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资本剥削理论及其现实解读

合集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剥削的描述和比喻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剥削的描述和比喻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剥削的描述和比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马克思恩格斯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和他的合作伙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机制。

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剥削的描述和比喻是极为精辟和生动的,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剥削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利用工人的劳动力,获得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他们用“不劳而获”这个词来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行为,认为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中最基本的矛盾之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中使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绘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过程。

他们把资本家比作吸血鬼,而工人则是被吸血的对象。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就像吸血鬼吸取生命力一样,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

这种比喻生动地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掠夺性和残酷性,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关系。

另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使用了“黄金”这个比喻,来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资本,就像拥有了一块块黄金一样,可以随意支配和操纵。

而工人们则像是黄金的矿工,被迫去为资本家挖掘出更多的黄金。

这个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利用和剥削行为,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剥削关系。

总的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剥削的描述和比喻,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他们通过这些描述和比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机制,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关系,进而引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探讨。

他们的理论贡献不仅对当代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对我们认识和改变社会现实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字数已达要求】【注】本文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剥削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于剥削的比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包含了对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分析。

这两个核心概念被认为是了解资本主义制度运作和经济不平等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并解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与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其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主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剩余价值的获取。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为了生存需要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超过自己生活所需的价值。

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是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所得到的利润和财富增长的重要来源。

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工人无法享受到他们创造的全部价值,而是只能获得工资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的产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资本家可以积累更多的财富,而工人则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

这种不平等关系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一种基本矛盾,即资本家利润与工人工资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产生源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

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取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而实现了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主义剥削的具体过程可以通过劳动价值论来分析。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实际上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出了对应于他们劳动时间的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为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工人的劳动力转换为商品,再以商品的形式出售从而获取利润。

这种过程实质上是将工人的劳动力抽象化为价值,而工人自身则成为资本家用来获取利润的工具。

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在于,工人为了生活被迫卖出了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取了工人创造的价值。

这种剥削程度决定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是反对剥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反对剥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反对剥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其核心概念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是反对剥削的理论。

一、剥削的定义和本质剥削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为了生存,被迫将一部分劳动成果转交给资本家占有和支配的过程。

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控制了对劳动者的剥夺。

剥削使得资本家能够通过占有劳动产品获取利润,而劳动者仅仅得到了有限的工资报酬。

剥削是社会不公平和阶级对立的直接体现。

二、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两个具有对抗性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由于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成为剥削阶级,而无产阶级则只能靠卖力气生活,承受着剥削的压迫。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对剥削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剥削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通过将劳动力商品化,将劳动力剥离劳动者本身,进一步加剧了剥削的程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利润原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是由无偿剥夺无产阶级劳动成果所产生的,它是榨取剩余劳动的结果。

反对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和理论基础。

它追求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通过消除私人财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化的方式,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了公平正义的原则,追求社会阶级的消亡和全人类的解放。

然而,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并不总是能够成功,有些国家试图在实施社会主义时陷入了官僚主义和集权主义的泥淖。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也通过一些改革措施减少了剥削程度,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这使得一些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质疑。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当代启示1. 引言1.1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对当代世界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贯穿他的著作始终,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内在矛盾和剥削机制,对未来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革提出了深刻思考。

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经济逻辑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如生产力的辩证发展与私人占有的冲突、剩余价值的生产与无限增长的矛盾等。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市场竞争会导致生产者之间的利润追逐,最终加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剥削。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逻辑是一种自我摧毁的体系,其内在矛盾将最终导致社会的解体和重建。

当代世界正面临着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等多重挑战,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马克思的理论,从中汲取智慧,探索未来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可能性。

只有在深刻理解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资本主义经济逻辑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经济逻辑的内在矛盾可谓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的核心之一。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与生产关系的相对落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这种矛盾体现在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与工人阶级的利益诉求之间的冲突上。

资本主义经济逻辑中的另一个矛盾在于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通过商品经济将人们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关系,从而导致了货币的普遍崛起和货币关系的膨胀。

这种货币关系的扩张往往会导致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使整个经济体系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

资本主义经济逻辑中的竞争与垄断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通过自由竞争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垄断和资本的集中,竞争的程度逐渐减弱,从而导致了市场失灵和资源的浪费。

资本主义经济逻辑内在的矛盾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正式提出来的。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中产生财富的过程的阐释,指出了由劳动到资本之间的财富的变化,以及财富的转化和分配方式。

