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不稳的X线征象

合集下载

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X线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X线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X线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来源/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张春霖王若愚李莹王闯建严旭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症已被公认为金标准,椎间融合器在椎间融合术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术后椎间融合器可能发生移位、下沉等并发症,导致融合失败、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后果。

目前融合器依据其自身能否发生形变可分为非膨胀融合器与膨胀融合器两类。

有文献报道,非膨胀融合器即便是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使用,术后移位的发生率仍可达0.8%~4.7%,可能与其通常的置入位置选择在椎间隙盘状小凹有关。

虽然椎间隙盘状小凹的凹状形态有较好地限制移位的作用,但是在椎间隙盘状小凹中的非膨胀融合器会受到非纵轴方向的压力,当脊柱发生过伸、过屈或过度侧弯时这个压力会更大,当椎体后缘高度大于6mm时,其移位的概率就会明显上升。

膨胀融合器具有创伤小、安装简便等优势,现有B-Twin和端膨胀融合器两种。

B-Twin自身的尖刺状结构可防止其移位,但易发生沉陷,已逐渐被临床淘汰;端膨胀融合器承载面积大,不易下陷,但自身防移位结构功能不强,移位风险相对较大。

因此深入研究椎间盘的解剖因素与融合器稳定性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腰椎间隙X线解剖分型方法,并探讨此分型对后路镜(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下微创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端膨胀融合器置入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纳入与排除标准腰椎失稳症的诊断标准:(1)明显、反复的腰痛及有严重的酸痛或无力感;(2)局限性腰痛和/或伴下肢牵涉痛;(3)X线片:椎体前缘有骨赘形成或椎间隙明显狭窄;在腰椎动力位片(过伸过曲位X线片)示病变相邻2个椎体间滑移>3mm,但不超过1°,病变不超过2个节段,成角≥11°;(4)MRI、CT等检查发现有明显腰椎间盘、椎间关节等退变,并排除其他疾病。

纳入标准:(1)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失稳症,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相符者;(2)腰腿痛6个月以上者;(3)保守治疗无效者。

腰椎X线检查

腰椎X线检查

腰椎X线检查
一、腰椎屈度正常值1.8—2.2cm
若过度前凸,小关节负重,引起慢性腰痛,称小关节综合征。

二、腰骶角(骶骨角)正常值34—42.5°
三、岬角143.1—129°
四、欧尔门(Vllman)氏线
1、将骶锥的前缘向上展延一直线,正常时此线不能伸入第五腰椎椎体。

2、第五腰椎从棘突间至椎体前缘之距离,正常时小于第四腰椎之距离。

五、梅生(Meschen)氏线二线应在L5外或其下相切,若平行其相距不超过3mm,角度表示脱位的程度,4—10°为轻度;11—20°为中度;20°以上为重度。

(其两线为腰椎5之后缘线及腰5椎体后下脚之垂线)
六、葛伦特(Garland)氏线自第一骶椎之前下缘在垂直线之后约1—8mm,有滑脱时,则L5之前下缘与垂直线接触或在垂直线之前方。

腰椎失稳影像诊断标准

腰椎失稳影像诊断标准

腰椎失稳的影像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动力性X线检查:
o腰椎椎体间的相对水平位移:在过屈和过伸侧位X线片上,相邻腰椎椎体间的相对水平移动大于3mm,通常认为可能存在腰椎不稳现
象。

o旋转活动度:腰椎节段在屈伸过程中旋转角度增加,L5/S1椎间旋转>20°,其他节段>15°。

2.静态X线检查:
o椎间隙狭窄程度:椎间隙宽度减少>10%。

o椎间隙角度变化:椎间隙的角度变化>10°。

3.临床症状和体征:
o反复发作的下腰痛,活动或轻度用力即可诱发疼痛。

o休息或佩戴腰围、支具后症状可得到缓解。

4.其他影像学证据:
o 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椎体、椎间盘及韧带结构的形态变化,确认椎节不稳迹象。

o MRI检查不仅能看到X线和平片未能显现的软组织病变,还能评估神经根受压情况,以及椎体和椎间盘的退变程度。

综合以上各项指标,当X线动态观察到椎体间活动度异常并且患者具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时,可以诊断为腰椎不稳。

