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
《清明》原文、译文及注释
![《清明》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dbe7c9a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c.png)
《清明》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杜牧《清明》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原文: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对照翻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安徽池州贵池区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朋时节雨纷纷的意思
![清朋时节雨纷纷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6289bf7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8.png)
清朋时节雨纷纷的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思是:在清明节的时候,细雨飘飘洒洒下个不停。
这首诗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牧的《清明》。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整首诗的意思是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什么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683a831caef8941ea66e0524.png)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什么意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是出自杜牧的一首诗,叫做《清明》。
翻译过来就是,清明时这天,细雨纷纷飘洒着,路上的行人一个个像丢了魂魄一样向前赶路。
这首诗的全文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这天,细雨纷纷飘洒着,路上的行人一个个像丢了魂魄一样向前赶路。
请问当地之人,哪里才能买到酒喝呢牧童远远的指着前面的那个杏花村。
借问:请问的意思。
这首诗是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所作。
这幅诗歌描绘了一幅雨中问路图。
由于短短诗歌展现了一幅动态场景,耐人寻味,在问路过程中,诗人获得了别人的帮助,因此心中也有阵阵暖意,于是用诗歌记之。
什么是清明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传统的具有悲情色彩的民族大节。
此节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二月底三月初)。
春分后十五天,斗柄指乙为清明。
这时太阳到达黄经十五度,天气清澈明朗即为清,万物欣欣向荣故为明,故此又称清明。
清明与寒食节期很近。
按周代规定,冬至后第105天为寒食节,而自然节气清明则在第二天或第三天。
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是,怀念先祖、上坟祭扫,春游踏青、插柳植树。
民间也称它为鬼节之一,其祭扫培土、插柳植树是春节上坟、中元祭祖、十月一送寒衣活动中所没有的。
通过清明怀念先人、感恩承志,能够产生家庭、社会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彰显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有利于全国团结统一、社会稳定。
2007年12月,清明节被国务院确定为法定节日之一,并从2008年开始放假一天,与临近双休日组成清明黄金周。
现在让我们一起追寻清明节几千年的发展演化过程和各种节俗。
相比于寒食、上巳和三月三等古老节日,清明成为节日是最晚的,到唐朝时它才成为国家大节。
但清明节把寒食、上巳和三月三的活动联系到一起,也像春节一样形成了一个清明活动系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翻译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593d0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3.png)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翻译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明的相关诗句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
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6aba02f3284ac850ad0242ca.png)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人小杜,
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
《清明》古诗注释及译文
![《清明》古诗注释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c4e931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5.png)
《清明》古诗注释及译文《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4月4日或5日或6日。
这个时候天气往往比较清爽明朗,不过在诗里主要是指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
- “时节”:时候的意思。
- “雨纷纷”:细雨连绵不断的样子。
- “路上”:在道路上。
- “行人”:出行的人,在这里指在外赶路的人。
- “欲断魂”:“欲”就是好像、几乎要的意思。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愁苦,就像灵魂要和身体分开了一样。
- “借问”:请问、打听。
- “酒家”:卖酒的店家。
- “何处有”:哪里有。
- “牧童”:放牧的小孩。
- “遥指”:远远地指着。
- “杏花村”:杏花盛开的村庄,这里可能是一个实际的村庄名,也可能是泛指杏花深处的村庄,那里有酒家。
译文:清明这个时候啊,细雨就像丝线一样,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你看那路上,有不少赶路的人呢,他们的样子看起来可愁苦啦,就像魂儿都快没了似的。
为啥呢?可能是清明这个时候容易让人思念故去的亲人,再加上这雨下得人心里头乱糟糟的。
这时候有个人就想啊,我得找个地方喝点酒,解解愁啊。
于是他就向一个小孩打听:“小娃娃呀,你知道哪里有卖酒的地方不?”这小孩啊,正放着牛呢,听到问话,就朝着远处指了指,说:“看呐,那杏花盛开的村子里就有酒家呢。
”这首《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这首诗那可老有名了,它就像是一幅生动的清明小画。
开头描绘出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景象,一下子就把那种阴沉沉、湿漉漉的氛围给烘托出来了。
然后写路上行人那种愁苦的状态,让人特别能感同身受。
最后通过行人问牧童酒家在哪,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情节,又给这画面增添了一点生动的趣味。
它不仅仅是在写清明的景象和一个简单的问路情节,更是在表达一种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就像那细雨一样,悄无声息地钻进人的心里。
而且啊,这诗里提到的杏花村,后来都成了一个特别有名的酒文化的象征了,很多地方都叫杏花村,都想沾沾这诗的光呢。
清明隹节雨纷纷诗词
![清明隹节雨纷纷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f135cb7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a.png)
清明隹节雨纷纷诗词《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衍生注释:1.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在公历4月4日 - 6日之间,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2. “纷纷”:形容春雨连绵不断的样子。
3. “欲断魂”:形容人在这种氛围下神情凄迷,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表达出哀伤愁苦的情绪。
4. “借问”:请问,礼貌性的询问。
5. “酒家”:酒店,卖酒的地方。
6.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这里指有酒家的地方。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描绘出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景象,奠定了一种哀伤的基调。
路上的行人因为思念逝去的亲人或者触景生情,而显得失魂落魄。
诗人巧妙地通过“借问酒家何处有”这一设问,将情绪进一步推进,他想要找个地方借酒消愁。
而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回答,又给画面增添了一种灵动和希望之感,仿佛在这哀愁之中又有了一丝慰藉。
短短二十八个字,就把清明的景象、人物的情绪以及一种寻找解脱的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介绍:杜牧(803 - 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扫墓,那天也是细雨蒙蒙的,就像杜牧诗里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一样。
周围的人都表情凝重,我突然就理解了什么叫“路上行人欲断魂”。
