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依据有哪些在现代社会,劳动者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主要法律依据。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础性法律。
这部法律对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方面,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同时,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年休假、婚丧假、探亲假、产假等期间依法享受休假权利。
工资方面,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和国家规定,以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并且,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对于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法给予了特殊保护。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范。
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条款。
利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实用建议
利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实用建议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利用法律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实用建议。
这些建议将帮助劳动者了解他们的权利,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一、了解劳动法律法规首先,劳动者应该充分了解劳动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劳动合同、工资、劳动时间、休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和雇主的责任,劳动者通过了解法律法规,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保护劳动合同权益劳动合同是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保障,劳动者应该合法合规地签订劳动合同,并要求雇主严格履行合同。
劳动者要仔细阅读合同内容,确保合同内容明确详尽,特别是关于工资、职务、工作时间、休假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条款。
三、维护工资合法权益工资是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权益的体现,劳动者应该积极维护自己的工资合法权益。
首先,劳动者应该确保工资支付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如果发现工资问题,应该及时与雇主沟通并要求解决。
其次,劳动者可以通过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等方式保护自己的工资权益。
四、合理维权途径当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可以寻求合理的维权途径。
首先,劳动者可以通过与雇主协商解决问题,但如果协商无果,可以选择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在选择维权途径时,劳动者应该了解相关法律程序和规定,并积极寻求法律援助,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
五、加强自身法律意识劳动者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权益和法律保护的方式。
可以通过参加相关法律知识培训、阅读劳动法律法规的资料和关注劳动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六、参加工会组织加入工会是一种维权的有效途径,工会组织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维权援助等服务。
劳动者可以积极参加工会组织,通过工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总结:利用法律保护劳动者权益是劳动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劳动者应该充分了解劳动法律法规,保护劳动合同权益,维护工资合法权益,寻求合理的维权途径,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参加工会组织等。
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指南
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指南在现代社会,劳动是我们创造价值、实现自我的重要方式。
然而,劳动者在工作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了解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帮助您在工作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签订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一步。
1、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包含以下必备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
2、合同期限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劳动者签订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期限。
3、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二、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后应得的回报,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及时足额支付。
1、工资支付形式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
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2、加班工资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3、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者享有的八项权利
劳动者享有的八项权利作为一名劳动者,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得到的待遇。
在我国劳动法中,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八项权利,这八项权利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法律保障,下面我们来一一了解。
一、劳动合同权利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方协议,它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重要事项。
因此,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保障,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并且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有权要求续签合同。
二、工资权利工资是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及时足额支付工资。
同时,劳动者还有权知道自己的工资构成和支付方式,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工资证明和税前工资,以便核对工资是否合法。
三、劳动安全卫生权利劳动安全卫生是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安全卫生保障措施,如提供安全防护用品、劳动保护设施等。
同时,劳动者还有权拒绝从事危险、有害或者超负荷的劳动,并且有权提出改善劳动环境和安全卫生条件的建议和意见。
四、休息休假权利休息休假是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和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保障。
劳动者有权享有法定的带薪休假和法定的节假日休息,同时还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给予带薪年休假和其他形式的休息休假。
五、社会保险权利社会保险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的重要保障。
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同时,劳动者还有权享受社会保险福利,如领取养老金、医疗补贴、工伤赔偿等。
六、职业培训权利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为其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和条件,以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素质。
同时,用人单位还应该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和晋升机会,促进劳动者职业发展和成长。
七、工会组织权利工会组织是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和发挥集体力量的重要组织。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详解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详解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者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尊严和权益,法律赋予了他们一系列的合法权利。
然而,对于这些权益,很多劳动者可能并不完全了解。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地探讨一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究竟有哪些。
