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3 色觉理论
北师大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合集五篇)
北师大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合集五篇)第一篇:北师大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北师大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复习简要笔记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基本术语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心理学曾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心理学也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派别,反对研究意识,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B.Watson。
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方法学上强调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可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注重实验研究。
认为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学习的结果。
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
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
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本能:本能指个体不用学习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倾向。
Freud认为性驱力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
范式:是科学界用来使局部经验有意义的一种广泛的理论假设系统,它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
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
复习题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
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
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
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科学心理学同民俗心理学有什么根本区别?民俗心理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与心理活动或自然现象有关的一些比较神秘的现象进行的猜测性的解释,带有很强烈神秘主义的色彩,比如算命,相面,占星术,琢磨人,分析梦等等。
其中有一些合理成分,但是更多的是用假想来解释现实,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科学心理学是基于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北师大10269《普通心理学》在线作业
普通心理学在线作业二、多选三、判断四、简答:1、简述色觉的三色学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 于1802年提出。
他假设在人的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
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红、绿、蓝。
2、什么是知觉的理解性?它的意义有哪些?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意义:1、理解可以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容易使人产生期待和预测。
3、谈谈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产生各种相应的行为。
2、引导功能,也叫指向功能。
使个人的行为指向某个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功能,也叫强化功能。
维持个体行为一定时间,调整行为的强度和方向。
4.联系实际说明,如何根据动机的认知理论,激发人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动机的认知理论要点:1)利用对目标期待的作用;2)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3)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引导人们以掌握目标做出自己成就目标的标准。
1.建立对目标的期待。
从外部动机来说,也许是为了升职,拿奖(学)金;从内部需求看,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才是真正能持久维持积极性的,所以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很重要。
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需求是动机的基础。
要激发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明确需求,为什么而学习/工作。
2. 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把成功归因为能力,而不是运气;把失败看做是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从而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感的任务。
例如,做题错误越多,说明没掌握的知识点暴露越多,就越能有方向的逐个攻破,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
而不是归因为太差劲,什么都不会。
3. 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理论指出,当个体认为自己能完成某项任务时,会产生高自我效能感,并努力完成这一活动。
【2019年整理】普通心理学讲义目录
第1章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的定义1)民俗理解2)科学定义2、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哲学根源2)生物学根源3)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W, Wundt)●实验研究方法●内省法(introspection)3、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结构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华生J. B. Watson●斯金纳B. F. Skinner4)心理动力学●弗洛伊德S. Freud●心理动力:本能(性、攻击)●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精神分析●个案研究法5)认知学派●心理学是对认知过程的研究●实验法来构造心理模型6)人本主义●心理学要研究正常人(区别与其它动物的复杂经验)7)进化论学派●心理功能和现象以适应生存为目的4、心理学与传统科学的关系1)范式●定义●三种关键成分2)心理学的定位●心理学是一门前范式科学5、心理学的界限和范围1)心理学的研究层面2)心理学的职能●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改善行为3)心理学:科学与民俗的区别6、基本术语1)心理学2)行为主义3)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4)本能5)范式第2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1)理论框架●理论●假设●变量2)标准程序3)代表性样本●样本●代表性4)客观测量●信度●效度●多重测量2、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形成理论假设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变量操作化操作定义●程序标准化控制变量控制组安慰剂效应有求必应效应单盲实验双盲实验●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随机分配(随机误差)对等匹配(系统误差)混淆变量●进行统计分析描述统计推论统计趋中测量平均数中数众数变异性●得出结论●实验研究的局限性优点:明确因果关系缺点:无法研究复杂现象准实验研究外部效度难以确定只看现象未见本质2)描述研究●案例研究优点:探索性;解释意义缺点:样本偏差、主试偏差(滤色镜)不完全归纳●自然观察优点:自然、真实、前期探索。