确切诊断需结合临床病史、体检和影像学特征,必要时还需要包括MRI、CT等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共同分析。

腰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及测量方法

腰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及测量方法

腰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及测量方法
腰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及测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站立位腰椎动态摄片:测量相邻椎体间水平位移大于3mm(在L5/S1大于5mm),或椎体间矢状成角大于15°时,判断为腰椎不稳。

2. 目测法:观察椎体序列是否顺齐,大致评估椎体的不稳情况。

主要包括3条序列线:椎前缘连线、椎后缘连线、骨性椎管后缘连线。

椎体不稳主要表现为:不稳椎体相对下位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椎体序列连线不连续,呈阶梯状改变。

3. Meyerding法:将下位椎体上缘关节面分成4等份,上位椎体的后下缘
滑脱至等分的位置数为滑脱的度数,分为4度,分别为椎体前后径的1/4、2/4、3/4及3/4以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建议及时就医,以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

腰椎不稳

腰椎不稳

腰椎不稳的病因腰椎小关节面方向近于矢状面排列,尤其腰5与骶1关节为更甚。

该解剖特征使腰椎伸屈活动范围较大,而局部的侧弯和旋转活动范围则明显受限。

腰部活动范围:在屈曲时从腰1~腰4的活动量为5~10%;腰4~腰5为15%~20%。

而腰5~骶1却达60~75%。

因此该节段负有巨大的生物力学需求。

腰椎区前纵韧带较发达,纤椎环又占椎间盘面积的50%~70%,由于前纵韧带与纤维环的附丽关系,所以对临床稳定起主要作用。

后纵韧带不如前纵韧带强韧,小关节在腰椎稳定中也起关键作用。

发育良好的小关节囊在腰椎的轴向旋转和侧屈活动中起重要稳定作用,Sullivan & Farfan (1951)在实验中显示,腰椎旋转≥30 ° 时可导致神经根损伤,所以临床上腰椎发生移位时要怀疑小关节是否已发生骨折或骨折脱位之可能。

由于腰部负荷和活动量大,尤指下腰部。

其椎间盘源性的疾病发生率就高,椎间盘的退变,必波及小关节的稳定,致小关节退行性变的开始时间也较其他关节为早。

表现腰5骶1椎体间易发生狭窄、松动及失稳等征象。

小关节的退行性关节炎在X线片上显示小关节间隙狭窄、增生。

这意味着椎间盘与韧带退变发生的时间比此改变更早。

髓核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降低。

当胎儿初生时,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率分别为70%与80%;发育至成年后则为70%与80%;至35岁左右,纤维环降至65%,髓核变为75%。

失水后纤维环及髓核的体积相应萎缩,椎间盘高度丧失,继而引起椎节间的松动和失稳。

正常状态下,椎管内的马尾神经与神经根处于自然松弛状态,一旦椎间隙变窄,椎体间的后纵韧带与椎板前方的黄韧带必然因松弛凸向椎管。

导致神经根与马尾神经受刺激或压迫。

椎节间的松动与失稳也出现类似的病理刺激,再加上椎间关节及小关节的退变、增生、骨赘形成,与后突的髓核,增厚的黄韧带等共同形成对椎管的压迫,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

腰椎临床不稳的特点是:与颈、胸段相比,其神经并发症的发病率更低一些。

腰椎不稳定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腰椎不稳定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腰椎不稳定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通常由于退行性改变、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

影像学诊断在腰椎不稳定的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详细介绍腰椎不稳定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1. X线检查:腰椎不稳定的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在正侧位X线片上,医生可以评估椎间隙的宽度和对称性,骨质增生和骨赘的情况,以及腰椎的姿势和弯曲情况。

通过X线片的比对,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腰椎的稳定性情况。

2. CT扫描:螺旋CT扫描能够提供更为精细的骨结构影像,对于评估腰椎骨折、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病变有很高的分辨率。

通过CT 扫描,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腰椎骨折的程度、椎间盘的状态以及椎管周围软组织的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腰椎的稳定性。

3. MRI检查: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结构,对于评估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结构的病变非常有利。

在腰椎不稳定的诊断中,MRI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等情况,从而全面评价腰椎的稳定性。

