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药物引起的心血管毒性反应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防治方法

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防治方法
预防:
02
化疗后出现粒细胞减少(<1.5×10/L)或粒细胞缺乏(<1.5×10/L)时用CSF至白细胞数再次恢复到10,000/mm3。 部分患者用CSF可能引起骨痛,用镇痛药或停药后可缓解。
治疗:
使用CSF
粒细胞输注标准:
输注粒细胞
粒细胞输注标准: ANC<500/mm3 伴严重感染应用适当的抗菌素24~48小时无效; ANC<500/mm3 伴不明原因发热用广谱抗菌素无效; 骨髓严重抑制时,输注异体WBC可能会出现致命的输血性移植物抗宿主/tGVHD。 粒细胞数>500/mm3或感染控制即应停止输注粒细胞。 输注粒细胞可能出现寒战、发热等症状,用消炎镇痛药可缓解。
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及防治方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者:
化疗药物作为细胞毒的药物,选择性不高,在杀灭肿瘤的同时,对增生活跃的骨髓、胃肠道粘膜、生殖细胞、毛发和肝、肾等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种类
内容
治疗因素
抗肿瘤药物(种类、剂量、应用方式)
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组成、用药顺序等)
患者因素
以往治疗情况(用药总量、治疗次数、合并放疗等)
与末次治疗的间隔时间
全身状况、年龄
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不良反应发生有关的因素
化疗不良反应的分类
分类方式
类别
内容
按时间
急性
用药后1~2周内的毒副作用
亚急性
用药后2周至3个月的毒副作用
慢性
超过3个月的毒副作用
02
改变给药方法
03
治疗原则
博来霉素——肺损伤
01
丝裂霉素——肺纤维化

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防治

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防治

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防治抗癌药物和其他药物不同,抑制生长和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内继续繁殖的正常细胞同样有毒害作用。

尤其是对骨髓造血细胞与胃肠黏膜细胞同样有毒害作用,常是化疗药物提高疗效的主要障碍,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患者的愈后或导致死亡。

毒副作用的产生因药而异、因人而异,影响毒副作用因素很多,如投药方法、剂量、其他药物的干扰、年龄、全身状态等。

根据毒副作用出现时间,表现为急性、慢性或迟缓性,又因在体内药物分布与组织亲和性不同,表象出各脏器特有的毒副作用,常见的毒副反应分为局部、全身和脏器反应三种。

1、局部毒型反应局部反应主要由静脉注射所引起,占全部毒副反应的2—5%。

一般表现为静脉炎,若因药物血管外漏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重者可出现局部溃疡和坏死,特别是ADM、MMC、VCR、VLB、NH2等药物,血管外漏可引起难以治疗的局部坏死,一旦漏出或可疑漏出血管外时,用生理盐水注入局部皮下加以稀释或用1/6的硫代硫酸钠溶液局部皮下注射,也可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并用冷袋冷敷6—12小时,或用50%硫酸镁湿敷。

预防静脉炎的方法,可将化疗药物稀释到一定的浓度或从输液管内冲入,需长期注射的患者,应先由远端小静脉开始注射,并应两侧肢体交替注射,局部可热敷。

2、全身毒副反应①、过敏反应抗癌药物引起过敏反应表现全身发红、手足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哮喘、意识丧失,ASP、VCR、BLM、MTX都可引起过敏反应,当疑有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并应用抗组织胺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对症治疗。

②皮肤黏膜反应和脱发抗癌药物最能发挥作用的对象是分裂旺盛的细胞,因此,抗癌药物对皮肤、毛发、口腔黏膜、消化道黏膜及骨髓等毒副作用显著。

表现为脱发、皮肤和指甲色素沉着,BLM 引起皮肤角化及Raynaud氏现象,以上毒副作用停药后可以减轻或恢复,不需特殊处理。

③化疗药物致癌近年来,由于对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进展,患者5年或10年生存率有所提高,故出现了化疗药物所致重复癌问题,例如因放射线照射发生白血病已广为周知,最近何杰金氏病及真性多血症在缓解期中、白血病的发病率增高,其原因认为系因使用烷化剂、亚硝尿类药物所致,这是今后应用化疗药物值得注意的问题。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

Fe3+
右 丙 亚 胺 Fe3+ Fe3+ 蒽环类抗癌药 蒽环类抗癌药
自由基
线粒体
损伤

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显示DEX 对接受蒽环 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具有显著的心脏保护 作用,且不影响蒽环类药物的抗肿瘤疗效。 2004 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 也证实右丙亚胺可以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者使用多柔比星所致的心肌损伤。 国内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也证实右丙亚胺与多 柔比星联合治疗乳腺癌、淋巴瘤时,对由多柔 比星引起的心脏毒性保护作用明显。 《ACC/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中指出右丙亚胺对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 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另外,2010 年《非霍奇金 淋巴瘤NCCN 指南》和《老年肿瘤NCCN 指 南》中都明确指出如果治疗使用蒽环类药物应 当密切监测心功能,可加用右丙亚胺作为心脏 保护剂。

其他的心脏保护剂,包括辅酶Q10、左卡尼 汀等,也许具有心脏保护效果但他们阻止 心肌病的机制和能力尚需进一步探讨。最 新的Meta 分析显示辅酶Q10、左卡尼汀、N乙酰半胱氨酸、维生素C、维生素E 等都没 有明显的蒽环类化疗心脏保护作用,而 DEX 可以使患者明显获益,心衰的发生率 明显降低。


