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教案

合集下载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哈姆莱特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因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雷特(板书)二、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liuxue86。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1、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3. 学习剧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2.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3. 剧情梗概与主要人物关系4. 作品的主题思想5. 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哈姆莱特形象的内涵、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2. 难点:对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深入理解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知识,分析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分析哈姆莱特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关系。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剧情梗概与主要人物关系。

2. 第二课时:哈姆莱特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3. 第三课时: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案例分析。

4. 第四课时: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以及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时的深度和准确性。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七、课后作业2. 选择一个片段,详细分析其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并结合角色心理进行解读。

3. 探讨《哈姆莱特》中的命运观念,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命运的认识。

八、教学资源1. 莎士比亚原著《哈姆莱特》文本。

2. 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包括对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的分析。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哈姆莱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3.领悟作品中的复仇主题,理解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2.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及道德困境。

3.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复杂心理的把握。

2.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哈姆莱特》的历史地位。

2.激发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兴趣,为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哈姆莱特》第一幕,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哈姆莱特的出场,分析其性格特点。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复仇动机。

2.提问:哈姆莱特的复仇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道德困境?二、案例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二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道德困境,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困境。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

2.提问: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二、文本解读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三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的交往。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之间的情感纠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探讨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2.提问: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复仇主题有哪些独特之处?二、作品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四幕,关注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看法。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

哈姆雷特阅读教案哈姆雷特是一部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悲剧作品,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

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哈姆雷特阅读教案1【教材】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局部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开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

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

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开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21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杂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探讨作品的主题,如复仇、道德、人性、命运等。

4、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情节结构、戏剧冲突、语言风格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其复仇行动的延宕原因。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

2、难点(1)对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内涵的把握。

(2)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丰富性和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梗概和人物关系,为学生的理解打下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复仇行为以及作品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电影片段或讲述一个与复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提问学生对复仇主题的看法,引发学生的思考。

2、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创作经历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等。

3、情节梳理(1)请学生简要复述《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

(2)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梳理出故事的主要线索和重要情节。

4、人物分析(1)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让学生找出描写哈姆莱特的段落和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讨论哈姆莱特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如性格的优柔寡断、对道德和正义的思考等。

(2)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奥菲利亚的单纯善良等。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如复仇与正义、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等。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3)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

6、艺术特色鉴赏(1)分析作品的情节结构,如三条复仇线索的交织。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大全

⾼中语⽂《哈姆莱特》教案⼤全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亚创作于1599年⾄1602年间的⼀部悲剧作品。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中语⽂《哈姆莱特》教案⼤全,希望⼤家喜欢! ⾼中语⽂《哈姆莱特》教案⼤全⼀ 教学⽬标: 1、了解莎⼠⽐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明确课⽂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物的写作特点。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 体味“⽐剑”中主要⼈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学评论界有⼀句名⾔:“有⼀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剧作家莎⼠⽐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物。

⼆、作者简介。

威廉·莎⼠⽐亚,英国⽂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代表作有四⼤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莎⼠⽐亚⽣活在⽂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到中年的莎⼠⽐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主义的理想给⼈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分突出。

《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种审美观照。

三、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物的死亡⽽结束。

主⼈公虽然死了,令⼈⼼痛,但他为之奋⽃的理想却胜利了,使⼈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公之死给⼈以悲壮感,⽽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物的⾏动必须出⾃他们本⼈的意志和内⼼,即悲剧⼈物之所以⾛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应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四、复述基本剧情 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

⽽叔⽗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

王⼦与幽魂对话,获知叔⽗谋害⽗王之真相,王⼦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出⽼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当场⾊变,母后以为王⼦疯了。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等主题的思考。

3. 提高学生对戏剧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简介2. 剧情梗概与人物关系3. 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4. 主题探讨:人性、道德和命运5. 戏剧文学的特点与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难点:对《哈姆雷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戏剧文学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的背景、剧情和人物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戏剧文学的特点与鉴赏方法。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戏剧表演或写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简介2. 第二课时:剧情梗概与人物关系3. 第三课时: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4. 第四课时:主题探讨:人性、道德和命运5. 第五课时:戏剧文学的特点与鉴赏方法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哈姆雷特》文本,了解剧情梗概及人物关系。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剧情中的表现。

