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分析(全面)
陈老师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分析(全面)
厄尔尼诺科技名词定义定义1:赤道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现象。
这种周期性的海洋事件产生的异常热量进入大气后影响全球气候。
西班牙语,意为“圣婴”。
赤道东太平洋水域水温度异常增高现象。
简介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热带海洋洋流与大气互作用的产物。
名称由来“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
19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
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同样很受重视。
中国沿海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
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
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
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解释
厄尔尼诺现象解释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近赤道海域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自然气候现象。
它周期性地出现,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详细解释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特征以及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一、成因解析厄尔尼诺现象起源于太平洋赤道附近的热带海洋。
其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季风倒挂:南半球夏季,风暖而海洋冷却,海洋上冷空气密度增加,形成强大的顺风,推动热带表层水大规模沉下,导致海温下降。
而北半球海洋气流与南半球相对应,形成了季风倒挂现象。
2. 可持续性的东风:原本每年夏季通过厄尔尼诺流露腾幕有大量的亚洲东风,由此海流的中性离子密度增加,加速了厄尔尼诺现象。
3. 洋流改变:厄尔尼诺现象时,由于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导致厄尔尼诺洋流产生。
二、厄尔尼诺现象的特征1. 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厄尔尼诺现象期间,太平洋赤道附近海面温度上升约1至3摄氏度,形成所谓“厄尔尼诺事件”。
2. 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气候发生显著变化。
南美洲沿岸地区降雨量显著增加,引发洪灾和泥石流;东南亚地区则延续干旱,并影响农作物产量。
3. 随季节变化: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在每隔2至7年间出现,持续时间约6个月至2年不等。
三、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1. 全球气候系统: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广泛的影响。
由于热带海洋温度上升,全球大气环流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整个地球气候模式发生偏离正常状态。
2. 自然灾害: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各地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干旱可能导致农作物歉收,而洪水则可能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
3.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反向现象是拉尼娜现象,它意味着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温偏低。
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也具有重要影响,产生的后果与厄尔尼诺相反。
总结:厄尔尼诺现象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自然气候现象,它周期性地影响着全球气候系统。
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导致太平洋赤道附近海面温度升高,进而影响了全球的天气模式和自然灾害频率。
厄尔尼诺成因
厄尔尼诺成因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一种气候现象,常常伴随着太平洋海洋环流的改变。
它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对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造成深远影响。
那么,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对厄尔尼诺的成因进行探讨。
1. 海洋温度异常升高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所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东太平洋赤道海水温度较低,而厄尔尼诺发生时,海洋表面温度会异常升高,达到比平均温度高出数度的情况。
这种海洋温度升高是厄尔尼诺成因的重要因素。
2. 海洋表面风场异常转变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海洋表面风场的异常转变。
通常情况下,东太平洋赤道地区会形成一股由东向西吹的贸易风,这个风向会把海水推到较浅的地方,形成所谓的东赤道洋流。
但在厄尔尼诺发生时,贸易风的强度减弱,甚至会发生逆转。
这导致了海洋表面水流的改变,海水被推向南美西海岸,使得该地区海水温度上升。
3. 海洋环流异常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引发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
正常情况下,东太平洋赤道地区会形成一圈暖流,从南美洲沿岸向东流向印度洋,并最终返回北太平洋。
这种环流被称为赤道洋流圈闭环流。
但在厄尔尼诺发生时,这个环流会发生紊乱,暖流无法有效地流经太平洋,形成所谓的赤道反气旋。
4. 太阳活动的影响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也对厄尔尼诺现象产生影响。
太阳辐射的变化会影响到大气层的温度分布,从而对海洋温度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太阳黑子活动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虽然具体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太阳活动对厄尔尼诺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海洋温度异常升高、海洋表面风场的异常转变、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以及太阳活动的影响,都是导致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对于了解和预测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和演变,深入研究这些成因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准确的监测和解析,我们才能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变化和影响。
天气现象厄尔尼诺
天气现象厄尔尼诺厄尔尼诺(El Niño)是指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它是由于赤道太平洋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引起的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影响因素涵盖天气、生态、农业、渔业以及经济等各个领域。
一、厄尔尼诺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与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变化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太平洋上部温暖的海水会随着海洋表层风向移动。
然而,当风向发生改变时,导致太平洋海水向东移动。
