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陶行知之关系)
陶行知与杜威
情 于 普 通 人 民 的 需 要 , 而 这 终 于 使 他 比 别 人 更 接 来 华 访 问 , 查 访 学 校 情 况 , 建 议 教 授 科 学 ,设 计
一
个 现 代 外 国 思 想 家 比 杜 威 更 多 地 把 他 的 思 想 亮 给
丁 —— 库 利 奇 时 期 的 美 国 ,对 于 中 国贡 献 了 什 么 呢? 美 国 提 供 的 强 点 和 弱 点 表 现 在 杜 威 的 中 国 之 行 。他 于 1 9 1 9 年4 月3 0日到 上 海 ,正 是 “ 五 四 ”事 件 的 前 夕 ,在 中 国 两 年 零 两 个 月 。他 于 1 9 1 9 年6 月 的 大 门 。他 的 学 生 —— 胡 适 、 蒋 梦 麟 , 郭 秉 文 、 作 者简介 :
在 北 大 时 , 正 当 北 大 被 捕 的学 生 胜 利 地 迈 出 监 狱 佛 大学教授 。著有 美 国和 中 国 、 ( 《 伟 大的 中 陶 行 知 和 其 他 人 为 他 大 吹 大 擂 ,广 泛 宣 传 支 持 他 们 实 行 更 科 学 、更 民主 的 教 育 运 动 。杜 威 教 授 在
知 识 教 育 其 他 文 盲 , 这 样 连 锁 下 去 。对 于 1 9 2 7 年 就 是 :现 代 科 学 的 实 验 主 义 ( 或 实用 主义) 所 提 出
的 反 共 产 主 义 分 子 来 说 , 这 就 好 像 一 个 政 治 炸 弹 的 “ 设 想 可 以 通 过 实 验 来 确 定 真 理 ”— — 这 个 真
一
样 。 在 城 市 里 搞 群 众 运 动 , 被 视 为 叛 逆 而 遭 禁 理 使 普 通 人 民 都 知 道 了 。 用 新 的 “ 科 学 的权 威 代 替 传 统 的 权 威 ” , 打 破 了 经 典 正 统 的 牢 笼 。 教 育 培养 他 的 “ 个 性 的 发 展 ” 。教 育 不 应 该 仅 仅 是 国
陶行知和杜威理论的异同
陶行知和杜威理论的异同论文摘要陶行知和约翰•杜威,一个被称为“万世师表”和“伟大的教育家”,被尊为孔圣人之后,现代中国的大教育家,一个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巨擘。
两人的经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文中提到的各自历经的人生的荣辱沉浮。
众所周知,陶行知曾求学于杜威,受后者思想的影响甚深,他也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但这些绝非杜威思想的简单翻版,而有其符合国情民性的一面。
他提出的创造性学习法、创造性教学法也自有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在南京身体力行地创办晓庄师范,并把学校附近都变成五脏俱全的小社会,这遵循的是一种小而全的办学模式。
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改革是必要的,可在改革的过程里,有一种偏向于另一极的隐忧呈现出来——走出课本之外,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事物能否取代系统的课程和教材?解脱“课程、课本、老师”为中心的束缚之后,会不会走向其它的危险途径,例如为杜威所担心的“儿童中心”的极端?这些仍值得我们思索。
正文在赞叹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方面推行杜威理论的时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陶行知与杜威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走到一起来的。
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友谊,且教育理论方面亦存在联系与区别。
杜威1859年生于威尔莫特(Vermont)小村庄的一个零售商家庭,他起初在宾西法尼亚城的一所学校当教员,后来又在本地的一个农村学校任过教。
1884年,在Hopkins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杜威开始在密执根大学教哲学。
陶行知1891年出生于中国安檄省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此时的杜威已经是哥论比亚大学一位哲学教授,并在该校的哲学系、心理学系、教育学系教授研究生课程。
l914年,如果陶行知不到美国的lllinois大学学习政治学,他与杜威可能永远也不会相识。
陶行知获得学土学位以后,他就转到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在杜威、孟禄、克伯屈门下学习研究生课程,直至1917年回国。
从那以后到1946年他去世时一直呆在中国,陶行知把他的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
足 有 机 联 系 的 ” ,他 的 “ 步 教 育 ” 是 以教 育 哲 学 为 进
陶 行 知 先 牛 曾 经 郑 重 声 明 , 他 的 牛 活 教 育 是 真 基 础 的教 育 。 的,而杜威 的牛 活教育是 假 的。冈为 ,陶先 牛曾说 , 我 们 可 以从 以 卜五 个 方 面 来 分 析 陶 行 知 与杜 威 真 假 牛 活教 育 理 论 的根 本 区 别 。
为 卡 体 的 , 以实 践 为 基 础 的 ,唯 物 的 ; 而 杜 威 先 牛 的
牛 活 教 育 理 论 则 足 以个 人 牛 活 为 主 体 的 , 以经 验 为 萆
础的,唯心的。
陶 行 知 牛 活 教 育 理 论 的核 心 是 牛 活 即 教 育 , 从 其
哲 学 思 想 看 ,属 于 唯 物 实 践 论 , 就 是 承 认 客 观 世 界 先 f 人 (丰 体 ) 而 独 立 存 在 。 现 实 世 界 是 人 创 造 的 产
二O一一年 第 四期
( 第4 ) 总4 期
重 庆 陶研 文 史
Go.l N.No1 40 24 e e a. .4 nr1
陶行 知 与 杜 威 教 育 思 想 的 比较
陈 莉
陶 行 知 与 杜 威 都 是 牛 活 与 教 育 的关 系 上 去 研 究 l
教 育 现 象 的 , 都 倡 导 牛 活 教 育 ,而 且 陶 行 知 曾就 学 于
的 生 活 起 源 论 中 的 牛 活 , 足 指 “凡 人 生 一 切 所 需 皆 属 之 ” , 它 不 只 是 指 为 了 满 足 人 的 生 存 需 要 的 “衣 食 丰 义 ”和 谋 求 职 业 的 “生 利 书 义 ”的 牛 活 ,它 包 括 物 质 牛 活 和 精 神 牛 活 ,也 包 括 个 人 牛 活 和 社 会 牛 活 。 由 于
教育制度名词解释_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较
教育制度名词解释_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较[摘要]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但又不尽相同。
本文深入剖析二者的相通之处和差异所在,感悟两位大师的教育思想对加强和改进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 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作者简介] 刘建英,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陶行知师从杜威,二人各自在中国和美国从事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成为二十世纪的两位教育大师。
杜威根据美国工业化社会人们生活中的需要,提倡“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生活思想。
陶行知从我国当时的国情出发,把杜威的教育思想加以改造并形成自己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思想。