一些研究显示舒张功能障碍是蒽环类药物 诱导的心功能障碍的早期表现,因此,用 多普勒超声心动检查心脏舒张功能对于早 期监测心脏毒性是一个敏感的方法。

cTn(心肌肌钙蛋白)T/I:应用蒽环类药 物化疗的患者cTn的水平显著增高,且与心 脏舒张功能不全相关。在出现显著的LVEF 变化前,cTnT/TnI即可检测到阿霉素等阿 霉素等蒽环类药物导致的早期心脏毒性。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多种无创监测方式, 主要是用于监测心功能变化,如超声心动 图、MUGA 、心肌酶谱、血清肌钙蛋白、 脑钠肽等。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可分为近期毒性反应和远期毒性反应两大类。

近期毒性反应一般指发生于给药后4周内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又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大类。

一、局部反应抗肿瘤药物的局部反应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局部渗漏引起的组织反应或坏死及栓塞性静脉炎,与一部分抗肿瘤药物的组织刺激性有关。

一旦疑有外渗发生,应采取:1、停止输液2、限动肢体3、回抽外渗药物4、拔针5、外渗部位避免施压6、有指针时按不同药物,局部使用解毒剂7、按不同药物局部冷敷或热敷8、抬高肢体9、报告和记录10、局部用中药或硫酸镁。

静脉炎的处理防胜于治,药物应稀释到一定浓度,滴注时调节好滴速,选择深静脉或中央静脉置管均有意义。

使用PICC对防止药物外渗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二、全身反应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种。

局部反应表现为沿静脉出现的风团、荨麻疹或红斑,常见于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如静脉使用氢化可的松或生理盐水后仍可继续用药,但速度宜慢。

在用药开始后15分钟内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应视为全身过敏反应,可表现为颜面潮红,荨麻疹、低血压、紫绀等,需立即停止输液并作相应处理。

2.发热如以低剂量做试验,严密观察体温、血压、及时补液,使用退热剂及激素,可避免严重后果。

3.造血系统反应由于半寿期的不同,最初常表现为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的减少,其次是血小板的减少,严重时血红蛋白也降低。

仅有少数药物没有或少有骨髓抑制。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的程度与患者个体骨髓储备能力关系密切。

用药前有肝病、脾亢、接受过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或过去曾行放/化疗者更易引起明显的骨髓抑制。

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对于停药后2-3周恢复。

4.胃肠道反应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食欲不振为化疗最初反应,出现于化疗后1-2天,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孕酮类药物有助于改善食欲。

恶心和呕吐目前用于止吐的药物主要有5-HT3受体拮抗剂、胃复安、地塞米松、氯丙嗪等。

目前常用5-HT3受体拮抗剂单用或联合地塞米松,可加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异丙嗪等。

乳腺癌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及其特点课件

乳腺癌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及其特点课件

化疗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蒽环 阿霉素
表阿霉素
烷化剂 环磷酰胺
异环磷酰胺
顺铂
微管拮 多西紫杉醇 抗剂 紫杉醇
抗代 卡培他滨 谢类 5-Fu
靶向 曲妥珠单抗 药物 贝伐单抗
左室功能不全 3-26%
0.9-3.3% 7-28% 17%
2.3-8%
2-28% 1.7-3%
心肌缺血
1.7% 1-5% 3-9% 1-68% 2.3%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 Apr 18;4:CD006243.
Her2通路对于心脏的保护作用
Panel A:在erbB2突变的小鼠模型中,由于her2通路的调节缺失,导致蒽环类心 脏毒性的敏感性增高 Panel B:临床研究证实,曲妥珠单抗能够调节蒽环的心脏毒性 Panel C:Her2通路能够增强gp130介导的survival pathways,抵抗蒽环的心脏 毒性。曲妥珠单抗拮抗了Her2通路,抑制了survival pathways,增强了蒽环的心 脏毒性 LIFR: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receptor
Epirubicin VS.
LD
0.95(0.39-2.33)
0.3
0.5
1
Less cardiotoxici
1.6
3.0
More cardiotoxici
2014 ASCO abstract # 1056
紫杉联合蒽环较单用蒽环心脏毒性有所增加
Cardiotoxicity (all grades)
Cardiac death
1 0 1 0 1 1 0 0 0 0 0 0
NYHA: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抗癌药物的主要毒副反应

抗癌药物的主要毒副反应

抗癌药物的主要毒副反应目前用于临床的多数抗癌药物无选择性。

它们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增殖旺盛的上皮细胞,如骨髓细胞,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生殖细胞等均有严重损伤,对机体重要器官,如心、肝、肺、肾、神经系统等也有一定毒性作用。

抗癌药物在出现疗效的同时,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因此熟悉各种抗癌药物的毒副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和减轻其毒性反应极为重要。

一、局部反应:(一)静脉炎:是抗癌药物对血管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常分为红热型、栓塞型和坏死型三种。

当静脉注入或输入对血管内膜刺激性大的抗癌药时,出现发热、肿胀、疼痛,可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变硬,色素沉着、疼痛、血流受阻,严重者可出现局部剧痛,皮肤发黑坏死,重者深达肌层。

红热型较栓塞型较常见,而坏死型少见(伴有血栓形成)。

1、常见药物:NVB、HN2、MMC、VLB、VDS、VM-26、ADM、VCR、EPI、DNR、MTH、5-Fu等.2、护理:①正确选择血管:严格按血管选择原则进行操作,应予外周静脉条件好的血管进行,长期化疗者应制定血管使用计划;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外不宜使用;乳腺癌术后患侧禁用。