首先,劳动者拥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这意味着在求职过程中,不应因为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年龄、户籍等因素而受到歧视。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公平选拔,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任何限制或剥夺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获得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和国家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支付,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
同时,劳动者还有权获得加班工资、绩效奖金、津贴补贴等。
如果用人单位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劳动者有权通过合法途径追讨。
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天,国家法定节假日、年假、病假、婚假、产假等也都有明确的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时间,不得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强迫劳动者加班。
如果因特殊情况需要加班,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也是至关重要的。
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如果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了工伤,有权获得相应的工伤赔偿和医疗救治。
劳动者还有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劳动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质,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用人单位应当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社会保险和福利权是劳动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劳动者在退休、患病、失业、工伤、生育等情况下,有权依法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同时,用人单位还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其他福利待遇,如住房公积金、节日福利等。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政策和措施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劳动者权益保护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从法律政策角度探讨劳动者权益保护,并介绍我国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首先,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明确了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
《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工资支付、工时和休假、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其次,我国建立了健全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劳动争议解决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设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为劳动者解决工资、合同、裁员等争议提供了独立、公正、快速的解决途径。
此外,我国也大力推行劳动争议诉讼制度,为劳动者提供了适当的司法保护。
再次,我国加强了劳动监督和执法。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我国建立了劳动监察机构,并加大了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对于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劳动监察部门可以采取警告、罚款、责令停工停产等措施,并对严重违法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这些措施有效地遏制了一些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动建立和维护稳定的劳动关系。
稳定的劳动关系对于保护劳动者权益至关重要。
为此,我国鼓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提倡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规定用人单位解雇劳动者需要合理的理由和程序。
同时,我国鼓励用人单位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培训和发展机会等,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和获得感。
此外,我国还推行了一系列针对特殊群体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政策。
比如,我国积极保护女性、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提供特殊保障。
同时,我国也加大了农民工权益保护力度,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制度,并加大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打击力度。
这些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特殊群体劳动者的权益。
关于劳动权益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
关于劳动权益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
劳动权益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并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下面是一些关于劳动权益保护的主要法律
规定:
1. 《劳动法》
- 《劳动法》是中国劳动法律体系的核心法律,对劳动者的权
益保护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
该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报酬、工时制度、工伤保险、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的权益保护措施。
2. 《劳动合同法》
- 《劳动合同法》是在《劳动法》基础上制定的具体实施法律,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及解除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进一步保
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 劳动报酬保障
- 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保障是劳动权益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
《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当按时、足额地支付工资的原则,
并对拖欠工资、未足额支付工资等行为进行了禁止和处罚。
4. 工时制度
- 为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合理休息,法律对工时制度进行
了限制和规范。
《劳动法》规定了常规工作时间、加班时间和休假
时间的安排,同时禁止超时工作和非法加班。
5. 工伤保险制度
- 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旨在保障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因工作原因
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时的医疗保障和经济补偿。
根据《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雇主和劳动者都有义务参加工伤保险。
总之,劳动权益保护是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通过相
关法律规定,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并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以上列举的法律规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劳动权益保护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劳动权利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劳动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保障公民的劳动权利,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我国法律体系对公民的劳动权利进行了明确规定,以下将从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关系的建立与解除、劳动保护、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对公民劳动权利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劳动者的基本权利1. 劳动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
”这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有选择职业、参加劳动、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2. 休息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此外,劳动者还有权享受法定节假日、年假、探亲假等休息时间。
3. 工资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劳动者有权获得与其劳动贡献相匹配的工资。
