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评介

合集下载

翻译教学中对诺德文本类型理论的运用分析

翻译教学中对诺德文本类型理论的运用分析
[ 摘要】 在 国际化 大环境 下 , 各个高校 开始重视外语专业 的发展 , 外语 专业 中比较重要 的一项教 学 内容是 翻译教 学。 目前 , 大学翻译教 学中一般运 用诺德 文本 类型理论模 式, 这种翻 译理 论模式能够有效 提 高学生的 思维能力 , 为学 生提供 分析 源语文本 的有效模 式和翻 译转换 能力 , 为 学生创 造灵 活、 自由的翻 译环境 , 有效提 高学生翻译水平 。 本文主要分析诺德 文本类型理论在 大学翻译教 学 中的
具体运 用。
【 关键词】 翻译教 学 ; 诺德 文本 ; 理论
【 中图分类号】 H 0 5 9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3 — 0 0 4 6 ( 2 0 1 5 ) 3 - 0 1 7 1 — 0 2
近几 年 , 世 纪经 济一体化 迅 速发展 , 特 别是 我 国加 入 WT O以后 , 国与 国之 间的交 流活动频繁 , 各 种商业 活 动往来不 断 , 社会需要更 多专业 的翻译 人才 。我 国高校 应时代发展需要 开始积极 培养 专业翻译人才 。 在各种 翻 译教学类 型 中, 应用 比较 广泛的是诺 德文本类 型理论 翻 译模式 。它属于功能 翻译 理论 , 是 由德 国功能 派第二代 代 表人 物克 里斯 汀 ・ 诺 德( C h r i s t i a n e N o r d ) 提 出的一 种 翻 译文本分析模式 , 对我国的翻译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诺德 的文本分析模 式 诺德是德 国功能学派第 二代 代表人物 , 它在前人研 究 的基 础上 发展 了 自己独特 的功 能翻译 理论 , 著 有《 翻 译 的文本分 析模式 : 理论 、 方 法及教 学应 用》 和《 目的性 行为——分析功 能翻译理论 》 两 书。在书 中, 诺德详 细地 说 明了翻译 文本分析模式 。他认 为 , 翻译 是一个 循环 的 过程 , 需要 在学习过程 中不断积累 , 才 能突破界 限 , 提高 翻译效果 。 ( 一) 诺德 的文本 的基本功能 分析 诺德 的文本 分析对翻译具 有重要 的指导 意义 , 他认 为文本 分析 主要有 四个 功能 , 分别 是表 情功 能 、 指称功 能、 诉求功 能以及寒暄功 能 。这 四个基 本功 能又能分为 多个子功 能 , 其 中指称功 能多指对虚 拟和真实世 界 中物 体和现象 ,根据物体 的特性 把这些物体 分为指令 功能 、 信息传达 功能和元语言功 能等 ; 表情 功能 主要代 表发 言 者对物体 和事物 的态度 ,表情功 能可 以是表 达情感 、 评 价 以及对 事物 的反 映态度 等 ; 诉求 功能主要指 引导接受 者按 照特 定 的方式作 出相 应 的回应 , 这种功 能主要包括 反 问句 和祈使句 , 同时也 能够在其他 三种功 能的基础上 间接表达 诉求功能 ; 寒 暄功能主要 是在发 言人 与接受者 间建立 的联系 , 用 于维持 或者终止 这种联 系的行为 。一 种具 体 的文本 可能具 有一 种功 能 ,也 可能具 有 多种 功 能。 在具体 的翻译过程 中, 学生要把握好文本 功能 , 以便 更好地对 比原句和 翻译 句所要实现 的预期功 能 , 从而更

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科研方法》(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科研方法》(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科研方法》(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英语教学科研方法》是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教学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本文以《英语教学科研方法》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为案例,探讨了文本类型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一、实践背景作为本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生需要完成一份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的内容包括对所研究的英文论文进行翻译,同时还要对译文进行分析,探讨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二、实践过程1. 选择适当的文本在翻译实践报告的准备阶段,我们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文本。

根据文本类型理论,我们可以将文本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新闻报道、论述性文本、说明性文本等。

在本次实践中,我们选择了一篇英文论文,旨在培养研究生对学术文本的翻译能力。

2. 分析原文的特点在开始翻译前,我们需要对原文进行仔细分析,包括了解其主题、结构、论证方法等。

通过对原文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核心内容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3. 运用文本类型理论进行翻译根据文本类型理论,我们可以根据原文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比如,对于一篇新闻报道类文本,我们可以选择采用直译的方式,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语气;而对于一篇说明性文本,我们可以更倾向于使用意译的方法,确保译文更符合中文读者的理解习惯。

4. 解决翻译中的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根据实践报告的要求,我们需要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我们能够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三、实践成果通过实践报告的完成,我们不仅加深了对《英语教学科研方法》中所学理论的理解,还提高了英汉翻译的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并解决翻译过程中的困难。

