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四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民主四讲》书评

《民主四讲》书评

《民主四讲》书评这学期所看书目中,王绍光先生所写的《民主四讲》这本书可以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梳理了民主制度绵延流长的历史过程,从民主的起源和演化讲起,区分了“民主”与“共和”、“自由”、“宪政”、“代议制”、“选举”等概念的区别,逐一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西式民主出现以及巩固的条件、西式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及其实效与反思,还对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做了分析和概括。

最重要的是,王先生没有迷失在前人的成就之上,而是对民主和现代民主制度做了反思和批判。

正如王绍光先生本人所讲:“《民主四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

”《民主四讲》,从开篇就将所要描述的内容限定在西方民主上,从古希腊的雅典城邦民主制度,到古罗马的共和制度,再到之后的宪政民主、竞争性民主、代议制民主等,细细将西方民主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了一遍,对于我本人相对浅薄的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基础来讲,这不失为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民主政治入门著作。

如名所说,全书共分为四讲。

第一讲,民主的起源与演化。

一、民主从何而来?;二、古典政治理论家的民主观;三、民主的异化:“自由”和“宪制”限制了民主权威的适用范围;“代议”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自由竞争性选举”限制了大多数人参政的机会;普选的实现也无法改变选举的“贵族”、“寡头”色彩。

第二讲,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一、经济发展与民主;二、阶级结构与民主;三、文化与民主:公民文化与民主;政治容忍与民主;生活满意度与民主;解放价值与民主。

四、公民社会与民主;五、社会资本与民主;六、国家有效性与民主。

第三讲,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一、选举制度:选举权、选区划分、投票规则;二、政党制度;三、行政与立法的关系。

第四讲,实效与反思一、民主的实效:以工具性目标来衡量;民主与经济增长;民主与社会公正;民主与幸福。

二、民主的实效:以民主原则来衡量;不平等的参与:选举、金钱与选举;不平等的参与:群体政治。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

中山大学公共政策学廖远《民主四讲》这本书属于“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丛书。

在缘起部分,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近百年来我们过于迫切地想把自己纳入这样那样的普遍性模式,实际忽视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

同时,我们以过于急功近利的实用心态去了解学习西方文明,也往往妨碍了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1世纪的中国人应该已经有条件以更为从容不迫的心态、更为雍容大气的胸襟去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

[1]”这一观点可以很好地体现在《民主四讲》这本书中,作者是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分析西方民主的,正如他所说:“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

[2]”通过批判和反思,我们能更好地发展适合我国的民主模式。

一、民主模式应体现时代性民主是好东西,但其模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该如何对待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各种模式的民主?在作者看来,民主的实效是区别什么模式的民主是好民主的关键因素。

同时,作者认为民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正确的态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应该不断探索实现民主的新方式。

[3]”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民主模式是适合中国的?书的第一讲是民主的起源和演化,主要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究为什么它会从“坏东西”变成了“好东西”。

[4]书中说道,民主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

更准确地说,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来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

[5]很显然,这种形式的民主是最公平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最好的民主。

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可以说最接近于这种模式,虽然雅典的公民只占总人口(包括奴隶)中的少数,但是在公民中,雅典人真正实现了民主。

但是作者认为,今天讲民主时往往都背离了民主的原意。

由于“自由”与“宪政”概念的提出,民主的适用范围被限制了,经过长期的异化,民主的原意被彻底颠覆了:把选举代表放在第一位,而把人民的决定权放在第二位,“民主”完成了从“人民统治”向“人民选择统治者”的转型:“人民”变成了“选民”;“民主”变成了“选主”。

《民主四讲》读书报告

《民主四讲》读书报告

读《民主四讲》对于民主一词,一直以来我都没有一种很深入的理解,在以前的认知中,民主更多的意思是等同于自愿,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而去做某件事、去参与某项活动等等,能够让我自愿去做一件事,对我来说可能就能称之为民主了。

但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尤其是读完王绍光先生的《民主四讲》这本书之后,对于民主一词这才有了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以前,民主在我看来无疑是一个好东西,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民主如此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好与坏就可以说清的,自己长期以来脑袋里固有的一些观念是错误的。

在这本书中,王绍光先生分成四个部分来对民主进行解说与分析,分别为:民主的起源与演化、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实效与反思。

在书的第一讲中,首先是给民主下了一个定义。

作者指出:我们今天使用的“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其“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是:“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

”我想,这种形式的民主应该才是最公平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而作者在全书中一直坚持的观念即是——“民主”的原意是人民主权,这也是作者立论的基础。

而熊彼特在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批判了“古典民主观”,在熊彼特看来,把人民放在首位而把他们对代表的挑选放在第二位的民主观是不对的。

他把民主定义为“一些个人通过竞争人民选票来获得(公共)决策权的制度安排”。

这就完全颠覆了民主的原意:把选举代表放在第一位,而把人民的决定权放在第二位。

由此可见,熊彼特将民主的概念窄化成只是选举代表等,这丧失了许多政治学和经济学上的意味。

王绍光先生通过对民主概念的学术史进行考察,认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民主”都是经过改头换面的民主,是异化后的民主、去势化后的民主、无害化的民主、去功能化的民主。

经过“自由”“宪政”“代议”“选举”“多元”一刀刀阉割之后,民主已从难以驾驭的烈马变成了温顺的小羊。

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读后感《民主四讲》是一本关于民主的重要著作,作者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王若飞。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民主的概念、原理、实践和价值,对于我们理解民主、推动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民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也对民主的内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民主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民主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社会理念和价值观。

它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倡导平等、自由、公正和参与。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民主概念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其次,书中对民主的原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民主的原理主要包括政治平等、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政治责任。

