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简答题真题整理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
1.脑颅、面颅骨构成,颅底孔管,侧面观:(1)脑颅:额、筛、蝶、枕、颞2、顶2;(2)面颅:上颌、颚、颧、鼻、泪、下鼻甲(成对),犁、下颌、舌。
(3)筛孔:嗅神经。
视神经管:视神经、眼A。
破裂孔:岩大神经(面神经管内分叉)。
眶上裂:动眼、滑车、眼、展N。
圆孔:上颌神经。
卵圆孔:下颌神经。
棘孔:脑膜中动脉。
颈动脉管:颈内动脉。
颈静脉孔:舌咽、迷走、副N。
舌下神经管:舌下神经。
颈静脉孔:颈内静脉。
内耳道:前庭、蜗N。
枕骨大孔:脊髓、椎动脉、脊髓前后静脉。
(4)侧面观:颞下窝,翼腭窝,翼点。
2.鼻旁窦:又名副鼻窦,是上颌骨、额骨、筛骨、蝶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共四对,均位于同名骨内。
由于鼻旁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续,故鼻腔炎症可蔓延至鼻旁窦引起鼻窦炎。
(1)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窦口高于窦底直立不易引流。
(2)额窦:位于额骨眉弓的深面,开口于中鼻道前部。
(3)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上鼻甲后方的蝶筛隐窝。
(4)筛窦:位于筛骨迷路,分前中后三群,前中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3.椎骨结构,对比:(1)结构:a、椎体:内为松质,表面致密,负重。
b、椎弓:椎弓根(上下各有切迹,参与构成椎间孔);椎弓板(横突,上下关节突、棘突各一对)。
c、锥孔:各椎骨连成椎管,内容脊髓及其被膜。
(2)对比:a、颈椎(7),椎体小,锥孔大、三角形,横突有孔、椎A、V通过,棘突短、分叉、除寰锥和第七颈椎。
b、胸椎(12),椎体较大,锥孔小,横突末端有肋凹、与肋骨相关节,棘突较长、叠瓦状。
c、腰椎(5),椎体大,锥孔大、三角形,横突无明显特征,棘突短宽、板状、间隙较大,适合穿刺。
4.关节:
A、颞下颌关节:(1)颅骨滑膜关节,由下颌骨下颌头与颞骨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关节表面是纤维软骨,关节腔内有关节盘,关节囊松弛、前分薄弱。
(2)运动:联动关节,两侧同时运动,上提(腰肌翼内肌颞肌)、下降(舌骨上肌群)、前进(翼外肌两侧收缩)、后退(颞肌)、侧方运动(翼外肌单侧收缩)。
B、肩关节:(1)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特点头大盂小,关节面差大,有关节唇加深关节窝,关节囊薄而松弛,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2)运动:三轴运动冠状轴屈(三角肌胸大肌肱二头肌喙肱肌),伸(三角肌背阔肌大圆肌);矢状轴收(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展(三角肌冈上肌);垂直轴旋内(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旋外(冈下肌小圆肌)。
C、髋关节:(1)股骨头与髋臼构成,边缘有髋臼春加深关节窝,关节囊坚厚,一端附于髋臼周缘,一端达股骨颈(前壁包绕全长、后壁包绕内侧2/3),附近有髂股韧带限制过伸,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和髋臼横韧带加固。
(2)运动方式:三轴屈(髂腰肌缝匠肌股四头肌),伸(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收(长收肌短收肌耻骨肌骨薄肌),展(臀中肌梨状肌臀小肌),旋内(臀中肌臀小肌),旋外(臀大肌梨状肌臀中肌髂腰肌)。
D、膝关节:(1)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属滑车关节。
关节囊坚韧,韧带多。
囊内韧带有前后交叉韧带(防止前后移位)、囊外前方髌韧带,内侧胫侧副韧带,外侧腓侧副韧带,后方腘斜韧带。
关节腔内有两块半月板,外侧O内侧C。
(2)运动方式:主要是屈(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伸(股四头肌),可稍作旋转(旋外:股二头肌。
旋内:缝匠肌)。
E、踝关节:(1)由胫骨腓骨下端和距骨滑车构成,关节面前宽后窄,关节囊前后松弛,两侧有副韧带加强(内侧:三角韧带;外侧:外侧副韧带)。