这样,暖水汇聚在东太平洋并导致海表温度升高,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二、厄尔尼诺的特征1. 太平洋海洋温度异常上升:厄尔尼诺时期,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升高,出现巨大的暖池。
2. 大气环流异常:厄尔尼诺导致大气环流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热带西太平洋高层西风急流减弱或消失。
3. 降雨分布异常:厄尔尼诺时期,东太平洋地区降雨增加,西太平洋地区降雨减少。
三、厄尔尼诺的影响1. 气候影响:厄尔尼诺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气温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如飓风、洪涝和干旱等。
2. 生态影响:厄尔尼诺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导致温度升高、珊瑚白化、鱼类迁徙以及海洋生物死亡等。
3. 农业和渔业影响:厄尔尼诺对农业和渔业产生深远影响,造成种植作物收成减少、渔业资源减少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四、应对厄尔尼诺的措施1. 气象监测和预测:通过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实时监测和预测,可以提前采取调控措施,减少其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
2. 生态保护和恢复: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海洋生态的恢复,以应对厄尔尼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农业和渔业调整:农业和渔业部门可以通过调整耕地结构、改良农作模式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来适应厄尔尼诺对农渔业的影响。
五、结语厄尔尼诺现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气候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产生着巨大影响。
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和特征,以及积极应对厄尔尼诺的措施,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厄尓尼诺现象
厄尓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层和海洋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指赤道太平洋上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伴随着大规模的气候异常变化。
这一气候现象极具破坏力,对全球的气候、生态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太平洋中的热带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主要原因是正常的风场系统发生偏离,导致东海洋表面暖水向东斜走,与本来积聚在印度尼西亚西部的暖池产生交汇,形成大范围的暖水。
这种异常暖水会引起大气环流的改变,进而影响全球的气象系统。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每2-7年出现一次,其间常有所谓的厄尔尼诺事件和厄尔尼诺的正常年份。
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1. 气候异常:厄尔尼诺事件使得气候异常变化明显,包括极端干旱、洪涝、暴雨、飓风等气象灾害频发。
比如,厄尔尼诺现象会使得本来应该多雨的地区变得干旱,反之则会使本来少雨的地区暴雨频发。
2. 生态系统扰动:厄尔尼诺对全球各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造成对动植物种群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海洋生态系统受到冲击,珊瑚礁白化、鱼类迁徙模式改变、海底生物死亡等现象频繁发生。
3. 经济影响: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气候异常,农业和渔业遭受重创。
农作物减产,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甚至饥荒的风险增加。
渔业受到异常海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渔民收成减少,渔业产值严重下降,渔业资源恢复时间较长。
4. 疾病传播:厄尔尼诺现象可影响气温和降雨模式,导致疾病传播途径发生变化。
例如,艾滋病、登革热、疟疾等疾病在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往往出现更高的传播风险。
三、减缓和适应厄尔尼诺现象1. 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气候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获取厄尔尼诺的信息,预测其可能导致的气候异常,为相应地采取措施提供依据。
2. 改造农业和渔业:通过改进灌溉系统和选用耐旱作物,减轻农业对降雨的依赖;加强鱼类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可持续的渔业管理措施,以使渔业资源能够更好地应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是指太平洋东部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升高,暖水向东移动,与风场环流异常变化相互作用的一种大规模气候现象。
这一现象通常发生在2至7年间隔的不规则时间周期内,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均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着重介绍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起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起因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是由于热带太平洋表面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引起的。
通常,在热带太平洋,季风和赤道洋流使得热带太平洋表面水温较低,而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由于风场环流的改变,导致表面水温升高,暖水向东移动。
二、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1. 气候变化: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变化。
例如,在南美洲沿海地区,会出现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而在东南亚地区,则可能出现较高的降雨量和台风活动增多。
2. 生态系统: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都有重要作用。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导致暖水上升,使得中层水体锁住了浮游植物的营养物质。
这不仅直接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也会对渔业资源造成影响。
3. 气温变化: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由于带来的气候异常,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也增加,加剧了全球变暖的现象。
三、应对策略针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国际社会提出了多种应对策略和措施。
1. 气象监测:加强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监测和预测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减少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能力,加强旱灾及洪涝灾害的风险管理,确保水资源供应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保护: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 气候变化适应性建设:改善农作物的品种选择和种植方式,提高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脆弱性。
地理厄尔尼诺现象
地理厄尔尼诺现象地理厄尔尼诺现象,简称为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洋和大气运动异常的自然现象。