四、反思与展望通过这次实践报告,我们认识到翻译实践需要多方面的理论指导,文本类型理论只是其中之一。

《笑》英译分析——运用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

《笑》英译分析——运用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

- 235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笑》英译分析——运用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吴彦龙【摘要】《笑》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冰心的成名作,全文以冰心体的诗意语言风格渲染了爱的主题。

本文基于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理论,阐释该理论对散文英译过程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笑》 冰心体 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一、导语散文《笑》由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冰心执笔,刊载于1921年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小说月报》第1号上。

其语言清美,情思浓郁,秉承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基本特点,兼具了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全文以“笑”为重要线索,歌颂母爱、童真和自然,表达了冰心先生一贯“爱”的主题。

《笑》不仅是冰心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也是中西思想合璧的美文典范,作为中国现代散文佳作具有翻译价值。

本文基于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理论,阐释对该篇散文英译过程的指导作用。

二、诺德的翻译文本分析模式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ne Nord)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学派的理论家之一,是功能主义目的论第二代代表人物。

她的理论继承并发扬了第一代目的论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 V 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在著作《翻译中的文本分析:理论、方法及教学》和《目的性行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

与弗米尔的目的论相似,诺德主张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策略,面对人们对目的论违背原文的批评,为弥补目的论的不足之处,诺德着重强调了对源语的关注,即通过对原文文本的文内和文外因素的分析决定翻译策略,以实现译文预期的目的或功能。

三、《笑》原文分析原文分析包括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的分析,文外因素包括文本发送者、发送者意图、接受者、媒介、交际场所、交际时间、交际动机、文本功能等;文内因素包括主题、内容、前提、构成、非语言因素、词汇、句型结构和超音段特征等。

浅谈诺德文本分析模式对书籍前言翻译的启发

浅谈诺德文本分析模式对书籍前言翻译的启发

33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1期总第826期No.21,2020Total of 826前言,写于正文前,旨在对书籍内容、写作缘由、成书过程、书籍价值进行简介,从而使读者快速了解该书、决定是否要购买。

在某些情况下,书籍前言还具有激发读者兴趣、刺激读者购买欲望的作用。

在文本分析模式中,译者可以通过把握文本功能、分析文内文外因素来进行翻译实践,本文旨在探讨该模式对书籍前言翻译的启发。

1 文本分析模式1988年,诺德在其出版的《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一书中提出了文本分析模式。

诺德认为,译者在开始翻译工作之前,需要先对源语文本进行全面分析,既要考虑文本内的影响因素,也要考虑文本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对此,她就文本分析的文内、文外因素进行了划分,为译者提供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模式和方法。

同时,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始终是以翻译为导向的,即无论是对源语文本的文内因素还是文外因素进行分析,都要紧紧围绕翻译功能[1](汤莉2013:216)。

赖斯将文本分为三类,即信息类语篇(Informativer…Texttyp)、表情类语篇(Expressiver…Texttyp)和运作类语篇(Operativer…Texttyp)(朱小雪2010:43)[2]。

在此基础上,诺德进一步指出了文本所具有的四种基本功能。

其中,信息类语篇具有指称功能,表情类语篇具有表达功能,运作类文本具有呼吁功能,此外,诺德还在三种文本类型之外提出了文本的寒暄功能(die…phatische…Funktion)。

译者需要明确文本的功能,再对文本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不但要求译者能透彻地理解源语文本,准确地阐释源语文本,解释语言和文本的结构及其与源语语言系统规范的关系,还应考虑到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决策的一切因素,以便使译者能确定与翻译目的相适应的翻译策略[3](张文英2012:76)。

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法_诺德

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法_诺德

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模式探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语言学主导着翻译研究,人们把翻译仅仅是看做是一个符号转换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奈达(Eugene A. Nida)以语言学、信息论和符号学为基础提出“动态对等”理论;纽马克(Peter Newmark)又将翻译纳入语义学的研究之中。

而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则独树一帜,首先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并明确提出仅靠语言学是不能解决翻译问题的,并且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赋予翻译更多的涵义。

正如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所说,在过去的20多年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出现了两大转换:(1)翻译理论研究由“源语文本为导向”过渡到了“以目的语文本为导向”的研究;(2)翻译培训模式由单纯的语言学转向了文化因素和语言学因素相结合的模式。

而德国功能学派多年以来一直是这两个方面的先驱者。

功能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需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是基于目的性理论(Skopostheorie)的建立而提出的。

目的论的雏形是由凯瑟琳娜·赖斯(Katherine Reiss)在1971年提出,后由她的学生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1978年明确创立理论,并在应用和研究中不断发展。

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借助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概念,将其扩展为翻译行为理论。