两人的教育思想同出一脉,又不尽相同,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理论价值,对我国现代德育工作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相通之处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 Education for life,即:“生活教育是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向前向上的教育。
”[1]它具体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的内容。
“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促进生活之变化,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是教育之本,生活是教育的途径,生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社会即学校”是指“把整个社会或乡村当作学校”,“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2]。
这样,一直非常薄弱的国民教育便拥有了广阔的教育场所。
“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3]。
陶行知与杜威思想的比较
建国以来, 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价, 常常都与杜威的思想联系起来, 有的说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翻版, 也有的则竭力避开陶行知与杜威的关系。
我认为, 说陶行知思想就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翻版有一叶障目之憾, 说他没有受过杜威的影响也不符合事实。
确切地说, 对陶行知的思想的评价, 既要看到与杜威教育思想的联系, 更要看到与它的区别。
陶行知于1914年留学美国,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受业于杜威先生。
1917年回国后, 曾试图用杜威的教育理论来解决中国人民大众受教育的问题。
搞了几年, 毫无收效。
从此他认识到搬用杜威的一套, 在中国, 根本起不到普及教育、振兴社会的作用。
在现实面前, 他看到杜威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学校社会化”不过成了一句时髦的空话。
回顾走弯路的那些日子, 他沉痛地说,“我从美国回来,用杜威的一套到处碰了壁, 到了山穷水尽, 不得不另找出路。
”[1]因此对杜威的学说进行了批判, 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同时把杜威的“从做中学”发展为“教学做合一”,教育与整个社会生活血脉相通。
本文即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比较入手, 阐明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
他对教育与生活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
他说:“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
”[2]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
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
“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3]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
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
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
这种改造,不仅是对个人,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人的教育、人的生活, 仅仅看成生物与环境交互的作用, 把教育看作一种适应环境的过程。
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
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朱丽(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也倍受人们的关注。
在历史上,杜威曾提出过“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二者看似仅是语序作了变化,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
本文比较了两个命题的相同点及不同之处,揭示了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生活与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28X(2002)04-0051-04生活与教育,一直是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
二者的关系经历了笼统整合———分离———重新整合三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教育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产生,教育此时是上代将生产与生活的经验传递给下代的桥梁,有生活便有教育;随着生产的发展,教育从生产与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机构,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有专门供学习的地方,有专门进行学习的人;随着社会的继续推进,人们越来越发现,这种独立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重新提出要将教育与生活整合,这种整合是超越了原始混沌的笼统的整合,是更高水平上的整合。
在近代,对教育与生活之关系探讨较多的应首推杜威,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主张;在我国,生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等流传至今,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人们不难发现,杜威的观点与陶行知的观点只是语序作了变换,那么,二者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笔者认为二者不是一回事,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一、两个命题的相同之处(一)对生活与教育之关系的重视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这两个教育观点中,人们能够发现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两层意思:(1)教育为社会生活之必需,杜威认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2)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如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说的:“社会不仅通过传达、通过传递而继续生产,而且可以公正地说,在传递中、在传达中生存。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与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与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作者:孙晓琳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5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陶行知的教育与实践正在重新被认识,并随着人类的教育事业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重新认识陶行知,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与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生活教育教育思想联系与区别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1 二者思想的联系1.1从社会问题出发,反对传统教育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继续遭受列强侵略的社会背景下,爆发了辛亥革命,随之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统治宣告结束。
