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黄曲霉毒素影响因子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研究进展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研究进展

摘要: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本文就黄曲霉毒素的特性、产生、预防和检测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对畜牧业生产降低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特性;畜牧业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真菌属的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一类带有香豆素和双呋喃环的毒性代谢产物。

谷物中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感染花生、棉籽、坚果、小麦、玉米等产生。

对于饲料来说,主要产生于发霉的玉米中。

1黄曲霉毒素理化特性1.1毒性大。

黄曲霉菌的毒性远高于氰化物、坤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

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和M1。

其中以B1较普遍且毒性最大,M1主要存在于生鲜乳中。

1.2危害大。

黄曲霉毒素能够降低畜禽采食量,影响生长速度和生产能力。

1.3耐高、低温。

黄曲霉菌具有耐热性,裂解温度为280℃,能够在沸水中存活,因此,应用煮沸方式不能去除黄曲霉菌。

同时,被黄曲霉污染的玉米,能够在较低的温度、湿度和较短时间内污染其他玉米。

1.4亲和力低。

黄曲霉菌及其毒素在水中溶解度较低,能够溶解于氯仿和甲醇中,但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及乙烷。

2黄曲霉毒素的产生黄曲霉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真菌,黄曲霉菌及黄曲霉毒素分布广泛;对于畜牧养殖业,黄曲霉菌及毒素最大的来源就是玉米饲料中。

3饲料黄曲霉毒素的预防3.1物理降解法:利用热处理、射线、超声波等方法,对黄曲霉毒素进行降解。

王守经等[1](2015)利用不同剂量的高能电子束和γ射线进行辐照处理,研究了2种射线对不同状态下黄曲霉毒素B1的辐射降解效果和对小麦面粉粉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处理,能够降解不同状态下的黄曲霉毒素B1,辐照剂量越大,降解率越高,黄曲霉毒素B1浓度越高,辐射降解率越低。

3.2化学降解法:利用强酸、强碱、氧化剂、还原剂、氯化剂等,对黄曲霉毒素进行降解。

山长坡[2](2013)研究,利用臭氧、二氧化氯及微波辅助碱法来降解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结果表明,臭氧、二氧化氯及微波辅助碱法都能有效降低黄曲霉毒素,从而提高花生的食用安全性,综合考虑简单性、可操作性、环保性、成本等,臭氧处理是花生最佳脱毒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1602022年1月上 第01期 总第373期学术研究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黄曲霉毒素(Afl atoxin, AFT)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以黄曲霉素B1(Afl atoxin B1, AFB1)最为多见[1],能够造成肝脏、肾脏、胃肠道等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2]。

AFB1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WHO)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 IARC)列为Ⅰ类致癌物[3]。

近年来,黄曲霉毒素因其较强的毒性效应及其对人畜健康的强烈危害性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1.黄曲霉毒素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AFT 是一种主要由曲霉属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产物[4],其基本结构为1个二呋喃环和1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组成(见图1),是一类化学结构相类似的二呋喃香豆素衍生物[5],耐高温、强酸,极难分解[6]。

目前已发现黄曲霉素B 1、B 2、G 1、G 2、M 1、M 2等20余种异构体[7]。

它们的区别在于,经紫外线照射后,B 族发蓝紫色荧光,G 族发绿色荧光,其中B 1最为常见,且毒性最强[5]。

由细胞色素P450 1A2(CYP1A2)作用产生的AFM1是AFB 1的主要羟基化代谢产物,AFB 1微溶于水,不溶于非极性溶剂,可溶于极性有机溶剂,且稳定性较强、耐热[8]。

2.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效应2.1 黄曲霉毒素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黄曲霉毒素和其进入机体后形成的复合物能够抑制细胞中DNA、RNA 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从而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和遗传物质的复制[9]。

