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2

合集下载

浅说唐代三首描写音乐的诗

浅说唐代三首描写音乐的诗

浅说唐代三首描写音乐的诗琵琶行等,诗比较好,有想象的空间。

嘈嘈切切错杂弹——浅说唐代三首描写音乐的诗序曲唐代是诗歌的时代,音乐的时代……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描绘音乐之美的作品不少,天才的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向我们创造了一个金碧辉煌、光彩奇夺目的艺术境界。

使这听之有声、视之无形的音乐之美,跨越时空的界限,流芳千古、泽遗后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我们不妨在这一组宏伟的交响乐中撷取几首,再领略一下这其中的韵味。

第一乐章:琵琶声中的出怨——白香山的江上琵琶元和十年(815)六月,李师道派人前来主持平定藩镇叛乱的宰相武元衡。

白居易当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虽然身非谏官,但还是首先上书切谏,请求缉办凶手。

结果遭到政敌的残害,被贬为江司马。

正如他自己所说:“妨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创伤。

此诗作于被贬江州的次年秋。

诗人历经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后,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恰巧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相遇;听了他很有感情的弹奏,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奔涌而出,谱写了这一曲千古绝唱。

诗人触景生情、因事起意,寓自己的身之感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中,借琵琶女以抒发幽愤。

进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慨。

《琵琶行》最为突出成就,在于对音乐的描写。

作者是如何把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借助语言表现出来的呢?他运用了四种手法:一是多方设喻。

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

“急语”喻大弦繁音粗节,“秋语”喻小弦的细碎绵密,珠落玉盘喻乐声的和谐悦耳清脆怡人,花下莺语喻乐声的流转和宛,冰下泉流喻乐声的幽咽若凝。

把美妙重复的旋律和节奏表现的鲜明可感。

二是以声传情。

把琵琶声的变化与弹奏者和听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声情交融。

诗中,那时而欢快流转,时而高昂激越,时而暂时休止,时而低沉幽咽的音调中,含蕴着琵琶女或欢乐或忧愁或沉痛或悲哀的情感。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每个人都会被这些古诗所吸引,不过最美的还是那一抹《琵琶行》。

琵琶行唐朝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写的《琵琶行》描述了他听到琵琶声后的心理变化,读了以后,我就深深地沉醉在里面,回味无穷。

这首诗通过叙事写景,用人物独白的方式叙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诗中主角--琵琶女的形象鲜明突出。

我还清楚地记得:夕阳西下,云霞满天,在皎洁的月光下,琵琶女拨动琴弦,似在向天地倾诉她的衷肠。

凄凉的夜色衬托着悲伤的情调,烘托了音乐的效果。

全诗从白居易的感受写起,一直到叙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构成一幅凄婉的音乐图画。

尤其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两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这首诗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

诗人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遭遇,他原来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曾为祖国建功立业。

可是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却让他经受了人间冷暖的考验,所以诗人不再有少年时的朝气蓬勃,也不再幻想什么,只求能保住小命就行。

这种心境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中可以看出。

最后四句中,诗人感慨:像我这样贬斥在外的人,即使有幸与朋友重逢,又何必要说那些感伤的话呢?然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两位主人公之间是有感情基础的,诗人将琵琶女的形象描绘得如此鲜明突出,正是由于她弹奏时技艺精湛的缘故。

再者,诗人所用的语言很富于表现力。

全诗无论是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了塑造琵琶女这个形象服务的。

虽然其中没有出现“我”字,但读者从字里行间却分明感到,这是作者自身在抒情。

第二、三句中“夕阳西下”的描写,暗示了时间推移,为“千呼万唤始出来”准备了环境;结尾一句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又以景物描写突出人物的感情活动。

一位擅弹琵琶的美丽女子,在艺术享受中融进自己满腔的激情,尽情尽致地弹奏,直到曲终情竭。

可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与封建社会中的达官贵人纵情声色、纸醉金迷的生活恰成鲜明的对照。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听蜀僧浚弹琴》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表现音乐的诗作。