我跟朋友说:“这时候要是能有个地方喝杯酒就好了。
”朋友开玩笑说:“那你得找个牧童问问哪有酒家啊。
”那一刻,我真的深切感受到了杜牧这首诗所描绘的那种氛围,它就像一幅画卷,把清明的哀愁和人们的情绪都展现在眼前。
《途中寒食》原文: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一、衍生注释:1. “寒食”: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2. “暮春”:春季的末尾阶段。
杜牧《清明》原文及翻译
![杜牧《清明》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5f8625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3.png)
杜牧《清明》原文及翻译
杜牧《清明》原文及翻译
《清明》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
也许是三月,也许是四月,在江南。
雨像位喋喋不休的老者,把一些纷纷扬扬的语言,洒进山村的每一个角落。
乡间小路上,撑油纸伞的诗人,沉思的诗人,被几朵落花打醒。
披蓑戴笠的人们,在闲闷了一个冬季后,又满脚泥泞地开始了行色匆匆的耕耘。
他们忧郁的神情,是被这场潇潇不息的雨搅得无可奈何,还是担心又一季没有把握的收成呢?活着真的不易啊!望着渐渐模糊的'背影,诗人不觉轻轻喟叹。
远处的树荫下,避雨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响了柳笛。
断断续续的音符轻轻滴落在绿叶上,草丛中,宛如一些透明的、纯真的梦。
诗人连忙凑上去,慈爱地问:“孩子,这附近有酒家吗?”
少年抬起握着牧鞭的手,指向了前方。
黄昏中,村廓朦胧,一家茅屋上有一面小旗在风雨中悄悄摇曳:杏花村。
这时候,酒店的灯突然亮了,像爱人温柔的眼睛。
看着看着,诗人就有点醉了。
《清明》古诗的解释
![《清明》古诗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2f810c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1.png)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诗文解释】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清明【词语注释】
纷纷:形容多。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诗文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
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
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
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
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
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
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诗意及赏析
![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诗意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aafa2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d.png)
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诗意及赏析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诗意及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古诗】清明(1)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2),路上行人欲断魂(3)。
借问酒家何处有(4),牧童遥指杏花村(5)。
【解词】(1)清明。
节气名,一般在阳历每年四月五日左右。
此时,春回大地,天气清和明朗,所以称清明。
清明节是人们郊游和扫墓的传统日子。
(2)雨纷纷。
细雨蒙蒙。
(3)欲:要。
断魂:指心情愁苦,不愉快和不知所措的样子。
魂,指人的心情,精神。
(4)借问。
请问,打听。
(5)牧童;放牛的孩子。
杏花村:种满杏花的村庄,后来泛指产美酒的地方。
【释意】清明时节,细雨蒙蒙,郊外路上,踏青扫墓,游人如云。
独自旅行在外的诗人见景生情,一缕愁苦孤单之感油然而生,清明季节乍暖还寒的气候使诗人更增添了一丝凄凉。
想找个避雨、暖暖身子的地方就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店,顺着牧童的手势,远远望去,杏花深处,酒帘在望,诗人兴冲冲地走去。
这首诗写得清新明快,通俗易懂。
细细体味,这是一幅美丽的杏花春雨画图。
【讲故事】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每到每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同学们就打着红旗,抬着花圈,排着整齐的队伍到烈士陵园去扫墓。
那么,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呢?这扫墓的习俗又是从哪朝哪代传下来的呢?且听下面的故事便知。
宋朝著名画家张择端,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古人扫墓归来的景象。
您看,在城关大道上,新柳成行,杏花怒放。
柳林中尘土飞扬,有一队人马在飞奔,当中还抬着一乘扫墓归来的轿子,轿顶上插满了杨柳枝条和杂色野花。
那时,盛行着一种拾翠的风俗,年轻的姑娘们每逢清明节都要到郊外采集野花和新柳,有的戴在头上,佩在胸前,装饰在轿顶上,有手巧的便编成各种各样的花环花篮,带回家送人。
还有那些做小买卖的,挑着满担的花柳叫卖在大街深巷中。
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枝,这跟介子推的故事有关。
据说,春秋时代,晋国有个叫介子推的人,他跟随晋国王子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历尽艰辛,尝遍饥饿之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的深层次解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的深层次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c52c8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9.png)
《清明》(唐杜牧)的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答案: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杜牧《清明》古诗赏析
![杜牧《清明》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ad1af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6c.png)
杜牧《清明》古诗赏析杜牧《清明》古诗赏析《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下面是关于杜牧《清明》古诗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清明[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3、遥指:指向远处。
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
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鉴赏: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
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
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意思及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意思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e2f54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c.png)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全诗意思及赏析清明节,细雨纷纷扬扬,飘落于大地之上。
路上行人,脚步匆匆,神情黯然,仿佛魂魄也被这纷纷细雨打散。
杜牧独自一人,行走在这寂寥的街头,心中弥漫着浓厚的哀愁。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句开篇点题,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天气。
细雨纷纷,洒落在行人的脸上、身上,也洒落在诗人的心中。
这雨,似乎是天地间为人们的悲伤而洒落,给这个节日增添了一份哀怨与凄凉。
“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行人的心情。
他们个个神情凄迷、心烦意乱,仿佛是被这雨丝和悲伤所缠绕。
其中的“欲断魂”三个字,将行人内心的痛苦和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诗人杜牧此时此刻也置身于这凄凉的雨景中,他的心情也与之浑然一体。
他感叹时光的匆匆流逝,惋惜生命的无常。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想起了逝去的亲人和朋友,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思念和悲痛。
他渴望找到一个可以倾诉内心痛苦的地方,渴望找到一份慰藉和温暖。
诗人在迷茫中想到了借酒消愁。
于是,他向路边的牧童问道:“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手指远方的村庄,遥指那杏花深处的酒家。