功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是诺德(Christiane Nord),她是德国功能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倡导者之一,1997年出版的《翻译作为具有目的性的活动》(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一书,使她成为第一位用英文系统总结功能派各种思想、深入浅出介绍功能派的学术理论和术语的学者。

本文旨在通过对于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模式的探究,归纳其在实用翻译和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找到文本分析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翻译中的文本分析理论及其案例分析_英语论文

翻译中的文本分析理论及其案例分析_英语论文

翻译中的文本分析理论及其案例分析_英语论文英语与汉语各有其独特的句式结构,翻译时句式转换,才符合行文表达习惯,避免译文出现翻译腔,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翻译中的文本分析理论探析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一、概述任何材料的翻译,译前通读全文并进行文本分析,是全面理解源语文本的前提。

旅游景点材料,是一种内容包含有地方历史与特色的文本,其文本分析与小说、诗歌、政府报告、产品广告等其他类型的文本分析是否有所不同,还是有某种文本分析模式作为依据呢?德国功能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我们需要一个能够适用于所有文本类型和文本范例的源语文本分析模式,可以应用于所有的翻译任务。

她认为可以建立一个无须参照源语或目标语特征的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1].笔者则认为,一种模式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但译者认为分析因素可根据个人主观意愿有所取舍与侧重。

这正是本文旨在说明的焦点。

二、文本分析理论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最早源起于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费米尔(Hans Vermeer)创建的德国翻译功能理论及莱斯的功能文本类型理论。

在语言学家布勒语言功能三分法的基础上,莱斯把语言功能与文本联系起来,根据交际功能范畴把文本划分为:信息功能(informative),表达功能(expressive),感召功能(operative)三大文本类型[2].在篇章语言学和文本类型理论基础上,诺德提出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旨在为译者提供一个分析源语文本的模式,运用于所有的文本类型和翻译过程。

诺德的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强调对源文本的充分理解和准确阐释,解释语言、文本结构及源语言系统规范的关系,为译者选择翻译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3].相对语篇结构语言学派的文本结构分析,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更为详细全面,对源语文本中的文内外因素进行分析。

诺德将源文本中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分为“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文外因素包括发送者、发送者意图、接受者、媒介、交际地点、交际时间、交际动机、文本功能八个方面。

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下的外宣英译

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下的外宣英译
完 善 的功能 翻译模 式 。该 模式 是在 吸收功 能派 各种 翻译理论 精髓 的基 础 上 建 立起 来 的 , 因而 具 有该 派
诸 多研 究 中已有详 述 , 这里就不 再赘 言 。 1 . 2 分析步 骤 诺 德 模式 依 次按 翻译 纲要 、 原 文 分析 和 翻译
题 的确定 三个步 骤进行 。
1 . 2 . 1 翻 译纲要 的分 析
1 翻 译 导 向文 本 分 析模 式概 述
1 . 1 理论 基础
“ 翻译 导 向文 本 分析 模 式 ” ( 以下 简称 “ 诺 德模
型: 纪 实翻译 和工 具 翻译 。鉴 于这 两 种 翻译 类 型 在
导向, 通 过对 原文 文 本一 系列 的语 言和 非 语 言 因素
的分析 决定 适合 译 文 目的的 翻译 策 略 , 使 译 文在 译 语 文化 语境 中实 现 预期 的文 本 功能 , 从 而 达 到外 宣
英译 的 目的 。

要: 诺德 的“ 翻译 导 向 文本 分 析 模 式 ” 是 一 个 更 为 关 注原 文特 色的 功 能 翻 译模 式 。 该模 式 一 方 面 坚持 译 文 目的
的 导 向作 用 , 另一 方 面强 调 原 文 分 析 对 选择 适合 翻 译 策 略 的 作 用 。运 用 这 一 模 式进 行 外 宣 英 译 , 译 者 可 以在 对 原 文功 能 与 译 文 目的 进 行 分 析 、 比较 的 基 础 上 选择 合 理 的 翻 译 策略 , 使 译 文 更 好 地 实现 外 宣 英译 的 目的 . 关键词 : 翻 译导向; 文本分析 ; 外 宣英 译 ; 翻 译 策 略 中 图分 类 号 : H 3 1 5 . 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3 9 0 7 ( 2 0 1 3 ) 0 3— 0 2 9 8— 0 4

翻译取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塔中恋人》为例

翻译取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塔中恋人》为例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翻译取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塔中恋人》为例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崔倩 郝焕宇【摘要】本文以《塔中恋人》的部分翻译为分析材料,讨论了诺德的“翻译取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塔中恋人》 翻译取向的文本分析模式 文化背景 语言特色【Abstract】This is 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apters 38-41 in the novel Two on a Tower on the basis of Nord’s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Key words】Two on a Tower;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cultural background; language features一、引言托马斯•哈代,系英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深受童年时期的影响,其小说具有乡土色彩和民俗因素,充满了悲剧风格。