②掌握好药物浓度:刺激性较强的抗癌药物稀释药液浓度不宜过高,最好采用中心静脉输入;两种抗癌药物之间使用等渗液体100-250ml彻底冲洗血管。

(二)局部组织坏死:许多抗癌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可因各种原因渗漏到注射部位周围的皮下组织,引起局部严重的毒性反应。

表现为局部渗出区域的皮肤红斑、肿胀、疼痛(烧灼样),严重者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如侵及肌腱及关节,需手术切除甚至截肢。

1、常见药物:NVB、VLB、VCR、VDS、MMC、HN2、ADM、EP2.2、护理:①应选择前臂大血管进行给药,切忌在靠近肌腱、韧带、关节处静脉注药,一旦出现药物漏出血管外或病人出现局部疼痛或烧灼感等可疑渗漏症状时,均应立即按以下原则处理:A:立即停止药物注射,保留注射针头于血管内;B:尽量回抽残留的药物(回抽的血及液量以3-5ml为宜);C:注入相应的解毒剂后拔针;D:局部用相应解毒剂行环行封闭;E:局部冷敷或冰敷;F:抬高患肢;G:报告医生并详细作好记录。

抗癌药物引起的心血管毒性反应及其防治

抗癌药物引起的心血管毒性反应及其防治
: 抗肿 瘤药物对 消化系统 的不 良反应 及其 防治 … …… ……… ………… …・
… … … … ”
周 爱萍
; 抗肿 瘤药物对 泌尿生殖 系统 的毒性及其 防治 … …… ……… ………… …・
j 生物反应调节剂的不 良反应及其处理 ……………………………………・ 储 大 同 赵 龙妹
< 1 %, 4 0mg m。 为 1 ~ 2 , O 在 5 / 时 因此 目前 将 累积量 定于 5 0mg m。 0 / 以下 。 1 1 2 心脏毒 性 反应机 制 .. 一般认 为 与其在 体 内 形成大 量 自由基有关 , 阿霉素 中 的蒽醌基 团 , 多种 在 还原酶 及 NADH脱 氢酶等酶 系统 的作用 下 , 原为 还 半 醌 自由基 , 者与 氧作 用 产 生 超 氧 离 子 ( ) 后 0 , O 经 歧化 可 生成 O 和 H O ; O。 解 产 生 的羟 H2 裂 自 由基 ( ) O: 更活泼 。这些 自由基 可 以引起 OH 较 线粒体 、 微粒 体脂质过 氧化 , 多 种细胞 产生强 烈的 对 损伤作 用 。体 内的超氧歧 化酶 (OD) s 和谷胱 甘 肽过 氧化物 酶 ( S — x 可 以及 时 催 化 H: 及 过 氧 化 G HP ) O
心脏毒性 反应 。常发生在用 药后不 久或正 在用药期 间, 主要表 现 为心 电图 的改 变 。多数病 例该 反 应短
暂 、 逆, 可 不会造 成 慢性 心功 能 障碍 , 亦 有报 道个 但 别 出现 急性 左 心功能失 常 、 包炎一 心 心肌 炎综 合病的
严 重症状 , 有死亡 。 据 目前使用的 AD 治疗方 偶 根 M 案, 这种情 况极 少见 。( ) 2 慢性 ( 急性 ) 亚 剂量 累积性 心脏毒性 : 常发生在 治疗后 数周 或数年 , 大多 可于 1

化疗药物对心脏毒性的防治及护理

化疗药物对心脏毒性的防治及护理
• 1、起病隐匿,在末次用药后3个月发病者最多
• 2、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疲劳、部分患者进行性呼吸、分者进 行性呼吸急促、困难。肺水肿、心衰。心衰者死亡率达60%
• 3、病理改变有肌纤维破坏和消失、线粒体水肿、心肌空泡变性 等
• 迟发心脏毒性 • 1、在用后5年5年后发病,包括亚急性患者临床上出现失代偿 • 2、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速、传到室颤、传导阻滞、
用药期间或在用药后数年才表现出来
(五)抗代谢药:
• 5-FU、吉西他滨 • 5-FU:主要心脏毒性:心悸、胸痛、心肌缺血、急性冠状动脉综
合征 • 大多数抗代谢药的心脏毒性是可以治疗的。 • 对以前有心脏病的者,抗代谢药治疗时须谨慎。
(六)其他
• 马利兰、长春花碱、高三尖杉酯碱、维甲酸、伊马替尼
二、化疗期间心脏功能的监测
• 监测 • (1)、实验室检查 • (2)、心电图及超声心电图 • (3)、其它
心肌生物标志物: 心肌肌钙蛋白可早 期发现心脏毒性, 预测左心室功能障
碍严重程度
实验室检查
BNP及BNP前体 发现亚临床心脏毒性, 特别是舒张功能障碍
0 2 01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
01
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 QT间期延长、心肌缺血 等损伤
思考
• 回忆一下我科疾病常见哪些化疗方案中包括心脏毒性药物?
• 使用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和观察要点?有没有继续需要改进的?
R-DA+EPOACH方案: 美罗华0.6 +VP1685mg + VDS1mg+表阿
25mg(D1-D4)
+CTX1.2+G-CSF375ug(D5)
猝死等。
• 3、病理表现现:心肌纤维变性、空泡变性、肌细胞肥大