在中国政局混乱,体制腐朽的时局下,在金陵大学读书的陶行知接受了新的思想洗礼使他以积极的态度关注时局的进展状况。
在学校期间陶行知窥得西方教育世界的路径,开始关注君主制和民主政体问题。
在辛亥革命影响下,加上受孙中山的革命学说的影响,开始主张民主政体,并四处组织爱国演说会,积极从事爱国及学术研究活动。
杜威处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工业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迅速与滞后的教育发展相矛盾,相继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教育改革成为时代的呼声。
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问题,先进知识分子试图打碎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枷锁,开展反叛运动建立崭新的改革理论。
杜威为使教育适应时代变化,从解决教育与生活相背离这一问题入手,从而提出其教育生活思想。
杜威和陶行知都面临复杂的社会问题,落后的传统教育以及混乱的社会局面,渴望改造社会,拯救教育的想法促使他们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虽然两国政治体制有所不同,但改造社会的愿望殊途同归。
本着改善社会状况,改造社会的愿望,杜威和陶行知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
1.2在行动中,解决教育问题在知识论上,杜威认为,知行不可分离,知与行相统一,是融汇贯通的。
杜威认为知识源于行动,知识和行动不能分离。
杜威的“从做中学”这一观点批判了当时社会只重知不重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满堂灌等教育问题,从而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发挥变革和更新的作用,使教学过程强调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际意义。
杜威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杜威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哲学家们的哲学家”、“创立美国教育的首要人物”。
代表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我们怎样思维》、《明日之学校》。
陶行知,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毛泽东称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更广为人知的是,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在系统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后带回了祖国,但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两位教育家都非常重要,属于教育史里的五星级人物,同时,二者也常作为对比题目出现,如统考和天大都考察过: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具有以下基本含义: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是人类原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生活伴随人生始终,人的一生都在接受生活教育。
②现实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即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提出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要根据生活的需要确定。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一方面,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另一方面,教育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
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生活,也改造着每个人的生活。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指,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新任务。
与此相对应,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兼与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兼与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并通过与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进行比较,进一步揭示两者的异同与互补之处。
陶行知,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杜威,作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其教育生活思想同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通过对比研究这两位教育家的思想,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理念的理解,也能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首先将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和阐述,包括其核心理念、主要特征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
接着,将对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进行类似的分析,以便为后续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比较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并尝试分析这些异同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揭示生活教育与教育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比较研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全球教育事业的共同进步。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概述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积极吸收并发展西方现代教育理念。