此诗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极写琴声之入神。

首联写和尚来自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

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

作品原文:听蜀僧濬弹琴⑴蜀僧抱绿绮⑵,西下峨眉峰⑶。

为我一挥手⑷,如听万壑松⑸。

客心洗流水⑹,余响入霜钟⑺。

不觉碧山暮⑻,秋云暗几重⑼。

词句注释:⑴蜀僧濬:即蜀地的僧人名濬的。

有人认为“蜀僧濬”即李白集中《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中的仲濬公。

⑵绿绮(qǐ):琴名。

晋傅玄《琴赋序》:“楚王有琴曰绕梁,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

”诗中以绿绮形容蜀僧濬的琴很名贵。

⑶峨眉:山名,在四川省峨眉县。

⑷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

挥手:这里指弹琴。

⑸万壑(hè)松:指万壑松声。

这是以万壑松声比喻琴声。

琴曲有《风入松》。

壑:山谷。

这句是说,听了蜀僧濬的琴声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⑹“客心”句:意思是说,听了蜀僧濬弹的美妙琴声,客中郁结的情怀,像经过流水洗了一样感到轻快。

客:诗人自称。

流水:《列子·汤问》:“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乎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

”这句诗中的“流水”,语意双关,既是对僧濬琴声的实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弹的典故。

⑺余响:指琴的余音。

霜钟:指钟声。

⑻“碧山”句:意思是说,因为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天就黑下来了。

⑼秋云:秋天的云彩。

暗几重:意即更加昏暗了,把上句“暮”字意伸足。

白话译文: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

为我随意挥手一弹,如同听到万壑松声。

余音袅袅,汇入霜天钟声,我心清静,如经流水洗过。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7】曲为心声:赏析古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课件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7】曲为心声:赏析古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课件

用黄莺在花下啼叫比喻旋律的婉转 流畅;用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比喻 乐声滞塞难通;用银瓶乍破、铁骑 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音暂歇后突 然迸发出激越雄壮的声音。
“东船西舫”这里可以借代诗人与客
东船西舫悄无言 人,即用听众的感受“悄无言”来衬 唯见江心秋月白 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江心秋
月白”是自然环境,用来烘托“声有
2.《琵琶行》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琵琶女与诗人的身世等 内容,这些与音乐描写有何关联?
《琵琶行》的第一、三、四段,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主客分别的场景、 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以及诗人的贬谪生活,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来渲染、 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一是开头的环境描写,如“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自然环境和“醉不成欢惨 将别”的人生境况,为琵琶女的演奏营造凄惨的氛围。
任务三 探究音乐与身世遭遇的关系
1.与韩愈、李贺的这两首诗相比,白居易的《琵琶行》在 音乐描写方面有何不同?
与韩诗、李诗相比,白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从音乐描写来看,前两首诗主要描 写演奏家的演奏效果及诗人的感受, 从详略篇幅来看,首尾两次是简笔 而《琵琶行》中共写了琵琶女的三 勾勒,中间一次则浓墨重彩。 次演奏,以此来贯穿全诗。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 写了大量的讽喻诗,得罪了 权贵。元和十年,被指责越 职奏事,贬为江州司马。第 二年因送客湓浦口,遇到琵 琶女,创作出这首名篇《琵 琶行》。
品读这三首诗,找出正面描写音乐的诗句,分析描写音乐的手法 及其作用,完成下列表格。
作品 《琵琶行》 《听颖师弹琴》 《李凭箜篌引》
首先是写琵琶女的上场和调弦准备,“千呼 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 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其次是写琵琶女的演奏给人的总体感受以及 演奏的技法特点及曲目,“似诉平生不得 志”,“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 复挑,初为《霓裳《六幺》”。

浅谈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浅谈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浅谈唐诗中的音乐描写我国的音乐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不仅古代乐师给我们记录一些美妙的音乐,诗人们也用文字记载了当时乐师们高超的演奏技艺。

唐诗的音乐描写在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三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些诗皆是摹写声音的至文。

做为历代传送的名篇《琵琶行》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音乐摹写相当真切动人,诗人是这样记述这次音乐演奏的:先写转轴、拨弦、调音,在这两三声中,虽然未成曲调,却已脉脉含情了。

在一弦一音中,都倾述着自己的情思。

她先弹一首《霓裳羽衣曲》,接着又弹了一首《绿腰》,大弦嘈嘈,沉着而雄壮,宛如一阵急雨;小弦切切,柔和而细促,恰似一阵私语,嘈嘈切切错杂着,就好像大珠小珠落入玉盘一样。

一会又像花下的莺语,婉转流去;一会儿又像冰下的泉水,幽咽难通,曲调是多么富于变化啊!渐渐地泉水冷涩,好像弦被折断了一样,声音凝住了。

但那是断若断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忽然,声音如银瓶咋破,水流喷泻,似铁骑突出,刀枪齐鸣。