4.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哈姆雷特》所反映的人性、道德和命运等主题。

5. 戏剧文学鉴赏:讲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戏剧作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哈姆雷特形象方面的理解程度。

3. 主题讨论:评价学生在探讨《哈姆雷特》主题方面的深度和广度。

4. 戏剧文学鉴赏:评估学生在戏剧文学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莱特》。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材的第十二章“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中的第二节“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详细内容包括剧作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哈姆莱特》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2. 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等主要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3. 掌握《哈姆莱特》的戏剧结构,领会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哈姆莱特》主题思想的理解,对戏剧结构的分析。

教学重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戏剧语言艺术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哈姆莱特》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莱特》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哈姆莱特》的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扮演剧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剧作的魅力。

4. 例题讲解:分析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线索,探讨其与主题思想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哈姆莱特》的戏剧结构,并讨论其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教案2. 内容:主题思想:人性、复仇、爱情人物形象:哈姆莱特、奥菲莉亚戏剧结构:三幕结构、戏中戏语言艺术:对白、独白、旁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线索,结合剧作的主题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请从戏剧结构的角度,分析《哈姆莱特》的剧作特点。

2. 答案: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线索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是剧作主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姆莱特》的戏剧结构具有三幕结构的特点,通过戏中戏的设置,展现了剧作丰富的层次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教案:《哈姆莱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的《哈姆莱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人物关系图、文本、重要章节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并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人文主义思想及悲剧命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戏剧结构以及人物内心活动。

2. 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内涵。

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章节解析:对教材中的重要章节进行详细解析,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

4. 人物分析:以哈姆莱特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6.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冲突。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作者:莎士比亚2. 人物关系图3. 哈姆莱特复仇心理分析4. 哈姆莱特人文主义思想5.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2. 作业答案: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位充满矛盾冲突的人物。

他既有着复仇的决心,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这使得他在复仇过程中不断挣扎、矛盾重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哈姆莱特》,使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哈姆莱特》。

详细内容包括:剧本的背景介绍、主要角色分析、剧情梳理、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掌握剧本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角色。

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复仇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矛盾心理。

3. 掌握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提高对戏剧文本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哈姆莱特性格特点的分析,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重点:剧本情节的梳理,主要角色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哈姆莱特》相关的图片和名言,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包括作者莎士比亚、剧本的创作时期等。

4. 角色分析:详细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探讨其行为动机。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剧本中挖掘复仇、人性、道德等主题思想,进行讨论。

6. 莎士比亚戏剧特色: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结构、角色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7.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戏剧表演的魅力,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8.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哈姆莱特》的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9.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背景介绍2. 主要角色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3. 剧情梳理4. 主题思想探讨5. 莎士比亚戏剧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线索。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教案题目:《哈姆莱特》语文教案教案主要内容:一、教材分析:《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之一,拥有丰富的戏剧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学习本剧,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掌握关键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学会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描述角色间的关系与感情。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理解角色的行为动机。

2.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角色间的情感关系。

3.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表达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该剧作的兴趣。

2. 学习文本:逐幕学习文本,让学生了解并记忆剧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3. 角色分析:让学生选取一个角色,通过阅读剧本和观看演出,分析该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 情感表达:让学生讨论角色之间的感情关系,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个人或小组表演。

5. 作品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

6. 总结回顾:概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的重要性。

2. 听说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表演,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观看剧中情节,归纳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4. 体验法:利用文学作品演出、朗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分组讨论和表演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

2. 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欣赏的能力。

3. 学生对剧中情节和人物的理解是否准确。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莱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十二章“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特别是《哈姆莱特》剧作的详细内容,如主题思想、角色分析、情节结构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主题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

2. 分析哈姆莱特这一角色,掌握其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

3.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基本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哈姆莱特》主题思想和角色分析的理解。