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泌尿道梗阻
需完全卧床
室性心律 失常
有心功能不 全症状, 治疗无效 心包填塞 需手术
《肿瘤学》周彩存等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第一版.
脏器损伤:肺损伤
发生率2%-40%,大部分3%左右1 引起肺损伤的药物
症状表现
急性间质性 肺炎综合症
非心源性 肺水肿综合症
早发型肺损伤 相关药物
活质量
促、低血压症状
Hb≤10g/dL,且有症状,EPO 种类
治疗
– 浓缩红细胞
– 全血
《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于世英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第一版
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
导致自发性出血
– 外周血小板计数<50×109/L,引起皮肤或黏膜出血 – 外周血小板计数<20×109/L,有自发性出血可能
肺移植
《肺癌诊断治疗学》石远凯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一版.
脏器损伤:肝损伤
引起肝损伤的抗癌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 CTX、多柔比星、阿糖胞苷、MTX等
临床表现
– 肝细胞功能障碍
• 表现为一过性的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严重者可产生脂肪浸润 和胆汁郁积,一般停药后可恢复
– 静脉闭塞性肝病
细支气管闭塞性炎症合 并极化性肺炎(BOOP)
肺结节
BLM
1《肺癌诊断治疗学》石远凯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一版. 2 临床诊疗指南 – 肿瘤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 2005.
肺损伤的治疗
一旦诊断应停止应用引起肺损伤的药物,据肺损伤类型选择针对性 处理方式
低流量吸氧,有低氧血症时及时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支持 激素
消化系统:便秘

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心脏毒性的防治PPT课件

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心脏毒性的防治PPT课件
9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发生机 理
•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机理较复杂,尚未完全明确。 • 有研究认为可能是自由基攻击,导致细胞线粒体损伤,使得ATP、GTP生成减少,
干扰钙离子的转运,膜结构的改变,酶活性的改变等。 • 也有研究显示,蒽环类药物诱导的心脏毒性主要的作用机制是形成含蒽环类药物
-三价铁复合物的自由基。心脏是人体最大的耗能器官,线粒体是能量的主要来 源,因此心脏的线粒体非常丰富,是产生活性氧簇(ROS)的根源,且心脏比其 他组织缺乏清除自由基的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酶),其抗氧化作用较弱,因而更易产生心脏毒性。
6
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分类
• 蒽环类药物间剂量换算见表3
7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特点
•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具有以下特点。 • ①蒽环类药物的慢性及迟发性心脏毒性与其累计剂量呈
正相关; • ②低剂量蒽环类药物也可能引起心脏毒性; • ③蒽环类药物对心脏的器质性损害从首次应用时就有可
能出现。
8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特点
• 迟发性心脏毒性 在化疗后数年发生,可表现心衰、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等。
4
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分类
• 蒽环类药物的慢性及迟发性心脏毒性与其累计剂量相关,因此限 制其累计剂量可以降低心脏毒性的发生率。蒽环类药物的最大累 计剂量见表1,
5
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分类
• 多柔比星累计剂量与心衰发生的关系见表2,
• 首先,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化疗中,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 络(NCCN)指南均肯定了蒽环类药物的地位和作用,推荐的化疗药物如下。①蒽环类②紫杉 类③抗代谢药④非紫杉醇类微血管形成抑制剂。
• 其次,蒽环类药物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中也彰显了其基石地位。①非霍奇金淋巴瘤②霍奇金 淋巴瘤③急性髓细胞白血病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研究

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研究

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研究导语:抗癌药物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然而,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也不可忽视。

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它们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抗癌药物与心血管系统现代抗癌药物一般通过作用于癌细胞的DNA、RNA或蛋白质,从而达到杀灭癌细胞的目的。

然而,抗癌药物并不会对正常细胞产生选择性作用。

因此,心血管系统中的正常细胞也会受到抗癌药物的影响。

二、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类型1. 心脏毒性:某些抗癌药物,如心脏阻断剂,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如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等。

这些副作用对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可能带来深远影响。

2. 血栓形成:某些抗癌药物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纤维蛋白原聚集增多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

3. 动脉硬化:抗癌药物中的一些细胞毒素可能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引发动脉硬化。

这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研究进展1. 机制研究: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一些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机制。

例如,顺铂会导致DNA损伤,从而引发心肌细胞的死亡;多柔比星可干扰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进而影响血管舒张。

2. 预防策略:近年来,针对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些预防策略。

例如,联合应用保护剂,如曲美他嗪,可以降低抗癌药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3. 药物发展:为了减少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一些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型抗癌药物。

这些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更小。

结语: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是治疗癌症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尽管目前研究进展有限,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方法来减少或预防这些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抗癌药物的同时,注意心血管系统的检测和保护也是很重要的。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利用更加智能化的治疗手段,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心血管健康的副作用。

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PPT课件

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PPT课件
Ø 发生率:1/20000-1/2000。 Ø 14-15%可见QTc间期延长,TdP的发生率 更高。 Ø 具有许多致心脏疾病和pQTc间期延长及TdP的危险因素,如老年,
潜在的冠脉疾病或陈旧性心肌梗死 Ø 晚期癌症患者的疾病负担大,常合并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
-
<>
-
-
++
-
-
8
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
▪ 心律失常 ▪ 心功能不全 ▪ 缺血事件 ▪ 高血压 ▪ 血栓事件
9
细胞内外的 离子电流
细胞内
细胞外
Opie, Lionel. The Heart:Physiology from Cell to Circulation. 3rd ed. 1998. p75
↓心功能,急性心肌炎,心律失常 +
+
+
+
-
-
-
卡培他滨, 5-氟尿嘧啶, 阿糖胞苷 缺血,心包炎,心源性休克
+
+
+
++
-
-
紫杉醇,长春碱类
心律失常、高血压,CHF,缺血
+
??
??
-
-
环磷酰胺
神经体液的激活,二尖瓣反流
+
??
?+
-
-
伊马替尼
心律失常, CHF, 血管性水肿
-
+
+
-
<>
<>
-
索拉菲尼 舒尼替尼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曲妥单抗
B. Mortality
15 130 152 100 950