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3色觉理论知识讲稿
2 夜视功能
探讨我们的眼睛如何在 暗光条件下适应并产生 夜视。
3 猫眼效应
讨论猫眼看到微弱光线 的强大能力。
其他颜色现象
耀斑现象
解释耀斑现象,探索为什么 我们在看到明亮物体时会产 生光晕效应。
适应性
了解我们对连续光线的适应 能力以及适应的影响。
色度
探索不同颜色的明亮度和饱 和度之间的关系。
随着年龄变化的色觉
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眼对颜色的感知如何发生变化。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 课程)13色觉理论知识讲 稿
这里将为您介绍普通心理学中的13色觉理论知识。我们将探讨色彩是如何被 感知的,双原理理论,锥细胞和杆细胞,三种不同类型的锥细胞以及它们对 不同光波长的灵敏度,以及颜色混合、微光视觉和其他有趣的现象。
色彩感知
1 视觉系统
了解人类视觉系统如何感知色彩。
杆细胞
了解杆细胞在低光条件下的作用。
三种不同类型的锥细胞
红色锥细胞 绿色锥细胞 蓝色锥细胞
感知较长波长的光,负责感知红色和橙色。 感知中波长的光,负责感知绿色。 感知短波长的光,负责感知蓝色。
感光色素
红色感光色素
红色锥细胞中的感光色素, 使其对红色光波长敏感。
绿色感光色素
绿色锥细胞中的感光色素, 使其对绿色光波长敏感。
蓝色感光色素
蓝色锥细胞中的感光色素, 使其对蓝色光波长敏感。
颜色混合
1
加色混合
解释光的加色混合原理,探索从红、绿、蓝光中产生其他颜色的机制。
2
减色混合
了解物质颜色减色混合原理,探索如何从颜料和染料中产生其他颜色。
3
彩虹
探讨如何通过颜色混合形成彩虹。
微光视觉
色觉理论
色觉理论1、Young-Helmholtz的三色理论1807年,杨(T.Young)和赫姆霍尔兹(H.L.F.von Helmholtz)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可以产生各种色调及灰色的颜色混合规律,假设在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
光作用于视网膜上别然能同时引起三种纤信的兴压奋,但由于光的波长特性,其中一种纤维的兴奋特别强烈。
例如,光谱长波端的光同时刺激“红”、“绿”、“蓝”三种纤维,但“红”纤维的兴奋最强烈,而有红色感觉。
中间波段的光引起“绿”纤维最强烈的兴奋,而有绿色感觉。
依同理,短波端的光引起蓝色感觉。
光刺激同时引三种纤维强烈兴奋的时候,就产生白色感觉。
当发生某一颜色感觉时,虽然一种纤维兴奋强烈,但另外两种纤维也同时兴奋,也就是有三种纤维的活动,所以每种颜色都有白光成份,即有明度感觉。
1860年赫姆霍尔兹补充杨的学说,认为光谱的不同部分引起三种纤维不同比例的兴奋。
赫给霍尔兹对这个学说作了一个图解。
图中给出三种神经纤维的兴奋曲线,对光谱的每一波长,三种纤维都有其特有的兴奋水平,三种纤维不同程度的同时活动就产生相应的色觉。
“红”和“绿”纤维的兴奋引起橙黄色感觉,“绿”和“蓝”纤维的兴奋引起蓝紫色感觉。
这个学说现在通常称为杨-赫姆霍尔兹学说,也叫做三色学说。
杨-赫姆霍尔兹学说的最大优越性是能充分说明各种颜色的混合现象。
赫姆霍尔兹用简明的三种神经纤维的假设,使颜色实践中颜色混合这一核心问题得到满意的解释。
他在一个世纪以前提出的三种神经纤维的兴奋曲线预示了色度学中光谱三刺激值的思想。
现代色度学的根源立方追溯到杨-赫姆霍尔兹的三色学说。
2、Hering的拮抗色理论赫林(E.Hering)的对立颜色学说也叫做四色学说。
1878年赫林观察到颜色现象总是以红-绿,黄-蓝,黑-白成对关系发生的,因而假定视网膜中有三对视素: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
这三对视素的代谢作用包括建设(同化)和破坏(异化)两种对立的过程。
2022年北京语言大学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北京语言大学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研究人与机器相互作用问题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A.管理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 C.工程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2、感受性提高的感觉适应现象是()。
A.触觉适应 B.嗅觉适应C.暗适应 D.明适应3、除嗅觉外,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皮层最后一个中转站是()。
A.丘脑 B.下丘脑 C.海马 D.桥脑4、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种观点是知觉的()。
A.模板说B.原型说C.特征说D.图式说5、“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一种()。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6、前注意加工过程是()。
A.无意识的B.意识的C.感觉加工D.非意识的7、工作记忆的容量是()。
A.2~5B.5~9C.9~12D.无限8、视觉性言语中枢受到损伤的病人()。
A.说话发生困难B.不能写字、画画C.理解字词的含义发生困难D.听不懂别人说的话9、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唤起水平()才能使较难的任务得到最佳工作绩效。
A.较高B.不能确定C.中等D.较低10、从情绪的状态来分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下面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心境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几小时,长的可到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B.心境是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C.应激可以提高人的自我防御能力,对人的身体肯定有好处D.激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11、下列哪种能力是一般能力?()A.写作能力B.曲调感C.节奏感D.记忆力12、“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B.教育C.社会活动D.遗传13、认为一个人的动机是“他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某项活动”而产生的,这个人的观点接近心理学家()。
A.班杜拉B.阿特金森C.斯金纳D.德韦克14、有两所幼儿园可供家长选择,一所幼儿园离家远,但设施条件很好,另一所幼儿园离家近,但设施条件一般。
家长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这种冲突是()。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3色觉理论知识讲稿
杜尔瓦尔三色理论