(2)运动方式:屈(跖屈,腓肠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胫骨后肌比目鱼肌);伸(胫骨前肌姆长伸肌趾长伸肌)。
F、肘关节:(1)是复关节由三部分组成肱尺关节(滑车关节,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肱桡关节(球窝关节,肱骨小头和绕骨关节凹),桡尺近侧关节(车轴关节,桡骨环状关节
面与桡切迹),其中肘关节的运动一肱尺关节位主,三个关节在一个关节囊内,前后壁松弛,两侧有尺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绕骨头有桡骨环状韧带。
(2)运动方式:屈伸,伸肘时内上髁,外上髁,鹰嘴三点一线;屈肘时三点呈等腰三角。
前臂旋前旋后是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联合作用,与腕关节、肘关节无关。
G、桡腕关节:桡骨腕关节面、关节盘、舟骨月骨三角骨构成。
5.肌肉综合:(1)呼吸肌:斜角肌、膈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
(2)颈部肌:胸锁乳突肌(肌性标志,一侧收缩时头向同侧屈,脸向对侧并上仰,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3)使舌头外伸:颏舌肌。
(4)股四头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中肌。
(5)膈肌的三个裂孔:a、主动脉裂孔,第12胸椎体前方,主动脉和胸导管穿过。
b、食管裂孔,平对第十胸椎,食管迷走神经穿过。
c、腔静脉裂孔,平对第八胸椎,下腔静脉穿过。
内脏
1.三对唾液腺:(1)腮腺:位于外耳道前下方,位于咬肌后缘及下颌后窝内,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粘膜。
(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骨体内面,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位于口底黏膜深面,开口于舌下襞、舌下阜。
2.食管的三个狭窄:(1)食道起始部,平对第六颈椎下缘,距中切牙15cm。
(2)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平对第4~5胸椎之间的高度,距中切牙25cm。
(3)穿过食管裂孔处,平对第十胸椎,距中切牙40cm。
3.胃的形态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基本形态呈曲颈瓶状,分为前后两壁;上下两缘(其中上缘较短,凹向右上方,称为胃小弯,最低处为角切迹;下缘较长,凸向左下方,称胃大弯);入口贲门接食道,出口幽门通十二指肠,幽门前方可见幽门静脉是确认油门的标志;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胃窦,又分幽门窦和幽门管)。
4.肝脏:(1)肝脏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不规则楔形,有两面(膈面脏面),四缘,膈面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
(2)肝的体表投影:肝上界与膈一致,在右锁骨中线与第五肋相交;在正前中线与剑胸结合线相交;在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隙相交;下界与肝前缘一致,右侧与右肋弓一致,中部在剑突下约3cm,左侧被肋弓掩盖。
(3)脏面解剖结构:有H形沟,左纵沟(前部肝圆韧带、后部静脉韧带)、右纵沟(前部为胆囊窝容纳胆囊;后部是腔静脉沟,有下腔静脉通过,其上端肝左中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称为第二肝门)、横沟(有肝管、门静脉、肝固有动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称为肝门),肝脏面分四叶,左右叶,方叶、尾状叶。
(4)胆汁产生分泌:由肝分泌胆汁>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贮存);胆囊收缩,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
5.肺:位于胸腔内,纵膈两侧左右各一,呈圆锥形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