这些原理构成了民主的基本框架,是民主制度的核心要素。

在现代社会,政治平等和政治自由是民主的基本保障,政治参与和政治责任是民主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民主原理的深入了解,我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政治文化和制度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再次,书中对民主的实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民主的实践主要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和社会民主。

这些方面构成了民主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民主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政治民主是民主建设的基础,经济民主是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民主是民主建设的重要保障,社会民主是民主建设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民主实践的深入了解,我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现实,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最后,书中对民主的价值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民主的价值主要包括自由、平等、公正和和谐。

这些价值构成了民主的核心精神,是民主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自由是民主的基本要求,平等是民主的重要内容,公正是民主的重要保障,和谐是民主的重要目标。

通过对民主价值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理念,是人类社会追求幸福和进步的重要途径。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这本书,哎呀,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心里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似的。

在我以前的印象里,民主就像是个闪闪发光的大招牌,感觉只要提到这个词,那就是好得不得了。

可这本书就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把民主这件事啊,一点一点地给剖析开了。

书里提到民主的起源,那可不像我以前想的那样简单。

不是说一下子就从某个天才的脑袋里蹦出来一个完美的民主概念。

就好比盖房子,它不是一天建成的。

最初的民主在古希腊的时候,那也是有自己的小圈子的。

那时候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游戏,就像一场只属于贵族和公民的特殊聚会,而大量的奴隶、妇女啥的,根本就没资格参与。

这哪是我原本想象中那种大家都能平等参与的民主呀,简直就是个残缺的花瓶。

我当时就想,这和我心中的民主差别也太大了吧?难道这就是民主的真面目吗?再看看现在的一些国家,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民主国家。

我有个朋友在国外留学,他就跟我讲了不少那边所谓“民主选举”的事儿。

他说,那些选举啊,有时候就像一场闹剧。

竞选的人到处拉票,就像小商贩在叫卖自己的商品一样,可是他们真正关心选民的需求吗?有些选民呢,也不是真的去了解候选人的政策主张,只是看谁的广告打得响,谁的演讲更煽情。

这就好比选一个厨师,不看他做菜的手艺,只看他的衣服穿得好不好看,你说这合理吗?这样选出来的人能真正为大众谋福利吗?我就和朋友说,这简直就是乱弹琴嘛。

我又想起书里讲的民主制度的运作。

民主不只是投票这么简单的一回事儿。

比如说一个决策过程,它需要各种力量的平衡,还需要大众的理性参与。

我跟我爸讨论这个事儿的时候,我爸就说:“你看咱们小区要建个新的休闲区,这事儿就得大家商量着来。

不是说少数几个人决定就完了,得听听大多数人的想法。

”我爸说得对啊,这就有点民主决策的味道。

可要是在一个大的国家层面呢,那就复杂得多了。

得有完善的制度保证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声音都能被听到。

如果只是一部分人说了算,那这民主不就走样了吗?这就像一群人要一起走一条路,结果只有几个人能决定方向,其他人只能跟着,那肯定会出问题的呀。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理想到现实的差距:民主的异化——读《民主四讲》有感我们今天使用的“民主”一词是源自于西方的政治概念,在理解上不免也受到当今西方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认为西式民主就是民主本身。

但王绍光认为,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已经背离了民主的精神,它们通过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立法-行政关系给民主施加层层限制,使民主进行了从“人民统治”向“人民选择统治者”的转变:“人民”变成了“选民”;“民主”变成了“选主”。

这一转变过程也是民主从知识、经济精英们恐惧、蔑视的“坏东西”转变成人人赞美、推崇的“好东西”的过程。

虽然这一过程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作为理想精神的民主与作为现实政治的民主的契合,但民主也因此异化,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

王绍光的立场是反对西式民主的立场,本书的主要目的也是批判和反思西方的民主制度。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几百年间,世界的政治秩序和主流价值观都是由西方国家所主导,我们必须承认西式民主有其可取之处,这不是一句“披着民主外衣的金钱政治”所能概括的。

不过世界发展到今天,西方民主制度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号称民主“灯塔”的美国,西方的政治家和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政治制度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如何将价值理念贯彻到现实政治中,进行合乎价值理念的制度设计?在本书中,王绍光对此有些思考。

对于第一个问题,政治制度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应该秉承怎样的价值理念去构建政治制度?结合王绍光的观点,我略有思考。

首先,社会发展到今天,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观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专制制度无疑是没有市场,没有政治家和学者敢公开实践和提倡。

其次,人民大众的受教育程度大大增加,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这使人们在关注自己衣食住行之余,有精力和能力考虑政治参与的问题。

参与政治不仅是对自身权利的保障,也是一种追求自我价值的方式。

最后,目前普遍接受的民主含义是人民当家做主,主权在民。

翻看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历史,你会发现民主的含义与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初衷十分契合,秉承民主的理念进行制度设计是不言而喻的。

民主-离我们远吗——《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读书笔记

民主-离我们远吗——《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读书笔记

~民主,离我们远吗——《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读书笔记高乾熙2010级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班“五四”运动中有两把鲜明的旗帜,名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前者即为科学,后者即为民主。

“民主”这个已不新鲜的词汇被我们无数次提起,却又显得若即若离,深不可测。

作为一种普适价值,理应成为每一个人的共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革新的社会现实又让人们对民主更加迷茫。

民主究竟是什么民主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民主究竟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又离我们有多远带着这样一些困惑和迷茫,认真阅读了《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在与作者的对话中逐渐使自己对于这些问题有了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是我国著名宪法学者,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