杜尔瓦尔通过对色盲病人的 观察,提出了三种原色(红、 绿、蓝)混叠可以产生其他 颜色的理论。
赫尔姆霍兹彩色理论
赫尔姆霍兹在杜尔瓦尔理论 基础上,提出了三种色感物 质(红、绿、蓝)存在于视 网膜上,与杜尔瓦尔理论形 成了对立理论。
色觉的生理机制
人眼解剖学
了解人眼的结构,包括视网膜、 视锥细胞和色感物质等。
视觉的神经途径
探索视觉信息是如何通过神经途 径传送到大脑并产生色觉感知。
色觉缺陷
了解色盲和色弱等色觉缺陷的原 因和影响。
主要的色彩空间和色彩模型
1 RGB色彩模型
了解基于红、绿、蓝三原色的颜色表示方式,常用于显示器和相机等设备。
2 CMYK色彩模型
介绍青、洋红、黄和黑四种颜色的表示方式,常用于印刷和打印等领域。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 课程)13色觉理论知识讲 稿 欢迎来到本次精彩的讲座,我将为您介绍普通心理学中的13种色觉理论知识,
让我们一起探索色彩世界的奥秘。
色觉理论的定义
色觉理论研究了人类对各种颜色的感知和认知过程。它涉及眼睛、大脑和心 理因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色觉的发现历史
牛顿的发现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通过光的 折射和反射实验,揭示了白 光可以通过棱镜分解成不同 的颜色。
色彩在心理学中的作用
情绪影响
不同颜色可以引起不同情绪和心理反应,如红 色引发激动或愤怒。
行为导向
某些颜色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和决策,如黄色对 购买决策的积极影响。
认知加速
色觉理论——精选推荐
色觉理论TheoriesofColorVision色觉理论(TheoriesofColorVision)阐述色觉机理的学说。
传统上影响最大的色觉理论主要有杨—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海林的颉颃说和兰德的视网膜皮层理论。
一、杨—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T.杨最早发现人的颜色视觉包含三种成分:红、绿、蓝,这三种颜色相加成为白色。
由于红、绿、蓝三色缺乏光学理论基础,杨提出对红、绿、蓝的感知是人眼的特性。
杨于1802年提出他的色觉理论的基本思想,他假设眼睛分析出红、绿、蓝三种颜色后,把信号沿着三种不同的神经通路传向大脑。
品红的知觉是色光同时刺激红、蓝神经产生的,黄色知觉则是色光同时刺激红、绿神经的结果。
杨的理论提出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1852年,德物理学家、生理学家H.V.赫尔姆霍茨和苏格兰物理学家J.C.马克斯威尔几乎同时注意到了杨的理论。
赫尔姆霍茨又经过10年的反复实验,提出了完整的三色理论。
该学说认为,在视网膜内存在着三种感受器,分别含有对红、绿、蓝敏感的视色素,其中第一种感受器兴奋时产生红色感觉,第二种感受器兴奋时产生绿色感觉,第三种兴奋时产生蓝色感觉。
通常光线是同时作用于三种或两种感受器上的,这些感受器所引起的兴奋过程的综合,便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颜色感觉。
例如,黄光作用于视网膜产生的黄色感觉就是红色感受器和绿色感受器共同兴奋的结果。
光线作用于人眼,三种色光感受器的兴奋程度如果相同,就产生白色感觉。
三色说提出后,在当时曾受到严厉的批评。
主要的意见有两种,一是这个理论缺乏解剖学的证据;二是因为它的说法与人们日常的色觉经验不符,人们一般至少能体验到红、绿、黄、蓝四种基本颜色,三种色感受器无法对应这四种明显不同的心理原色。
随着生理学的发展,三色说获得了一些现代生理学的证明,从而很好地解释了颜色混合现象。
但是,用这种理论还不能完全解释钯盲现象。
二、海林的颉颃说1870年,德生理学家E.海林提出了颜色视觉的颉颃学说(又称四色说)。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
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理现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统1)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2)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3)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4)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普通心理学教案(全)
普通心理学一、学科性质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三章感觉第四章知觉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六章记忆第七章思维第八章语言第九章动机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十一章能力第十二章人格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本章主要内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如何研究心理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1.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2.本章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个体心理(一)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
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
或个性。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 )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
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心境、信心、犹豫等。
—注意、灵感、激情、—心理状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 有时也叫觉察。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作者:————————————————————————————————日期:1.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
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
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
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
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
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
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3.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睡眠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2
(四)视觉的中枢机制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纹状区 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 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 与纹状区邻近的另一些脑区,负责进一步 纹状区邻近的另一些脑区, 加工视觉的信号,产生更复杂,更精细的视觉. 加工视觉的信号,产生更复杂,更精细的视觉. 如认识形状,分辨方向等. 如认识形状,分辨方向等.
3.明度与波长 3.明度与波长
