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翻译会遇到到什么矛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这一现象确实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哲学家德里达
? “语言最初何以会产生混乱;各种族的语言有不 可简化的多样性;翻译是一项必需而又不能完成 的工作;无从完成就是一种必需。”关于“翻译 是必需又无从完成的”这一观点,德里达在文章 结束前又再次明确提出:“上帝以自己的名字加 诸闪族、对抗闪族时,无疑打破了理性的明澈, 便同时也打断了殖民暴力或语言的帝国主义。他 注定闪族人要依赖翻译,要他们服从一种翻译的 规律。这种翻译,既是必需,却又无从完成。
7.1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
? 在实践的层面上,谁也无法否认,翻译是可能的,也 就是说“可译性”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人类不断 翻译的同时,我们却又始终听到“翻译是不可能”的 说法,而且这种说法听起来虽然有些荒谬,却在近几 十年的翻译理论研究中一再被论及,并在理论的层面 得到分析、论证,乃至有人得出了“不可译性是绝对 的”结论。
第七章 翻译活动会遇到什么矛盾
? 本章要义: ? 正确认识翻译过程中矛盾的各种因素。 ? 翻译是可行的,但存在着一定的限度。 ? 可译性限度包括由语言因素造成的可译性障碍以及由
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因素造成的可译性障碍。 ? 译者在面对不同文化差异时,需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
努力促进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 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实现形与神的辩证统一。 ? “可译”与“不可译”、“异”与“同”以及“形”
7.1.1.1不可译命题的理论基础
? 乔治·穆南在《翻译的理论问题》一书中对翻 译的可行性即可译性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他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参照,并吸收人类学、 语文学的研究成果,对“翻译万能论”与“翻 译不可能论”作了深刻的剖析,最终得出了 “翻译是可能的,但它确有限度”的结论。
? “不可译”这一命题的提出,主要源于语言学理 论和语言哲学对翻译活动可行性的质疑。首先是 语言学的意义理沦,其对翻译的可行性所提出的 质疑是“致命性”的。在本书第四章,我们谈到 了布隆菲尔德对语言陈述的意义所作的定义。确 实从实践的角度看。要完全、准确地了解我们生 活在其间的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意味着 对一个陈述的意义要作出准确、全面的阐释也是 不可能的。
7.1.2可译之理析
? 无论是布隆菲尔德的行为主义意义理论。还是沃 尔夫、特里尔、叶姆斯列夫对语言、现实、思维 之关系的探索,或是德里达所解构的意义确定性 和理性中心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在宣判翻 译的“不可能”。然而,我们却不能否认这样一 个现实,那就是无论有多么困难,人类总是在试 图寻找沟通与交流。
与“神”的矛盾分别是其在哲学、文化和诗学层面上 的体现。
翻译的过程:
?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的因素 很多。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众多因素构成了一 个个矛盾,给译者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难题。同时 翻译活动会因时代的不同、涉及的语言不同和译 者的条件不同而出现不同形式的困难或障碍。
发出者 原文接收者
? 为了验证这个句子的对应翻译,他必须通过在其 他场合设计其他一系列句子进行检验。但是无论 如何,“这些句子的翻译并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 翻译,甚至针对该语言的句子可能会出现几种完 全不相容的翻译。而每个翻译又完全切合实证搜 集到的数据”。这就是翻译的不确定性。这里我 们需要指出的是奎因这种将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 与另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进行对应的机械论观点 不是翻译研究所关注的对象,但是意义的不确定
转换:
译语发出者
译文接收者
交际
转码
交际
翻译中的几对矛盾
? 早期的许多翻译家在他们自己翻译实践经验的 基础上撰文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某对矛盾问题 以及他们的解决策略。20世纪70年代,许渊冲 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明确提到并逐 一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三对矛盾,即理解与表 达、忠实与通顺以及直译与意译之问的矛盾。