教学重点:把握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经典独白,引导学生进入莎士比亚的世界。

2. 讲解:详细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主题、角色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哈姆莱特这一角色的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探讨其性格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哈姆莱特》2. 板书内容:主题思想:现实与理想、忠诚与背叛、生死与复仇角色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特点:人文主义、现实关怀、悲剧色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哈姆莱特》的主题思想,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悲剧,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主题思想: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忠诚与背叛的较量,生死与复仇的挣扎。

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悲剧:受现实环境影响,两人无法走到一起,最终走向毁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教材章节和详细内容。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2)分析并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3)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剧本主题;(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解读人物性格和戏剧情节;(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悲剧情节所展现的人性冲突,提升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2)欣赏莎士比亚优美的语言,提升文学素养;(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善恶、忠诚与背叛等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幕:(1)介绍剧作家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2)分析人物形象,如哈姆莱特、霍拉旭、克劳狄斯等;(3)理解剧情发展,把握主要矛盾。

2. 第二幕:(1)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如哈姆莱特的犹豫、矛盾,奥菲莉亚的纯真、脆弱等;(2)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父与子、母与女、情人之间的关系;(3)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如独白、对白等。

3. 第三幕:(1)剖析剧情中的冲突,如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权力斗争;(2)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如哈姆莱特对复仇的痛苦抉择;(3)关注女性角色的命运,如奥菲莉亚的悲剧。

4. 第四幕:(1)通过人物命运的转折,深入剖析剧本主题;(2)分析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征,如哈姆莱特的勇敢、智慧,克劳狄斯的狡诈等;(3)引导学生思考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

5. 第五幕:(1)总结全剧主题,强调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冲突;(2)对比分析人物命运,认识善恶、忠诚与背叛的道德观念;(3)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2)戏剧语言的特点及欣赏;(3)剧本主题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犹豫、矛盾性格的深入剖析;(2)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解读;(3)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分析。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篇一: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剧居于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中将其定为自读课,应当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戏剧的前提下,了解一下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篇,以开阔眼界,亲近经典,故本剧的学习应主要立足在了解之上而非深入研讨。

2、教材分析:课文节选的是《哈》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局的高潮部分。

鉴于《哈》剧较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须在进入文本学习前先向学生简介剧情,此其一;又因节选部分不能很好的表现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所以学生要想真正走进这一人物的内心尚有困难,无法自主研讨课后的思考题,故教师须向学生课前下发资料(或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但即便如此,本节课的定位应仍是了解名著而非欣赏名著,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介绍或讲解而非只是引导。

3、教法分析:有两种课型可供选择:一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下发一定量的资料,让学生自主了解剧情和探讨人物性格,课上重点研讨人物和提出质疑,教师主要答疑。

但在程度较弱的班级想要学有所得,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活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下发歌德对哈姆莱特性格的细致分析的评价文章。

【教学过程】注:第二种教法。

1、由学生简介莎士比亚导入2、教师(学生)简介前四幕剧情3、了解本场情节的发展及戏剧冲突师生共同画出冲突示意图,明确本场情节是如何走向高潮的,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4、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问:哈姆莱特最终没有摆脱死亡,你认为这样的结局符合人物性格吗?(引导学生再读剧本,分析本场中哈姆莱特的性格)本场中的哈姆莱特:虽然机智,但为人坦荡,具有英国绅士的风度,更主要的是他悲观,相信宿命,缺少行动的主动性。

他的对手国王:奸诈阴险,善用诡计,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结论:以君子来对小人,君子总是要失败的。

哈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注:教师一定要在以上分析中及时补充出哈姆莱特忧郁、延宕的性格内核,帮助学生明白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莎士比亚、作品的历史背景等。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探讨的人性、道德、权力等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作品背景及人物介绍(1)介绍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

(2)介绍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2. 第二课时:情节梳理(1)概述作品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事件和冲突。

(2)分析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探讨其象征意义和主题。

3. 第三课时:人物分析(上)(1)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如犹豫不决、矛盾心理等。

(2)分析奥菲莉亚的角色定位,如纯洁、脆弱等。

4. 第四课时:人物分析(下)(1)分析克劳狄斯的阴谋和性格特点,如阴险、狡诈等。

(2)探讨作品中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5. 第五课时: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探讨的主题,如人性、复仇、权力等。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悟。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哈姆莱特》原著或改编教材。

