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素养的发展研究综述
媒介素养调研报告
媒介素养调研报告媒介素养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信息爆炸、传播迅速的时代,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调研旨在探讨人们对媒介素养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并为提高媒介素养提供有益建议。
二、方法本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分发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5%。
问卷内容涵盖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对媒介素养的了解程度、媒介使用的常见方式、媒介内容的理解与判断等。
三、结果与分析1. 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根据问卷结果,被调查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占比46%,其次是30-40岁,占比30%。
这说明年轻人更加注重媒介素养。
此外,被调查者的教育程度以本科学历居多,占比65%,再者是研究生学历,占比20%。
这也表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更加重视媒介素养。
2. 对媒介素养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有82%的被调查者知道媒介素养的存在,但仅有36%的人对媒介素养有清晰的认识。
此外,将媒介素养定义为“能够通过媒介获得信息和知识,准确判断信息真伪并善用媒介技术”的被调查者仅占23%。
这表明对于媒介素养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 媒介使用的常见方式基于调查结果,主要的媒介使用方式是手机,占比80%,其次是电脑和电视,分别占比60%和50%。
社交媒体、手机应用和网络阅读也是受欢迎的媒介使用方式。
这说明人们对于媒介的使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并且移动设备越来越成为主流媒介。
4. 媒介内容的理解与判断有60%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介内容中存在着虚假、误导和夸大的现象,仅有30%的人认为媒介内容可以被相信。
此外,有65%的被调查者没有意识到媒介故意创造偏见和引导舆论的可能性。
这表明人们在媒介内容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加强相关培训和教育。
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对于提高媒介素养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教育宣传学校和社区应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于媒介素养的认识程度,引导人们理性使用媒介。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状况研究综述
5提供 了多项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51 学 校 教 育 .
2 出版 了几部媒介素养教育 的专著和教材
这些专著和教材包括 卜 的《 卫 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 响》 蔡 帼芬 、 等主编 的《 媒介素养》 张开的《 、 媒介素养概论》 陈先元的《 、 大众传媒 素养论> 邱沛篁等主编 的《 、 媒介 素质教育论集》 单 晓红主编的《 、 媒 介素养引论> 等。
5 在媒介 运用与操 作方 面 , ) 大学生普遍水平较低 , 且不 够积极
副研究 员 卜 卫发表 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教育的论文——《 论媒介 教育的意义、 内容和方法》媒介素养教育才在 我国学术界受到应有 ,
的重视。十余年来 , 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可以说取得 了迅猛发 我 展, 针对高校或大学生群体 的媒介素养教育研 究也成果喜人 。
52 社 会 教 育 .
4 提 出了诸 多大 学 生 在 媒 介 素 养方 面 的 问题
1对媒介及信息 的误读 。尽 管大学生相 比一般大众对媒介及 ) 其信息有更加准确、 清晰的认识, 但还是 因缺少深 刻、 性的理解而 理
学校 的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 这对于媒介素养来说是先 天不足 , 因为媒介 素养强 调的是参与和使用能力 , 这需要 学生 进入 实际操作 环节 。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 , 最直接接触的就是校 园媒体 , 校园媒体是很丰富的 , 如各种校报 、 园广播 、 校 校园电视 台和校 园网
摘
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媒介素养教育在 西方 已有 多年研究 , 内除港 台外尚 国
2 对媒介及信 息的误用 。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 网络及其信 ) 息的使用方面 出现的严重偏差 。 3 被媒介及其信息误导。为 了发行量 、 ) 收视率、 点击率, 媒体走 上 了迎合受众 的道路 , 受众——包含 大学生群体——却在舆论的狂
2024年媒介素养研究综述
一、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最早由美国学者Paul M. Wilson于1997年提出,他将媒介素养定义为“适应和掌握当代传播技术所要求的能力”。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介素养的概念也得到了不断地拓展和丰富。
2024年以来的研究发现,媒介素养包括信息素养、数字素养、视觉素养、亲子素养等多个维度,体现了媒介素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媒介素养的维度2024年以来的研究发现,媒介素养的维度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
除了传统的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外,视觉素养、社交媒体素养、语言素养等新的维度也逐渐受到关注。
视觉素养指的是个体对图片、图形等视觉信息的理解和评价能力;社交媒体素养指的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互动能力;语言素养指的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理解能力。
这些新的维度为媒介素养的研究和评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三、媒介素养的影响因素2024年以来的研究发现,媒介素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特征、社会环境、教育背景等。
个体的特征如性别、年龄、学历等对媒介素养的发展和提高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社会环境如媒介技术的普及程度、传播环境的变化等也会影响个体的媒介素养水平;教育背景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媒介素养水平。
四、媒介素养的评估方法2024年以来的研究不断探索和完善媒介素养的评估方法。
传统的媒介素养评估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式,但由于其主观性和局限性,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客观评估方法的研究。
如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媒介素养评估模型、基于虚拟实验平台的媒介素养评估系统等新型评估方法被引入到媒介素养研究中,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
五、媒介素养的发展趋势2024年以来,媒介素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跨学科研究的加强,媒介素养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跨学科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媒介素养;二是理论研究的深化,媒介素养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框架的搭建和发展;三是实践应用的推广,媒介素养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更是社会实践的需求,将媒介素养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传播、管理等实际领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
