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国羚牛习性研究进展分析

中国羚牛习性研究进展分析
农 林 技 术
2 0 1 7 N O . 0 3 ( 上)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中国羚 牛 习性 研究进 展分析
丰 志全
( 高黎 贡山国 家级 自然保护 区贡 山管理局 ,云 南 怒 江 6 7 3 1 0 0 ) 摘 要:中国羚牛是 当前数 量较 大的羚牛 亚种 ,被 世界 自然保护联 盟组 织列为重点保护野 生动 物。本文就 中国羚牛 习 性研 究 的相 关 问题进行 简要分析 ,以便准确把 握 中国羚 牛的种群特 点以及行 为节律 等 ,基 于羚 牛的生 态习性提 出进
中国羚牛属于野生动物 中比较典型的高寒种类 ,大多栖息 于2 5 0 0 m以上 的高 山森林 和草甸 地带 中,而随着冬季气候环境 的变化 ,羚牛 又迁 移至2 5 0 0 m以下的针叶林多岩 区内,以更好 地适应生存环境。羚牛体型雄健 , 性 情较 为凶悍 , 数量稀少 , 大多生活在一定海拔的竹林 中,与熊猫相 似 ,被看作是 国宝 。 羚牛 大多栖 息于高 海拔 的高 山悬 崖地带 ,身上 有一层 厚密 的 被 毛 ,具有抵御严寒 的作用 ,能够适应高海拔 和严酷 的气候条 件 ,但羚 牛比较怕 热 ,尤其是在夏季气温接近3 o o c 时 ,羚牛 的 喘息明显加快 ,严重时可能达 到每分钟 1 0 0 次 以上 。在 冬天会 自发组成小规模 的种群 ,随着 时间的推移 ,到夏季时羚牛种群 已经 得到 明显 壮大 ,部分情况 下羚牛种群数量 可达到 1 0 0 头以
2 . 中国羚牛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
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多年来 ,众 多科研人士在羚牛研究 领域对羚牛各亚种相继 开展 了许多研究 ,尤其是在对秦岭、四川两个亚种的研究工作 中得 到了长足进步 ,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及宝贵经验 。但是不 同地域对羚牛各亚种保护事业发展 不均衡 ,对指名亚种和不丹 亚种研究少 ,研究工作差距很 大 ,特别是高黎贡 山中北段羚牛 指名亚种 的研究非常滞后 ,各方面都存在很多空 白。为了对我 国羚牛进行科学保护 ,应当充分做好栖息地保护工作 ,结合羚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前沿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前沿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与前沿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摘要:动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动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在生态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了解动物生态学的热点问题以及一些核心技术的应用,对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和前沿进展综述,以期开展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关键词:动物生态学研究现状前沿1前言动物生态学研究可追溯至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已成为一门年轻的科学。

动物生态学作为生态学开展的基石,对生态学新理论的开展和构建作出了重要奉献。

自从8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开展陆续出现了假设干新的热点,如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

动物生态学在异质种群理论、种群生存理论、行为生态学开展起到关键作用,对生态学新理论的开展作出了重要奉献[1]。

到了90年代,我国动物生态学的开展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推动。

[1]一是异质种群理论和种群生存力理论的影响,国学者将此理论用于动物种群的研究。

二是随着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的渗透,动物行为生态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涉及到交配行为、婚配体制、化学通讯、繁殖投资策略等。

同时运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动物种群的迁徙,物种遗传多样性、功能基因及其生态适应等。

三是1992年我国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后,生物多样性成为我国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推动,主要在遗传多样性、入侵物种、关键种与功能群、濒危机制研究方面得到更多的开展。

另外,随着人们对生物系统了解的不断深入,生态学研究进入了以整合和协作为特征的新时代,生态学的分支学科迅速与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学科相结合[2]。

2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我国近年来动物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了陆生动物以及水生动物等方面,不同区域物种的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研究的方向不同,目前动物生态学研究侧重于陆生动物的研究。

2.1陆生地面动物研究陆生地面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了动物的种群和群落构造、分子生态、冬眠、食性、生殖和栖息地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一些特殊种类的动物还包括了其它的一些生态学研究,如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研究,鸟类的迁徙等。

黑麂栖息地特征和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的开题报告

黑麂栖息地特征和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的开题报告

黑麂栖息地特征和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的开题报

本报告将探讨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的栖息地特征和栖息地
选择的季节变化。

黑麂是一种小型有蹄类动物,分布于中国南部地区的
森林和山地。

它们习惯活动于黎明和黄昏时分,主要以树叶、嫩芽、草
本植物和水果为食。

栖息地特征是黑麂选择特定栖息地的主要因素之一。

黑麂栖息地通
常是高大的森林,主要是亚热带和温带森林。

它们选择树木茂密的地区,以遮蔽日光和保持相对湿度高。

黑麂还需要适宜的食物和水源。

水源可
以是小溪、河流或水池。

在栖息地中,黑麂通常喜欢藏在灌木丛中或树
木下面以遮蔽自己。

季节变化也会影响黑麂选择栖息地的方式。

在炎热的夏季,黑麂通
常会选择树荫下或河边等带有水源的地方。

这些区域相对于阳光强烈的
地方通常更为凉爽,保持了相对较高的湿度和水源,符合黑麂的需要。

而在寒冷的冬季,黑麂会向低海拔区域迁移,以避免高山寒冷环境的影响。

在这些低海拔区域,黑麂通常会躲在树林中寻找庇护,以保持温暖。

总之,黑麂选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是树木茂密、食物丰富和水源充足。

同时,季节变化也会影响黑麂栖息地的选择。

这对于黑麂的生存和
繁衍都至关重要,也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相关的指导。

西藏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偶蹄类动物现状、栖息地和保护研究

西藏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偶蹄类动物现状、栖息地和保护研究

西藏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偶蹄类动物现状、栖息地和保护研究【摘要】:西藏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东南部,具有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特征。