4. 安全生产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条规定:“劳动者有权获得安全、健康的劳动条件。
”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标准的劳动场所和设施。
5. 争议处理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劳动者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劳动关系的建立与解除1. 劳动合同的订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
2. 劳动合同的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二)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的;(三)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的;(四)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五)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六)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七)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与协商议定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与协商议定劳动者权益保护与协商议定一直是劳动法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劳动法作为一项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其目的在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劳动关系,确保劳动者在工作中享有基本权益和合理的待遇。
本文将通过探讨劳动法中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以及协商议定的重要性,旨在加深对劳动法的理解和提高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意识。
一、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1.1 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与调整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举措之一。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各地区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劳动者生活水平、企业经营状况等因素,在一定的政策框架内自主制定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应当根据物价变动情况、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进行适度调整,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1.2 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的安排劳动法对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的安排作出了明确规定,旨在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一般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
同时,劳动者有权享受带薪年假、带薪病假、婚假、产假等法定假期,以保障其合理的休息权益。
1.3 加班和加班工资的管理劳动法对加班和加班工资的管理作出明确规定,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间外工作超过规定时间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同时,用人单位应当限制加班时间,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益和劳动生产力的合理利用。
二、协商议定在劳动法中的重要性2.1 劳动关系稳定与和谐发展协商议定作为劳动法中一种重要的劳动关系处理方式,对于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协商议定强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平等协商,以达成双方满意的劳动关系处理方案。
通过协商议定,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劳动关系得到优化协调,为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2.2 解决劳动纠纷与维护劳动秩序协商议定在解决劳动纠纷和维护劳动秩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就业年龄我国最低就业年龄为16周岁。
严禁使用童工,对违反规定招用了童工的单位或个人,由劳动部门责令其将童工送回原居住地,所用费用,全部由用人单位负担,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罚款。
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1)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本人工资,不得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
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婚丧假期间及社会活动期间也应当有权利取得工资。
(3)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天,每日工作不应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不应超过44小时。
如果用人单位由于生产需要而延长工作时间,应与劳动者协商,每天最长不超过3小时。
(4)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6)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7)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8)有权拒绝用人单位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
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1)努力完成劳动任务。
(2)遵守劳动纪律,维护用人单位的财产安全。
(3)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未成年工和女职工的特殊保护(未成年工指已满16周岁而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
)(1)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和重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及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及重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2)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和重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对怀孕7个月以上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不得少于90天。
对哺乳未满周岁婴儿的女职工,不得安排从事重体力劳动强度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3)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和重体力劳动强度劳动,以及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用人单位须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确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的参考因素(1)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况。
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有哪些内容
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有哪些内容《劳动合同法》:第7、10、11、14、82条,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必须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一个月内未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工作一个月可以要求两个月的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的关系是最受关注的一点,劳动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我国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那么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有哪些内容呢?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
一、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7、10、11、14、82条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必须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一个月内未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工作一个月可以要求两个月的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二、劳动者可以要求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14条劳动法仅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一种情形劳动者可以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且主动权掌握在用人单位手里,用人单位在老职工工作近十年,劳动合同到期后,即将其解雇,以规避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致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该待遇。
