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 结缔组织疾病 风湿性疾病 总结 重点 笔记
内科风湿免疫系统知识点小总结
内科风湿免疫系统知识点小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遗传、环境因素、雌激素(所以题目中性别很重要)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活动患者大多数有全身症状。
约90%患者有发热,尤以低、中度热为常见2.皮疹:以鼻梁和双颧颊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最具特征性。
3.浆膜炎:50% 以上患者在急性期出现多发性浆膜炎,包括双侧中小量胸腔积液,中小量心包积液4.关节表现:关节痛出现在指、腕、膝关节,伴红肿者少见。
常有对称性多关节疼痛、肿胀,可恢复的非侵蚀性关节半脱位,X线多无关节骨破坏5.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髙血压,甚至肾衰竭6.心包炎:可为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或渗出性心包炎,但心包填塞少见7.心内膜炎:可出疣状心内膜炎(Libman-Sack心内膜炎)8.心肌损害和冠脉受累9.肺部表现:胸腔积液、肺间质纤维化等10.神经系统:狼疮脑病11.消化系统:食欲减退等12.血液系统① 血红蛋白下降(贫血常见)、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常见。
血小板减少与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抗磷脂抗体及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有关。
少数患者有脾大13.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可出现在SLE活动期,表现为动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自发性流产、血小板减少。
辅助诊断:抗核抗体(ANA):几乎所有,但是特异性低抗dsDNA抗体:标记抗体,与活动性相关抗Sm抗体:诊断的标记抗体,特异性99% (是诊断SLE特异性最高的自身抗体),但敏感性低,不能提示活动性抗RNP抗体:与雷诺现象和肌炎相关SLE的标记性抗体包括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rRNP抗体。
补充一个病理知识点:SLE的特征性改变:SLE受损苏木紫小体/洋葱皮样病变。
诊断标准(至少满足四项)1.颊部红斑2.盘状红斑3.光过敏4.口腔溃疡(一般无痛性)5.关节炎6.浆膜炎7.肾脏病变8.神经病变9.血液学疾病10.免疫学异常11.抗核抗体----具体内容一定要回归到内科课本820页治疗: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重型SLE的首选药物可在活动期+免疫抑制剂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具有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自身抗体(抗SSA/SSB抗体)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内科学复习资料整理之风湿免疫篇
第一章类风湿关节炎1.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2.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主要有环境因素(细菌、支原体和病毒感染)、遗传易感性、免疫紊乱3.RA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和血管炎,滑膜炎是关节表现的基础,血管炎是关节外表现的基础。
主要表现为:①衬里细胞层增厚:滑膜细胞由原来的1~3层增生到5~10层或更多;②间质层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以淋巴细胞为主,并以T细胞为主;③微血管的新生;④滑膜细胞表面抗原激活;⑤血管翳的形成及软骨和骨组织的破坏4.临床表现:(1)关节:①晨僵:早晨起床后关节及其周围僵硬感,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者意义较大。
这是因为关节间隙有大量积液,白天通过活动可以逐渐缓解;②关节痛与压痛:是最早的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为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其次是足趾、膝、踝、肘、肩等关节;③关节肿:多因关节腔内积液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引起,病程较长者可因滑膜慢性炎症后的肥厚而引起肿胀;④关节畸形:见于较晚期患者,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纽扣花样”表现;⑤特殊关节:颈椎、肩、髋关节、颞颌关节;⑥关节功能障碍(2)关节外表现:①类风湿结节:可见于20%~30%,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大小不一,结节直径由数毫米至数厘米,质硬、无压痛,对称性分布,其存在提示有本病活动;②类风湿血管炎:眼受累多为巩膜炎;③肺:男性多于女性,有时可为首发症状。
肺间质病变最常见、结节样改变、Caplan综合征、胸膜炎、肺动脉高压;④心脏受累:心包炎最常见;⑤胃肠道:上腹不适、胃痛、恶心、纳差、甚至黑粪,多与服用抗风湿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关;⑥肾:本病血管炎很少累及肾;⑦神经系统:正中神经在腕关节处受压可出现腕管综合征,表现为手指不能弯曲,中间两根手指灼热的刺痛;脊髓受压表现为渐起的双手感觉异常和力量的减弱,腱反射多亢进,病理反射阳性;⑧血液系统:RA患者的贫血一般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本病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贫血可因病变本身或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而造成胃肠道长期少量出血;Felty综合征是指RA患者伴有脾大、中性粒细胞减少,有时甚至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⑨干燥综合征:口干、眼干5.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1)血象:有轻至中度贫血,活动期血小板可增高。
