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的易安居士踪迹-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
彼岸的易安居士踪迹-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
为“译者与其凭借原诗进行自我标榜,不如直接进行
诗歌创作蚍引。这些英译李清照词的显著特点是忠 实于原词的句法及“词体”特征:以极其简约的英语
模拟原文字、句结构,省略介词、冠词,移用汉字,词 性活用等;以精悍、跳跃的诗行,错落有致的诗节再
现词的“长短旬”形式之美。藉此,李清照词的“易安 体”在翻译中得以保留与显现。 相对于以往历代诗集而言,1994年首次出现了 专门的断代词集:朱莉叶・兰道英译、由哥伦比亚大 学出版社发行的《春之外:宋词》。译者选译了李清 照词15首,位居人选词作较多词人之列,足以证明
响颇大的权威学术刊物《现代语言学会会刊》发表了
二、美国主要李清照诗词英译本
自1926年中国年轻学者冰心的论文《李易安女 士词的翻译和编辑》起,至2010年美国北西雅图社 区学院人类社会学教授魏骄英译的《此花不与群花 比:李清照》的八十余年问,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
一篇题为《李清照诗词》的论文。[315zl-s28文中英译了 李清照词20首。许氏译文以意译为主,不刻意追求 译词的韵律,以方便缺失中国古诗词文化知识的美 国读者的理解。 1965年,何赵婉贞毕业于美国西东大学的硕士 学位论文题为《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生平与作品》。 其中包含作者英译的43首李清照词,附有汉语原词
《葵哗集:汉诗三千年》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 其中收录由翻译家欧阳桢英译的李清照词13首。 这些译词兼具“可读性”与“忠实性”特质:以自然、流
畅的英文译词负载李清照词的“语法规范和文体风
学术水准较高、世界影响较大的“特怀恩世界作家系
列丛书”之一出版。该书第三章“李清照作品”收录 了几乎所有现存的李清照诗词:54首词和两首诗。 译者认为,“词”作为“诗”的分支,两者差别细微,词 尤甚精妙,教而更难翻译o[n37学术性的译介坚守着 翻译的“忠实性”,胡品清的李清照诗词英译也不例 外。李清照生平与历史资料成为每首诗词的“背景 知识”;同时,译者就特定诗词的详细描述及评论性
李清照的古诗词翻译
李清照的古诗词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李清照的古诗词翻译李清照的古诗词翻译(10首)大家知道吗,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念易安李清照原文和译文
念易安李清照原文和译文易安居士-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如梦令》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夏日绝句》原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古籍英译(李清照)
【主旨】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 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 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
步深入,将惜春怜花之情与多情善感之个性
表达得摇曳多姿。同时也是以花喻人,慨叹 青春易逝。
国内李清照词英译共有22位译者。根据译者 采取的不同的翻译方法,可明确地分为三类: 译者代表:许渊冲 特点:在忠实原文基础上侧重强调译诗的诗歌 韵式 译者代表:杨宪益、冰心等 特点:主张译诗忠实于词的内容的传达 译者代表:翁显良 特点: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上更注重强调 译诗诗歌的意象和李清照
《词•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 的心情。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 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 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 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 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 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 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 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 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 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比较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on’t say it’s not transported; The west wind blows up the curtain, And I find myself thinner than yellow flowers. by海外逸士 Oh, I cannot say it is not endearing, Only, when the west wind stir the curtain, I see that I am more gracile than the yellow flowers. tr.by Lucy Chow Ho
李清照诗词国外研究现状
李清照诗词国外研究现状
李清照,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国外,尤其是东亚汉学界和部分西方汉学家的研究中,李清照及其诗词也得到了相当的关注。
日本:日本的汉学研究较为深入,对李清照诗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她的艺术特色、女性主义视角以及与宋代文化背景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日本学者对于李清照的词作在音韵、意象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独特性有较深入探讨,并将其置于整个宋词史乃至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韩国:韩国学者同样关注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对其诗词中的女性意识、生活哲学以及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解读。
西方国家: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尽管相对较小众,但也有部分汉学家对李清照诗词有所研究。
他们通过翻译和诠释李清照的作品,试图揭示其在性别角色、个人情感和社会历史变迁中的深刻洞察。
如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就曾翻译并研究过多位宋词作家,包括李清照。
总体而言,国外对于李清照诗词的研究仍在持续拓展和深化,随着全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可期更为丰富多元。
美国汉学家艾思柯的李清照译介及其贡献
第21卷第2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21No 22020年3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Mar.2020美国汉学家艾思柯的李清照译介及其贡献季淑凤1ꎬ2(1.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ꎬ北京100089ꎻ2.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ꎬ安徽淮北235000)㊀[收稿日期]㊀2019 ̄11 ̄05㊀[基金项目]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旅行与赋形:美国李清照词英译研究 (12YJC740038)㊀[作者简介]㊀季淑凤(1982 )ꎬ女ꎬ山东青岛人ꎬ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博士生ꎬ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ꎮ[摘㊀要]㊀艾思柯是第一位译介李清照的美国汉学家ꎬ她在著作«中国女性:古代与当代»中关于 诗人李清照 的译述ꎬ是婉约词宗在美国学术界英译的历史源头ꎮ艾思柯详细记述了李清照的生平㊁诗词艺术特色ꎬ她英译的14首李清照诗词极具诗意ꎬ是 忠实+创造 的 以诗译诗 的经典之作ꎮ艾思柯的李清照译介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ꎬ«中国女性:古代与当代»转译㊁流传到其他国家和地区ꎬ这对确立李清照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ꎬ发挥了积极作用ꎮ[关键词]㊀艾思柯ꎻ李清照ꎻ首次译介ꎻ美国汉学家[中图分类号]H315.9ꎻI22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 ̄1277/c.20200200106一㊁引言论及婉约词宗李清照ꎬ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自不待言ꎮ百余年来ꎬ李清照已经走向世界ꎬ在英语世界 尤其是在美国得到全面的译介ꎬ易安词的各种译本纷纷面世ꎬ译作入选各种权威文选ꎬ在广大读者与汉学界中 重构了经典地位ꎬ是中国文学 走出去 的一个成功个案 [1]ꎮ 辨章学术ꎬ考镜源流 ꎬ既然美国汉学对李清照的推介之功不可等闲观之ꎬ那么ꎬ谁是第一位译介李清照的美国汉学家呢?