(1)肺尖凸向颈根部,在锁骨内侧1/3上方2~3cm;肺底与膈相邻,又称膈面。
(2)肋面和纵膈面,纵膈面中部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出入处,出入肺门的结构总称肺根。
(3)前缘锐利,左肺前缘有心切迹、肺小舌;后缘钝圆;下缘锐利,位置随呼吸运动上下移动。
(4)左肺借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被斜裂、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6.肾:(1)形似蚕豆,左右各一,分为上下两端,内外侧缘,前后两面。
内侧缘中间凹陷称为肾门,是肾盂、神动静脉、淋巴管、神经的出入处。
出入肾门的结构合成肾蒂(从前向后静动盂、从上到下动静盂)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为肾窦。
(2)位置:位于脊柱两旁,紧贴后腹壁,左肾上端平11胸椎下缘,下端平2腰椎下缘;右肾上端平12胸椎上缘,下端平2~3腰椎间;12肋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右肾后面上部。
7.输尿管狭窄:(1)上狭窄位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2)中狭窄位于盆骨伤口,输尿管跨
过髂血管处;(3)下狭窄位于输尿管的壁内部。
全场可分为腹部、盆部、壁内部。
男性尿道狭窄:(1)尿道内口;(2)尿道膜部;(3)尿道外口,弯曲:凸向下后方的耻骨下弯和凸向前上方的耻骨前弯。
男女尿道比较:男性长细弯,开口阴茎头,有排尿排精作用;短宽直,开口阴道前庭,只有排尿功能。
8.女性生殖器综合:(1)输卵管分布:子宫部、输卵管峡、输卵管壶腹部(较粗、壁薄而弯曲,为卵子受精部位);(2)子宫:单一肌性器官,壁厚腔小,前后稍扁的倒置梨形。
位于小骨盆中央,下接阴道,子宫底在骨盆入口平面下方,子宫颈在坐骨棘平面稍上方。
有子宫阔韧带、圆韧带、主韧带、骶韧带加固。
分为子宫底、子宫颈(子宫下端狭窄的部位,是癌肿瘤的好发部位,下1/3突入阴道称为阴道部,上2/3称阴道上部)、子宫体、子宫峡(子宫体与颈之间的部分,非妊娠期长约1cm,妊娠期逐渐伸展变长,可达7~11cm形成子宫下段)。
(3)阴道穹:阴道上端与子宫阴道部之间形成的环形腔隙。
阴道前庭: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裂隙;前部有尿道外口,后部有阴道口,左右前庭大腺导管的开口。
脉管
1.心脏:(1)斜位于胸腔的中纵膈内,约2/3在正中面左侧、1/3在右侧。
外侧为左右肺和纵膈胸膜;上方为出入心脏的大血管;下方为膈;前方胸骨体,第2~6肋软骨;后方平对5~8胸椎。
(2)中空的肌性纤维性器官,形似倒置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大小与本人握拳相似,周围裹有心包,分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四条沟一个切迹一个点。
a、心尖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
b、心底由左心房和小部分右心房构成,朝向右后上。
c、胸肋面大部分又右心室和右心房构成、少部分由左心室左心耳构成,朝前上方;膈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右心室构成,朝下后。
d、右缘,右心房构成,形态钝圆,向上下分别于上下腔V延续;下缘由右心室和心尖,介于膈面胸肋面间,水平位;左缘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左心耳构成,斜向左下。
e、前室间沟,胸肋面左右心室在表面的分界,与室间隔前缘一致;后室间沟,膈面左右心室在表面的分界,与室间隔下缘一致;冠状沟(房室沟),近似环形,前方被肺动脉干中断,心房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后房间沟,心底右心房与右上下腔静脉交界处的浅沟,与房间隔后缘一致,是左右心房在心表面的分界。
f、心尖切迹:在心尖右侧前室间沟与后室间沟在心下缘的汇合处,稍凹陷。
g、房室交点:后房间沟、后室间沟、冠状沟的相交处,是心表面重要标志,代表左右心房心室在后面相互接近,其深面有重要的血管神经。
2.腹腔干分支:胃左A、肝总A(分为肝固有A-胃右/左支/右支胆囊动脉;胃十二指肠A-胰十二指肠上A/胃网膜右A)、脾动脉(分为胃网膜左A、胃短A、胰支、脾支)。
3.头静脉走行:起自手背静脉网挠侧>前臂桡侧>肘窝>肱二头肌外侧>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锁骨下方穿过肾筋膜注入腋静脉。