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职位、价格和资本主义的利润。

2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特点
(1)劳动的形态有所不同。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劳动过程,其过程或形态不仅是劳动力的购买和出售,也包括了资本投资、以及有关价格、贸易、负担等劳动。

(2)价值分配方式有所不同。

马克思认为,社会和市场上的价值通过更多层次的价值分配而实现。

劳动的收入是由其劳动产生的价值来决定的,而资本的收入则是由其对价格控制而实现的。

3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1)从理论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从理论上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它指出了劳动和资本之间发生的活动,并说明了财富如何在劳动力和资本之间流动。

(2)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少数资本家以剥削和
攫取的方式获得大量财富,而劳动者只能依靠其劳动获得有限的收益。

4结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不仅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

它为社会、政治和经济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可以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他社会运动现象,同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马克思主义对剥削与压迫的揭示

马克思主义对剥削与压迫的揭示

马克思主义对剥削与压迫的揭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剥削与压迫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们都无法摆脱剥削与压迫的束缚。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对剥削与压迫的揭示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剥削是指一部分人依靠占有生产资料,通过剥夺工人剩余价值的方式获取暴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

工人以劳动力为唯一的财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财富。

这种剥削关系的存在,导致了社会财富极端不平等的分配。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剥削与压迫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认为,剥削与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度的存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使资本家能够占有生产资料,压制工人阶级的发展。

资本家通过拥有生产资料的优势,完全掌握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权力,进而对工人进行压迫。

这种压迫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组织和雇佣关系上的,从而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剥削。

此外,马克思主义对剥削与压迫的揭示还分析了其社会后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与压迫造成了社会贫富分化、阶级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

少数资本家占有巨大财富,而绝大多数工人则陷入贫困和剥削之中。

这种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分裂和社会不公正的现象,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紧张状态。

同时,剥削也剥夺了工人的自由,使他们失去了工作的尊严和权益。

马克思主义对剥削与压迫的揭示不仅提供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还激发了人们对解放的思考和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解决剥削与压迫问题,必须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化,工人成为社会的主人,劳动和生产关系得到彻底变革。

这样,剥削与压迫将不再存在,人们能够在平等和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然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想,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剥削与压迫的存在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结构中的,仅仅通过理论的阐述是无法改变这个问题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与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与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与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体系,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内在矛盾以及其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资本主义被描绘成一种充满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经济制度,而这些矛盾也是导致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内部矛盾不断加深的根源。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在于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揭露。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生产关系是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剥夺工人的劳动成果,从而获取利润。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问题的存在,从而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着重于揭示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和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会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但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僵化和阻碍,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种周期性的危机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困扰,也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还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力的压榨和剥削。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被当作商品出售,工人的劳动被剥削为资本家的利润。

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不断加剧,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逐渐恶化,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化,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与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危机以及劳动力剥削等问题的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我们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和理论指导。

剥削理论

剥削理论

剥削理论之见1剥削的定义: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剥削就是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

2剥削理论的详解: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在一般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增长量(即剩余价值量)与所投入的价值总量(包括劳动力的价值量和生产资料的价值量之和)成正比。

这就必然地形成一个自然的剩余价值分配规律:一般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价值增量(即剩余价值量)将会要根据各主体所投入的劳动力价值量或生产资料价值量的比例来进行分配的。

也就是说,谁拥有并且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越多,谁就会分配到更多的剩余价值量。

根据“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任何价值增量都由劳动者创造,都来源于“活”的劳动价值,由于生产资料中所内涵的劳动价值是一种“死”的劳动价值,并没有对价值增量产生贡献,生产资料的投入者并没有付出劳动,却得到了剩余价值,这是一种“无偿占有”,这是一种“剥削行为”。

剥削理论也就由此而诞生。

3剥削的产生: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由于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而作为劳动者的工人缺少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从而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后代的繁衍。

正是因为生产资料被个别人占有,从而导致了剥削的产生。

4剥削程度:剥削程度就是指工人们创造的价值增量,被剥削掉的比例。

决定剥削程度的因素可能有这么几个。

(1)剥削程度与制度设计有关(2)剥削程度与工艺技术进步有关。

正如书上所讲的,有两种形式的剥削:一种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另一种则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