《塔中恋人》是其罗曼史与幻想类小说,讲述了一个不同社会等级的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悲剧。

本文讨论了诺德的“翻译取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在其翻译中的应用。

二、理论依据及应用1.文本分析模式。

针对目的论对译文功能的过分强调和对原文作者交际目的的忽视和有可能的背离,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functionality/function plus loyalty)原则。

诺德认为,“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者(或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

”她称这一责任为“忠诚”(loyalty)。

(张美芳,2005)为了更好地帮助译者实现“功能加忠诚”,诺德设计了“翻译取向的文本分析模式”。

2.翻译纲要。

依据诺德(2001:30),翻译纲要应说明译入语文化需要什么样的翻译。

它应当主要包括以下信息:a)the intended text functions; b)the addressees (sender and recipient);c)the time and place of text reception; d)the medium (speech and writing); e)the motive (why the ST was written and why it is being translated)(Munday, 2001: 82).结合此翻译实践,笔者对这几项加以讨论:原作属于表情型文本,具有较大的美学价值,译本的预期功能应一致;受众:中国读者;文本接受时间及地点:可在译作完成以后的任何时间,地点不限;媒介:文字;动机:译文旨在满足读者学习与欣赏需求。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评介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评介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评介摘要: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在1988年出版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

作者以功能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

该模式要求译者透彻地分析和准确地理解源语文本及其功能与翻译目的,从而帮助译者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本分析模式;功能翻译理论;源语文本分析;功能;翻译目的克里斯蒂安·诺德是德国功能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她在1988年出版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以下简称《模式》)。

她的功能翻译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她的老师卡塔琳娜·赖斯的影响。

此外,德国功能学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还包括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其核心思想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

赫尔兹-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也是功能学派理论之一,她认为翻译是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1]。

《模式》中提出的文本分析模式始终是以翻译为导向的,即无论是对源语文本的文内因素还是文外因素进行分析,都要紧紧围绕翻译功能。

虽然诺德在《模式》中提出的关于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的理论与赖斯、弗米尔和赫尔兹-曼塔里的理论大有相似之处,但是她的功能翻译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她更加注重分析源语文本的特点。

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诺德深受德国功能主义的影响,她认为原文和目标文本首先是“忠实——自由——对等”的关系。

通常人们都期望翻译能够“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所有相关特点,并且期望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对等。

人们习惯将对等概念等同于忠实概念,所以不遵守对等标准的目标文本在原则上被认为是不恰当的翻译。

因此,逐字翻译和直译在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算翻译,因为它们“过于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特点。

另外,改译、自由重写和意译同样不被视为翻译,因为它们对原文处理的自由度太大。

“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则,而是由译文目的所决定。

林译本《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节选赏析——从诺德翻译导向的发展

林译本《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节选赏析——从诺德翻译导向的发展

林译本《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节选赏析———从诺德翻译导向的发展文本分析模式谈起樊孟轲(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收稿日期:2017-02-12作者简介:樊孟轲(1992-),女,河南鲁山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①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林语堂译本:SometimesIwouldsquatbyabroken,earthenwall,orbyalittlebushonaraisedflower beditself,andthereIwouldlookandlook,transforminginmymindthelittleplotofgrassintoaforestandtheantsandinsectsintowildanimals.Thelittleelevationsonthegroundbecamemyhills,andthedepressedareasbecamemyvalleys,andmyspiritwanderedinthatworldatleisure.Oneday,Isawtwolittleinsectsfightingamongthegrass,andwhileIwasabsorbedwatchingthefight,theresuddenlyappearedabigmonster,overturningmyhillsandtearingupmyforest itwasalittletoad.Withonelickofhistongue,heswallowedupthetwolittleinsects.IwassolostinmyyoungimaginaryworldthatIwastakenunawaresandquitefrightened.WhenIhadrecoveredmyself,Icaughtthetoad,struckitseveraldozentimesandchaseditoutofthecourtyard.摘要:翻译活动涉及原文、译者和译文,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在权衡三者利弊的基础上,才可能完成一个成功的译本。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

