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教程考研课件
第一章中国地理PPT课件
43
呼伦贝尔草原
44
小知识: 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树木宝库”,
保留有一批古老和稀有的孓遗树种,如 被列为世界三大“活化石”的水杉、鹅 掌楸、银杏,以及特有的金钱松、台湾 松、银杉、珙桐、金钱楠等。
45
第四节
生物景观
d
46
银杏
47
文
帝 手 植 柏 , 被 称 为 世 界 柏 树 之 父 。
政区域歌 讲授课时: 1课时
63
一、历史沿革 着重掌握: 宗法制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64
行域任 政进何 区行国 。管家
理都 ,要 这将 些国 区土 域分 就为 是层 各级 级区
65
中国自古就是行政制度发展完善的国家, 《周礼》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 野,分官设职,以为民极。”“体国经野”与 “分官设职”就是划分行政区与建立地方政府。
色、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的气候 类型。冬冷夏热,冬干夏雨,雨热同 季。(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中国大致以冈底斯山脉、巴颜喀拉 山脉、阴山、大兴安岭为界,以东的 大片地区是季风区,以西的区域是非 季风区。
18
地区
齐齐哈 尔 巴黎
齐齐哈 尔 比巴 黎
纬度
47°23′ 48。55 ′
处尽
,,
不山
知寺
转桃
入花
——
此始
山盛
来开 白 。, 居
易
24
25
26
四、水文 (一)海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
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海岸地势平坦,多优良 港湾,且大部分为终年不冻港。 四大海(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三大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 三大海湾:北部湾、辽东湾、杭州湾。 三大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中国面积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 中国最东的岛屿 和最南的岛屿 浙江省是中国岛屿分布最多的省。
区域地理 第五章 中国自然地理 第一节 中国的位置和疆域(共30张PPT)
要点整合
1.优越的地理位置
类型 半球 位置
海陆 位置
纬度 位置
地理位置 特点
东半球、 北半球
亚洲东部、太平洋 西岸,海陆兼备
南北跨纬度近50度, 南北距离约5 500千 米;大部分在温带, 小部分在热带,没有 寒带,气候差异大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①海陆兼备,沿海多良港; ②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③ 邻国多,发展边贸
行政中心 武汉 长沙 南昌 合肥 杭州 南京 上海
(5)南部沿海7省区:闽粤桂琼港澳台
名称 广东省 福建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简称 粤 闽 桂 琼 台 港 澳
行政中心 广州 福州 南宁 海口 台北 香港 澳门
(6)西南5省市区:云贵川渝藏
名称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重庆市
①两大地震带;②东 南沿海多台风;③西 北干旱;④季风不稳, 水旱频发
①我国有寒暖适宜的气候; ②南北气候差异使动植物 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多种 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北部纬度高,热量 不足,气温低,容易产 生低温冻害
地理位置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经 度
位 置
从西向东跨60 多度,东西距离 约5 200千米, 跨5个时区
要点整合 1.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 2.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东北三省:黑吉辽
名称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简称 黑 吉 辽
行政中心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2)北部边疆:内蒙古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
简称 内蒙古
《第四章中国地理》PPT课件
季风气候;赤道暖流及其转化而来的日本暖流对气候影响大;
h
19
基隆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西北风越过海面带来一定水汽;苹 果属于暖温带水果,台湾并不盛产这种水果;台湾的旅游胜地 中,阿里山、日月潭均较为著名。 答案:B 【阅卷报告】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因不能准确判断选项中的②④ 而失分。部分考生认为台湾山地垂直变化明显,因此在山地较 高处会有大面积苹果种植。其实,台湾苹果栽培历史较短,20 世纪60年代才引入台湾,在高山种植。1981年后,因进口苹果 冲击,果价低落,加之政府取缔高山过度开发建园,苹果栽培 面积逐年减小。苹果栽培还受到当地阴雨潮湿、日照不足等环 境条件的影响,预计台湾苹果的栽培面积仍将持续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台湾岛上河流短急,水能蕴藏量丰富;台湾山地森林
资源丰富,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和亚寒
带的森林,树种很多。
答案:D
h
26
4.下列关于台湾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台湾的农业主要集中于西部,樟脑、茶叶等驰名中外 B.“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结构正在升级转型 C.近年来,纺织、服装、玩具等工业部门发展迅速 D.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经济互补性较强 解析:近年来,台湾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迅速,纺织、服 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向祖国大陆转移。 答案:C