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内容摘要:报告主要针对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网络媒介素养进行在线调查,希望能够为当下网络舆论场研究以及互联网治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有效的指标。
统计结果显示,二线城市网民的媒介素养平均得分为3.63,成为媒介素养水平最高的网民群体,三线城市则以3.62的平均分位居第二。
通过分析网民收入和学历对媒介素养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个人月收入的增加和学历的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
由分析结果发现,创业者和自由职业者的媒介素养最高,而那些职业跟互联网或新媒体联系不紧密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偏低。
要想在新媒介环境中成为合格的“媒介使用者”,关键在于自身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媒介;素养;互联网;网络;媒体;手机;群体;三线;使用;城市网民从刷微博微信到追英美剧,从云课堂到生活理财。
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已经从一种工具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谣言的流传、语言暴力、人肉搜索、隐私泄露等问题也不时在网络世界重演。
要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网民?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媒介素养是公众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
它强调公众面对信息时的批判质疑能力。
网民的媒介素养会影响他们在网络上的态度和行为。
12月18日,凯迪数据研究中心在广州发布《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
报告主要针对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网络媒介素养进行在线调查,希望能够为当下网络舆论场研究以及互联网治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有效的指标。
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新媒体使用能力最强,批判性理解能力最弱统计结果显示,本次被调查网民的媒介素养平均值为3.60,其中在新媒体使用维度上得分最高,而批判性理解的得分最低。
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移动互联网热潮提高了公众对新媒体的使用,但在批判性理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二、三线城市网民的媒介素养水平最高统计结果显示,二线城市网民的媒介素养平均得分为3.63,成为媒介素养水平最高的网民群体,三线城市则以3.62的平均分位居第二。
我国网民新媒介素养研究综述
我国网民新媒介素养研究综述作者:李冬霞来源:《软件导刊》2014年第02期摘要:以中国CNKI中新媒介素养为主题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进行查阅并整理,对我国网民新媒介素养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内容梳理和分析,综述了国内网民新媒介素养的研究概貌,并提出了提高网民新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新媒介;媒介素养;新媒介素养;新媒介素养教育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016030引言随着Blog、Tag、SNS、RSS、Wiki等代表Web2.0新一代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核心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障碍正在消失。
数字化生存下的网民必须不断提高其媒介素养,才能在这个知识时代的信息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1我国网民新媒介素养文献研究概貌中国大陆学者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
截止到2013年10月,在CNKI以“新媒介素养”为主题共搜索出44篇文献,可以看出我国新媒介素养的研究还处于非常不成熟的时期。
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媒介素养研究在我国大致出现了以下6个方面的研究范畴:①针对特定群体的新媒介素养的相关调查研究、分析报告、现状研究等实证方面的探索;②对不同主体对象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多角度探讨,早前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但目前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对象上已开始多维扩散,关注的主体有泛众化趋势。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了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三大主体;③对社会热点议题和事件中媒介素养教育视角的解读。
研究学者从社会热点议题和事件中来解读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例如微博事件;④对国内外媒介素养研究成果和经验的纵深借鉴与分析。
由于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仍相对落后,尚处于“婴儿期”(Infancy)[1],研究者在追溯媒介素养教育三大模式的基础上,剖析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特色以及经验,指出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受众的批判意识(critical thinking),为正在兴起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参考[2];⑤对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本土化改造与创建的探讨。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媒介形式的多元化,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重视。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类媒介信息时,所具备的选择、理解、评价、创造和传播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则旨在培养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理性、自主地处理媒介信息,从而有效应对媒介化社会的挑战。
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通过反思已有研究成果和不足,以期为未来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着,重点分析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主要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包括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构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探索、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等方面。
文章也指出了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研究内容单研究方法不够科学、实践应用不足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反思,我们希望能够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关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共同推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介形式的多元化,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媒介素养,指的是公众在面对各类媒介信息时,所应具备的选择、理解、评价、创造和传播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公众的信息素养、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方面,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力度不断加强,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还关注其实践应用,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另一方面,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
