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整理(师承)归纳.docx

合集下载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35鼻渊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35鼻渊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35鼻渊外解表邪、温化内饮、和解少阳法治疗鼻渊谭某,男,29岁。

1月7日初诊。

主诉:鼻塞流浊涕4年,加重1周。

初诊:病人于4年前因感冒后引起鼻塞流浊涕,每因受凉感风而加重,按鼻窦炎常服千柏鼻炎片及口服中药均不能及时控制病情,迁延1个月才可缓解。

近1周因感寒后再发鼻塞浊涕,较前加重且引及前额疼痛,鼻塞不闻臭香,并感头晕、纳差、乏力,服抗菌素及中药无效。

现症:鼻塞流浊涕,较前加重且引及前额疼痛,鼻塞不闻臭香,头晕,纳差,乏力,口千烦躁,鼻塞声重,涕浊而黄稠。

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滑。

X光片提示:鼻窦炎。

中医辨证:鼻渊(太阳少阴合病)。

西医诊断:鼻窦炎。

治法:外解表邪,温化内饮,和解少阳。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柴胡汤加减。

麻黄10g,附子15g,细辛5g,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5g,党参15g,羌活10g, .防风10g,石膏30g,猪苓30g,生姜3片,大枣3枚为引。

3剂,水煎服。

二诊: 1月11日。

服药3剂,口渴基本消失,鼻塞症状明显减轻,浊涕量减少。

舌质红,舌苔黄,脉滑。

热象已去,故去石膏之甘寒,加茯苓30g、炒白术20g,以加强利湿效果。

3剂,水煎服。

三诊: 1月14日。

鼻腔通利,涕清量少,纳食正常。

舌红苔薄,脉滑。

病人病史较长,缠绵难去,既往多处服药均无如此之良效,故要求再服,以巩固疗效。

因病程长,缠绵难愈,且急性病多实多热,慢性病多虚多寒,标热已清,寒饮难去,故去羌活、石膏,加干姜10g,以加强温化寒饮之效。

6剂,水煎服。

[感悟]鼻渊一病往往认为是小病,但真正治疗相当棘手。

风寒外感,郁而化热,外邪引动宿饮,内外合邪,属太阳与少阴合病。

因为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少阴寒饮,复加太阳外邪,相合难愈。

少阳为太阳入三阴的枢机,枢机不利,则邪不外出而内陷。

多因素有痰饮内停,复感风受寒引发。

本病案患者反复缠绵不愈,临证大多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痰之法。

急性病多实多热,慢性病多虚多寒。

既往长期用清热药物,增寒伐阳,阳不化气,遂成寒痰内宿,内外同病。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70泄泻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70泄泻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70泄泻疏利肝胆、健脾温肾法治疗泄泻叶某,女,45岁。

7月23日初诊。

主诉:腹泻伴胸脘部疼痛半年余。

初诊:半年前因饮食生冷后引起腹泻,水样便,伴腹痛,无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服黄连素片后,减至每日五六次,后逐渐出现下坠,大便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结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

多方求治无效(曾用激素),近日加重。

现症:腹泻,水样便,伴腹痛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

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细沉。

大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

中医辨证:泄泻(肝脾肾功能失调)。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治法:疏利肝胆,健脾温肾。

处方:方拟小柴胡汤合黄土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0g,党参20g,半夏20g,陈皮20g,木香15g,生地黄20g,阿胶2g,白术12g,附子12g,罂粟壳4g,炙甘草10g,灶心土30g。

6剂,水煎服。

医嘱:忌食辛辣。

二诊:7月30日。

病人服上方6剂,大便减为每日4次,精神好转,胸脘部疼痛减轻,但仍食欲不振,乏力,气短,余无特殊不适。

舌质暗,苔薄白腻,脉弦细。

证属肝经郁热,脾湿肾寒,治仍宜清疏肝胆,健脾祛湿,温肾祛寒。

上方加延胡索20g。

6剂,水煎服。

三诊:8月6日。

病人目前精神好,气短及乏力现象均减轻,胸脘部疼痛消失,大便每日2次,为成形稀便,不伴白色黏液,病情大为减轻。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上方去罂粟壳。

6剂,水煎服。

四诊:8月13日。

病人因食生冷(食生黄瓜及卤牛肉后)引起腹泻,日行七八次之多,伴胸腹部疼痛,乏力纳差,口干口苦。

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数。

以上方加葛根30g,黄连15g,延胡索20g。

3剂,水煎服。

五诊:8月20日。

病人服上方3剂后,大便次数减为每日2~3次,腹痛减轻,口干口苦亦减轻,仍食欲不振。

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细。

上方加砂仁10g。

6剂,水煎服。

六诊:8月27日。

病人日前精神尚好,气短乏力现象及腹痛已消失,大便每日2次,为成形软便,食欲基本正常。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日期:[具体日期]天气:[天气状况]跟师地点:[诊所/医院名称]一、病例一。

(一)患者信息。

- 姓名:张某。

- 性别:男。

- 年龄:25岁。

- 职业:公司职员。

(二)主诉。

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2天。

(三)现病史。

患者2天前因劳累后外感风寒,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C,恶寒明显,加衣被不能缓解,头痛连及项背,鼻塞声重,流清涕,无汗,咳嗽,咳痰清稀色白,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四)辩证。