h
21
(1)香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地平坡缓
B.岛多浪小
C.滩阔岸直
D.河多沙厚
(2)填海造陆对香港的影响有( )
A.港区行船更加通畅
B.经济活动远离了海岸
C.海洋生态得以维护
D.利于沿海功能区布局
解析:第(1)题,从图文信息中可以看出,香港地形以山地
初中地理学考模块三《中国地理》系列一《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课件
秦岭 800mm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秦岭 0℃等温线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秦岭 半湿润
淮河 湿润
暖温带 秦岭 淮河
亚热带
中国的气候特征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②季风气候显著。
高原山地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下列字母所代表的的气候类型的名称、特征、分布、代表 城市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 高山气候
最热—吐鲁番
夏季我国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地形因素
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名称、位置、熟制、主要粮食作物
寒A温带
暖温带
F
青藏高原高寒区(一 年一熟 青稞)
B
C 暖 温 带(一年两熟或 两年三熟冬小麦
D 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 双季稻)
E 热带(一年三熟水稻)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分析原因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 最少—托克逊
模块三 中国地理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中国的自然环境
1.中国的位置、疆域 2.中国的地形、地势; 3.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气候类型、分布 及特征; 4.中国的河流特征,黄河、长江; 5.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位置
最西端: 帕米尔高原
73 °E
最北端: 漠河县
53° N
最东端:黑龙 江与乌苏里江 主航道中心线
干旱
季风气候带来 的各种灾害性 天气
弊
洪涝 寒潮
中国的河湖—不同区域河流的补给及水文特征
1.我国绝大多数外流河注入( A)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我国西南的河流向南流入( C)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重点知识问答及课后思考题答案
学不同思想流派的主张,特别是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环境生态学派;掌握地理科学 研究方法,特别是现代地理学与 3S 结合的新方法的使用;了解地理科学在社会经济、 科学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现代地理学特征、面临的挑战及任务。 2)《中国地理教程》 上篇:总论 (1)中国地理区位:掌握第二节中国的地理特征,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地理景观格局:掌握我国大地构造格局、地势即其地理意义、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及地理景观的影响、我国水热条件特点、自然带的分异、LUCC。 (3)人口与城镇化:掌握我国人口结构、人口密度分布、城市化进程阶段;重点掌握“胡 线”及其地理意义。如欲了解更多可以通过 qq2593665687 或电话 18012981114 进行咨询。 (4)国土开发: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了解其他资源与其开发;熟知我国工业 化进程,掌握区域开发战略。 (5)区域划分:掌握自然区划的理论、行政区划的原则和经济区划的原则,掌握三大经济 地带和七大经济区特征。 中篇:专论 ……………… 下篇分论 ………………
原则、基本内涵、相关理论以及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的研究。 (2)近代地理学中的地理大发现、各种思想流派、区位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3)现代地理学与近代地理学在思想观念、理论方面的进展,新技术下的未来发展趋势。
(4)地球自转、公转、与太阳关系、圈层结构、地域分异规律、演化等方面常识考察。 2)《中国地理教程》 ……………… 考试重点 以白光润编著《地理科学导论》,赵济、陈传康编著《中国地理》为基础,人文地理学考试 的重点内容,具体如下: 1)《地理科学导论》 (1)第一章:掌握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地理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演化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第2章(5节)PPT课件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起(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季风气候(monsoon climate) 三大阶梯(staircase terrain,three stairs) 土地利用与覆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三大自然区域(three natural areas) 三大经济地带 (three economic regions ) 景观地带性 ( landscape zonality ) 景观演变 ( landscape development )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 青藏高原巨大隆起,东部平原不断下沉,东、西 高差日益拉大,阶梯状地势形成,地表水流顺地势 东下,大江大河发育成型。
➢ 气候在总的变冷趋势下多次发生冷暖变化,并在 大高原地形影响下,季风环流形势加强,使东、西 之间干湿对比明显,南、北之间冬温差异增大,从 而形成三大自然区,景观地带的分异更为复杂。
早第三纪(6500万年-2330万年):中国大陆处于相对宁 静阶段,经长期侵蚀和堆积,准平原面发育广泛。
➢ 红色风化壳广泛 发育 ➢ 哺乳动物大发展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一)早第三纪地理景观格局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 陆地濒临暖海,大气环流受行星风系控制,维度地带性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三)案例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四、城市化与地理景观格局变化
(一)城市的发展变化 (二)城市的空间分布
中国地理(考研资料)华中师范大学(完整版)
重要考点: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地域分异规律、气候特征、人口、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城镇化、土地退化、灾害、胡焕庸线、海洋、能源、地理格局、植物土壤、土地利用、空气污染重点区域:青藏高原、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中部、新疆、内蒙古、黄土高原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第一节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1.大地构造格局显著特点一是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二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2.中国地势基本特征:地势高,高差巨大,地表起伏度大,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地势高大的地理意义①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的走向;便于东西航运②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热障碍③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
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第二节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1.中国气候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显著①冬夏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③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2.青藏高原的空间特征:面积大、高度大、中低纬度。
3.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1)对季风的分支作用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 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中国地理考研打印版
第九章、东北区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冲击而成的平原。
图们江地区:“大金三角”:中国的延吉、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朝鲜的清津三城市所连成的地区。
“小金三角”:中国的珲春、俄罗斯的波谢特和朝鲜的罗津三地。
1,简述东北区的环境与资源特征。
答: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一)自然地理条件下(1)地表结构。
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松辽平原、辽河平原)。
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地形轮廓。
(2)冷湿的自然景观、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
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
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
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
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小,冰冻期长,有双峰型汛期。
(3)冷湿气候形成的原因: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所以气温低;距海近,空气湿度大,降水较多;西部为蒙古高原(蒙古高压);北部为东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寒流);东北为鄂霍次克海(太平洋冰窖)。
(4)冻土对东北自然环境的影响:冻土是自然气候的产物,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反作用A 对气候;有冻土的存在,增加了寒冷的程度(冻土有隔热作用,融化时吸热),加强了湿润的程度(隔水层)B 对土壤:冻土使地表经常处于过湿状态,使东北广泛发育沼泽C 对河流:使河流有两次汛期(融水,降水),使河流下蚀,作用减弱,测蚀作用增强D 对地貌:使冻融地貌发育,如石海,石沙E 对森林:一是由于冻土存在,使下垫面保持过湿,已形成森林沼泽化,二是使森林的根系是横向发展,幼苗不易生存,森林跟新困难,影响木材的需求量2、沼泽广布成因分析:①东北气候湿润--是沼泽形成的水分保证②冻土的存在—起到隔水作用,即使蒸发旺盛,依然阻挡水分蒸发③地形原因:地形平坦使得地表水易聚集,不易排出;宽广的冲积阶地沿两岸方向,地下水位高,洪水期时极易泛滥;河曲发育,沿河曲有很多沼泽发育④河流原因:大部分河流进入老年期(牛轭湖湿地沼泽分布)⑤地表物质组成:多粘土性的沉积物,一半分布地下30—50cm地方,相当于一个隔水层⑥植物影响:东北区纬度较高,辐射较小,温度低,使得植物生长所需热量不足,代谢不旺⑦人类的影响:过度砍伐,使得表土紧湿、,地下水得以蒸发沼泽对东北自然环境影响:A 对气候:使得湿润气候加剧B 对土壤:使得土壤出现沼泽化C 对河流:大量沼泽植物生长,影响通航,行洪D 对森林:造成潜育化,使得植物根系中毒死亡,森林跟新困难(二)资源优势(1)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
中国地理第二章
以北东到北北东占绝对优势。
较少,分布较稀。 除华北地区外,一般比较微弱, 因而地形的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差都 不太大。