当制度允许工人较长时限工作时,资本家可通过绝对剩余价值剥削方式;当制度不允许工人长时间工作时,资本家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相对剩余价值形式的剥削)来剥削工人。

比较两种形式的剥削,第二种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率明显提高了,“血汗工资制度”里面所谓的“血汗”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5资本的盈利: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体系和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者长期以来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并坚信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展开论述。

一、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剥削。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出卖劳动力给资产阶级,而资产阶级则占有生产资料。

这种生产关系造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化的结果,工人阶级由于无法占有生产资料,被迫进行雇佣劳动,从而受到资本家的剥削。

二、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剩余价值实质上是由工人阶级创造的。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根本动力。

三、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内在地存在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经济周期性地发生危机。

这种危机一方面来自生产无法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来自资本积累的不平衡和无限扩张的矛盾。

四、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存在着对立利益。

工人阶级通过组织工会和进行罢工等斗争,争取自身权益,追求公平和正义。

五、资本主义的特权和不平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还包括社会和政治领域。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掌握经济和政治资源,形成了一种特权集团,导致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暂时的历史现象,它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因为资本主义内在地存在着矛盾和危机,无法永远持续下去。

随着无产阶级的觉醒和阶级斗争的升级,社会主义将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指明方向。

总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其剥削本质、经济危机、阶级斗争以及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剥削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剥削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剥削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一理论探讨了剥削问题,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分配问题。

本文将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并深入探讨其与剥削问题之间的关系。

1.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其中所包含的劳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价值,并得到相应的工资报酬。

然而,资本家却以市场价格将商品出售,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从中获得剩余价值的收益。

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可以归结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购买劳动力,劳动力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商品并出售,从而实现剩余价值的产生。

这一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被马克思称为剥削。

剩余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其计算公式为剩余价值除以可变资本和常量资本之和的比率。

2.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与争议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运作机制及其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占有引发了社会阶级矛盾,为被剥削阶级的觉醒和斗争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剩余价值理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理论过于简化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复杂性。

他们指出,市场机制和竞争环境可能会对剩余价值的分配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剥削并非是绝对的。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其他理论来解释价值形成和利润产生的问题,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了质疑。

3.剩余价值与剥削问题的现实分析尽管剩余价值理论在理论上存在争议,但对于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问题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成为了当代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其中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主要通过公司的利润和高薪资资本家等形式体现。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之一,他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许多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以延续马克思的思想,继续探讨当代贫困问题。

一、马克思的贫困理论1. 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剥削机制,导致了贫困问题的产生和加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据了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而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所需。

由于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他们可以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将其转化为利润,而工人得到的报酬则往往远远低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2. 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些经济危机往往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工人的收入减少,从而加剧了贫困问题。

在经济危机期间,资本家往往会通过裁员、减薪等手段来维持自己的利润率,而工人则面临失业和生活困难,由此产生了更多的贫困群体。

3. 消费主义导致浪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消费主义的风气,人们追求奢侈品和过度消费,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消费主义也导致了社会贫困问题的加剧,因为大量的财富被用于奢侈品和过度消费,而无法有效地用于解决贫困问题。

虽然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机制的分析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贫富差距依然十分明显,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依然存在,导致了社会贫困现象的不断加剧。

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和思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探索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对于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分析也有当代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经济危机依然时有发生,而且往往会引发失业率的上升,工人收入的减少,从而加剧了贫困问题。

政府和社会应该在经济危机期间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工人的权益,缓解社会贫困的压力。

3. 环境和资源的浪费马克思对消费主义的分析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资本论》中的剥削观

《资本论》中的剥削观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名著作,其中提到了剥削的概念。

剥削是指一种经济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个人或集体(通常是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工具和资源,从另一个人或集体(通常是劳动者)那里获得额外的收益。

马克思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出售劳动力以获得生存所需的资金,而资本家则通过控制生产过程来获得额外的利润。

马克思认为,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不平等。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剥削分为两种类型:直接剥削和间接剥削。

直接剥削是指资本家直接从劳动者那里收取劳动力的报酬,而这笔报酬远远低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例如,如果一个工人在一天内创造了100 元的价值,而他的工资只有50 元,那么他就被直接剥削了50 元。

间接剥削是指资本家通过控制市场价格来获得额外的利润。

例如,如果一家公司生产出的产品市场价格高于生产成本,那么公司就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

这种利润就是通过间接剥削获得的。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直接剥削和间接剥削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