我国学术界关于李清照对外译介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ꎮ在翻译研究的工具书«中国翻译词典»(1997)中ꎬ编者林煌天专辟 李清照作品在欧美 词条ꎬ简述了胡品清的译著«李清照评传»(LiCh ingChaoꎬ1962)㊁雷克思罗斯(KennethRexroth)与钟玲的译本«李清照诗词全集»(LiCh ingchao:CompletePoemsꎬ1979)与法国梁佩琴翻译的«李清照诗词全集»(LiQingzhao:OeuvresPóetiquesComplétesꎬ1977)ꎬ对于散见于其他诗集㊁文选中的李清照词没有提及[2]ꎻ«英语世界唐宋词研究»(2009)的作者黄立侧重探讨雷克思罗斯㊁钟玲的译本和詹姆斯 克莱尔(JamesCryer)的«梅花:李清照词选»(PlumBlossom:PoemsofLiCh ingchaoꎬ1984)ꎬ未曾勾勒出李清照词的英译历程[3]ꎻ我国第一部李清照词英语译介研究的专著是«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2009)ꎬ其作者郦青考证出最早将易安词引入美国的是1926年冰心的硕士学位论文«李易安女士词的翻译与编辑»ꎬ 这恐怕是西方文学界首次接触李清照词 [4]ꎻ笔者曾撰文«彼岸的易安居士踪迹: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2013)ꎬ梳理出美国李清照诗词80余年英译(选译与全译)与研究的路线图ꎬ认为华裔汉学家许芥昱的论文«李清照诗词»(ThePoemsofLiCh ing ̄Chao(1084 1141)ꎬ1962)是美国本土最早的译介[5]ꎻ涂慧在专著«如何译介ꎬ怎样研究:中国古典词在英语世界»(2014)中钩沉了李清照词的英译史ꎬ认为李清照词的英译始于20世纪上半叶ꎬ重心在英国ꎬ而且数量极少ꎬ1950年代之前ꎬ只有零星几首词作的译介[6]ꎮ她又另文进一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步指出: 1956年ꎬ美国现代诗人王红公(雷克思罗斯)在«中国诗百首»中率先译有李清照词7首ꎮ [7]诚然ꎬ冰心将李清照介绍到美国的功绩不可磨灭ꎮ然而ꎬ她为获取硕士学位而撰写的论文一直没有公开出版ꎬ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ꎮ再者ꎬ冰心毕竟不是美国汉学家ꎬ文化身份与学术背景决定了她与美国本土汉学家的主动译介迥然不同ꎮ根据文献资料ꎬ笔者新近发现ꎬ美国本土真正意义上最早译介李清照的译者另有其人ꎬ她就是汉学家艾思柯ꎮ二㊁艾思柯及其汉学著作中的李清照弗洛伦斯 艾思柯(FlorenceAyscoughꎬ1878 1942)是国际闻名的汉学家ꎬ擅长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ꎬ她毕生往来于中美之间ꎬ是当时居留中国时间最长的汉学家之一ꎮ终其一生ꎬ艾思柯对中国文化与文学充满了热情ꎬ将其推送到西方世界ꎮ她的逝世是中美文化交流中的憾事ꎬ时任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在唁电中赞扬了她数十年如一日向西方读者阐释㊁译介中国诗歌的伟大功绩ꎮ艾思柯汉学著作等身ꎬ对各个领域多有涉猎:她关注中国社会ꎬ关切各地风土人情ꎬ著有«中国之鉴:表象下的真实点滴»(AChineseMirror:beingReflectionsoftheRealitybehindAppearanceꎬ1925)㊁«一条中国犬的自传»(TheAutobiographyofaChi ̄neseDogꎬ1926)㊁«最后的扬子江:丝绵风暴与江边诗文传奇»(DerYangtseKiang:ChinasGrosserStromꎬSeineLegendeundSeinePoesieꎬ1937)ꎻ她倾心于中国书法与绘画ꎬ在两部著作«诗与画:中国书法的纽带»(TheConnectionbetweenChineseCalli ̄graphy:PoetryandPaintingꎬ1931)㊁«炮竹之国:年轻读者的中国绘图读本»(FirecrackerLand:PicturesoftheChineseWorldforYoungerReadersꎬ1932)中ꎬ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笔墨艺术与文化ꎮ艾思柯的中国诗歌研究是她汉学事业中的重中之重ꎬ她取谐音 爱诗客 自我命名ꎬ可见她对中国诗歌的青睐程度ꎮ1921年ꎬ她与著名诗人艾米 洛威尔(AmyLowell)合译的«松花笺:汉诗译集»(Fir ̄flowertab ̄lets:PoemsTranslatedfromtheChinese)一俟出版ꎬ便引起轰动效应ꎬ广受如火如荼的新诗运动的热捧ꎬ 被美国乃至其他英语国家所接受ꎬ对汉诗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8]ꎬ对20世纪之初的英语诗坛影响巨大ꎮ此后ꎬ颇具唐代士风的艾氏满怀杜甫情结ꎬ痴迷于杜诗的研究与翻译ꎬ先后推出了«杜甫:诗人传记»(TuFuꎬtheAutobiographyofaChinesePoetꎬ1929)㊁«诗人之旅:杜甫行走江湖»(TravelsofaChinesePoet:TuFuꎬGuestofRiverandLakesꎬ1934)ꎮ两部著作 夹叙夹 译 ꎬ以诗歌勾绘出诗圣的人格情操与文学成就ꎬ 让他自己的诗歌来讲述他的故事 [9]ꎮ«中国女性:古代与当代»(ChinesewomenꎬYesterday&Todayꎬ1937)是艾思柯编著的最后一部著作ꎬ可以视为她对中国女性文艺及其社会地位研究的一次集中展示ꎮ在艾思柯之前的英语汉学界ꎬ李清照一直处于缺席的境地ꎮ英国 汉学三大家 均未译介李清照ꎮ如果说理雅各(JamesLegge)的汉学重点集中在先秦诸子文献的翻译与研究㊁无暇顾及宋代文学ꎬ从而忽视了李清照的话ꎬ那么ꎬ翟理思(HerbertAllenGiles)在其成书于1883年㊁被誉为世界上首部 中国文学史 的«古文选珍»(修订增补版) (GemsofChineseLiteratureꎬ1922)中已然称赞 宋代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ꎬ诗歌成就仅次于唐代 [10]ꎬ并列举了欧阳修㊁苏东坡㊁王安石等著名诗词名家ꎬ却对李清照不置一辞ꎬ避而不谈!韦利(ArthurWaley)的传世名译«汉诗一百七十首»(AHundredandSeventyChinesePoemsꎬ1918)的特点之一是无韵自由体翻译ꎬ而他认为宋词内容俗套ꎬ其全部价值在于变幻韵律ꎬ极难翻译ꎬ继而一笔带过ꎬ略微提及 戈蒂耶的汉诗法译集«白玉诗书»(LeLivredeJadeꎬ1902)中有易安词若干 [11]ꎬ成为李清照在韦利汉学中的星光一闪ꎮ直到艾思柯的«中国女性:古代与当代»方才打破了李清照在英语汉学界的沉寂ꎮ艾氏惊诧于历代女性在中国社会与文化繁荣中的作用ꎬ 这一点ꎬ是其他国家无法与中国比拟的 [12]iiiꎮ在著作中ꎬ艾思柯把李清照放置在 艺术家 (TheArtists)一章的首位ꎬ专辟 诗人李清照 (LiCh ingChao:APoet)一节加以介绍ꎮ著者以 红袖添香夜读书 (Redsleevetendsincense/Atnightstudyingbooks)诗句开篇ꎬ点明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中国历史上完美的文人佳侣ꎮ艾思柯由宋画而论及宋词: 较之唐诗ꎬ宋词更为灵活ꎬ非诗歌高手不可为!李清照词即为经典之作ꎮ [12]182文中记述的李清照美满婚姻㊁词作特色㊁寡居江南与生活趣闻被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勾联起来ꎮ艾氏翻译的李清照第2期季淑凤㊀美国汉学家艾思柯的李清照译介及其贡献3㊀诗2首㊁词12首ꎬ分别为«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theSeveredPlumBlossom:ResentfulGriefatParting)㊁«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InspiredbyWineinShadeofFlowers)㊁«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RememberaDream:Sungtotheair:YüChiaAo)㊁«怨王孙 春暮»(SunsetofSpring:Sungtotheair:YüanWangSun)㊁«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JoyofWine:Sungtotheair:JuMêngChin)㊁«浪淘沙 素约小腰身»(PassionWithintheBaton ̄door:Sungtotheair:YüChungHua)㊁«感怀»(TreasuredEmotions)㊁«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PassionoftheParted:Sungtotheair:AButterflyLovesaFlower)㊁«点绛唇 寂寞深闺»(ThoughtsintheWomen sEnclosure:Sungtotheair:DottedRedLips)㊁«念奴娇 春情»(SpringPassion)㊁«凤凰台上忆吹箫»(Parting:Sungtotheair:FêngHuangT aiShangICh uiHsiao)㊁«武陵春 春晚»(TimeofTwilight Spring:Sungtotheair:SpringinWul ̄ing)㊁«声声慢»(Sungtotheair:ShêngShêngMan)㊁«夏日绝句»(SummerDay:AShortStop)ꎮ著者将词与诗区别开来ꎬ注重词的谐律音乐性ꎬ所以在译名中注明 谐某律 (Sungtotheair)ꎮ笔者发现ꎬ«浪淘沙»词牌名被误译为«雨中花令»(Sungtotheair:YüChungHua)ꎮ在艾思柯眼中ꎬ«金石录后序»(PrefacetotheChinShihLu RecordofGoldenStones)更能展现李清照的真实生活和情感ꎬ故而将其主要内容节译ꎬ附于文末ꎮ著者以汉学家的眼光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ꎬ对李清照的 名 与 号 作出释义: 清照 为 清澈之光 (limpidlight)ꎬ 易安 为 平安之易 (mutationofpeace)ꎬ力图从取名的深意中向读者展示词人的诗词才华ꎮ«诗人李清照»一节共计18页ꎬ内容详尽丰赡ꎬ在全书中被提至极高的地位ꎮ艾思柯对李清照不吝笔墨ꎬ紧扣标题 诗人李清照 的关键词ꎬ将人物传记与诗词评析结合ꎬ严谨周密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ꎮ这得益于她独特的英译策略ꎮ三㊁艾思柯英译的李清照词艾思柯在序言中说: 我尽力翻译中国俗语㊁习语ꎬ使之贴近原文ꎮ关于翻译方法(methodoftranslation)ꎬ我在«松花笺:汉诗译集»已详述ꎬ此处不再赘言ꎮ [12]xiii笔者按图索骥ꎬ在«松花笺»的序言中解读艾氏的翻译观念ꎮ汉学家的翻译是典型的学者型严谨翻译ꎬ需有相关学术背景的支撑ꎮ艾思柯声言: 译者必须译有所为ꎬ对翻译对象必须有专门的研究(aspecialstudy)ꎮ [13]lxxxvi她撰写的«松花笺:汉诗译集»序言长达40页ꎬ集中论述了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诗歌韵文创作特征与翻译思路ꎮ艾氏在其中廓清了 诗 词 曲 赋 的差异ꎬ与唐诗相比ꎬ词的韵式更为复杂多样ꎬ 词(Tzǔ)与(西方的)抒情诗(Lyric)类似ꎬ其词行变化不定ꎬ但这种变化在相应词阙中必须合乎规范 [13]lxvꎬ将词作为中国韵文中独立的文类进行界定ꎮ艾思柯坚持 以诗译诗 的观点:如果诗歌以另一种语言翻译之后不再是诗歌ꎬ原诗(在译语中)便已死亡ꎻ诗歌迻译ꎬ必有所失ꎬ这是众所周知的ꎮ然而ꎬ诗歌精华在翻译中未尝不会 译有所得 [13]xcꎮ她此处坚持的 译有所得 ꎬ即译者不仅 亦步亦趋 地忠于原诗ꎬ更可以发挥自身优势ꎬ为了使译诗具有诗性ꎬ创造性地进行翻译ꎮ«松花笺:汉诗译集»之所以名声大振ꎬ正得益于这种结合了汉学家艾思柯审慎的直译与诗人洛威尔张扬的意译的合作模式ꎮ艾思柯不无得意地宣称从中获益匪浅ꎬ 如果我们是这种合译模式的先行者ꎬ我们也希望今后的诸位译家ꎬ可以多加效仿㊁借鉴 [13]xciiiꎮ事实上ꎬ艾思柯本人也是著名的诗人ꎬ只不过是被她广为人知的汉学家身份遮蔽了而已ꎮ艾思柯原计划按合译方式与洛威尔进行后续的汉诗英译ꎬ而洛威尔不幸于1925年溘然长逝ꎮ尽管如此ꎬ艾思柯彰显了自己翻译家身份中诗人的一面ꎬ直至译介李清照时ꎬ仍对 忠实+创造 的翻译策略矢志不渝ꎮ首先ꎬ艾思柯在她的中国助手储农(音ꎬNungChu)的帮助下ꎬ参透李清照词中每个汉字的含义ꎬ并依次加以注释ꎮ然后ꎬ她再根据原词的抒情模式㊁意境构建等因素ꎬ综合考虑每个汉字词义的取舍与组合ꎮ作为汉学家ꎬ她深知汉字达意的多重变化ꎮ所以ꎬ在诗词翻译的过程中ꎬ 是译出每个汉字的单调的㊁平庸的词典含义ꎬ还是增译若干中国文人层面的 雅义 ?不一而足ꎬ需要由诗词的 情景 而定 [13]lxxxixꎮ例如ꎬ她翻译了脍炙人口的«声声慢»的上阕ꎮ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寻寻觅觅ꎬ冷冷清清ꎬSearchꎬsearchꎬseekꎬseekꎬloneꎬloneꎬ凄凄惨惨戚戚ꎮDrearꎬdrearꎬsadꎬsad:totheuttermostꎬtotheuttermost.乍暖还寒时候ꎬSuddenwarmthcomesal ̄thoughitiscold ̄timeseason.最难将息ꎮNowverydifficulttorest.三杯两盏淡酒ꎬThreetinycupsꎬtwoflatsau ̄cersꎬofweakestwineꎬ怎敌他㊁晓来风急?①Howcantheyhelpwithstandsharp ̄nessofdawn ̄risingwind?[12]190«声声慢»开篇七对叠词ꎬ如泣如诉ꎬ开门见山地抒发了李清照心中的苦闷之情ꎮ艾思柯在译叠词时ꎬ较为忠实地译出了其中的含义: 寻寻 觅觅 凄凄 惨惨 四对叠词基本上译出了字面意义ꎬ即译者所言的 词典含义 ꎻ而 冷冷清清 并非指代外界环境ꎬ而是词人心中寂寞的状写ꎮ所以译者没有译为 coldꎬcoldꎬclearꎬclear ꎬ而是进行深层意义的发掘ꎬ意译为 孤寂 (lone)ꎬ极为贴切ꎮ同样ꎬ 戚戚 一方面有 伤感㊁失落 之意ꎬ与 凄凄惨惨 在含义上有重叠之处ꎬ另一方面ꎬ 戚戚 还有 极度忧伤 的含义ꎬ译者以后者为依据ꎬ译为 极限 (totheuttermost)ꎬ并通过冒号的使用ꎬ与 凄凄惨惨 的译文 Drearꎬdrearꎬsadꎬsad 巧妙地结合在一起ꎬ升华了李清照哀伤的情感ꎮ艾思柯的翻译ꎬ在句法结构方面ꎬ甚至与原词 亦步亦趋 ꎬ做到字对字的翻译ꎬ 严丝合缝 的忠实程度ꎬ令人称奇ꎮ譬如 最(very)难(difficult)将(to)息(rest) ꎻ哪怕是李清照口中的约数 三三两两 ꎬ也被直译出来ꎬ比如 三杯 译为 Threetinycups ꎬ 两盏 译为 twoflatsaucers ꎮ不仅如此ꎬ译者为 杯 盏 增添了修饰语 小的 (tiny)㊁ 浅的 (flat)ꎬ就连 淡酒 也译为 最淡的酒 ꎬ使用了 weak 的最高级语法形式ꎮ译者此处貌似不忠实的翻译ꎬ其实是深层次的忠实翻译ꎮ因为这三处修饰语的增添ꎬ更是为了呼应下一句反问句 怎敌他㊁晓来风急? ꎮ如此一来ꎬ译者的译文释义为 小巧的酒杯㊁浅浅的酒盏ꎬ所盛的最寡淡的酒水ꎬ难道能抵御晨起(恼人)的瑟瑟斜风吗? 译者借用译文ꎬ增加了修辞效果ꎬ加强了抒情的语气ꎮ其次ꎬ艾思柯的李清照词创造性翻译ꎬ最直接体现在她对汉字结构的解析与字形释义的巧妙运用ꎬ具体可以分为 拆字法 与 析词法 ꎮ 拆字法 在20世纪之初的美国ꎬ是意象派诗人翻译中国诗歌的一个极为彰显的诗学传统ꎮ最为人所称道的ꎬ 是艾思柯与洛威尔在«松花笺»中所倡导并践行的翻译方法ꎬ藉由汉字字貌以传达汉诗诗意 [14]ꎮ另一个与之齐名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庞德(EzraPound)英译«华夏集»(Cathay)ꎮ对于诗歌翻译中的 拆字法 ꎬ艾氏颇为自豪地说: 尽管使用的较少ꎬ但是我相信ꎬ读者会和我一样ꎬ感到 拆字法 才是真正的 直译 ꎬ也正因 拆字法 ꎬ原诗才能被全部(inentirety)传递(broughtover)到译诗中去ꎮ [13]xc艾思柯对中国书法与绘画的研究ꎬ使她更为相信复杂多变的汉字偏旁部首ꎬ如同水墨画一样ꎬ具有表意功能ꎬ是诗词意象的必然关联ꎬ对于总体意境的营造ꎬ具有重要作用ꎮ她发现ꎬ汉字是图画的文字ꎬ在中国人的诗歌审美中ꎬ诗词与绘画的融通ꎬ也决定了汉字书写形式特点对于诗歌抒情达意的功效不可忽视ꎮ这正是她 析词法 的起因ꎮ例如«一剪梅»中的一句译文:一种相思ꎬOfonetypethinking ̄of ̄each ̄otherthoughtsꎬ两处闲愁ꎮIntwoplacesAutumn ̄heart ̄grief.[12]183相思 意指 彼此思念 ꎬ是一种双方交互的情感ꎮ译者解析为 相互的眷恋 ꎬ以词组 think ̄ingofeachother 构成一个词ꎬ作为 思 (thoughts)的定语ꎮ李清照此处的 愁 ꎬ意即 悲伤 (grief)ꎬ 愁 字 从秋从心 ꎬ艾思柯将其拆解ꎬ意译为 秋天之心一样的悲痛 (Autumn ̄heart ̄grief)ꎮ类似的还有«蝶恋花» 独抱浓愁无好梦 中的 抱浓愁 ꎬ艾氏从 愁 中析出一个代表情感的 心 字(heart)ꎬ译为 heartwrappedingrief [12]187ꎮ通过对具体汉字字形与构造的推敲ꎬ艾思柯翻译的 相思 和 愁 ꎬ不同程度地增添了若干意象ꎬ意象之间除了连字符( ̄)ꎬ并无其他字词ꎬ形成一种意象并置的诗歌效果ꎬ契合了当时风靡美国诗坛的意象派诗歌的主流诗学ꎮ艾思柯在李清照词翻译中ꎬ对汉字的拆解与第2期季淑凤㊀美国汉学家艾思柯的李清照译介及其贡献5㊀组合ꎬ生成富有新意的意象ꎬ进而产生更为真切的诗意ꎬ这种翻译策略与«松花笺»相比ꎬ已然成熟㊁自然得多ꎮ因为«松花笺»的 拆字法 多遭诟病ꎬ而艾思柯的李清照词的拆字与析词却未曾遇到指责ꎮ又如«点绛唇»中的三句翻译ꎮ几点催花雨ꎮHowfewthedropsofrain ̄flowers ̄rain.倚遍阑干ꎬLeanꎬnowthereꎬnowhereꎬonlow ̄railedscreen只是无情绪ꎮButpassionisnotassuaged.[12]188 催花雨 是花季的雨水ꎬ雨滴打落在繁花上ꎬ有凄美的意蕴ꎮ按照艾思柯的解读ꎬ 几点 暗指雨滴之多ꎬ所以便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意象 雨 花 雨 (rain ̄flowers ̄rain)ꎬ比喻霏霏雨点之间的花朵ꎬ也含有 催 的意境ꎮ 倚遍 中的 遍 ꎬ部首为 辶 ꎬ作为动作词ꎬ具有 到处 的动态含义ꎮ艾思柯释义为 一会儿倚在此处ꎬ一会儿倚在别处 (Leanꎬnowthereꎬnowhere)ꎬ更加具象化ꎬ更为真切生动ꎬ传递出词人百无聊赖的情绪ꎮ四㊁艾思柯译介李清照的意义时至今日ꎬ反观艾思柯在美国汉学中首开李清照译介的先河ꎬ其历史功绩不仅需要及时发掘ꎬ更对当今的海外汉学与世界文学具有重要意义ꎮ«中国女性:古代与当代»视李清照为中国女性文人之首ꎬ独辟 诗人李清照 一节ꎬ是美国本土汉学家主动翻译㊁研究婉约词宗的滥觞之作ꎬ在中美文学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ꎬ艾思柯也因此成为20世纪上半叶 拿来 中国文学经典的先驱之一ꎮ«中国女性:古代与当代»印行之后ꎬ学界反应良好ꎬ得到国际汉学界的好评ꎮ名刊«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专门刊出书评ꎬ赞扬艾思柯该著在向西方读者诠释中国女性生活与思想方面的贡献ꎬ 尤其是李清照这样的伟大女性ꎬ其童年㊁少年㊁婚姻㊁教育与文学生涯ꎬ得到全方位的介绍ꎬ大量的爱情诗词ꎬ得到译者(艾思柯)的绝妙翻译ꎬ极为优美 [15]ꎮ加拿大权威刊物«太平洋动态»(PacificAffairs)的评论文章称艾思柯是当时美国杰出的汉学家ꎬ以中国文学研究 特别是古典韵文 作为学术事业ꎮ书评重点指出ꎬ 因为对李清照㊁朱淑真等宋代女性诗人有深入的研究ꎬ所以艾思柯能将她们的诗词翻译得很好ꎬ可读性极强 [16]ꎮ«世界态势»(WorldAffairs)杂志极力向读者推介«中国女性:古代与当代»ꎬ认为该著最大的特色之一是译笔优美ꎬ 这部关于中国女性的专著ꎬ融学术性㊁文学性与可读性于一体ꎬ洋溢着诗意 [17]ꎮ当然ꎬ其中 洋溢的诗意 ꎬ自然可以从阅读艾氏翻译的李清照诗词中体验到ꎮ«中国女性:古代与当代»与李清照译介相得益彰ꎬ互相映衬ꎮ«中国女性:古代与当代»出版之后ꎬ第二年(1938)便在英国出版发行ꎬ此后数次再版重印ꎬ直到当前依旧被广泛阅读ꎬ是国际汉学界早期中国女性研究的必读经典ꎮ1972年ꎬ雷克思罗斯与中国学者钟玲合译的著名诗词译集«兰舟:中国女性诗选»(OrchidBoat:WomenPoetsofChina)中选译了7首李清照词ꎮ由参考文献说明可知ꎬ其中的李清照词英译ꎬ便借鉴㊁参阅了艾思柯的 诗人李清照 译述ꎮ1975年ꎬ该著的同名西班牙语译本出版ꎬ并被列为 中国文化经典 系列丛书ꎮ藉此ꎬ李清照又走进了西班牙语读者的视野ꎮ虽然李清照的译介是由艾思柯独立完成的ꎬ但是具体的李清照诗词翻译糅合了忠实与创造的两种实践策略ꎬ是 以诗译诗 的典范ꎮ这种翻译传统肇始于她与诗人洛威尔先后四年译成的«松花笺»ꎮ在李清照诗词的译文中ꎬ 忠实 显现的是艾思柯的中国语言文学素养ꎬ 创译 则体现出她诗人才情的一面ꎮ艾思柯超群的中英文学素养与双语能力集中映射在李清照译介中ꎬ虽然是初次引入美国汉学ꎬ却使之成为一颗令人瞩目的中国女性诗人明珠ꎮ五㊁结语从艾思柯的译述中ꎬ李清照在美国汉学界的缘起得以厘清ꎮ从中也可以看到ꎬ作为美国早期汉学界为数不多的女性学者ꎬ艾思柯对诸如李清照这样的中国女性诗人给予了更多关照ꎬ在对她们成长历程与文学养成的梳理中ꎬ艾氏潜意识地对这个东方知识女性群体产生了身份认同ꎮ在艾思柯的墓碑上ꎬ铭文赫然写道ꎬ Tohavethehaveonemustsufferthenothaveꎻthosewhorejoiceinu ̄nionmustendureseparation.ThisuniversallawistheRuleofLife [12]195ꎬ其原文为 有有必有无ꎬ有聚必有散ꎬ乃理之常 ꎬ正是她所节译的«金石录后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序»中李清照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八十余年前ꎬ经由艾思柯ꎬ李清照 迟到 美国学界ꎮ可以说ꎬ没有艾思柯的最早引介ꎬ便没有后续学者㊁译者对李清照的反复研究与译介ꎬ更没有李清照在当今世界文学中 才女 形象的成功确立ꎮ在这层意义上说ꎬ艾思柯作为第一位译介李清照的美国汉学家ꎬ其筚路蓝缕之功ꎬ理应受到学界的关注ꎮ注释:①宋代以降ꎬ各种宋词选本中的«声声慢»略有差异ꎬ即 晓来风急 与 晚来风急 有一字之别ꎮ多数选本从 晚 字ꎬ而«草堂诗余»别集㊁«词综»«词选»等选本从 晓 字ꎬ至今无定论ꎮ从艾思柯此处译文采用 dawn (黎明㊁拂晓)可知ꎬ她参考的版本为 晓来风急 ꎮ[参考文献][1]季淑凤.