风寒感冒。

外感风寒之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寒性凝滞,经脉拘急,故头痛连及项背;风寒之邪侵袭肺卫,肺气失宣,则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在表之象。

(五)治法。

辛温解表。

(六)方剂。

荆防败毒散加减。

- 荆芥10g - 辛温解表,祛风散邪,为君药。

- 防风10g -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助荆芥以增强辛温解表之力,为臣药。

- 羌活10g - 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邪袭表证。

- 独活10g - 祛风湿,通痹止痛,与羌活相伍,增强祛风湿止痛之功。

- 柴胡10g -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 前胡10g - 降气化痰,疏散风热,与柴胡一升一降,调整气机。

- 川芎10g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可缓解头痛。

- 枳壳10g - 破气行痰,消积除痞,调理气机。

- 茯苓10g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顾护脾胃。

- 桔梗10g -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有利于肺气宣畅。

- 甘草6g - 调和诸药。

(七)医嘱。

- 避风寒,注意保暖。

- 多饮温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辛辣食物。

- 保证充足的休息。

二、心得体会。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这个感冒患者的诊治,深刻体会到中医辩证论治的精妙之处。

对于感冒这种常见疾病,西医往往只是对症治疗,而中医则从整体出发,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法和方剂。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34肝积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34肝积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34肝积肝积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肝脏积聚过多的湿气,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中医师承医案是中医医生世代相传的经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际指导。

本篇文章将分享一位中医师承的医案,介绍他是如何应对和治疗肝积症状的。

这是一位58岁的女性患者来到中医师承的诊所,她主诉身体乏力、食欲不振、味觉下降、腹胀、肢体沉重等症状,这些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中医师承判断患者可能患有肝积症,于是进行了详细的诊断。

首先,中医师承检查了患者的脉搏,发现其脉搏有些紧绷。

根据中医的理论,这是肝气郁结的一种表现。

接着,他仔细观察了患者的舌苔,发现舌苔厚腻,这与湿气的囤积有关。

根据这些诊断结果,中医师承确认了患者的肝积症,他进一步进行了治疗计划。

中医师承根据病情的不同,对患者进行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他采用了针灸疗法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他选择了一些特定的穴位,如肝俞穴、足三里、四白等,并运用适当的针刺技巧,以调整患者的肝气运行,并促进湿气排出。

除了针灸疗法,中医师承还开了一副中药方剂给患者。

这个方剂主要由白术、茯苓、柴胡、当归等中药组成,具有活化肝气、利湿化痰的功效。

患者每天服用该中药方剂,饭后半个小时服用。

对于每个症状的缓解,中医师承会根据患者的反应来调整方剂的配方和用量。

在治疗期间,中医师承还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了一些指导。

他要求患者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此外,他还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加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气机疏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她的乏力感消失了,食欲恢复了,腹胀和肢体沉重的感觉也明显减轻了。

中医师承对自己的治疗效果感到满意,并与患者共同商讨了后续治疗计划。

总结来说,中医师承在处理这位患者的肝积症状时,采用了针灸和中药的综合治疗,同时结合了适当的生活指导。

中医师承通过调理患者的肝气和湿气,以及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师承医案模板汇总

师承医案模板汇总
而以实证多见。实证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
66岁,

2015年03月06
1月余,伴黑便10天
患者主因胃脘部胀痛不适1月余,伴黑便10天收住。入院症见:
大便呈柏油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常规检查示:WBC:
,RBC:1.7×1012/L,HGB57g/L ,PLT:158×109/L,L: 24.1%,
8剂,水煎
2015年03月31日):服上药后胃脘部偶感隐痛,无明显口
10g,麦
10g,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2015年04月08日):服上药后胃脘部无不适,无明显口干
10g,麦芽10g,
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服药后诸症皆消失。复查
肝气久郁,即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
浙贝母10g,射干10g,丹参15g,赤芍15g,
川芎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
莪术8g,甘草6g。
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2014年08月09日):服上药后上腹部胀痛稍有减轻,仍觉
15g,莱菔子15g,6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10剂,水煎服,一日
8月未见复发,经复
DNA提示乙肝病毒不再复制,彩超提示:门静
“不
”与“不荣则痛”两类。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
“不通则痛”。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
“不荣则痛”。本证的肝癌所谓肝胆湿热、气血瘀
气滞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因饮食所伤,肝胆湿热,
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
2014年08月15日):服上药后右上腹胀痛明显缓解,腹胀
7
2014年08月22日):服上药后右上腹隐痛,食纳及精神状

中医师承医案

中医师承医案

中医师承医案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医案医案1继承人俞天斌指导老师胡秀华随诊,操作,记录:患者~许三桂~男~64 岁~农民~患者两脚寒冷感~色紫~甚则寒冷如冰~冬季虽在室内摄氏零上 15 , 20 度~亦必须着皮毛鞋~夜间尤甚~不能入睡~经各医院会诊一致认为是雷诺氏病~历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脉沉舌润~因思两脚寒冷者为血虚营运不周所致~此足厥阴血虚寒凝之症~宜当归四逆汤与顾步汤化裁。