他的生活教育思想,作为他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相连,教育与生活应当互为依存,相互促进。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不仅仅是生存,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
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主张教育应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际交往,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载体。
这种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将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生活的全部领域,使教育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和实用。
同时,陶行知也强调“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学校不应只是封闭的教室,而应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
学生应在社会中学习,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论知识,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陶行知——陶行知的哥伦比亚大学师友群体
陶⾏知——陶⾏知的哥伦⽐亚⼤学师友群体陶⾏知的哥伦⽐亚⼤学师友群体1915.9-1917.7陶⾏知在哥伦⽐亚⼤学师范学院攻读硕⼠学位,在这⾥结识了不少世界著名的学术⼤师和⼀批中国留学⽣,这个师友群体,对陶⾏知的⼀⽣产⽣了很⼤的影响。
(⼀)教师群体1.教育⾏政管理专家——斯特雷耶美国公共教育管理专业课的⽼师,陶⾏知所修教育⾏政专业的直接导师,指导其学位论⽂《中国教育哲学与新教育》,在他的指导下陶⾏知“研究美国公共教育⾏政问题,并要把普及国民教育的思想应⽤到中国教育的发展中”。
为其研究教育⾏政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杜威杜威是对陶⾏知影响最⼤的⽼师,陶⾏知是杜威⼼⽬中最好的学⽣,原因有四:其⼀,他倡导的实⽤主义教育思想对陶⾏知的影响很⼤,其教育观是陶⾏知⽣活教育理论的源头与诱因;其⼆,陶⾏知在南京⾼师的改⾰以及后来积极投⾝于中国各种教育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等都受杜威积极投⾝教育民主管理实践的影响;其三,杜威的实⽤主义哲学思想对陶⾏知影响很⼤;其四,杜威来华讲学的两年⾥,陶⾏知⼤多都在场亲⾃当翻译或作最后点评。
3.著名教育史学家——孟禄对陶⾏知帮助最多的⽼师,他是教育系主任,是陶⾏知就读期间具体教学与⾏政事务的管理者,是陶⾏知教育史专业课⽼师。
曾给予陶⽣活等⽅⾯的关怀,如:⾃出⾯帮助陶申请美国利⽂斯顿奖学⾦;(1)当陶“囊中所有远不⾜以应付深造”时,他亲⾃出⾯帮助陶申请美国利⽂斯顿奖学⾦;推荐陶继续攻读博⼠学位,赢得更多的时(2)在陶进⾏毕业论⽂过程中出现资料不⾜的情况下,推荐陶继续攻读博⼠学位为陶争取了单独进⾏博⼠⼊学考试等。
间进论⽂写作,为陶争取了单独进⾏博⼠⼊学考试等。
邀请孟来华讲学,亲⾃迎接与送别,并将孟在华的教育调查与交流记录编成《孟禄的中陶于1921年邀请孟来华讲学国教育讨论》⼀书赠与孟。
他们的交往不同寻常,他们之间建⽴了深厚的师⽣友情。
4.设计教学法的发明者——克伯屈采⽤的教学中对陶影响最⼤的⽼师,是陶《教育哲学》课的⽼师。
试论陶行知与杜威在教育思想上的联系与区别
1茨陶斫女史二0—九年第二期(总第7 4期)No. 2, 2019Genera2,No.74试论陶行知与杜威在教育思想上的联系与区别董宝良关于陶行知与杜威在教育思想上的联系和区别 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全面正确地评价陶行知的一个 关键性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解放以来教育界一直 有争论,似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解放初期,会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看作是美国约翰•杜威(John Dewey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 “翻版”,以致批判杜威时株连了陶行知。
就是在 “文革”以后,也还有文章说:“'生活教育'思想,实际上是'实用主义'思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实际运用。
”①直到现在,也仍然有人认为,陶行知在政治上是民主革命家,但在教育思想 上,总没有能摆脱杜威的影响。
此外,还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有些人生怕说陶行知与杜威在教育思 想上有联系,以为那样会损害陶行知作为人民教育家的杰出和伟大,不惜“为贤者讳”。
由此可见, 搞清楚陶行知与杜威在教育思想上的联系和区别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一'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研究陶行知与杜威在教育思想上的联系和区别问题,必须借助于历史唯物主义这架望远镜和显微镜,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否则就会陷入 “瞎子摸象”状态。
只盯住陶行知前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就会得出是杜威一套的“翻版”、“花样翻新”等错误结论;可是,如果光看重陶行 知后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又会得出他同杜威 沒有什么联系的违反史实的看法。
因此,必须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既要认清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前期与后期是有密切联系的,又要看到这前期与后期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变化,才能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从陶行知前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可以看出:他早年就教于杜威,曾经信奉和宣传过杜威的教育主张。
一九一四年,他到美国留学,先在伊利 诺大学学市政,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是 杜威的中国得意门生;他在约翰•杜威的直接指导下,获得了教育文监(相当于硕士)学位,可见他当时对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学而有得的,这怎么能 说陶与杜在教育思想上没有什么联系和影响呢?不仅如此,他于一九一^年回国,在就任南京高师教授兼教育科主任并代理教务主任期间,不但在讲教 育学课程和实行学校管理中,运用了杜威的教育理论,而且还积极发表文章,提倡生利主义、工具主义等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内容摘要:陶行知与杜威都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其教育观点自然受到杜威的影响,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思想,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的思想与杜威的观点有着极大的差别。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杜威生活教育差别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是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教育理论,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部分组成。