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转型,才能消除剥削关系,实现社会的平等。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提出了剥削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出他们的劳动力报酬之外的价值。

例如,如果一个工人在一天内创造了100 元的价值,而他的工资只有50 元,那么他的剩余价值就是50 元。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直接剥削获得的利润来源。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获得剩余价值,不仅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而且还可以用来进一步投资,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剥削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他认为,剥削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并且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缺陷。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转型,才能消除剥削关系,实现社会的平等。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资本逻辑,即资本家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逻辑。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本逻辑的剥削本质: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是通过剥削工人来获取利润的一种逻辑。

即使资本家通过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工人的工资仍然很低,因为资本家无法放弃剥削的逻辑。

这种剥削本质是资本逻辑的最核心之处。

二、资本逻辑的扩张倾向:资本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寻找新的市场和投资机会,这就形成了资本逻辑的扩张倾向。

投资一旦开始,资本家就必须不断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以及寻找新的市场和产品来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这种扩张倾向又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资本逻辑的危机性:资本逻辑是一种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的逻辑,因此资本主义也必然会陷入危机。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资本家会不断缩短生产周期,生产率不断提高,但由于市场规模和资源有限,最终会导致生产过剩、失业、经济危机等问题。

一、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呼吁关注社会公义。

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本质上是一种剥削的逻辑,而且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当代社会需要更多关注社会公义和环境保护,以促进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升级,同时维护社会稳定。

二、呼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要求实现人人平等,同时也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

当前,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

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关注社会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以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是一种过时的生产方式,需要革新和改进。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需要解决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加强改革开放,扩大市场开放程度,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进步。

剥削理论

剥削理论

剥削理论之见1剥削的定义: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剥削就是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

2剥削理论的详解: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在一般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增长量(即剩余价值量)与所投入的价值总量(包括劳动力的价值量和生产资料的价值量之和)成正比。

这就必然地形成一个自然的剩余价值分配规律:一般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价值增量(即剩余价值量)将会要根据各主体所投入的劳动力价值量或生产资料价值量的比例来进行分配的。

也就是说,谁拥有并且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越多,谁就会分配到更多的剩余价值量。

根据“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任何价值增量都由劳动者创造,都来源于“活”的劳动价值,由于生产资料中所内涵的劳动价值是一种“死”的劳动价值,并没有对价值增量产生贡献,生产资料的投入者并没有付出劳动,却得到了剩余价值,这是一种“无偿占有”,这是一种“剥削行为”。

剥削理论也就由此而诞生。

3剥削的产生: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由于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而作为劳动者的工人缺少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从而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后代的繁衍。

正是因为生产资料被个别人占有,从而导致了剥削的产生。

4剥削程度:剥削程度就是指工人们创造的价值增量,被剥削掉的比例。

决定剥削程度的因素可能有这么几个。

(1)剥削程度与制度设计有关(2)剥削程度与工艺技术进步有关。

正如书上所讲的,有两种形式的剥削:一种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另一种则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

当制度允许工人较长时限工作时,资本家可通过绝对剩余价值剥削方式;当制度不允许工人长时间工作时,资本家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相对剩余价值形式的剥削)来剥削工人。

比较两种形式的剥削,第二种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率明显提高了,“血汗工资制度”里面所谓的“血汗”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5资本的盈利: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资本主义剥削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资本主义剥削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资本主义剥削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探究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重要课程。

其中,资本主义剥削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剥削理论进行深入解析。

第一节:剥削与社会阶级在马克思主义中,剥削被定义为一种社会关系,即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所有者剥夺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剥削关系表现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只能出卖劳动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由资本家占有。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大基本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剥削者和统治者,而无产阶级则是被剥削者和被统治者。

资本主义剥削理论的核心就是分析和揭示这种剥削关系和阶级矛盾。

第二节: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形式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是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支配劳动过程,获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以劳动力的形式出现,而这种劳动力实际上是商品,劳动者则成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这个工资仅足够工人维持生存和再生产,无法覆盖他们所创造的全部价值。

因此,在劳动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剥削的形式有多种表现,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工人按照劳动时间进行工作,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身工资的价值。

而在剩余价值的分配中,资本家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利润归属于自己,而不归还给工人。

这种剥削形式使得资本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工人仍然处于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

第三节:资本主义剥削的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剥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具有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