地貌类型
在秦岭 — 大别山以北,平原、高 原为主;以南,除云贵高原以外, 绝大部分是山地、丘陵和小型盆 地。
在昆仑山以北多为高山所夹持的大型盆地。 以南几乎全属大高原,高原上有极高山,高原 边缘地带有深切峡谷。
一、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宏观地貌格局:以内营力为主的常态地貌,在垂直方向上 的起伏与水平方向上的排列组合规律 主要受到地壳运动的控制和影响
大地构造格局显著特点
一是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 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二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 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 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逻辑框架
大 气 环 流 季 风 气 候 青 藏 高 原 隆 起 产 业 化 水 热 格 局 地 貌 格 局 城 乡 格 局 土 地 覆 盖 格 局 景 观 地 带 景 观 格 局 演 变
天
中 国 景 观
形 成 基 础
地
构 造 运 动
自 然 景 观 分 异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中国东部与西部地质构造与宏观地貌特点的差异
特点
地壳厚度
东
部
西
部
由 东 向 西 大 致 从 3 0 km 增 加 到 50 km。
在昆仑山以南的西藏地壳厚度为50~70 km, 尤其在雅鲁藏布江一带,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 部分;昆仑山以北的西域断块上为55~60 km。
中国地理教程考研课件 王静爱
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复合的态势
由工业、城市生活中排放物和农业面源带来的水体有机污染、 富营养化问题,以及大气二氧化硫、颗粒物污染等老环境问题还没 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例如:危险废物、微量有机污染物、土 壤污染问题、以及在社会消费转型过程中,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 电子废物与有害建筑材料等问题;从而形成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 复合的态势,增加了防治污染的难度。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第三节 大气、水体、土壤环境污染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被人体吸入后绝大部分阻留在鼻腔和咽喉部,只有很少 部分进入气管和肺内。 粒径0.01~1.0μm的细小粒子在肺泡的沉积率最高,成为肺癌的致病因子,许 多重金属化合物也会危害健康。 二氧化硫的危害较普遍又严重。SO2进入呼吸道后,因易溶于水,大部分被阻 滞在上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影响体内的代谢作用。SO2慢性中毒后,可能抑制 机体的免疫机能。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表6–1 中国土地退化分布、面积与变化
第一节 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二、人为因素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从环境中获 取的资源越来越多,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也日益增加,同时,污 染物的种类越来越复杂。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以及人口剧增等因 素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第一节 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二)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
人口环境容量——以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在 保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 中,对人口最大的抚养或负荷能力。也是经济适度人口。
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2课时PPT课件
内容 2 万多千米 约 960 万平方千米 18 000 多千米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渤海、琼州海峡
12 海里 约 300 万平方千米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2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
The seat of China in the world
20 ° W
0°
160 ° E 180 °
太平洋
亚洲
东西
北半球
半半 球球
赤道
南半球
纬度位置:我国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 南北跨纬 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没有寒带。我国领土 度广。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最南 最西
曾母暗沙 _____帕__米__尔_____高原
2.陆地大国 陆 地 总 面 积 约 ___9_6_0__万___ 平 方 千 米 , 差 不 多 与 整 个 __欧__洲____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____3__位。
3.海洋大国 (1)大陆海岸线:长达____1_8_0_0_0__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 最长的国家之一。
帕米尔高原 上摆摆尾。
头顶黑龙 江
嘴喝两江 汇合水
北——头顶黑龙江, 南——脚踩曾母暗沙, 东——嘴喝两江汇合水, 西——帕米尔高原上摆摆尾。
脚踩曾母暗沙
二 辽阔的疆域(课本P3)
(54°N)
(74°E)
辽宁师范大学辽师大《中国地理》2015考研全套资料、自然地理学考研全套资料(真题+答案+笔记)