Zhao 等[10]研究发现AFB 1可以使L02细胞的DNA 甲基化,并在miRNA 的调控下诱导细胞恶性转化从而引发癌症。

2.2 致癌、致畸、致突变性AFT 具有致癌性,AFB1慢性暴露会造成肝脏、肾脏和胃等器官的损伤并引发癌变[8],并且AFT 诱发的癌变往往与突变相关[11]。

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能够避 免 毒素 的重 新产 生等优 势.
关 键词 : 黄 曲 霉毒素 ( AF T);脱毒 ;生物 防 治技 术
中图分类号 : S 8 1 6 .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7 9 8 ( 2 0 1 3 ) 0 5 — 0 0 6 3 — 0 7
们 关 注. 传 统常 用的理 化 脱毒 法存在 着破 坏饲 料 营养成 分 、 对 动物 体造 成毒 害 、 脱毒 效 应不 高、 成本
昂贵 、 给环 境 带来二 次 污染等 问题 . 相 对而 言 , 生物技 术脱毒 法 主要是 通过破 坏 、 修饰 或吸 附真 菌毒
素, 从 而达 到减 少或 消 除毒素 的 目的 , 具 有 高度 的专 一性 、 对 饲料 和 环 境 无 污 染、 不 造成 营养损 失、
1 黄 曲霉 毒 素 理 化 特 性
AF T 目前 已分 离鉴定 出 1 2种包 括 B , B 。 , G , G , M , M , P , Q, H , GM , B 和 毒醇 . AF T 的基 本 结构
为二 呋 喃环 和香 豆素. AF B 是 二氢 呋 喃氧 杂 萘邻 酮 的 衍 生物 , 即含 有一 个 双 呋 喃环 和一 个 氧 杂萘 邻 酮 ( 香 豆素) , 前者 为基本 毒 性结构 , 后 者与 致癌 有关 .最 常见 四种 黄 曲霉 毒 素为 AF B 、AF B 。 、 AF G 、 AF G ( 结构
2 0 1 3年 1 O月
黄 曲霉 毒 素 脱 毒 方法 研 究进 展
佘 婷 婷
( 广 东第 二师 范学 院 生物 系 ,广东 广 州 5 1 0 3 0 3 )
摘要 : 黄 曲霉毒 素( Af l a t o x i n , AF T) 是 一种 毒性 极 强的剧 毒 物 质. 黄 曲霉毒 素 污 染的 问题 已是 食 品卫 生工作 中的 一个世 界 性 的 重要 课题 , 2 O世 纪 6 O年 代 以 来黄 曲霉 毒 素 的防 治与 脱毒 备 受人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其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其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其脱毒方法研究进展乔宏兴;姜亚乐;王永芬;史洪涛;边传周【摘要】论文综述了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免疫功能、生长发育、繁殖机能的危害及产生的致畸致癌作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对全球农业经济影响,并介绍了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进行脱毒的方法和措施,旨在为降解黄曲霉毒素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aflatoxins on animal immune function,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productiveperformance,teratogenesis,human health and global agricultural economy were summarized.The detoxification measures by 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s were also introduced for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7(038)001【总页数】5页(P89-93)【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危害;降解途径;动物【作者】乔宏兴;姜亚乐;王永芬;史洪涛;边传周【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9.871960年,英国突然出现一种不明原因死亡的疾病造成10万只火鸡发病和死亡,被称为“火鸡X病”,后来当地鸭子也出现该病情,科学家经调查发现病原是来自于被一种真菌毒素污染的花生饼,这种毒素被命名为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

黄曲霉毒素B1的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B1的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og ns . r a im
K e r s a ao i ;s r t n;d g a a in; i lgc l eo i c t n y wo d :f tx n B1 o p i l o e dt r o b oo ia tx f a i d i o
黄曲霉毒素( ft i ,r ) A a x sA t 主要是由黄曲霉菌 l on ( s riuf w ) A e ls a 和寄生曲霉菌( a si s 等多 p g l l A p r i u) at c 种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 J无色、 嗅、 , 无 无味 ,
h ma e lh a d lmisi o d a e b if n ̄o c d.Thede eo me to il gc ld txfc to n r - u n h at n i t n f o r re y i du e l v l p n fb oo ia eo i a in i e i c n e r sr v e d sg i c n y.Afa o i smo tyr mo e y s r to n e r d to o c o e ty a si e iwe i n f a t i l l tx n B1i s e v d b o p i n a d d g a ai n frmir — l
3 .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 司, 山东 烟 台 250 ) 620
摘 要: 简要介绍 了黄曲霉毒素的分子结构、 理化性质、 对人体健康的危 害及黄曲霉毒素 B 在食品 , 中的限量标准。重点阐述 了近几年黄 曲霉毒素 B 生物脱毒方面的进展 , 中微 生物主要通过吸 附 其 和 降 解两 方面 去除黄 曲霉毒 素 B 。 关键词 : 黄曲霉毒素 B ; 附作 用; 吸 降解作用; 生物脱毒 中图分 类号 :S20 6 T 1. 文献 标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7— 5 1 2 1 ) 1 09— 3 A 10 76 (0 1 0 —03 0

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生物技术进展 2023 年 第 13 卷 第 6 期 853 ~ 862Current Biotechnology ISSN 2095‑2341进展评述Reviews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李雨薇 , 吕家硕 , 于一凡 , 刘晓晖 , 刘成珍 *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摘 要:黄曲霉毒素是由多种曲霉属真菌产生的强致癌物,在多种恶劣环境中有极高的稳定性,该毒素分布广泛,与人类和动物接触可能性较大,因此也被认为是人类和动物最重要的饮食风险因素之一。

此外,在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过程中仍有可能会产生其他有毒物质,加之某些降解技术可能会破坏营养物质的结构,从而降低产品质量。