当归 25 克、桂枝 20 克、白芍 15 克、细辛 5 克、甘草 15 克、木通 15 克、红枣 5 枚、黄芪 50 克、丹参 20 克、石斛 20 克、红花15 克、鸡血藤 50 克~水煎服。

服药 10 剂~脚冷稍好。

嘱继用上方5 剂以善后。

11/100页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医案医案2继承人俞天斌指导老师胡秀华随诊,操作,记录:患者~马季华~女~30岁。

患者近半年来~入睡困难~有时常彻夜不眠~伴头晕眼花耳鸣~心烦口干~健忘乏力~月经周期紊乱~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微黄~脉细数。

证属肝肾不足、心肾不交。

治宜当滋补肝肾、养心安神~处方:熟地15g~生地10g~淮山药20g~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0g~山茱萸10g~夜交藤30g~炒枣仁20g~龙骨、牡蛎各30g,白芍10g, 柏子仁20g,黄精15g,知母10g~川芎10g~甘草10g。

22/100页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医案医案3继承人俞天斌指导老师胡秀华随诊,操作,记录:患者~范登云~男~48岁。

以反复右踝关节肿痛10余年~加重3天来诊。

患者于4年前因饮酒、进食肥甘厚味之后出现右踝关节肿痛~当时曾到院外门诊就诊~诊断为“痛风”~曾用“丙磺舒”、“秋水仙碱”等口服~静脉用“先锋霉素”治疗好转~但以后每因饮酒~进食肥甘厚味之品出现踝关节肿痛发作~就诊3天前因朋友生日饮啤酒约500ml~当晚即出现右踝关节肿痛~自服止痛药物无效即由家人送经本院门诊就诊~当天化验血尿酸718mmol/L。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篇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篇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篇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是中医医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传承医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中医师承临床病案的特点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运用病案进行临床实践。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的特点在于它们是中医医生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的体现。

中医理论注重个别案例的观察和总结,通过对医案的分析,中医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中医医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每一个病例都被记录下来,这些病案包含了病人的病情描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

通过研究这些病案,中医医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医师承临床病案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桥梁。

中医理论是通过对大量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形成的,而临床病案正是中医理论的验证者和巩固者。

通过分析不同的病例,中医医生可以发现疾病的共性和个体差异,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提高中医疗效。

其次,中医师承临床病案具有传承性。

中医医生通过编写和阅读病案,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而通过学习前人的病案,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疾病和病情,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此外,中医师承临床病案也是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不仅仅是医学资料的积累,更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这些病案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文化内涵,是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如何有效运用病案进行临床实践呢?首先,中医医生需要对病例进行仔细分析。

中医医生在阅读病案时应该注意梳理病情描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等关键信息,并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客观的判断。

通过对病例的分析,中医医生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其次,中医医生需要将病案中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病案中所记录的治疗方案和效果是中医医生宝贵的临床经验。

中医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巧妙地应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

目录感冒 (1)咳嗽 (3)哮病 (8)鼻渊 (9)胃脘痛 (12)痞满 (16)呕吐 (18)泄泻 (20)积聚 (23)头痛 (24)眩晕 (26)胁痛 (29)不寐 (32)心悸 (34)胸痹 (37)水肿 (41)淋证 (43)郁证 (44)虚劳 (45)血证 (47)消渴 (50)汗证 (51)瘿瘤 (52)月经不调 (53)崩漏 (54)癥瘕 (56)痹证 (60)腰痛 (63)颤震 (65)痤疮 (67)黄褐斑 (68)风团 (69)脂溢性脱发 (71)阴疽 (72)奔豚 (73)口疮 (74)舌沟炎 (76)梅核气 (77)感冒感冒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

高老师治疗感冒遵从《伤寒论》之意,从六经立论。

他认为临床上凡是用中药汤剂治疗感冒者,大多是西药效果不好,或用辛凉及清热解毒之中成药也难奏效的病人。

按六经辨证乃太阳病深陷入里,出现合病并病之证候。

之所以难治是因为单纯辛凉或单纯辛温解决不了问题,其治法应立足“清三阳之热,补太阴之虚,温少阴之寒”,其中少阳经是三阳与三阴之门户枢纽,常兼里兼外,可寒可热,故以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理中丸、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加减治疗,常获显效。

一、和解少阳、调和阴阳法治疗感冒病例1:胡某,女,79岁。

1998年11月1日初诊。

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初诊:病人40年前曾患疟疾,持续多天方愈。

自此之后,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

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

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体温37.5℃。

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

中医辨证: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中医师承病案40篇范文

中医师承病案40篇范文

中医师承病案40篇范文病案一:感冒(风寒证)张某,男,25岁。

初诊:昨日外出受寒后,今晨起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辩证:此为风寒之邪外袭肌表。

寒性收引,卫阳被遏则恶寒;正邪交争则发热;寒邪凝滞,营卫不通,故无汗、头痛身疼;肺开窍于鼻,风寒犯肺,肺气失宣,则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皆为风寒在表之象。

治法:辛温解表。

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0g、前胡10g、川芎6g、枳壳10g、茯苓10g、桔梗10g、甘草6g。

