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造价1班张雪娜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即使中华文明也历经沧桑,却始终延绵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从繁荣昌盛的封建社会到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步入被世界各国欺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历着艰难的发展历程,但从没有屈服。
(一)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衰落
于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达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
地,缴纳高额的地租。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加重,封建政府还要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这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封建统治者同时吸收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他们还通过种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世界形势的发展
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19世纪初,英国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1825年和1837年英国发生了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商品停滞,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人民不满。为摆脱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视线,英国政府迫不及待地要发动一场侵略战争。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二)鸦片战争的结果及消极影响
鸦片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
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于1845年,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剥削中国,签订《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等遭到破坏,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三)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使列强为获取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由于中国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战争均以中国战败而结束。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1、政治
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从反封建变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致使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
中国由“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自明朝后期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方正常的科技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虽不是国家意愿,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二战后,为镇压人民起义、抵御列强侵略,洋务派先后创建了一
批军工企业,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开启了国防建设现代化的历程。
2、经济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开放了沿海五口。五口通商后,清朝海关及税率被英国控制,关税主权受到破坏,进口货只抽百分之五的低税率,外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无法保障中国国内工商业的发展。鸦片继续销售,白银外流,银价上涨,银贵钱贱的情况更加严重。英国输入中国的货品大增,1837年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总价值为90多万英镑,到1845年已到达239万4千英镑。随着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刺激了国内一批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近代工业的欲望。
新开的五个条约口岸中,长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资丝绸和茶叶的产地,又位于江、浙富庶之区,同时是国内南北海运的中间站,原在广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佣的买办蜂拥而至,开设洋行。英美法三国相继沿黄浦江设立租界,并不断扩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后来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为纪念《南京条约》开放上海而被命名为南京路。中国市场大门的打开,使得商品贸易首先在沿海地区展开,工商业日益充满活力,大批新兴城市兴起,打下了沿海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基础。
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这在客观上也
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深感西方科技的先进,要“剿发捻,勤远略”,向西方学习。于是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民用工业,由此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程。
3、思想文化
鸦片战争的战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以军事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满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其中,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开始对于西方科技的进步注意,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洪仁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这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洋务派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更认识到要有“制器之器”需要“制器之人”,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培养军事、翻译、科技等人才:为进一步了解西方,避免洋人“挟技居奇”,洋务派还派遣学生出国深造。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
自然科学冲洗着国人的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国外的生活方式开始融入上层社会的生活,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也在中国国内悄然传播,为后来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开始打下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