音乐又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力度展开,进入高潮。

这时她忽然用拨子一划,四根弦一奇发出声响,好似猛烈撕开丝帛一样,乐曲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了。

琵琶的演奏,抒发了艺人的复杂的感情。

诗人用“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述平生不得意”等诗句,就把诗中人物感情和乐曲联系起来,琵琶女年轻时曾风流一时,后来年长色衰,被人遗忘。

她一生饱经世间冷暖,深切体会到了世态的炎凉,社会的黑暗。

她怨恨那种强欢卖笑的说话,对侮辱、摧残了自己身心的社会强烈不满,因此她把这种感情传于琴弦,使乐曲由婉转流畅到低沉难通,“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水冰下难。

”又由低下难通到异常缓慢,“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这种感情由悠悠的怨恨到压抑的激情,又到无声的抗议。

这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是无声的控诉,是苦涩的眼泪,她集聚了无穷的力量,压抑的“幽怨”一下子像破银瓶,突出重围,画作当心以画。

四根琴弦发出强烈的声音,这是从琵琶女心中迸发出的不平之声。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唐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王、杨、卢、温、李、张等一大批著名诗人及词人均有佳作传世。

而在唐诗创作中,歌行体作品较少,尤其是诗仙李白之后,似乎再没有一个人能达到与他相提并论的高度了。

唐诗“多姿多彩”的特点之一,就是富有音乐性。

因为,当时的乐器种类繁多,如笙、笛、箫、琴、瑟、琵琶、箜篌等都很盛行,所以文学家们也从这些乐器中获得灵感,写下了许多关于音乐的千古绝唱。

在众多的诗篇中,元稹的《琵琶行》堪称音乐描写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

元白《琵琶行》主要是以琵琶声音作为音乐描写的对象,写了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声音。

全文约两千七百字,主要内容是写琵琶女的身世,着力刻画了琵琶女动听的演奏技艺。

“其间旦暮闻何物?”起句便令人叫绝,一连三问,犹如急管繁弦,真好比是琵琶女以素手拨弄、快速弹奏一般。

本段诗作,乍看起来,可谓信手拈来,却深藏着作者极为丰富而深邃的想象力,突出了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奇妙与动听,使我们似乎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陶醉在动人的音乐声中,回味无穷。

听到音乐描写,仿佛置身于琵琶女演奏的境界里。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女婉转悠扬的琵琶声,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给人以余音绕梁的美感享受。

如此的动人心弦,怎能不令诗人浮想联翩,产生无限遐想呢?随着节奏越来越急促、紧凑,描写琵琶女的动作神态也愈发精彩:她开始是“夜深忽梦少年事”,一个“忽”字说明了音乐声来得非常突然;接着又继续弹奏,把原来抒发悲苦凄凉之情的乐曲弹奏得渐入佳境,显现出喜悦轻快的音乐情绪;她还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功,继续努力,终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诗人就是通过这几句音乐描写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激烈而悲壮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如此精美动人的音乐描写不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优美绝伦的音乐中,而且使诗人也在音乐声中有感而发,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琵琶女的遭遇正如诗人自己的遭遇,在音乐声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

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

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叙事艺术上,是唐诗发展中的一个高峰。

首先,是直接描写。

作者主要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比喻,从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来细腻地描写虚无飘渺、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曲的浊重沉响,节奏急促。

它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在乌云翻滚、电掣雷鸣之中,刷拉拉的一阵骤雨,扑打着大地。

行者一定焦急得非要跑去避雨不可;又使读者似乎感受到,对方要把一腔话儿,像一阵急雨似的在瞬间倾诉出来。

“小弦切切如私语”,形容乐曲的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像是一股汩汩流水;又像是屋檐下呢喃燕语;更像是花前月下,一对恋人轻声细语,使人神秘而亲切。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音乐高低强弱的错落有致,清澈轻快。

听来,着实赏心悦目,大有在草原上跑马时忽快忽慢之感,令人心神摇荡不已,陶醉于《赛马》曲的意境之中。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音乐的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真如黄莺出谷,给人以全新的感受――阳光、鲜花、青山、翠林……无不历历在目。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表现了音乐由流畅变缓慢低咽进而凝滞不动的过程。