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将媒介素养纳入课程体系,尝试在中小学阶段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同时,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培养具备媒介素养的专业人才。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分析
157文化纵横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分析媒介素养提升的重要价值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的社会责任,是新闻传播的内在价值。
青少年媒介素养不仅涉及青少年教育成长问题,也事关社会舆论大环境。
一方面,青少年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可以正确看待媒介,养成良好的媒介参与习惯,树立正确的媒体批判意识,做理智的舆论主人;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不再是魔弹时代应声而倒的靶子,而是兼具主动性和互动性的“新受众”,他们既接受着网络的海量信息,也不断地转发、评论、分享信息,他们同样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因而青少年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对于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国外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早,最早见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李维斯与其学生汤普森合著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培养》,李维斯在书中首次提出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国外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已达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较为成功,其教育注重培育青少年具备用批判思维认识和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
我国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研究应当发轫于学者卜卫1997年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但其实真正意义上受到关注是从2003年开始。
而且伴随着近些年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介素养这一课题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纵观国内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可发现国内的研究在吸取了外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媒介素养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挖掘,如上海交通大学的谢金文老师则将媒介素养细分为大众传媒和参与大众传媒两个部分。
开展媒介素养研究的思路目前,国内对于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大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围绕青少年媒体使用现状展开实证和理论研究,此类研究和应用于媒体机构密切相关。
有关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实证研究中,以地区研究较多,如路鹏程等人以湖北省武汉市、红安县两地为例对我国中部城乡青少年媒介素养进行了比较研究。
我国的媒介调研报告
我国的媒介调研报告根据对我国媒介调研的结果,以下是关于我国媒介现状和趋势的报告。
一、媒介类型和特点我国媒介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和手机等。
电视广播广告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互联网和手机媒介正在迅速发展。
当前,媒介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全媒体融合、移动化以及个性化。
二、传统媒介的现状1. 电视广播:尽管互联网和手机的媒介日益普及,电视广播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传统媒介。
然而,电视广播的观众和收视率正在下降,因为观众逐渐转向了互联网视频和流媒体平台。
2. 报纸杂志:由于互联网新闻的兴起,传统的纸质报纸和杂志面临销售额下降和读者流失的问题。
但少数高质量的报纸和杂志仍然留住了一定的忠实读者群体。
三、新媒介的现状和趋势1. 互联网: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8亿,成为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
互联网已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和购物的主要途径。
此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互联网的覆盖范围更广,用户对个性化内容和移动支付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2. 手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之一。
手机媒介在新闻、社交、短视频和移动支付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5G技术的普及,手机媒介的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四、媒介调整与创新为了适应新媒介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介不得不进行调整和创新。
一些电视台和报纸杂志已经推出了自己的网站和移动应用,以便触达更多的用户。
同时,一些新媒体公司也开始从事制作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专业内容,以与传统媒体竞争。
五、市场竞争与监管挑战媒介领域的竞争激烈,各种媒介争夺用户的时间和关注力,为广告商提供更多的投放渠道。
然而,媒体监管不容忽视,需要在保护用户利益的同时,鼓励媒体创新和发展。
六、媒介未来的发展趋势1. 多样化与个性化: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媒体内容和服务将更加多元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移动化和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将进一步推动媒体的移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论文
对中小学生进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论文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最初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从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反对群众传媒中流行文化的角度提出的。
在现代媒介社会中,“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开展所应用的能力”[1]。
它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2]。
我国学者在归纳、研究各国学者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概念的解释和论述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立性地享用群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安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开展”[1]。