蔡定剑教授一生致力于宪法、中国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制度、选举制度的研究,作为2009年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的蔡定剑教授,曾经获得评选方的高度评价:法治思想和理论的重要贡献者;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推动者;法律实践行动的先行者。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为宪政和民主鼓与呼,“宪政民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成为了他的临终遗言。

从1978年开始,中国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美好蓝图的指引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改革。

谈了30多年的改革,而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综合起来,我国面临的改革应该有四个层面:一是经济改革。

其核心在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是行政改革。

其核心是建立廉政、高效、法治和按程序办事的政府。

三是政治改革。

其核心是民主、自由、宪政。

四是社会改革。

其核心在于建立独立、平等的公民社会及其社会结构。

30多年里,经济层面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经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政治体制的改革总是举步维艰。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其核心乃是民主的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的“拦路虎”主要来自于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反民主论的官员、学者,他们往往会提出“民主威胁论”、“民主有害论”、“国情论”等错误理论来阻挠民主制度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读后感《民主四讲》是一本由习近平总书记所著的重要著作,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本书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阐述了民主的本质、发展、实践和保障,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深入理解民主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民主四讲》,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成就和重要意义,也对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制度的优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主四讲》中强调了民主的本质。

他指出,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政治权利的实现方式,是一种社会制度和文明进步的需要。

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通过对民主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揭示了民主的深刻内涵,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民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民主四讲》中系统地阐述了民主的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

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充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渊源和实践路径,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成就和重要意义。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民主四讲》中强调了民主的实践和保障。

他指出,民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推进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要不断提高人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的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民主的实践和保障的重要性,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制度的优势。

通过阅读《民主四讲》,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成就和重要意义,也对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制度的优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和壮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6篇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6篇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6篇《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1《民主的细节》是我最近看的书,作者是刘瑜。

书是主要是专栏文章构成,讲述美国人最普通的生活以及背后的制度理念等。

一本讲述民主,自由,伦理的书,不是理论的堆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中的例子。

读起来没有理论的生涩,充满了生活的趣味。

按理说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一次很快乐的阅读体验。

不过一次对话让我重新有所思考。

偶然一个大叔看见我看这本书,说看多了这种书人会格格不入,觉得这样不对,那也有问题。

我起初一听到这个想法,觉得很荒谬,觉得难道了解民主社会的运作,了解一种更好的制衡与平等不对吗?难道知道了后就一定会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吗?虽然我心里许多想反驳的,但是突然我却觉得这话也不无道理,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

既然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格局,该多收的税不会因为你说其他国家咋收税国家就少收,该政府一手拍板决定建设的化工厂不会因为你说没有听证会没有经过全民投票而不建,该通过潜规则交易的东西不会因为你说要透明而改变,等等反正该咋样就咋样。

不会有人问你对事情的看法的。

以前高考完,谈论读大学的问题时,一个我母亲的朋友在犹豫是否送孩子去香港读大学,在我看来香港大学那么好应该去啊。

她说怕孩子回来变傻。

我当时不理解,现在我有些明白了,如果在香港读大学,形成的是一个相对民主,相对法制的价值观。

以后回来思想还没马上转变的话,那可能有些行为可能有些天真。

比如香港能参加游行表达看法,这里行吗?如果你对自来水涨价,对你家附近建化工厂有意见你能去,你敢去游行吗?就算是这里号称自由之思想的大学,如遇到游行且不论游行是为了什么,老师领导的要求都是不能去。

当然你可以说去不去是我自己决定的,那就是你天真了三。

当然这是我自己乱想的,我想应该没有这样死脑筋的人,我想人都是很会适应社会的。

所以,我就想我看这些书,到底有啥意思。

难道就是面对某些新闻时内心不自觉的吐槽,不自觉的惆怅。

这些何苦呢?记得有个故事讲,本来一个深山里的山村很宁静,人们虽然贫困,虽然夜郎自大以为大家都这样贫困的生活,但是他们内心平和而幸福。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笔记《希利尔讲艺术史》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

我刚读完绘画部分。

这本书的绘画部分介绍了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美术史。

希利尔重点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和作品。

绘画部分有29章,其中有10章在写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希腊的愚人画故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介绍。

希利尔认为:描摹出一幅画是很容易的。

即使不描摹,看着一个东西描摹出一幅画也难不到哪去。

成千上万的人都能画出一篮子水果、一瓶花或一处漂亮的风景,但这些画都只是简单的临摹而已。

还有许多人可以临摹出伟大画家的作品,有些甚至临摹得非常像,简直让人辨别不出真假。

但很少有人能够全凭自己的画笔创作出一幅画,能够将各种零碎的碎片拼凑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只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才能够算得上伟大的画家。

我认为:描摹出一幅画也是很不容易的,创作出一幅画就更难了。

光和影每一刻都是在变化的,画家在绘画时会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美术作品的效果往往是摄影作品很难达到的。

法国画家柯罗曾经说过:“假定某一景色使我激动,我一定在潜心表现它时,丝毫不放过使我激动的东西”。

你能在柯罗的《蒙特芳丹的回忆》感受到使柯罗激动的东西吗?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写作上,我们在写作时应该丝毫不放过使我们激动的东西。

很多绘画作品真是太美了!我最喜欢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作品,例如《干草车》、《从主教花园眺望索尔兹伯里教堂》第二篇:《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今天,我看完了《希利尔讲世界史》这本书。

顾名思义,作者就是美国的希利尔。

这本书从人类的起源一直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厚厚的一本,共讲了90个故事。

我一拿到它,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我们看的书,希利尔就像表演一般,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以及精美的插图把枯燥的历史演化成了一本让人兴趣盎然的历史故事集。