它把听者引入另一境界――由沐浴灿烂明媚的阳光,到置身于大雪飞扬的荒漠,大有凄清、孤寂与悲凉之感!“银瓶乍破水浆进”,形容音乐暂时休止后,突然爆发出强烈激昂的声音。

读到这,读者可领略到寒冬乍过,惊雷突响的情景;又宛如听到沉默多时的人们,猛然问的呐喊声。

这声音铿锵激越,让人心悸魂落。

“四弦一声如裂帛”,形容四弦一齐拨动时发出的一声最强音。

这声音,抑扬顿挫,如千钧霹雳。

它是琵琶女幽愁暗恨的全部倾吐,也是她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悲怆控诉。

白居易就是运用这种设喻手法,把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以及表现的音乐美,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读者的眼前,让读者闻其声,见其形。

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精品——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平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之比较

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精品——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平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之比较

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精品——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平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之比较祝秀权;孙艳丽【摘要】同样是描写音乐,韩愈、李贺与白居易却分别写出了自己的特色.虽然都写于唐代,但这三首诗读来却丝毫没有重复之感.文章将以韩诗之朴实、李诗之奇幻以及白诗之情真意切为切入点,对这三首唐代音乐诗作对比分析.着重分析韩愈《听颖师弹琴》重在朴实、动人的叙述,同时也不乏精彩的想象和夸张;李贺《李平箜篌引》极富浪漫色彩,把想像、幻想这一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白居易《琵琶行》的亮点重在借音乐抒写不同身份的人之间感情的共鸣,以及对琵琶乐的精准、传神的描绘.【期刊名称】《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音乐【作者】祝秀权;孙艳丽【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方式举《李长吉诗集批注》云:“白香山‘江山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可见这三首诗得到赞誉之高,堪称唐代音乐诗之力作。

音乐本是听觉艺术,很难用言语来描绘,而读罢三首诗,竟有一种视听双收的神奇体验,既有画面感,又不失音乐演奏之原貌。

下面将以三者在描写音乐时的不同特色为着眼点,主要从朴实的韩诗,奇幻的李诗,情真意切的白诗三个角度展开对比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六年(811),时值韩愈四十四岁的年纪,此时他已人到中年,听罢此曲也是有感而发。

诗人很谦虚,称自己“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有两只耳朵,却不太懂欣赏,不懂音乐之人怎会“起坐在一旁”?韩愈是真懂音乐了,只是韩愈为人诚恳,自然写出的诗也是朴实的。

该诗并没有对时间地点以及乐师作具体介绍,而是直接切入对音乐的描写,没有繁琐的铺陈,而是直奔主题,简洁明了。

描写音乐的经典唐诗

描写音乐的经典唐诗

描写音乐的经典唐诗1、《琵琶行》白居易2、《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

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

3、《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是唐代优秀的伶人,善奏箜篌,出神入化。

诗人李贺用华丽的词藻,巧妙的比喻,引经据典,使演奏的场景跃然纸上。

这首诗与《琵琶行》(白居易)和《听颖师弹琴》(韩愈)齐名,均为唐诗中描写音乐的杰作。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还有《夕阳箫鼓》一说)。

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伯牙在江边抚琴,唯钟子期从中听懂山之雄浑、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一叶扁舟,一点渔火,在月下随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轻度,清奇挺拔;离乡背井的凄凉中夹杂着离别后的思念,如泣如诉,身陷十面埋伏,耳听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气短,别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风秋夜长,孑影徘徊思故乡,如此寂寞,卿何以堪;自稽康辞世,从此而绝的广陵散,再现当年聂政刺王的侠肝义胆,今人有兴有幸得见,可谓幸甚。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列子》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哉?”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创作到书面创作的过程。

最初的诗歌是在口头上传唱的,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与音乐密不可分。

“诗歌”本身就是“诗”与“歌”的结合体。

好的诗歌往往以其铿锵的节奏、优美的韵律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

而描写音乐的诗歌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两者交融,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随手翻看几首描写音乐的古诗,发现这些作品在描写音乐时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以声喻声。

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叫“拟声法”吧。

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

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

再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诗人以“一”与“万”对比,写出了蜀僧起始演奏的一刹那就带来了巨大浑厚的声响。

小小一支琴,仅凭指弹,却有如万壑松鸣,涛声澎湃,不能不令人惊叹蜀僧演奏技艺的高超。

后来的欧阳修在他的《秋声赋》里也运用了不少以声喻声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设计2009-08-15 22:11“唐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设计〔分层教学目标〕①了解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对应关系。