进展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抵抗群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区分和抵御群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20世纪7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呈现出普及化、规模化、模式多样化、社会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特点。
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纳入学校课程内。
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局部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例如:加拿大安大概省是北美第一个正式将媒介素养教育从法律上规定为必修课的地区。
1987年,当地教育部门指导方针,强调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普通英语课程组成局部的重要性。
方针规定:在中级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至少要有1/3的时间必须分配给媒介素养教育;在7-8年级学生(约12-13岁)的课堂中,必须有1/10的时间要用于各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
此外,在毕业所需的5个英语学分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完整的媒体课程来完成其中1个学分。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文献综述(专业学号)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
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大学生人农民公民引言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
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
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
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
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涵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
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
”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 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
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
[1]从大量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国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意见比较一致。
媒介素养名词界定之综述
媒介素养名词界定之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媒介素养名词界定之综述媒介素养是当今社会十分重要的概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介素养的定义也逐渐变得复杂和多样化。
不同的学者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媒介素养进行了定义和界定,但是共识是媒介素养是人们在媒介环境中获取、处理并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包括人们对媒介的理解和使用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媒介素养的名词进行综述,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
从媒介素养的英文翻译“Media literacy”来看,媒介素养可以理解为媒介读写能力。
这个定义主要关注个体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包括对信息的正确解读和理解,以及通过媒介进行信息传达和交流的能力。
这个定义强调了个体在媒介环境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了信息获取和传达方面的能力。
从媒介素养的内涵来看,媒介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媒介的认识和理解,即个体对媒介的种类、特点、功能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其次是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包括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最后是信息的利用和表达能力,包括对信息进行传达和表达的能力。
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媒介素养的内涵,也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介素养的界定还涉及到对媒介素养的测量和评价。
媒介素养的测量和评价是一个复杂而且困难的问题,因为媒介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很难用简单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目前,学者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来进行媒介素养的测量和评价,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媒介素养的测量和评价方法,以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媒介素养的状况。
从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来看,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
教育是媒介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培养媒介素养的重要环节。
社会环境也对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媒介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个体的媒介素养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未来需要加强对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培养机制和途径,以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水平。
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一、概述在数字化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不仅是提升公众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的关键,也是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总结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全球趋势和中国实践,我们可以为提升我国公民媒介素养、构建健康的信息生态环境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媒介素养教育,亦可称为媒体素养教育,是一种针对公众,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形式,其目标在于培养他们正确地理解、分析、评价、创造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等各种媒介形式,涉及媒介批判性思维、媒介伦理道德、媒介审美等多个方面。
在当今社会,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主要渠道。