从理论来源上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离不开杜威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观点,而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根据自己的办学经验,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
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重要组成部分。
杜威教育的着眼点是学校里的儿童。
在他看来,“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的重心不在长远的、理想的未来,而在当前的、具体的现在,因此,学校里的一切设施都应从当前着眼,以儿童为中心,呈现现实社会的生活。
显然,杜威的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有其合理性。
但这种教育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当时的中国,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此,陶行知大力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力图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无知的状态。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将杜威的思想“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生活教育”的口号。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从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阐发和他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地的教育实践来看,“生活教育”与杜威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
从理论出发点看,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其出发点是教育,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其出发点是生活,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不局限于儿童。
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出发,杜威提倡“从做中学”,主张把各种“实际作业”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从“做”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其 一 , 教 学 做 合 一 ” 的思 想 “ 形 成 有 一 个 过 程 ,并 非 简 单 地 将 杜威 的思 想 中 国化 。1 1年 , 行 99 陶 知在《 教学合一 》 文中便提 出了 一 相 关 观 点 。12 年 , 在 南 开 大 学 95 他 讲 演时 , 是 以“ 学 合一” 题 , 还 教 为 当 时 南 开 大 学 校 长 张 伯 岭 先 生 提 议 将 题 目改 为 “ 做 合 一 ” 这 使 学 , 他 大 受 启 发 , 渐 形 成 “ 学 做 合 逐 教 ” 思 想 。到 12 年 , 便 在 《 的 96 他 中 国 师 范 教 育 建 设 论 》 , 统 地 阐 中 系 述 了 这 一 思 想 。他 指 出 这 一 思 想
行 知 在 晓 庄 师 范 的 教 育 实 践 中 逐 渐摸 索 出来 的一 种教 育理 论 , 主 要 m “ 活 即 教 育 ” “ 会 即 学 生 、社 校”“ 学做合一 ” 部分组成 。 、教 等 从 理 论 来 源 上 看 ,陶 行 知 的 生 活 教 育 离 不 开 杜 威 的 教 育 思 想 。陶行 知 曾是 杜 威 的学 生 , 其 受 影 响 是 很 自然 的 事 情 ,但 他 并 非 照 搬 杜 威 的 观 点 ,而 是 结 合 中 国 当 时 的 实 际 ,根 据 自己 的办 学 经 验 , 出 自己 的教 育 主 张 。在 杜 威 提 的 教 育 理 论 中 , 教 育 即 生 活 ” “ 、 “ 校 即 社 会 ” “ 做 中学 ” 是 重 学 、从 要 组 成 部 分 。 杜 威 教 育 的着 眼 点
学 教 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圄 张 迪 平 王颡 玮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出处:网络作者:严尔权“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 ─1952)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
”①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
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②“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1946)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
“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③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
④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
“从做中学”和“教学做合一”之间有两重关系,一是师承,一是创新。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教学做合一”的直接源头便是“从做中学。
”陶行知为了改造中国的教育,从杜威那里学习继承了许多合理的积极的对中国有用的东西。
首先,是向旧的传统教育开刀。
“从做中学”是对传统旧教育进行全面否定的一个中心论据。
杜威全面地批评了传统的教育,指出这种教育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和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
儿童的学习过程只是生吞活剥书本上的和成人经验中的东西。
教学始终置儿童于被动地位,压制儿童个性,不考虑儿童心理特征的发展。