劳动法规定了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四种情形:(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四)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法律制度对劳动者权益保护措施的规定
法律制度对劳动者权益保护措施的规定引言: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劳动关系。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对劳动者权益保护措施的详细阐述,说明法律制度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劳动合同的签订和保障劳动合同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基本保障措施。
法律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必要的合同条款包括工资、工作时间、休假、社会保险等内容。
劳动合同还应规定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进一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二、工资支付和福利保障工资支付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
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拖欠。
此外,法律还规定用人单位需要为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福利保障,包括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工伤保险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
三、劳动时间和休假制度的规定法律对劳动时间和休假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以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益。
国家规定了每周工作时间和法定休假,同时为加班工作和法定节假日加班提供了明确的劳动补偿制度。
这些规定有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四、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为了确保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法律要求用人单位落实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制度。
包括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教育劳动者安全生产知识、设立安全责任机构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降低了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的风险,保障了他们的生命安全。
五、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建立为了保障劳动者权益,法律制度还规定了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产生争议时,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劳动法院等途径解决纠纷。
这些机制的建立使劳动者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效解决劳动纠纷。
结论:以上五个方面是法律制度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主要措施。
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和保障、工资支付和福利保障、劳动时间和休假制度的规定、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以及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建立,法律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
劳动法对劳动者的权利
劳动法对劳动者的权利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法规,其规定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受到的保护。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权利的保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劳动法对劳动者权利的保障进行论述。
一、劳动者权利的保障范围根据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权利的保障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报酬权劳动报酬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得到回报的权益。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收入。
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按时足额支付工资,并且有权要求工资的正当调整。
2. 工作时间和休假权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假权。
劳动者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规定的工时标准,工作时长、休息时间和休假制度需要按照法律进行合理安排。
劳动者有权享受法定的带薪年假和其他休假制度,并能够依法享受婚假、产假、病假等特殊假期。
3. 劳动安全保护权劳动者在工作中有权享受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劳动者有权拒绝进行危险、有害的工作,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设备和培训,保障工作安全。
4. 职业发展权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权通过努力工作、学习提升和参加培训等方式实现职业发展。
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不得以性别、年龄、民族、宗教等因素对劳动者进行歧视,也不能限制劳动者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5. 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劳动者有权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便利。
劳动者有权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并能够依法享受生育津贴、住房公积金等福利。
二、劳动法对劳动者权利保护的意义1.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劳动法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法律的存在和有效实施,能够防止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侵害,确保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权益得到平等的保护。
劳动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围绕劳动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展开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法律法规。
一、劳动合同法作为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劳动合同法旨在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终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该法,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载明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要素。
同时,劳动合同法规定了通知、协商、补偿等程序,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二、劳动保障监察法劳动保障监察法为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根据该法,有关部门可以进行劳动保障监察,定期检查用人单位是否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支付、工时安排等方面。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监察部门可以采取执法措施,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解决劳动争议提供了权威的法律程序。
该法确定了劳动争议可通过调解、仲裁等途径解决,并明确规定了仲裁机构的组成和程序。
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时,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提起仲裁申请,以便获得公正的裁决,维护自身的权益。
四、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
该法规定了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范围、缴费标准、待遇支付等具体内容,确保劳动者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享受到相应的保障。
同时,社会保险法也对用人单位的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五、最低工资规定最低工资规定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各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并进行定期调整。
用人单位必须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并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