它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重要的内部变率之一,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厄尔尼诺现象的概述、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概述厄尔尼诺现象最早是由南美洲渔民发现的。
他们发现每年12月左右,在圣诞附近,赤道太平洋上的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并引发了大规模的降水,造成海岸地区洪涝灾害。
因此,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意为“圣小儿”或“婴儿耶稣”。
厄尔尼诺现象的表现形式,包括海水温度的异常升高、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及全球范围内气候异常等。
二、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复杂的,主要与赤道太平洋的印尼热带海域有关。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上有一个气候循环系统,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系统”。
该系统由两个互相影响的分量组成,分别是艾尔尼诺(El Niño)和拉尼娜(La Niña)。
艾尔尼诺是指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状态,而拉尼娜则是指海水温度异常下降的状态。
在艾尔尼诺状态下,东太平洋上的海水温度升高,导致大气层的运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如洪涝、干旱等)、飓风的频繁发生、气温异常等。
三、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广泛的影响。
首先,它会引起许多地区的干旱或洪涝,损害农作物和水资源。
其次,厄尔尼诺会导致温度异常升高,引发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如热浪、台风等。
此外,厄尔尼诺还会对世界各地的渔业、水资源管理、能源分配等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生态系统方面,厄尔尼诺现象也会对动物迁徙、植物生长和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某些动物和植物对厄尔尼诺现象非常敏感,它们的生态适应性可能受到严重威胁。
此外,由于厄尔尼诺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往往对沿海地区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四、应对措施面对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挑战,全球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天气现象厄尔尼诺
天气现象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厄尔尼诺是指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升高,然后用南美周边的海水温度和气压异常增强并扩大纬度范围的现象。
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气候系统和人类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厄尔尼诺现象的解析,探讨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热带大气环流变化:热带大气环流在不同季节和年份之间存在变化,当热带太平洋东部的季风环流减弱或反转时,会导致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升高,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2. 热带大气和海洋系统相互作用:热带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洋和大气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异常会导致厄尔尼诺的发生。
例如,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会导致大气的上升运动增强,从而引发热带降水异常增加,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3. 太平洋波动:太平洋中的海洋和大气系统存在一些内部波动,当这些波动超过一定阈值时,可能触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和人类生活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 气候变化:厄尔尼诺会导致全球气候格局发生变化。
例如,南美洲和澳大利亚东部通常会出现干旱,而印度尼西亚和厄瓜多尔沿海地区则经常会遭受洪灾。
2. 农业影响:厄尔尼诺事件会对全球农业产生负面影响。
干旱和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会破坏农作物和牲畜的生长环境,导致农业产量下降,进而影响全球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
3. 生态系统影响:厄尔尼诺也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
海洋温度异常升高可能导致珊瑚礁大规模白化和死亡,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鱼类资源。
4. 经济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农业和渔业受损会导致粮食和海鲜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居民的生活成本。
此外,厄尔尼诺还会对国际贸易、能源供应和旅游业等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应对措施针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1. 建立气象监测系统:各国建立气象监测系统,不断监测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和发展趋势,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及影响有哪些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及影响有哪些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天气现象。
它的形成与相邻的拉尼娜现象相对应,两者构成了所谓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周期。
厄尔尼诺现象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对全球气候系统和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成因是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赤道太平洋西部海洋热含量的重分布。
其成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风暴活动的变化:在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上吹向东方的东北贸易风会堆积较冷的水流,使得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较低。
而在厄尔尼诺事件中,东北贸易风减弱,甚至逆转,导致冷水无法堆积,海洋热含量逐渐上升导致海水温度升高。
2. 洋流的变化: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上有一准静止的洋流体系,从东称为赤道洋流,从西称为反赤道洋流。
而在厄尔尼诺事件中,由于风向和海表面温度的变化,这两个洋流体系均受到显著影响,导致了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3. 热带空气圈的变化:热带空气圈是大气中位于赤道附近的一个巨大气旋系统。
在厄尔尼诺事件中,热带空气圈受到海洋温度异常上升的影响,从而引发了大范围的空气圈异常运动,形成厄尔尼诺事件。
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全球天气异常:厄尔尼诺事件通常伴随着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上升,导致热带风暴活动的增加。
这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天气异常,例如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的洪水和干旱频发。