他提出,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把他们看成是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与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与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孙晓琳(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江苏·苏州215000)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陶行知的教育与实践正在重新被认识,并随着人类的教育事业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重新认识陶行知,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与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生活教育教育思想联系与区别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1二者思想的联系1.1从社会问题出发,反对传统教育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继续遭受列强侵略的社会背景下,爆发了辛亥革命,随之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统治宣告结束。
在中国政局混乱,体制腐朽的时局下,在金陵大学读书的陶行知接受了新的思想洗礼使他以积极的态度关注时局的进展状况。
在学校期间陶行知窥得西方教育世界的路径,开始关注君主制和民主政体问题。
在辛亥革命影响下,加上受孙中山的革命学说的影响,开始主张民主政体,并四处组织爱国演说会,积极从事爱国及学术研究活动。
杜威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工业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迅速与滞后的教育发展相矛盾,相继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教育改革成为时代的呼声。
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问题,先进知识分子试图打碎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枷锁,开展反叛运动建立崭新的改革理论。
杜威为使教育适应时代变化,从解决教育与生活相背离这一问题入手,从而提出其教育生活思想。
杜威和陶行知都面临复杂的社会问题,落后的传统教育以及混乱的社会局面,渴望改造社会,拯救教育的想法促使他们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虽然两国政治体制有所不同,但改造社会的愿望殊途同归。
本着改善社会状况,改造社会的愿望,杜威和陶行知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
1.2在行动中,解决教育问题在知识论上,杜威认为,知行不可分离,知与行相统一,是融汇贯通的。
杜威认为知识源于行动,知识和行动不能分离。
杜威的“从做中学”这一观点批判了当时社会只重知不重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满堂灌等教育问题,从而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发挥变革和更新的作用,使教学过程强调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际意义。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与杜威“从做中学”理念的不同点
陶⾏知“教学做合⼀”与杜威“从做中学”理念的不同点1、教育思想的强调杜威的教育思想强调的是体现社会⽣活的学校教育,⽽陶⾏知强调的是社会⽣活教育。
杜威在课程教材上强调在学校直接进⾏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等经验性课程,将社会活动直接搬⼊学校作为学习课程,忽视了社会⽣活的多变性。
⽽陶⾏知扩⼤了⽣活范围,他将整个⽣活作为教育场所,提出“⽣活即教育”,提倡学⽣在⽣活中学,从活动中总结经验,学习知识。
教学做合⼀强调教与学、教与做的关系。
他认为做是教的中⼼,教和学密不可分,让学⽣在⽣活中边做边学,在实践中真正做到教学做合⼀。
从做中学强调做与学的关系。
杜威认为做是学的源泉,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知识。
2、哲学性质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主义的性质。
“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们的⽣物本能活动,是与⽣俱来的。
杜威将“做”看成⼀种基于⽣物本能要求、抛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中的“做”却不是这样。
陶⾏知认为“做”是在劳⼒上劳⼼。
动⼿的同时⽤脑,强调思维对实践的能动的、⾰命的反作⽤,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和杜威否定“⾏动”是思想母亲、把“做”仅仅视为⽣物学基础上的本能活动区别开来。
可见,陶先⽣“教学做合⼀”的“做”既是“教”和“学”的出发点,⼜是“教”和“学”的归宿,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3、师⽣关系杜威强调的教育思想是以“学⽣为中⼼”,主张解放⼉童的思维,以⼉童为中⼼组织教学,发挥⼉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尊重学⽣的意愿。
⽽陶⾏知的“教学合⼀”的教改思想,强调的是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不是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学习,协助学⽣。
4、理论优点陶⾏知“教学做合⼀”的教育思想是在杜威“从教中学”的启发下,结合中国实际及实践经验,提出的⽣活教育理论。
“教学做合⼀”思想是对 “从做中学”的实⽤主义教育理论的扬弃。
“从做中学”否定了意识对实践、⾏动能动的反作⽤,把⼈类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所进⾏的实践与低等⽣物有机体对环境的本能适应相提并论。
杜威与陶行知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经验是杜威实验主义哲学和实用教育体系的核 心。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 过程,这种获得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 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 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又 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 教是学以的个中人心生原活则为。主体,以主观经验为基础的唯心的经
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
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要根据生活的需
要。 是以社会生活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的唯 物的实践的教育论
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改造生活。 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
的 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向好的路上走。
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三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联系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教育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两者为了教育理论的支撑创办了学校两种教育的民主性非常强烈终生教育反对传统教育四杜威与陶行知思想的区别时代背景的不同哲学思想不同教育目的不同教育应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与兴趣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