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对两种模式的适应性
初级语言水平学习者:翻译导向模式更适合,有助于理解基本词汇和句型
中级语言水平学习者:两种模式均可,翻译导向模式有助于巩固语言基础,文化导向模 式有助于拓展文化视野
高级语言水平学习者:文化导向模式更适合,有助于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的细 微差别
跨文化背景学习者:文化导向模式更具优势,有助于更好地融入目标语言文化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对比分析
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翻译导向模式的优点:准确传达 原文意义,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
文化导向模式的优点:注重文化 内涵的传达,更能体现原文的文 化特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翻译导向模式的缺点:可能过于 直译,缺乏文化内涵的传达。
文化导向模式的缺点:可能存在 语义偏差,难以准确传达原文意 义。
母语者:作为母 语者,已经完全 掌握了该语言, 能够灵活运用各 种习语,并能够 根据语境和文化 背景进行恰当的 表达。
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对习语学习的影响
认知风格定义:学习者在处理信息、记忆、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时所偏好的方式。
认知风格类型: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审慎型等。
对习语学习的影响:场独立型学习者更倾向于依赖内在标准,善于分析和抽象思维,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习语;而场依存型学习者则更注重外部社会标准,善于形象思维和整体把握,对语境和文化背景的依赖 较强。
在不同学习环境下,选择合适的模式可以提高英语习语学习的效果。
翻译导向模式和文化导向模式各有优缺点,学习者应根据自身需求和学习阶段选择合适 的学习模式。

诺德文本类型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诺德文本类型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基于我国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引入一种系统的翻译理论模式,提高我国翻译教学质量。

诺德文本类型理论模式就是一种较好的翻译模式,大量实践证明诺德的文本功能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中,特别是英/汉翻译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不仅能够帮助译者了解不同功能的文本翻译功能,而且能够使译者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提高译者的翻译质量。

本文则对诺德文本类型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关键词:诺德文本类型理论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15-021 诺德文本类型理论分析诺德是德国功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功能翻译理论,它著有《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和《目的性行为――分析功能翻译理论》两书。

在书中诺德详细的说明了翻译文本分析模式,他认为翻译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积累,才能突破界限,提高翻译效果[1]。

诺德的文本分析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认为文本分析主要有4个功能,分别是表情功能、指称功能、诉求功能以及寒暄功能。

这四个基本功能又能分为多个子功能,其中指称功能多指对虚拟和真实世界中物体和现象,根据物体的特性把这些物体分为指令功能、信息传达功能和元语言功能等;表情功能主要代表发言者对物体和事物的态度,表情功能可以是表达情感、评价以及对事物的反映态度等;诉求功能主要指引导接受者按照特定的方式作出相应的回应,这种功能主要包括反问句和祈使句,同时也能够在其他三种功能的基础上间接表达诉求功能;寒暄功能主要是在发言人与接受者间建立的联系,用于维持或者终止这种联系的行为。

一种具体的文本可能具有一种功能,也可能具有多种功能。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学生要把握好文本功能,以便更好的对比原句和翻译句所要实现的预期功能,以便更好的翻译。

2 我国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1 翻译教材质量不佳在翻译教学中,翻译教材对翻译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高校使用的翻译教材一般比较滞后,很多都是很早以前出版的,更新速度比较慢,体系性不强,而且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点比较窄,在知识层面较难形成系统的联系,很多翻译材料来源不够明确。

文本分析模式指导下对高校校园新闻翻译的分析及演示——以天津大

文本分析模式指导下对高校校园新闻翻译的分析及演示——以天津大

文本分析模式指导下对高校校园新闻翻译的分析及演示——以天津大学英文网站为例洪颖,李鸿斌(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300350)摘要: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化,各大高校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因此校园新闻翻译成为必行之路。

该文以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为理论指导,结合新闻文体的特点,对选自天津大学国际媒体中心新闻网站的文章为汉语文本进行翻译过程分析及演示,旨在探讨文本分析模式对新闻文体翻译的启发与指导,进而提高新闻文体翻译水平。

关键词:文本分析模式;校园新闻;翻译过程分析及演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15-0107-02高校网站翻译具有时效性、准确性、对外宣传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遵循“信、达、雅”,更需遵循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包括“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因此要求译者不能完全拘泥于原文字的字面意思,而要挖掘潜在信息,将译文以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

考虑到校园新闻翻译与诺德文本翻译理论的特点以及受不同翻译文体翻译过程的指导启示,笔者尝试采用诺德的文本分析理论对天津大学新闻翻译过程进行分析演示。

1高校新闻翻译研究概况功能翻译理论、关联理论、语境理论、语域理论以及文化学派等理论都被不同程度地利用到高校新闻翻译中。

卢卫中(2002:15-18)认为新闻翻译既要受一般翻译语境因素制约,又受新闻题材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语境因素制约。

王志娟(2002: 11-15)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在语域诸多方面如语音、用词和句子结构的选择时会出现主观性,所以新闻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新闻的语域程度十分重要。

上述理论主要着眼于翻译过程的局部,而未将翻译作为一项系统。

从接到源语文本到整个翻译工作结束后究竟按照怎样的思路进行翻译,这是现有新闻翻译理论的不足之处。

以诺德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浅析林语堂译作《板桥家书》

以诺德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浅析林语堂译作《板桥家书》

以诺德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浅析林语堂译作《板桥家书》李克芹(青岛大学外语系,山东青岛266071)摘要: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是一个更加强调原文的翻译模式。

该模式一方面坚持译文目的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原文分析对选择适合翻译策略的作用。