媒介信息的海量、复杂和多样性,使得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在面对媒介时,往往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理解媒介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掌握批判性思考的技能,从而做出明智的媒介选择。
同时,媒介素养教育也是提高公民素养、建设民主社会的必要途径。
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公众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培养他们在媒介使用中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使他们在享受媒介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在全球范围内,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由于各国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不同,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也存在差异。
在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 全球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媒介素养教育正在从传统的“批判范式”向“参与式”和“赋权”范式转变。
媒介素养名词界定之综述
媒介素养名词界定之综述媒介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在信息化社会中所需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是适应信息时代、处理信息、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重要素质。
媒介素养的界定一直是媒介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媒介素养进行名词界定。
一、媒介素养的国内研究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其定义和框架多继承自国外媒介素养理论体系,同时也受到了我国国情、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框架。
国内学者对于媒介素养的定义和框架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1.信息素养与媒体素养合二为一吴新宇(2001)最先提出“信息与媒介素养”概念,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合二为一,认为这是应对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必要素质。
随后的研究者在其基础上,将两个概念融合,构建“信息媒介素养”理论框架。
2.技能与态度并存董克用(2001)强调了媒介素养的技能和态度两大方面。
技能包括信息搜索、筛选、分析、整理和表达等;态度则包括理性态度、审慎态度、批判思维与环保意识等。
3.多元维度构成余国良(2002)则将媒介素养分为技术素养、媒介素养和创意素养三个方面,并且在每个方面逐一分解出了不同的要素。
4.跨文化视角田明(2013)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提出了国内媒介素养的定义,包括跨文化素养、批判性思维素养、媒介技能素养、媒介文化素养和媒介伦理素养。
国外媒介素养的研究比我国更为成熟,其定义和框架也更加完善。
以下是国外媒介素养的几种不同定义:1.美国教育技术协会美国教育技术协会(ISTE)将媒介素养定义为“学生对信息和相关技术的理解和使用,包括阅读、写作、媒体制作、翻译和分析等多个维度”。
2.欧盟委员会欧盟委员会将媒介素养定义为“通过各种媒介获取和处理信息、思考和推理,创建想法和创意,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加拿大教育部加拿大教育部将媒介素养定义为“理解和利用各种媒介来获取、创造和表达信息,以及参与社会活动和民主进程所需的能力”。
4.芬兰教育部门三、媒介素养的演变和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媒介素养的定义和框架也在不断演变。
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媒介素养的引导与提高
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媒介素养的引导与提高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受众接触和使用不同形式的媒体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而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快节奏、信息泛滥的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媒介素养是指受众对媒体的理解、使用和批判能力,是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取、筛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成为了媒体教育和传播学者们需要探讨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现状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接触和使用媒体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正在逐渐被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媒体取代。
受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视频网站、博客等渠道获取信息和娱乐内容,同时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变化给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保障,虚假信息和谣言随处可见。
受众很难分辨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
媒体的碎片化和快速传播导致受众的注意力分散,很难深入思考和理解信息的内容和价值。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和商业利益的介入进一步模糊了信息与娱乐的边界,受众的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引导受众媒介素养的策略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媒介素养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策略,引导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1. 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受众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加强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他们对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提高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引导受众养成主动获取信息、独立思考和质疑的习惯,形成理性、批判的媒介素养。
2. 提倡理性消费,加强对商业广告和营销信息的识别。
受众在使用新媒体时,应当注意对商业广告和营销信息的甄别,理性对待各类营销手段和宣传口号,不慌不忙做出消费决策。
也应当注重对媒体内容的价值和真实性的判断,不盲目跟风,不容易被情感和兴奋所左右。
媒介素养期末总结
媒介素养期末总结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在数字化信息社会中善用媒体与媒介,具备分析、评估和使用不同媒体和信息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数字化媒介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素养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将从媒介素养的概念、类型、发展历程、对生活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媒介素养提高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思考。
一、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是指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信息技能,包括搜集、评估、使用和创作各种媒体与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与传统的阅读、写作、计算等学科能力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个体在数字化媒体环境下的能力表现,是一种更广义、高层次的能力。