大隐静脉走行:足背静脉弓内侧>内踝前方1cm处>沿小腿内侧隐神经上行>膝关节内侧>股骨内侧髁后方>大腿内侧>大腿前面>耻骨结节下方3~4cm 出穿过筛筋膜注入股静脉。
4.颈总动脉分支和分布:(1)颈外A:a、甲状腺上动脉,喉和甲状腺上部。
b、舌动脉,舌、舌下腺等。
c、面动脉,下颌下腺、面部、腭扁桃体。
d、颞浅动脉,腮腺等。
e、上颌动脉,耳道、中脑、硬脑膜。
f、脑膜中动脉,鼻腔、口腔、咀嚼肌。
(2)颈内A,在颈外A后外侧上升>颈外A内侧>颅底,经颈动脉管进入颅腔:a、眼动脉,视神经管入眶。
b、大脑前A,进入大脑纵裂。
c、大脑中动脉,大脑半球外侧面大部分。
d、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A吻合。
e、脉络丛前A,脑室脉络丛。
5.体表可触摸到那些动脉搏动及其位置:颞浅A:外耳门前上方或耳屏前方颧弓根部。
面动脉:腰肌前缘与下颌骨下缘交界处。
颈总A:胸锁乳突肌前缘、喉的环状软骨高度相平。
锁骨下A:锁骨中点上方锁骨上窝处。
腋A:腋窝内。
肱A:臂部的肱二头肌内侧沟内或肘窝的肱二头肌肌腱内侧。
桡A:前臂远侧,桡侧腕屈肌肌腱桡侧,手背鼻烟壶处。
指A:指根
部两侧。
股A: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稍内侧。
腘A:腘窝中部。
胫后A:内侧踝后方。
足背A:足背、内外踝连线的中点处,拇长伸肌腱外侧。
6.肝门静脉:(1)肝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后方会和而成(或肠系膜上、下静脉、脾静脉三者合成)。
(2)走行:自胰头后方上升>十二指肠上部后方>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固有A和胆总管后方)>肝门>分支为左、右支。
(3)属支:脾V、肠系膜上下V、胃左V、胃右V、胆囊V、附脐V等。
(4)收集范围:腹腔不成对脏器(除肝外)的血液,然后经肝静脉离开肝脏汇入下腔V。
7.胸导管:(1)由左右腰干和肠干合成,起始于乳糜池。
行程:乳糜池>与主动脉伴行穿膈的主动脉裂孔>胸腔,食管后方,脊柱前方上行>胸廓入口>颈部呈弓状弯曲>左静脉角汇入上腔静脉。
(2)是全身最粗最长的淋巴管,起始处收集肠干、左右腰干;注入左静脉角前,接纳左支气管纵隔干、左锁骨下干、左颈干的淋巴液。
引流下半身及左侧上半身淋巴液。
8.腋淋巴结:是上肢最大的一组淋巴结,分五群(1)外侧淋巴结,沿腋V排列,接受上肢的淋巴。
(2)胸肌淋巴结,位于胸外侧血管周围,接受胸壁、乳房的淋巴。
(3)肩胛下淋巴结,沿肩胛下血管排列,接受背部淋巴。
(4)中央淋巴结,在腋窝中央脂肪内,接受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出液。
(5)尖淋巴结,沿腋V近侧段排列,接受上述四群淋巴结的输出液,输出管组成锁骨下干,注入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
9.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9~11肋深面,长轴与10肋一致,正常时肋弓下不能触及。
实质性器官,质软而脆,可分为两面两缘两端。
膈面光滑隆凸;脏面凹陷,近中央处有神经血管进出脾门。
下缘钝厚;上缘较锐,有2~3个脾切迹。
后端钝圆,前端较阔。
临床上,脾切迹是鉴别脾与腹内肿块的标志,脾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神经
1.脊髓:(1)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平第一腰椎体下缘。
(2)形态:有两个膨大颈膨大(4颈节至1胸节,及发出臂丛的节段,支配上肢),腰骶膨大(2腰节至3骶节,及发出腰骶丛的节段,支配下肢);6条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2,后外侧沟2;31对脊神经,前根运动、后根感觉。
(3)薄束、楔束:在第五胸节以下,薄束占据后索全部;第四胸节以上,薄束占据后索内侧部,楔束位于后索外侧。
薄束传导同侧下半身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精细触觉;楔束传导来自同侧上半身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精细触觉。
(4)脊髓丘脑束:分为侧束和前束。
侧束位于外侧缩前半部,传导身体对侧1~2节以下区域的痛、温觉信息。
前束位于前索,传导身体对侧1~2节以下区域的粗触、压觉信息。