风湿免疫疾病考试重点总结
风湿免疫疾病考试重点总结目录风湿性疾病概论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疾病概论一、分类及范畴1.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简称结缔组织病,属自身免疫病。
本组疾病多因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而引起组织器官的损伤,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是其最大的特点,组织病理上多有血管炎改变。
病变累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及预后因累及系统的不同而有相互重叠和差异。
属于本组疾病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系统性硬化病(SSc)>>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血管炎2.脊柱关节病本组疾病的特点为:①附着点炎;②脊柱逐渐强直;③HLA-B27的强相关性。
包括强直性脊柱炎(AS)、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炎症性肠病性关节炎等。
3.退行性变骨关节炎:因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而造成关节功能的障碍,见于负重关节,如膝、髋关节。
4.与代谢和内分泌相关的风湿病:痛风性关节炎、假性痛风、马方综合征、免疫缺陷病等。
5.和感染相关的关节炎:如肠道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链球菌感染后的风湿热等。
6.肿瘤相关的风湿病:原发性如滑膜瘤、滑膜肉瘤等;继发性如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等。
7.神经血管疾病:神经性关节病、压迫性神经病变如周围神经受压、神经根受压等、雷诺病等。
8.骨与软骨病变:骨质疏松、骨软化、肥大性骨关节病、弥漫性原发性骨肥厚、骨炎等。
9.非关节性风湿病:关节周围病变、椎间盘病变、特发性腰痛、其他疼痛综合征如精神性风湿病等。
10.其他:如周期性风湿病、间歇性关节积液、药物相关的风湿综合征、慢性活动肝炎等。
二、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血清特异性自身抗体病名ANA谱抗磷脂抗体ANCA 抗角蛋白抗体谱SLE 抗dsDN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少见抗组蛋白抗体狼疮抗凝物抗Sm抗体梅毒血清试验反应假阳性PSS 抗SSA抗体抗SS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少见抗SSB抗体MCTD 抗RNP抗体(高滴度)DM/PM 抗合成酶(Jo-1,PL-7,PL-12)抗体抗SRP抗体三、常见关节炎的关节特点(一)类风湿关节炎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特征是对称性多关节炎,以双手、腕、肘、膝、踝和足关节的疼痛、肿胀及晨僵最常见。
内科学の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习题
第八篇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第二章类风湿关节炎【学习要点】1.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2.熟习类风湿关节的病理改变。
3.掌握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重点、难点剖析】一、病因:病因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因子,遗传有一定关系。
二、发病机制:不明抗原进入人体后激活T,B 细胞及补体系统,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如lL1-2、TNF-α、1-6、lL-8等)及免疫球蛋白(如类风湿因子等抗体)造成关节出现炎症反应和破坏。
CD4+T 淋巴细胞在RA 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滑膜细胞的异常凋亡使RA滑膜炎的免疫反应得以继续。
三、病理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改变是滑膜炎。
1.急性期:表现为渗出性和细胞浸润性、滑膜下层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细胞间隙增大,间质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2.慢性期:滑膜肥厚,形成绒毛样突起,突向关节腔内或侵入到软骨、软骨下骨质,滑膜下淋巴细胞浸润,其中大部分为CD4+T淋巴细胞。
3.血管炎是RA 的另一病理改变,可发生于关节外任何组织。
累及中小动脉和静脉管壁,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素沉着,内膜有增生,导致血管腔的狭窄或堵塞。
类风湿结节是血管炎的一种表现,常见于关节伸侧受压部位。
结节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组织。
周围上皮样细胞浸润,排列成环状,外被以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间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四、临床表现(一)关节表现1.晨僵观察RA活动指标之一2.关节痛,出现最早的症状。
最常见部位为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
其次为趾、踝、肘、肩等大关节。
呈对称性,持续性,时轻时重,伴压痛,皮肤褐色色素沉着。
3.对称性关节肿胀。
1.晚期关节脾形。
2.特殊表现:①颈椎关节受累出现颈痛、活动受限。
②肩髋关节痛、肿胀、活动受限。
③1/4患者颞颌关节受累,讲话,咀嚼时疼痛加重,张口受限。
总之,RA主要是累及小关节,尤其是手关节,呈对称性,多关节,慢性病程,反复发样。
(二)关节外表现1.类风湿结节。