当地降水量大,低海拔处气候温暖,随着海拔的上升,温度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

当地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汇集了不同区系的哺乳动物,仅偶蹄类动物就有9种之多,而且大都是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

到目前为止,对当地仅有两次初步的资源性质的调查。

对这些动物生态学还缺乏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为了掌握当地野生偶蹄类动物现状、生态学特征及其保护现状,尤其是羚牛和鬣羚的栖息地选择和种间关系,从2001年8月到2002年7月,笔者在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生态学研究工作。

从2001年8月到11月,在野外专门设立样线观察羚牛和其它偶蹄类动物的集群现象,除此之外,在其它对羚牛和鬣羚的生境调查的时间里随时观察和记录到的羚牛和其它动物。

在观察时,记录羚牛的集群大小、类型、时间、地点、海拔、尘境和彼此之间的距离等,如果发现羚牛的新鲜脚印,跟踪并作相应的记录。

从2001年11月末开始,沿着慈巴沟随机选择起始点,向着垂直于等高线的方向从低到高每隔250米机械设置10m×10m的固定样方,样方的四个角用木棍固定,并做好标记。

在每个样方内,记录样方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坡位、距水源的距离、乔木密度和灌木密度、竹林密度、郁闭度和隐蔽度等,在冬春夏三个季节检查样方是否被偶蹄类动物利用,并分辨和记录动物种类。

在2002年春季,沿着已经设置好的样线为中点检查两边各5m内的动物痕迹。

分别记录遇到的动物的新鲜痕迹,包括粪便、脚印、毛发和卧迹等。

同时记录痕迹点的海拔、植被类型和坡位等。

对当地野生捕猎和保护现状的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问记录和查阅统计资料等方式。

本研究采用了Vanderloeg选择系数W_i和Scavia选择指数E_i以衡量羚牛和鬣羚生境选择性的指标;用判别分析分析羚牛和鬣羚生境选择各自的季节分离程度以及它们在相同季节之间的分离程度,对各个因子利用性差异利用非参数估计中的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eyU检验进行检验分析;用种间联结分析羚牛和鬣羚空间区域的主要格局;用生态位理论和相关测度式分析偶蹄类动物,尤其是羚牛和鬣羚的种间关系等。

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栖息地类型多样,但由于人口、经济等多种原因,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日趋严重,造成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种类处于受胁状态。

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从建国初就已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突飞猛进,濒危物种拯救已取得了重大突破。

今后我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强化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保护野外种群;发展濒危动物人工种群;控制资源消耗,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栖息地保护;保护现状;发展趋势在21世纪,野生动物保护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

中国顺应世界的保护潮流,制定实施了以“天然林保护工程”为核心的一系列环保工程,并在“西部大开发”、“三峡建设”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过程中,提出并贯彻“生态先行”的主导思想;作为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国家林业局也不失时机地启动了旨在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湿”,“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六大林业工程,并编制了面向21世纪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为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规划了美好的未来。

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如森林、湿地和草原等)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为宝贵的可持续资源。

实施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与栖息地概况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拥有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类森林、荒漠、湿地、草原和海洋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300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

其中哺乳类607种【1】,我国特有的哺乳类动物有73种,占我国哺乳类总数的%;鸟类1294种,占世界鸟类总数的%,其中特有鸟类种数69种,占我国鸟类总数的%【2】;爬行类412种,占世界爬行类总数的%,其中特有爬行类种数26种,占我国爬行类总数的%;两栖类295种,占世界两栖类总数的7%,其中我国特有两栖类种数30种,占我国两栖类总数的%;鱼类约有3400种,占世界鱼类总数的%,其中我国特有鱼类440种,占我国鱼类总数的%。

《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境与保护空缺识别》范文

《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境与保护空缺识别》范文

《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境与保护空缺识别》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不仅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区域,也是众多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宝地。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和识别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措施的空缺,对于保障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

二、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的分布与生境青藏高原分布着大量的野生有蹄类动物,包括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等。

这些动物多栖息于高原草地、灌木丛以及山地的环境中,对于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

但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它们的生境逐渐受到威胁。

气温的升高和降水的变化,导致了草地的退化、灌木丛的萎缩以及食物链的变动,对动物的生存构成了挑战。

三、气候变化对生境的影响(一)草地退化与食物资源减少由于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青藏高原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这不仅导致了野生有蹄类动物的食物资源减少,还影响了它们的栖息地质量。

(二)水源变化与活动范围受限水源是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气候的变化导致河流、湖泊的水位变化,影响了动物的饮水和觅食活动范围。

部分动物因无法适应新的水源分布而面临生存危机。

(三)疾病传播与种群结构变化气候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疾病传播范围的扩大和种群结构的改变,对动物的健康和繁衍构成威胁。

四、保护空缺的识别(一)监测与评估体系的不足当前对于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尚不完善,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动物生境的变化和生存状况。

(二)保护措施的缺失与不足尽管已有一些保护措施针对这些动物,但在适应气候变化、恢复退化生境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如缺乏针对不同物种的保护策略、跨区域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等。

