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现代化的得与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韩国现代化得与失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专业历史学(师范)
年级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成绩
引言:有这样一个神秘的国度,高速发展的经济,人均六千美元的高收入国家,亚洲“四小龙”的领先地位⋯⋯都在昭示世人韩国崛起了。韩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六十年代韩国经济开始腾飞,创造了超越经济学常识的发展速度,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达到两位数,在仅20 余年时间里,由亚洲落后地区一跃而为中等发达国家,并向发达国家的“门槛”进军。作为邻国的中国也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究其成功经验简单总结如下
一教育与科技是韩国崛起的双刃剑。
前韩国总统金泳三有这么一段话:“信息化、知识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知识、技术变为强有力生产要素的新世界正向我们靠近。当今世界,技术竞争时代正在取代武器竞争时代,科技力量逐步成为衡量国力的尺度。科学技术从何而来?只有来自教育。如今世界经济无国界。在没有国界的世界经济时代,国家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没有自己术的国家将沦为他国技术的附庸国。在技术战争时代,技术附庸国无疑是他国的殖民地。自己的技术也可称为技术主权。那么,自己的技术从哪儿来?从创造性来,从培养创造性的高水平的教育来。这正是今日韩国人的认识和决心!
多年的动乱及被殖民者侵略、奴役的历史,使韩国人切身意识到:国家要独立、国力要强大,就必须首先把经济搞上去,而搞经济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人才。要造就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根本的一点便是要抓教育,教育是国家未来成功的关键。重视人才的教育观念,是韩国重视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
这就直接导致韩国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从一个贫穷的国家成长工业化国家,导致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韩国的教育目标是,不仅帮助学生们在新生活中扮演创造的角色,而且还要对他们灌输韩国人的价值观念。
朝鲜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这种源远流长的历史造就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意识。尤其近代以来这个半岛经历了风雨坎坷,更加造就了该民族的历史意识,因此,培养青年人的历史意识,使之具有国家自尊意识并认识到富强的韩国对世界文化的意义,是韩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韩国的教育从本国实际出发,讲求实用性和民族性,尤其注重振奋民族精神,使教育的效果直接在国民的精神风貌和国家的经济起飞中显示出来。二次大战后,朝鲜从日本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朝鲜人民对于办教育的热情很高,因此,在50 年代南朝鲜各种类型的学校也办得较普遍,但因只求数量,质量不高。到60 年代中期,韩国教育走上正轨,开始重视质量。朴正熙为实现“民族中兴”,进行了教育改革,于1968 年公布了《国民教育宪章》,确定了今后的教育方向和政策,可谓韩国教育走向规范并迅速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为了不断改良和发展国家教育计划,政府先后成立数个特殊教育研究机构,如国立教育研究院,韩国教育开发院,道立及郡立研究所以及一系列私立和公立研究机构。除此之外,韩国教育界还拥有一些群众性的社会团体和学术团体,如:大韩教育联合会,大韩教育共济会,韩国教育学会,韩国行动科学研究所、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私立学校教员捐金管理公团等。韩国还在研究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搞好终身教育的问题。他们认为80 年代教育界的主要议题是增加教育投资,实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摸索出一套终身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同时,韩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要培养理想的受教育者,教育制度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为此,他们又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即强调“教育为主观意识服务”,强调“具有个人特性的教育”,强调“教育为了创新”,“教育为未来服务”,不难看出,韩国政府的教育眼光是既实用又长远的。
韩国本是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自60 年代韩国当局决定大力发展经济之时,也决定“通
过教育手段对人民大众进行彻底的教育”,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自此之后韩国的教育投资在政府开支中的比重,均在15%以上,到1992 年教育预算达84839 亿韩元。
韩国教育投资水平约等于同等人均收入国家的3 倍,所以,韩国的教育质量相对较高,为产业部门提供了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韩国内外众多人士认为,这是韩国经济发展较某些国家为快、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较有竞争力的最重要原因。按照英国《金融时报》估计,1985 年,在汉城的1000 万居民当中,有一半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到80 年代末,韩国已经普及了小学教育,中学就学率在95%以上,高等教育就学率也高达35%,成为教育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各地农村中最漂亮的建筑物是学校,而不是行政机关;国家教师的收入优厚稳定,丝毫不低于一流大企业的职工;即使在寸土寸金的汉城,学校也有宽阔的操场。谁都知道,办教育需要钱,而且短时期内无法看到经济效益。然而,令人吃惊的是,战后韩国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就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粮食危机,通货膨胀,人民生活还十分贫困,政府在战争的废墟上断然实行教育改革。
这种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传统是令人钦佩的。人们对这样一段历史也许还记忆犹新:五十年代末的韩国,饥饿的人群每天都在排队购买粮食和领取救济品,但同时也在排队买书。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们仍然不忘学习,不忘求知。在他们心目中,精神更甚于物质。难怪一些历史学家指出:高水平教育成了战后复兴的巨大力量。
二“技术立国”战略的魅力
根据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的调查,1962—1983 年间,韩国共引进2641项外国技术,其中有56%是从日本引进的。在上述二十年时间里,韩国共引进外资276 亿美元,仅在70 年代因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技术而增加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占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的36.1%。对此,德国经济学家霍普曼指出,韩国人由于充分利用了先进工业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充分利用了“后发展国家”的效应,使自己的工业化速度比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时间整整快了3—4倍。60 年代——70 年代,韩国分别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意大利引进大量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并改进,到1987 年间,其生产效率已经比美国高1.5 倍,比英国高2.6 倍,仅略低于日本。
朴正熙上台后,把经济建设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动员一切人、财、物力,狠抓经济发展。为了引导南韩尽快步入发展的轨道,朴正熙提出了对南韩经济实行全面改革的三大战略设想,即:把主要依靠美国援助过日子的消费型经济改造成通过发展加工工业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开发型经济;把以国内需求为主要生产目的的封闭式经营机制改造成以“贸易立国”为中心目标的主导性经济机制;把过去“自由放任”的纯市场经济体制改造成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以政府力量为主体的主导型经济体制。朴正熙的这三大改革战略设想宣布后,在南朝鲜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拥护,二次大战后初期(尤其朝鲜战争后)的韩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半个世纪。为了尽快缩小这一差距,韩国政府采用了“吸收性技术革新”的战略。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以模仿、消化和创新。在这一战略之下,韩国对西方的技术引进,成绩显著。60 年代,平均每年引进几百项。
70 年代,平均每年引进上千项。在钢铁、机械、电子等一切领域,先进国家在半个世纪开发出来的技术成果,韩国人只用20 多年就学了回来。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也有不少教训值得我们审视:
一、片面追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导致了国民经济结构性失衡。
为了强化工业基础,自7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就开始大力发展“出口战略”工业。所谓出口战略工业,是指产业关联效果大、换汇率高、能大量吸引劳动力就业并能在短期内形成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依据上述条件,确立了以钢铁、石化、造船、汽车等为主的战略产业,并实行重点投资,在信贷和税收方面提供优惠。韩国之所以实施重点扶植出口战略工业的政策,是由韩国的历史和国情特点决定的。韩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