2.类风湿血管炎。
结缔组织病考点总结
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概述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是慢性、进行性、侵蚀性疾病,如未适当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可引起手等其他部位的残疾。
本病呈全球性分布,是造成人类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RA的患病率略低于0.5%~1%的世界平均水平,为0.32%~0.36%。
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男女之比为1:3。
病因与发病机制RA是遗传易感因素、环境因素及免疫系统失调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一种抗原驱动、T淋巴细胞介导及与遗传相关的自身免疫病。
1.环境因素目前认为某些细菌、支原体和病毒感染通过某些途径影响RA的发病和病情进展。
2.遗传易感性 RA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家系调查发现RA先症者的一级亲属发生RA的概率为11%。
许多国家和地区研究发现HLA-DR4单倍型与RA的发病相关。
3.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功能紊乱被认为是RA的主要发病机制,是以活化的CD4+T淋巴细胞和MHC-II 型阳性的抗原递呈细胞浸润关节滑膜为特点。
活化的CD4+T淋巴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导致相应的关节炎症状。
病理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急性期滑膜表现为渗出性和细胞浸润性;慢性期,滑膜肥厚,形成绒毛样突起,突向关节腔内或侵入到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称为血管翳,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是导致关节破坏、畸形、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
滑膜下层有大量淋巴细胞,呈弥漫状分布或聚集成结节状,另外尚出现新生血管和大量被激活的纤维母样细胞以及随后形成的纤维组织。
血管炎可发生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外的任何组织,累及中、小动脉和(或)静脉,管壁有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素沉着,内膜有增生,导致血管腔的狹窄或堵塞。
类风湿结节是血管炎的一种表现,常见于关节伸侧受压部位的皮下组织,也可发生于任何内脏器官。
临床表现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80%发生于35~50岁。
内科护理学——风湿性疾病重点、考点整理
内科护理学——风湿性疾病重点、考点整理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肾功能衰竭、感染。
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应进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忌食芹菜、无花果、蘑菇、烟薰、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药物是糖皮质激素。
4、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体检应重点观察和检查皮肤黏膜情况。
5、SLE脏器损害,最多见的是肾脏损害。
6、几乎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均有肾组织病理变化,但有临床表现者仅为75%。
7、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最具特征性的皮肤损害为颊部蝶形红斑;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尿毒症。
8、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症状在急性期指关节炎性肿大而附近肌肉萎缩,使关节呈梭形如梭状指,疾病后期则出现关节畸形。
9、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表现最早出现的是晨僵;其较特异的皮肤表现是类风湿结节。
10、风湿病是指病变累及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一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关节疼痛。
11、疼痛是关节受累的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12、晨僵是判断滑膜关节炎症活动的客观指标,持续时间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有关。
13、狼疮小体是由于细胞核受抗体作用变性为嗜酸性团块,为诊断SLE的特征性依据肿胀、活动功能障碍,病程缓慢,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部分病人可发生脏器功能损害,甚至功能衰竭。
14、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侵犯周围关节,以慢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炎性病变为主要特征。
15、就自身抗体对SLE的诊断价值:ANA可作为SLE的筛选指标,抗Sm抗体是SLE特异性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既是SLE特异性抗体,也是反映病情活动性的抗体。
16、重型SLE常用的治疗手段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等。
风湿免疫科知识点总结