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给全球卫生体系和食品工业造成了巨大负担。

尽管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仍未能找出一种比较完美的方法解决黄曲霉毒素的污染问题,因此寻求一种高效安全的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成为当代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综述了黄曲霉毒素的致毒机理、常用的降解方法及其优缺点,系统总结了生物法和新型纳米材料在黄曲霉毒素降解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使用生物技术手段和新型纳米材料降解黄曲霉毒素有着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和高效性,因而未来可将黄曲霉毒素新型降解方法的研究聚焦于此,期望为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开发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方法提供助力。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致毒机理;降解方法;生物安全DOI :10.19586/j.2095­2341.2023.0096中图分类号:Q949.32,TS205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gress in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LI Yuwei , LYU Jiashuo , YU Yifan , LIU Xiaohui , LIU Chengzhe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 Qingdao University , Shandong Qingdao 266071, ChinaAbstract :Aflatoxins (AFTs ) are potent carcinogens produced by multiple strains of the Aspergillus genus , which show extremely high stability in different harsh environments , so it is also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etary risk factor for hu­mans and animals. Furthermore , other toxic materials may also be generated in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of AFTs , and the degra­dation methods might destroy the structure of nutrients , and then decrease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ultimately. The contaminationof aflatoxins places a huge burden on global health systems and the food industry.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ways to degrade afla­toxins , there is still no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flatoxins pollution perfectly , so searching for a technology which can eradi­cate aflatoxins effectively and safely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for contemporary researchers. In this article , we summarized the mechanism of aflatoxin toxicity and reviewed several methods of AFTs degradation. We also summari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echniques , in which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using biological methods and nanomaterials to remove AFTs was recaptitulated systematically. At present , the use of biotechnological means and nanomaterials to degrade aflatoxins has com­mendable biosafety and efficiency , so the generation of new degradation techniques in the future might revolve around this. There­fore ,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support researchers to develop new degradation methods of AFTs.Key words :aflatoxin ; toxicity mechanism ; degradation method ; biosecurity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AFTs ,相对分子质量312~346 kD )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集蜂曲霉以及某些曲霉亚种等多种真菌所产生的一类无色无味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可诱导发生致癌、致毒和致畸形作用[1]。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

菌丝体提 取 物 I 1- 能 够 降 解 花 生 油 中 的 黄 曲 % *# 3 霉毒 素 & 这 种 活 性 物 质 的 解 毒 作 用 效 率 高 ! 温度 " % # % 水分以及时间等对其解毒 H" $ &$ * N# +. M 降 解 过 程 是 酶 促 反 应& 考 虑 到 酶 反应的效应表 明 ! 促反应必须在水的 存 在 下 发 生 反 应 ! 该研究小组选 择了谷壳培养法将 解 毒 酶 固 定 化 ! 从而解决了酶制 剂在含水量低的环境下难以作用的难题 & 上述 ! 种 真菌的解毒作用源于细胞内提取物 ! 一般情况下 ! 微 生物胞内物质产量 极 低 ! 且由于操作过程需要破碎 真菌细胞或菌丝 体 ! 程 序 繁 琐! 容 易 破 坏 酶 的 活 性! 因此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 " 细菌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 中国 农 业 大 学 动 物 营 养 学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对细菌 ! " " + 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的 资 助 下 ! 生物降解黄曲霉毒 素 及 其 降 解 机 理 进 行 了 研 究 ! 并 取得很大进展 & 首先是创建了香豆素培养基初步筛选微生物的 方法 ! 利用香豆素 与 黄 曲 霉 毒 素 化 学 结 构 上 的 相 似 性! 假设能够降解 香 豆 素 的 菌 有 可 能 降 解 黄 曲 霉 毒 素 & 该方法 可 以 减 少 操 作 人 员 与 黄 曲 霉 毒 素 的 接 触! 操作过程安全 ! 准 确 性 高! 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
计 成 赵丽红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 " " # ' ( 摘 要 黄曲霉毒素的强毒性和强致癌性严重威胁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 每年给食品工业 饲料工业和畜牧 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物理和化学方法去除黄曲霉毒素存在种种应用缺 陷 目前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成为 安全 高效且环保的解毒方法而备受关注 本文就国 内 外 黄 曲 霉 毒 素 生 物 降 解 的 研 究 作 一 综 述 同时对生物降解 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生物降解 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 *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其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其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1 黄 曲霉 毒 素 的 结 构 、 理化 性 质 及 代 谢
1 . 1 黄 曲霉毒 素种 类
黄 曲霉毒 素 为 白色 结 晶 物 质 , 由二 呋 喃 环 和香 豆素 构成 L 3 ] , 分 为三类 , 即在 3 6 5 n m 紫 外 光 照射 下 呈蓝 色荧 光 的为 黄 曲霉 B类 , 发 绿 色荧 光 为 G 类 , 而 M 类 是从 牛 奶 中分 离 获得 的, 显 示 蓝 紫 色 荧 光| 4 ] 。AF B 1是 二 氢 呋 喃 氧 杂 萘 邻 酮 的 衍 生 物 , 二
M 1。
a c i d a v e r a n t i n -  ̄ 奥弗尼红素- -  ̄ v e r s i c o n a l h e mi a c e t a l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7 — 0 8 基金项 目: 河 南省 科 技 攻 关 项 目( 1 4 2 1 0 2 3 1 0 0 3 4 ) ; 河 南 省 高 等 学 校 青 年 骨 干教 师 资 助 计 划 项 目( 2 0 1 4 G G J S - 1 2 4 ) ; 河 南牧 业 经济 学 院科 技 创 新 团队 项 目( HuAHE 2 0 0 5 O O 1 ) ; 河 南 省 自然科 学基 金 面上 项 目( 1 6 2 3 0 0 4 1 0 1 2 8 ) 作者简介 : 乔 宏兴 ( 1 9 7 6 一 ) , 男, 河 南 长 垣人 , 副教授 , 博 士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益 生 茵发 酵 中 药研 究 。 *通 讯作 者
要 由黄 凸霉和 寄生 曲霉等 在适宜 条 件下 分 泌 的代谢 酸稳 定 , 在 中性 溶液 中较稳 定 , 在强 酸性 溶 液 中稍 有 物质 , 具有 强毒 性和 高致癌 性 , 也 是食 源 性 的二 级真 分解 , 在p H 9 ~1 0强碱 溶液 中能迅 速分 解并 生成几