7.1.1.2哲学家眼中的不可译命题
? 美国哲学家奎因(Willard van Oman Quine)在 《语词与对象》(Word and Object)一书的第二 章“翻译与意义”中,通过“极端翻译(radical translation)”这一假想形式向人们暗示了不可 译性这一命题的存在。所谓极端翻译〔也有学者 译为“彻底翻译”)就是“对迄今为止没有人接 触过的语言进行的翻译”。这种假设的翻译涉及 到一个实地调查一种与自己母语非同源的土著语 的语言学家。当他作为一名旁观者看到土著人见 到一只兔子出现时说出“Gavagai”时,那么这 名土著人究竟是说“兔子”还是“那里有一只兔 子”还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兔子(而不是 它的某个身体部位,如耳朵、四肢、躯干等)”? 等等。
? 于是,实践上的“可译”与理论上的“不可译”以其看似荒谬 的对立为我们重新认识与理解翻译打开了一个缺口,昭示了翻 译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所存在的一条鸿沟。
? 理论上的“不可译”就像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古埃及帝王
雕塑)之谜。
7.1.1不可译之理论基础
? “不可译”这一命题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 理论层面的“不可译性”,二是实践层面的 “不可译因素”。对于翻译者而言,在翻译活 动中,特别是在文学翻译活动中,“不可译因 素”是客观存在,谁都或多或少地遭遇过难以 翻译或纯粹的不可翻译的因素。如语言上的一 些不可译因素(方言、土语、双关语等)和文化 上的一些不可译因素(词汇缺项等)。但是,从 情理上讲,在翻译者看来,不可译因素的存在 并不意味着翻译在根本上就“不可能”。只要 存在翻译的需求,就得通过各种方法将翻译进 行下去。
? 在乔治·穆南看来,布隆菲尔德的“意义”理 论意味着对任何翻译活动在理论上的正当性或 实践上的可行性的一种否认:既然一个陈述的意 义永远难以认识,那么旨在把一门语言的意义 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翻译,也就“.不可能” 了。新洪堡学派的“世界映象”理论也对翻译 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新洪堡学派认为,语言 结构、宇宙结构与人类思维的普遍结构之间并 非是直接的对等关系,那么,在理论上不同语 言的对翻译也就没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对 “翻译的可能性”的质疑
哲学家德里达
? “语言最初何以会产生混乱;各种族的语言有不 可简化的多样性;翻译是一项必需而又不能完成 的工作;无从完成就是一种必需。”关于“翻译 是必需又无从完成的”这一观点,德里达在文章 结束前又再次明确提出:“上帝以自己的名字加 诸闪族、对抗闪族时,无疑打破了理性的明澈, 便同时也打断了殖民暴力或语言的帝国主义。他 注定闪族人要依赖翻译,要他们服从一种翻译的 规律。这种翻译,既是必需,却又无从完成。
7.1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
? 在实践的层面上,谁也无法否认,翻译是可能的,也 就是说“可译性”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人类不断 翻译的同时,我们却又始终听到“翻译是不可能”的 说法,而且这种说法听起来虽然有些荒谬,却在近几 十年的翻译理论研究中一再被论及,并在理论的层面 得到分析、论证,乃至有人得出了“不可译性是绝对 的”结论。
第七章 翻译活动会遇到什么矛盾
? 本章要义: ? 正确认识翻译过程中矛盾的各种因素。 ? 翻译是可行的,但存在着一定的限度。 ? 可译性限度包括由语言因素造成的可译性障碍以及由
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因素造成的可译性障碍。 ? 译者在面对不同文化差异时,需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
努力促进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 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实现形与神的辩证统一。 ? “可译”与“不可译”、“异”与“同”以及“形”
7.1.1.1不可译命题的理论基础
? 乔治·穆南在《翻译的理论问题》一书中对翻 译的可行性即可译性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他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参照,并吸收人类学、 语文学的研究成果,对“翻译万能论”与“翻 译不可能论”作了深刻的剖析,最终得出了 “翻译是可能的,但它确有限度”的结论。
? “不可译”这一命题的提出,主要源于语言学理 论和语言哲学对翻译活动可行性的质疑。首先是 语言学的意义理沦,其对翻译的可行性所提出的 质疑是“致命性”的。在本书第四章,我们谈到 了布隆菲尔德对语言陈述的意义所作的定义。确 实从实践的角度看。要完全、准确地了解我们生 活在其间的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意味着 对一个陈述的意义要作出准确、全面的阐释也是 不可能的。
