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合集下载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作为一种风格现象,“京味”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作品“京味”的主要表现为:(1)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老舍描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以及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充溢着浓郁的北京味儿,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2)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至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叹惋不已。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3)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与趣味①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受到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②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这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创作中。

从《离婚》开始,老舍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

(4)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

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论老舍小说的京味——浅谈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内容摘要】“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它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与京味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源于土生土长得古都市民的北京情结,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了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独特京味特征。

【关键词】京味;平民色彩;独特的语言艺术;文化底蕴多年来,京味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因为是生活的淳朴,纯真的体现。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平民市民阶层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题材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京人的特殊文化心态。

精心寻找北京市民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刻画北京市民的生存状况,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的独特的京味特征。

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一)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

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文化精髓。

浓厚平民色彩的“京味”是老舍作品中的极其鲜明的特色。

“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老舍对北京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老舍对北京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入深所呈现的文化趣味。

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摘要: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

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

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

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论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论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论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京味小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风格流派。

北京是几个少数构建了自身文化体系的城市。

自老舍开始,京味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波折的过程。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京味小说家的出现,才推动了京味小说作为一个风格流派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京味小说继承了老舍时期的传统,又对其有所超越,并对90年代的“新京味”写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主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研究了两篇文章中的京味特征,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京味小说这一小说流派,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张的哲学》《二马》中京味的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开创了京味小说,通过对京味小说的研究,折射出京味小说的魅力,也更加全面地体现了京味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1.老舍小说“京味”的体现1.1 北京社会文化的心理暗示北京自元代以来便成了京都,几百年的帝京历史使北京文化中充满了贵族气。

贵族文化可以说是宫廷文化、官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衍生文化。

宫廷的奢华,官场上的应酬周旋,士大夫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都渐渐浸濡到北京的城市文化中。

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如北京人讲礼仪,讲排场,谈阔气,多少年来沿袭并受制于封建“官样”的文化陋习,日渐被金钱、欲望所吞噬,形成了“城市文明病”。

北京人在养成了讲礼仪习惯的同时,也养成了谦和、温厚的性格,甚至是懒散、苟安、懦弱的性格。

同时也会表现出老北京人的礼谱。

北平作为“六百年古都”,直到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之前,一直都是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而相对于中国东南新兴的沿海商业文明来说,以北平为中心的北中国又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宗法文明为主导。

即便是在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的背景下,北平也依旧充满着一种浓厚的仍带有强烈的封建宗法色彩的乡土气息。

可以说相对于“洋派”的上海的城市文化,北平更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的乡土文化。

在当时,一北一南的北平和上海,也许正是分别代表了当时中国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现实。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字丰富多彩,情感细腻,充满着京味。

那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语言老舍小说的语言特点是京味十足,他将北京方言融入到小说中,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形象力。

他常常使用北京话的特别说法,比如“也好意思,他头一次撞上这样儿的事儿”、“你吓我一跳儿!”、“离奇得很!”等等。

通过这种委婉、生动的语言,他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北京人物形象。

二、题材老舍小说的题材很多都是以北京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京城的生活、人物、风俗为主要素材。

他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把表面琐碎的生活细节转变成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人物形象老舍小说的人物形象也十分具有京味特征,他们往往是普通百姓,通过他们的生活、言谈行为,展现出京城人民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比如,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小福子,以及《茶馆》中的老板娘、看门大爷等,他们都是背负着社会压力的艰苦生活者,他们的经历、生活状态以及话语口音等都清晰地展现了他们的京味。

四、风景描写老舍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其中京城的街巷、胡同、楼房、街头巷尾、老旧派出所、茶馆等等,都是传统的北京风景。

他的描写技巧非常细致入微,不仅刻画了建筑的外在特点,还把人文特色融入到其中。

如《茶馆》中的茶馆(也是小吃店)、派出所里的走廊、见义勇为铜像和荒年负责人像等等这些细节,都让这些场景鲜活起来。

综上所述,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表现在语言、题材、人物形象和风景描写上,他将京味深深地融入到小说中,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舍小说中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

老舍小说中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京味小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风格流派。

北京是几个少数构建了自身文化体系的城市。

京味小说的发展自老舍开始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京味小说家的出现,才推动了京味小说作为一个风格流派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京味小说继承了老舍时期的传统,又对其有所超越,并对90年代的“新京味”写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主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研究了两篇文章中的京味特征,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京味小说这一小说流派,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张的哲学》《二马》中京味的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开创了京味小说,通过对京味小说的研究,折射出京味小说的魅力,也更加全面地体现了京味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京味特征;《老张的哲学》;《二马》;I引言老舍的生长经历,是他的文学作品“京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的“贫民区”,对北京城和北京“胡同市民”的人和事了如指掌,在他的大脑里储存了无数个含有“京味”素材的文学语言细胞,为他日后的“京味”作品创作打下了独具特色的、丰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京味”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老舍文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