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锥体细胞对光谱的中央部分( 555nm)最 锥体细胞对光谱的中央部分(约555nm)最 中央部分 敏感,对低于500nm和高于625nm 500nm和高于625nm的波长的感受 敏感,对低于500nm和高于625nm的波长的感受 性要差得多. 性要差得多. 棒体细胞对较短的波长具有最大感受性. 棒体细胞对较短的波长具有最大感受性. 较短的波长具有最大感受性 它们对短波一端较敏感,而对波长超过620 620毫 它们对短波一端较敏感,而对波长超过620毫 微米的红光,几乎是不敏感的. 微米的红光,几乎是不敏感的.
换能作用
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 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棒体细胞与 锥体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 它所释放的化学能量, 化.它所释放的化学能量,能激发感受细胞发 放神经冲动,这就是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放神经冲动,这就是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对视觉器官来说, 对视觉器官来说,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叫视觉 色素. 色素.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它明度决定于照 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例如鲜红等. 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例如鲜红等.混杂 上白色,灰色或其它色调的颜色, 上白色,灰色或其它色调的颜色,是不饱和的 颜色.例如粉红等. 颜色.例如粉红等.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根本没 有色调,如黑白之间的各种灰色. 有色调,如黑白之间的各种灰色.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一、教材《普通心理学》彭聃龄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二、教学目的与目标“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本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
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要求“普通心理学”课程以基础知识为教学核心,重点在于介绍心理学关于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和人的心理活动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同时也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大纲依据本教学大纲编制的依据有以下几点:1、依据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专业设置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依据于本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教育部“心理学理科人才基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3、依据于本课程的教材。
4、依据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新生学科知识的特点和能力特点。
5、依据于国外同类教材和课程改革的手段与技术。
五、教学原则1、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强调学科前沿发展的原则;4、重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原则;5、动手操作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任务:陈述人的心理现象,解释人的心理现象,预测人的心理现象,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晤谈法),测验法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1、神经元结构主要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
2、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3、神经回路: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两种,辐射式,聚合式。
4、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神经。
5、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脑干,间脑,小脑)。
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7、抑制过程分为:无条件性抑制(外抑制和超限抑制),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8、动力定型:指由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依次出现。
9、第一信号体系:用具体事物作为前提刺激而建立的前提反射体系。
10、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1、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制与调节。
12、人有两种腺体:导管腺体(外分泌腺),无导管腺体(内分泌腺----激素)。
1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和性腺。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1、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初级阶段的属性,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能够对与其生命活动具有直接关系的刺激作出反应,表现为趋利避害的生物特性。
3、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4、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已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5、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1、意识有对客观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类能够把自己同自然界相互区别开来,使人作为主体而与客观天下对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 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 象叫后像。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 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 反,叫负后像。
例如,在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 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这是正后像,以后可 能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 就是负后像。
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如用 眼睛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约一分钟,然后将 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个 绿色正方形后像。