希利尔善于用我们的口吻进行讲述,即使是大人们都感觉乏味并较难记住的历史,都能在他妙笔生花的叙述下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明白喜爱。

《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民主四讲》读后感星火二班王丹阳《民主四讲》之作者为王绍光,全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前言、民主的起源于演化、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实效余反思。

《民主四讲》这本书属于“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丛书。

在缘起部分,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近百年来我们过于迫切地想把自己纳入这样那样的普遍性模式,实际忽视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

同时,我们以过于急功近利的实用心态去了解学习西方文明,也往往妨碍了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1世纪的中国人应该已经有条件以更为从容不迫的心态、更为雍容大气的胸襟去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

”这一观点可以很好地体现在《民主四讲》这本书中,通过批判和反思,我们能更好地发展适合我国的民主模式。

民主其含义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

更准确地说,由全体人民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这是民主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

卢梭自己说,“就民主制这个名词的严格意义而言,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因为“多数人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的秩序的”。

在古罗马,由于公民对民主的重视,开始最先诞生了民主政体的雏形。

然而,彻底的“民主”精神,使选举罗马最高执政者的最初的选举成为了一场规矩特别繁复的抽签仪式。

是的,是“抽签”,这就是现在西方媒体所宣扬的民主政治的真正历史由来。

因为只有“抽签”,才能保证选举过程和效果符合“民主精神”:针对每一位公民在政治权利上,完全能保证机会和程序上的公平。

随后,众所周知,在古罗马建立初期,由于周边蛮族入侵和国内贵族政治的双重压力,低效的政治几乎让国家机器运转崩溃,这样的民主制度还未曾持续两三代人,就被选取贵族和元老院代表们的共和制所取代。

这样的民主政治其可持续性是极端值得怀疑的,并且在其施行期间,罗马本身并未有受到民主政治带来的好处,反而由于缓慢的决策反应速度,使罗马军队在蛮族面前吃了几次败仗。

王绍光:《民主四讲》 (北京:生活 读书 2008

王绍光:《民主四讲》 (北京:生活 读书 2008
《民主四讲》作者以成熟的西方民主为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现实世界里民主体制的诸实证性 问题。他从民主的起源和演化讲起,逐一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西式民主出现以及巩固的条件、西式 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及其实效与反思。诚如作者所斋“《民主四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 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
目录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缘起 前言 第一讲 民主的起源与演化
一 民主从何而来? 二 古典政治理论家的民主观 三 民主的异化
“自由”和“宪制”限制了民主权威的适用范围 “代议”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 “自由竞争性选举”限制了大多数人参政的机会 普选的实现也无法改变选举的“贵族”、“寡头”色彩
第二讲 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 一 经济发展与民主 二 阶级结构与民主 三 文化与民主 公民文化与民主 政治容忍与民主
生活满意度与民主 解放价值与民主 四 公民社会与民主 五 社会资本与民主 六 国家有效性与民主
第三讲 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 一 选举制度 选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选区划分 投票规则 二 政党制度 三 行政与立法的关系
本资料由洪范法律与经济研究所编辑整理, 版权属于作者,仅供学习研究之用
王绍光:《民主四讲》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民主”已经有 2500 年的历史;而在头 2300 多年,它一直被看作是个“坏东 西”,直到最近一百年来,它才时来运转,被当作“好东西”。为什么“坏东西”会变成“好东西”?到 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作者简介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主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英 文国际学术刊物 China Review 的主编。已出版中英文专著与合著约二十本,包括《理性与疯狂:文化大 革命中的群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3),《挑战市场神话》(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neven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China (New york:M. E. Sharpe,1999),《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The Chinese Economy in Crisis:State Capacity and Tax Reform(New york:M.E. Sharpe,2001),《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安邦之 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三联书店,2007)等。英交专著 Failure of Charisma: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Wuh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在美国被授予图书奖“Choice Award for an Outstanding Academic Book of 1996”。

《寡头统治铁律》读书笔记2000字

《寡头统治铁律》读书笔记2000字

《寡头统治铁律》读书笔记2000字《寡头统治铁律》读书笔记2000字:“寡头统治铁律”是由德裔意大利籍著名的政治社会学家罗伯特﹒米歇尔斯提出,是政党社会学领域的经典性分析原理,其核心观点就是:“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被委托者对于委托者、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地位。

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

”米歇尔斯结合19世纪末德国社会主义政党发展的实践,认为寡头统治是任何企图实现集体行动的组织的必然结果。

一个人的思想总是一个时代和个人经历的产物,我查了一下米歇尔斯的个人经历,其青年时期曾加入过马克思主义组织,同时信奉着工团主义,他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中亲眼目睹了一个革命型政党如何日趋官僚化和等级化。

而经过对其它政党组织的观察,他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少数人最终将凌驾于多数人之上,党组织成立时期的目标成为少数人维护其既得利益的工具。

米歇尔斯特别指出,专业化、保守化和稳定是官僚制度的明显特征。

1911年《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在意大利成书,其核心内容后被人们总结为“寡头统治铁律”。

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论证寡头产生的必然性。

从现实情况和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

其论证逻辑是:组织的存在是现代民主制度的需要,而组织是产生寡头的温床。

在第一章第一节有这样一段话:“对于任何阶级来说,一旦当它在社会上公开提出某种明确的要求,并渴望实现与本阶级经济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理想目标,它就需要建立组织。