(三)公众意识与教育不足公众对于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影响的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五、建议与对策(一)加强监测与评估体系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对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生境和生存状况进行评估,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有蹄类共存时空格局初探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有蹄类共存时空格局初探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有蹄类共存时空格局初探
李崇清;田基鹏;杨光美;彭彩淳;粟海军
【期刊名称】《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年(卷),期】2022(41)4
【摘要】了解同域分布的野生动物近缘种如何共存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并采用核密度估计和占域模型对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4种主要有蹄类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野猪(Sus scrofa)的时空共存格局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4种有蹄类动物活动时间总体分化不大,具有较高
的时间重叠,其中中华鬣羚和毛冠鹿的重叠程度最高(△=0.88);在空间上,各物种间都表现为重叠关系而回避关系不明显,不过对栖息地的选择差异,避免了生存资源的强烈竞争。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有蹄类在习水保护区同域共存的模式,可为后续生态研
究与保护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总页数】7页(P71-77)
【作者】李崇清;田基鹏;杨光美;彭彩淳;粟海军
【作者单位】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8.1
【相关文献】
1.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2.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来豪猪活动节律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初探
3.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茎泽兰入侵途径初探
4.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植被类型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狼的生境选择及其季相变化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狼的生境选择及其季相变化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狼的生境选择及其季相变化近年来随着栖息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过度猎杀,狼种群数量持续减少,分布区也不断缩小,因此在荒漠有蹄类分布的卡山保护区有效保护狼的野生种群及其生境十分重要。

2013年2-4月、7-8月和11-12月,采用痕迹和对照样方的方法,对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狼的栖息地活动痕迹进行了调查,以期明确不同季节狼对生境的选择以及影响生境的主要因子。

结果表明:1、春季,狼选择山坡和山顶、海拔900m-1000m、与水源距离2.0-4.0km、距离道路0.5-1.0km、与居民点的距离2.0-4.0km以及隐蔽级高(0.9-1.0)的区域栖息;夏季,选择山坡和山沟、海拔900m-1000m、选择与水源距离≤2km、距离道路1.5-3.0km、与居民点的距离4.0-6.0km以及隐蔽级高(0.9-1.0)的地域活动;冬季,选择山坡和沙丘、海拔≤800m、与水源距离≤2km、与道路的距离1.5-3.0km、与居民点的距离2.0-4.0km以及隐蔽级0.5-0.9的区域活动。

2、主成分分析表明:春季狼生境选择主要受人为干扰的影响,夏季主要受水源因子干扰的影响,冬季主要受食物干扰的影响。

3、在卡山自然保护区内,狼一般趋向于选择距离居住点较远,但距离道路相对较近,距离水源较近的的区域活动。

狼选择远离居住点可以大大降低其被发现或捕猎的风险,减少人类对其的干扰和影响;狼多选择海拔900m-1000m的山坡坡顶等地域活动,便于发现并隐藏靠近猎物进行捕食,同时能减少被人类发现的几率;狼多选择隐蔽性较高的环境,隐蔽级和与隐蔽性密切相关的植被盖度是影响狼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保护区内梭梭和柽柳灌丛植被一般生长较高且隐蔽性良好,可为狼捕食猎物和回避人类干扰提供良好的隐蔽条件。

因此,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生存的狼选择海拔较高、隐蔽性强、靠近有水源、食物丰富度高、远离居民点等人为干扰少的生境,同时,随着季节变化,狼的生境选择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显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该区域的生存环境。

华南虎的生存现状及保护生物学研究

华南虎的生存现状及保护生物学研究

华南虎的生存现状及保护生物学研究
通过2000-2001年对江西省宜黄县省级自然保护区、湖南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省桃源县乌云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华南虎野外专项调查,并结合查阅相关文献和走访当地人员,经数据分析整理,形成了本研究论文。

工作中,采用了如下研究方法:(1)样线法;(2)痕迹调查;(3)红外线自动照相设备监测;(4)访问调查;(5)历史记录考证。

主要研究结果为: 1.从华南虎猎物资源和森林资源状况、人为活动影响等因子分析角度,评价华南虎潜在生境的适合度,并对比所调查的各个保护区及分析存在差异的方面。

总体结论为,华南虎栖息地大型有蹄类动物数量少,人类活动强度大,栖息地生境破碎化严重,总体上所调查的保护区的华南虎生存条件严重恶化。

2.依据收集的历史资料并结合华南虎生存需求条件,分析了华南虎的历史分布区退缩的主要原因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重点是各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了森林资源的减少,迫使华南虎逐步从平原向山区,从前山带向中高山区,以致近代残存于山脊的变迁过程,以此澄清人们的片面认识。

3.依实际调查数据,同时参照与华南虎具有相似生活条件的苏门答腊虎、孟加拉虎等研究资料,从领域面积、猎物密度、捕食家畜的数量,阐述华南虎受威胁及稀少的原因。

在上述调查、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涉及可能残存华南虎保护区的实际状况,文中具体提出了改进和完善保护管理措施以及拯救华南虎的初步设想,同时也对圈养华南虎的扩大种群及未来的野化问题提出粗浅的意见。