在马克思主义中,剥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和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剥削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产物,而私有制则依赖于利润的追求和剥削的实施。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竞争和剥削的推动下会不断发展和集中,产生出大量的剩余价值,而这些剩余价值会以金融资本的形式存在,进而引发金融资本的膨胀和虚拟资本的产生。

虚拟资本的产生往往是不稳定的,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最终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正是基于这一观点,马克思预示了资本主义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到来。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也揭示了金融资本、垄断资本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密切关系。

马克思指出,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本开始迅速积累,并且与实体经济产生了合流和混合,形成了垄断资本。

这种垄断资本的形成使得少数大资本家垄断了市场,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形成了帝国主义。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用以分析和理解资本主义时代的帝国主义现象。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对于当代经济的现实意义也不容忽视。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资本得以更加迅速地扩张和流动,企业跨国经营和跨国并购更加频繁。

这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增加。

虚拟资本理论提醒我们,要警惕金融资本的过度膨胀和金融风险的积累,同时要加强监管和监控,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虚拟资本理论也提醒我们,要加强经济体系的实体经济建设,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以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分析虚拟资本的产生与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金融资本与垄断资本的关系,进而为我们制定经济政策和预防金融危机提供借鉴和启示。

试论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论述及其解读

试论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论述及其解读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资本本质一、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认识资本的本性在于增殖,即创造社会财富。

但是马克思从哲学角度进一步阐释了资本增殖的深层内涵,即它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而自行的增长和膨胀,其背后则是资本家和劳动者的一种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本性的双重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它极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不到一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另一方面,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社会走上一条充满冲突和对抗的不归之路,这正是资本“反和谐性”的必然后果。

(一)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存在的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没有国家的保护、没有私有制的运行,便不可能有资本的产生。

资本家们依靠私有制,并服务于私有制,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赚取剩余价值。

第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的使用价值则体现在劳动力本身去从事劳动进而去创造价值。

资本家正是利用劳动力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使之占为己有来发家致富的。

马克思在论述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后,分析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增殖过程,在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剩余价值的产生。

从而深刻揭示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

第三,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积累。

一般来说,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就是将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全部过程,并论证了所有资本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过来的。

第四,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率的深刻剖析,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

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以及当前我国的剥削现象

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以及当前我国的剥削现象

文章编号 :6 3 29 (0 0 0 — 0 10 17 — 5 6 2 1 )8 06 — 2
剥削是一 个非 常敏感 同时又是一个 我们必须正视 的问 题。正确认识剥削 , 有助于我们认清 当前 的社会矛盾 ,团结 “

在了理论 界面前。这就需要我们保持 与时俱进 的精神状 态,
客 观 的科 学 的分 析 和把 握 剥 削 的 基 本 内涵 。
众所 周知 , 马克思 、 恩格斯虽然对资本主义剥 削给予最
彻底 、 最猛烈 、 尖锐 的批判 和揭露 , 最 但却 从未否定资 本主 义剥削存在 的合理性和历史必要性 。在《 资本论》 , 中 马克思
曾 经 不 止 一 次 地 肯 定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方 式 的历 史 作 用 。 他认
二 、 克 思 的 剥 削 理 论 主 要 内 容 马
切可 以团结的力量” 尽快 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的奋斗 , 目标。本文尝试回到经典著作 , 认真 厨渎领会马克思经典博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 剥 削 的 理 论 是 建 立 在 劳 动 价 值论 和 剩
学理论 , 以此 分 析 多 种 剥 削 观 点 , 就 如 何 认 识 我 国现 阶段 并 的剥 削 现象 提 出新 看 法 。
之 外 的 物 与 物 之 间 的 社 会 关 系 。”筛 四 ,只是 社 会必 要 劳 “
从未对剥削专门下过定义, 但在马克思 主义的经典 著作 中对
剥 削尤 其 是 资 奉 主 义 的 剥 削 问 题 有 过 大 量 的 分 析 。马 克 思
在《 资本论》 中为 了揭示资本主义制度 的本质及其发展现律, 在通篇论述中, 每一个 问题都直接或问接地 与剥 削这个 问题 相联系 。这主要是 由于剥削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中的作用 决定 的, 也就是说, 主义经济制度 的确立和 发展 . 资本 始终是 与剥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毫不夸张地说, 削是资本 主 剥 义经济制度的核心 内容 。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中贫富差距的产生和扩大的根源,并寻求解决贫困问题的办法。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剥削劳动力,通过剩余价值的榨取来获取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获取了大部分的 wealth,而劳动者却只能得到微薄的 wages。