不论这种要求是经济上的还是政治上的,组织看来是新城集体一致的惟一途径。

组织能够使其中的成员的付出最小化,最节省精力,它是弱者对抗强者的武器。

”在现代社会中组织是个体生存不可缺少的手段,米歇尔斯在论证时强调,组织可以克服由于自身力量分散而被利用这一缺陷,但却也是保守逆流滋生的温床。

同时米歇尔用瑞廷豪森的直接民主的制度设计来论证了大众直接民主在机制上和技术上都是不可能的。

米歇尔斯认为职业化领袖的出现即意味着民主走向末路的开端,这在我最近看的王绍光的《民主四讲》中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王绍光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所谓“自由民主”和“宪政民主”,其实是“鸟笼民主”,民主从雅典时代的人民享有统治权和决策权,异化为现在只具有选举权,而在选出代表之后,人民其实并有太多手段制约领袖的行为,民主从本质上是不可被代表的。

选举读书笔记

选举读书笔记

民主四讲王绍光(第三讲)作者考察的是实际运作中的民主,而把理想中的民主当作衡量各种民主的标尺。

在考察现实民主时,需要考虑三个机制:第一、选举制度;第二、政党制度;第三、行政与立法的关系安排。

选举制度选举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工具性意义,能够决定谁是政治精英,能够影响政党制度形态、立法、行政机构构成,能够影响个人投票行为。

其二,象征性意义,能够让民众有参与的感觉,增强了民众对政府和政治制度的接受度。

民主选举制度的三个基本条件:其一,所有成年人都全参与选举与被选举。

二,选举结果要尽可能少地扭曲民意。

三,选举要用公正的方法来进行,不受一切胁迫、暴力、金钱影响。

选举制度有三个重要部分:一,选举权。

二,选取划分。

三,代表性的规则。

接下来分别讨论:一、选举权普选权的实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在历史上有三类针对选举权的歧视性做法:一,明确规定哪类人不享有选举权,比如妇女、少数民族、无产者等。

二,为享受选举权设置门槛,比如美国1870年允许黑人拥有选举权之后,南部州设置的文化测试。

三,不同于前两种体现在实体法上,这种体现在程序法上。

要求选民登记,让选民承担登记责任,而且登记过程百般阻挠。

在政府承担登记责任或者强制投票的国家,投票率远远高于要选民承担责任的国家。

战争某种意义会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社会政策起源于给军人抚恤,战争导致劳动力紧张,妇女走进社会,需要投票权。

二战前后妇女投票权的变化。

二、选区划分举办选举一般需要按照人口大致评价划分选取,世界上只有荷兰和以色列将全国作为一个选区。

而且过一段时间,选区往往要重新划分或者作出调整。

因为每个选区选出来的人是固定的,但是人口是变化的,当选区人口出现波动时,会导致被选出来的人和选区人口不成比例,“一人一票”的原则就会被破坏。

选区划分上,学问很大,通过腐败选区和格里蝾螈来进行举例说明。

腐败选区指的是选区人口非常少,极容易被收买,而成为“口袋选区”。

格里蝾螈指的是格里为了确保本党候选人能够赢得两席参议员位子,将本州选区进行了重新划分,新选区形状酷似蝾螈。

被误读的“民主”——《民主四讲》读书报告

被误读的“民主”——《民主四讲》读书报告

被误读的“民主”——《民主四讲》读书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民主四讲》一书的仔细研读,结合中国现状问题,提出了“民主”这一概念在当今中国被普遍误读的基本观点。

通过对全书的归纳总结,意图理清这一误解背后的主导机制。

最后,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民主实施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民主;民主制度;平民暴政;选举;宪政;代议制度;路径依赖“民主”,即英语的“democracy”,来源于希腊语,意味“统治归于人民”。

有趣的是,古汉语同样有“民主”一词,含义却相差甚远——民主即是“诸民的主人”,言下之意乃是“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诸民的主人”却演变成为了“人民当家作主”,又理所当然的衍生出“人民统治”。

于是,“民主”至少在字面上就被所有的中国人误读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字面上的误读倒也无妨,因为汉语的以讹传讹早已成为了一种堂而皇之的造词方式。

问题是,“民主”在其真实含义上同样被国人误读。

事实上,我们口中的“民主”往往指的是一种单纯的政治制度,特别指代那种现代西方所通行的,所谓的“民主制度”。

于是,“民主”又成为了一种评判标准:凡是符合西方范式的制度构架,即被理解为民主;而不符合这一构架的,即使脱离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也往往会被国人解读为“不民主”或是“不健全的民主”。

《民主四讲》一书,就其核心内容来说,正是在告诉我们何谓“民主”。

在作者王绍光先生的眼中,“民主”的内涵是广义的,更是发展的。

从古希腊的“民主”实践,到中世纪“民主”被扣上“平民暴政”的帽子,再到产业革命开始,“民主”逐渐被视为人权和正义的化身——可以说,“民主”的含义包含了极强的时代属性。

最早的民主形式,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其核心在于强调避免任何形式的权力垄断,以及民众的广泛参与。

因此,这一“民主”会采取抽签的方式选举官员,又会以强制手段保证所有公民履行其民主的义务。

然而荒唐的是,这一堪称完美的“民主”却难逃所谓“暴民政治”的桎梏:拥有着极高身份的人会因“放逐投票”而被驱逐出境,思想家会因其出言不逊而被投票执行死刑;更有甚者,利用煽动民意达到自己险恶的目的。

民主四讲之二

民主四讲之二

《民主四讲》(连载之二)王绍光二古典政治理论家的民主观今天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政权都自称是民主国家。

这里暗含着的一个前提是,大家都接受民主是一个好东西,因此哪怕不是民主国家也要说成是民主国家。

但是,19、20世纪以前的人们是怎么看待民主的呢?前面提到“民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ημοs(人民)和κρατοs(强权),而κρατοs原为一个粗鄙的词。