内蒙古高原有蹄类动物资源的分布与历史变迁

内蒙古高原有蹄类动物资源的分布与历史变迁

内蒙古高原有蹄类动物资源的分布与历史变迁萨如拉;张荣;高润宏【摘要】内蒙古高原有蹄类动物有4科10属13种,其中西伯利亚狍和马鹿是林草交错区分布的动物,以林为主,但也渗透到草原;藏原羚、岩羊、盘羊和北山羊栖息于高原的一些山地和丘陵,不进入高平原区;普氏原羚、蒙原羚、塔里木鹅喉羚、赛加羚、野骆驼、蒙古野驴和普氏野马是典型的高原物种,其中蒙原羚和塔里木鹅喉羚是北方草原和荒漠的代表种.但是,近现代以来,这些物种的分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普氏野马、藏原羚、普氏原羚和赛加羚近代已从内蒙古高原消失,野骆驼疑似在阿拉善的马鬃山有分布,而盘羊、岩羊和北山羊挤压到草原和荒漠的几个山地孤岛上,大范围分布的蒙原羚和和普氏原羚种群呈线性下降.造成这些动物的种群减少和消失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的结果,这些干扰表现为:垦殖行为、围栏割裂行为、水资源过度消耗行为.为保护这些动物建议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同时预留生态空间.【期刊名称】《林业资源管理》【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7页(P12-18)【关键词】内蒙古高原;有蹄类动物;种群;栖息地;变迁【作者】萨如拉;张荣;高润宏【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呼和浩特010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2内蒙古高原是指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祁连山为界以北的地区及黄河弯曲围绕的鄂尔多斯高原[1-4],这里主要是高平原地貌,但也有部分小丘陵和湖泊,以内流河为主。

因此这里的植被主要是草原与荒漠,是有蹄类动物的主要栖息地,也是我国这类动物的集中分布区[5-7]。

内蒙古是一个高原为主体的地区,约占内蒙古地貌的60%,这一地貌与内蒙古的山地、平原构成了一体,共同维系着内蒙古的生态系统健康[8-10]。

其中由于生产者丰富,在内蒙古高原与平原分布有丰富的有蹄类动物,但由于人类不断对其栖息地的侵占和由生产而改变了生态环境,导致部分有蹄类动物分布的萎缩和消失,这对目前人类的行为给出了警示。

基于MaxEnt的红瘰疣螈在云南的适宜性及潜在分布分析

基于MaxEnt的红瘰疣螈在云南的适宜性及潜在分布分析
关键词 红瘰疣螈;MaxEnt 模型;潜在分布;适宜性评价;云南
中图分类号 Q 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6-0073-05
doi:10.3969 / j.issn.0517-6611.2023.06.01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等地区。 高适宜区面积为 2.26 万 km2 ,中适宜区面积为 3.85 万 km2 ,低适宜区面积为 8.30 万 km2 ,非适宜区面积为 23.89 万 km2 。 ROC
曲线分析表明,训练 AUC 值为 0.926,预测结果较好。 建议在高适宜区和中适宜区划定适当的保护小区,对红瘰疣螈进行就地保护。
通过检索查询发现,外文期刊从 1997 年开始有相关文献发
外文期刊相比,中文期刊从 2017 年开始井喷,2021 年共发表
256 篇相关关键词的论文。 2022 年 5 月外文期刊发表 Max⁃
Ent 关键词相关论文数量达到 10 篇,4 月发表论文 15 篇;中
文期刊 5 月相关关键词的发文量为 7 篇,4 月发表论文 18
表,2011 年出现井喷,2021 年发表论文数量达到 383 篇。 与
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网站(www.webmap.cn)。
式,备用。 将其地理分布数据导入 ArcGIS 软件中,分析并提
取其分布区域。
1.2 环境数据 研究的环境数据分别从不同网站下载,主要
分为 3 类:第一类为从 DEM 中提取的坡度(slope)、坡向( as⁃
响较大。 李红梅等[3] 通过对新平哀牢山红瘰疣螈的栖息环
基金项目 天津市职业院校“十四五”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084);

《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境与保护空缺识别》范文

《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境与保护空缺识别》范文

《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境与保护空缺识别》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不仅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区域,也是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尤其是野生有蹄类动物,如藏羚羊、野牦牛等,其生境和种群数量均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生境变化及保护空缺的识别。

二、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生境现状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有蹄类动物。

这些动物的生境主要分布在高原的草原、高山森林和沼泽地带。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分布变化:气候变暖导致植被向高海拔地区迁移,部分低海拔地区的植被逐渐退化。

2. 食物资源减少:由于植被变化,有蹄类动物的食物来源减少,部分动物因食物短缺而迁移或死亡。

3. 生境破碎化: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导致生境破碎化,不利于有蹄类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三、气候变化下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种群动态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种群动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由于食物短缺和生境破碎化,部分动物的种群数量减少;另一方面,部分动物通过迁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然而,这种迁移往往伴随着种群数量的不稳定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四、保护空缺的识别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的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保护空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与评估:缺乏对有蹄类动物生境变化和种群动态的长期监测与评估体系。

2. 法律法规:尽管已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这些动物,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

3. 生态系统保护:仅关注单一物种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

4. 宣传教育:公众对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保护的认识不足,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5. 科研支持:加强相关科研投入,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4年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境与保护空缺识别》范文

《2024年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境与保护空缺识别》范文

《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境与保护空缺识别》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中,野生有蹄类动物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境变化和保护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生境变化,并识别当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空缺,以期为该类动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生境现状青藏高原的野生有蹄类动物主要包括藏野羊、藏原羚、野牦牛等物种。

这些动物的生境主要分布在高原的草原、高山和森林等地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动物的生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的气温升高和降水分布不均。

这直接影响了植被的分布和生长,进而影响了有蹄类动物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质量。

此外,人类活动的加剧,如过度放牧、非法狩猎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导致了有蹄类动物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

三、生境变化对野生有蹄类动物的影响生境的改变对野生有蹄类动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食物短缺和栖息地质量的下降导致动物种群数量的减少。

其次,生境的破碎化使得动物的迁移和繁殖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稳定性。

此外,一些物种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甚至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

四、保护空缺的识别尽管青藏高原的野生有蹄类动物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保护空缺。