嘱其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服药后宜避风覆被取汗,但以微微汗出为宜。

二诊:患者服上方一剂后,微微汗出,恶寒、头痛身疼等症减轻,体温已趋正常,仍有轻度鼻塞流涕,咳嗽。

原方去羌活、独活,加苏叶10g、杏仁10g,再进一剂。

三诊:诸症悉除,病愈。

病案二:咳嗽(风热犯肺证)李某,女,32岁。

初诊:咳嗽三天,咳声嘶哑,咳痰不爽,痰黄黏稠,伴有发热恶风,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辩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卫失和则发热恶风、头痛;热邪熏灼肺系,则咳声嘶哑;风热煎灼津液为痰,故咳痰不爽、痰黄黏稠;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热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剂:桑菊饮加减。

桑叶10g、菊花10g、杏仁10g、连翘10g、薄荷6g(后下)、桔梗10g、芦根15g、甘草6g、前胡10g、浙贝母10g。

煎服法同前。

并嘱其饮食清淡,多饮水,避免劳累。

二诊:服上方两剂后,发热恶风、头痛等症消失,咳嗽减轻,痰量减少,色转白。

上方去薄荷,加瓜蒌皮10g,继服两剂。

三诊:咳嗽基本停止,仅有少量白痰,舌尖稍红,苔薄白。

再以沙参麦冬汤加减调养三日而愈。

病案三:胃痛(寒邪客胃证)赵某,男,40岁。

初诊:胃脘疼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看似简单,实则病因复杂多样。

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中,对于咳嗽的诊治有着独特而深入的见解。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中医师承中的咳嗽医案,希望能让大家对中医治疗咳嗽有更直观的认识。

医案一:患者_____,女,35 岁。

自述咳嗽已有半月余,咳嗽频繁,痰少而黏,难以咳出,伴有咽干、咽痛,口渴喜饮,大便干燥。

观其舌红少津,脉细数。

师父经过详细的问诊和诊断后,认为患者是由于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

肺阴不足,虚热内生,灼伤津液,导致咽喉干燥、咳嗽少痰。

治疗应以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为主。

处方选用了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滋养肺阴;桑叶、扁豆清宣肺热;杏仁、贝母、桔梗化痰止咳。

患者服用五剂后,咳嗽明显减轻,咽干咽痛症状也有所缓解。

继续服用五剂后,咳嗽基本痊愈。

医案二:患者_____,男,48 岁。

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伴有鼻塞、流涕、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师父判断此为风寒袭肺引起的咳嗽。

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而咳嗽气急、咳痰色白。

治疗当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法。

开方为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麻黄、杏仁、甘草宣肺平喘;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荆芥、陈皮疏风止咳。

患者服用三剂后,咳嗽减轻,鼻塞流涕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调整方剂后再服三剂,诸症皆消。

医案三:患者_____,女,55 岁。

咳嗽反复发作已有两年,每逢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加重,咳痰量多,色白质稀,伴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师父指出这是由于脾肺两虚,痰湿内生导致的咳嗽。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聚而成痰,上渍于肺,引发咳嗽。

治疗需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选用了六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半夏、陈皮燥湿化痰;杏仁、厚朴理气止咳。

患者服用十剂后,咳嗽减轻,食欲增加,大便正常。

后续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咳嗽未再复发。

中医治疗咳嗽,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因病机,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20篇7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20篇7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20篇7近年来,中医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重视和认可。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师承临床病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20个真实的中医师承临床病案,以展示中医的独特魅力。

1. 针灸治疗头痛患者女性,52岁。

主诉头痛已有数年,常发作于午后,疼痛部位以头顶为主。

中医师承通过针灸治疗,在调整气血和平衡阴阳的基础上显著减轻头痛的频率和强度。

2. 中药疗法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男性,38岁。

主诉上腹疼痛、恶心、嗳气等胃炎症状已有数月。

中医师承通过中药汤剂配方,调理脾胃功能,改善炎症症状,帮助患者康复。

3. 推拿治疗腰痛患者女性,45岁。

主诉腰部疼痛,伴有僵硬感。

中医师承通过推拿手法,在按摩和调理经络的同时,有效缓解了患者的腰痛症状。

4. 中药疗法治疗月经不调患者女性,28岁。

主诉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伴有腹痛和乳房胀痛。

中医师承通过中药调理,平衡女性体内的阴阳,调整月经周期和经量,显著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

5. 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男性,30岁。

主诉鼻塞、流涕和打喷嚏,周期性加重。

中医师承通过艾灸治疗,刺激穴位,调整免疫系统功能,减轻患者的鼻炎症状。

6. 中药疗法治疗糖尿病患者男性,50岁。

主诉口渴、多尿、体重下降,血糖升高。

中医师承通过中药汤剂,调整气血,改善胰岛功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7. 推拿治疗颈椎病患者女性,42岁。

主诉颈部疼痛、麻木,手指无力。

中医师承通过推拿手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者颈椎病的症状,并提供了一些颈部保健的建议。