黄曲霉毒素生物学去除方法的研究

黄曲霉毒素生物学去除方法的研究

黄曲霉毒素生物学去除方法的研究一、内容综述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具有强致癌性和致畸性。

由于其广泛存在于食品和饲料中,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开发有效的黄曲霉毒素生物学去除方法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近年来的黄曲霉毒素生物学去除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1.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和危害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一类具有高度毒性和致癌性的代谢产物,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

这些真菌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土壤、植物和坚果等食品物料中,为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食品链中,黄曲霉毒素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尤其是玉米、小麦、大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花生、核桃等坚果和油料作物。

饲料、油脂和乳制品等也可能成为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途径。

人类通过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可能出现中毒、肝脏损伤、癌症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不容忽视。

B族黄曲霉毒素(如BBG1和G的毒性最强,致突变、致癌风险也最高。

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慢性中毒,表现为肝脏损伤、纤维化、肝硬化等,严重时还可导致肝癌。

儿童由于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对黄曲霉毒素的耐受能力较低,因此更容易受到侵害。

2. 黄曲霉毒素生物去除方法的重要性黄曲霉毒素(AFB)是一种由特定真菌产生的生物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这类毒素存在于众多食物及饲料中,如花生、大米、玉米等,使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AFB具有很强的致癌性,长期摄入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隐患。

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虽然有效,但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同时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

开发高效、环保、安全的生物去除方法迫在眉睫。

生物去除方法利用微生物、植物或酶等生物活性成分,通过降解、吸附或中和等方式,从食品或饲料中去除AFB。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及检测方法研究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及检测方法研究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及检测方法研究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如温度、湿度、土壤条件等都满足了黄曲霉菌生长的基本需求,因此黄曲霉菌在玉米中的污染情况十分严重。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其中黄曲霉毒素B1是最常见,也是最具致癌性的一种。

黄曲霉毒素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会导致肝脏疾病、免疫抑制、生殖问题等多种健康问题。

及早发现和准确检测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生物检测和化学检测两种。

生物检测方法是通过利用黄曲霉菌的生命活动反应来检测黄曲霉毒素的存在。

最常见的生物检测方法有:黄曲霉菌孢子检测、免疫学检测和生物传感器检测等。

黄曲霉菌孢子检测是通过分离土壤或粮食样品中的黄曲霉菌孢子来判断样品中的黄曲霉菌是否存在,但该方法操作繁琐,且无法准确确定黄曲霉菌毒素的含量。

免疫学检测是利用抗体与黄曲霉毒素结合来实现检测的,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层析技术(ICA),这些方法简便快速,但灵敏度和准确性有一定限制。

生物传感器检测是一种新兴的检测方法,利用微生物或细胞作为传感器来检测黄曲霉毒素,具有操作简单、响应快速的特点,但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化学检测方法是通过分离和检测黄曲霉菌毒素的化学性质来进行检测。

常用的化学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质谱法(MS)等。

这些方法具有准确度高、灵敏度好的特点,可以测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和种类,但需要专业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操作相对复杂。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是一个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检测和控制。