最低工资规定的出台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减少了劳动者遭受工资低于生存水平的情况。
劳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法律工具
劳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法律工具劳动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有许多法律工具被采用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法律工具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工具之一。
它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内容、变更和解除等方面的规定。
通过劳动合同法,劳动者可以在合同签订之前就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有助于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劳动法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核心法律工具之一。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双方的权利义务,包括工资支付、劳动时间和休假、劳动安全和职业健康等方面的规定。
此外,劳动法还对雇佣关系中的解雇、工会组织和集体谈判等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以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三、劳动争议解决法劳动争议解决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工具之一。
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帮助劳动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劳动争议解决法可以通过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解决劳动争议,并确保劳动者能够公正地获得补偿和赔偿。
通过这一法律工具,劳动者可以有效地维权。
四、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险制度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工具之一。
它确保了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经济安全,包括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保障。
劳动保险制度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为劳动者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经济保障,保护他们的劳动权益。
五、劳动标准法劳动标准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法律工具之一。
它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待遇,包括最低工资、工时限制和劳动条件等方面的规定。
劳动标准法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标准,确保劳动者获得公平的待遇和合理的权益保护。
综上所述,劳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法律工具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劳动争议解决法、劳动保险制度和劳动标准法等。
这些法律工具的制定和实施,为劳动者提供了拥有基本权益和合法保护的保障。
然而,仅仅有这些法律工具还不足以完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还需要政府、雇主和劳动者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劳动法的劳动者权益保护
劳动法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到了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的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劳动法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者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和福利。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劳动法对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保障劳动者的福利待遇;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劳动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保障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劳动法保障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假期、薪酬、保险福利等各个方面的利益。
例如,劳动法规定了每日和每周工作时间,保障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
而在薪酬方面,劳动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规定了法定节假日工资倍数等规定,为劳动者提供了基本的经济保障。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医疗、伤残保险等等的福利待遇,确保了劳动者从自己的劳动所获得的回报。
二、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包括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变更、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辞退的程序和方法等等方面。
劳动法保障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法权益,例如,对于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法规定支付工资、未按照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并申请维权。
此外,劳动法规定了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健康,防止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等问题。
同时,劳动法还对于公司辞退员工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例如,规定劳动者被解除劳动合同后可享有的补偿金等制度,保护了被辞退员工的权益。
三、提升劳动者的自我保护能力除了劳动法作为制度法律的保障,赋予了劳动者更多的权利,也提高了劳动者自我保护的能力。
例如,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期限、工作时长等方面的约定,使得劳动者能够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自我约束和维护。
另外,劳动法规定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等诉讼渠道,让劳动者拥有了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维权的权利,提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总之,劳动法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劳动法不仅是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也是提升劳动者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手段。
劳动法促进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措施
劳动法促进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为了平衡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各国纷纷出台了劳动法。
劳动法作为一项法律措施,旨在促进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下文将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工时和休假、工资和福利、职业安全与健康等方面探讨劳动法促进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具体法律措施。
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建立公平、公正的劳动关系。
在劳动法中,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平等原则:劳动法要求雇主在用人过程中不歧视劳动者,不因种族、性别、宗教等因素对待劳动者不公。
2. 自由原则:劳动法保障劳动者享有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并禁止雇主强制劳动者从事非法、不合理的劳动。
3. 保护原则:劳动法要求雇主提供合理的工作环境和安全设施,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4. 公平原则:劳动法规定雇主应当按照合理的标准和程序对待劳动者,不得违法扣减工资、克扣福利等。
以上原则是劳动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基础,为后续的法律措施提供了指导。
二、工时和休假的法律措施工时和休假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方面。
为了防止劳动者遭受超负荷工作的伤害,各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措施:1. 工时限制:根据劳动法,雇主不得要求劳动者超过一定的工作时间。
例如,许多国家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小时,超出部分应按照法定比例提供加班工资。
2. 休假规定: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带薪年假,具体天数由国家法律规定。
此外,劳动者还享有婚假、产假、病假等特定假期。
通过制定工时和休假的法律规定,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工资和福利的法律措施工资和福利是体现劳动者价值的重要方面。