老舍的作品,题材多来自北京市民生活,其所描写的风土人情、世间百态等,也均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1 老舍小说“京味”的体现1.1 北京传统、丰富的精神文化北京自元代以来便成了京都,几百年的帝京历史使北京文化中充满了贵族气。

贵族文化可以说是宫廷文化、官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衍生文化。

宫廷的奢华,官场上的应酬周旋,士大夫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都渐渐浸濡到北京的城市文化中。

北平作为“六百年古都”,直到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之前,一直都是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而相对于中国东南新兴的沿海商业文明来说,以北平为中心的北中国又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宗法文明为主导。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作者:肖敏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

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

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一)何为“京味”儿“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

“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点[精华]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点[精华]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摘要: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

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

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

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

最新 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精品

最新 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精品

引导语:老舍的小说语言通俗易懂、京味十足,朴实、自然、不造作,被誉为"人民家"和文艺界的劳动模范、杰出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是当之无愧的,其作品便成了人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以下是lw54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一】[摘要]记得我们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曾经节选过《茶馆》的一部分片段。

我开始喜欢老舍文章中发自内心的幽默感。

老舍小说所描写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其中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不仅包括小说的取材地域特色所描写的世态人情,习俗,也包括老舍对北京心理的揭示以及方言的纯熟运用。

这些“京味”风范,在老舍的小说中散发出来,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本人希望通过文本中老舍作品的“京味”风格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何为“京味”?构成的因素是什么?作品是如何体现“京味”特色的?把这类问题渗透在作品中,用自己的阅读感受清晰地呈现出来。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幽默艺术成就老舍1988年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使小说熟悉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城市贫民。

老舍从小就喜爱市井巷内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后来写作平民生活的创作基础。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

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

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小说”以老舍最具有代表性。

我们将描写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京味文学”。

老舍用京味的语言风格写尽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

一、京味的构成因素京味的构成因素是由乡土味,传统味,市井味三股因素互相融会的。

这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及独特的乡土气息。

其中乡土味主要指地域特色,例如北京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楼,包括马路边的戏班子等。

传统味是指其历史文化遗留的传统。

北京市文明古国的故都,是名族历史的印记所体现出的,如礼节,幽默感,文化素养。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其次,北京人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等,揭示了北京文化心理结构。

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与北京市民的生活态度也息息相关。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作者:肖敏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

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

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一)何为“京味”儿“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

“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作者:徐静摘要: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先导,其小说的一个极其鲜明的特色就是“京味儿”。

老舍小说的“京味儿”风格,不仅包括老舍小说的取材地域特色中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也包括老舍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以及老舍北京方言的纯熟运用,这些都折射出了老舍的“京味儿”文学风范,并在老舍的小说中散发出来。

关键词:老舍;“京味儿”;风格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奠基人,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儿”的作家。

老舍文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儿”,所谓“‘京味儿’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1](p14)。

老舍的小说大都以北京城作为取材的原地,颇具特色的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再由北京城联系到北京人,揭示出北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且运用独具魅力的北京方言口语,使读者感受到城的“京味儿”文化意味。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风俗习惯、环境氛围、语言艺术,彰显了这种独特的“京味儿”。

老舍以自己独具个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和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描画北京的人和事,北京的环境和风尚,流露了老舍小说取材的地域特色。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关于老舍“京味儿”小说取材的地域特色,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写北京的人和事。

老舍的小说创作和北京是融为一体的。

他的小说描写的都是北京中下层市民的生活,记载着北京小人物以及小市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老舍笔下从车夫、棚匠、老妈子,到教书先生、巡警、店铺老板等等,几乎是北京市民能够从事的行业,老舍笔下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有多少行业老舍就刻画了多少种人物身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
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
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

不仅如此,老舍用北京话描绘在北京街头上祭灶时节的气氛。

不仅描写出了北京祭灶的风俗,而且也描写了北京人的历史文化观念,传达出北京人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物思想面貌,展现出一幅充满“京味儿”的民俗风情画。

如果没有北京社会生活的“京味儿”,就不会有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

老舍掌握了北京人独有的质、独有的“魂儿”和独有的味儿,描摹了一幅老北京的全景图:事态民生图、地理风貌图、自然景观图、民俗风情图,奠定了“京味儿”文学的基础,老舍被认为是“京味儿”小说的宗师。

2、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揭示
老舍的小说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用了“官样”一语概括了北京文化特征。

“官样”体现在:写北京人的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艺术生活”;讲究礼仪,固守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等。

这些在老舍的小说中俯拾皆是。

首先,老舍小说中的北京人无论经济、地位状况如何,在场面上都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要“脸面”。

《骆驼祥子》中,刘四爷做寿“可着院子的暖棚,三面挂檐,三面栏杆,三面玻璃窗户。

棚里有玻璃隔扇,挂画屏,见木头就包红布。

正门旁一律挂彩子”“吃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个大碗,一个锅子”,只有这样刘四爷才感到体面和满足。