目前,化学检测方法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但生物检测方法的快速性和便捷性也有一定优势。

未来应该进一步完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技术,结合生物检测和化学检测的优势,提高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效果,确保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aflatoxin B1 detection and detoxification methods
SUN Tong-zheng, WANG Na, T1AN Jun, YANG Kun-lo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Key words: aflatoxin B1 ; detection method ; detoxification method
黄曲霉菌(Aspe丁gillus flauvs)是一种世界范围常 见的许多重要农作物以及动物的共同致病菌。黄曲 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AFB1)是 目前发现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天然化合物之一[1]。 黄曲霉菌能够感染许多重要的农作物,例如,花生、玉
孙统政等: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
791
图2黄曲霉毒素B1的生物转移途径 Fig.2 Biotransformation pathways of aflatoxin B1
AFB1污染的食物对人体免疫系统影响的数据很 少。冈比亚儿童唾液中sIgA水平降低,可能是由于 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水平较高[14]。在对64位 加纳人的研究中, 发现 AFB1 暴露可能导致淋巴细 胞亚群的主要成分T细胞和B细胞减少,与低水平 的AFB1白蛋白加合物相比,高水平的AFB1白蛋白 加合物能显著降低CD8+细胞毒性T细胞中穿孔素 和颗粒酶a水平[15]。在AFB1水平高的受试者中, 这些免疫参数的改变可能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受损, 从而降低宿主对感染的抵抗力。
米、棉花等,均可对收获前后的农作物进行污染,给世 界各地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联合 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约有25%的谷物被真菌毒素污 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黄曲霉毒素,给农业造成了巨 大经济损失[2]。中国同样是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重灾 区,多个省份储存的玉米和花生中都检测到了黄曲霉 毒素的污染[3-4],此外,在多个抽样的酱油以及水产饲 料等加工产品中都检出AFB1 [5-6] o由于黄曲霉毒素 B1具有较稳定的理化性质,很难被降解,一旦污染的 饲料被禽畜食用,AFB1将在动物体内经羟基化代谢 形成和AFB1毒性和致癌性基本相似的衍生物 AFM1,一部分的AFB1的衍生物会随尿液和乳汁排 出,而很大一部分会出现在奶制品和肉制品中。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报告进展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报告进展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进展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是由真菌属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产生的一类带有香豆素和双呋喃环的毒性代产物。

已经鉴定的黄曲霉毒素有20多种,常见的主要有AFB1, AFB2, AFG1和AFG2(构造见图1),在污染的农产品和食物中最常见的是AFB1。

另外,AFB1的代产物黄曲霉毒素M1也是人们关注较多的一类黄曲霉毒素,但黄曲霉毒素M1通常存在于动物组织和体液中〔如牛奶和尿液〕。

图1 四种黄曲霉毒素的构造式1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黄曲霉毒素易溶于乙腈、甲醇、氯仿、二甲基亚砜有机溶剂,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和正己烷等[1]。

黄曲霉毒素在酸性条件下比拟稳定,在碱性条件下,可以破坏黄曲霉毒素的酯环,生成易溶于水的香豆素盐而失去毒性。

黄曲霉毒素对热稳定,在100℃下,20h也不被破坏,只有在268℃以上的高温下才裂解,故一般的烹调过程对黄曲霉毒素没有任何影响[2]。

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花生、玉米、小麦、大米等农产品中,尤其是在开展中地区,在高热高湿环境下由于贮存方式不当,这些农产品容易累积黄曲霉毒素。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1993年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I类致癌物,其中AFB1是被公认的到目前为止致癌力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在体主要分布在肝脏,人体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容易患肝癌[3]。

最短在24周就可以出现肝脏坏死、癌变、结肠癌、胃癌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同时,黄曲霉毒素对其他多种组织器官也能造成严重损害,如肾脏,黄曲霉毒素的致癌、致畸、致细胞突变作用己被证实[4]。

AF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三聚氰胺的416倍。

此外,黄曲霉毒素的致癌力是二甲基业硝胺的70倍,苯并芘〔BHC〕的10000倍[5-6]。

3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每年世界上约有25%的食物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特别是花生、坚果、香料和谷物更易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及检测方法研究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及检测方法研究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及检测方法研究玉米是全世界广泛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它被用于人类饮食、动物饲料以及工业原料等多个方面。

然而,玉米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引发黄曲霉毒素产生,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为确保食品安全,需要对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监控和检测。

黄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植物等环境中。

它可以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下快速生长,很容易引起玉米等粮食和饲料作物的感染。

当玉米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其中的黄曲霉毒素就可能产生。

黄曲霉毒素分为B族和G族两个主要类型,其中B族黄曲霉毒素是最常见的,也是对人体和动物健康危害最大的。

B族黄曲霉毒素有4种主要类型,即B1、B2、G1和G2,它们的毒性和稳定性各不相同。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对人体和动物都有较大的危害。