首先,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

目前对有蹄类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和生境变化的监测还不够完善,这限制了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其次,保护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够。

尽管有一些保护政策和措施,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如执法不严、资金不足等。

此外,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也是当前保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许多人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关注。

五、建议与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吉林通化王八脖子聚落遗址区古生态概观

吉林通化王八脖子聚落遗址区古生态概观

狼 C. lupus

Nyctereutes
sp. 狐 Vulpes vulpes
豺 Cuon sp. 熊 Ursidae 紫 貂 Martes zibellina
黄 鼬 Mustela sibirica
狗 獾 Meles
meles
水 獭 Lutra lutra
猞猁 Lynx lynx
虎 Panthera tigris
在每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都有某种营养结构,以及进食关系,从而构成几种不同 的消费水平。营养结构决定着生态系统中摄取能量的流经路径。食物从某些营养级向另一营 养及转化的序列称之为食物链(Campbell and et al, 1997)[3]。一种比食物链更实际的观点或 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所谓的食物网,即相互作用的食物链构成的网络。Eltons 首先深信 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重要性(Lawton, 1989)[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认识自然环境中群落结 构的途径。群落的范围有大有小,而且有时很难判断哪个群落结束,哪个群落开始(Marder, 1998)[5]。图 1 示王八脖子遗址区动物群落的构成和物种的多样性。作者在此处讨论有关利 用 NISPs 分析物种丰度的各种因素。食物链的基础是通过光合作用提供食物的绿色植物(生 产者)。其次就是食用这些植物的食草动物(初级消费者)。通过猎杀和捕食食草动物为生的 掠食者(二级、三级、四级消费者)处于食物链顶端。初级产品的数量以及消费者对食物的
居住者可能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魏晋时期就是食用较多肉类的,比较强悍的人群。王八脖子 遗址所在区域曾经有 8 类动物属于有蹄动物。其中包括奇蹄动物(马)、偶蹄动物的三个科 (猪科、鹿科和牛科)。表 3 示各时期动物消费级别的百分比变化,从中可见商周时期的杂 食类和魏晋时期的食草类分别成为消费构成的主要内容。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初报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初报

动植物王国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卡山保护区)设立于1982年,是自治区级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保护准噶尔盆地东部荒漠区珍稀濒危有蹄类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是集荒漠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可持续利用为一体的综合超大型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48万平方公里。

保护区内鸟类资源丰富,是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保护区内分布着零星水源成为重要的侯鸟迁徙停歇地。

卡山保护区内的鸟类多样性除2005年和2016年保护区组织过调查外,未见其他相关报道。

本文首次汇总历年科考结果,将卡山保护区内鸟类的多样性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1研究区域概况卡山保护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东缘,地貌分为卡拉麦里山低山丘陵、荒漠草原、沙漠和戈壁。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酷热短暂,春季干旱少雨,秋季温凉,年平均温度在2.5摄氏度~8摄氏度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0摄氏度~30摄氏度,极端最高温度可达50摄氏度,无霜期117天,年降水量159.1毫米,蒸发量为2090.4毫米。

卡山保护区属内陆干旱区,区内无地表水系分布,无常年地表径流,水资源相对贫乏。

在雨后有季节性积水洼地,在雨天能在沟槽中蓄积雨水和融雪水,俗称“黄泥滩”。

有些“黄泥滩”地洼处常年积水,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初报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邵长亮葛炎坤加尔克·阿依达尔汗动植物王国有几十处裂隙水溢出形成泉水。

卡山自然保护区南部,有8口上世纪50年代打出的自流井,至今仍在流淌。

这些水源成为野生动物重要的饮水点。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保护区内的植被以超旱生、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半灌木以及旱生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短命植物等荒漠植物组成,灌木主要有梭梭、驼绒藜、沙拐枣、柽柳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针茅、蒿属、假木贼等。

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类较多,有哺乳动物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等38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金雕Aquita chrysaetos、波斑鸨Chlamydotis macqueeni、猎隼Falco cherrug、红隼Falco tinnunculus、秃鹫Aegypius monachus、大鵟Bu⁃teo hemilasius、雕鸮Bubo bubo等。

数据采集对可可西里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数据采集对可可西里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红外相机都是通过放置在青藏公路和铁路 的桥洞和涵洞的两侧来观测、记录有蹄动物的 通过情况。目前,青藏公路和铁路沿线已经实 现了 3G/4G 无线信号的覆盖。我建议,应将现 有的普通红外相机设备更换为可以利用 3G/4G 无线信号回传照片的红外线感应户外打猎相机 (4G/3G infrared digital trail camera)。 这样,现场拍到的照片将实时传回北京实验 室,科研人员可以及时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将 大大降低科研人员到达现场收集数据的频次, 不仅可以节约科考时间和成本,还可以提高数 据的准确性。即使发生红外相机丢失的情况, 也可以收集到丢失前的数据甚至发现相机丢 失的原因。
通过参与对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和三江源国 家自然保护区高寒、高海拔稀有动物生活习性 的实地考察,我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动物多样性
的现状,以及目前已投入使用多年的青藏公路 和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有蹄动物迁徙、繁衍的 影响。作为小助手,在与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工 作中,我不仅对科研计划的制定、科研团队的 建设与管理以及科研活动的组织等都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而且对科研数据的收集有了更深 入的认识。我深深体会到,如何获取真实、准 确的数据是此次课题研究成功的关键。由此 , 我也不禁想到马航 MH370 失联事件。距 2014 年 3 月 8 日 1 时 20 分已过去了 900 多天,先 后近几十个国家出动上千架次飞机和舰、船, 花费巨额资金进行搜救,但是事情的真相一直 扑朔迷离,无法确认失联事件的真相。按理说, 有关的卫星、海面搜索、各种调查的数据数不 胜数,但不管怎么去挖掘这些数据,都得不 到任何证实 MH370 真相的数据。因此,真实、 准确的数据采集比数据挖掘更复杂、更艰难、 更有重要意义,因为数据采集其实就是发现真 相的开始。
随着对课题研究方向及内容的逐步了解, 我越加渴望能去青藏高原实地参与观测动物 迁徙的习性等行为,去深入探索可可西里和三 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的多样性,去学习 如何利用有效的手段保护它们。通过积极的努 力,我有幸作为小助手加入了此次课题研究团 队。我不仅参与了研究院北京实验室的工作, 还跟随研究团队一起到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和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地数据收 集。我在团队中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红外相机的 安装和回收、现场动物脚印的拍摄,以及参与 数据(照片)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两年多 的观察、分析,课题组发现目前已投入使用多 年的青藏公路和铁路对藏羚羊、野牦牛等有蹄 动物的迁徙影响不大,动物们已经习惯了使用 我们给他们留出的迁徙通道,而且还发现在部 分区域,动物们原有的迁徙习性正在逐步与环 境的变化相适应。