古词译介与经典重构:美国李清照词的翻译出版[J].出版科学ꎬ2015(6):98 ̄103.[2]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ꎬ1997:390. [3]黄立.英语世界唐宋词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ꎬ2009:19ꎬ39.[4]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ꎬ2009:23.[5]季淑凤.彼岸的易安居士踪迹: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3(2):78 ̄82. [6]涂慧.如何译介ꎬ怎样研究:中国古典词在英语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2014:92.[7]涂慧.中国古典词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图谱[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ꎬ2015(6):84 ̄92.[8]葛文峰ꎬ李延林.艾米 洛威尔汉诗译集«松花笺»及仿中国诗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2(1):107 ̄112.[9]郝稷.艾思柯的中国情缘及杜甫翻译[J].书屋ꎬ2009(12):32 ̄35.[10]HERBERTAllenGiles.GemsofChineseLiterature[M].Shang ̄hai:Kelly&WalshBookCo.1922:iv.[11]ARTHURWaley.AHundredandSeventyChinesePoems[M].LongDon:ConstableandCompanyLTD.1918:17.[12]FLORENCEAyscough.ChineseWomenꎬYesterday&Today[M].Boston:HoughtonMifflinCompany1937.[13]FLORENCEAyscoughꎬAmyLowell.Fir ̄FlowerTablets[M].Bos ̄tonꎬNewYork:HoughtonMifflinCompanyꎬ1921.[14]任增强.«松花笺» 拆字法 的生成与审美诉求[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5(3):262 ̄266.[15]BRYSONGladys.ReviewonChineseWomenYesterdayandTo ̄daybyFlorenceAyscough.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ꎬ1938(4):594.[16]LANGOlga.ReviewonChineseWomenYesterdayandTodaybyFlorenceAyscough.PacificAffairsꎬ1939(2):212 ̄214. [17]JAMESKennneth.ReviewonChineseWomenYesterdayandTo ̄daybyFlorenceAyscough.WorldAffairsꎬ1937(4):264.[责任编辑㊀董明伟]TranslatingLiQingzhaoandtheContributionbyAmericanSinologistFlorenceAyscoughJISHufeng121.InternationalInstituteofChineseStudies BeijingForeignStudiesUniversity Beijing100089 China2.SchoolofForeignlanguages HuaibeiNormalUniversity Huaibei235000 ChinaAbstract FlorenceAyscoughisthefirstsinologisttotranslateLiQingzhao worksinAmericansinology.InhermonographChineseWomen Yesterday&Todaythesectionof LiCh ingChao APoet isthehistoricalheadstreamofrenderingLiinAmericanacademia.AyscoughintroducesLi slifetimeandartisticfeaturesofpoetryindetail andherrenditionsofLi s14poemsaregreatlypoetic whichcanbeclarifiedintotheclassicsoftranslatingpoetryintopoetrythankstohertranslatingtacticsoffaithfulnesspluscreativeness .Ayscough stranslationofLiQingzhaoishighlyrecognizedbyscholars.ChineseWomen Yesterday&Todayisfurthertranslatedanddisseminatedintoothercountriesandregions whichisofpositivesignificancetoes ̄tablishLi sliterarystatusintheworld.Keywords FlorenceAyscough LiQingzhao thefirsttranslation Americansinologist。
李清照《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全词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全词译文及赏析李清照的《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写得蕴藉而不攲靡,妍婉而不任巧,不失易安词的清新浅易之风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宋词,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作者:宋·李清照暖雨①晴②风初破冻,柳眼③梅腮④,已觉春心⑤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⑥金缕缝,山⑦枕斜欹(yī)⑧,枕损钗头凤⑨。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⑩犹翦灯花弄。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注释】①雨: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作“日”,旁注“雨”。
②晴: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旁注“和”;《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林下词选》、《历代诗余》、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和”;《花草粹编》、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作“清”; 《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清,误”。
③眼:《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润”;《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林下词选》、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润”。
④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林下词选》、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轻”。
⑤心: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旁注“风”。
⑥衫:《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代诗余》、《林下词选》、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衣”。
⑦山;《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鸳”。
⑧斜欹:《历代诗余》、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作“欹斜”。
欹:通倚,靠着。
⑨钗头凤:凤形首饰。
⑩夜阑:夜深。
灯花:灯芯馀烬结成的花形。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赏析】这是一首思妇之词,也是易安词中的另类,有较浓的闺阁之气,为宋闺秀词之冠。
这首词的母题是婉约词家常用的良辰美景和离怀别苦,然而经过作者的一番浓缩醇化,却酿出了新意。
“暖雨晴风初破冻”点出时为景色宜人后初春。
紧承破题的“柳眼梅腮”,也可以称得上“易安奇句”,此句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既补充起句的景语,又极为简练地刻画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
李清照诗词及其一生研究报告
各位老师,您好!我是本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组长,接下来也将有我来跟各位老师做本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报告。
我们研究的课题是李清照的一生及其诗词风格转变历程。
随着高中文学的学习,文学定义也更加广义化。古今中外,伟人辈出。对文学感兴趣的我们共同一起研究文学。我们特地选取两宋之交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探究古典文学的魅力。