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中国地理考试科目解析1、考试范围和重点考试范围:辽师官方没有关于考试范围的具体说明,但人文地理学科本身肯定是有重点和难点的,并且老师在出题的时候,也不会随意而出,因为试卷本身一方面要保证一定的难点,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考生对该专业真正掌握的程度,特别是一些老师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历年年真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度解析,我们将辽师大人文所参考的教材一一进行总结分析,以下列出各教材的考试范围:(1)中国的区划、主要山脉和地形单元。
(2)自然结构:气候、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风景旅游资源的评价。
………………(7)区域分析:主要侧重东北区、华北区、晋陕内蒙古区、长江中下游区,特别是东北区和华北区,基本上每年都有考题;东南区、西北区、西南区和西藏区大概了解即可。
考试重点以赵济、陈传康编著《中国地理》为基础,《中国地理》考试的重点内容,具体如下:总论:(1)中国遥感影像的地学分析,掌握我国地表结构。
(2)自然结构:掌握我国气候特征,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掌握我国土地的基本特点、三大自然区的比较;掌握水资源的总体特点和时空分布特征;掌握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掌握风景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6)掌握我国景观地域分异规律;掌握自然景观、经济景观、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掌握景观划分的原则;掌握三大自然区的特点;掌握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特征。
区域分析:(1)东北区:掌握东北区的资源与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掌握东北区农业、工业等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掌握东北区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7)西南区:掌握西南区的环境特征(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
(8)西藏区:掌握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并结合我国气候特点。
2、出题特点和趋势辽师《人文地理学》科目之《中国地理》具有明显的出题特点:(1)辽师《中国地理》历年真题相关知识点重复性较高,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包括名解、简答和论述题都有经常性的重复。
中国地理教程课件
钾盐、铂族金属、金刚石、铬铁矿等资源一直严重短缺
中国地理教程 第四章 中国国土开发
第一节 中国的自然资源
(四)质量差异较大,优质自然资源比重小 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质量相差悬殊 1. 土地资源
易耕土地资源比重低
林地总体质量较好
一等有林地占65%左右
森林资源质量较差,体现在森林资源的用材林比重大、中幼龄林
第一节 中国的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分布
(一)分布不均匀,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性差
光能资源:西高东低(内部呈南高北低)、年内季节变化显著
热量资源:东部南高北低,西部随纬度、海拔升高而降低 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 土地资源: 耕地资源集中在北方、东中部地区; 林地资源集中在东北、西南和南方山地区; 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区
(五)可更新自然资源质量降低,影响生态环境
由于对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当,引发了一系列 生态环境问题
北方地区因沙漠化诱发的沙尘暴强度加大
河流断流日趋严重,入海水量少且污染严重,导致海洋赤潮 等生态问题
15%~20%的动植物种受到威胁,物种多样性丧失
海洋赤潮 沙尘暴
中国地理教程 第四章 中国国土开发 物种多样性丧失——稀少的中华对角羚
钨、锑、稀土及一些建材非金属矿质量较好,规模大、品位高。 但相当多的矿种质量不佳,中小型矿、贫矿、难选矿和综合矿多,开 采难度大
具有重要意义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含硫量低,易于加工,但不宜 输送与炼制;铁矿贫矿占95%以上;铜矿品位大于1%的富矿仅占30%
中国地理教程 第四章 中国国土开发
第一节 中国的自然资源
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地理课件(215张ppt)
3.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1)东部靠最大大洋,西部靠最大大陆,使季 风性明显,雨源丰富
(2)河流流向自西向东,沟通东西交往,裂点 处水力资源丰富
(3)青藏高原的隆起,加剧了中国气候的地 域差异,造成西北区的干旱
(3)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
(4)丘陵:东南丘陵、胶辽丘陵
2.多种特殊地貌并存
冰川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 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
第二节 地表组成物质
一.沉积岩分布广泛
包括陆相红色岩系、碳酸盐岩、第四纪黄土 和沙漠
二.岩浆岩和变质岩大面积出露
以花岗侵入岩分布最广
三.喷出岩
2.干燥度及其分布 r <1.00: 湿润区 1.00~1.49:半湿润区 1.50~4.00:半干旱区 r >4.00: 干旱区
3.相对湿度
(1)相对湿度是反映气候中水分资源的标量
(2)全国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40~80%之间
(3)冬季北方的相对湿度比年平均状况有所 增高
(4)夏季全国相对湿度普遍提高,东部地区 增大尤为明显
(2)四季划分 A.划分依据: 用侯平均气温100c和220c 作为标准
B.各地四季分配 a.特征: 各季节长短不一 *寒温带长冬无夏,春秋相连 *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 寒来暑往,四季分明 *南亚热带和热带,长夏无冬,秋去春来