因此,“民主”这个词很可能是对民主的蔑视者所发明的。

在很长时期里,“民主”意味着乡巴佬的统治,是一个非常“肮脏”的词汇。

当然,在古典时期的希腊,人民大众以及部分政治家深信,民主是一种理想的统治方式。

伯里克利在雅典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便是对雅典民主制度的一曲颂歌。

更多的政治领袖和思想家对民主则爱恨交加。

例如,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录了锡拉丘慈一位政治领袖的话:“有人说民主既不慎重又不公平,那些有财产的人才应该是统治者。

但我首先要说的是,民主是全体人民的,寡头制仅仅是为了一少部分人;其次,有钱人最会理财,聪明人能提出最好的建议,而大多数人则是最好的审判官。

民主制度就是为所有这些人提供了最大的平等。

”不过,有产阶级和大多数知识精英大都不喜欢民主。

古代能舞文弄墨的文士都来自精英阶层,在他们看来,赋予没有受过教育的穷人以权力是愚蠢的。

他们并不把民主看作一种允许所有人享有同等政治权利的公平的制度,而是把它看作数量占多数的穷人对富人横行霸道的制度,是一种群氓政治。

有产阶级和知识精英反对民主有两个主要理由。

第一,大多数人是无知无能的,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很难有正确的时候。

而政府治理是一种艺术和技能,必须委托给那些聪慧精明的人。

不过,聪慧精明的人永远是少数。

在有产阶级和知识精英看来,普通人拥有的那类知识根本算不上是什么知识,顶多算是种观点,而且基本上是未经深思熟虑的观点或错误的观点。

第二,由于大多数人是无知和愚蠢的,他们很容易受人蛊惑、摆布。

因此,群众很难对事物有长远的、持续的看法。

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引言:(1)梁启超: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2)全球化加速的时候,文明冲突论和文明对话论的主张,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是文化的崛起,要重新认识,深入研究中国文明,尽量了解世界史,了解诶西方人文科学理论,要拒斥简单的“拿来主义”第一讲:民主起源与演化早期西方对民主的认识,反对全民民主,财产与权力,民主不是好东西近代西方对民主的认识,选举的民主,不是完全大众的民主,是精英或贵族的民主第二讲: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现代民主有四个含义:民主的法律条件,多元竞争(不局限在精英之间),大众参与(参与程度),政府对人民的回应性(政府回应需求,要求和偏好)民主兴起谈及到:民主化(一种通往民主的过程);民主的巩固(建立在真正民主,而不是贴上民主标签);民主的质量(民主程度的量化指标不一样,讨论民主质量高低的因素可能包括经济发展,阶级结构,文化影响,市民社会,社会资本,添加国家能力)指标--经济发展:人均GDP与自由之家民主系数(中国7-8之间),经济越发展,越实行民主,越巩固民主(李普塞特)。

但是,为什么经济发展会促进民主?二者是非线性关系,不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原因可能包括经济增长改变政治文化,阶级结构,国家与社会关系,中间组织和中介产生。

但也可能带来社会秩序混乱,革命和骚乱(101页);罗布特达尔认为经济发展与民主程度是非线性关系;亨廷顿也在民主转型区间中提到当人均GDP 达到5000美元以上民主程度非常高,以往统治方式难以维持要求新的利益整合机制,经济与民主不是非线性,而是N形曲线。

;戴蒙认为经济与民主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总之,有些国家转向专制时候人均GDP也很高(如阿根廷,秘鲁),有些转向民主制度时候却很低(如巴西,巴拿马)。

指标---阶级结构∶转型的利益群体要求不一样,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富裕情况下容易走向民主,不会走向极端,大众理性参加政治生活。

论民主读书笔记

论民主读书笔记

论民主读书笔记【篇一:《民主四讲》读书笔记】《民主四讲》读书笔记中山大学公共政策学廖远《民主四讲》这本书属于“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丛书。

在缘起部分,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近百年来我们过于迫切地想把自己纳入这样那样的普遍性模式,实际忽视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

同时,我们以过于急功近利的实用心态去了解学习西方文明,也往往妨碍了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1世纪的中国人应该已经有条件以更为从容不迫的心态、更为雍容大气的胸襟去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

[1]”这一观点可以很好地体现在《民主四讲》这本书中,作者是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分析西方民主的,正如他所说:“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

[2]”通过批判和反思,我们能更好地发展适合我国的民主模式。

一、民主模式应体现时代性民主是好东西,但其模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该如何对待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各种模式的民主?在作者看来,民主的实效是区别什么模式的民主是好民主的关键因素。

同时,作者认为民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正确的态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应该不断探索实现民主的新方式。

[3]”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民主模式是适合中国的?书的第一讲是民主的起源和演化,主要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究为什么它会从“坏东西”变成了“好东西”。

[4]书中说道,民主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

更准确地说,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来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

[5]很显然,这种形式的民主是最公平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最好的民主。

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可以说最接近于这种模式,虽然雅典的公民只占总人口(包括奴隶)中的少数,但是在公民中,雅典人真正实现了民主。

民主读后感总结

民主读后感总结

民主读后感总结民主读后感篇一:民主的细节读后感3篇民主的细节读后感3篇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一)有的作家,你是先听说这个人,再喜欢上他的书;有的,则是你先读了他的书,才慢慢喜欢上这个人,而刘瑜属于前者。

读研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瞟到这本书,续借了两次总算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第一遍,借这次机会又重读一遍,依然收获满满。

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在《南方人物周刊》专栏文章的集结,以讲>故事、找数据的方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故而书名为《民主的细节》。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以来都觉得“政治”离我很远,“民主”也只是教科书中模糊的概念。