2. 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厄尔尼诺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海水温度升高导致大量的珊瑚礁白化和死亡,对海洋鱼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3. 全球温度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温也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由于厄尔尼诺事件导致热量重新分布,使得全球平均气温有所升高。
4. 农业和粮食安全: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农业产量和粮食安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自然现象,它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将从海洋环流、大气环流以及太阳活动等方面来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海洋环流的影响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库,其热容量远远大于空气。
当太阳辐射照射到海洋表面时,一部分能量会被吸收,使得水温升高。
而海洋表面水温的升高则会改变海水密度,进而改变海洋的环流系统。
厄尔尼诺现象常常与南大西洋濒临南美洲沿岸的秘鲁海流相关。
正常情况下,南美海域的秘鲁海流(也称为洛德海流)会把冷水从深海带到海面,形成富含营养盐的冷流。
但是,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秘鲁海流减弱,甚至逆转,使得原本冷的海水变得温暖。
这导致了海水温度的异常升高,形成了厄尔尼诺现象。
二、大气环流的作用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密切相关。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厄尔尼诺现象形成。
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大气环流主要由季风系统和行星风系统构成。
通常情况下,季风系统和行星风系统会将热带的暖湿空气带往西太平洋,逐渐向东太平洋转移。
然而,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大气环流减弱,使得热带的暖湿空气滞留在太平洋赤道地区,进而加剧了海水的异常升温。
这种异常的大气环流导致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三、太阳活动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辐射的变化会引起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并通过复杂的过程影响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
研究表明,太阳的活动周期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当太阳活动周期较长时,厄尔尼诺现象更易发生。
这是因为太阳活动减弱会导致地球接收到的辐射能量减少,进而影响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是由海洋环流、大气环流以及太阳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海洋环流的异常使得海水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大气环流的正常运动。
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候异常,而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影响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对于理解和预测厄尔尼诺现象,深入研究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什么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区域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海洋和大气因素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海洋表面温度变化、风场变化以及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关系等方面来解析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一、海洋表面温度变化1. 温度上升: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
正常情况下,赤道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较高,而赤道西太平洋则较低。
而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的正常温暖水流失去,被冷水所代替,导致海温异常升高。
2. 倒转温度梯度: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温度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存在温度梯度。
而在厄尔尼诺事件中,温度梯度被打破,海洋的温度分布相对均匀,特别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升高显著。
二、风场变化1. 东太平洋高压减弱: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地区存在着东太平洋高压带。
而在厄尔尼诺事件中,东太平洋高压减弱,湿空气上升减弱,导致降雨减少,气候干旱。
2. 东太平洋反气旋减弱:厄尔尼诺事件中,东太平洋地区的反气旋减弱,影响到风场的分布。
反气旋减弱导致东太平洋的风向改变,从而影响海洋环流。
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关系1. 相互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是相互联系的,常常以拉尼娜现象结束、厄尔尼诺现象开始的方式出现。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降低,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
两者形成的原因相似,通常是由于海洋表面温度变化引起的。
2. 相互反馈: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之间存在着正反馈关系。
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它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海表温度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
综上所述,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由海洋表面温度变化和风场变化共同引起的。
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和温度梯度倒转导致海温异常升高,而东太平洋高压和反气旋减弱则影响到风场的变化。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反馈关系,共同影响着全球气候。
厄尔尼诺天气效应
厄尔尼诺天气效应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洋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为厄尔尼诺天气效应。
厄尔尼诺现象往往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导致洪涝、干旱、风暴、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给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
1.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与太平洋海温变化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海水温度较高,而南美沿海地区则较冷,形成所谓的厄尔尼诺事件。
但是,由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复杂,导致这种温度差异产生周期性变化。
