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以下知识

1,科学发展观

2、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的报告

3、中共党史(建国后——现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其他(言语理解、段落概括、成语纠错等)

6、安吉县情

7、掌握理解以下几个概念:

创新型企业一种创新型组织。指在制度、管理、知识、技术、文化等方面具有强大创新活力、具有本行业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能够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灵敏反应的企业。主要特征有:企业内部实现研究与开发的制度化;研究与开发成为企业的核心职能之一;集研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三者互动的健全机制;能通过不断的持续的创新,获得持续性的收益。持续创新是其本质特征。英国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1921—)列举了创新型企业的十大特征:(1)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能力相当强;(2)从事基础研究或相近的研究;(3)利用专利保护自己,与竞争对手讨价还价;(4)企业规模足够大,能长期高额资助R&D(研究与开发);(5)研制周期比竞争对手短;(6)愿意冒风险;(7)较早且富于想象地确定一个潜在市场;(8)关注潜在市场,努力培养、帮助用户;(9)有着高效的协调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家精神;(10)与客户和科学界保持密切联系。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大批创新型企业是关键。

自主创新一种创新战略。通常有三层含义:(1)重大的原创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2)在已有科学技术成果上的系统集成创新;(3)在有选择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国家核心竞争力由国家经济实力、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三大要素构成。国家经济实力是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以及支持它的投资、储蓄、最终需求、产业运营、生活成本和潜在发展的经济运行能力。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两大要素是对国家经济实力要素的直接支持,体现深层的竞争实力、创新基础和发展动力。核心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共同构成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指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胜机的超常发展能力,主要由独有的创新能力,以及实现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人才素质规模和制度性环境构成。简言之,人才、创新、制度三项基本元素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

技术含量和技术附加值现代产品价格中因采用一定数量的不同水平的技术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产品本身应用技术改进后所创造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称技术含量);产品生产过程中,因采用先进技术而降低了成本或提高了质量,扩大了销售量而增加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称技术附加值)。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附加值的有效手段,所以有人也把技术含量称为科技含量。高新技术产品由于具有高的知识容量、高的技术综合性,所以具有高的科技含量和高的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化,

使高新技术产品的高附加值得以转化为高的经济效益,促使经济的良性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指维持城市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农业二元经济形态,以及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即包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二元结构使一国内存在着现代城市与落后农村两个不同质的相互独立运行的社会单元。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生存条件相对优越、拥有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具有现代观念的发达城市地区,和以农业部门为代表、生存条件相对恶劣、拥有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保有传统观念的落后农村地区分别代表了现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两个不同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1958年1月9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形成,导致了城乡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和城乡居民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进而促成了城乡结构的二元性和刚性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也是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最大障碍。从长远看,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影响着生产、生活和社会形态的各个方面,而且是导致农村社会长期贫困、阻碍农民社会流动、限制农民身份变迁、农村教育长期滞后和禁锢农民自主意识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性根源。因此,需要逐步实施系统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深化城乡一体化一元化改革,为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创造宽松的制度条件。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在中国特定的条件下,运用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合理开发、配置、使用各种农业要素资源,优化市场和生态环境,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中国农业向现代中国农业转化的过程,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是中国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现代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生产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农业产品的过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至今,形成了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四大目标:生产条件现代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化。生产条件现代化,指运用现代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手段,在农业中广泛使用机械和电力,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园林化和水利化;生产组织社会化,指对农业的微观经济单元的布局进行合理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生产技术科学化,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可持续化,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可以长期、持久地发挥功效。中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实施农业现代化的,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即在小农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施农业现代化,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实施农业现代化,在农民积累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实施农业现代化。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村民自治中国农民在村庄范围内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其主要内容体现在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上。中国的村民自治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推行,在农村政治实践中出现了村民自治的萌芽。1982年,新宪法规定将村作为一个自治单位,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正式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村民自治随之在全国逐步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