二、媒介素养的类型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检索与评估能力、创意与创新能力以及社交与合作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对媒体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反思的能力;信息检索与评估能力是指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创意与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媒体和技术创造新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社交与合作能力是指通过媒体进行沟通和合作,与他人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三、媒介素养的发展历程媒介素养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数字化媒体时代的演进过程。
在传统媒体时代,个体主要通过纸质媒体获取信息,并且传媒的传播有限。
而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获取更加自由和广泛,媒体也多种多样,个体需要具备更强的媒介素养来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四、媒介素养对生活的影响1. 提高对媒体信息的筛选能力:媒介素养使个体能够辨别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选择更加可靠、权威的信息。
2. 增强媒体表达能力:媒介素养鼓励个体使用媒体工具进行表达,提高个体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促进协作与合作:媒介素养使个体通过网络媒体与他人进行协作和合作,拓宽个体的社交圈。
4. 丰富个体生活:媒介素养使个体能够在数字化媒体环境中进行娱乐和休闲,满足个体的各种娱乐和消费需求。
五、个人的媒介素养提高策略1. 提高信息收集与评估能力:学习使用各种搜索引擎和数据库,了解信息的来源和真实度,并培养批判性思维。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文献综述(专业姓名学号)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
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引言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
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
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
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
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
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
”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 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
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
[1]从大量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意见比较一致。
新媒体时代提升网民媒介素养的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提升网民媒介素养的路径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
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信息过载、虚假新闻、网络暴力等。
这些问题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升网民媒介素养有助于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来源繁多,真假难辨。
网民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在海量信息中甄别真伪,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网民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提升网民媒介素养有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新媒体平台上,各种观点和言论纷繁复杂,容易引发舆论争议。
网民需要具备媒介素养,才能理性看待不同观点,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提升网民媒介素养有助于维护网络安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网民需要具备媒介素养,才能识别网络钓鱼、黑客攻击等网络安全风险,保护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
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提高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提升网民媒介素养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影响力。
网民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其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舆论导向和发展态势。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引导网民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进步。
研究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可以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促进新媒体时代的健康发展。
1.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信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全球化的特点,使得信息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
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当今数字媒体、社交媒体的日益普及,大学生对于媒介素养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学生媒介素养水平较低、对于网络信息缺乏筛选和鉴别能力、缺乏高效的媒体资源利用和传播能力等。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1、媒介素养意识不足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和媒体越来越多。
但是,在处理这些信息和媒体时,不少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媒介素养认知和应对能力,容易出现信息误解、陷入谣言和虚假信息的陷阱等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和能力普遍不足。
2、信息鉴别能力差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和新闻,很多时候一些虚假的信息也能够流传开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鉴别能力,判断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否真实可信。
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大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容易被一些谣言误导,并对此产生负面影响。
3、缺乏媒体资源利用和传播能力在当今数字化社会中,媒体资源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数字原生代,在利用媒体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更具优势。
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于媒体资源的利用和传播能力不足,缺乏高效的方法和操作。