贝伐珠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演示稿件

贝伐珠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演示稿件
排除标准
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患者。
研究方法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后 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 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 常等。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 ,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剂量 、给药方式等。
随访时间
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 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严 重程度及处理措施。
详细描述
在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约60%为轻度至中 度不良反应,40%为重度不良反应。其中,心肌梗死 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比例相对较低。
心血管不良反应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结词
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出现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负 面影响。
详细描述
研究发现,出现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患者相较 于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其生存期明显缩 短,且生活质量也较差。此外,心血管不良 反应的出现还增加了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抗肿瘤药物,常用 于治疗多种实体瘤,但在肺癌治疗中存在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风险。
心血管不良反应是贝伐珠单抗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研究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 者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影 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
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治 疗前心血管病史等基本信息,以及治疗 过程中的药物剂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等数据。
VS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组别 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评估贝伐珠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风险。
05
研究结果

多媒体抗肿瘤药对心脏的毒性反应及防治

多媒体抗肿瘤药对心脏的毒性反应及防治
后长达27年时,患者心功能仍可能继续恶化。该项 研究纳入22例因恶性骨肿瘤接受ADM治疗的长期生 存患儿,治疗后中位随访22年。中位随访年龄为39 岁,ADM中位累积剂量为360mg/m2。研究者采用 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心电图评价心功能,并比较治 疗后第9年(1992年)和第14年(1997年)的结果。
细胞产生强烈的损伤作用。
.
5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超氧歧化酶(SOD)和谷胱 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可以及时催化H2O2 及过氧化脂质,使其还原为H2O和O2,从而减少 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减少其对膜、微粒体及线粒 体的损伤,但由于正常心肌组织中SOD水平较低, 加上ADM又可降低GSH-PX及SOD在心肌组织中 含量,因此ADM所产生的自由基及超氧化物不能 被充分清除,而损伤心肌细胞。
.
9
②接受过纵膈放疗(心脏在放射区内)者,如 使用ADM,累积量应限于400mg/m2以下。正在进 行纵膈或胸腔放射期间不宜用ADM。
③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心瓣膜病、糖尿病 心脏病者。
④近来有心肌损害史或明显心功能不全者禁用。 ⑤ADM与环磷酰胺、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合 用,亦可增加心脏毒性的危险。
.
18
在嗣后药动学研究中显示有给药次序依赖性。如 先 用 紫 杉 醇 200mg/m2 静 滴 3 小 时 后 15 分 钟 给 ADM (60mg/m2),则血中ADM峰值浓度(Cpk)明显高 于相反的序贯。这可解释紫杉醇增加ADM的心脏毒性 的原因。再者二药给药的间隔时间亦很重要,如果在 ADM用后立即给予紫杉醇,则ADM的Cpk要比ADM 静滴3小时后再给紫杉醇高30%。
给小鼠、大鼠、田鼠、兔和犬等以中毒剂量的 阿霉素引起心脏毒性时,应用右丙亚胺均能有效地 保护该毒性,表现为心脏病灶明显减少,生存率提 高,特别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更著, 而该大鼠对阿霉素引起的心脏毒性特别敏感。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研究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研究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研究高甫;耿翠芝【摘要】蒽环类抗肿瘤药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重要抗癌药物,阿霉素及柔红霉素是该类药物的代表,是一类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目前该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均具有抗瘤谱广、临床疗效高、对乏氧细胞同样有效等显著特点,是多种化疗方案的核心.无论在乳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复发转移治疗和早期乳癌术后辅助化疗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为提高治疗效果,化疗方案中蒽环类药物的剂量通常较大,其化疗不良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线性关系.故随着应用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尤其是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一旦出现明显的心肌病变,往往患者预后较差,有时病死率高达48%,故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1].【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2(027)002【总页数】5页(P178-182)【关键词】抗肿瘤药;蒽环类;药物毒性【作者】高甫;耿翠芝【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一科,河北石家庄 05600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一科,河北石家庄 05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6.696蒽环类抗肿瘤药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重要抗癌药物,阿霉素及柔红霉素是该类药物的代表,是一类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

目前该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均具有抗瘤谱广、临床疗效高、对乏氧细胞同样有效等显著特点,是多种化疗方案的核心。

无论在乳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复发转移治疗和早期乳癌术后辅助化疗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为提高治疗效果,化疗方案中蒽环类药物的剂量通常较大,其化疗不良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线性关系。

故随着应用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尤其是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一旦出现明显的心肌病变,往往患者预后较差,有时病死率高达48%,故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1]。

抗癌治疗的心血管并发症

抗癌治疗的心血管并发症

病患者特别易受损害 ,血 管内皮细胞受累是放疗引起的血 管损
害 的早 期表 现 。
放疗导致 的血管损 害有 5 % 可 以是 无症 状 的,其余 患者 0 多表现为心绞痛 、呼吸困难或心衰,偶 尔也有猝死。放疗患者 猝死 的原 因被认为是冠状 动脉弥漫性的内膜增生或 明显的左主 干狭窄。放疗后发生冠心 病 ( A C D) 的 间隔平均 为 8 2个月。 处理放疗 引起 的 C D与 动脉 粥样 硬化 病相似 ,P I C B A C和 AG 都可用。因为纵隔纤维化 ,放疗引起 的动脉 粥样硬化 ,外科旁 路移植手术可能更难。放疗引起的颈动脉病 ,产 生颈动脉病变 比传 统的分岔狭窄广 ,常累及 不典 型的部位如长段颈动脉 。
维普资讯0 J P a ur 0 7,Vo , 1 N . l 5 o1