风湿免疫科知识点总结一、风湿免疫科概述风湿免疫科是内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风湿性疾病是一组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这些疾病都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国内外风湿病学科和诊疗技术在不断进步,为风湿免疫科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风湿病的发病机制1. 免疫系统异常:风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到免疫系统的异常。
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一种防御机制,能够识别和清除异物和损伤细胞。
在风湿病患者中,免疫系统会异常激活,导致炎症反应的不断发生,最终导致关节和其他器官的损害。
2. 遗传因素:风湿病的发病也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史阳性的患者更容易罹患风湿病。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风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
比如,吸烟、过度劳累、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可能诱发风湿病的发病。
三、风湿病的分类风湿病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可以分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这些疾病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特点,即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
四、风湿病的临床表现风湿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变形、关节活动受限、发热、疲劳、肌肉疼痛等。
除了关节症状外,风湿病还可能涉及到皮肤、眼睛、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器官和系统。
五、风湿病的诊断1. 临床诊断:风湿病的临床诊断主要是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包括关节活动度、关节肿胀、皮肤病变、实验室指标(如rheumatoid factor、抗核抗体、C反应蛋白等)。
2.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受累关节的变化及骨骼损害情况,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类风湿因子检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水平来协助风湿病的诊断。
4. 免疫学检查:包括抗核抗体、dsDNA、SSA(Ro)抗体、SSB(La)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检查,对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知识:风湿热知识总结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知识:风湿热知识总结
风湿热是由咽部A族乙型溶血型链球菌感染后导致的全身结缔组织炎症,主要累及关节,心脏,皮肤和皮下组织。
今天帮助大家梳理-风湿热,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相关知识。
1.疾病的特点:自限性,反复发作。
心脏后遗症为主。
发病任何年龄,冬春阴雨季节,寒冷潮湿主要诱因。
2.临床表现:
A.前驱症状:典型症状出现前的1-6周,咽喉炎或者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
B.典型临床表现:累及大关节的关节炎(膝,踝,肘,腕,肩)红肿热痛,反复发作,无后遗症。
累及心脏瓣膜的心内膜炎,最后导致心脏瓣膜疾病。
环形红斑,皮下结节(活动性的标志之一)和舞蹈病。
3.实验室检查:
A.链球菌感染指标:咽试子试验;抗链球菌溶血素O 滴度超过1:400为阳性。
B.急性炎症反应指标:血沉(ESP)加快和C(CRP)反应蛋白增高。
4.疾病诊断:主要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来诊断,检查到链球菌感染的证据来确诊。
5.疾病的治疗原则:去除病因(原发病灶的治疗),抗风湿治疗(控制症状),并发症治疗,个体化方案治疗。
6.疾病治疗方法:
A.一般治疗:注意保暖防潮
B.抗生素治疗: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类。
C.抗风湿治疗:关节炎,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心脏损害,糖皮质激素;舞蹈病,丙戊酸,其次卡马西平。
7.预防: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卫生,室内通风;流行期间咽部感染积极控制。
考研西医:综合内科学复习笔记之风湿病
7月考研大纲下来后,很多小伙伴有了信心和方向,使得知识点较多的医学科目能够有所重点复习,这大大减少了可能遇到的弯路,下面考研分享“2020考研西医:综合内科学复习笔记之风湿病”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湿病(rheumatism)一、概述:1、风湿病概念: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
主要侵犯结缔组织,以形成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
2、好发部位、好发年龄、地区特点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
三、基本病理变化:(一)非特异性炎(二)肉芽肿性炎:1、变质渗出期:结缔组织纤维粘液样变性,胶原纤维肿胀。
继而肿胀的胶原纤维断裂、崩解成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少量浆液和炎症细胞(淋巴细胞、个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2、增生期(肉芽肿期):风湿性肉芽肿,即Aschoff小体(Aschoff body),近似梭形,中心部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有各种细胞成分:风湿细胞(Aschoff细胞):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大,呈卵圆形、空泡状。