一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三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联系 四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区别 五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教学做合一”是方法论的问题。 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造成“书呆子、田呆子”,长不 出科学的种子。
二、因为“行是知之始”。
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完成。
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即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育别人。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本质观理论及实际运用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本质观理论及实际运用作者:张静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01期【摘要】本文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进行比较发现,他们都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突出“生活教育”意义,然而陶行知的教育本质观理论的内涵大大超过了杜威的教育本质观理论。
二者所倡导的“生活教育”对现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赞叹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方面推行杜威理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陶行知与杜威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走到一起的。
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友谊,且在教育理论方面亦存在联系与区别。
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仅精微,而且洋溢着清新的现代气息,的确大大超出前人。
其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结合,使教育过程本身是有乐趣的,有益于儿童个人的。
这种教育观的历史地位在于它立足于新现实、新理论的基础之上,宣告了教育理论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到来。
陶行知是第一个发展杜威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中国学者,也是第一个把杜威的理论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人。
与他的一些同行们不同的是,陶行知强烈意识到中美之间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存在极大的差异,而他的同行们只是采纳和坚持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因此,陶行知对杜威教育理论的运用是一个分析、批判和革新的过程。
他最显著的成就是他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转换和实践,即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工具,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及进步主义的、儿童中心的、实验主义的教育学。
一、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工具陶行知和杜威都深信教育在社会改良中的强大作用。
杜威曾说:“教育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就像营养和新陈代谢对生理性生活的意义一样重要”。
杜威在中国演讲的时候,就热情洋溢地向中国教育专家们传达了将他的教育思想用于作为社会改革的想法。
他说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社会的重建要依靠学校。
学校是新社会建设的工具,通过学校,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特征可以得到改变”。
所以,当中国知识分子在用科学和教育苦苦地挽救中国的时候,杜威的思想受到了热烈的拥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威与陶行知之关系
摘要:众所周知,约翰·杜威是世界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
主义教育思想体系,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陶行知留学美国期间,受教于杜威门下,曾是他的得意门生,陶行知秉承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和陶行知的关系可以看出是师承关系,但是并不仅仅如此,两人的教育思想可以用“在继承中的超越和超越中的继承”来概括,他们的思想一直是被国内外学界重视,对其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
关键字:师生关系教育思想继承发展实用主义
陶行知与杜威的关系,特别是两人教育思想上的联系与区别,言人人殊,颇多歧异。
我们不妨从两人的社会关系说起。
1、约翰·杜威与陶行知的介绍和师承关系
(1)约翰·杜威简介
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祖先三代都是佛蒙特州的农民他是在中产阶级新教徒的传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杜威在获取博士学位后在密执安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
188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美日心理学教科书,在当时很受欢迎。
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工作十年。
这十年是他对心理学有重大影响的时期。
1904年他到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直到1930年退休。
在那里他不再研究心理学,而只是把心理学应用到教育和哲学方面,宣扬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思想。
杜威被称为“实用主义巨人”,他发现多数学校正沿着早先的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工作,没有适应儿童心理学的最新发现的需要。
于是他穷尽他的一生时间寻找一种能补救这些缺陷的教育哲学,所以后来就有了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给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的教育方式都还深受杜威的思想指导。
(2)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安徽歙县人。
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