2. 辅助材料:相关论文、评论、影视作品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包括对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分析等。

3. 创作和表演:评估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能力,如写作、戏剧表演等。

五、教学建议1. 建议学生在课前预习作品,了解作品背景和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教案7篇

《哈姆莱特》教案7篇

《哈姆莱特》教案《哈姆莱特》教案7篇《哈姆莱特》教案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学习重难点】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3.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4.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一、莎士比亚(1564-1616):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在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作品: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传奇剧:《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辛白林》二、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三、关于《哈姆莱特》:1.《哈姆莱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且被人引用最多的一部剧本。

2.剧情简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

他是个乐观、充满理想的青年。

但是,父王老哈姆莱特突然身亡、叔父克劳狄斯登上王位、母亲改嫁新王等一连串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

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更使他烦恼的是,他不清楚父亲的死因。

哈姆莱特回国奔丧,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劳狄斯害死的。

克劳狄斯趁国王午睡时,用毒草汁滴入他的耳朵里,毒死国王。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3篇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3篇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二、作家作品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3、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2、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

3、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
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
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
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逼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

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
人物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
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同学们在朗读他的台词时要深深体味他矛盾的感情,体会他的复杂情绪。

四、利用多媒体,观看话剧片段(节选相关内容,放时隐去声音,为学生配音留有余地),请两名同学为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配音。

请同学们为二位配音者点评,教师相机进行朗诵指导。

然后放原剧作配音(最好是孙道临的)从语气语感、节奏的把握等方面找差距,为进一步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分析后,可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选几组同学即兴配音,互相点评。

五、布置作业:预习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三道题,为下节课讨论发作
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给话剧配音很出色,大家应注意到,分角色配音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对话,还有独白和旁白,括号里的则是舞台说明。

它们一起构成戏剧语言,那么什么是独白和旁白呢?请以本课为例说明。

明确:独白是戏剧中角色表白个人的情感和愿望的话。

旁白是戏剧中角色假定在场的其他角色听不见而面对观众说的话。

本课中最经典的独白是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一段话,此外还有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对话后的一段话“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
样陨落了……”。

旁白除了书上标注的国王的话外,还有奥菲利娅在与哈姆莱特对话过程中的插话:“哎哟,天哪!救救他!”和“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表现出奥菲利娅相信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和她由此产生的极
为担忧痛苦的心情。

二、再读“生存还是毁灭”一段,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这是莎翁戏剧中最经典的哲理性独白,既能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又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段独白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第二层次是他对思想和行动之间关系的思索。

这之前,他已决定复仇,但他毕竟置身于种种矛盾旋涡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这段独白正是他思想转变期激烈的矛盾斗争的产物。

面对邪恶,是坚强还是软弱,是拼死作战还是消极忍受,在哈姆莱特看来,这是生死选择,或挺身反抗或自杀了之。

而即使选择拿起武器挺身反抗,也可能要付出生命
的代价。

这是哈姆莱特历数封建社会种种不平等和非正义现象,表现“活”也并不容易,但由于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世界,人们并不情愿结束自己的生命,顾虑使人们变成懦夫。

这是哈姆莱特在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对决后转而思索决心和行动的关系,告诫自己过于“审慎”就会使“赤热”的决心蒙上“灰色”,复仇的大业也会“逆流而退”。

三、请同学们谈自己对哈姆莱特性格的分析,可自行做出对人物的评价。

学生评价后,教师再介绍不同时期人们对哈姆莱特的不同评价。

让学生认识到,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每个时代的境况不同、每个人的思想文化的构成不同,对同一人物的评价也会不同,由此出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现象,这也正是这个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

四、“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课文虽为节选,我们仍有许多讨论中未涉及的地方。

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题中选一个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目:
哈姆莱特——超越时代的艺术典型
我看奥菲利娅
是社会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五、请同学们自行选择角色,自愿结合组成演出小组,课下排练本课的课本剧,一周后演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