②了解对同一“情景”描写的不同手法与特点。

③对同一题材的作品试作研究性的分析。

〔重点与难点〕①唐诗中音乐描写的“各有侧重”分析。

②相关的音乐描写的“不同手法”分析。

〔思想方法与人文因素教育〕①时代造就了诗人,诗作反映了时代。

②个性化的风格,创作出风格化的诗作。

〔教法与学法〕①比较阅读,专题讨论。

②对象-手法-目的,三者间的协调统一。

〔课前预习〕查找有关描写某一情境的诗句。

〔教学步骤〕师导入: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非常讲求“景与情”的对应关系,无论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或词人都很注重对有关“景”的信息的撷取。

讲究对有关“景”的信息的转达,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概莫能外。

今天,我们就以“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为话题,从分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的手法和特点入手,通过比较阅读来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对同一景况或情境,因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表述的基本特点。

师:这里的“景与情”的对位具体指什么?生:用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要合乎情理。

师提示:大家应该记得《琵琶行》中有关音乐描写的句子吧!下面分小组来背诵一下。

生:背诵诗句。

(边打出幻灯片,边请上网查阅过的同学说明这些有关音乐描写的句子的共同的特点)让我们在诵读中聆听――《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边归纳边打出幻灯片)师: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生:分别回答。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27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听弹琴-刘长卿

27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听弹琴-刘长卿

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听弹琴》·刘长卿·唐代《听弹琴》作者:刘长卿〔唐代〕泠泠①七弦上,静听松风②寒。

古调③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译文】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①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

②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

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③古调:古时的曲调。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

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

诗题一作《弹琴》,此据《刘随州集》。

从诗中“静听”两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诗的前两句是说,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

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

“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

“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ji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

“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

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

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

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的背景。

唐诗里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

唐诗里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

唐诗里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作者:袁春波来源:《湖南教育·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12期“艺术的境界,既使宇宙和心灵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甲唐代诗人常建的《江上琴兴》一诗:“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写出了音乐艺术净化深化的作用。

中国古典音乐是流动着的诗词,在唐诗中我们能感受到它那永久不变的圣音。

沉浸在音乐中,聆听着不同和声、不同节奏、不同旋律汇合成的音韵间洋溢的艺术灵性和诗情;徜徉在诗词的意境里,反复吟诵,潜心涵泳那悠长的韵味,人间的诗意,生命的憧憬,就会在我们的心头奔涌、激荡。

欣赏唐诗中的音乐描写,探究其表现的形式与技巧,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的音韵、节奏、形象、意境和它们在诗歌中的律动。

一、精选比喻,巧摹乐声柳中庸的《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人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一诗,先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设定“悲怨”的基调。

颔联、颈联展开丰富的联想,用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了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从自然景象中取喻,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

悲怨的乐声与春风、杨柳、花、鸟等景物融为一体,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一联,更以人世间的悲欢暗喻,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未归的游子而对影啜泣;又仿佛红颜少妇伫立楼头,因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在“愁灯影”“思月明”的动人画面中尽现筝声所构成的哀怨动人的音乐形象,更易振起欣赏者想像的翅膀。

尾联“更人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将离愁别恨融人筝声,进一步增强愁怨的分量。

二、细绘灵境,妙作烘托与柳中庸的《听筝》相比,郎士元的诗“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听邻家吹笙》),别开生面。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专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专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专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专题教学设计安徽无为襄安中学高一(2)班语文教师陈荣胜[三维目标]①了解古典诗歌中的“景”与“情”之间对应关系;②留心对同一“情景”或形象描写的不同手法与特点;③尝试对同一题材的描写音乐的诗歌作品进行探究性分析;④赏读几首唐诗中的音乐形象;⑤学习渲染、烘托的笔法。

体会比喻摹声、通感的描写技法;⑥激发兴趣,初步品味诗歌意境的美感。

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趣味。

[教学方法]1.拟用讨论互动式、精要点拨法。

2.准备中国经典乐曲带,适时播放,生成情境,营造音乐氛围,获得听觉享受,以期让师生满意,达成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时数] 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播放古曲,营造赏读的音乐氛围1.导入专题:天地万物皆成画,喜怒哀乐都是诗。

好的音乐百听不厌。

好诗不厌百回读,其中必有动情声。

大诗人白居易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今天我们专题赏读唐代著名诗人几首关于描写音乐的诗——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