这使得他们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无法更好地利用媒体资源,也无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二、针对性对策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应从高校层面出发,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和宣传,向学生宣传媒介素养的定义、标准、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同时,学校可以配合社会资源,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发在线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操磨练其媒介素养能力。
学校可以在信息学课程中加入一些专门的内容,例如网络信息的鉴别和筛选方法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判断所读信息的准确性。
同时,学校可以积极邀请相关媒体专家为学生授课,提升学生对于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
国内外媒介素养研究综述
引言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J2作、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甚至可以说,媒介之于人,就如同水对鱼的重要程度。
尤其是年轻一代,几乎人人都可以利用媒介获取信息,人人都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
媒介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前所未有地影响、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交往方式。
在此背景下,媒介素养已被认为是21世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一项技能。
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能否理性对待媒介,能否有效识别媒介信息所隐含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
因此,笔者对当前国内外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作了初步梳理,并总结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深化媒介素养相关理论的研究,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
1国外媒介素养研究现状国外最早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要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
1933年,在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利维Wi∙F∙R (LeavisFR)及其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Thompson)所著的《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首次提出将媒介素养纳入学校课程之中的建议,随后逐渐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许多西方国家都把媒介素养置于国家的教育体系之中。
在此基础上,国外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1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虽然国外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早于国内很多年,并且涉及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但是媒介素养的概念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例如,英国著名的媒介素养理论学者大卫•帕金翰(DaVidBIJCkingham)在其著作《媒介教育:素养、知识与现代文化》(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中指出,媒介索养是有关媒介的读写能力、参与能力,这种素养既能促使年轻一代去判断分析媒介,也能使他们成为媒介的牛.产者臼。
美国媒介素养理论专家大卫•康西丁(DaVidCOnSidine)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使用、分析、评价和传播包括印刷和非印刷等各种形式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学者帕特里夏・奥夫德海德(PatriciaAufderheide)和查尔斯•费尔斯通(CharIeSMFireStone)指出,媒介素养就是使用各种媒介形式进行访问、评估、制作和交流的能力,它的重点在于学会批判性思考凶。
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综述
差 异较 明显 。 大 部分 研 究 集 中 于广 东 省 、 浙江省 、 上海 市 、 山东省等 。在此 背景下 , 我国 中小学媒 介素养教 育的研究 开
展起 来 。
表1 2 0 0 1 —2 0 1 2 年我 国关于“ 媒介素 养教 育” 的 期 刊 论 文 数 量 统 计
年度 2 0 0 1 2 0 0 2 2 0 0 3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2 0 0 7 2 0 0 8 2 0 0 9 2 0 1 0 2 0 1 1 2 0 1 2
数 民族大 学 生 ” 、 “ 大 学生 ” 、 “ 英语 专 业学 生 ” 、 “ 高职 学生 ” 、 “ 军校学 员” 、 “ 医学 院学生 ” 、 “ 公 安 院校 学生 ”等众 多视 角 ; 第七 . 研 究 风 格—— 选 取 的切 入 口较 具体 , 贴 近 时代 生 活
与研 究热 点 ; 第八 , 研究呈现“ 不均 衡 态 ” — — 理 论 研 究 多
于实证 研究 。 关注“ 受众” 较多, 特 别关 注 “ 大 学生 ” 与“ 青 少 年” 群体 。有关 “ 青 少年媒 介素 养教 育” 的研究 远多 于“ 中小 学媒 介 素养 教育 ” 的研 究 , 即有 关 研 究 中具 体 到 学校 教 育
角 度 的较 少 , 反 映 出研 究 “ 泛而不深”Βιβλιοθήκη 的特 点 ; 研 究 的 地 域
我 国 中 小 学 媒 介 素 养 教 育 研 究 综 述
赵 婷
( 湖北大学 教育 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2 )
摘 要 : 进入新媒体时代 , 媒介对 中小学生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 对 中小学生进行媒介 素养教 育刻不容缓 。目前 , 我 国已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媒介素养的发展研究综述
作者:王小燕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1期
摘要:媒介素养是个舶来品,从1997年卜卫引进中国开始已发展了十几个年头,中国的媒介素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媒介素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理性的借鉴西方的成果,然后进行本土化的建构,在发展中慢慢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媒介素养发展的健康的,可持续的道路,并加强实践性研究与系统性研究。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演变;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55-01
一、媒介素养的含义及其演变
素养一词有平素所供养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道德的词汇。
往往与其他词汇相连组成军事素养,公民素养,文化素养等,“媒介素养”一词是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英文为“Media Literacy”,literacy愿意是“读与写的能力”,汉语中的素养也有“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的意思,因此,翻译过来就是“媒介素养”。
英国是媒介素养的发源地,1933年,英国利维斯和汤普森所著《文化与环境:培养批评意识》一书的出版,成为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开端,他们以保存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年人抗拒大众传媒中提供的“最低水平的满足”这种观点在30年代至60年代得到社会的广泛赞同。