1915年,24岁的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从此陶行知受教于杜威老师的门下,陶行知也因此成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全面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
他立志要学好学业回国,他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
同时他也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大炮轰开了大门,被迫对外开放,渐渐地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生活在这样一个屈辱的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
先进国
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这更加坚定了他学成回国救助羸弱的中国国民的信念。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
他曾经在自己睡觉房间的墙壁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学习。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后来他又相继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文科学习过。
后来,他们认识到了仅仅靠学医来救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和羸弱的国民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毅然选择了留洋学习,学习国外的先进的东西来唤醒沉睡的国民,在国外学习期间,他看到了许多他前所未见了先进的东西,学到在中国没有见过的知识,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时,他们一起的还有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胡适等一行人,一群志同道合的志士,为了深受压迫的国民,他们刻苦努力,杜威老师的实用主义思想,深深地吸引了陶行知,所以他在国外期间一直跟随杜威,继承发展了他的教育思想,并将其思想带回国在国内发扬,给今天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大家。
(3)杜威和陶行知的关系渊源
杜威是美国的一名知名的教育家,一个是当时积贫积弱的国家的一个普通的人,在他们之间远隔重洋,他们之间会产生怎么样的关系呢,两个毫不相干的人怎么会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人在世界各地都是受歧视和排挤的,两人还产生了很深的感情,这就是两人的就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相遇在美国,并且在师承关系的基础上,他们发展了相似的教育思想,他们都认识到了党史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思想,两人现在都是作为著名的教育家被世界人所认识。
2、杜威与陶行知在教育思想方面的关系
(1)从学校组织形式看,约翰·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各类的作业进行活动。
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
而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
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从这方面看,陶行知是受到了杜威的影响,很明显,在学校组织形式上看,我们可以看出,在杜威原来的基础上,陶行知更加肯定了其的思想,并且有了一定的发展。
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的定义是为了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陶行知认为,学校的组织形式应该是:首先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动员民众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
他强调用教育点着中华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其次学
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最后学校教育要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不创造富有的个人”。
陶行知为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他一生辛苦,亲自创办了安徽公学、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岩洞学校等等,探索学校教育和社会联系的规律的和途径,构建了人民大众所欢迎的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思想。
(2)从教学方式出发,杜威认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
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他强调“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同时杜威强调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
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当然陶行知在老师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但是这里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同时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分离。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做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而是指生活中的琐事。
不可否定的是,做学合一的思想的提出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对我们今天的实践性教育奠定了基础。
天下英雄所见略同,不管是威名赫赫的杜威,还是名扬中外的陶行知先生,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发展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但是在两人的关系上,尤其是在两人对于教育思想的方向和精髓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不得不赞叹他们在教育方面的先进的思想,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两人给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带来的巨大影响,我们要从这两人的关系中学习到对我们有利的东西,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莹晖.陶行知论生活教育[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2]周毅.陶行知传[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3]约翰·杜威.社会与教育[K].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