3.闪光融合
连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 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三)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1.视觉对比: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 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 比与颜色对比两种。
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 造成的。例如,在白色背景上放一个黑色正方 形,由于视野的不同区域的反射系数不同,因 而形成黑白的对比。
意义:我们能够看清物体的轮廓或能够区 别它们,正是由于物体的明度间存在着对比。 漆黑一团的房间内,伸手不见五指,是由于对 比消失的结果。
如何解释:可以用侧抑制来解释马赫带的 产生。由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的现象,较 亮一条所引起的神经细胞的兴奋,抑制了较暗 一条所引起的兴奋,使其兴奋水平下降,因而 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同样,来自暗明交界 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加强可亮区的兴奋,因而使 亮区的边界显得更亮。
3. 视敏度:
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 的能力,也叫视力。
小结:本节主要讲述了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生理机制以及视觉的一些基本现象。这 些基本现象包括:明度、颜色、视觉对比、马 赫带、视敏度、视觉适应、后象、闪光融合等。
小问题:我们白天看完电影,刚出电影院 时,会觉得阳光非常刺眼,什么好象都看不清 楚,可过一会就能看清楚周围景物了,这是为 什么?
(2)明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 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 过程。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在一秒钟 的时间内,由明适应引起的阈限值上升,就已很 明显。在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
举例:从电影院出来。明适应的机制与暗 适应相反,正如我们前面讲过的,人们一般用 视觉色素的漂白过程来解释。
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所谓 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视角 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眼睛的距离。当 你能够看清一个物体或物体间的距离时,所对视 角越大,视力越差;视角越小,视力越好。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很多。如网膜受刺激的部 位、背景的照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眼睛 的适应状态等。
图上的三个圆圈代表网膜上红、绿、蓝三种锥体 细胞,它们分别对长波、中波和短波敏感。在视觉系 统的高级水平上,存在着三种对立细胞,如黑-白、 红-绿、黄-蓝细胞。每种感受器都有三种输出,它 们分别和三种对立细胞相联系。其中有的输出是兴奋 的,有的是抑制的。例如,红色感受器能使黄-蓝和红 -绿对抗单元产生兴奋,而绿色感受器的输出,使黄蓝兴奋,红-绿抑制。蓝色感受器的输出,使红-绿兴 奋,黄-蓝抑制。
在三种对立细胞中,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 码有关,而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后者是由于三种锥 体细胞输出的累积作用而出现兴奋的。
从50年代末以来,生理学家还先后在动物的视 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细胞内,发现了编码颜色 信息的对立机制。例如,德瓦洛伊的发现。
总之,有理由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 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 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 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颉抗的细胞,颜色 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抗的过程。
4.色觉理论
用来解释色觉现象及其机制的理论。
(1)三色说(trichromatic theory)。英国 科学家托马斯·扬于1802年提出。
赫尔维奇和詹米逊(1958)用心理物 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作用理论。 他们假定了一种神经装置,用来解释按三 色方式编码的网膜信息怎样传递给中枢的 对立色系统(图3-20)。
(四)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系统不仅反映视觉刺激的空间特性, 而且反映刺激的时间特性。
1.视觉适应;它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 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可区分为暗适应和明 适应。
(1)暗适应;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 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例如, 我们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进入电影院。
暗适应的机制一般用感受器内光化学物质的 变化来解释,即把暗适应归结为感受器内视色素 的还原过程。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解释不能说 明暗适应的全部机制。
颜色也有对比效应。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 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 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的方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 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 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 明亮部分与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强度上和 该区的其它部分相同,而我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在 边界处却出现了起伏现象。可见,马赫带不是由 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 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 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 间能力的极限。融合临界频率越高,即融合阈限 越高,对时间分辨作用的感受性也就越大。
闪光融合依赖于许多条件。刺激强度低 时,临界频率低;随着强度上升,临界频率 明显上升。在网膜中央窝部位,临界频率最 高,偏离中央窝500,临界频率明显下降。可 见,不同的视觉感受器在不同的刺激条件下, 对刺激时间的感受性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