(5)皮质脊髓侧束:位于脊髓外侧索后部,主要支配肢体远端小肌肉的运动神经元,控制骨骼肌运动。
2.端脑:(1)分叶:半球内的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将每侧大脑半球分为5叶,分别为额叶(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前方);顶叶(中央沟后方,顶枕沟前方);枕叶(顶枕沟后方);颞叶(外侧沟下方);岛叶(外侧沟渗出,被其他四叶覆盖)。
(2)侧脑室分布: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延伸至各叶内,中央区位于顶叶、前角伸向额叶、后角深入枕叶、下角伸至颞叶,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中央部和下角脑室腔内有脉络丛。
(3)端脑基底核: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
(4)端脑中的神经纤维:联络纤维(弓状纤维,钩束,上、纵束)、连合纤维(胼胝体、前联合、穹窿联合)、投射纤维(穹窿,大多经过内囊)。
(5)第一躯体运动区投影特点: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左右交叉;身体各部分投影区大小与形体大小无关,取决于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3.内囊:(1)位置和形态: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在水平切面上
呈开放的V字形,分为前肢,膝,后肢三部,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的上下行纤维组成。
(2)通过内囊的纤维束主要有:a、内囊前肢(豆状核、尾状核之间):额桥束,丘脑前辐射。
b、内囊膝:皮质核束。
c、内囊后肢:豆丘部有(下)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桥束,(上)丘脑中央辐射、丘脑后辐射;豆状核后部向后行有视辐射和枕桥束;豆状核下部向外侧行有听辐射和颞桥束。
(3)一侧内囊受损,患者出现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策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对侧偏盲(视辐射受损)的“三偏”症状。
4.脑神经纤维成分、连脑部位、进出颅腔部位:嗅N(I,感觉性,端脑,筛孔);视N(II,感觉性,间脑,视神经管);动眼N(III,运动性,中脑,眶上裂);滑车N(IV,运动性,中脑,眶上裂);三叉N(V,混合性,脑桥,眼N眶上裂、上颌N圆孔、下颌N卵圆孔);展N(VI,运动性,脑桥,眶上裂);面N(VII,混合性,脑桥,内耳门>茎乳孔);前庭蜗N(VIII,感觉性,脑桥,内耳门);舌咽N(IX,混合性,延髓,颈静脉孔);迷走N(X,混合性,延髓,颈静脉孔);副N(XI,运动性,延髓,颈静脉孔);舌下N(XII,运动性,延髓,舌下神经管)。
5.面神经:(1)主干行程:由两个根组成,较大的运动根自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沟外侧部出脑>颅后窝>内耳门>内耳道>面神经管>茎突孔>颅外。
(2)管内分支:a、鼓索,穿鼓室>颞下窝>并入舌神经,含味觉纤维(舌前2/3味觉)和副交感神经(下颌下腺、舌下腺)。
b、岩大神经,经岩大神经裂孔>破裂孔>翼腭窝,副交感神经,控制泪腺、鼻、腭黏膜腺分泌。
c、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
(2)颅外分支:颞支(3支)支配枕额肌额腹和眼轮匝肌。
颧支(3~4支)支配眼轮匝肌和颧肌。
颊支(3~4支,腮腺导管上下方走行)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和其他口周围肌。
下颌缘支,沿下颌缘前行,分布于下唇诸肌。
颈支,在下颌角附近下行与颈阔肌深面,支配该肌。
6.三叉神经:(1)为最粗大的混合性脑神经,躯体运动纤维(咀嚼肌)和躯体感觉纤维(面部皮肤、眼、口、鼻腔黏膜、牙龈等)。
(2)主要分支:眼N:感觉性,眼裂以上皮肤、眼球、副眼器、鼻腔粘膜。
上颌N:一般躯体感觉,眼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上颌窦、上颌牙牙龈、腭、鼻腔粘膜等处。
下颌N:混合性。
(3)下颌神经分支,前干(支配咀嚼肌)和后干:耳颞N:感觉性,分布于耳屏前、外耳道、颞区皮肤。
颊N:颊部皮肤和黏膜。
舌N:感觉性,口底、舌前2/3黏膜。