染色质集中于核的中央,核的横切面状似枭眼;纵切面上,染色质状如毛虫。
少量淋巴细胞和个别中性粒细胞。
3、瘢痕期(愈合期):出现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并变为纤维细胞。
整个小体变为梭形小瘢痕。
四、各个器官的病变:(一)风湿性心脏病:1、风湿性心内膜炎:(1)好发部位:二尖瓣;(2)赘生物特点:多个,粟粒大小,灰白色,单行排列与瓣膜闭锁缘;镜下为白色血栓。
(3)结局及影响2、风湿性心肌炎:(1)部位:心肌间质;(2)病变特点:风湿小体形成;(3)结局及影响3、风湿性心包炎:(1)病变:心包积液;绒毛心;(2)结局及影响(二)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及病变特点;结局(三)皮肤病变1、渗出性病变:环形红斑2、增生性病变:皮下结节(四)风湿性动脉炎:累及脑动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小舞蹈症”以上是考研整理的“2020考研西医:综合内科学复习笔记之风湿病”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预祝大家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更多考研知识信息尽在考研医学频道!2020考研西医:生物学基础知识之血液循环(一)2020考研西医:生物学基础知识之血液循环(二)考研答题万能模板1.知道用什么原理作答,但不会写原理?第一种情况:考查辩证关系的,A和B的辩证关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复习笔记:风湿性疾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复习笔记:风湿性疾病一、风湿热――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诊断表现:关节炎、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舞蹈病(一)病因病理病因:链球菌咽部感染病理:以侵犯心脏、关节为主分期:变性渗出期增殖期――特征:风湿小体形成――风湿活动标志硬化期风湿性心脏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检查1、咽拭子培养:链球菌感染+2、血象:WBC↑,RBC沉降率↑3、透明质酸酶+4、活动期:C反应蛋白↑,血沉↑,血清糖蛋白、粘蛋白↑(三)治疗1、抗生素――首选青霉素2、抗风湿药物――首选非甾体类,常用乙酰水杨酸3、心脏炎――激素(常用泼尼松)4、舞蹈病――加镇静药二、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病理:滑膜炎――最基本病理改变血管炎――类风湿性结节(二)表现:晨僵;痛与压痛;关节肿;关节畸形(三)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改善关节炎症状的常用药(布洛芬,萘普生,吲哚美辛,舒林酸,阿西美辛,双氯芬酸)2、慢作用抗风湿药:首选甲氨蝶呤3、激素――用于有关节外症状或关节炎明显或急性发作者(四)中医辨治活动期:湿热痹阻――四妙就阴虚内热――丁氏清络饮寒热错杂――桂枝芍药知母汤缓解期: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肝肾亏损,邪痹筋骨――独活寄生汤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一)发病机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发病主要机制病理:炎症反应和血管异常受损器官的特征性改变:苏木紫小体;“洋葱皮样”病变(二)中医病机:病位在经络、血脉,与心脾肾密切相关(三)诊断:颧部红斑;盘状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非侵蚀性关节炎;浆膜炎;蛋白尿或细胞管型;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四)检查抗核抗体(ANA)――SLE阳性率最高的抗体抗Sm抗体――SLE特异性最高的抗体(五)治疗1、轻型:对症治疗2、重型:激素;细胞毒药(环磷酰胺);环孢素;丙球(六)中医治疗气营热盛――清瘟败毒饮阴虚内热――玉女煎合增液汤热郁积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泻白散瘀热痹阻――犀角地黄汤脾肾两虚――济生肾气丸气血两亏――八珍汤脑虚瘀热――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瘀热伤肝――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散神经系统疾病一、癫痫治疗: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首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失神发作――首选乙琥胺、丙戊酸钠;其次氯硝西泮单纯部分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儿童肌阵挛发作――首选丙戊酸钠,其次乙琥胺或氯硝西泮癫痫持续状态――首选地西泮二、急性脑血管疾病病因1、血管壁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硬化2、心脏病及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低血压、血压波动)3、血流成分改变及血流流变学异常(血液粘稠度↑,凝血异常) 脑栓塞最常发生在――大脑中动脉。
风湿内科知识点
风湿内科知识点什么是风湿内科?风湿内科是一门研究风湿性疾病的学科,主要涉及身体的关节、肌肉和骨骼等组织的疾病。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疼痛、炎症和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风湿性疾病的常见症状风湿性疾病的症状可以有很多种,但以下几种是最常见的:1.关节疼痛:关节疼痛是风湿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通常会感到关节疼痛、僵硬和肿胀,严重时可能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2.疲劳和乏力:风湿性疾病患者常常感到疲劳和乏力,即使在休息之后也难以恢复精力。