在该模式下主要从文内分析与文外分析两大方面浅析林语堂译作《板桥家书》,以期从中发现林语堂先生文化外译所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文本分析模式;文内分析;文外分析;《板桥家书》;文化外译;中国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3-0160-02《板桥家书》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刊刻的郑板桥亲手书写的16封家书,信是写给其堂弟郑墨的。

书信的主要涉及了郑板桥对人生、事业、自然、社会等的一系列认识,重点陈述了其为人处世的标准和读书行文的理念,突出了板桥尊重生命,坚持人人平等的思想。

这部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思想,能够让西方大众对中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正因如此,林语堂先生选择翻译此部作品。

1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综述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是由德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的,她是在莱斯、费米尔等人理论基础之上创立了该翻译理论。

该模式认为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交际活动。

其主要理论基础是篇章语言学和文本类型。

它可以通过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来实现。

克里斯蒂安·诺德认为源语文本所处的交际情景对文本分析至关重要,这些情境因素决定源语文本的交际功能。

此外,诺德还提出了“功能加忠诚”、文内因素和文外因素,以及翻译过程中的循环模式等一系列观点。

2文本分析——原文与译文的文外因素分析2.1文本发送者《板桥家书》原文作者是郑板桥,清朝康熙年间文人,“扬州八怪”之首才华横溢,诗、书、画三绝。

早年艰辛,家道中落。

曾出任潍县县令,为官期间深受百姓爱戴。

他乐善好施,无畏强权,刚直不阿,一生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板桥家书》译文作者是林语堂,福建龙溪(今漳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著有多篇译作与原著。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评介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评介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
教学应用》评介
汤莉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3(000)032
【摘要】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在1988年出版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

作者以功能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

该模式要求译者透彻地分析和准确地理解源语文本及其功能与翻译目的,从而帮助译者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总页数】2页(P216-217)
【作者】汤莉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
【相关文献】
1.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下的翻译教学设计 [J], 罗琼
2.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对应用翻译的指导意义及应用翻译的整体翻译策略研究 [J], 王菲
3.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旅游英语文本分析模式和翻译策略研究 [J], 秦文
4.多模态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模式——《多模态语用学与翻译:源语文本分析新模式》
评述 [J], 廖文君; 蓝红军
5.多模态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模式——《多模态语用学与翻译:源语文本分析新模式》评述 [J], 廖文君; 蓝红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下的翻译教学设计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下的翻译教学设计

作者: 罗琼
作者机构: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170-17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9期
主题词: 翻译导向;文本分析;翻译教学设计;文外因素;文内因素
摘要:诺德提出的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有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文本分析思维能力.为翻译学习者提供分析源语文本的有效模式。

在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指导下,翻译教学设计需要将语篇视为交际活动,注重文外和文内因素,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转换能力为主,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其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翻译目的选择灵活的翻译方法。

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下的外宣英译_司继涛

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下的外宣英译_司继涛

1947 年 3 月,周恩来同志率领中共代表团在这 里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十个多月的和平谈判, 写下了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ⅴ) 1961 年在这 里建成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 1990 年兴 建了“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 同年 7 月 1 日周恩来全身铜像落成。( 《现代快报》,2005 - 08 - 02,序号为笔者加) 翻译纲要分析: ( 1) 预期文本功能: 信息性( 取 得与原文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功能) ; ( 2) 译文读者: 普通外国游客; ( 3) 媒介: 报刊; ( 4) 译文意图: 提供 信息,吸引游客。对以上因素分析,可以明确具体的 翻译要求: 译文应符合译语相应的通用文体规范; 译 文制作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及由此产生 的心理期待。 原文分析: ( 1) 原文功能: 信息功能为主兼有诱 导功能; ( 2) 原文读者: 国内游客 /读者; ( 3) 原文意 图: 提供景点信息,激发读者的旅游兴趣。( 文内因 素分析结合下一步骤进行) 翻译问题确定处理: ( 1) 语用层面: 确定翻译的 目标功能为工具翻译。( 2) 文化层面: a. 体裁常规, 原文标题只 是 景 点 名 称,没 有 包 涵 原 文 的 主 题“中 国共产党代表团办公原址”; 而英语相应语篇的标 题往往直接 表 现 语 篇 的 主 题,提 示 其 核 心 内 容,因 此,包含原文的主题信息的句( ⅲ) 可转换为译文标 题或副标题。b. 特定文化因素,原文中“周恩来”, 外国读者有可能不知道是什么人,译文应增加解释 信息; 原文句( ⅳ) 中“写下了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是 带有中国政治色彩的主观评述,不宜照搬到译文中。 c. 译文风格应以译语为导向,原文句( ⅱ) 过于华丽 且有些抽象,不符合英语朴实、客观的文风,应将其 转换为具体平实的表达 ( 见译文末句) 。( 3) 语言 层面: a. 语篇逻辑结构,原文逻辑顺序有些混乱,原 文句( ⅰ) 介绍梅园新村的位置、建筑风格; 句( ⅱ) 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总结及对现状的评价; 句( ⅲ) 点 明段落主题; 句( ⅳ) ( ⅴ) 是与梅园新村有关的历史 及变化情况; 很明显,句( ⅱ) 横插在与梅园新村直 接有关信息的句( ⅰ) ( ⅲ) ( ⅳ) ( ⅴ) 之间,妨碍了 原文语义的逻辑推进,翻译时应将其调整置于末句 才合理。b. 语义衔接,原文句( ⅳ) 与句( ⅴ) 之间的 连贯隐含于上下文的语义关系之中,而英语这方面 往往需要通过形式衔接来体现,为使译文语义连贯 晓畅,译文需要补足“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之类衔 接的信息。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试译如下: Meiyuan New Villag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评介摘要: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在1988年出版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