《2024年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境与保护空缺识别》范文

《2024年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境与保护空缺识别》范文

《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生境与保护空缺识别》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发展,青藏高原这一特殊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的野生有蹄类动物种类繁多,其生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这些物种的生存与繁衍。

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生境变化及其保护空缺的识别。

二、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概述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众多珍稀的野生有蹄类动物。

这些动物包括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动物的生境和种群数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气候变化对生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的温度和降水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直接影响了有蹄类动物的生境质量。

例如,随着气温的升高,一些高海拔地区的植被分布发生了改变,原本适合有蹄类动物的食物和栖息地逐渐减少或消失。

同时,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和洪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也对动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四、生境与保护空缺识别1. 生境变化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青藏高原的生境进行动态监测,了解生境的变化趋势和分布情况。

2. 物种分布模型:利用生态位模型等生态学方法,结合气候数据和物种分布历史数据,预测物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潜在分布范围。

3. 保护空缺分析:通过对比物种的实际分布范围与潜在分布范围,识别出保护空缺区域。

这些区域往往是当前保护措施的盲区,需要加强保护力度。

4. 保护措施评估:对现有的保护措施进行评估,了解其执行情况和效果,找出保护措施的不足之处。

五、保护措施建议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保护措施建议:1. 完善监测体系:加强青藏高原野生有蹄类动物及其生境的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生境变化和物种数量的变化。

2. 强化保护区建设:扩大和优化现有的保护区,特别是在保护空缺区域建立新的保护区,确保有蹄类动物的生存空间。

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60·工 作 研 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10期摘要: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野生动物蕴藏着巨大的遗传资源潜能,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今社会,重视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工作,确保栖息地规划、布局、建设到位,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发展意义。

分析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阐述分析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发展趋势——更加重视栖息地的保护,确保野生动物种群的生存繁衍;积极发展濒危动物的人工种群,促进物种资源的恢复和发展;保护地建设更依重科技含量,并逐步向经营化和企业化发展;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将是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限制利用资源消耗,注意加强动物资源的监测控制。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现状;趋势1 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1.1 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孕育着丰富的物种资源。

其中,特有的野生物种有455种,比如: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而且,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野生动物蕴藏着巨大的遗传资源潜能,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几年来,野生动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很大程度上,导致某些珍稀物种的灭绝。

因此,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培育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在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50多年来,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立法,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初步形成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加强迁地保护工作,拯救、繁育了部分濒危动物稀有种类;开展动物资源调查、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活动,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严格执行野生动物进出口管理制度,加强市场检查和监督,严厉打击走私和贩卖野生动物活动;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法律意识。

卡尔墩地区的有蹄类分布与数量调查

卡尔墩地区的有蹄类分布与数量调查

卡尔墩地区的有蹄类分布与数量调查
宋炳轩;顾正勤
【期刊名称】《野生动物》
【年(卷),期】1990(000)003
【摘要】@@ 卡尔墩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野牦牛(Bos grunniens),藏野驴(Equus hemionus)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的集中分布区域,面积为3550平方公里.这里水草丰茂,自然条件优越,是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理想栖息繁殖地,具有高原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性.了解这个地区的有蹄类动物的分布和数量,对认识我国面积最大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动物资源及合理开发、利用这一自然资源颇具意义.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宋炳轩;顾正勤
【作者单位】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
【相关文献】
1.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有蹄类种群数量调查 [J], 吕连宽;李晔
2.粪便学在有蹄类动物数量调查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J], 吴玥;张恩迪
3.北方冬季有蹄类动物4种数量调查方法的比较 [J], 刘辉;姜广顺;李惠
4.有蹄类数量调查方法的讨论 [J], 陈华豪
5.青海都兰大型有蹄类种群数量调查与分析 [J], 卢琳琳;王巍;李叶;蔡平;石永红;勇军;尹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吉林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马鹿冬季栖息地选择