b.极端季节类型 *四季皆冬: 藏北高原 *四季皆夏: 南海诸岛 *四季如春: 云南中部和贵州西南部
第五节 气候资源
一.热量资源
1.除寒温带、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寒山区外,多 数区域的热量都适宜于农业生产
中国地理1-9章讲义(1)
由老到新:吕梁上下晚太古,古元二十五亿多中元晋宁长城蓟,晚元青白又震旦早古加东寒奥志,晚古海西泥石二中生印支整三叠,燕山侏罗和白垩新生喜山六千万,早晚三纪第四纪注:1、吕梁运动起于新太古,止于古元古。
2、晋宁期始于早元古蓟县系、长城系,延续到晚元古青白口系。
3、加里东期起于晚元古震旦纪,延续整个早古生代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
4、海西期发生在晚古生代,包括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
5、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6、燕山期始于中生界三叠纪,延续到白垩纪、侏罗纪。
7、喜山期包括了新生界。
第二节地貌形成因素•地貌的形成是地质构造运动、地表气候主导下的外力因素,作用于不同的地表物质的结果。
人类出现以后,成为又一个塑造地表的外营力。
主要内容•一、地质构造因素•(一)板块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形成•(二)构造体系与地貌格局的形成•二、外力因素•(一)现代气候对地貌形成的作用•(二)大陆地壳发展与地表营力的区域分异•三、物质组成•四、人类活动二、地质构造因素•地球表面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在空间的排布与组合形式与地质构造关系致为密切。
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质力学,对中国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格局的形成进行了解释。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形成•(二)构造体系与地貌格局的形成一)板块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形成•我国山地的分布受板块的控制,主要是板块在边界碰撞和俯冲产生的造山运动所形成的。
高原、盆地、平原则大多处在相对稳定的板块部分。
•中国板块夹在西伯利亚板块、太平洋—菲律宾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地貌格局受其活动控制。
•古生代及以前的构造运动,西伯利亚板块影响显著,使亚洲大陆相继固结,并向南扩张;中生代以太平洋板块最活跃,形成亚洲东部华夏向构造;新生代以印度板块最活跃,青藏高原隆起,形成阶梯状地势。
1、中国板块构造格局•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大地构造可划分为7个板块:–塔里木—华北(中朝)板块–扬子(华南)—东南亚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非律宾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土耳其—伊朗—冈底斯板块•板块之间的缝合线:–中国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准葛尔—贺根山缝合线–中国板块与印度板块: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缝合线–中国板块与太平洋—非律宾板块:台湾东海岸大纵谷–塔里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北秦岭—南阳盆地–塔里木—华北(中朝)板块–扬子(华南)—东南亚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非律宾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土耳其—伊朗—冈底斯板块–中国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准葛尔—贺根山缝合线–中国板块与印度板块: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缝合线–中国板块与太平洋—非律宾板块:台湾东海岸大纵谷–塔里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北秦岭南侧—南阳盆地(见最后的图)–2、大地构造的演化与地貌格局的形成•(1)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地貌格局的形成•板块活跃时代:古生带及其以前。
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主编)
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主编)1.与美国相⽐,为什么我国的荒漠区偏北?答:。
中国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太平洋⽔汽难以到达。
中国北部荒漠受蒙古⾼压的影响,常年⼲燥少⾬,经常被⾼⽓压控制②地势低洼,⼤陆性强,增温快③南部有⾼⼤的喜马拉雅⼭脉阻挡了印度洋的⽔汽进⼊。
美国①美国西部有⾼⼤的落基⼭脉⽔汽难以进⼊,降⽔稀少,形成半⼲旱⽓候,⼜受冬季副热带⾼压控制,降⽔少。
②中部平原贯穿南北,冬季极地冷空⽓可以从北冰洋直达墨西哥湾,所以北部不⼲旱。
③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减温减湿2.与世界同纬度国家相⽐,中国的⽔热格局有何特点?答:(1)⽓温与温度带:①冬寒冷夏暖热②⽓温年较差⼤,四季分明③年平均⽓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④6个温度带(2)降⽔与⼲湿地带:①降⽔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②降⽔季节分配不均③降⽔变率⼤④4个⼲湿地带(3)⽔热组合与⽓候地带:①⾬热同期②东部季风区、西北⼲旱区和青藏⾼寒区的⽓候地带分异3.如何理解中国⼈⼝数量⼤对⽣态环境的影响?4.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业布局变化的特征和驱动⼒?5.中国地理分区的意义是什么?6.简述中国⽔污染状况和主要成因.答:成因:向⽔体排放未经妥善处理的城市污⽔和⼯业废⽔;施⽤化肥农药及城市地⾯的污染物被⽔冲刷⽽进⼊⽔体;随⼤⽓扩散的有毒物质通过重⼒沉降或降⽔过程⽽进⼊⽔体等。
状况:中国⽔污染的总体情况相当严重,⼯业废⽔的排放量增加,⽽且随着⼈⼝增加、⽣活质量提⾼,城市⽣活污⽔排放量及其污染分担率上升。
与此同时,农村以农药、化肥等化学品为主要组成的⾯源污染迅速上升,并且难以控制。