作者以功能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

该模式要求译者透彻地分析和准确地理解源语文本及其功能与翻译目的,从而帮助译者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本分析模式;功能翻译理论;源语文本分析;功能;翻译目的克里斯蒂安·诺德是德国功能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她在1988年出版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以下简称《模式》)。

她的功能翻译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她的老师卡塔琳娜·赖斯的影响。

此外,德国功能学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还包括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其核心思想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

赫尔兹-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也是功能学派理论之一,她认为翻译是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1]。

《模式》中提出的文本分析模式始终是以翻译为导向的,即无论是对源语文本的文内因素还是文外因素进行分析,都要紧紧围绕翻译功能。

虽然诺德在《模式》中提出的关于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的理论与赖斯、弗米尔和赫尔兹-曼塔里的理论大有相似之处,但是她的功能翻译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她更加注重分析源语文本的特点。

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诺德深受德国功能主义的影响,她认为原文和目标文本首先是“忠实——自由——对等”的关系。

通常人们都期望翻译能够“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所有相关特点,并且期望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对等。

人们习惯将对等概念等同于忠实概念,所以不遵守对等标准的目标文本在原则上被认为是不恰当的翻译。

因此,逐字翻译和直译在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算翻译,因为它们“过于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特点。

另外,改译、自由重写和意译同样不被视为翻译,因为它们对原文处理的自由度太大。

“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则,而是由译文目的所决定。

”[2] 因此,在翻译中译者往往会因过分注重翻译目的而背离原文,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概念。

“功能加忠诚”理论是诺德针对赫尔兹-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提出来的。

曼塔里认为文本只是实现交际功能的工具,它必须完全从属于其目的,由此,她认为在翻译中目标文本可以完全脱离源语文本。

然而,诺德对此并不认同,她认为“没有源语文本,就没有翻译”[2]。

诺德注重对源语文本功能的分析,认为译者在了解源语文本功能的基础上,能够“将该功能与委托者所要求的目的语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预定的功能相比较,去除掉源语文本中那些没有用的成分”[2]。

尽管“功能”对翻译过程起决定性作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除去原文,译者还应该对目标文本的环境负责,对翻译的发起人和受众负责,译者的这种责任就称为“忠诚”。

二、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不同的翻译目的需要不同的翻译方法。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能够帮助译者理解源语文本的功能及特点,该模式能够同时为翻译研究、翻译教学及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框架。

《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语篇语言学和文本类型理论,该模式注重源语文本的分析,而原文分析包括文内因素和文外因素。

语篇语言学又称“‘语篇分析’或‘篇章分析’”[3],其核心思想“语篇是一种交际活动,可以通过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因素来实现”[2]也是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的核心概念。

翻译通常发生在交际情景中和语言单位基础上,诺德将此处的语言单位称为“文本”: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

罗伯特·博格朗和沃尔夫冈·德雷斯勒将语篇称作“交际事件”[4]。

作为交际事件,其必要条件是情景,情景是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至少两个交际参与者组成,他们能够并且自愿为某一目的借助语篇彼此交流。

语篇是一种交际行为,因此,交际功能不仅是语篇的基本组成成分,它还能决定语篇的生成。

赖斯早在1971年就提出了她的翻译导向的文本类型理论,在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的基础上,她区分了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诉求文本。

赖斯和弗米尔注重以功能为基础的文本类型,他们认为通过将源语文本归入某种类型的文本,译者可以决定在目标文本中要实现的功能对等层级。

事实上,只有在译文目的要求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实现对等的前提下,文本类型才能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交际功能决定文本性,而文本的语义和句法特点都应该从属于交际功能。

只要能实现交际功能,接受者甚至可以把语义不连贯的话语当作文本。

原文中交际情景的因素决定交际功能,这些因素是文外因素。

此外,与文本直接相关的因素是文内因素。

概括说来,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中源语文本分析的文外因素包括发送者、发送者意图、接受者、文本媒介、交际场所、交际时间、交际动机和文本功能。