当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洋环流发生改变时,海水温度变暖,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2. 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带来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大气环流格局,导致了许多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厄尔尼诺使得洋流改变方向,导致原本干燥的地区出现异常降雨,引发洪涝灾害;同时,南美洲沿海地区降雨减少,导致严重干旱。
此外,厄尔尼诺还可以增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形成,给沿岸地区带来巨大破坏。
3. 厄尔尼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生态系统也带来了重要影响。
由于气候异常变化,许多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影响。
一些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也发生了变化,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
另外,由于厄尔尼诺事件导致陆地干旱,使得农作物歉收,影响粮食供应和农民的生计。
4. 应对厄尔尼诺的措施面对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挑战,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厄尔尼诺的预测和监测,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以便各国采取措施进行灾害应对和减少损失。
其次,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究应对厄尔尼诺的方法和措施。
同时,各国政府需提高公众的气候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5. 未来展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
这将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带来更大的挑战。
因此,各国应密切关注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并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其带来的风险。
总结厄尔尼诺天气效应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厄尔尼诺 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一、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区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通常发生在每隔2-7年间,持续时间一般为6-18个月。
这种异常的海水温度变化会引起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
二、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1.大气环流异常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赤道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异常而导致的。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上空存在着一个高压带和一个低压带,形成了东北风和东南风两个季风系统。
但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这种季风系统会出现异常变化。
2.海洋环流异常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上存在着一条强劲的赤道洋流——秘鲁海流和赤道反向洋流——日本暖流。
而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这两条海流都会出现异常变化。
三、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1.降雨量的变化厄尔尼诺现象会引起全球降雨量的变化。
在厄尔尼诺发生时,南美洲西海岸的降雨量会增加,而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则会出现干旱。
2.气温的变化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引起全球气温的变化。
在厄尔尼诺发生时,北极地区和欧洲北部地区会出现异常升温,而南极洲则会出现异常降温。
3.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对海洋生态环境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厄尔尼诺发生时,许多海洋物种的分布范围和数量都会发生变化。
四、如何应对厄尔尼诺现象1.加强监测预警及早掌握厄尔尼诺现象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便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2.加强防灾减灾工作针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例如,在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提前储备物资,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等。
3.加强国际合作厄尔尼诺现象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厄尔尼诺现象是非常必要的。
五、结语厄尔尼诺现象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现象,它会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监测预警、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来应对这一自然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分析全面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分析全面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天气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是周期性的,每隔几年发生一次。
本文将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与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在正常情况下,东太平洋上的东北风会将暖水推向西太平洋。
这种现象被称为正常来厄尔尼诺(La Niña)。
然而,当东太平洋上的东北风减弱,甚至逆转为西南风时,海洋表面暖水将向东太平洋移动,导致海水温度升高。
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
二、热带海洋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洋状况出现异常。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海洋表面温度较低,而厄尔尼诺现象中,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形成所谓的“厄尔尼诺暖池”。
海洋温度升高还伴随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通常在冷水条件下繁殖和生长,而温水将对它们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三、大气环流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对大气环流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在厄尔尼诺事件中,海洋表面大量释放热量,导致周围空气上升,形成大规模的对流。
这种对流导致热量和水分向大气中传递,进而影响全球天气格局。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南美洲沿海地区干旱,而东南亚地区则可能出现大量降水。
四、影响全球气候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模式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干旱、洪涝、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
厄尔尼诺现象还与全球平均气温的波动相关。
由于厄尔尼诺事件中释放大量热量至大气中,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这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厄尔尼诺现象是由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天气现象。