以上便是本组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仔细聆听,我们虚心接受接下来老师们的教导。
二、李清照的前后期代表诗作
我们选取了几首李清照的著名诗词来探究她诗词风格以及她细腻的内心情感。前期的代表诗作便是两首《如梦令》了。
第一首如梦令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分为三个主要板块进行报告:
1、李清照的生平事迹。
2、李清照的前后期代表诗作。
胡品清的李清照词英语译介及启示
胡品清的李清照词英语译介及启示葛文峰;季淑凤【摘要】Li Ch’ing -chao,compiled by Taiwanese scholar -translator Hu Pinqing ,is a successful case of the spread of Li Qingzhao and her works in America.Its unique style and loyal translations have been widely ac-cepted by American academia and mass readers.It also gives the keys to critical questions as “Who can translate, how to publish”in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Literature’s Going -out,therefore,Hu’s Li Ch’ing -chao is of grea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中国台湾学者型翻译家胡品清的译著《李清照评传》是李清照及其作品在美国传播的成功个案。
其独特的译著体例与忠实翻译思想指导下产生的译文深受美国学术界与普通读者的欢迎,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回答了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谁来翻译,如何出版”的关键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胡品清;《李清照评传》;美国;译介;启示【作者】葛文峰;季淑凤【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葛文峰,季淑凤(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季淑凤(1982-),女,山东青岛人,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李清照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译文及赏析李清照译文及赏析1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古词译介与经典重构美国李清照词的翻译出版
古词译介与经典重构美国李清照词的翻译出版[摘要] 指出李清照词在美国翻译出版,并最终入选权威文学选集,重构了经典地位。
李清照词呼应了美国诗学传统、社会思潮与学术旨趣共同产生的阅读诉求;而多元化的译者文化身份,以及由此衍生的杂糅翻译策略使美国的李清照词译本呈现多样化特点;最后,美国高校及其他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李清照词译文(本)理念新颖,可读性强,凭借权威文学选集重构了李清照词在美国的经典地位。
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伟大战略在外译选材、译者队伍建设、翻译策略抉择、海外出版社对接及译作经典化构建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借鉴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 李清照词翻译出版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5853 (2015)06-0098-06Introduction and Canonization:the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Li Qingzhao’s Ci-poems in AmericaJi Shufe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235000)[Abstract] In America,Li Qingzhao’s ci-poems have beencanonized after its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Li’s works cater to American readers’reading appeal conducted by poetics,social thoughts and academic objectives. The translations of Li’s ci-poems take on pluralism,owing much to the translators’multiple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their mixed translating tactics.Issued by American university presses and other distinctive ones,Li’s rendered texts are conceptually new and readable,and fulfill its canonization upon being selected into the canonical literature anthologies. To the great program of “Chinese culture’s ‘Going-out’”,this case study is undoubtedly of enormous referencing and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in the source texts selection,team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ors,choice of translating methods,jointing with overseas publishers and canonizations of translations.[Key words] Li Qingzhao’s ci-poems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Chinese culture’s“Going-out”李清照以其卓越的易安词博得中国古词史上的“词宗”地位,并于近代传入西方国家。
介绍李清照英语作文
介绍李清照英语作文Li Qingzhao, also known as Yi'an Jushi, was a prominent Chinese poet and essayist during the Song dynasty.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
She was born in 1084 in Zhangqiu,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nd was known for her exceptional talent in poetry and literature.她出生于1084年,中国山东省章丘,以其在诗歌和文学方面的卓越才华而闻名。
Li Qingzhao's most famous works include "Vast Sea of Grief", "Brewing Tea", and "Dreams of Tang".李清照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如梦令》、《浣溪沙》和《一剪梅》。
Her poetry often expresses her deep emotions, incorporating themes of love, loss, longing, and nostalgia.她的诗歌常常表达了她深沉的情感,融入了爱、失落、渴望和怀旧的主题。
In addition to her literary accomplishments, Li Qingzhao was also known for her expertise in calligraphy and music.除了文学成就外,李清照还以她的书法和音乐专长而著名。
Her husband, Zhao Mingcheng, was also a scholar and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upporting and encouraging her literary pursuits.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一位学者,并在支持和鼓励她文学追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女性主义视域下李清照的诗词的英译研究—以《渔家傲》和《新荷叶》为例