分析文本发送者信息在于获知发送者意图。

发送者意图决定了目标文本的结构、内容及形式,此外,它与忠诚原则有很大关联。

由于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的接受者的情景往往不同,在翻译中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也格外重要。

文本媒介有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总的说来,文本媒介决定了接受者对文本功能的预期。

交际场所包括文本创造和接受的场所。

语言在用法和规则上随着时间的流逝历经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交际时间的分析也有必要。

在原文分析中,译者需要对比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制作的动机,从而找出动机的差异对翻译决策的影响。

文本功能因素分析文本试图实现的交际功能,由此,译者能够理解源语文本特有的功能,从而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除了文外因素,原文分析还包括文内因素:主题、内容、前提、构成、非语言因素、词汇、句型结构和超音段特征。

“赖斯用一个问句囊括了主题和内容两个因素:文本发送者讲了什么?”[2]前提在此处指语用的或情景的前提,说话者往往假定一个前提条件,并且认为听话者清楚它。

文本构成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有章节或段落等,而微观结构通过句法结构、词汇衔接和超音段特征来标识。

非语言因素包括面对面交流中的副语言成分(如手势)和书面文本中的非语言成分(如图表和商标),有时,非语言因素在传递信息时甚至比语言文本更有效。

主题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词汇的选择,而词汇又反映了文本的意向性、读者取向和文本功能,此外,词汇还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对句型结构的分析包含“句子的建构和复杂性、主句与从句在文本中的分布、句子长度和为保持文本连贯性的连接手段”[2]。

在书面文本中,超音段特征由斜体、加粗体和括号等视觉方式表现出来;在口头文本中,超音段特征由调位强度、转调、音高和响度的变化等听觉方式表达。

三、实用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诺德提出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是着眼于译员培训的,该模式以功能理论为基础,对于“译员培训最有应用价值的三个方面是:翻译纲要、源语文本分析及对翻译问题的分类。

”[2]“翻译纲要”来源于德语bersetzungsaufrag,亦可译成“翻译任务”或“翻译指导”,它多含有职业翻译的意思,指翻译发起人对翻译提出的要求。

“翻译纲要应该明示或暗示地包含以下内容:预期的文本功能、译文接受者、文本接受时间及地点、文本媒介和文本制作或接受的动机”[1]。

译者只有清楚地分析了翻译纲要,才能了解翻译目的,从而做出相应的翻译决策。

原文分析可以决定翻译的可行性、原文中的哪些信息与预定的译文功能相关及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此外,对原文功能与翻译目的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决定原文中哪些信息应该保留,哪些要根据译文的功能进行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翻译问题,诺德认为在翻译教学中,首先应该区分翻译问题和翻译困难,翻译问题是客观的,与译者的翻译能力和工作环境无关,它包含“语用、文化、语言和文本方面的问题”[2]。

翻译困难是主观的,取决于译者个人的知识能力、翻译目的及翻译工作条件。

在翻译教学中要对翻译问题做系统的研究,通过让学员在翻译过程的最初阶段认识到翻译问题,该模式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加高效地进行。

《模式》非常重视源语文本的分析,因为作者认为原文分析能够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提供依据。

然而,译者在职业翻译中要根据翻译纲要选择翻译策略。

如果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功能相同或一致,对原文进行详尽的分析很有必要,但是倘若不同,既然译者往往是根据译文功能选择翻译策略,为什么还要求译者如此详尽地分析原文及其文本功能呢?此外,在处理原文和目标文本的关系问题上,诺德主张遵守“功能加忠诚”原则。

可是“功能加忠诚”原则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若原作者的意图与翻译发起人的要求相同,这条原则便也可行。

但是,“当译文目的与原文目的不同时,译者该忠诚于翻译发起人还是原作者或读者呢?”[5]四、结语作为功能翻译界的领军人物,诺德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翻译观念的影响。

诺德支持目的论,但是又不完全赞同弗米尔的观点。

根据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然而这似乎给予了译者太大的自由,因此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来限制译者的自由度。

虽然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存在些微缺陷,但是正如《模式》中的绪言所说,该模式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它是非常笼统的,不涉及任何具体的文本分析,因而可以应用于所有的文本分析;二是它又是非常具体的,可用来分析各种各样的翻译问题。

”[2] 所以该书对职业译者及翻译学生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对翻译教师及翻译研究者也有参照意义,为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的开拓性贡献。

参考文献[1]克里斯蒂安·诺德.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张美芳,王克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6-78.[2]Nord, C.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2nd edi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10-167.[3]张美芳.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5).[4]De Beaugrande, R. & W. Dressler.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London:Longman,1981:3.[5]张美芳.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斯蒂安·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J].外国语,20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