2.板书专题“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3.伴乐朗诵《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经典语句——“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简评]音乐之声具有严格时间限制的表演艺术。

诗歌是语言艺术。

诗,是生命的诠释,是真情的流露;诗,是清新的韵律,是飘逸的舞蹈。

随着浔阳江头枫叶纷飞、荻花的谢幕,那琵琶女在万籁俱寂的江上,奏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幽怨绝响,让每位听众浮想联翩。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探究三位诗人如何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特征的表演艺术,需要潜心体悟古人高超的形象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把读者带进怎样的声音世界里。

4.齐读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预习《琵琶行》时已这两首诗印发给学生)二、整体感知三首诗,理清基本思路1.韩愈在《听颖师弹琴》里如何调动丰富的生动意象来构造听琴的具体感受及意境的?2. 白居易《琵琶行》描写乐声时摹写的意象有哪些?(分组齐读)明确:儿女语/赴敌场/浮云柳絮/百鸟群/孤凤凰(旋律变化:柔—刚—柔)归结:诗中的琴音忽高忽低,起伏缓急,忽远忽近,难以捉摸.前10句,后8 句思路明晰,既有正面摹写,又有听琴感受;选取的画面有“起坐”不安,有“推手止之”、“泪雨滂沱”、“冰炭置肠”。

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

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

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作者:谢文静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06期摘要:诗词、音乐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

但它们都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展现和抒发人类的思想感情。

诗词与音乐在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碰撞交融,诗由视觉转化为听觉,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音乐通过诗的传递使抽象的声音变得具体形象化。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协奏曲诗词与音乐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词是以文字为载体,通过视觉,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而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通过人的听觉,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时:诗词以文字的形式将音乐加以记述、描绘呈现给人们;音乐则通过演奏音乐声音的方式将诗词表演给听众。

琵琶是我国最为传统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音色优美,左右手演奏技巧繁多,是民族器乐中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乐器。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描写琵琶及琵琶表演的诗词、诗歌。

根据我国当代琵琶教育学者庄永平在2001年所编著的《琵琶手册》中统计,仅唐代诗词中出现的与琵琶相关的、并且较为有名的诗词作品就有近百首余首。

这其中有描写琵琶演奏者的,如《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有描写诗词曲和歌调方面的,如《琵琶行》、《琵琶歌》等。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琵琶行》、《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等多篇与琵琶有关的诗词。

从这些古老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琵琶演奏艺术在中国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的。

在众多的歌咏琵琶的诗词中,以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最具代表性。

本文以唐诗《琵琶行》和琵琶协奏曲《琵琶行》为例,来分析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一、唐诗《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诗里所描述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夜晚在船上聆听一位长安琵琶女弹奏琵琶,诉说自身不幸遭遇的故事。

诗中对琵琶的表现形式、演奏技法、乐人、乐音、乐境等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琵琶那千变万化的旋律音响的丰采,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首叙事诗,更是一首音乐诗。

古代诗词中的音乐描写与韵律

古代诗词中的音乐描写与韵律

古代诗词中的音乐描写与韵律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对音乐的描写与表达,这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对音乐的热爱,也传递了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描写与韵律是古代诗词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们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中的音乐描写和韵律方面展开,探讨其艺术特点与表现方式。

一、音乐描写的艺术特点古代诗词中的音乐描写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意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它通过形容音乐的节奏、声音、乐器等方面来描绘音乐的魅力。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缦彩云横秋色里,望仙楼上望秋月。

空忆佳人在青冢,雨纷纷。

”这些意象将读者带入了音乐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了音乐所带来的美妙和情感。

其次,音乐描写在古代诗词中经常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联想和意境。

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通过音乐的描写和自然景物的描绘相结合,使读者产生一种超越尘世的感受,增强了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古代诗词中的音乐描写往往以抒发情感为目的。

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媒介,诗人们通过描写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描写将音乐与人情景感融合在一起,使诗人的情感通过音乐得以充分表达。

二、诗词中的韵律表现古代诗词的韵律是其独特之处,它通过韵脚的运用和韵律的变化,使诗词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韵律不仅可以增加诗词的美感,也能给诗词赋予一种节奏感和意境。

