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游戏中,_________是婴儿阶段游戏的基本特征。
2.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是__________游戏。
3.象征性游戏中,_________成为幼儿游戏的重心,规则是内隐的。
4.1996年颁布的__________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5.游戏的觉醒理论是从__________理论演化出来的。
6. _________试图解释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
7.__________突出表现游戏的本性特征。
8 .20世纪40—60年代__________理论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
9.使用积木、积塑、橡皮泥、沙土等各种材料进行游戏属__________玩具。
10.席勒和__________是剩余精力说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
11.__________课程有抑制幼儿游戏的数量、水平的倾向。
12.婴儿游戏开展侧重于_________。
13.__________是幼儿结构游戏的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14. _________是幼儿深入自主的开展角色游戏的决定性条件。
15.创造性游戏包括__________、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16.角色游戏的教育既表现为具有价值独特性作用和__________
作用。
17.根据游戏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对学前游戏进行分类,可分为本体性游戏和__________。
18.学前期典型的幼儿阶段最常见的游戏__________。
19.狭义的游戏评价指对__________。
20.为外界刺激物所捕捉和占据的体验是_________。
21.皮亚杰认为__________游戏的出现标志着练习性游戏结束。
22.教师可以两种身份介入儿童游戏即游戏者和__________。
23.认为活动在幼儿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前苏联学派__________。
24.艾利康宁认为象征性游戏中至少有两种象征的表现形式,首先是以人代人,其次是__________。
25.儿童在游戏中的言语,大致有伙伴之间的交际语言,__________之间的交际语言,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以下关于幼儿园教学游戏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注重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
B.类型上表现为创造性游戏
C.是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D.又称手段性游戏
2.关于幼儿园自选游戏,错误的说法是()
A. 注重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
B. 类型上表现为有规则游戏
C. 也称手段性游戏
D. 是学前教育显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
游戏理论,在今天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下面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
A. 元交际理论
B. 精神分析理论
C. 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D. 剩余精力说
4.下列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
A. 角色游戏
B. 结构游戏
C. 表演游戏
D. 智力游戏
5.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 )
A. 探索
B. 象征
C. 嬉戏
D. 想象
三、名词解释
1.游戏性体验
2.教学的游戏化
3.角色游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我国对学前游戏特征的认识。
2.简述母子早期关系对儿童游戏产生的影响。
3.组织实施游戏贯彻主体性原则表现在哪些方面。
4.玩具及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提供应符合那些标准。
5.简述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5分,第2小题16分,共31分)
1.举例说明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
2.结合实际说明教师对结构游戏的指导。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5 感觉运动性;合作游戏;角色扮演;幼儿园工作规程;内驱力
6—10 元交际理论;主体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专门化;斯宾塞
11—15 高结构;活动性;操作性;充足的游戏时间;角色游戏
16—20全面性;工具性游戏;象征性游戏;游戏行为本身;兴趣性体验
21—25 象征性;旁观者;社会历史文化;以物代物;角色
二、多项选择
1.BC
2.BCD
3.AD
4.ABC
5.ABC
三、名词解释
1. 游戏性体验是儿童作为主体在游戏中产生的对活动的主观感受和内部心理体验,它影响儿童对游戏的态度和评价
2. 教学的游戏化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的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看轻结果,重视过程。
3. 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和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再现社会生活的游戏。
四、简答
1.
(1)游戏时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的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
(1)首先表现为在母与子的相互作用活动中,孕育着以后社会性游戏的雏形。
(2)母子之间关系不仅影响着游戏中社会性因素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儿童与物之间的非社会性他关系的建立。
(3)母亲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表现在她为孩子探索和游戏提供了安全感及其强化的作用。
(4)儿童早期的游戏,母亲充当着三种重要的游戏,即导演参与者和观察者。
3.
(1)首先,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
(2)确保游戏的安全性
(3)保证游戏的趣味性
(4)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5)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
(6)游戏的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