4. 功能性影像学检查:除了静态的X线、CT和MRI检查外,功能性影像学检查也对腰椎不稳定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屈伸位X线片可以评估腰椎在不同姿势下的稳定性,动态核磁共振成像则可以观察椎间盘在活动状态下的情况,这些检查能够更真实地还原患者平时的生理状态,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腰椎的不稳定性。

综上所述,腰椎不稳定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主要包括X线检查、CT扫描、MRI检查以及功能性影像学检查。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影像学方法,医生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腰椎的稳定性,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谨慎判断,以确保对腰椎不稳定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腰椎脱位x线诊断标准

腰椎脱位x线诊断标准

腰椎脱位x线诊断标准
腰椎脱位是一种严重的脊柱损伤,通常需要通过X线检查来进
行诊断。

腰椎脱位的X线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椎体位置,在X线片上观察椎体的位置是否发生了移位,通
常会通过比较脱位椎体与相邻正常椎体的位置来判断是否存在脱位。

2. 椎间隙宽度,观察椎间隙的宽度是否存在异常变化,腰椎脱
位时椎间隙通常会出现不规则的变窄或变宽。

3. 椎弓根位置,检查椎弓根是否移位或断裂,这通常是腰椎脱
位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4. 椎板位置,观察椎板是否存在断裂或移位,这也是判断腰椎
脱位的重要指标之一。

5. 椎体形态,检查脱位椎体的形态是否发生了改变,比如是否
出现了压缩性骨折等情况。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X线诊断标准外,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临
床症状、病史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腰椎脱位。

需要指出的是,X线诊断只是腰椎脱位诊断的一部分,有时候还需要进行CT、MRI等更为精细的影像学检查来确认诊断。

总的来说,腰椎脱位的X线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椎体位置、椎间隙宽度、椎弓根位置、椎板位置和椎体形态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医生会综合这些指标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腰椎不稳的诊断指标

腰椎不稳的诊断指标

腰椎不稳的诊断指标2007-08-09 15:35腰椎不稳参考诊断标准:1、动态侧位X线片示椎体向前或向后滑移大于3mm,和(或)椎体在伸屈过程中旋转活动度增大,L5-S1节段大于20度,其上位节段大于15度。

2、反复发作的下腰痛。

3、活动或轻微的用力即可引发下腰痛。

4、休息或用围腰、支具外固定治疗可缓解。

5、腰椎内固定手术史。

以上五点若满足前两项,同时满足后三项之一者即可诊断临床不稳。

脊柱的稳定性反映了载荷与其作用下所发生位移之间的关系。

在同样的载荷下,位移越小, 稳定性就越强。

因此, 脊柱的不稳意味着在正常载荷下即出现了异常活动、应变和变形。

White 提出了临床稳定( clinical stability ) 和临床不稳( clinical instability) 这一概念。

认为在生理载荷下, 脊柱各结构能维持其与椎体之间的正常位置关系, 不会引起脊髓或脊神经根的损伤或刺激, 故称为临床稳定; 当脊柱丧失这一功能时, 就称为临床不稳。

临床不稳在生物力学上, 是指运动节段的刚度下降、活动度增加, 与正常结构相比, 不稳的脊柱在同样载荷作用下发生更大的位移; 在临床上, 不稳脊柱的过度活动可导致疼痛, 潜在的脊柱畸形可能导致脊髓及脊神经组织受压损伤。

上述两方面的含义可以分别命名为“脊柱不稳”和“脊柱不稳征”。

也就像楼上前辈所说的, 当存在脊柱的过度活动和(或) 异常活动时,并不一定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不稳引起的疼痛后,真正不稳移动的范围又不大,达不到诊断影像学不稳的标准。

脊柱的不稳一般经历不稳,代偿性稳定重建,再次失稳三个阶段。

而早期治疗目的为1.使颈椎被破坏的节段在理想的功能位充分愈合;2.防止对颈椎其他组成部分及脊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并使原已损伤的神经组织尽可能恢复功能;3.防止颈椎原有畸形进一步加重或出现新的畸形。

腰椎节段性不稳目前临床上多采用Fry—moyer等[8]极度屈曲与过伸的侧位X线检查,其诊断标准是临近的椎间隙成角超过15°或位移超过3mm。

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平片及造影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平片及造影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平片及造影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为髓核突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