古代诗词中的韵律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古代诗词中的押韵手法是韵律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唐诗宋词中,常用的韵脚有平仄、开、合、押、叠韵等,这些韵脚的运用赋予了诗词以特定的音律和节奏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运用了平仄押韵的手法,使整首诗具有一种风格鲜明的节奏感。

同声异趣 各具情味——浅析三首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同声异趣 各具情味——浅析三首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同声异趣各具情味——浅析三首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靳玲
【期刊名称】《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年(卷),期】1994(000)003
【摘要】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最繁盛的时期。

其中有许多描写音乐的优秀诗篇,白居易的《琵琶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推为描绘
音乐的绝唱,本文以这三首诗,作管窥之测。

清代方扶南在《李长吉诗文批注》中,
推这三首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其成功的共同奥秘就在于:把难以捕捉描绘的
听觉形象,通过五官通感,转化为人们易于接受的形象。

令人睹其文,形其象,如闻其声。

同时,三篇极品蕴含着作者的个性、风格,除共性之外,又富含个性、各具魅力。

一、三首诗歌、开头有异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靳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浅谈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J], 付默轶
2.中国古诗中音乐描写的认知研究 [J], 李思思
3.诗文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赤壁赋》、《明湖居听书》音乐描写浅析
[J], 陶会平
4.曲为心声:赏析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J], 金中
5.曲为心声:赏析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J], 金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 颖 师 弹 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正面描写: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联想、比喻 (以形写声、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以声写声)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侧面烘托: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突出自己听 琴的感受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 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 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
白居易描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 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 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 玉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 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 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 裂帛”
羌笛: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
器,声音凄切哀婉,唐代边塞诗中 经常提到羌管发出的凄切之音,常 让征夫怆然泪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 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淹《渔家傲》
诗 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音乐特点
粗重深沉
柔美细腻 圆润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婉转流利 低沉抑郁
激越高亢 气势雄壮 戛然而止
以 声 喻 声
[奥地利]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 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 都是比喻性的。
思考题:
1.中国古典诗歌还有 哪些描写乐声呢?
2.选择一首你喜欢的 乐曲描绘出来吧?
下 课 喽 !
次品 演读 奏《 琵 琶 行 》 中 琵 琶 女 的 三
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 送客闻琴 第二次 移船相见 第三次 却坐促弦 (明写) (详写) (暗写)
(侧面烘托琴技) “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写) (侧面烘托琴技) (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
思考:声音无形,摹声最难,诗人怎样表现 琵琶出神入化的技巧?
筚篥(bì
lì)
筚篥是一种古老的西域吹奏乐器,发 音悲烈,因此得名。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唐代 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第二次弹奏中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
诗 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音乐 特点
粗重深沉 柔美细腻 圆润清脆 婉转流利 低沉抑郁 激越响亮 雄壮气势
比 喻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节奏变化
(急切愉悦) 珠落玉盘
(激愤难平) 铁骑突出
幽咽凝绝
(幽愁暗恨)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昆山玉碎凤凰叫” 以玉石碎裂来比喻乐声“清脆”,以凤凰长鸣比喻 乐声“辉煌”,这是以听觉来写声音; “芙蓉泣露香兰笑” 是通过视觉来写声音,一“泣”一“笑”,把自然 界的生物加以人格化,一会儿,音乐象荷叶上滚动 的泪珠,幽幽如诉,一会儿,音乐象香兰发出的微 关,明媚欢畅。
曲终收拨 (如裂帛)
大弦嘈嘈如急雨
间 关 莺 语 花 底 滑
四 弦 一 声 如 裂 帛 水 浆 迸 刀 枪 鸣
小弦切切如私语 凝绝不通声暂歇
第二次演奏:江心聆听琵琶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一:大量运用比喻。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划线处)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二:叠词传神。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椭圆处)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三:叙议结合,曲 中含情。(方框处) 四:正面、侧面结 合。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
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
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
足以移人。‛
——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琴头
弦轴 相 品
山口Βιβλιοθήκη 弦面板琵琶,誉为“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
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
洞箫: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数千
年华夏文明的悠久的历史中,独特的音色和韵味给人 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
《寄扬州韩绰判官》
晚唐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总结:
1、大量运用比喻;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3、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4、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前十句,连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把飘忽多 变的乐声转化为绘神绘色的视觉形象,并且准 确地表现了乐曲蕴含的 情境。 以下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既对复杂多 变的琴声起侧面烘托作用,又含蓄地传达了自 己的某种情感共鸣,加强了全诗的抒情性。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