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交流会中的话题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读书交流会中的话题设计

袁瑞玲

话题是谈话的中心,是交流的主题,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同课内阅读课的“问题”比较,它具有思维空间开阔、答案趋向多元的特点。通过阅读话题的逐层推进,每一位个体将各自不同的背景投影于同一个文本、一样的话题,这样的话语环境为师生间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课外阅读导引单的设计与运用研究”课题实验中,我们面临难度最大的挑战就是读书交流会中的讨论话题该如何设计?

1、话题的设计要直指作品的主题。

在《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的绘本欣赏课上,当孩子们流连于虎斑猫传奇的经历及绘本精美的图案时,我发问了:“这猫是不是太冷血了?主人那么宠爱它,为什么它死时主人都哭了,它却一次也没有哭过呢?”孩子们安静了下来。于是,我出示了“国王和猫”的片段,追问:“国王真爱虎斑猫吗?”

开始,孩子们不假思索地肯定了国王的爱:

可渐渐的,有不同的声音冒了出来:

“整天把它关在笼子里,猫一点儿也没有自由!”

“国王一点儿也不关心虎斑猫的想法,只顾着自己,不是真爱猫!”

……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讨论,再联系虎斑猫在水手、小偷、老太太等主人手下的遭遇,孩子们对身为宠物的虎斑猫失去自由、失去自我、空虚寂寞的

内心世界渐渐感同身受,并充满了同情。而这也为理解后文虎斑猫成为自由的野猫之后“为爱而活,为爱而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话题的设计要来源于作品的文体特征。

有人说,童话离不开幻想、幻想离不开夸张。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正是以它夸张离奇的想象吸引了亿万小读者的心,这也就是童话的另一个魅力。教学时老师就以“这种神奇夸张的想象”为话题,组织学生交流。聚焦“神奇”巧克力工厂,品味夸张的语言

(1)浏览目录,你觉得最神奇的是哪一章?

⑵交流神奇之处(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

⑶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些?请继续看15,19,24,26章的内容,划出你认为写得神奇夸张之处,再一次朗读这些语句,感受“神奇与夸张”。

3、话题的设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本书,它描写了一个12岁的成绩平平的女孩的压力与努力,以及对“怎样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的思考。一位老师在她的班级读书会上,围绕孩子们关注的焦点“好孩子”设计了以下环节:

1.作家笔下的好孩子:给金铃画像

2.妈妈眼中的好孩子:妈妈的来信

3.老师心中的好孩子:小记者采访

4.我也要做好孩子:续编诗歌,制作书签

通过交流,孩子们走出了“成绩好才是好孩子”的误区,在心中建立了一个新的“好孩子”的标准。特别是班里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们在话题中重新审视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发言特别踊跃。话题通过四个层次的设计,学生对“好孩子”的体验越来越深刻,认识越来越清晰。我想,这节课已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一颗阳光的种子,这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4、话题的设计要遵循兴趣至上原则。

读书交流,就要把兴趣放在第一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觉得这本书有趣,也许孩子就会由此爱上这本书。反之,教师在设计话题的时候,一味追求思想性,追求深度,贪多求全,孩子们就会觉得云里雾里,如丈二金刚摸不着脑袋。他们也许由此憎恶这本书了,这样的“话题”还不如没有。这里的兴趣,有两层含义。一是要选取一本书中,最能激发儿童兴趣的内容切入;二是话题的讨论过程,要让儿童觉得有趣。

交流讨论小说《窗边的小豆豆》片段《大冒险》,有位带领人设计了这样几个话题:

①巴学园的孩子每人都有一棵“自己的树”,他们常常喜欢爬上自己的树,或者邀请别的孩子上树,静静地坐在那里,眺望远方。知道他们喜欢在树上干什么吗?

②泰明因为患小儿麻痹症,从没爬过树,也根本不会爬。明明知道泰明的情况,小豆豆为什么还要邀请他爬树,并为他保密呢?

③这一次冒险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④想象你就是小豆豆和泰明,坐在高高的树上,你们会说些什么?

⑤你怎样看待这次“大冒险”?通过这个故事,你对小豆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单独看,这些话题的设计都不错,但综合起来感觉其中似乎缺乏很强的整体意识,各话题指向的“主题”不够集中。我们仔细阅读,会发现这一章节是围绕着“树”来写“人”的,大树见证了小豆豆和伙伴的故事。不妨藉此入口,以“一棵树的聆听”做话题,引导孩子们交流“你”(大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什么悄悄话。这样的话题,首先因为拟人的风格而贴近孩子的趣味,让他们乐于接纳参与。其次,这个话题的空间很广,几乎包容了整个文本的蕴涵:有欢欣的呐喊,有困难的犹豫,有真切的鼓励,有美好的愿望……能够有效促进孩子与文本的再度对话。再者,因为话题数量的精简,使得读书会的交流时间充裕,讨论得以从容推进。

我们常常发现在一本书里其实隐藏着很多主题,它们都可以作为讨论的话题,而且往往这些话题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截然的界限,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读出自己的味道来。我们教师往往事先会自己预设好话题,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交流。可是在现实的课堂上,又因为这些由成人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过度设计”的话题,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并不是他感兴趣的,有时也不符合他想要表达的想法和体验,会造成大多数学生的

“哑口无言”。我们是不是可以做这样的尝试:话题可以来源于学生,给学生机会,鼓励他们自己提出话题。

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主动参与来交流自己热衷的话题,是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充满了令人着迷的冒险。讨论选定的主题反映着学生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老师或任何一个人决定。怎样考虑大家的意见,选出讨论的主题呢?可以通过简单的开场白切入重点,找出盘踞在大家心中的念头,让大家畅快地说出来,就像“聊天”一样。

王林先生曾就读书会提问原则概括为“五少五多”:“少提小问题,多提大问题;少提事实性的问题,多提诠释性的问题;少提认同性的问题,多提批判性的问题;少提简单陈述性问题,多提创意思考的问题;少提封闭性的问题,多提开放性的问题”。这“五多五少”值得大家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