而刘瑜,这位在美国哥大政治系和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留学七年的女博士,在书中帮我们卸掉了“民主”的浓妆,让它以素颜示人,使它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了起来。

这让我发现其实政治离我们每个人并不远,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就在我们身边的地铁票价、食品安全和退休金中。

这也激起了我从细节出发,把政治作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来观察的兴趣。

回想起来,研一那会儿收到学校行政部门群发的邮件,内容是对学生会抗议清洁女工时薪过低问题的相关说明,我看完后一头雾水;后来学校引进麦当劳餐厅,因为学生会抗议快餐店付给雇员的时薪低于最低标准,麦当劳最终被赶出校园,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默默记在了心上。

如果说这两件事都只是听说不是经历,那么研二在食堂吃饭时收到书院学生会发的问卷调查就是亲身经历了,说是问卷调查,其实仍然是抗议书,是学生会征求对食堂擅自引入某咖啡店的反馈意见,希望大家携手共同抵制消费,或要求食堂换成另一家支持公平贸易的咖啡店。

难道是这些学生都很闲吗?跟他们沟通后了解到并非如此,对于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提升才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

可以说,不是政府、不是大学、不是媒体、不是网民,而是学生会这个独立的组织,有力地行使了其结社、集会与自由言论的民主权利,最终用普通人的“四两”拨动了学校、麦当劳以及食堂的“千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四讲》读书笔记中山大学公共政策学廖远《民主四讲》这本书属于“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丛书。

在缘起部分,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近百年来我们过于迫切地想把自己纳入这样那样的普遍性模式,实际忽视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

同时,我们以过于急功近利的实用心态去了解学习西方文明,也往往妨碍了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1世纪的中国人应该已经有条件以更为从容不迫的心态、更为雍容大气的胸襟去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

[1]”这一观点可以很好地体现在《民主四讲》这本书中,作者是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分析西方民主的,正如他所说:“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

[2]”通过批判和反思,我们能更好地发展适合我国的民主模式。

一、民主模式应体现时代性民主是好东西,但其模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该如何对待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各种模式的民主?在作者看来,民主的实效是区别什么模式的民主是好民主的关键因素。

同时,作者认为民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正确的态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应该不断探索实现民主的新方式。

[3]”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民主模式是适合中国的?书的第一讲是民主的起源和演化,主要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究为什么它会从“坏东西”变成了“好东西”。

[4]书中说道,民主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

更准确地说,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来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

[5]很显然,这种形式的民主是最公平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最好的民主。

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可以说最接近于这种模式,虽然雅典的公民只占总人口(包括奴隶)中的少数,但是在公民中,雅典人真正实现了民主。

但是作者认为,今天讲民主时往往都背离了民主的原意。

由于“自由”与“宪政”概念的提出,民主的适用范围被限制了,经过长期的异化,民主的原意被彻底颠覆了:把选举代表放在第一位,而把人民的决定权放在第二位,“民主”完成了从“人民统治”向“人民选择统治者”的转型:“人民”变成了“选民”;“民主”变成了“选主”。

[6]而作者认为,当“自由的”、“竞争性的”选举实现了普选后,人民依然不能当家作主,因为选举的“贵族”、“寡头”性质还在。

由于实行像雅典一样的直接民主不现实,因此作者认为民主的原则至少要求所有的公民都应有担当公职的平等机会,虽然选举权的限制大大减少了,普选实现了,但是与此同时,当选者的财产资格也逐渐消失。

这两个变化使人们相信,只要政府是经过普选产生的,它就是民主的;相反,只要政府不是经过普选产生的,它就不是民主的。

在此过程中,民主的概念被偷换了:从人民行使主权的政体变为人民作为权力来源的政体;政治平等的概念也被偷换了,从公职分布的平等变为了选举权的平等。

[7]然而,雅典式的民主却被人们认为是“坏东西”,而异化的民主则被认为是“好东西”,这是为什么呢?从作者的观点来看,关键还是一个字——“钱”。

雅典的民主模式最符合民主的原意,即人民当家作主。

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产生分化,一小部分人成为富裕阶层,而大部分人是穷人,如果真的让大多数的人民掌握政权,那必定会威胁富人的利益,特别是威胁到他们的财产。

因此,当民主受到“自由”与“宪政”的限制后,富人阶层才终于接受了“民主”。

正如书中引用雪瓦斯基的观点:如果有产阶级得不到对其财产权的保障,他们是拼死也不会接受民主的。

[8]因此,作者认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民主”都是经过改头换面的民主,它们是异化后的民主、去势化后的民主、无害化的民主、去功能化的民主。

经过“自由”、“宪政”、“代议”、“选举”、“多元”一刀刀阉割之后,民主已从难以驾驭的烈马变成了温顺的小羊;穷人已没有办法利用它来实现他们最想实现的目标,他们甚至不再知道自己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富人也没必要害怕这种“鸟笼民主”,鸟笼内外依然是他们的天地。

对有产阶级而言,既有唬人的“民主”之名,又无可怕的“民主”之实,这种玩意儿不是“好东西”又是什么?在这里,作者还引用了一句拿破仑的名言:“真正的治国之道是利用民主的形式来行使贵族统治。

”[9]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

作者看到现存民主模式存在的弊病,这点我非常赞同。

现在的民主确实是有钱人的民主,穷人只能充当看客,而这还是在发达国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谓的民主都是拿来骗老百姓的。