这种剥削劳动的本质使得贫富差距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日益扩大,穷人越来越贫困,rich人越来越富有。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着劳动力商品化的问题。

在这种制度下,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可以被购买和出售。

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资本家会尽量压低劳动力的价格,使得工人处于贫困的境地。

劳动力商品化也导致无业者的存在,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劳动力能力的人才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找到工作。

马克思还关注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社会结构问题。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由两个对立的阶级组成:bourgeoisie(资产阶级)和proletariat(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通过垄断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控制,掌握了社会的资源和财富,而无产阶级则被压迫和剥削。

这种对立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的存在。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当代社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意识到贫困问题的存在,并深入了解其根源。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我们才能找到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我们应该重视劳动力的价值,并寻求提高劳动力的定价和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我们还需要关注社会的结构问题,努力消除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虽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过于强调经济因素的作用,忽视了其他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对贫困问题的影响。

贫困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多个方面。

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取多种手段和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性质:课程论文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A论文题目:马克思的基本剥削理论及其现实解读任课教师:***专业班级:初阳学院综合理科113班数学专业*名:***学号: ******** 成绩:2013年11月马克思的基本剥削理论及其现实解读朱佳瑜综合理科113班 11990322摘要:“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正确认识和对待剥削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马克思的剥削理论认为,剥削属于历史的、经济的和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范畴。

在我国现阶段,判断剥削的标准应该以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为基础,看其是否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是否存在雇佣劳动关系,以及是否产生剩余价值进行合理分配来判断。

据此标准,我国现阶段存在剥削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在总体上不存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要超越道德层面看待剥削,运用马克思关于剥削的传统标准分析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剥削的内涵和真谛,对剥削程度能够自觉加以限制。

剥削现象由来己久。

自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它一直存在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

《辞海》对“剥削"一词的解释为:“凭借私有财产无偿地攫取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行为。

”古人说是“剥削黔黎,涂毒天下”,可见,“剥削”的词义是残酷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剥削"看成是“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乏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

”西方经济学给出的剥削(exploitation)定义[1]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开发、利用,如为社会福利或私人收益而开发自然资源;二是指用某物获取他人利益,如财主、债主与贫民的关系即是如此。

“剥削”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由此看来,正确认识和对待剥削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和演化,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演变,“剥削”这个过去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了。

什么是剥削?我国存在不存在剥削?在哪些地方存在剥削?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剥削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重新认识和判断。

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从马克思关于剥削的本意入手并结合我国现代化的实践来探讨剥削问题,以免引起思想和理论上的混乱,妨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一.马克思的资本剥削理论研究我国现阶段剥削现象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地定义剥削,但是马克思对其内涵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这从剩余价值论的全部内容阐述中得到证实。

《资本论》指出:“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

”[4]因此,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理论,必须首先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3]进入《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在讨论新价值创造的同时考察了旧价值的转移问题,提出了(C+V+M)的问题。

在商品价值(C+V+M)中,C 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V 是劳动力的价值,M+V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M是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在这里,新价值的创造是劳动者的事,与非劳动的资本等生产要素无关;资本家的劳动被看成是与劳动者对立的唯利是图的不良行径而排除在“劳动”概念之外;在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掩护下,资本家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尽管资本家用它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

”但是,“不论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好像同最初的商品生产规律如何矛盾,但这种占有方式的产生决不是由于这些规律遭到违反,相反地,是由于这些规律得到应用。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剥削表面上是一个符合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规范的剥削行为和剥削过程。

这种规范的要义是,劳动者是完全的自由人,资本雇佣劳动的过程遵循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

在这个表面平等的规范下,以占有不同生产要素为依据,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关于剥削理论的基本要义[5]。

依据马克思的阐释,剥削是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无偿占有他人的剩余价值或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或者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马克思剥削理论的两个支撑点。

劳动价值论决定了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劳动创造新价值,资本只转移价值。

在价值的创造上,劳动是积极的,资本是消极的。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决定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或资本无偿占有,所以在价值的分配上,资本是积极的。

劳动是消极的。

产生剥削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公平,只要存在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关系就必然存在剥削,铲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消灭剥削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无剥削社会)实践的必然选择。