X线平片检查平片表现:①正位片上椎间隙左右不等,椎体呈侧弯;侧位片上椎体生理前凸,椎间隙变窄或后宽;②Schemer’s结节:椎间隙变窄的相邻椎体内出现半圆形阴影,其周边呈致密硬化影,有人认为,腰椎后缘软骨结节就是Schmorl’s结节;③椎体前缘磨角,侧位表现为骨刺,呈水平方向突起,有别于临床常见的爪形骨刺、骨桥;④椎体后缘增生后翘,上下关节硬化;⑤椎体不稳、后移,脊突偏歪;⑥椎小关节两侧不对称;⑦椎间孔内骨片;⑧椎间盘真空现象,在髓核处出现透亮度略高于椎间盘的小区;⑨后突髓核、纤维钙化,正侧位片均可见与椎间隙相关的钙化影。

平片对椎体整体观,以上特征表现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多数情况下,椎体、椎间隙改变仅反映腰椎的保护性姿态,仅能提示病变,而对是否为椎间盘病变或由结核、肿瘤引起,以及对椎间盘突出的程度、神经根脊髓受压迫程度等诊断不清,这些需依靠其他方法来确诊。

造影检查脊髓造影:碘油造影方法比较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诊断准确率比平片高,适用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但因碘油造影剂在蛛网膜下腔中吸收较慢,易并发蛛网膜炎,并可有头痛、造影后腰痛和坐骨神经痛、肺栓塞等并发症,临床现已少用,而改为碘水造影。

碘水造影剂能完成吸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与脑脊液混合均匀,提高了清晰度;并可动态观察多个节段、蛛网膜下腔及神經根鞘情况,显影效果较好,定位准确,其确诊率大大提高,可达76.1%~100%,与CT无显著差异;费用较低,并且其空间分辨率优于CT,现仍广泛使用。

造影主要表现:①椎间盘膨出:使通过局部的造影剂变薄,影像较淡,呈面纱状或珠帘状;②椎间盘突出:外侧方小的突出只在相应的椎间隙外侧有轻度凹陷压迹,大的突出表现为卵圆形压迹或半弧形压迹;正中突出向两侧延伸,多呈束腰征、截断征;根袖影被抬高、压尖呈腋下征,多见于根内型;根袖影消失,呈截断征,多见于根前型和根外型;突出段神经根充血、水肿,呈喇叭形,多见于根前型和根外型;丝条状马尾神经影,移向对侧,呈弓背型,多见于较大的外侧型突出;③椎间盘游离,依不同方向、程度,以上表现均可有。

腰椎滑脱影像判断标准

腰椎滑脱影像判断标准

腰椎滑脱影像判断标准
判断腰椎滑脱的影像标准主要通过X光片和CT检查来判断。

1. X光片检查:腰椎正侧位片、双斜位片、过伸过屈侧位片及脊柱全长片可以观察到滑脱节段椎间隙明显狭窄,上位椎体下终板和下位椎体上终板重叠。

当重度L5滑脱时,L5椎体在正位片上可能显示不清。

有时可以在椎弓根阴影下发现一密度减低的斜行或水平裂隙,多为双侧。

2. 腰椎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位于椎弓根下缘的峡部裂,呈现不规则的锯齿状,断裂缘局部膨大、密度增高。

CT可以较清晰地显示有无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椎间孔狭窄等病理改变,并能显示神经根致压物的性质和部位。