这些北京的“脸面”文化呈现出老北京的“京味儿”。

老舍小说中的北京人又是极其享乐的,追求纸醉金迷的精巧生活。

如《四世同堂》里的冠晓荷,“在每一碟咸菜里都下着一番心,在一杯茶和一盅酒的色、香、味与杯盏上都有很大的考究”,对他来说“这是吃喝,也是历史和艺术”。

北京人对身边的小东西尚且如此关注,说明了其追求精巧的艺术生活方式。

老舍小说中生活的艺术就藏于这些北京普通小市民的衣食住行之中,习俗享乐之中。

而这些享乐都带着极其浓厚的“京味儿”风范。

其次,北京人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等,揭示了北京文化心理结构。

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与北京市民的生活态度也息息相关。

而这种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的生活态度最突出体现在老派市民的
描摹中。

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安于现状,思想保守,顽固与老规矩。

《二马》中的那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老马。

这类老派市民在老舍的笔下刻画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是因为老舍丰厚的生活积累使他能够认识到普遍存在的封建落后和保守性,使得他能够深刻揭示出北京人的性格和心理上的矛盾性、多面性,展现出北京人的生活心态,以及在这种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旧思维模式的批判,以及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和思考,由此酝酿着浓浓的“京味儿”。

小说中的“京味儿”还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审视和反思,将历史镜头聚焦于北京市民的灵魂深处,通过形形色色的市民生活状况图景的描摹,刻画了一幅众生相,剖析了民族精神,流露出对传统保守思想的批判和底层市民生活惨烈的同情,显示出作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努力。

老舍的艺术世界几乎包罗了市民阶层的一切方面,显示出他对于这一阶层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他经过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发掘,达到了对于民族性格、民族命运的一定程度的艺术概括,达到了对于时代的本质揭示和写作风格的独创。

3、北京方言的纯熟运用
老舍小说中北京方言的运用,展现了老舍语言的本色和北京的内在文化神韵,以及北京语言的活泼生命力。

老舍又对生活语言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和运用,“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这也恰恰体现了其“京味儿”特色。

首先,老舍小说中北京方言的清浅俗白特色对“京味儿”的体现。

曹禹曾赞誉说:“他的作品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传的。

”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方言的运用大多不用生僻字,多用北京的俗语、口语。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描写北京的雨天:“北京远处一个红闪,像把墨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

风小了,可是利艘有劲,使人颤抖。

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道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

又一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灰尘??。

”老舍用北京的白话写的,没有一个生僻字眼。

这段文字却是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的语言,带着本土的气息,写出活泼的生命力。

老舍的小说大部分是写北京。

写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使用的是地地道道的北京话,其中大量的是北京的口语、俗语和土语。

以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为例,从叙述语言,人物语言到景物、心理、外貌描写,老舍用的是北京语言。

这种清浅俗白的语言能够和读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的体现“京味儿”。

其次,老舍小说语言的简洁准确,富于个性化对“京味儿”的体现。

在老舍的小说中“敢情”这个词语多次出现,“敢情”与“没错儿”和“那还用说吗”比起来,更加能够准确的表现出人们心态的内在情趣。

“找乐子”自然比说“知足常乐”包含的内容复杂一些。

这些词语虽然简短,但却更能够表情达意。

老舍小说中的每个人物语言都是个性鲜明的,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刻画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

如《四世同堂》中写了一百三十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达五六十之多。

这些人物由于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教育和气质性格不一样,都有独特的个性语言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再次,老舍小说中的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节奏感对“京味儿”的体现。

老舍的小说把情与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故事写得活泼灵动。

《老张的哲学》中开篇好像介绍老张“钱本位”思想,但随着老张对人的残害,随着小人物受到人生迫害的加剧,作者的爱恨情感便交织在一起。

在写到李静被迫害致死的时候,语言的韵律更加明显,“花谢花开,花丛中彼此不知道谁开谁谢!风,雨,花,鸟,还鼓动着世界的灿烂之梦,谁知道又少了一朵鲜艳的花!她死了”笔调凄凉,此景,此语中掺杂着丰富波澜的情感。

老舍的小说的语言不仅俗白、简练,而且悦耳动听,带有节奏感。

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音乐节奏美和绘画美。

老舍小说语言的浅显易懂、准确简练、情景节奏,定格了老舍小说的风格——“京味儿”。

结语:“京味儿”风格在老舍的小说中俯拾即是,老舍的小说大都是以北京话写北京的,写北京的市民、北京的景物、北京的变迁、北京的风俗习惯、北京的人情世态,也写出了中华民族、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的烙印。

纵观小说创作的地域特色,北京文化心理的揭示和北京方言的熟练运用,形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京味儿”风格。

老舍的小说创作以展现北京市民生活世界为基点,在不断对文化的反思和选择中表达自己的文化理想,具有永恒
的精神文化价值。

关于老北京城与人间的各种联系,深深镌刻出老舍小说笔端的“京味儿”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