海洋温度异常升高、大气环流变化是厄尔尼诺现象的两个主要成因。
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全球气候,引发各种极端天气事件。
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监测。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导致对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自然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风场变化以及赤道太平洋水文环境的调整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一、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域的东部暖海水由于受到东向的风场作用,被推向西部,导致东部海域的深海水上涌。
而在厄尔尼诺发生时,西部的温暖海水会回流到东部海域,导致东部海域的热含量增加,海水温度升高。
二、风场变化风场变化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域存在着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两者交替刮过赤道海域。
而在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北季风会变弱或逆转,而东南季风则加强,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三、赤道太平洋水文环境的调整赤道太平洋水文环境的调整也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赤道太平洋海洋环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由东北赤道流、西南赤道流、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组成。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海洋环流相对平衡。
然而在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这些海洋环流会发生变化,导致温暖海水向东部聚集。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现象,其成因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风场变化以及赤道太平洋水文环境的调整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演变,为未来的气候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在面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轻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这包括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气候灾害应对能力,开展科学研究,推动国际合作等。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与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挑战,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总结起来,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主要包括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风场变化以及赤道太平洋水文环境的调整。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什么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是指发生在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洋和大气系统交互作用过程中的异常暖化现象。
该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那么,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海洋和大气的角度探讨该现象的形成原因。
一、海洋因素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与海洋上层水温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太平洋东部海域(包括厄尔尼诺现象的发源区)的上层水温较冷,而西部海域则较暖。
而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海洋上层水温会显著升高。
这种变化主要由以下海洋因素造成:(一)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倾向ENSO是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洋和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综合指标。
通过研究发现,当ENSO的倾向越偏向"El Niño"时,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是因为ENSO活动引发了热带太平洋东部海水的上升运动,从而导致上层水温上升。
(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对流层环流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会显著改变对流层环流格局。
在通常情况下,厄尔尼诺东太平洋海域上空出现的上升气流会引起对流层低层风型的变化,从而形成风场异常。
这种异常地表现为厄尔尼诺现象期间厄尔尼诺区西部的海域上空存在着强烈的向上气流,导致了水温升高。
二、大气因素除了海洋因素外,大气也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大气因素的主要原因:(一)南方涛动对海洋表层温度的反馈南方涛动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前兆,它是指热带太平洋地区风速和风向的若干年内的变异。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东部海域会受到南方涛动的影响,表现为东风变强。
然而,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大气环流减弱,导致南方涛动逆向了这种风场变化。
这种反馈作用会加剧海洋上层水温的上升。
(二)大气环流异常厄尔尼诺现象期间,大气环流模式会发生异常变化。
与正常情况下的气象特征不同,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熱带太平洋地区会出现异常的云和降水分布,导致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大洋辐合带向东移动。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与具体表现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与具体表现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指的是太平洋赤道东部海域海温异常升高,并引发全球大气环流系统改变的现象。
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气候变动之一,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以及其具体表现。
一、成因1. 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主要是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
当太平洋暖流受到风场的阻挡,无法向西流动时,暖流会堆积在赤道东部海域,使该海域水温升高。
这种异常的海温差异意味着热传输和热量释放的变化,从而改变全球大气环流系统。
2. 推动力和正反馈厄尔尼诺现象的推动力是来自于不规则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当热带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升高时,造成大气上升运动增强,形成更多云层,降水增多,进一步导致热量释放增加,形成正反馈。
二、具体表现1. 海温异常厄尔尼诺现象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热带太平洋赤道东部海域的海温异常升高。
正常情况下,该海域的温度要比赤道西部的海域低,但在厄尔尼诺发生时,东部海域的海水会显著升温。
2. 降水变化厄尔尼诺现象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降水变化。