吉林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马鹿冬季栖息地选择

吉林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马鹿冬季栖息地选择朱洪强;葛志勇;毛之夏;刘庚;常素慧;李成;张晓东;白玉刚【摘要】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马鹿冬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置了47条样带,调查了72个马鹿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结果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马鹿喜欢选择针阔混交林、食物丰富度和灌从盖度较高、中等坡度和隐蔽级、远离人为干扰源的生境,避开选择阴坡和针叶林.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揭示坡度、隐蔽级、食物丰富度、坡向、人为干扰距离和林型是影响马鹿栖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灌丛盖度为次要因子.回归模型为:Z=-53.391 +0.194×坡度+0.352×隐蔽级+0.5×食物丰富度-0.071×灌丛盖度+1.064×坡向(1) +6.11 ×坡向(2) +0.004×人为干扰距离+17.305×林型(1)+7.147 ×林型(2),选择利用概率P(z)=ez/(1+ez),模型正确预测率为94.5%.【期刊名称】《四川动物》【年(卷),期】2012(031)003【总页数】5页(P478-482)【关键词】马鹿;栖息地选择;黄泥河自然保护区【作者】朱洪强;葛志勇;毛之夏;刘庚;常素慧;李成;张晓东;白玉刚【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长春130118;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长春130118;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林业局,吉林敦化133704;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林业局,吉林敦化133704;吉林省野生动物救护与繁育中心,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8;Q958.1野生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和利用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与其栖息地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以及野生动物自身的生理状况密切相关(刘振生等,2004;骆颖等,200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Ξ 收文日期 :2003212211 ; 修订日期 :2004206214
基金项目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1029) 作者简介 : 郑 祥 (1981 - ) ,男 ,浙江温州人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动物生态学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394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4 年
个维度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 有蹄类栖息地的选择 也受时空变化的影响 ,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空间 尺度上 , 也表现在时间动态上 . 伴随着四季更替 , 有蹄类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亦相应变化 , 表现在 不同的生活季节里 , 有蹄类呈现出较强的栖息地 选择性 . 这使得时间动态上的有蹄类栖息地选择 研究显得同样必要和重要 . 基于上述原因 ,我国众 多学者从时间动态这一角度开展了有蹄类栖息地 选择的研究工作 . 在长青自然保护区 , 羚牛夏秋两季都利用低 海拔地区的阔叶林和灌木林 , 喜欢的林地类型依 次是 : 未伐地 、 择伐地 、 皆伐地 ,但秋季羚牛对皆伐 迹地的利用程度高于夏季 , 其原因可能与食物因 素有关 [ 26 ] . 因为随季节变化 , 各种栖息地所能提 供的食物数量和组成也会发生变化 . 华南梅花鹿 ( Cerv us ni ppon kopschi ) 冬春季对其栖息地有较 强的选择性 ,在冬季因栖息地内一年生草本植物 枯死而大量利用灌木层植被 ; 春季 ,草本层植物则 成为梅花鹿重要的食物来源 [ 27 ] . 唐家河自然保护 区内 鬣 羚 、 四 川 扭 角 羚 ( B u dorcas t ax icolor ti2 bet ana) 和斑羚这 3 种有蹄类动物春冬季栖息地 的分离主要是由于植被类型 、 郁闭度 、 坡度 、 水源 [ 28~30 ] 等生态因子引起的 . 水鹿 ( Cerv us u nicolor ) 在冬季对其他季节较少利用的伐迹地具有特殊喜 好 ,因此造成了对各种林型有较高的选择指数 ,这 种现象与冬季栖息地内的食物缺乏密切相关 [ 31 ] . 对带岭地区马鹿冬季对栖息地选择的研究表 明 [ 15 ] ,在严酷的冬季 ,可食嫩草 、 防风带和坡向对 马鹿栖息地的选择至关重要 . 刘丙万 [ 10 ] 、 李迪强 [ 14 ] 等 对普氏原羚栖息地选择的研究显示 ,普氏原 羚喜欢在沙地沙蒿群落中活动 , 利用起伏的沙丘 作为隐蔽物 ,在繁殖期 、 育幼期和交配期常集群活 动 ,而非繁殖期则雌雄分群活动 . 普氏原羚对不同 栖息地的选择有季节变化 , 人类活动是重要的影 响因素 . 夏秋季 , 普氏原羚所采食的芨芨草 、 针茅 等禾草植物群落受人为干扰少 ,其活动空间较大 ; 春冬季 ,由于食物缺乏 ,普氏原羚被迫进入放牧牧 场 ,与羊牛等家畜竞争食物 . 同时 , 捕食 、 沙丘 、 水 源也是影响普氏原羚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因素 . 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 ,自然季节的更替 ,致使 栖息地的小气候 、 植被类型产生变化 ,从而引起有 蹄类栖息地食物供给和隐蔽条件的显著改变 . 这
中国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
郑 祥, 鲍毅新 , 葛宝明
( 浙江师范大学 生态研究所 ,浙江 金华 321004)
Ξ
摘 要 : 综述了中国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特点和方法 . 简要介绍了在定性描述水平 、 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 尺度上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的研究概况 ,以及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几种常用方法和基本模型 ,探讨了这些 方法的优缺点 、 误差来源和适用范围等 . 并探讨了栖息地片断化与隔离对野生动物种群的影响及其相关领域 的研究现状 . 关键词 : 有蹄类 ; 栖息地选择 ; 栖息地片断化 ; 特点 ; 方法 中图分类号 :Q959 文献标识码 :A
1 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若干特点