如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向我提问。

X线结合CT对腰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

X线结合CT对腰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
对 移位距 离 大于等 于 3 0mm, . 最大 者达 2 0mm。 22 C . T表 现 1 滑脱 平 面 的椎 体 和椎 间盘 改变 : ) 椎 体 出现骨 质增生 及骨 赘形 成 的 2 1例 , 间盘 呈 膨 椎 出、 出 1 突 4例 , 椎管 变窄 或狭 窄 的 1 2例 。2 滑 脱平 ) 面 的椎 小 关 节 C 改 变 : 小 关 节 的 间 隙 增 宽 1 T 椎 6 例, 变窄 1 O例 , 节 突 肥 大 骨 质 硬 化 1 关 4例 , 节 面 关
维普资讯
齐 齐 哈 尔 医学 院 学 报 2 0 年 第 2 07 8卷 第 1 期 3
X线 结 合 C 对 腰椎 不稳 的影 像 学 诊 断 T
王亚伟 陈 岩 黄 海涛 腰椎 不 稳 在 临 床上 以退 行性 改 变 为 主 , 分 常 十
2 结 果
腰腿 疼 的临 床 病 因 复 杂 多样 , 以是先 天发 育 可 异 常 、 天性退 行性 变 以及外 伤 等 。在 中老 年 中 , 后 退
6 0例腰 椎不 稳 ( 脱 ) 7例 向前 滑脱 , 滑 5 3例 向后
作 者 单 位 : 龙 江 省 大 庆 油 田 总 医 院介 入 放 射 科 ( 亚 伟 )心 脏 无 创 黑 王 检 查 中心 ( 岩 ) 普 外科 ( 海 涛 ) 陈 ; 黄 邮 编 13 0 601 收 稿 日期 2 0 一O 一 O 07 5 3
影像 学及 临床表 现分 析报道 如下 。
1 资料和 方法 1 1 一般 资料 本 组共 6 . 0例 病 人 , 2 男 2例 , 3 女 8
变: 椎体 边缘 骨质 增 生 1 2例 , 节 肥 大 增 生 1 关 6例 , 椎 间 隙变窄 8例 。4 动 态 摄 片 : 5例 测 得椎 体 间 相 ) 4

腰椎失稳影像学评估

腰椎失稳影像学评估

腰椎失稳影像学评估
临床上动力位片侧位X线片上相邻椎体间滑移大于3mm、成角超过10°即为不稳(图1)。

图1
文献中腰椎失稳参考的标准使用比较多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上述标准,
另外一种是今天主要介绍的White-Panjabi评分标准。

(摘自White AA III, Panjabi MM. Clinical Biomechanics of the Spine. 2nd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990.)
此评分表中,影像学指标分为过屈/过伸位X线侧位片和休息位X 线侧位片。

对应中文表如下表23-3:
具体测量方法如下图a-图b
注释:“-“提示前凸,“ ”提示后凸
腰椎失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测量方法多样,
临床诊疗过程中,你是通过什么标准来判断腰椎失稳的?。

一文读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以及X 线平片、CT 诊断评价

一文读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以及X 线平片、CT 诊断评价

一文读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以及X线平片、CT诊断评价陶朝明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凉山 615600)最近几年,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发生率表现出了逐年上涨的势态。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引起患者出现腰腿痛综合征的最常见因素。

临床医生一般结合病患的临床体征开展早期诊断。

针对一些临床非典型症状、诊断结果不明朗以及定位比较困难的案例,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为医生诊断病情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基于此,本文全面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以及X线平片、CT诊断评价情况,以供参考。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和疾病分型临床中,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称作椎间盘疝。

导致患者发生这种疾病的原因和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以及外伤有关,少数髓核会经过患者的纤维环破损位置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人体的腰椎纤维环后部比较薄、前部厚。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患者的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性质发生改变,导致髓核容易自纤维环薄弱位置突出或者发生局部纤维环破裂的不良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髓核自破裂位置由于患者的椎间盘后韧带加强。

导致椎间盘突出一般出现在后纵韧带侧后方。

临床中,结合患者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具体分为以下3大类型。

(1)侧后型:这种情况主要指的是突出椎间盘在中线双侧椎管内。

(2)中央型:这种情况主要指的是突出的椎间盘在中线位置。

(3)外侧型:此类情况指的是突出中心位置在椎管外的患者。

中青年患者多属于因外伤所导致的纤维环破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1)腰椎间盘损伤。

长久性反复外力引发腰椎轻微受损,增重退行性改变程度。

(2)腰椎间盘退行性病理改变。

髓核退行变化主要为含水量减少,与此同时会由于失水引发椎节松动以及稳定性变差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

纤维环退行性改变主要体现为坚韧水平减少。

(3)患者椎间盘自身解剖薄弱。

成年以后,椎间盘可能缺少血液循环,自我修复能力降低。

受到以上作用影响,可能引起椎间盘承受压力水平上升。

腰椎不稳的诊断标准

腰椎不稳的诊断标准

腰椎不稳的诊断标准腰椎不稳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腰椎不稳的准确诊断对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腰椎不稳的诊断标准,以便医生和患者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病史询问首先,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