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地区的降水增多,而巴西北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的干季降水减少,导致干旱和灾害的发生。
3. 洋流异常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引起太平洋赤道地区洋流异常。
正常情况下,赤道东部海域的洋流会由东向西流动,称为赤道洋流。
在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海温异常升高,洋流会变得较为弱势,甚至出现逆流现象。
4. 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它会改变大气环流格局,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涝、干旱、风暴等。
此外,厄尔尼诺还会影响温室气体的释放和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补充效应。
三、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1. 农业和渔业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农业和渔业产生深远影响。
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损失农业收入。
同时,海洋生物的迁徙和繁殖也受到影响,捕捞业受到冲击。
2. 经济和能源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也有重大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与具体表现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与具体表现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
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一、成因: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时内海洋与人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而引起海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的可能原因有几种。
1、信风张弛:常情况,在信风的作用下热带太平洋地区会保持水位西高东低、海表温度西暖东冷。
这是因为在东道地区好行的偏东信风作用下,在赤道大陆西中为远大海岸的风。
该风作用产海面使得表层较温暖的海水流向大洋西侧,南大洋东侧深层较冷的海水涌来补充表层海水的提失。
形成赤道太平洋西侧海平面比东侧高的分布。
从而出现赤道东侧海域水温相对较低,尤其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比类似其他地区更明显偏低的情况。
另外,全球大气环流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以顺时针方向偏转的大气环流系统。
在这种风应力作用下,洋流自高纬度向低纬度流动,使得南美西岸盛行冷洋流,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南美沿岸以及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水温度。
但是,信风往往会因为某种原因强度和范围发生改变。
当某种原因使得偏东信风减弱或转为偏西风时,维持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东低的支柱被破坏,西太平洋堆积的高水位暖海水迅速向东蔓延,使得热带西太平洋海域较正常时水位下降、暖水层变薄、海表温度降低。
随着东西向海水压力差的减小,赤道潜流减弱,进而使得赤道东太平洋的涌升流也减弱;同时,向东蔓延的暖水逐步占据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并从海面一直可以到达100米深处。
因而使得赤道中、东太平洋较正常时水位上升,海表温度升高。
当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爆发了。
2、大气季节内震荡:有人认为:在海气相互作用下,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季节内震荡的异常加强通过减频增幅可能成为激发厄尔尼诺的重要机制之一。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全球气候领域中引人注目的两个重要现象。
它们以周期性的出现,对全球气候产生显著的影响,包括我国。
本文将探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并分析它们在我国气候中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都源自于热带太平洋中的海洋温度异常,而这种异常又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
1.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这个异常通常发生在每3-7年一次,持续时间约为数月至一年左右。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厄尔尼诺现象与热带太平洋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东部的厄尔尼诺冷池(也称为拉风洼地)可以维持相对较低的海温。
然而,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这片海域的海温升高,与大气环流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正反馈的效应。
其次,厄尔尼诺现象与赤道东部外洋气候波动有关。
夏季,赤道东部外洋随着温度升高,海洋表面风向发生改变,促使热带太平洋暖池的水向赤道东部重新充盈。
这使得热带太平洋东部的海洋温度升高,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最后,大尺度海气耦合过程也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海洋环流与大气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引起海洋表面温度变化,从而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2. 拉尼娜现象的成因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拉尼娜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水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它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结束后的数年内出现。
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首先,拉尼娜现象与热带太平洋的海洋环流紧密相关。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东部的海洋表面风把暖水由东走西,将暖池的水推向西太平洋。
然而,在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这种海洋环流几乎停止,使得热带太平洋东部海温降低。
其次,南方涌流是拉尼娜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是指来自赤道附近的暖流,会把暖水带到热带太平洋东部,从而导致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升高。
然而,当南方涌流减弱或消失时,拉尼娜现象就会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厄尔尼诺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厄尔尼诺英文名称:El Nin~o;El Nino;El Nio;El Ni~Do (西)定义1:赤道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定义2: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气象学(三级学科)定义3: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现象。
这种周期性的海洋事件产生的异常热量进入大气后影响全球气候。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全球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4:西班牙语,意为“圣婴”。