7.1.2可译之理析
? 无论是布隆菲尔德的行为主义意义理论。还是沃 尔夫、特里尔、叶姆斯列夫对语言、现实、思维 之关系的探索,或是德里达所解构的意义确定性 和理性中心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在宣判翻 译的“不可能”。然而,我们却不能否认这样一 个现实,那就是无论有多么困难,人类总是在试 图寻找沟通与交流。
与“神”的矛盾分别是其在哲学、文化和诗学层面上 的体现。
翻译的过程:
?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的因素 很多。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众多因素构成了一 个个矛盾,给译者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难题。同时 翻译活动会因时代的不同、涉及的语言不同和译 者的条件不同而出现不同形式的困难或障碍。
发出者 原文接收者
? 为了验证这个句子的对应翻译,他必须通过在其 他场合设计其他一系列句子进行检验。但是无论 如何,“这些句子的翻译并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 翻译,甚至针对该语言的句子可能会出现几种完 全不相容的翻译。而每个翻译又完全切合实证搜 集到的数据”。这就是翻译的不确定性。这里我 们需要指出的是奎因这种将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 与另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进行对应的机械论观点 不是翻译研究所关注的对象,但是意义的不确定
转换:
译语发出者
译文接收者
交际
转码
交际
翻译中的几对矛盾
? 早期的许多翻译家在他们自己翻译实践经验的 基础上撰文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某对矛盾问题 以及他们的解决策略。20世纪70年代,许渊冲 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明确提到并逐 一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三对矛盾,即理解与表 达、忠实与通顺以及直译与意译之问的矛盾。
7.1.1.2哲学家眼中的不可译命题
? 美国哲学家奎因(Willard van Oman Quine)在 《语词与对象》(Word and Object)一书的第二 章“翻译与意义”中,通过“极端翻译(radical translation)”这一假想形式向人们暗示了不可 译性这一命题的存在。所谓极端翻译〔也有学者 译为“彻底翻译”)就是“对迄今为止没有人接 触过的语言进行的翻译”。这种假设的翻译涉及 到一个实地调查一种与自己母语非同源的土著语 的语言学家。当他作为一名旁观者看到土著人见 到一只兔子出现时说出“Gavagai”时,那么这 名土著人究竟是说“兔子”还是“那里有一只兔 子”还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兔子(而不是 它的某个身体部位,如耳朵、四肢、躯干等)”? 等等。
? 于是,实践上的“可译”与理论上的“不可译”以其看似荒谬 的对立为我们重新认识与理解翻译打开了一个缺口,昭示了翻 译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所存在的一条鸿沟。
? 理论上的“不可译”就像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古埃及帝王
雕塑)之谜。
7.1.1不可译之理论基础
? “不可译”这一命题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 理论层面的“不可译性”,二是实践层面的 “不可译因素”。对于翻译者而言,在翻译活 动中,特别是在文学翻译活动中,“不可译因 素”是客观存在,谁都或多或少地遭遇过难以 翻译或纯粹的不可翻译的因素。如语言上的一 些不可译因素(方言、土语、双关语等)和文化 上的一些不可译因素(词汇缺项等)。但是,从 情理上讲,在翻译者看来,不可译因素的存在 并不意味着翻译在根本上就“不可能”。只要 存在翻译的需求,就得通过各种方法将翻译进 行下去。
? 在乔治·穆南看来,布隆菲尔德的“意义”理 论意味着对任何翻译活动在理论上的正当性或 实践上的可行性的一种否认:既然一个陈述的意 义永远难以认识,那么旨在把一门语言的意义 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翻译,也就“.不可能” 了。新洪堡学派的“世界映象”理论也对翻译 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新洪堡学派认为,语言 结构、宇宙结构与人类思维的普遍结构之间并 非是直接的对等关系,那么,在理论上不同语 言的对翻译也就没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对 “翻译的可能性”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