下牙槽N:下颌牙齿牙龈颏部、下唇皮肤黏膜,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
咀嚼肌N:运动性,支配腰肌翼内肌颞肌翼外肌。
7.颈丛和膈神经:(1)颈丛是第1~4颈神经(C1~4)前支和第五颈神经前支的一部分交织构成。
分为皮支(枕小N,枕部。
耳大N,C2,3,耳廓周围。
颈横N,C2,3,颈前部。
锁骨上N,C3,4,肩部)和肌支(主要是膈N组成)。
(2)膈神经:C3~5前支组成,行程:前斜角肌前面>锁骨下AV之间>心包外侧>膈。
其运动纤维支配膈肌运动;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膈下的部分腹膜;右膈N感觉纤维还分布到肝、胆囊、肝外胆道浆膜。
8.臂丛和锁骨下分支:(1)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T1)前支大部分纤维构成。
分为外侧束、内侧束、后束三部分。
(2)锁骨上分支:胸长N(前锯肌和乳房),肩胛背N(菱形肌肩胛提肌),肩胛上N(冈上肌冈下肌肩关节)。
(3)胸背N(C6~8后束):分布背阔肌。
(4)腋N(C5~6后束):三角肌小圆肌肩部皮肤。
(5)肌皮神经(C5~7外侧束),穿喙肱肌至肱二头肌深面。
分支:肌支-前臂肌群,皮支-前臂外侧皮肤。
(6)正中神经(C6~T1内外侧束的内外两根),沿二头肌内侧沟,肱动脉外侧>前面>内侧>穿旋前圆肌>指浅、深屈肌之间>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之间>腕管>掌腱膜深面。
分支:肌支-臂前屈肌(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第1,2蚓状肌;返支-鱼际肌(除拇收肌);皮支-掌心、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大鱼际皮肤。
损伤:猿掌。
(7)尺神经(C8~T1内侧束),肱动脉内侧>臂中点穿内侧肌间隔>臂后>肱骨内上髁与鹰嘴之间>尺侧腕屈肌与指深屈肌之间>豌豆股外侧、腕横韧带浅面>手掌。
分支:肌支-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掌深支-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肌3,4蚓状肌;掌浅支-手掌尺侧一个半手指掌面,小鱼际肌皮肤;手背支-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两个半手指背面皮肤。
损伤:股骨内上髁骨折,爪形手。
(8)绕神经(C5~T1后束),肱骨绕神经沟>肱骨外上髁前方>肱肌与肱桡肌之间。
肌支-肱三头肌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
分支:皮支-臂后面及前臂后面的皮肤。
在肘部分为深、浅两支,分别支配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两个半手指背面皮肤和前臂伸肌肌群。
损伤:股骨中段骨折,垂腕。
9.腰丛和股神经:(1)第12胸神经前支和第1~3腰神经前肢、第4腰神经前肢一部分。
自腰大肌外侧缘走出,自上而下有髂腹下N、髂腹股沟N、股外侧皮N、股N、闭孔N、生殖股神经。
(2)股神经:腰丛最大的分支,腰大肌与髂肌之间>腹股沟韧带深面、股动脉外侧>大腿。
分支:皮支-大腿前面皮肤;肌支-股四头肌缝匠肌耻骨肌;终支-称隐神经随股动脉(大腿部)和大隐静脉(小腿部)至足的内侧缘,分布于髌下、小腿内侧面、足内侧缘的皮肤。
损伤:屈髋无力,作为不能伸膝,行走困难,膝跳反射消失,大腿前面和小腿内侧面感觉障碍。
10.骶丛和坐骨神经:(1)第4腰神经前支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的腰骶干及全部骶神经尾神经前支组成,是最大的脊神经丛。
(2)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最长的神经,梨状肌下孔>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大腿后面>股二头肌与半腱肌半膜肌之间下行>腘窝。
分支:胫N(小腿后肌群)和腓总N,后者在小腿分为腓浅N(小腿外侧肌群)和腓深N(小腿前肌群)。
损伤:腓骨颈骨折时,损伤腓总N,引起“马蹄”内翻足畸形,行走时呈“跨阈步态”。
(3)坐骨神经干体表投影:自坐骨结节和大转子之间连线的中点,向下至股骨内、外侧髁之间中点连线,此线上2/3为其投影,坐骨神经痛时在此连线上出现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