赤道东太平洋水域水温度异常增高现象。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厄尔尼诺现象示意图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目录简介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这一现象本质上由海洋动力学驱动,与之相应的大气变化是由海表面温度确定的(反过来大气的变化会加强海洋温度分布型),而海表面温度分布是由海洋动力学决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简化模型表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质上是可预报的。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热带海洋洋流与大气互作用的产物。
名称由来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
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至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
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四个时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
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渐渐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
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
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
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
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同样很受重视。
中国沿海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
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
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
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
其次是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
它无论发生在哪时,都会迅速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所以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
从我国6-8月主要雨带位置来看,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夏季雨带位置在江、淮流域。
形象一点说,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可比作是热带地区的心脏跳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好象是热带地区得了一个心脏病,使得规律性的低频振荡出现了异常现象。
当上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这样的厄尔尼诺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
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件,又称拉尼娜事件。
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
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
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
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
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
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相关现象影响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全球各地导致破坏性干旱、暴风雨和洪水的罪魁祸首——厄尔尼诺气候现象的活动周期为200年。
气象专家预言,目前这股不太剧烈的厄尔尼诺可能致使冬天延长,增加美国南部的暴风雨,并使中西部地区比较干旱。
但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专家表示,这次的厄尔尼诺现象将比1997至1998年的弱一些;那一次的厄尔尼诺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并造成世界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越发频繁“厄尔尼诺现象”一般每隔2-7年出现一次。
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现象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
不仅如此,随周期缩短而来的,是“厄尔尼诺现象”滞留时间的延长。
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虽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探索还在进行中,但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频频发生与地球温暖化有关,其变化的迹象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并不仅仅是天灾。
09年厄尔尼诺09年厄尔尼诺是否再现今年“圣婴”厄尔尼诺又可能来了。
赤道太平洋海洋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它的反复出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3-7年出现一次。
上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2006年,因此这个老相识现在也是时候“卷土重来”了。
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表明:6月份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异常偏暖,偏暖中心值超过1.0℃;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整体为异常暖水控制;与此同时,近期热带大气也出现了与海洋异常相匹配的调整:反映大气异常的南方涛动指数较前期显著降低,赤道太平洋上空大部分地区为减弱的信风控制。
任福民表示,6月份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了明显的厄尔尼诺特征,预计未来3-6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将持续较常年同期异常偏暖0.5℃以上。
由此,可以认为今年6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将发展成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气候异常的成因错综复杂,是多种气候影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国的气候不仅受到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的影响,也同时受到中高纬度大气环流、青藏高原积雪、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多个因子的制约。
因此,即使形成厄尔尼诺事件,后期将如何影响我国的气候仍具有不确定性,气象部门还将对热带海洋大气未来的发展以及各种气候因子进行全面的密切监视和综合分析。
淮河洪涝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海洋中的异常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增温。
我国厄尔尼诺评判标准为海温距平指数≥0.5℃且至少持续6个月,则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要想得知今年是不是厄尔尼诺年,那就要等到11月份。
任福民在采访中提到,目前我国江淮已出现暴雨洪涝灾害,并且部分地区的大雨仍在持续,防汛形势严峻,厄尔尼诺现象的征兆似乎已经开始显现。
如果是厄尔尼诺现象,那么它对这次降水是有利的。
据气象历史资料显示,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常在江淮流域。
受厄尔尼诺影响,我国长江以南的降雨带会比常年偏多;而随之带来的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南方易出现洪涝。
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