心脑肺血管病专家论坛 ・
抗癌 治 疗 的心血 管 并 发症
吴美华 ,盛 国太 ,王 晓莉
【 关键词】 肿瘤 ;心血管疾病 ;放射疗法;
抗 肿 瘤 联合 化 疗方 案
出现这些不 良反应。改变给 药顺序 也能减少心脏毒 性,例如, 联合给 I L一2和干扰素明显增加低血压发生 ,但是 单独给干扰 素 2周 ,随后再给 I L一2 ,心血 管毒性少得 多 。联合使 用紫 ]
杉醇 ( ahae )和 多柔 比星 ( oouii) P ct 1 x D xrbc ,如果 两药间隔 n 1 5—3mi,2 % 的患者 引起 C F 0 n 0 H ,但 当增加 给 药间 隔到 4— 1h 6 ,减少 了心脏毒 性。高龄 是 A tr yl e心脏 毒性 的危 险 n a cn hc i 因子。少数情况下,心血管不 良反应来 自特定 的药物 ,在一特 定 的癌症亚型 ,例如 ,csl i i a n的心血管并发症仅 见于 转移性 pt 的睾丸癌 ,低 剂量 的异环磷酰胺 的心脏毒性更常见于淋 巴瘤。 3 放疗相关的心脏毒性 放疗用于许 多癌症 的治 疗。 胸部放疗 可 能损害 心包 、心 肌 、瓣膜 和冠状 动脉 ,其中心包损害最常见。在高剂量射线或 同时用 D xr ii oou c b n时,放疗 引起心脏 病 的发 生率 高 。冠心 J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

抗肿瘤药物也会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造成损伤,导致多种毒副反应。

这种毒副反应已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心血管不良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抗肿瘤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其确切的机制尚未明了。

严重的心血管毒性可危及患者生命甚至造成死亡,了解肿瘤内科治疗导致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可能的发生机制及药物治疗安全范围,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尽可能避免或降低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靶向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多种药物可发生,表现多样化目前,靶向治疗药物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虽然相对于细胞毒性药物而言,靶向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程度较轻,但心血管不良反应已经引起肿瘤学界的关注。

200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靶向治疗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成为大会讨论的专题之一。

美国学者Swain在题为“治疗肿瘤-保护心脏:现代肿瘤治疗的心血管毒性”的演讲中,对已经发表的各类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后指出,各种靶向药物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不同,其中贝伐单抗为3%,舒尼替尼为19%~28%,索拉非尼为3%。

因此,Swain强调,靶向治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心血管不良反应可发生于多种靶向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贝伐单抗和一些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关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甚至已成为一些多靶点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靶向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缺血/梗死(MI)、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慢性心力衰竭(HF)、QT间期延长等。

曲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是靶向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单克隆抗体,也是最早获美国FDA 批准用于HER2过表达乳腺癌的靶向药物。

心脏毒性是曲妥珠单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

有报告表明,曲妥珠单抗心功能障碍和HF的发生率比预期高,尤其当与其他有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时。

此外,既往心脏病史、高龄、既往心脏毒性药物治疗史、胸部放疗史等可增加曲妥珠单抗心脏毒性的发生率。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血管毒性防治策略(全文)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血管毒性防治策略(全文)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血管毒性防治策略(全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o-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上市以来,在各大瘤种大放异彩,改变了既往的治疗方式,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然而免疫治疗的疗效令人大受鼓舞的同时,其治疗相关毒性同样需要被我们关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除了皮肤毒性、肺毒性、消化毒性、内分泌毒性等,还包含一些少见但相对更严重的毒性如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血管毒性。

近年来,因为免疫相关心肌炎的高死亡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心血管毒性备受关注。

1、ICIs心血管毒性表现ICIs心血管毒性主要表现在心肌炎、心包炎、传导疾病(房室传导阻滞等)、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冠状血管炎、急性心肌梗死等),以及非炎症性左心室功能障碍等。

ICIs心血管毒性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ICIs相关心肌炎。

2018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一篇文献对101例ICIs治疗后发生心肌炎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和跟进,其中有46例患者死亡;同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年会上,研究者更新死亡数字为52例。

2018年底另一涵盖3545例经ICIs治疗患者的荟萃分析中,131例出现心肌炎的患者有52例死亡。

可见,ICIs相关心肌炎的死亡率,高达大概40%-50%。

2、ICIs心血管毒性评估和监测目前国内、国际各大指南对ICIs心血管毒性的评估、分级,大都参照2017年11月27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发布的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第5版(CTCAE v5.0)。