为了保障劳动者获得公平合理的报酬,各国采取了下列法律措施:1. 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法规定最低工资,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以防止不公平的低薪问题。
2. 加班工资:当劳动者超出正常工作时间时,雇主应按照法律要求支付加班工资,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得到合理回报。
保护劳动者权益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但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业绩下滑,导致公司资金链紧张。
在此背景下,公司部分员工反映,公司拖欠其工资,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劳动者依法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二、案情简介1. 申请人:张某,男,30岁,某公司员工。
2. 被申请人:某公司。
3. 争议焦点:某公司拖欠张某工资,张某要求某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及赔偿金。
4. 仲裁请求:(1)某公司支付张某拖欠的工资人民币1万元;(2)某公司支付张某赔偿金人民币5000元。
三、仲裁过程1. 申请人提交仲裁申请书,并提供相关证据。
2. 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后,未在法定期限内提交答辩状。
3. 仲裁委员会依法组成仲裁庭,并依法开庭审理。
4. 开庭审理过程中,申请人张某陈述了拖欠工资的事实,并提供了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证据。
5. 被申请人未到庭参加仲裁,也未提供任何证据。
6. 仲裁庭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裁决。
四、仲裁裁决1. 某公司支付张某拖欠的工资人民币1万元;2. 某公司支付张某赔偿金人民币5000元。
五、案例分析1. 本案中,某公司拖欠张某工资,侵犯了张某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某公司未按照规定支付工资,属于违法行为。
2. 本案中,张某依法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张某依法行使了仲裁权利。
3. 本案中,仲裁委员会依法作出裁决,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作出的裁决,具有法律效力。
劳动法的劳动者权益
劳动法的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权益是社会劳动法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涵盖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享有的各种权利。
本文将从劳动者的定义、劳动者权益的具体内容以及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意义三个方面阐述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权益。
一、劳动者的定义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是指在企事业单位中直接或间接从事劳动和管理的人员,包括各种工种和职业的劳动者。
劳动者具有与劳动有关的权利和义务,有权通过法律和合同规定的渠道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劳动者权益的具体内容1.获得报酬权劳动者有权获得与其劳动成果相当的报酬,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此外,劳动者还可以通过集体协商、签订劳动合同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工资权益。
2.休息休假权劳动者有权享受合理的休息和休假,不得违反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不得强制劳动者加班加点。
3.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工作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整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的问题。
4.社会保险福利权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
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必要的福利待遇,如住房、子女教育等,保障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5.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劳动者有权依法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调解或仲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于调解或仲裁结果,用人单位必须遵守,不得拒绝执行。
同时,用人单位也有义务配合调解或仲裁机构的工作。
三、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意义1.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劳动者权益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只有当劳动者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时,劳动者才会更加积极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劳动者也会更加信任和支持政府和企业,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2.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维护劳动者权益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
全新版本劳动合同法(2024)
全新版本劳动合同法(2024)全新版本劳动合同法(202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宗旨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制定本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形成的劳动关系,适用本法。
第三条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和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四条用人单位的责任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劳动者的权益。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第五条劳动合同的订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第六条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内容:1.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2. 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3. 劳动合同期限;4.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5.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6. 劳动报酬;7. 社会保险;8.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9.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劳动合同的解除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 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2. 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3. 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4.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5. 因本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6.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7. 法律、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第八条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和国家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第九条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者权益法律保护
山东省委党校-董立明
摘要:劳动权益是指在劳动权基础上享有的各种权益。
我国正在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基础建设进一步稳固,劳动力市场需求日益强烈。
在国内整体存在“劳弱资强”的矛盾已十分突出的现状下,为寻求保障和保护劳动者权益,同时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需要健全有效的法制保障,明确政府的裁判加监督的角色定位,加强劳工组织的影响和博弈能力。
引言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从制度上、法律法规上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完善相关法规、修补漏洞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形势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身发展,需要具有一种完善的劳动者的社会权利保障机制,从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制建设。
本文旨在就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进行整理,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促进劳动者权益得到进一步的法律保障。
一、劳动者权益的概念、原则及主要内容