女性主义视域下李清照的诗词的英译研究—以《渔家傲》和《新荷叶》为例马宗玲【摘要】Feminism proposes the equality of male and female in the society.As the combination of feminism and translatio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is focusing the existence of female and equality of original work and target work, improving the status of translators. Li Qingzhao,a female poet in Song dynasty, left many classic works. According to her living background, family,marriage and senior- aged life, there are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 her works,which is valuable in that society. Taking her work Pride of the Fisherman as an example, we can see she was looking for freedom and brightness and express her resentment of being looked down upon as a female although she is talented.In the poem named Fresh Lotus Leaves,The author hopes the talented people could do 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country.The translations of the poems emphasize the equality of the original poems and the us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当翻译向文化转型,女性主义思想与翻译理论相结合产生了女性主义翻译观,在创作和翻译上更关注女性的存在;改变原来译文依附原文的状况,提出原文和译文平等;翻译过程中处理不同性别的语言;提高译者的地位,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作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为后人传诵.结合李清照的个人生平及其不同时期的诗词创作,都可以看到她进步的开明的女性主义意识.虽然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使这种女性主义意识产生影响,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已是难能可贵了.尤其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作者感慨自己身为妇女,空有其才,无法施展才能.这首词表达出李清照对人间歧视妇女的抗议,也表现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在《新荷叶》这首词中,作者通过祝寿引出希望有才之人出仕的忧国忧民之思.这两首词的英译通过增加注释,体现了原文与译文的平等,同时也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出了女性主义翻译观.【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0)003【总页数】6页(P140-145)【关键词】李清照;诗词;女性主义;《渔家傲》;《新荷叶》【作者】马宗玲【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女性主义视域下李清照的诗词的英译研究—以《渔家傲》和《新荷叶》为例马宗玲(齐鲁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200)作者简介:马宗玲(1981—),女,内蒙古通辽人,讲师。
李清照词在美国的英译方法及启示
李清照词在美国的英译方法及启示摘要:李清照词在美国的英译可以概括为两类: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
许芥昱、叶维廉、欧阳桢等学者的译文是汉学英译的经典,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译本则被誉为创意英译的典范。
前者以汉学研究的学术性为出发点,追求原作与译文之间信息转换的完整性;后者以传递原作的精神情感为导向,在翻译过程中添加创作的成分。
这两种翻译方法都成功地在美国传播了李清照词。
毋庸置疑,总结二者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文化身份与翻译策略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美国;李清照词;汉学英译;创意英译中国“婉约派”词宗李清照及其词作在美国的流传史已近百年,逐渐成为汉学研究中的显学,并日益为美国诗坛所关注。
期间,李清照词的英语译本(文)陆续问世,译者多达数十人。
综观各种译本(文),类型繁多,形态各异,但从宏观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汉学英译和创意英译。
“汉学英译”是“由生活或学习在西方国家且谙熟汉语文化的汉学家或汉学研究者所进行的汉语文本翻译。
”①那么,“汉学英译”属于汉学翻译,其译文文本表述语言为英语。
汉学英译追求的是源语与译语文本之间信息转换的完整性,既包括内容传递的完整性,又包括形式、风格再现的完整性。
汉学英译的目标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相似性”的最大化,即意、形、体的“极似”。
“创意英译”,在美国译者尤其在美国现当代诗人翻译家中,极为盛行,是美国特色鲜明的一种翻译传统。
香港学者钟玲认为,具体落实到诗歌翻译而言,创意英译以表达美感经验、将诗人译者对原诗的主观感受以优美的英文呈现出来为目的。
②这有别于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汉学英译。
创意英译是一种译者吸纳原作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我创作灵感、彰显诗人译者自身诗学观念的翻译方法。
在众多美国李清照词英译文本中,许芥昱等学者的汉学英译译作被认为是经典之作,收录进美国高校的中国文学教材,沿用至今;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译本则是创意英译的典范,被收录进美国各种诗集,影响了广大美国读者,甚至被不懂中文的读者误认为优美的英文“原创诗歌”。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述略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述略Li Qingzhao Poetry Translation Study SummaryLi Qingzhao (李清照)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female Chinese poets of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With works representing the Chinese soul, her works was praised by Chinese critics and western sinologists alike. Over the past centuries, Li Qingzhao’s poems have inspired abundant of translations, interpretation and criticism in both China and abroad.As the early translation of Li Qingzhao's works, the first one was Wilfrid Whitehouse’s “Lament for the South” in 1896. Until present, there have been over 20 translations of her works, with some translation of her entire works. The translators of these works include foreigners and Chinese scholars, both writers and poets. Most of Li Qingzhao’s poems are set to timeless melodramatic originals.The translation of Li Qingzhao’s poetry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background. Most of the translations were aimed to make the original sounds poetic, while some of them are more focused on bringing out the warmth of the original poetry, some seek to enjoy more language expressions to convey the lingering sentiment, etc.Most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such translation mode presents a sort of directaccess to the original, which is able to make the readersfeel the emotion and lyrical atmosphere of the work and make the translation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On the other hand, the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avoids trying to find the exact equivalent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considering that words with equal meanings unique to certain language are impossible to find in other language.In addition to adopting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mode, some of Li Qingzhao’s translation also adopted a more innovative translation approach —“sentence-for-sentence translation”. This more flexible way, which aims to the capture the atmosphere and take a more interpretive approach towards the original, provides a more rounded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and context.Finally, in terms of the tone and texture of the translations, by all means, the translators should maintain the lyricism, poetry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Li Qingzhao’s poetry as much as possible. In this way, the readers will be able to appreciate Li Qingzhao’s original sentiment and a more encompassing comprehension of her works.