2019年4月26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SCO)发布《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填写了中国免疫治疗毒性指南的空白,并于2021年4月23日的CSCO指南会上更新发布了2021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化疗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 抗癌药物引起的心血管毒性反应及其防治……………………………………………………………耿宝琴 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及其防治…………………………………………………………………………潘宏铭 抗肿瘤药物对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周爱萍 王奇璐 抗肿瘤药物对泌尿生殖系统的毒性及其防治…………………………………………………………许立功 生物反应调节剂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储大同 赵龙妹 李峻岭收稿日期:2001-12-31作者简介:耿宝琴(1929-),女,江苏镇江人,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从事肿瘤及消化药理学研究.抗癌药物引起的心血管毒性反应及其防治耿宝琴(浙江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浙江杭州310006)关键词:抗肿瘤药/毒性;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疗法;抗生素类,蒽环;氨磷汀;右丙亚胺中图分类号:R 9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692(2002)02-0073-03 肿瘤患者应用某些抗癌药物时会出现一些心脏或血管毒性反应,如蒽环类抗癌抗生素较易引起心脏毒性反应;大剂量环磷酰胺、米托蒽醌亦可引起心肌病、心力衰竭,但发生率低,一般不超过2%;紫杉醇、胺苯吖啶可致心律失常,发生率<1%;氟尿嘧啶因冠脉痉挛收缩,引起心肌缺血;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等用后出现低血压。

1 蒽环类抗癌抗生素1.1 阿霉素(adriamycin ,ADM ) ADM 为常用的抗癌药,是联合化疗中的主要成员之一。

但心脏毒性反应是其剂量限制性毒性。

1.1.1 心脏毒性反应的表现有三种类型 (1)急性心脏毒性反应。

常发生在用药后不久或正在用药期间,主要表现为心电图的改变。

多数病例该反应短暂、可逆,不会造成慢性心功能障碍,但亦有报道个别出现急性左心功能失常、心包炎-心肌炎综合病的严重症状,偶有死亡。

根据目前使用的ADM 治疗方案,这种情况极少见。

(2)慢性(亚急性)剂量累积性心脏毒性:常发生在治疗后数周或数年,大多可于1年内诊断出严重的心功能障碍。

主要是左心室功能受损,最后导致心力衰竭,病理上可见心肌细胞融合,空泡样变,甚至坏死。

(3)迟发性心脏毒性:该毒性可能发生在停药后几年到几十年,表现为迟发性心室功能不全、心衰、传导障碍和其它心律失常。

慢性心脏毒性的发生与ADM 的累积剂量密切有关。

Lefrak 氏报道ADM 总量>550mg /m 2,发生率30%,Von Hoff 发现总量低于550m g/m 2时为<10%,在450mg /m 2时为1%~2%,因此目前将累积量定于500mg /m 2以下。

1.1.2 心脏毒性反应机制 一般认为与其在体内形成大量自由基有关,阿霉素中的蒽醌基团,在多种还原酶及NADH 脱氢酶等酶系统的作用下,还原为半醌自由基,后者与氧作用产生超氧离子(O 2・),O 2・经歧化可生成O 2和H 2O 2;H 2O 2裂解产生的羟自由基(OH ・)较O 2・更活泼。

这些自由基可以引起线粒体、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对多种细胞产生强烈的损伤作用。

体内的超氧歧化酶(SOD )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 )可以及时催化H 2O 2及过氧化脂质,使其还原为H 2O 和O 2,从而减少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减少对膜、微粒体及线粒体的损伤,但由于正常心肌组织中SOD 水平较低,加上A DM 又可降低GSH-Px 及SOD 在心肌组织中含量,使ADM 产生的自由基及超氧化物不能被充分清除,而损伤心肌细胞。

此外,ADM 还可通过非酶过程产生自由基,ADM 对Fe 3+有很高亲和力,形成ADM -Fe 3+复合物,它可通过电子进行巯基化合物到氧分子间的传・73・实用肿瘤杂志2002年 第17卷 第2期递,如从GSH中获得H+或进行自我氧化还原形成ADM-Fe2+自由基,再与氧反应形成超氧阴离子和ADM-Fe3+,后者又可重复以上反应,产生大量活性自由基。

ADM-Fe3+对心脏磷脂的亲和力亦很高,当与心磷脂结合后亦会导致细胞器膜功能的损伤而毒害心肌细胞。

ADM在体内进行广泛代谢,除主要代谢为阿霉素醇仍保留其细胞毒作用外,另一代谢产物为去糖甙阿霉素去甲基化,它与硫酸及(或)葡萄糖醛酸结合成酯后可能与心脏的毒性亦有关。

1.1.3 心脏毒性的防护措施 (1)降低诱发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将ADM的累积剂量一般限于450~500m g/m2;尽量不与对心脏会产生毒性的抗癌药物(如大剂量环磷酰胺、丝裂毒素C等)合用;接受过纵隔放疗者ADM累积量应降到400mg/m2以下。

(2)改变ADM给药方案,如将每3周给药一次的剂量分成每周给2次的方案(d1,d8),但再次给药仍需间隔3周。

亦可将静滴改为持续静滴48或72小时,该方案能降低心脏毒性,但不能防止其发生。

(3)给予防护ADM心脏毒性药物,根据ADM损害心肌的机制,主要通过不同途径清除自由基方面来寻找防治药物。

如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Q10、AT P等。

近年来发现铁离子螯合剂右丙亚胺具有明显防护心脏毒性作用。

氨磷汀可能亦有一定保护作用。

近年来,见诸报道或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有心脏毒性防护剂主要有右丙亚胺、氨磷汀等。

右丙亚胺(右雷佐生,Dax razox ane,ICRF-187)对ADM所致心脏毒性有保护作用。

右丙亚胺为消旋丙亚胺的d-异构体。

早在70年代末曾作为抗癌药加以开发,后发现它可以防护ADM引起的心脏毒性,并且不影响其抗瘤作用。

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本药能迅速被哺乳动物细胞摄入并在细胞内水解为EDTA样结构ICRF-198,对铁、铜具有较强的络合作用,可络合与ADM 结合的铁,减少ADM所诱导的半醌自由基及超氧离子的产生,减轻脂质过氧化及心脏毒性。