劳动权益是指在劳动权基础上享有的各种权益。
因此,必须先明确劳动权的概念。
广义上的劳动权概念与劳动权利是等值概念。
狭义上的劳动权仅指获得和选择工作的权利,有时也可以包括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
狭义上的劳动权与人们通常使用的工作权基本同义。
但上述的分析也只是相对的,在各种著述和政府文件中,有时并没有严格区分劳动权、工作权和劳动权利这三个概念,往往不加严格区别地混用。
我国宪法和劳动法也没有直接使用劳动权的概念,而是使用劳动的权利或劳动权利的概念。
市场经济的自身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劳动者权利保障机制。
市场经济的自身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劳动者权利保障机制。
在实践中,劳动者权益应该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原则和内容:
(一)劳动者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与遵守的义务。
劳动者应该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同时,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998年6月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及其后续措施》中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指出权利包括:对结社自由和对集体谈判的有效承认,消除所有形式的强迫或强制劳动,有效废除童工劳动,以及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
(二)保护劳动者权益原则
保护劳动者,即对劳动者的劳动者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进行保护。
包括劳动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休息权、职业培训权、物质帮助权、企业民主管理权等,通过立法使劳动者的权益受到全面、平等、优先和最基本的保护。
首先,应对劳动者权益进行全面保护,无论是财产权益还是人身权益,无论是法定权益还是约定权益,无论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那个方面,无论它存在于劳动关系缔结以前、缔结以后或终止后,都要进行保护。
其次,全体劳动者的权益都平等地受到保护,即平等保护。
包括两个层次:(1)各种劳动者平等保护。
对于不同的劳动者来说,法律地位平等,禁止对任何的劳动者在劳动方面的歧视。
(2)对特殊
劳动者群体的特殊保护。
如妇女劳动者、残疾劳动者等。
特殊保护旨在使特殊劳动者群体的特殊利益与一般劳动者的共有利益一样受到平等保护。
再次,在特定条件下,当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与对用人单位权益的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保护劳动者权益。
最后,是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的人身安全健康、基本生活需要等权益属于基本权益,对劳动者的意义最重要,保护劳动者首先就是要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拓宽渠道,发展与促进就业。
就业权利是劳动者权利最基本、最前提的权利。
就业问题,已经是全球化下一个世界性的社会经济问题。
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包括自愿选择就业方式、培训就业的机会、公平就业和平等待遇,以及获得生产性工作的机会和体面的报酬等内容。
我国现阶段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岗位严重短缺。
新生劳动力数量大,一部分原有的职工还要分流下岗再就业,再按传统的就业安排的办法显然无法承受庞大的就业压力。
因此,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必须适应新形式,采取积极措施,通过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
(三)促进政府与社会对弱势劳动者保护。
主要是要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群体,提供避免遭遇风险和伤害的社会性的保护措施。
社会保护包括社会保障和职业安全两个方面的内容。
社会保障包括对于劳动者失业、年老、疾病、工伤等方面的社会保险,也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
而职业安全则主要包括为工人提供在职业和卫生方面的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在我国,1994年7月5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部于1996年8月12日公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9年4月29日,劳动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工作的通知》,1999年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2000年12月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文件,是目前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职工和城市居民基本生活,促进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维护劳动者权益,要加强与促进社会对话。
社会对话是沟通和协调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社会对话的社会意义在于避免劳资对抗,实施劳资合作。
这在劳资矛盾和冲突日益激烈的全球化背景下,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企业和产业的层面上主要是实施集体谈判和职工的民主参与,在地方和国家的层面上,则主要是实施劳方、资方和政府就劳工问题和劳工政策所实行的三方协商。
协商和参与,是社会对话的基本手段。
二、我国的劳动者权益法律保护进程
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组织了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组织了《劳动法》的起草工作。
这次劳动法的起草工作是建国后制定《劳动法》的开端和尝试。
这个期间先后,我国出台过许多关于劳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文件。
到1958年后,劳动法的起草工作因极左路线的干扰而停止。
自1958年以后国家颁布的劳动法规较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法制建设,促进了劳动立法工作的顺利开
展。
例如,1978年5月,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1980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试行国营企业计件工资暂行办法》(草案),1981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正确实行奖励制度,坚决制止滥发奖金的几项规定》,1982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督条例》和《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条例》,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87年6月,劳动人事部发出了《严格禁止招用童工的规定》,1988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90年1月,劳动部颁发了《女职工禁忌劳动的规定》,1993年7月由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从1979年起,曾先后形成了《劳动法》(草案)30余稿,最后于1994年7月5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劳动法》以及很多的相关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劳动标准,调整了劳动关系,确立了法律规范,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提供了法律保护,劳动制度的发展逐步走向法制化,《劳动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的劳动立法登上了新的台阶。
备受关注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于3月20日正式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这是继去年物权法草案向全民征求意见之后,最高立法机关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又一重大举措。
《劳动合同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已于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第1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共分为七章65条。
作为我国第一部对劳动合同进行规范的法律草案,草案结合当前劳动用工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
但要使制定的劳动合同法更符合实际,成为有效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柄利剑,该草案还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集
思广益。
应该说,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和情况。
比如,全国人大代表陈大鹏提供的资料显示,从2001年1月至11月,深圳市劳动局共接到12557起投诉,比2000年增长48%,其中42%的案例与拖欠工资有关。
因此,深圳市政府准备着手修订6年前制定的《欠薪保障条例》,还将制定实施细则,对欠薪垫付的条件、程序等方面进行量化、规范和明确。
这个条例的修改和完善,将极大地约束个体户、企业主的侵权行为,同时也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
三、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现状
(一)劳动法规应该给予劳动者那些权益
(二)我国现行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完善法制建设改善劳动者权益
五、完善劳动立法的思路
六、劳动立法中有待完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