诗人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他沿着牧童所指的方向,缓缓前行。
在那个小小的酒肆里,或许可以找到暂时的逃避和安慰。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最后一句给全诗增添了一抹亮色。
牧童的指引,仿佛是在黑暗中为诗人点亮了一盏明灯。
诗人的心情也在这一刻得到了一丝舒缓,他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小小的杏花村,成为了他心中的避风港,让他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了片刻的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描写,烘托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中的“断魂”二字,深刻地描绘了人们在这个特殊节日中的悲伤和思念。
而“借问酒家何处有”和“牧童遥指杏花村”两句,则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份希望和温暖,让人感受到了在痛苦和悲伤中仍然存在着一丝美好与安慰。
清明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清明古诗的意思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57a36da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2.png)
清明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古代诗人常以清明为题,借此表达
对生活、时光流逝的感慨。
清明古诗多多少少都带有离情别绪、怀旧忧愁之意,带有深沉的人生哲理。
以下是一些清明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1.《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
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雨天景象,行人们在雨中
行走,感到孤寂和忧愁。
诗人问及酒家的位置,以求安慰,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给予方向。
2.《清明雨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
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此诗与前一首《清明》类似,描绘了清明时节的雨
天景象,行人们在雨中行走,感到孤寂和忧愁。
诗人求问酒家所在,牧童指示方向,予以希望。
3.《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
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这首诗表达了清明时节的阴雨天气,行人们在雨中
行走,感到痛苦和无助。
诗人问及酒家所在,牧童指着杏花村,指明方向,给人希望与指引。
总的来说,清明古诗描绘了古人在清明时节的思绪和感慨,在忧郁中体现出对生活的珍惜与憧憬,具有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文学价值。
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是谁?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翻译及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是谁?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761da16edb6f1aff001ff2.png)
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是谁?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翻译及赏析千古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清明》。
七绝·《清明》作者:杜牧(唐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纷纷:形容多。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诗】: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赏析】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附件列表:。
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
![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0f17c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3.png)
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古诗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言】《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翻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清明古诗全译注释
![清明古诗全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633b02e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18.png)
清明古诗全译注释
清明,古诗中常被提及的一个节气,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和
大地的回春。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关于清明的诗歌,其中不乏经典之作,这些诗句描绘了古人对清明的感慨和思考。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首脍炙人口的清明古诗,并进行全文翻译和注释。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及注释:
在清明这个时节,雨水纷飞,
路上行人几近绝望。
问候哪家酒店开门?
牧童远远指向杏花村邻。
清明时节,春雨绵绵,路途泥泞难行,行人心神彷徨不定。
向别人问路,寻找可以歇息之处,牧童向着杏花村指去,杏花盛开,村落宁静美丽。
《清明》
清明时节人约黄昏后,
路上行人聊复何如,
道边杨柳垂垂丝,
唯有清风知我心。
译文及注释:
清明时节夕阳西下,
路上行人互相交谈,
路边的杨柳低垂垂缺生丝绸,
只有清风了解我的心情。
清明时节接近傍晚,行人相约一起停留。
道路旁的杨柳垂下细细的嫩丝,唯有清风聆听我的心声。
以上是关于清明的两首古诗的翻译和注释,这些古诗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古人对清明节的独特感慨和思考,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希望通过这些诗歌的分享,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清明这一特殊的节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古诗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言】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翻译】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
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
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
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
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
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
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
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
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
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
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
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
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
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
《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
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
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
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
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
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
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
“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