8. 中药疗法治疗痛经患者女性,20岁。

主诉月经期腹痛剧烈,伴有头晕和乏力。

中医师承通过中药方剂,调理经络、舒缓痉挛,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痛经症状。

9. 针灸治疗失眠患者男性,45岁。

主诉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精神不佳。

中医师承通过针灸疗法,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改善睡眠质量,提升患者的整体精神状态。

10. 中药疗法治疗湿疹患者女性,32岁。

师承中医医案总结报告范文(3篇)

师承中医医案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师承中医是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使中医学得以延续和发展。

本报告将对近年来师承中医医案进行总结,旨在探讨中医临床诊疗的特点、规律和经验,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师承中医医案概述1. 案例来源本报告所收集的师承中医医案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师承教育机构、医院和诊所,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多个临床科室。

2. 案例特点(1)辨证论治:师承中医医案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注重整体观念:中医师承医案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内外环境密切相关,治疗时应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功能。

(3)注重疗效:师承中医医案注重疗效,追求标本兼治,力求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三、典型案例分析1. 内科案例(1)病例:李某,男,60岁,患高血压病多年,长期服用西药控制血压,但效果不佳。

(2)诊断:中医诊断为肝阳上亢,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

(3)治疗: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以疏肝解郁、平肝潜阳为主,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4)疗效:治疗2个月后,患者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2. 外科案例(1)病例:张某,女,35岁,患乳腺增生多年,曾接受西医治疗,但效果不佳。

(2)诊断:中医诊断为乳癖,西医诊断为乳腺增生。

(3)治疗: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方用逍遥散加减。

(4)疗效:治疗3个月后,患者乳腺增生症状明显减轻,肿块缩小。

3. 妇科案例(1)病例:王某,女,40岁,患月经不调多年,表现为经期腹痛、经量过多。

(2)诊断:中医诊断为月经不调,西医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3)治疗: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以养血调经、活血化瘀为主,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减。

(4)疗效:治疗2个月后,患者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恢复正常。

四、经验与体会1. 坚持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师承医案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以下为大家分享几则中医师承中的咳嗽医案,希望能让大家对中医治疗咳嗽有更深入的了解。

医案一:患者_____,女,35 岁。

自述咳嗽已有半月余,咳嗽频繁,痰少而黏,难以咳出,伴有咽干、咽痒,夜间咳嗽加重,影响睡眠。

观其面色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师父经过详细的问诊和脉诊后,认为患者是由于阴虚肺热所致的咳嗽。

治法当以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为主。

处方用药:沙参 15 克、麦冬 15 克、玉竹 15 克、百合 15 克、桑叶10 克、杏仁 10 克、川贝母 10 克、炙甘草 6 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用三剂后,咳嗽明显减轻,夜间能安然入睡。

继续服用五剂后,咳嗽基本痊愈,咽干、咽痒等症状也消失不见。

在这个医案中,师父强调了滋阴润肺的重要性。

阴虚肺热,肺失濡润,故而咳嗽。

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等药物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桑叶、杏仁能宣肺止咳,川贝母清热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之效。

医案二:患者_____,男,48 岁。

咳嗽反复发作已有两年,每逢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咳嗽加剧,咳痰量多,色白而稀,伴有胸闷、气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师父诊断其为痰湿蕴肺型咳嗽。

治疗应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为原则。

处方用药:陈皮 10 克、半夏 10 克、茯苓 15 克、苍术 10 克、厚朴10 克、苏子 10 克、莱菔子 10 克、炙甘草 6 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用七剂后,咳嗽、咳痰明显减少,胸闷、气短等症状也有所减轻。

继续服用十剂后,诸症皆消。

师父指出,痰湿蕴肺是由于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所致。

方中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苍术、厚朴燥湿行气;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之功。

医案三:患者_____,女,60 岁。

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伴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中医医案总结范文

中医医案总结范文

一、病例背景患者,男,30岁,因反复发作性头痛5年,加重1周就诊。

患者自述头痛呈搏动性,以左侧颞部为重,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

曾在外院诊断为偏头痛,经多次治疗效果不佳。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睡眠质量差,喜食辛辣、油腻食物,工作压力大。

二、中医诊断根据患者症状,结合中医四诊合参,诊断为:头痛(肝阳上亢、痰湿内阻型)。

三、治疗方法1. 中药内服方剂:龙胆泻肝汤合二陈汤加减。

药物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白芍、川芎、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

2. 针灸治疗穴位:百会、风池、太阳、合谷、太冲、足三里。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进行针刺。

针刺深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 耳穴压豆穴位:神门、肝、胆、胃、肾。

操作方法:选取患者双侧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穴2粒,每日按压3次。

四、治疗过程患者连续治疗10天后,头痛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症状消失。

继续治疗20天后,头痛症状基本消失,未见复发。

治疗期间,患者饮食规律,睡眠质量提高,工作压力有所缓解。

五、治疗总结本案患者头痛反复发作,经西医治疗无效。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结合中药、针灸、耳穴压豆等方法,取得了显著疗效。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调整患者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配合,调整生活方式,故疗效显著。

总结:1. 中医治疗头痛具有明显优势,可针对病因进行辨证论治,提高治疗效果。

2. 针灸、耳穴压豆等非药物治疗具有安全、副作用小的特点,适用于各类头痛患者。

3. 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4. 中医治疗头痛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68胸痹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68胸痹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68胸痹中医师承医案分享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症状明显等特点。