但是却不能完全否认当代民主的存在价值。

一个事物在其特定阶段会有其特有形态,当蝴蝶还是毛毛虫时,我们可以骂它难看,却不能说它一无是处。

民主也一样。

我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无论任何时候,只要它适应时代的发展。

过去,雅典人实现了一种直接民主的模式,但是那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那是那个时代的“民主”;后来,时代变了,雅典民主也消亡了,随之而来产生了罗马共和国,而后是罗马帝国,它们都没有采用古希腊的民主制,为什么?因为不适用。

其实民主不过是人类历史的其中一种政权模式而已,虽说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它更符合正义,但是合适不合适,那是另一回事。

再后来到了中世纪,民主便基本消失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批判中世纪的如何如何地不尊重人权,如何如何黑暗,毕竟封建君主制的存在对于当时来说还是有合理性的,当时的人民大众还就是服从君主,你跟他们谈民主那就是对牛弹琴。

终于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开始兴起,人们终于感到了个人价值的存在,个人自由观念逐渐萌发;再后来,法国大革命爆发,使有产者再次看到人民的恐怖力量,因此,就有了“自由”与“宪政”对民主的限制,有产者终于接受了民主。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社会分配的不公平,以工人阶级为主要代表的人民不断掀起夺取政权、维护合法权益的高潮,迫使统治阶级逐步作出妥协,逐渐地满足人民的各种合理要求,使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成为改良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后来的福利国家。

可以看出,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人类的政权模式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民主也一直处在变化之中。

政权组织模式的选择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应该由多数人来统治少数人还是又少数人来统治多数人。

民主认为应该又多数人来统治少数人,这一点现在的人们都认可了,少数服从多数才是符合正义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现在的人们真的会按照民主原则来做。

毕竟,真正的民主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人类希望到达的境界和未来努力的方向,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人民当家作主目前还是很难实现。

比如民主的巩固,虽然历史上经历过“第一波”、“第二波”的民主化浪潮,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民主的倒退,因此,民主的巩固受到了挑战。

另外还有民主的质量问题。

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即使民主的游戏规则被大多数人接受,即使民主体制得以巩固,未必所有的民主体制都是美好的。

任何人只要对被看作民主的国家稍作比较(例如挪威与印度比较,或澳大利亚与菲律宾比较),就会了解已经巩固的民主也有质量上的差别:有些民主质量高,有些民主质量低下,还有些民主不上不下。

因此,民主也有优劣之分。

[10]而这种优劣是应该从民主的实效来看的,而不是看民主的形式。

我们不能为了实现一种所谓的真正的民主形式而不顾一切,不能为了民主而民主,我们应该想清楚,实现民主到底是为了什么?人民掌握政权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当当统治者,耍一下威风?或是为了掠夺富人的财产、报复富人,就像曾经的共产主义运动?还是为了全体人民乃至全人类的福祉?这些问题引出了本书最后一讲涉及到的内容——民主的实效。

二、民主是为了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书中用了两种标准来衡量现存民主的实效:一是用工具性标准来衡量,如民主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是否有利于增进人们的幸福感等。

二是用民主本身的尺度来衡量民主的实效,即现实的民主制度多大程度上是按照民主方式运作的?[11]关于工具性标准书中得出的结论是:1、民主不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也不一定阻碍经济增长,还得具体环境具体分析;2、民主政体本身并不一定会带来更高水平的社会公正;3、民主制度不一定会带来幸福。

这三个结论都是作者在综合各国研究机构的调查研究成果而得出的结论,在此我不对它们的正确与否作出评论,我只是想说,既然人们把经济发展、社会公正以及幸福作为衡量被认为是“好东西”的民主的实效,说明了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幸福这三个标准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是人们普遍的追求,那么实现民主,不恰恰应该以实现这三个标准为最终目的吗?因此,我认为:民主是为了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在这里我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合称为社会进步。

因此,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民主,一种民主是“好民主”还是“坏民主”,都应该以能否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为根本出发点。

当民主的实现以社会纷争不断、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为代价时,民主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进步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民主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推动社会更好地前进,而经济发展则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因此无论是什么民主模式,只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的模式才是好的模式。

而人民辛勤参与生产劳动,发展经济,是为了使自己过上好的生活,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因此,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体制,作为一种手段,应该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社会稳步发展,使人民生活幸福。

只有这样的民主,才是好民主。

书中提到了西方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民主程度很低,但是人民的幸福指数却挺高的。

[12]虽然我不敢说中国的幸福指数真的很高,但是无论如何,这恰好表明了不是只有西方的那一套民主才叫“民主”,不是符合了西方标准的民主才是好民主,才会实现幸福,是不是好民主,还得看该民主模式适不适合一国的国情。

那么什么样的民主模式才适合中国呢?三、中国的民主书的最后作者对民主制度进行了反思,其中提到了“民主赤字”,即挂着“民主”的招牌,但徒有其表。

比如“美国的民主赤字”、“加拿大的民主赤字”、“澳大利亚的民主赤字”等等。

民主的赤字表现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三个方面:投票率的下降、政党的衰落,民众对各种政治机构和政治人物的信任度下降。

这三种现象并不局限于个别国家,而是在相当多的所谓“民主”国家都可以观察到。

[13]为什么会出现“民主赤字”?为什么原来在西方国家运转良好的民主制度也会出问题啦?关键问题还是——时代变了,民主制度却没有变,矛盾就产生了。

因此还是那句话:“正确的态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应该不断探索实现民主的新方式。

[3]”中国的民主现状是很复杂的。

首先我们用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民主现状: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在近三十年来有目共睹,但是这是以牺牲了很多民主权利为代价换取的,比如城市房屋的强行拆迁、强制征收农民土地、各种“血汗工厂”榨取工人剩余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