7.长三⾓城市群与珠三⾓城市群答:长三⾓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起镇江,东到海边,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部分,是中国最⼤的综合型⼯业基地;珠三⾓位于⼴东省中南部,毗邻港澳,区域内交通⽅便,以轻⼯业为主,发展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
8.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答:东北平原是中国最⼤的平原,系⿊龙江、嫩江、松花江、辽河等河流冲击⽽成,以⿊⼟⾯积⼤、沼泽分布⼴为特⾊。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第2章(4节)PPT课件
(一)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 林地
全国森林面积变化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一)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林地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结果(2004-2008年)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LUCC,land use/cover change)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一、土地利用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一)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 (二)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第二节 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 第三节 自然地带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一、土地利用 二、土地覆盖 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四、土地利用/覆盖与碳储量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本章前言
区域地理景观格局是区域地理过程的产物。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由构造运动、大气环流及土地利 用的共同作用形成,突出表现为地貌格局、水热格局、 植被土壤格局与城乡格局的镶嵌与交织。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组成的三大 自然区域以及由东部沿海带、中部带和西部带组成的 三大经济区域,是中国最大尺度的地理景观格局。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的演变在地球内外动力和人类活 动的作用下,经历了海陆变迁和自然地带更替、区域 开发中心的转移、城乡格局调整等。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是中国区域开发布局与国土整治 规划的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气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
全国1998—2005年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呈上升趋势, 2005年产生量为13.4×108 t,比上年增加12.0%,工业固 体废物排放量为1 654.7×104 t,比上年减少6.1%。工业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7.7×108 t,综合利用率为56.1% ,与上年基本持平。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有些地区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进入地区环境的污染物在数量上接近环境容量边缘,或已经超过环境容量, 使环境污染问题形势严峻。环境压力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越来越明显。
废水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逻辑框架
形成因素
中
国
环境污染
环
特征
境
污
染
环境状况与
危害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大气环境污染 水环境污染
土壤环境污染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第一节 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 第三节 大气、水体、土壤环境污染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三) 经济结构与环境污染
一定阶段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的环境状 况具有深刻影响。2005年,中国GDP的增长速率为9.9%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而第 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加,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是经济 高速增长的基本特征,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都将对重化工 产业有强大的需求拉力。由于中国主导产业是污染物排 放量一般较高的第二产业,致使单位GDP排出的污染量 较多。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从环境中获取 的资源越来越多,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也日益增加,同时,污染 物的种类越来越复杂。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以及人口剧增等因素 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垃圾污染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第一节 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污染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总体水平 还不高,技术条件较落后。