并可增加铁、铜、锌的肾清除率。

右丙亚胺在体内被双氢嘧啶氨基水解酶(DHPase)水解成1-环开放式的似EDTA的水解产物,然后为2-环开放式的中间体,它们均能与金属离子结合。

体外试验表明它们与母体一样可以从转铁蛋白和铁蛋白(转运和储存的铁蛋白)和ADM-Fe3+复合物中移去铁离子,而且1-环和2-环开放式的中间体从ADM复合物中移去铁的速度较母体为快(移去铁一半的时间分别为1.7~16.7分钟,1~3分钟和230~450分钟)。

体内试验显示右丙亚胺对由ADM引起的小鼠心肌微粒体膜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为65%,而其代谢物则可完全抑制。

药效学、药动学的研究表明,给小鼠、大鼠、田鼠、兔和犬等动物给以中毒剂量的蒽环类抗生素(阿霉素、表柔比星、柔红霉素等)引起心脏毒性时,应用右丙亚胺均能有效地保护该毒性,表现为心脏病灶明显减少,生存率提高,特别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因ADM引起的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更为显著,因这种大鼠心脏对ADM特别敏感。

Beag le犬及大鼠实验中发现右丙亚胺如在蒽环抗生素给药的同时或给药前即刻给予,较给药后再用右丙亚胺的效果好。

右丙亚胺系二室模型。

静注后很快分布到体液和组织中,以肝、肾组织中含量最高,其原形物及代谢物主要由肾排出,小儿(年龄9~16岁)在用药24小时内尿排出60%,成人为46%,消除t1/2=2~4小时。

Spey er等最早将右丙亚胺用于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CAF(环磷酰胺500mg/m2+ADM50 m g/m2+5-FU500mg/m2)联合方案,每隔3周用药一次,治疗150例乳腺癌病人。

其中一组单用CAF,另一组CAF加用右丙亚胺(在用ADM前30分钟静注1000mg/m2),结果单用CAF27%(20/ 47)发生心衰,而合用右丙亚胺组仅3%(2/76)发生。

同时后者有11例ADM累积剂量超过1000 m g/m2,26例累积量≥700mg/m2,无1例引起心力衰竭。

随后临床上又对小细胞性肺癌,小儿肉瘤以及其它乳腺癌病人进行观察,结果均证实右丙亚胺有保护ADM引起心脏毒性的作用。

在小儿的试验中表明,ADM与右丙亚胺合用较单用ADM组较少出现亚临床心脏毒性(22对67%),且所有的ADM蓄积量亦较大,两组抗瘤效果相似。

根据晚期乳腺癌病人合用ADM和右丙亚胺与单用ADM的观察,右丙亚胺并不影响其忍受性,合用组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虽稍高于单用组,但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合用组出现血小板下降者亦高于单用(47%~29%),但均系轻度。

剂量>1000mg/ m2时,骨髓可中度抑制。

其它不良反应如黏膜炎,感染白细胞下降引起的发热,秃发、呕吐、腹泻、出血等两组均相仿,但合用组注射部位较多出现轻、中度疼痛,而单用组较多出现严重恶心。

右丙亚胺的常用剂量为500~1000mg/m2静・74・Journal of Practical Oncology Vol.17 No.22002注(推注时间2~15分钟),在ADM用前30分钟或少于30分钟使用,一般本药和ADM的剂量比例为10∶1。

例如病人用ADM50mg/m2,则需用右丙亚胺500m g/m2,为了保证抗癌药的抗肿瘤效果,在完成该药注入后不要推迟抗癌药的输入。

一般建议当病人接受ADM的积累量达300mg/m2时可用本药保护。

因为根据两个Ⅲ期临床试验报告发现如事先未合用右丙亚胺,当ADM累积量≥300m g/m2时,再合用右丙亚胺组病人的心脏反应发生率为29%而单用ADM组则为60%。

氨磷汀(Amifostine)为半胱氨酸的衍生物,具有广谱细胞保护作用,它可迅速蓄积在心脏组织中,并有清除自由基的特点,在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培养及小鼠试验中证实氨磷汀能降低ADM的心脏毒性。

还能增加蒽环类抗生素的稳态血浓度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关于氨磷汀的心脏保护作用值得在大剂量化疗中进一步研究。

其它还有N-乙酰半胱氨酸可提高含巯基化合物水平,如还原型谷胱甘肽,从而具有抗脂质过氧化能力。

文献报道,小鼠在注射ADM前给予本药,可减轻ADM的病人的心脏毒性。

另外 -胡萝卜素、茶多酚等通过清除自由剂作用亦可保护ADM引起大鼠的心脏毒性,但这些药物尚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改变ADM剂型,采用脂质体ADM亦可减少心脏毒性。

2 其它蒽环类抗生素2.1 柔红霉素(DNR) 可引起急性和迟发性心脏毒性,较ADM略低,累积剂量小于700m g/m2,很少引起心力衰竭,总剂量不得超过900mg/m2,既往进行过纵隔放射者,总量不能超过500mg/m2,儿童及肝脏疾病者剂量必须酌减,自由剂清除剂及右丙亚胺亦可减轻其心脏毒性。

2.2 表柔比星(EPI) 抗癌作用及毒性反应与ADM相似,但心脏毒性较ADM稍小。

文献报道, ADM产生心衰的累积剂量为450~600m g/m2, EPI为1035~1234mg/m2,较ADM高一倍,但亦有人认为二者对心脏毒性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