患者应提供疼痛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疼痛的部位和性质等信息。

此外,患者还应告知医生是否有脊柱外伤、手术史以及与腰椎相关的其他疾病。

二、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腰椎的体格检查。

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1. 患者的站立姿势:医生观察患者是否有脊柱侧弯、旋转等异常姿势。

2. 腰椎活动度:医生会检测患者的腰椎活动范围,包括前屈、伸展、侧屈等动作。

3. 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腿部感觉、力量和反射是否异常,以排除神经根受压的可能性。

三、影像学检查除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患者还需要进行一些影像学检查来确诊腰椎不稳。

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1. X线:X线检查可以显示脊柱的结构和形态,包括椎体高度、椎间隙宽度等指标。

医生可以根据X线片的结果判断腰椎是否存在退变、滑脱等异常情况。

2.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腰椎结构信息。

它能够显示腰椎的椎间盘情况、椎管狭窄等影响腰椎稳定的因素。

3. MRI检查:MRI检查可以观察到软组织结构的情况,如椎间盘膨出、脊柱管狭窄等。

MRI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于诊断腰椎不稳非常有帮助。

四、功能测试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腰椎的稳定性,医生有时还会进行功能测试。

常见的功能测试包括:1. 后凸试验:患者站立或坐下,医生用手指压住患者的腰部,观察患者是否有腰椎后凸。

2. 腰椎活动度测量:医生会让患者做一系列腰椎运动,如前屈、伸展、侧屈等,然后通过测量患者的运动范围来评估腰椎的活动度。

五、其他检查在一些疑难病例中,医生可能会考虑其他特殊检查来辅助诊断,如核磁共振成像(MRI)动态观察、脊柱动态X线摄影等技术。

综上所述,腰椎不稳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功能测试以及必要时的其他检查。

腰椎退行性不稳定的X线、CT、MRI特征及诊断

腰椎退行性不稳定的X线、CT、MRI特征及诊断

腰椎退行性不稳定的X线、CT、MRI特征及诊断刘郑生;曹勇;侯克东;王岩;朱守荣;肖嵩华;刘保卫【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7(028)004【摘要】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不稳定的X线、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临床确诊并经手术证实的退行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的X线、CT和MRI的特点.退行性腰椎不稳定的临床参考标准以过伸、过屈的侧位X片的典型特征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椎体滑移超过4mm,或椎间隙角度相差≥15°认为有意义.前后位、侧位及CT、MRI表现作为辅助诊断依据.结果:依据本研究的诊断参考标准,前后位片出现典型变化的105例,占67%,侧位片有特征性改变的111例,占72%,动力位(过伸过屈位)片呈特征性改变的146例,占95%,双斜位片出现特征改变的46例,占30%.CT和MRI检查的患者影像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腰椎退行性变.结论:X线、CT、MRI是诊断腰椎退行性不稳定的重要方法,其特征性改变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改变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总页数】3页(P246-248)【作者】刘郑生;曹勇;侯克东;王岩;朱守荣;肖嵩华;刘保卫【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相关文献】1.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在X线、CT、MRI成像特征 [J], 张文革2.X线平片联合MRI诊断腰椎关节退行性病变 [J], 罗文彬3.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X线、CT、MRI影像学比较 [J], 欧阳林;徐玉琴;郏潜新;林焕斌;周水添;陈妙虹4.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X线、CT、MRI影像学比较 [J], 张春;刘红梅5.X线、CT与MRI在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J], 陈起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椎不稳诊断详述

腰椎不稳诊断详述

腰椎不稳诊断详述*导读:腰椎不稳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X线检查对于腰椎不稳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以动力性摄片更具价值,可早于MRI检查发现椎节不稳。

常规摄片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常规腰椎X线平片(1)一般所见:在腰椎椎节不稳情况下,其主要表现为:小关节、棘突的不对称排列,小关节增生、肥大及半脱位等异常所见。