媒介素养的含义各种各样,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下定义为:“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而媒介素养一词首次在中国出现则是在1997年卜卫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中,“早期的屏幕教育、媒介素养、图像素养、电视素养,以及后来的视觉传播、视觉意识与批判性观看技能等均与媒介教育的概念密切相关,或者说是媒介教育的内容。
”
从素养演变为媒介素养的核心就是对媒介的认知和使用。
素养的培养就是为了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建立起一个共同的世界,也可称之为经验世界。
而媒介素养则需要在新技术及精神方面加强在经验世界中两者的交流。
现代社会信息繁杂,人们在面对信息时除了会选择,更重要的是学会交流,也就是传播,也就是说“从素养到媒介素养的建构目标就是为了独立主体的交流”。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也强调交流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技术和产业征服交流的尺度后,面对面的交流社区随之消亡;直接的社区经验的纽带松散之后,真空随之出现。
因此,对
于真空的出现,需要我们自己去填充,用信息填充,达到交流的目的。
在此,媒介素养演变成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交流,也就是传播。
二、中国媒介素养的发展历程
除了具备悠久的媒介素养教育因子,从1997年媒介素养的先驱者卜卫引进此概念开始,在中国发展了已有十几个年头,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从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调查研究发现,1997——2003年发表的期刊文章总共9篇,但从2004——2010年发表的期刊文章达到了1038篇。
因此,从时间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媒介素养的发展历程为:
(一)引入阶段(1997—1999)
1997年卜卫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是中国大陆最先引入媒介素养的概念、介绍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的论文,在随后的1998—1999年内,分别有香港浸会大学新闻学系助理教授李月莲发表了《加拿大传媒教育运动的启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宋昭勋发表了《一门新兴学科:媒介教育》,以及蒋振远发表了《应尽快启动媒介教育》,郑富新发表了《媒介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是现代德育的新原则》,这四位学者在国内期刊先后发表了以媒介教育或传媒教育为题的论文,均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和思想有所介绍。
(二)准备阶段(2000—2003)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在2000年进入了新阶段,这一年宋小卫、苗苏萍、张羽等多名学者发表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论文十余篇,例如宋小卫发表了《学会解读大众转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并且翻译了《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守主义》,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于发展情况。
从2001年到2003年,个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递增,在研究内容上也体现出了一些特征,如对国外媒介素养的教育成果的借鉴开始深入;对中国需要媒介素养的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与认同;对媒介素养教育延伸到各个领域及种群,由青少年发展到少数民族、女性、教师等各个领域;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自身的媒介素养方法与模式。
这位后续媒介素养的发展与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积累阶段(2004—2005)
2004年对于中国的媒介素养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标志着中国的媒介素养研究正式开始。
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10月8日至11日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召开,并且由中央电视台协办的《对话栏目》以“创新、沟通、发展”为主旨,这次会议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讨,经过知识和智慧的碰撞,迸发出令人兴奋和激动地火花,点燃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希望之火。
并且会议期间中国首家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所在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成立。
此次会议为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思考与批判阶段(2006年至今)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媒介教育环境的更新,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对国内媒介教育的发展更具本土化和批判性。
例如注重媒介教育本土化的建构,发表了一系列的关于此的论文,如张宏树发表了《大陆地区媒介素养的建构策略探求》,柏清发表的硕士论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刘伟国发表的硕士论文《本土视野下的中国媒介教育》等,说明了对媒介教育的研究更加清醒和深刻,更具批判性和本土化的特征。
这四个阶段从时间上粗略的介绍了一下中国媒介素养的发展,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媒介素养经过四个阶段,现正处于思考与批判阶段,既对国外各种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实践进行借鉴和批判性的解读,又对中国十余年来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进行系统的反思及本土化的建构。
除了取得的成就与发展,中国的媒介素养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三、中国的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视野中存在盲点
没有把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系统的结合起来,零星似地一点点实践,没有一个系统的模板与方式来发展媒介素养的实践化。
(二)媒介素养的概念繁多混乱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舶来品,英文为“medialiteracy”,但在我国却有多种解释,传媒教育、媒介教育、媒体素养、媒介素质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在香港叫传媒教育,在台湾叫媒体识读教育、传媒素养、媒体教育等等,这种无法统一称谓的现实为媒介素养的发展大打折扣,就算是后来人想翻看中国的媒介素养历史,也会感到乱七八糟,没有秩序。
(三)研究中存在失衡现象
失衡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所占比重过大,也就是说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各个人群范围内,以及媒介教育角度上,而对国外媒介素养的研究或者说网络素养较少,出现了失衡的现象。
同时,在主体研究中也存在着失衡,大学生和青少年的文章居多,其他人群较少。
(四)研究方法相对匮乏
我国对媒介素养的研究理论性文章占绝大多数,实证性文章占少数,而且普遍的一个问题是只是简单论证与介绍,没有深入的挖掘与跨学科连接。
面对我国媒介素养发展的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做的应该是在实践中慢慢摸清属于自我发展的一条道路,厘清基本概念,提高研究层次,深化研究理念,关注失衡领域,加强实证研究。
而且需要国家一系列的法规政策的支持,为媒介素养的发展营造一个长期的、健康的、可持续的研究环境。
参考文献:
[1]徐雯.浅谈媒介素养的含义及实施.
[2]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