在中医师承中,有很多经典医案是关于胸痹的治疗和观察的。

今天,我将分享一例由中医师承所记录的医案,以飨读者。

【医案】患者张某,男性,50岁,因胸痹症状来就诊。

患者自述胸背部疼痛明显,疼痛持续时间约3个月,加重后放射至左臂,呼吸困难,并伴有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

1.辨证分析患者面色苍白,舌苔黄腻,脉沉迟,正视胸痹病状。

根据临床表现和望闻问切的结果,初步判断为气滞血瘀型胸痹。

2.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活血消瘀。

3.处方苏木、川穹、郁金、厚朴、柴胡、柴胡、川芎、红花、丹参、桃仁、香附、玫瑰花等。

4.用法用量上述药物研末,每包装成药丸,每次服用10粒,每日3次,温水送服。

5.随访观察患者于治疗第3天向中医师承反映疼痛减轻,呼吸困难明显改善,胃肠道症状有所缓解。

每周随访1次,连续治疗4周。

6.效果评价经过4周的中医药治疗,患者胸痹症状明显减轻,胃肠道症状消失,心理状态明显好转。

患者的舌脉等指标也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

【总结】通过本次医案分享,介绍了一例中医师承对胸痹的治疗案例。

中医师承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施治,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采用疏肝理气、活血消瘀的中药治疗方案。

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理状态有所提升,充分展示了中医师承在胸痹病症治疗中的独特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本医案仅作为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一例个案,并不能代表所有病人的治疗效果。

对于胸痹等疾病的治疗,患者需在专业中医师承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

只有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和病因病机特点,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师承在胸痹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疗效,并且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和医案。

但是,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广中医师承的经典医案,让更多人受益,仍然需要更多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来进一步探讨。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20篇-4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20篇-4

江西省2015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临床医案格式(跟师□独立□)
患者姓名:
xx
就诊日期:
2015年8月3日
主诉:
口交歪斜4天余
现病史:
患者4天前因受寒后发现左侧口角漏水,口角向左歪斜。

发病后在私人诊所就诊未见明显好转,今为继续治疗来我科求诊,门诊拟“中医:
面瘫;xx:
面神经麻痹”收住我科。

刻下:
患者口角向左歪斜,左侧额纹不明显,左眼未能完全闭合,左侧面部板滞,麻木,伸舌偏右,吹气左侧口角漏气,左耳后完骨处有疼痛感。

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纳食可,二便可既往史:
平素体健,有慢性胃炎史,左侧视神经衰弱致左视力差;无急慢性传染病史,无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无输血史,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脏病史,无按计划预防接种史。

过敏史: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xx: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面瘫面容,自主体位,无其他阳性体征。

脉诊:
脉细舌诊:
舌质淡红,苔薄白
辅助检查:无中医诊断:
面瘫病风寒外袭证
xx诊断:
面神经麻痹
治疗法:
完善xx,与穴位针灸治疗。

其他治疗:
给予针刺和热敏灸阳白、印堂、太阳、四白、鱼腰、下关、地仓、人中、承浆、翳风、合谷等穴位通经活络、温经补气等,静脉滴注疏血通、甲钴胺营养神经,面部推拿及热敷辅助治疗。

性别:男初诊□复诊□出生日期:1962.3.29发病气节:
大暑。

医案整理(师承)

医案整理(师承)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胡某性别: 女年龄: 79岁民族: - 文化程度: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4。

5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

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辅助检查:体温37、5℃、血常规:WBC5。

2×109/L,N0、65,L0。

35、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治法:与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

3剂,水煎服。

复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与,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

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

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

3剂,水煎服、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

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就是治疗少阳兼水饮得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就是表里传变得枢机,不仅就是表证传里得枢机,也就是三阳病传入三阴得枢机、签名:年月日指导老师点评:签名:年月日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郭某性别: 女年龄: 51岁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5、15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冒、过敏或其他呼吸道疾病。

在中医中,咳嗽被认为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一种病理表现。

中医师承医案中有许多关于咳嗽治疗的经验分享,下面将对其中一些案例进行详细讨论。

案例一:尺泽部咳嗽患者是一位25岁男性,主诉持续性咳嗽已有一周。

他没有发烧或其他不适症状,但咳嗽声音粗重,咳出有些黄色痰液。

中医师观察到他的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根据中医的诊断思路,该患者属于“痰热壅肺”的范畴,需要清热化痰并宣肺止咳。

医师给他开了尺泽散加减的处方,包括尺泽部、玄参、桔梗等草药。

此处尺泽部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功效。

玄参和桔梗具有清热解毒、润燥化痰的作用。

患者服用草药后,咳嗽症状逐渐减轻,痰液颜色也变浅。

经过一周的治疗,他的咳嗽完全消失。

以上案例表明,对于痰热壅肺引起的咳嗽,中医师承医案中的尺泽散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案例二:平喘汤治疗咳嗽患者是一位45岁女性,主诉持续性干咳已有两周。