(2)牵引性骨刺(traction spur):此种骨刺一般多位于椎体前方或侧方,呈水平方向突起,基底部距椎间盘外缘约1mm。

这是由于,腰椎不稳时相邻椎体出现异常活动,使椎间盘纤维环的外层纤维受到牵张性劳损所致。

其临床意义也不同于常见的爪形骨刺。

小的牵张性骨刺意味着有腰椎不稳存在,而大的牵张性骨刺仅提示该节段曾经有过不稳。

当腰椎重新获得稳定后,牵张性骨刺可逐渐消失(图2)。

(3)椎间隙狭窄:椎间隙狭窄是腰椎疾患中常见的一种征象,是髓核脱位、移位及整个椎间盘退变的间接依据。

小关节的改变常与椎间隙狭窄同时存在,因为椎间隙狭窄使小关节承受的压力增加,容易受到损伤和产生疼痛。

2.动力性摄片(1)概述:相邻椎体间的相对移位异常增加,是腰椎不稳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腰椎不稳的实质所在。

临床上对于怀疑有腰椎不稳症的患者,医生总希望藉X线检查来发现腰椎不稳的可靠证据。

但一般腰椎X线平片是在患者不做伸屈活动时的直立位拍摄的。

由于骶棘肌的紧张及运动节段的静止,退变节段椎体间后缘相互位置的变化很难表现出来,此时需采用腰椎完全屈曲和伸展时的动力学观察。

动力性X线摄影及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有助于腰椎不稳的诊断。

(2)摄片方法:首先在腰椎X片上确认Luscka关节的遗迹(图3)。

在正常运动节段上,Luscka关节遗迹的位置在活动时是保持不变的(图4);而当运动节段不稳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图5)。

其次,需要有一个适当高度和长度的拱型架,患者俯卧或仰卧于其上面,病变间隙置于最高点,使腰肌在完全松弛的情况下能达到完全屈曲和完全伸展的目的。

脊柱相关疾病X线片表现

脊柱相关疾病X线片表现

脊柱相关疾病X线片表现1.寰、枢椎错位的X线片表现:开位片中寰椎两侧的侧块不对称;寰齿侧间隙及寰、枢关节间隙左右不对称;寰、枢椎外侧缘或其关节面的内侧缘左右不对称;齿状突轴线与寰椎的中轴线不重叠,二轴线互成夹角或有分离;枢惟棘突偏离齿突中轴线。

侧位片寰、枢前间隙成人>2mm,小孩>3mm。

2.倾位或仰位式错位:侧位片见椎体棘突间距不等,上宽下窄为仰位错位,而下宽上窄为倾位错位,如果再加上寰椎旋转,就出现混合式错位。

正位片见倾位错位椎的棘突与上椎棘突之距离变窄,与下椎棘突距离变宽;而仰位错位时棘突变化则相反。

3.左右旋转式错位:正位片见棘突偏向移位一侧,棘突中线不在脊柱棘突连线之上,该侧椎板外缘至棘突间距变窄,对侧增宽,两侧的钩椎关节间隙不对称,侧位片见错位椎体双边、双突影,或椎体后缘连线中断,成角或反张。

斜位片见椎间孔内钩椎关节或后关节移位而致椎间孔变形变窄。

4.侧弯侧摆式错位:正位片见颈轴侧弯,或相邻两椎间钩椎关节不对称(侧摆),病程长见钩突变尖。

5.前后滑脱式错位:侧位片见错位椎体后缘连线中断,上一椎体向前或向后滑脱。

6.混合式错位:兼有上林2种或2种以上者。

7.钩椎关节错位:正位片见错位椎体侧摆,相邻椎间钩椎关节偏歪不对称,病程长者见钩突变尖。

斜位片见椎间孔变形缩小,椎间孔前壁由卵圆形变成阶梯状(椎间孔前壁由钩椎关节组成,后壁由后关节组成,后壁由卵圆形变为阶梯状为后关节错位表现)。

8.后关节滑膜嵌顿:侧位片见错位椎间关节和椎间隙后缘增宽。

9.颈曲变直、反张、成角,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齿突后缘最上点与颈7后下缘点连线所成的弓和椎体后缘连线间最宽之距离正常为12mm±5mm,此值小于7mm为变直,变为负数是反张。

正常颈椎间隙是前宽后窄,若错位后呈前窄后宽,生理曲度变成反张,椎体后缘连线向后形成一个交角为成角,是颈椎病早期症状之一。

10.椎间隙变窄:与相邻的椎体比较,椎间隙变窄,这是椎间盘变性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