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some of Li Qingzhao’s poem are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related to classical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 While translating some of the poems, the translators have to appropriately offer the cultural explanation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Through centuries of foreign and Chinese translations, Li Qingzhao’s works’ can be more widely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 is a growing body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criticism surrounding Li Qingzhao’s poetry. This essay aims to summarize the Li Qingzhao poetry translation study while exploring its pertinent cultural and language implications. All in all, Li Qingzhao poetry translations give us more possibilities to appreciate and appreciate the original works in an all-encompassing manner.。
李易安女士词的翻译和编辑
李易安女士词的翻译和编辑序在这篇论文里所选用的二十五首词代表了李易安的最佳作品,它们选自她的词集《漱玉词》,由一位十九世纪知名诗人和学者王鹏运编辑出版。
编者在前言中指出,在这本五十首的词选中,二十三首选自《乐府雅词》。
这本诗词选集,由一位十三世纪作家曾慥编撰成集。
词集其余部分选自十二、三世纪各个作家不同文集和书籍。
王鹏运的版本是收集易安的作品中比较完整的。
易安的词在中国享有盛名,但在欧洲翻译她的词的只有两人。
朱迪思·高迪尔夫人在她的《漱玉词》中用法语翻译了她的几首词,有七首易安的词由乔治·苏里·戴英杭译成法语。
这些最终译成法语的词,在很多方面文字隽永和谐。
但它们未能取得中国人所理解的原著的精确程度。
当然,这方面也在所难免,因为中文和欧洲语言相距甚大。
苏里·戴英杭自己也承认,难得几乎无法翻译。
他说:“中文译文可以凭读者的感觉确切地说出作者的思想。
几种译文形式可以完全不同,但全都是忠实于原文的。
每种语文几乎都是一种创造。
我们的语言是相当精确的,差不多有一万五千字,但要和一部五万三千一百六十五个字的中国字典相比就显得贫乏了。
”当然和法语一样,英语翻译要保持中文中易安词的韵或节拍是不可能的。
这些成分在翻译中只有割爱,就像当时吟诵这些词的伴乐在朗读时也只好舍去。
诚然,在翻译中看来可以做到的,而且希望能够做到是要逐字精确地翻译。
要保持原诗中经常引喻的古代人名和风俗习惯的风韵,尽量保持词的情态,虽然中文比喻的因循守旧的传统和历史性质使英文译文无法产生中国人脑子里的那种效果。
这些词现都已根据原词译成了长短不一的英文格律诗。
笔者衷心地感谢威尔斯利学院英国文学教授,罗拉·希伯·露蜜斯博士,她没有到过东方,但还是给予支持和指导,希望能把这位伟大的中国诗人介绍给英文读者。
她以自己想象力和诗的智慧帮助笔者把这些中国词译成了英语。
词人小传对一位诗人,特别对一位女诗人来说,中国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彼岸的易安居士踪迹: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
彼岸的易安居士踪迹: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
季淑凤;葛文峰
【期刊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5)002
【摘要】美国的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本文以时间为序,分析了自冰心以来美国李清照诗词的英语选译、全译情况、翻译策略特点及接受现状;对李清熙诗词在美国的研究进行分类描述,归纳出美国的新颖研究视角与观点.据此描绘出的李清照诗词在美国英译与研究的“路线图”,对于促进中关学界关于该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5页(P78-82)
【作者】季淑凤;葛文峰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雷克思罗斯英译李清照诗词之译者主体性研究 [J], 李延林;葛文峰;季淑凤
2.阐释学视角下的李清照诗词英译研究 [J], 张春敏
3.女性主义视域下李清照的诗词的英译研究——以《渔家傲》和《新荷叶》为例[J], 马宗玲;
4.女性主义视域下李清照的诗词的英译研究—以《渔家傲》和《新荷叶》为例 [J],
马宗玲
5.古诗词中叠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策略研究\r——以李清照《声声慢》三个英译本为例 [J], 罗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汉学家艾思柯的李清照译介及其贡献
Translating Li Qingzhao and the Contribution by American Sinologist Florence Ayscough 作者: 季淑凤[1,2]
作者机构: [1]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89;[2]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出版物刊名: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艾思柯;李清照;首次译介;美国汉学家
摘要:艾思柯是第一位译介李清照的美国汉学家,她在著作《中国女性:古代与当代》中关于“诗人李清照”的译述,是婉约词宗在美国学术界英译的历史源头。
艾思柯详细记述了李清照的生平、诗词艺术特色,她英译的14首李清照诗词极具诗意,是“忠实+创造”的“以诗译诗”的经典之作。
艾思柯的李清照译介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中国女性:古代与当代》转译、流传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这对确立李清照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李清照诗词英文版
李清照诗词英文版李清照诗词英文版关于李清照的一生亦或是赞美亦或是非议,不管后人的评论如何,她的`才气,她所做的诗词无不透露出她就是一代才女的事实。
以下是李清照诗词英文版,欢迎赏析!李清照诗词英文版【1】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A Short Separation—to the tune of YijinameiThe fragrance of the red lotus has faded away.Autumn chill seeped through my jade-like mat.I loosened my silk robe to board my magnolia boat alone.Who would send your messages through the clouds?I looked up for the wild geese.But in vain! As they returned in formation,My west chamber was full of moonlight.The faded petals are scattered away,The water is flowing smoothly.Must we share the same longing in two places?This love, I am unable to evade:—For when my eyebrows banish it,It overruns my heart.李清照诗词英文版【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Last night the strong wind blew with a rain fine;Sound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aftertaste of wine.I ask the maid rolling up the screen.The same crab apple,”says she,“can be seen.”“But don‘t you know,Oh,don‘t you know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should grow?“。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发表于美国学术期刊《中国一帕拉图杂志》,后由
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付梓。r埔3译者供职于中国大 陆高校。20世纪80年代后侧重英译中国古词,若干 古词英译先前曾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编辑的《中国 传统文学选》收录。在《李清照词全集》中,王氏英译 李词55首,其中译者确认43首为李词,12首存疑; 每首译词附译者小楷所书汉语原词,以兹对照。王 椒升坚持以“自由体”英译李清照词,反对“因韵害 意”的“格律体”译法。他的译词往往包含原词的“小 序”,并附详尽的注释;同时,他英译的李清照词也体 现了他翻译古词的某些指导思想,如“可通过恰当的 词序,赋予译文一种自然的节奏,充分传达原作丰富 的思想内涵巩17]。 除上述李清照诗词英文选译、全译之外,尚有若 干译者的零星译作见诸美国出版界,限于篇幅,笔者 在此不一一列举。