对于人类,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会引起肝毒性和免疫毒性,导致肝脏损伤和癌症等疾病。

对于家禽、家畜等动物,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影响生长发育和免疫力,降低产量和质量。

目前,国内外对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

化学方法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液相质谱仪等仪器对黄曲霉毒素进行分离和检测。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定量,但它对操作者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同时可能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

生物学方法是利用抗体和生物传感器等技术对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这种方法具有快速、便捷和成本较低等特点,但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需要进一步改进。

总之,玉米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是一项严峻的问题,需要加强监控和管理。

不同的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未来可以通过不断研究和改进,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和销售中,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与安全。

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文摘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杨丰利,汤蕾妍,何宝祥3(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5)中图分类号:S85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5235(2006)05-0233-03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AF T)是一类结构相似的衍生物的总称。

目前已发现的AF T及其衍生物有20多种,除了AF T B1、B2、G1、G2是天然产生的毒素外,其余的都为它们的衍生物。

在上述4种天然毒素中,以B1的毒性最强,在食品和动物饲料的AF T检测中,一般以B1作为主要检测指标。

黄曲霉是粮食和饲料中最常见的真菌,其中以花生、玉米污染的最为严重,AF T污染粮食的防治原则是以防为主,污染严重的粮食和饲料,应该废弃,对于轻度污染的粮食和饲料,则必须认真地进行脱毒处理。

1 AF T的常规脱毒方法1.1 物理去毒法1.1.1 挑选法。

针对AF T主要集中在霉败和破损的粮食颗粒中的特点,将其从粮食中挑出,减少毒素含量。

适合于被AF T污染的颗粒状饲料的处理。

1.1.2 暴晒法。

此法适用于秸秆饲料的去毒。

先将发霉饲料置于阳光下晒干,然后进行通风抖松,以除去霉菌芽胞,达到去毒的目的。

1.1.3 加热法。

AF T虽然对热稳定,但在高温下也能部分分解。

如将含有7000μg/kg AF T 的潮湿花生粉在120℃、0.103MPa高压处理4 h,其含量可下降到340μg/kg。

1.1.4 加工法。

针对玉米和稻谷中的AF T大部分都集中在其胚部、皮层以及糊粉层的特点,可采用机械脱皮、脱胚等方法将其去除。

通常在稻谷加工后,原糙米中60%~80%的AF T 有将留存在米糠中。

3通讯作者:hebaox@ 1.1.5 吸附法。

水合铝硅酸钠钙、沸石、膨润土、活性碳等可以吸附饲料中大部分的霉菌毒素,甚至接近不含霉菌毒素饲料的水平。

在畜禽饲粮中添加015%~1%水合铝硅酸钠钙即可消除或减轻AF T对畜禽的不利影响[1]。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及检测方法研究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及检测方法研究

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及检测方法研究引言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之一,也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改进,农作物遭受到了更多的病虫害侵袭,导致产量下降和质量下降。

黄曲霉是玉米中常见的霉菌之一,它能够产生一种被称为黄曲霉毒素的有毒物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研究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及其检测方法显得非常重要。

一、黄曲霉毒素的产生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菌产生,它是一种霉菌中毒素。

黄曲霉主要生长在潮湿热乎的环境中,包括玉米和其他谷物中。

在玉米生长、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都可能受到黄曲霉的感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

这种毒素主要存在于玉米谷外壳及内部的灰分中,当玉米受到暴露于潮湿环境或者长时间贮存时,黄曲霉毒素就会大量产生。

黄曲霉毒素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黄曲霉素B1、黄曲霉素B2、黄曲霉素G1、黄曲霉素G2等。

这些毒素在一定条件下都对人体和动物的肝肾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害作用。

而且,这些毒素还是慢性毒素,因此即使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一段时间后也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二、黄曲霉毒素的危害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人们长期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会导致肝脏损害、中毒反应和肿瘤发生等。

尤其对于婴幼儿和老年人来说,更容易出现中毒症状。

2. 对动物健康的危害: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同样有很大危害。

经实验证明,动物长期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会导致生长缓慢、免疫功能下降以及中毒死亡等情况。

3. 对农产品质量和粮食安全的危害:黄曲霉毒素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粮食的安全。

含有黄曲霉毒素的玉米不仅影响了玉米的外观和风味,更严重的是影响了玉米中的营养成分和品质。

研究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及其检测方法成了当务之急。

三、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目前,对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生物学法、化学物理法和免疫学法等。

1. 生物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鼠、鸭、鸡等动物的反应来判断玉米中是否含有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研究报告