此外,她还感到气短、胸闷。

根据她的症状表现和中医的诊断思路,医师怀疑她患有气虚喘咳的病症。

为了平喘和止咳,医师开了一副平喘汤的处方,包括麻黄、杏仁、炙甘草等草药。

麻黄和杏仁具有宣肺解表、平喘止咳的作用。

炙甘草有补脾益气的功效。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的咳嗽和气短症状有明显改善。

医师进一步调整了处方,以巩固疗效。

这个案例表明,对于气虚喘咳的患者,中医师承医案中的平喘汤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结:中医师承医案中分享了许多关于咳嗽的治疗经验。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中医的诊断思路,医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咳嗽开出不同的草药处方,如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类药方或平喘止咳类药方。

这些医案经验证明了中医在咳嗽治疗方面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医师应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综合考虑药物的选择和用量。

此外,咳嗽症状长时间持续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胡某性别:女年龄:79岁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4.5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

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

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辅助检查:体温37.5℃。

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

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

3剂,水煎服。

复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

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

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

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

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

《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

《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名:年月日指导老师点评:签名:年月日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郭某性别:女年龄:51岁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5.15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现病史:患者干咳,每至冬天发病,至春而愈。

近半年加重,入秋即咳。

到某西医医院就诊,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给予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求治于中医。

现症:干咳无痰,咽痒,大便稀,纳可,小便可。

舌质红,苔白,脉弦既往史(药敏史):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

辅助检查:-辨证分析:气阴两虚证中医辨证:咳嗽(气阴两虚)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治法:益气养阴,宣肺止咳。

方药: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2g,干姜15g,细辛4g,柴胡15g,黄芩10g,炙麻黄6g,附子6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

15剂,水煎服。

复诊:咳嗽明显改善,现遇冷咽痒,咳嗽无痰,纳可,二便调。

舌淡,苔白,脉弦。

以上方加桔梗12g、半夏12g。

15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内伤“咳嗽”一证,多因感冒迁延日久,脾肺气虚,肝阴血虚,致使土不生金,木火刑金,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作。

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患者患病日久,气阴耗伤。

二是遇冷而发咽痒,为风邪犯肺之象。

三是大便稀,为脾肾阳虚,清阳下陷之证;舌质红,脉弦,为木郁化热所致。

故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入疏风(肝)宣肺、温补脾阳之品。

签名:年月日指导老师点评:签名:年月日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梁某性别:男年龄: 47岁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5.20主诉:气喘10年余,加重2年。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出现咳嗽、气喘症状,晨起吸烟后症状加重,伴咳嗽、吐白痰,未予治疗。

近2年症状日渐加重,遂来诊。

现症:阵发性咳嗽、气喘,吐白痰,鼻塞,活动后气喘加剧,心慌、胸闷,饮食尚可,便溏,一日3~4次。

舌质暗,舌苔黄腻,脉细数。

既往史(药敏史):对橡胶、冷空气过敏辅助检查:心电图提示:①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3次/分;②侧壁及下壁缺血,T波改变。

胸片提示:支气管炎性改变(肺纹理增粗,模糊,肺中下野点状阴影)。

辨证分析:外寒内饮证中医辨证:咳嗽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治法:外散风寒,内温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合生脉散加味炙麻黄6g,桂枝15g,炙甘草10g,干姜12g,细辛3g,五味子10g,白芍15g,党参30g,麦冬10g,陈皮20g,杏仁10g,附子6g,茯苓30g,厚朴20g,白芥子12g,苏子15g,莱菔子15g,柴胡15g,黄芩12g,生姜30g。

6剂,水煎服。

复诊:咳喘明显减轻,活动后仍有气喘,大便稀薄,1日2~3次。

舌质红,舌苔腻,脉细数。

上方炙麻黄9g、干姜18g、附子9g、黄芩10g,加入白僵蚕15g、白术10g。

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本案为气阴两虚之咳嗽、喘证。

患者先天不足,肺脾气虚,脾阳不足,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肺气失宣,气津失布,痰浊更盛,上阻肺气,肃降失常,发为喘促。

久咳肺虚,久病及肾,肾不纳气,则喘促亦甚。

肺卫气虚,无力御邪,遇冷风及烟雾刺激则咳嗽、气喘、鼻塞;气阴两虚,心失血养,则活动后气喘加重、心慌、胸闷;脾虚湿盛,则大便溏薄。

治疗上以宣肺散邪,温补脾肾,止咳平喘。

签名年月日指导老师点评:签名:年月日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赵某性别:女年龄: 43岁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6.14主诉:哮喘10年余,加重1个月。

现病史:哮喘10年余,每遇感冒发作,1个月前因受凉后致发热、哮喘,经西药治疗无效,遂来诊。

现症:发热,体温36.8℃,哮喘(遇刺激性气体),鼻塞,流泪,打喷嚏(早晨),口干欲饮,目赤肿痛,恶心。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细数。

既往史(药敏史):-辅助检查:-辨证分析:肺脾两虚证中医辨证:哮病(脾肺气虚)肺失宣降,肝经郁热。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治法:温补脾肺,疏肝清热。