1984年,克莱尔的《梅花:李清照诗选》由卡罗
莱纳・瑞恩出舨社出版。虽然该书扉页题名为“诗
选”,但该译集中选取的却是55首词作。译者称,其 中43首确为李清照所作,12首是译者从其他30首 被认定为李清照词的作品中选取的,其标准是“这些
词作读起来很像李清照的作品巩15]。克氏英译李清 照词的最显著特点体现在译词的“形式美”。译词的 行数、长短较原词更加“参差不齐”,一句汉语原词被
格巩5|,这正体现了欧阳桢文学翻译“传神示意”、透
过译作洞察原作特点的翻译观。值得关注的是,瑾葵 晔集》一俟刊行即在美国学界广为流传,随即被许多 大学选为教程,此后数十年间多次再版。这为李清
照诗词在美国社会的流布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0年,库克与文森特合译的《有朋白远方来: 圣朝汉诗百五十首》由美国北点出版社出版。21首
握;借景抒情,以隐喻的手法,通过外在、细微景色与
事物的描述来抒发词人内心深处最私密的情感口]。 胡品清的《李清照》(1966)一书是美国目前为止
征:或省略主语,或隐去介词,或忽略行首字母的大
写。这样的译词已不再是以标准英语为载体的自由 诗,反而成为介于中国古词与英诗之间的一种具备 新奇“形式美”的诗歌范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 令英语读者领略到了古词这一“别是一家”的中国古
律与冷僻的词汇,以现代英语口语、灵巧的“形美”再
现了“易安词风蚍¨。若干译词于1930、1989年先后 刊登于波士顿期刊《诗人学识》与香港中文大学翻译 研究中心《译丛》杂志,分别题为《中国萨福》和《李清 照:诗十一首o[2]时隔六十余年再次刊行冰心英译 李清照词,可见其首创之功不可小觑。 1962年,著名华裔学者许芥昱在西方批评界影
最为有影响力的李清照研究专著。作者在第一、二
两章勾勒出“历史背景”、“词人生平”之后,在第三、 四章中重点分析了“李清照词”的文体“特质与价 值”。胡品清认为,李清照词体现出词人情感的细 腻、观察的敏锐、对自然的热爱、语言的洗练及想象
典诗歌体裁。
1989年,王椒升英译的《李清照词全集:英译新
力的深邃,这都得益于词人的生活经历o[II]41 王椒升在《李清照词全集:英译新篇》(1989)的
照生平探讨了若干词作之后,总结出“易安词”的风
格特征及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作用:极度口语化 的表达方式入词,极大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措 辞与典故运用恰到好处;词中善用叠词,以多种方式 拟声;音乐性强,显示了词人对语言音乐性的娴熟掌
译者分解为若干单位,再将每个单位英译为一个短
语或词组,并单列成行。译者刻意模仿汉语句法特
为“译者与其凭借原诗进行自我标榜,不如直接进行
诗歌创作蚍引。这些英译李清照词的显著特点是忠 实于原词的句法及“词体”特征:以极其简约的英语
模拟原文字、句结构,省略介词、冠词,移用汉字,词 性活用等;以精悍、跳跃的诗行,错落有致的诗节再
现词的“长短旬”形式之美。藉此,李清照词的“易安 体”在翻译中得以保留与显现。 相对于以往历代诗集而言,1994年首次出现了 专门的断代词集:朱莉叶・兰道英译、由哥伦比亚大 学出版社发行的《春之外:宋词》。译者选译了李清 照词15首,位居人选词作较多词人之列,足以证明
学。
万方数据
第2期
季淑凤,葛文峰,等:彼岸的易安居士踪迹: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
79
进行对照。译文以简洁的现代英文“散体直译”为主 要特色。该文1968年由英国梅费尔出版社发行,促 进了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Ⅲ 1975年,美国华裔学者柳无忌与罗郁正主编的
求原诗歌语言与韵律的内在美感,因而极具美学意 绪,呈现出译者对李清照“清新典雅”风格的洞 察。【lo] 2.主要诗词英译集 1966年,台湾学者胡品清编著的《李清照》作为
文——或选译或全译——不断涌现,令美国社会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40038):旅行与赋形:美国李清照词英译研究;安徽省高等 学校省级优秀青年入才基金项目(2012SQRW214):词宗远游:美国李清照词英译研究。
收稿日期:2012—11・17
作者简介:季淑凤(1982一),女,山东青岛人,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典籍英译、中外比较文
彼岸的易安居士踪迹: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
季淑凤,葛文峰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
要:美国的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本文以时间为序,分析了自冰心
以来美国李清照诗词的英语选译、全译情况、翻译策略特点及接受现状;对李清熙诗词在美国的研 究进行分类描述,归纳出美国的新颖研究视角与观点。据此描绘出的李清照诗词在美国英译与研 究的“路线图”,对于促进中关学界关于该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国;李清照诗词;英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1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29(2013)02—0078—05 识了这位中国“婉约派”词人代表。 1.主要诗词英文选译 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宗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 中占有显著地位,而且日益受到美国译家及学界的 1926年,冰心在威尔斯利(女子)学院的硕士学 位论文邸以李清照词的英语译介为选题,这标志着 “易安词”被推介给美国的开端。作为学术例证,冰 心以清末王鹏运所辑《漱玉词》为底本选译了其中的 25首,涵盖《声声慢》、《武陵春》等经典词作。其译 词沿袭了20世纪初叶英语世界诸如庞德、韦利等汉 诗英译名家倡导的“散体”译法,译词舍弃拟古的韵
万方数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5卷
英诗诗人的古朴文雅班“]。身为诗人、译者的雷氏 与学者型译者钟玲合译的李清照诗词在当时的美国 受到读者的推崇。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独特形式、从“旧体诗”与“新体 诗”的诗学嬗变。其中第三章“文体”以作者自译的 译文为例,重点论述了李清照爱情词的创作缘起、主 要特色及细节描述,这成为美国李清照诗词研究的 肇始之作。Fla'] 许芥昱的《李清照诗词》(1962)一文在结合李清
译者对李清照的关注:“自宋以降至清代,女性作家 极少,或因她们奇9作品鲜被关注雨湮没——可敬的
李清照是个例外。,,[刀兰道的英译李清照词同样以 “忠实”见长:无论典故、不同词牌的“词体”特征,还 是语义、修辞,译者全能传达刭译词中,是“异化”英 译李清照词的典范。学者钟纳森・芘兹评论兰道的 译文能将美与精确结合,并经受得起长久时间的考 验。Ⅲ 1999年,孙康宜等人编著的《中国传统女诗人: 诗集与评论》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者以女性 主义视角突出女诗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由 欧阳桢英译的李清照词24首再次被收录,并附简短 词人生平简介。[91 2010年,魏骄英译的《此花不与群花比:李清 照》由专注于中国研究的出版组织“姜邮公司”刊印。 在该传记性著作中,作者英译李清照词27首、诗7 首,以及若干不完整的诗词。魏氏译文颇富新意,追
《葵哗集:汉诗三千年》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 其中收录由翻译家欧阳桢英译的李清照词13首。 这些译词兼具“可读性”与“忠实性”特质:以自然、流
畅的英文译词负载李清照词的“语法规范和文体风
学术水准较高、世界影响较大的“特怀恩世界作家系
列丛书”之一出版。该书第三章“李清照作品”收录 了几乎所有现存的李清照诗词:54首词和两首诗。 译者认为,“词”作为“诗”的分支,两者差别细微,词 尤甚精妙,教而更难翻译o[n37学术性的译介坚守着 翻译的“忠实性”,胡品清的李清照诗词英译也不例 外。李清照生平与历史资料成为每首诗词的“背景 知识”;同时,译者就特定诗词的详细描述及评论性
评论”翻译模式具有开创性,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长
久以来诗词翻译解释性脚注有无的纷争。也正是这 种研究与翻译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她的《李清照》在国 际词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9年,美国著名诗人、翻译家肯尼斯・雷克 思罗斯与中国港台学者钟玲合译的《李清照诗词全 集》由薪方向出版公司出版。在该集中,译者摒弃中
国诗词全集以作品创作年代为序的惯例,将词50首
与诗17首以“青春、寂、流离、悼、讽、玄、暮年”七个 类别顺次安排,迎合了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1幻更 重要的是,该集践行了译者“同情”诗歌翻译思想,译 文以“创意英译”著称,在诸多美国李清照诗词荚译 文本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成为学界研究的对象。 雷克思罗斯强调,译者不应受到原诗词文字层 面的束缚羁绊,而应该积极向作者靠近,真切地体会 作者的创作经历和情感体验,结合译语的文化与习 惯,适应译语读者的接受心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传 达作者的情感。他认为,译者即作者,翻译不仅停留 在认知层面(理解原作),更是情感的投入(感受原 作),是译者和作者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E13:]19-'‘3只 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译者才可能译出原作的精华,好 的译诗本身即优美的英诗。美国文学评论家洛克伍 德认为雷氏与李清照的情感生活体察趋于同一,雷 氏更以其“言语辞令,仿拟、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