黄曲霉毒素研究报告

黄曲霉毒素研究报告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一种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和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毒素,在农产品和食品中常见。

它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估为一种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该研究旨在调查黄曲霉毒素在农产品和食品中的含量,并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研究采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和食品样品,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分析,依据国际标准确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研究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在样品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贮存条件不佳、呈现霉变或受到昆虫和真菌侵害的农产品中含量较高。

其中,一些地区的玉米、谷物和坚果样品中检测到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远超过国际食品安全标准限值。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人们长期摄入高含量的黄曲霉毒素可导致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

此外,黄曲霉毒素还可能引发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和易感染。

为保护人民健康,减少黄曲霉毒素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研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农产品和食品的监测和检测,确保符合国家和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2. 提高农产品的贮存条件和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管理水平,以减少霉变和黄曲霉毒素的生成。

3.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黄曲霉毒素的认知和食品安全意识。

4. 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法规和监管措施,加强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综上所述,黄曲霉毒素在农产品和食品中的含量普遍存在,并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通过采取有效的监测、控制和教育措施,可以降低黄曲霉毒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保障人民健康。

几种降解玉米中黄曲霉毒素方法的比较

几种降解玉米中黄曲霉毒素方法的比较
4种不 同处理方法均对黄 曲霉毒素具有 降解效果 , 其 中霉立解 的效 果最好 。霉 立解是枯草 芽孢杆 菌 AN S B 0 6 0的 发酵液 千燥后制成 的黄 曲霉毒 素生物降解剂 , 具有较 强的分解 黄 曲霉毒 素 B l 的能 力, 可使 玉米粉 样品 中的黄 曲
霉毒素 B 的初始 浓度 为从 3 5 6 . 6 6/  ̄ g / k g降至 1 6 . 8 3 ̄ g / k g , 降解率 高达 9 5 . 3 。 关键词 : 玉米 ; 柠檬 酸 ; 二 氧化 氯 ; 霉立解 ; 黄曲霉毒 素 B 分 解酶 ; 黄 曲霉毒 素 ; 降解率
me t h o d i s u r g e n t l y r e q u i r e d f o r d e g r a d i n g a f l a t o x i n . Th e d e g r a d i n g e f f e c t s o f f o u r t r e a t me n t s i n c l u d i n g c i t r i c a c i d , c h l o r i n e d i o x —
t o x i n s we r e e f f e c t i v e l y d e g r a d e d b y t h e a b o v e f o u r t r e a t me n t s , i n wh i c h t h e e f f e c t o f M L1 wa s t h e b e s t . ML J wa s a a f l a t o x i n b i o —
A I NT R A C T: Af l a t o x i n s a r e t h e s e c o n d a r y me t a b o l i t e s ma i n l y p r o d u c e d b y As p e r g i l l u s f l a v u s a n d As p e r g i l l u s p a r a s i t i c u s wi t h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赵春霞;王轶;吕育财;程薇;郭鹏;崔宗均【摘要】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s parasiticus)等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是饲料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近年来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成为研究热点,对黄曲霉毒素的特性、脱毒方式尤其是生物降解及其机理和降解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55)020【总页数】5页(P5172-5176)【关键词】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微生物;脱毒方式【作者】赵春霞;王轶;吕育财;程薇;郭鹏;崔宗均【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6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最早发现于1960年,当时在英国,大量火鸡因喂食发霉的花生饼粕而死亡,1961年科学家从花生饼粕中培养分离出一种霉菌,经鉴定其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后来证实是该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导致了火鸡突发性死亡[1]。

自此,科学家们开始了对黄曲霉毒素的深入研究。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真菌产生的一类高毒性的次生代谢物[2]。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1级致癌物质。