属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产出、高排放,在低技术组合 基础上靠高物质投入支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增长有2/3是在透支生态 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的 2003年万元GDP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11倍 2005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强度是发达国家的8~9倍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在总体上仍属于粗放 经营,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低,农田中化肥、农药的 过量施用,也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二)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
第一节 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人口环境容量——以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在保 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 中 ,对人口最大的抚养或负荷能力。也是经济适度人口。
例2:黑龙江三肇、吉林白城、辽宁朝阳、内蒙古赤峰等地区的 中生代侏罗纪至白垩纪的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中,含氟量高,在 强烈的蒸发浓缩下,地表与浅层地下水中富含氟。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第一节 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二)自然地理条件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地形、气象、植被等条件对污染物迁移特征有重要影响 大气污染物为例: 风场和大气湍流、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等显著地影响其扩散、迁 移的方向和强度;山与谷、海与陆等改变着局部地区的气象状况,从 而影响到污染物的时空格局与浓度分布 在强风力地区,污染物输送、稀释能力相对较强 秦岭以南的若干盆地和谷地,为全国风力最弱区。尤其是四川盆地 地形闭塞,污染物不易扩散,成为中国酸雨影响严重区的因素之一
(三)自然地理条件对环境容量的影响
环境容量是在一定地域、一定环境要素中,以人类生存和 生态系统不受损害为前提,能容纳有害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它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以及污染程度的基本依据。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表6–1 中国土地退化分布、面积与变化
二、人为因素
第一节 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本章前言
环境污染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于有害物质或有害因子进入环 境,改变、干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干扰、破 坏环境系统正常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并且发生直接或间接 不利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变化。
严峻的污染态势使一些地域环境质量恶化,导致人群生存繁衍以 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降低。中国的主要环境污染通常按环境组成 要素划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近年在一些地区形成 了严重的复合型污染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环境污染可以由人类活动造成,也可以由自然因素造成,也可以 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当今中国,一般情况下, 环境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质量降低。环境 污染的总体态势是严峻的,防治污染是紧迫的任务。
第一节 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一)自然污染源的作用
自然污染源
自然营力作用下,一种或几种化学元素在一定范围内高度富集。 例1:江西、湖南有色金属矿藏丰富,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物质转 化与运移过程,地表形成酸性水,使矿藏周围环境中一种或几种金 属的浓度显著高于地方的平均值,对生物生长、发育构成危害。
固体废弃物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
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压缩型”、“复合型”特征
环境与资源压力
发达国家近百年来分阶段出现和分阶段解决的各种环境污染 问题在中国则在几十年发展期间,尤其是在1978年以来工农业产值 迅速增加的期间,集中体现出来,由此呈现为环境污染问题的明显 “压缩型”特征,从而对环境与资源压力加大。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关键词
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 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 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 ) 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 能源结构( energy structure)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