■■■■■■■■ • ●●●●●●●●
提出有力反驳三元相悖论
提出有力反驳三元相悖论
三元相悖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悖论,表现为三个陈述之间所呈现的矛盾关系。
具体来说,它表述为“这个句子是错误的,但前面那个句子是正确的,且这个句子是正确的,但前面那个句子是错误的,且这个句子是错误的,但前面那个句子是正确的”。
针对这个悖论,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有力反驳:
1. 三元相悖论基于一种自指式的陈述方法,即一个陈述句用到
了它自身的说法。
然而,自指式的陈述句并不总是正确的,因为它们可能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因此,三元相悖论只不过是自指式陈述句的一种特例,不能作为一种普适的陈述方式。
2. 三元相悖论的矛盾关系在语法和语义上都是有问题的。
具体
来说,它的陈述句中包含了“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属性,但是这种属性并没有被准确地定义或界定。
因此,这个悖论只是一个语言上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
3. 三元相悖论只是一种逻辑上的游戏,没有实际意义。
它并不
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因为它的陈述并没有切实联系到现实中的情况。
因此,它只是一种纯粹的哲学思考,而不是实际应用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三元相悖论虽然有其矛盾之处,但是它并不应该被看作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
相反,我们应该从逻辑和语言的角度来理解它,并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
- 1 -。
糖稀色相悖论
糖稀色相悖论
“萧伯纳糖稀色相悖论”是英国哲学家萧伯纳的主要观点之一,该论断攸关物
质及精神方面的本质问题,有着重要的哲学价值。
这一论断的主要思想是,物质经验与精神体验的本质形式并不相容,它们之间不可调和,也不可加以概括。
换句话说,这种思想认为物质事件(如保护施加于眼睛的光线)与精神体验(如视觉经验)要么相容,要么不相容,而不可能都具有。
该论断依据大量实验结果发展,为今天认识论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出了
一个新的观念,即萧伯纳所说的“如果把物质看作一种东西,而精神又显得完全不同,可能是意义不可能由一种东西建构出来的。
”也就是说,物质的原始数据和精神的认知形式不可能完全合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差异。
换言之,它不可能物质被完全转化为有意义的认知体验,而精神的认知活动又不可能完全表达了物质的原始数据。
精神和物质并不是直接存在的形式,而是无法概款,是独立存在的数量,是无法融为一体的特殊形式。
因此,萧伯纳糖稀色相悖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点,即物质和精神的认知形式本
质上是不可调和的,而不可能从物质的数量形式中获得有意义的知识。
因此在进行深入认知时,必须考虑精神和物质双方,从而使人们从客观实践中获得有意义的双重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社会知识和人类行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
然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环境的变化越来越迅速,环境的表现也越来越复杂,并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
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能不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环境的变化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本学位论文试图探讨: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环境是什么,环境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环境的变化该如何有所作为等问题。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影响人的思想、行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复杂性与开放性是现代环境的基本特征。
媒介环境、虚拟环境和竞争环境是环境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
三者相互影响,其中虚拟环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媒介环境的发展,媒介环境也正在利用虚拟环境拓展自己的空间;竞争环境一方面成为二者发展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二者与其他的环境因素的综合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竞争环境的内容。
三种环境因素又与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开放的扩大相衔接,与一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相统一,从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心理状态等三个角度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这些影响可以抽象为外化与异化。
外化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异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环境对人的制约。
自我的张扬与困惑、行为失范,人生意义的缺失与渴求等既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外化,也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制约。
环境不仅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
环境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形成和改变人的思想和心理的条件,二者共同作用于人。
不过,环境的影响常常是泛化的自发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有意识有重点的集中影响。
由于二者在性质和作用向度上的差别,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结果,即同性同向强化和异性异向消解。
前者是二者在功能上的互补,后者是二者在功能上的分离。
环境影响的强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一个难题。
其中,媒介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的影响正在增强,并且开始呈现出超越学校和家庭影响的趋势。
我国加入WTO以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通过大众传媒和国际互联网等载体加强渗透,使环境的影响更加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减少由环境导致的异化倾向的蔓延。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由传统的简单说教和给予知识,向思想渗透和培育受教育者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能力转变.其中确立主体性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合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与预示性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观念更新的基础。
同时,面对复杂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探寻环境优化和创设的新途径。
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路径是:制度环境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支点,大众传媒环境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重点,提升精神文化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归宿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突破点。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基本思路是集体学习教育情境、人文感化情境和强化气氛的创设。
总之,环境与人的关系、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
马克思主义所阐释的环境决定人、人能动地作用于环境、连接人与环境环境的中介是实践的原理是思考人与环境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基础。
如何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科学地分析现代环境的本质、人与环境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是本研究的难点。
怎样认识环境作用的强化、如何处理环境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本研究的重点。
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所做的补充和完善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区分为环境与情境;依托时空坐标提出了环境的层次结构;提出了环境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同性同向强化和异性异向消解的两个结果;揭示了环境既体现了人的能动性又制约了人的主体性的辩证关系;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途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