1. 1 有蹄类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选择的描述性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 , 对有蹄类栖息地的研究侧
重于对栖息地整体水平的描述 . 生态学家意识到 有蹄类对栖息地的选择与植被类型之间具有可预 测的关联性 ,他们经常借助植被结构和植物区系 组成来描述其栖息地 ,同时也认识到气候 、 食物和 繁殖等因素是影响有蹄类分布的重要原因 . 许多 研究结果证实 [ 1 ,2 ] , 某些有蹄类的栖息地与一定 的植被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 与植被相关 的栖息地环境因子在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中有 其重要意义 . 如 Marint ka 对白尾鹿 ( O docoileus [1 ] vi rgi nian us ) 的栖息地选择进行过描述 ; 王会志 等 [ 3 ]描述过舟山群岛獐 ( Hy d ropotes i nerm is ) 种
有蹄类动物栖息地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基础生 态学研究 , 它可以为动物栖息地评价 、 容纳量估 计、 能量代谢以及种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 价值的基础资料 , 同时也为有蹄类尤其是濒危有 蹄类动物的异地保护 、 人工饲养和资源管理提供 理论依据 . 本文综述了国内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 究的概况 ,试图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方面来 探讨我国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特色 , 借以促 进我国有蹄类动物栖息地选择的研究 .
动区主要分布在针阔混交林内 , 而采食栖息地则 要求可食嫩草量大于 0. 93 g/ m2 的皆伐迹地 , 巢 区则选择在无动物干扰的 、 背风 、 阳坡杨桦林中 . [ 17 ] [ 18 ] 徐宏发 和张小龙等 对江苏獐种群栖息地利 用的研究表明 , 獐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表现出不 同的栖息地利用模式 . 在地理分布区上 ,獐偏好沿 海的滩涂湿地 ; 在微栖息地尺度上 ,它们选择高草 和矮草混合区 , 尤喜在有斑块状高草丛的大片矮 草地里 . 在大尺度空间上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 统 ( GIS) 技术在生态学方面的逐渐兴起 , 众多学 者借助 GIS 与遥感成像等先进技术手段 , 并融合 景观生态学理论 , 开展有蹄类栖息地选择和栖息 地质量评价等研究工作 . 如张洪亮等 [ 19 ,20 ] 应用 GIS 技术对印度野牛 ( B os gau rus ) 栖息地选择进 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硝塘 、 居民点 、 热带雨林 等因素的变化对印度野牛生境选择的影响是显著 的 ,这也暗示了热带雨林的破坏已威胁到印度野 牛的生存 . 蒋志刚 [ 21 ] 等应用 GIS 技术 , 以普氏原 羚和麋鹿 ( El aphu rus davi dian us ) 为例探讨了土 地覆盖变化对中国野生动物的影响和如何在土地 覆盖变化的大背景下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 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已达到较高的研究水 平 [ 22~24 ] ,国内起步较晚 ,但已呈现良好的发展趋 势 ,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 19~21 ,25 ] . 通过从不同空 间尺度上来研究有蹄类栖息地选择 , 能够较好地 反映有蹄类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以及分布区内 栖息地的异质性程度 . 近年来围绕不同空间尺度 对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的研究工作愈来愈受到重 视 ,逐步拓宽了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的研究领域 . 总结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上有蹄类栖息地选择 研究的结果 , 不难发现 , 在大尺度空间上 , 影响有 蹄类栖息地选择的大多是景观水平上的环境因 子 ,如地形 、 地貌 、 人为干扰 、 植被类型等 ; 在小尺 度空间上 ,影响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的多与栖息地 的植物群落组成和动物生存关系密切的生态因子 有关 . 由此看来 ,有蹄类动物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 栖息地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 它是多层 次的各种生态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 1. 3 不同时间动态 ( 不同季节 ) 上有蹄类栖息地 选择的研究 生物体与其所处的环境 ( 栖息地) 之间存在着 多维相互作用 [ 12 ] ,这种相互作用在空间和时间 2
群的栖息地选择 ; 吴毅等 [ 4 ] 描述过矮岩羊 ( Pseu2 dois schoef eri ) 的栖息地特征 ; 黄华梨等 [ 5 ] 则对白 水江自然保护区羚牛 ( B u dorcas t ax icolor ) 的分布 与栖息地特征进行了描述 ,结果表明 ,羚牛主要活 动在海拔 1 600~3 100 m 的山地落叶阔叶林 、 针 阔混交林内 ,并认为羚牛的栖息地变化是气温变 化和食物丰度改变的结果 . 盛和林等 [ 6 ] 研究了黑 麂 ( M u ntiacus cri nif rons ) 的栖息地选择 , 研究表 明黑麂主要栖息于海拔 800 m 以上的常绿阔叶林 及落叶阔叶混交林或灌木丛中 , 早春多在茅草丛 中寻找嫩草 ,夏季生活在高山林间 ,冬季特别在积 雪期被迫下迁 ; 夏季常在阴坡或山坞水源附近 ,冬 季转向阳坡活动 . 但生态学家也逐渐认识到有蹄 类的分布不能仅以植被类型和资源条件来解释 . 随着大量数理统计方法开始涌现 [ 7~9 ] , 有蹄类栖 息地选择的研究内容逐步从对整体栖息地的定性 描述 ,发展为对栖息地结构的定量分析和选择机 制的探讨 . 人们不仅想知道某种有蹄类动物出现 或不出现在某一区域 , 更想通过对其栖息地生态 因子的调查 ,来预测有蹄类在某一区域能够出现 的概率和相对密度等信息 . 刘丙万等 [ 10 ] 采用多元 统计方法建立回归方程 , 预测在不同生境条件下 普氏原羚 ( Procap ra p rezew alskii ) 出现的概率 . 吴 华等 [ 11 ]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来解释羚牛
第 27 卷第 4 期 2004 年 11 月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J OURNAL OF ZHEJ IAN G NORMAL UN IV ERSIT Y(Nat . Sci. )
Vol. 27 , No . 4 Nov. 2004
文章编号 :1001250512 (2004) 0420392206

第 4 期 郑 祥 ,等 : 中国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