3.红肿和发热:风湿性疾病可以导致关节和周围组织的红肿和发热,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的。
4.运动障碍:风湿性疾病可能导致关节和肌肉的运动障碍,使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活动和运动。
风湿内科的常见疾病风湿内科涉及的疾病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风湿性疾病:1.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影响手、腕、膝和踝关节。
2.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和其他器官。
3.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脊柱和骨盆关节的炎症和僵硬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4.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是一种在儿童期发生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
风湿内科的治疗方法风湿内科的治疗方法多样,根据疾病类型和患者情况的不同,医生可能会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风湿内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2.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按摩和理疗等可以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3.草药治疗:某些草药被认为具有抗炎和镇痛的作用,可以辅助风湿内科的治疗。
4.手术治疗: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手术可能是必要的,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等。
预防风湿性疾病尽管风湿性疾病无法完全预防,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患病的风险: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的休息。
2.避免受凉: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和湿冷的环境中,尤其是关节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第一章总论
【风湿性疾病分类】风湿性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病理及临床特点可作以下分类:
风湿性疾病主要包括:
①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系统性硬化病(SSc)、多肌炎/皮肌炎(PM/DM);
②脊柱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AS)、Reiter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关节炎;
③退行性变如:骨性关节炎(OA);
④痛风、假性痛风;
⑤感染因子相关性如:反应性关节炎、风湿热;
⑥其他如纤维肌痛、周期性风湿、骨质疏松症等。
【实验室检查】
1.抗核抗体(ANA)谱ANA 包括抗双链(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谱。
抗dsDNA抗体多出现在活动期SLE,其特异性强。
2.类风湿因子(RF)见于RA、pSS、SLE、SSc等多种CTD,但亦出现于急性病毒性感染如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流行性感冒等,寄生虫感染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对血管炎病尤其是Wegener肉芽肿的诊断和其活动性有帮助。
4.抗磷脂抗体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梅毒血清试验反应假阳性等。
本抗体与血小板减少、动静脉血栓、习惯性自发性流产有关。
5.抗角蛋白抗体谱是一组不同于RF而对RA有较高特异性的自身抗体。
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AKA)的靶抗原为细胞骨架的基质蛋白,即聚角蛋白微丝蛋白,其抗体AFA与APF、AKA均可以出现在RA的早期。
【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改变病情抗风湿药。
另有些辅助治疗可应用于某些病况。
一、非甾体抗炎药(NSAID)
二、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是许多结缔组织病的一线药物但非根治药物。
第二章类风湿关节炎
【病因】
一、感染因子尚无被证实有导致本病的直接感染因子,但一些病毒、支原体、细菌都可能通过某些途径影响RA的发病和病情进展。
二、遗传倾向除HLA—DR外,DQ以及HLA以外的基因如T细胞受体基因、TNF基因、性别基因、球蛋白基因亦被证明与RA的发病、发展有很大关系,总的说RA是一个多基因的疾病。
【发病机制】 RA滑膜组织有大量CD4+T细胞浸润,其产生的细胞因子IL一2、IFN一7也增多,所以认为CD4+T细胞在RA发病中起重要和主要作用。
【临床表现】在成人任何年龄都可发病,80%发病于35~50岁,然而60岁以上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30岁以下者。
女性患者约3倍于男性。
最常以缓慢而隐匿的方式起病,在出现明显关节症状前有数周的低热,乏力、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等症状,以后逐渐出现典型关节症状。
一、关节表现:
(一)晨僵病变的关节在夜间或静止不动后出现较长时间(至少l小时)的僵硬,如胶粘着样的感觉。
出现在95%以上的患者。
晨僵持续时间和关节炎症的程度呈正比,它常被作为观察本病活动指标之一。
(二)痛与压痛关节痛往往是最早的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为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
多呈对称性、持续性,但时轻时重。
疼痛的关节往往伴有压痛。
受累关节的皮肤出现褐色色素沉着。