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谷物与饲料原料中。

畜禽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会引发疾病,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毒素仍然具有高致癌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1年第 2期
粮 食 与 油 脂
3 9
玉米 黄 曲霉 毒 素 影 响 因子及 脱 毒 技术 研 究进 展
杨 椰 ( 南大 学食 品科 学学 院 , 重庆 西
401 0 7 5)
摘 要 : 文主要 针 对 玉 米黄 曲霉毒 素 污 染程度 和 贮 藏特 性 , 响采 收前 玉米 中黄 曲霉 毒 素 污染 该 影 因素 , 绍 降低 或 去 除玉米黄 曲霉毒 素技 术 。 介 关键 词 : 玉米 ; 曲霉 毒素 ; 黄 脱毒
亚硝胺大 7 5倍。在物种 间及 同 差 异 很 明 显 。 以分 子 生 物 学 研 究
和有关 黄曲霉毒素 急性中毒事件流 行病学为基础 , 运
用 外 推 法 推 测 黄 曲 霉 毒 素对 人 的 L 5值 可 能 为 5 / Do mg k 。 虽 然 , 曲 霉 毒 素 分 布 很 广 , 黄 曲 霉 毒 素 急 g 黄 但
在胚部 生出地毯状 或絮状菌落 , 为黄色后变 为黄绿 初 色, 最后变 成棕绿色 。在 玉米被 曲霉污染前进 行有效 预防控制是 阻止玉米被 黄曲霉毒素 污染必要措施 , 玉
米 一 旦 被 曲 霉 污 染 并 产 生 黄 曲霉 毒 素 后 , 必 须 经 有 就
性 中 毒事 件却 很 少见 , 担 心是 黄 曲 霉毒 素慢 性 中 更
I p tf c o nd de o i c to fa a o i n c r m ac a t r a t x f a i n 0 f t x nsi o n i l
YAN G Ye
( olg f o dS in e S uh et ies y Ch n qn 0 7 5 C ia) C l e o c c , o tw s Unv ri , o g ig 0 1 , hn e oF e t 4
1 . 2黄曲霉毒 素毒理 学性质 天然产 生黄 曲霉 毒素 主要 以五种 常 见形式 污染 食 品, 即黄 曲霉 毒素 BlG 、 2 G 、 ; 中, 、 B 、 2 MI 其 以黄 曲
霉 毒 素 B 最 为 常 见 , 是 毒 性 最 强 。 黄 曲 霉 毒 素 也 B 毒 性 是 氰 化 钾 1 倍 , 发 人 类 肝 癌 能 力 比二 甲 基 1 0 诱
效 加工处 理将其脱 毒后才能使用 。 l 曲霉毒素理化性质与毒理学性质 黄
I . 曲 霉毒 素理 化 性 质 I黄 黄 曲霉 毒 素 为 晶 体 物 质 , 溶 于 氯 仿 、 醇 和 二 易 甲 甲基 亚 砜 等 中 等 极 性 溶 剂 , 溶 于 水 , 度 范 围 为 能 浓 1  ̄2 / 在 紫 外 光 照 射 下 产 生 荧 光 。 黄 曲 霉 毒 0 0mgL,
毒, 即抑制免疫活性和肝硬化。 2影响玉米种植、 贮藏、nr  ̄ -等过程中黄曲霉毒素变化因素 j
21影 响 玉 米种 植 过 程 中黄 曲霉 毒 素 变化 因素 . 在 玉 米 种 植 过 程 中影 响 黄 曲 霉 污 染 玉 米 主 要 因 素 有 : 旱 高 温 、 虫 病 害 、 米 品种 、 米 籽 粒 破 损 干 昆 玉 玉
m az . i e Ke y wor :C m ;a ao ns e o i c to d O l f t xi ;d t x f a i n i
中 图分类 号 : S 0 . T 2 1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8 9 7 ( 0 ) 2 o 3 — 0 10 — 5 8 2 1 O 一 09 4 1
素 失 去产 生荧 光 性 质 。
玉米 ( e y 亦 称 玉 蜀 黍 、 谷 、 米 、 子 , Za ma s L) 包 苞 棒 系 一 年 生 禾 本 科 草 本 植 物 , 产 于 美 洲 , 是 全 世 界 原 也 总产量最高粮食作物 。 在 玉米 质 量 指 标 中 , 菌 毒 素 一 直 是 重 点 控 制 对 霉 象 。霉 菌 毒 素对 人 类 、 物 和 植 物 具 有 巨大 潜 在 威 胁 , 动 随 着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和 对 自然 资源 开 发 利 用 , 菌 毒 素 霉 产 生 危 害 性 越 来 越 大 ;当 霉 菌 处 于 低 温 、 燥 或 与 其 干 它 霉 菌 竞 争 环 境 时 会 产 生 霉 菌 毒 素 。在 自然 界 , 曲 黄 霉 生 长 要 求 不 高 , 有 氧 条 件 下 , 生 和 玉 米 是 其 良 在 花 好 繁 殖 宿 主 , 可 能 与 其 富 含 微 量 元 素 锌 及 能 刺 激 黄 这 曲 霉 繁 殖 生 长 因 子 有 关 … 。 以 曲 霉 为 例 , 米 染 病 后 玉
A bs r t t ac :Th r i l il f c r a l t xi s i o nd s o a e c r c e i tc f po l t o e a t c e w l o us ou f a o n n t m a t r g ha a t r s i s o lu i n,a d n
a f c he p e a ve ta a o n c nt m i a i n o a z n t a t r ,a op e h e u to r fe tt r h r s f t xi o a n to fm i e i he f c o s nd pr os d t e r d c i n o l rm o a fa aox n n m a z n fe tvet c n og o pr vi e r f r nc o hes f r d to f e v lo f t i s i ie a d e f ci e h ol y t o d e e e e f rt a ep o uc in o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