所以,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具有极强的公平意识和革命性[2]。

二.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吸引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2009年底,我国批准设立外资企业67.6万家,实际利用外资9191.7亿美元。

2008年,占全国企业总数3%的外资企业,创造了全国29.7%的工业产值,21%的税收。

53%的出口,直接吸纳就业4500万人,相当于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每8人就有一个在外资企业工作[2]。

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是一个地区发达的成因和标志,广东、江苏的非公有制经济已占GDP的60%以上。

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全省GDP(2.2万亿)近80%,还创造了全省60%的税收,76%以上的外贸出口,9087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

30多年来,我国约有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其中95%以上来自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经济已占我国GDP的60%,沪深两市非公有制企业上市公司570余支[2]。

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主要存在于私营和外资企业领域。

私营和外资企业主的收入中,尽管有他们自己劳动的报酬,但有一部分是无偿占有雇工的剩余劳动。

显然,外企老板是外国资本家,如果外资得不到剩余价值,就不会到我国来投资。

“外国资本家总是资本家,钱他们肯定要赚”[7],他们的收入中占有一部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其剥削是不言自明的。

但是,它给我国带来了比较稀缺的大批资金,先进的技术,先进的企业经营方法和管理理念,及时的国际市场信息,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来源,为我国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正如邓小平所说:“他赚,我们也赚,而我们得的益处总比他得的多。

”那么私营企业呢?为了能够更清晰地说明我国私营企业是否存在剥削这个问题,我们试举例对“剥削”进行界定。

假定一家私营企业在一个生产周期内生产的产品价值是:80C+[5V’+15V”]+20M=120其中80C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5V’是私营企业主劳动力的价值;15V”是企业工人劳动力的价值;20M 是企业利润。

再假定在生产中,劳动贡献率为1/2,其他要素的贡献率为1/2;企业工人和私营企业主的工资与他们的劳动贡献成正比。

那么,对20M的分配情况是:私营企业主凭80C得到20M 中10个单位的M,因为在这个企业的一个生产周期中,生产要素的贡献率为1/2;剩下的10M,在私营企业主和企业工人之间按劳动贡献进行分配,私营企业主凭自己的劳动贡献得到10M 中的1/4,即2.5个单位的M,企业工人得到10M中的3/4,即7.5个单位的M。

这说明在这个企业中,只要企业工人得到了(15V+7.5M)=22.5个单位的总收入,就不存在剥削;如果这个企业的工人得到的总收入在15单位(相当于劳动力价值)和22.5单位之间,则意味着这个企业存在着剥削,这时企业工人虽然得到了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但与私营企业主分享利润时没有得到应有的份额;如果这个企业的工人得到的总收入小于15单位,则意味着这个企业工人不但不能与私营企业主分享企业利润,而且连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也得不到,这个量的范围内的剥削,是一种连“表面上的等价交换”都做不到的剥削。

很显然,以上对剥削的界定,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剥削理论的基础之上加进了两个新“元素”:一是承认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及其劳动创造价值,二是非劳动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价值的分配。

其基本依据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私营企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这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新解释[5]。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新理解,一是尊重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因为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二是尊重非劳动的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和价值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中的作用,这些生产要素虽不创造价值,不是价值的源泉,但它是价值分配的依据。

这说明,“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意味着剥削;“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能涵盖“按劳分配”。

同时证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完全正确的[5]。

三.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从理论上分析,首先,剥削是与剩余价值相联系的经济范畴。

剩余价值、剩余产品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经济活动中是存在的。

其次,剥削又是与生产资料私有权相联系的范畴。

凭借生产资料私有权获得超过雇佣劳动力价值的剩余部分,必然带有剥削的性质,尽管其手段可能是合法的。

从现实来分析,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参与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分配的现象逐渐出现,近些年已经较多地存在。

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随着私营、外资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将会继续增多,这是可以肯定的趋势[6]。

要超越道德层面看待剥削。

剥削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剥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存在,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劳动生产率发展相对不足,尚未达到足以使剥削彻底消灭的程度,而劳动生产率发展相对不足又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还不能覆盖全社会,还必须在公有制占主体的情况下,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水平不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情况下,剥削现象和剥削行为以及对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的追求,仍然具有推动技术进步、生产方式改进以及社会生产关系调整与改良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