(三)关节肿常见的部位为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膝等关节,亦多呈对称性。
(四)关节畸形天鹅颈样畸形等。
关节周围肌肉的萎缩、痉挛则使畸形更为加重。
二、关节外表现
(一)类风湿结节是本病较特异的皮肤表现,出现在20%~30%的患者,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前臂伸面、肘鹰嘴突附近、枕、跟腱等处。
其大小不一,结节直径由数毫米至数厘米、质硬、无压痛、对称性分布。
它的存在表示本病的活动。
(二)类风湿血管炎
(八)血液系统本病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贫血因病变本身所致或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造成胃肠道长期少量出血所致。
Felty综合征是指类风湿关节炎者伴有脾大、中性粒细胞减少,有的甚至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一、自身抗体
(一)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自身抗体,可分为IgM型RF、IgG型RF和IgA型RF。
在常规临床工作中测得的为IgM型RF,它见于约70%的患者血清,其数量与本病的活动性和严重性呈比例。
但RF也出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慢性
肺结核、寄生虫病、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甚至在5%的正常人也可以出现低度的RF。
因此RF阳性者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方能诊断本病。
(二)抗角蛋白抗体谱有抗核周因子(APF)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
二、关节x线检查本项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关节病变的分期、监测病变的演变均很重要,临床应用最多的是手指及腕关节的X线片。
【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药物性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和糖皮质激素等。
(一)非淄体抗炎药(NSAID)具镇痛消肿作用。
是改善关节炎症状的常用药,但不能控制病情,必须与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同服。
这类药借其抑制环氧酶(COX)的作用,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
(二)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
1.甲氨蝶呤(MTX)
2.柳氮磺吡啶
5.金制剂
7.雷公藤总苷
8.硫唑嘌呤抑制细胞的合成和功能。
9.环孢素
(三)糖皮质激素本药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使关节炎症状得到迅速而明显的缓解,改善关节功能。
第三章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症状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大量不同的自身抗体。
以女性多见,尤其是20~40岁的育龄女性。
【病因】
一、遗传
易感基因经多年研究已证明SLE易感性与多个基因相关。
有HLA一Ⅲ类的C2或C4的缺损,HLA一Ⅱ类的DR2、DR3频率异常。
二、环境因素
1.阳光紫外线使皮肤上皮细胞出现凋亡,新抗原暴露而成为自身抗原。
2.药物、微生物病原体等。
三、雌激素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在更年期前阶段为9:1。
儿童及老人为3:1。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活动期患者大多数有全身症状。
约90%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各种热型的发热,尤以低、中度热为常见,此外尚可有疲倦、乏力、体重下降等。
二、皮肤粘膜80%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皮疹,包括颊部呈蝶形的红斑、丘疹,盘状红斑,指掌部或甲周红斑,指端缺血,面部及躯干皮疹。
其中以颊部蝶形红斑最具特征性。
三、浆膜炎
四、肌肉骨骼关节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出现在指、腕、膝关节,伴红肿者少见。
五、肾几乎所有患者的肾组织有病理变化。
但有临床表现者仅约75%,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肾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
六、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以出现在SLE的活动期。
其临床表现为动脉和(或)静脉的血栓形成,习惯性自发性流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不止一次出现抗磷脂抗体。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一、抗核抗体谱
1.抗核抗体(ANA)是筛选结缔组织病的主要试验。
见于几乎所有的SLE患者。
2.抗dsDNA抗体诊断SLE的标记抗体之一。
多出现在SLE的活动期,抗dsDNA抗体的量与活动性密切相关。
3.抗Sm抗体:诊断SLE的标记抗体之一。
特异性达99%,但敏感性仅25%。
它不代表疾病活动性。
二、补体目前常用的有总补体、C3、C4的检测。
补体低下,尤其是C3下降是表示SLE活动的指标之一。
【治疗】
一、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一般选用泼尼松、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只有鞘内注射时用地塞米松。
二、免疫抑制剂活动程度较严重的SLE,应给予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后者常用的是环磷酰胺(CTX)或硫唑嘌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