方药: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6g,杏仁10g,苏叶15g,葛根30g,青蒿20g,鳖甲15g,生地黄20g,牡丹皮15g,知母15g,黄芩15g,川芎20g,当归15g,柴胡15g,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5g,干姜20g,茯苓30g,细辛3g,炙麻黄6g,附子3g,青葙子30g,生姜30g。

3剂,水煎服。

复诊:服上方发热退,头昏、流涕、打喷嚏明显改善,目赤肿痛有所减轻。

现仍哮喘(每遇刺激气体发作),平素受凉感冒发作,微鼻塞流涕。

舌质红,苔黄厚腻,脉缓细数。

患者发热止,故去青蒿、鳖甲、知母、当归、川芎。

仍目赤肿痛,故加入茺蔚子30g、决明子30g。

仍哮喘,加入厚朴15g、苏子15g,化湿消痰、理气平喘。

4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哮喘”一证,多因外邪入侵、饮食不当等原因造成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

本案辨证注意三点:一是患者因外感风寒致肺气失宣,鼻塞,流清涕;二是寒邪阻滞经络,营卫受伤,郁而化热,故发热、目赤、咽痛,木郁克土则胃气上逆而恶心;三是伏痰遇感引触,邪气触动停积之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于气道,气道狭窄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痰气相互搏而致痰鸣有声。

签名年月日指导老师点评:签名:年月日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范某性别:女年龄: 39岁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6.14主诉:胃脘部嘈杂疼痛3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胃脘部嘈杂不适、闷胀疼痛,烧心,心烦,口干,口苦,头晕,大便基本正常,嗳气频频,纳差,大便正常。

病人性情急躁,上腹部无压痛。

舌红,苔白厚腻、中间微黄,脉弦。

既往史(药敏史):胃镜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

辅助检查:-辨证分析:胆胃不和证中医辨证:胃脘痛(胆胃不和)。

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

治法:清胆和胃。

方药:桂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5g,黄连12g,吴茱萸3g,白芍20g,连翘20g,茵陈20g,乌贼骨20g,焦三仙各20g。

3剂,水煎服。

医嘱:忌食生冷及辛辣食物,调情志。

复诊:病人服药3剂,自觉胃脘嘈杂不适减轻,纳食增加,嗳气减少,余症同前。

舌红,苔白腻,脉弦。

处方对症,上方加枳实10g以加强疏肝理气之效。

6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本病案因患者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木郁化热,横克中土,导致脾胃升降纳运失常,而出现一系列脾胃失和的症状,故本病案症状在脾胃,实因肝胆木郁横乘中土而为,治当清疏肝胆,和胃降逆。

故用小柴胡为少阳经之主方,实为肝胆与脾胃同治,具有清疏肝胆,健脾和;另配左金丸为《丹溪心法》治疗肝火犯胃证的代表方,黄连、吴茱萸相配,一则清泻肝火,二则降逆止呕。

诸药合用,可使肝胆疏利,脾胃调和则诸症自除。

早期以嘈杂湿热征象为主,故用乌贼骨收敛制酸,待嘈杂好转,去乌贼骨,加党参使邪去后脾胃得复,寓补于清疏之中,使补虚而不腻滞。

签名年月日指导老师点评:签名:年月日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张某性别:男年龄: 45岁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7.17主诉:胃胀不舒3个月。

现病史:自觉胃胀不舒,胃镜诊为“胃部幽门水肿”。

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其他中药,多方求医无效遂来诊。

现症:胃胀,大便可,小便黄,右侧胁肋部闷痛,饥饿时伴耳胀,耳鸣,耳干。

舌淡,苔白,脉弦。

既往史(药敏史):辅助检查:-辨证分析:寒热互结中医辨证:胃痞西医诊断:胃部幽门水肿治法:清疏肝胆,温补三阴。

方药:柴胡20g,黄芩12g,牡丹皮15g,栀子20g,桂枝20g,赤芍20g,白芍40g,炙甘草20g,茯苓20g,鳖甲15g,泽泻20g,白术10g,附子10g,丹参20g,檀香10g,砂仁10g,党参15g,干姜15g,桃仁10g,蒲黄15g,五灵脂15g,炙麻黄10g,细辛5g,生姜30g。

6剂,水煎服。

复诊:胃胀、耳胀减轻,大便稀,每日2次,小便黄,眼睛时感模糊。

舌质淡,苔白,脉弦滑。

上方去砂仁、檀香,加茵陈30g。

6剂,水煎服心得体会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患者胃胀及右胁部闷痛,为肝胆郁热,横逆犯胃,胃纳脾化失职,故脘胀痞满,肝木横克脾土;二是患者伴耳胀,耳鸣,眼干,为肝火上炎所致,暗耗肝血继而出肝经阴虚而耳鸣、眼干。

方选清胆和胃汤加减。

方中柴胡、桂枝、鳖甲、白芍、黄芩入肝胆疏木达郁;茯苓、甘草健脾脾培土,渗湿化痰签名年月日指导老师点评:签名:年月日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孔某性别:男年龄:40岁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主诉:呕吐2个月。

初诊:不明原因出现呕吐,饮酒后加重。

曾服多种中西药,效果欠佳,后经人介绍遂来诊。

现症:呕吐,口干苦,嗳气,大便可。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