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_制度起源理论(黄少安)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导师介绍:黄少安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导师介绍:黄少安黄少安男,1962年生湖南。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产权研究所和经济研究院(中心)创始人。
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产权理论和中国产权制度改革、制度经济学以及农村经济。
公开发表的论文1. 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2. 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新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3. 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对1949—1978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4. 对英国谷物法变革的重新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5.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6. 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7. 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变革及政府在变革进程中的角色,《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8. 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经济制度变革的解释,《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9.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多维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11期;10. 四元主体联合创新中国铁路体制,《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11. 从家庭承包制的土地经营权到股份合作制“准土地股权”,《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12. 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研究报告,《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13. 也谈国有股权的管理范围,《经济研究》1993年第11期;14. 论所有制深层结构改革与产权企业制度创新,《经济研究》1990年第3期;15. 悬赏广告的法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16. 两主体情形下合作剩余的分享,《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
17. 交易成本对易货经济的影响,《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18. 非正规制度、消费模式和代际交叠模型——东方文化信念中居民消费特征的理论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杨芳()摘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在学者们对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下,制度变迁理论获得了较大发展,并对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利机会,从而提供变革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节约某些交易成本,人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当环境改变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关键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制度变迁的含义及其动力对制度变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论述。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否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在生产关系基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由此,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革命性质的制度变迁,而变革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所引致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改革性质的制度变迁。
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制度变迁,包含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意义。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把制度变迁的意义等同于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的理解。
V W拉坦(1978)认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是“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是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
但这一系列变化须以成本—收益的法则加以权衡而决定其发生的可能,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其成本,这些变化就会被终止。
诺斯在诠释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时更加表达这一含义,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行为,这一获利行为可以通过政府引入法律、政策和命令的强制性方式进行,也可以由个人或团体为追求获利机会自发性或自愿合作方式倡导和组织。
一言以蔽之,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行为人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的追求。
制度变迁的动力与主体
---------------------------------------------------------------最新资料推荐------------------------------------------------------制度变迁的动力与主体制度变迁的动力与主体关于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指新制度(或新的制度结构)的产生,并否定(替代)、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的制度结构)的过程[1]。
制度变迁作为一种制度动态过程的考察,它涉及制度变迁的动力和主体问题。
任何制度,不论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一般而言,非正式制度并不是人类理性的直接对象,而是个人有限理性行为的意外社会结果,而正式制度则表现为人类集体理性的直接对象和产物,它是人类理性作用的有意识的社会结果。
制度变迁的主体 [2]一般必然的表现为,在正式制度建构过程中有意识地理性参与、并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有意施加影响的行动主体。
因此,制度变迁的主体可以是政府、阶级、利益集团、企业或组织,也可以是自愿聚集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团体,也可以是个人。
与有意识的制度变迁相反,无意识制度演化论将制度变迁的过程看作一个主体无意识参与的自发演化过程。
因此,在无意识演化中,并不存在制度变迁的主体,该过程中不论个人行为怎样作用和影响制度变迁,只要他们没有在意识上1 / 15指向特定的制度结果,那么他们就只是制度变迁的客体,而非主体。
制度变迁的主体一旦形成,他们就会根据既有的信息和行为目标,主动积极地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
这一有意识参与制度变迁的过程大致如下:对现有制度做出评价形成认知和把握时机确立制度变迁目标选择制度变迁方式制定变迁方案实施变迁调整完善目标制度确立并巩固新的制度结构。
由于制度变迁过程的复杂性和结构性特征,制度变迁主体的参与同样需要特定的程序和分工。
制度变迁的动力,主要是对考察导致制度变迁的因果原理的物理学类比。
制度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框架
际上就是一个以交易成本为依据的 、评价和选择 产权 制度 的标准 。
3 .制 度 变迁 理 论 。如 果 说 制 度 比较 与 选择 理 论是 静 态 比较 与选 择 理论 ,那 么 ,制 度变 迁理 论 实 际上 就是 对制 度 的 动态 比较 与选 择 的理论 。 不 管什 么样 的 变迁 理论 ,无 非是 从不 同角 度 、用
用、 改进提供前提和基础 ;反过来 ,直接生产上 的科技应用又对科技具有决定和推动作用。创新 不是 随意发 生 的 ,而是 具 有 明显 的演 进 轨道 特 征
或时 问继起 性 。创 新 的演 进 以技 术 、知 识 、人 才 的积 累为前 提 ,创新 的 方 向选 择 又具 有 环境适 应
的起 点 。因而 消费 同样 既是 创 新 的 目的 ,也 是其
1 制 度起 源理 论 。该 理 论 探索 的是制 度 为 .
源泉。对创新所需要的条件 .马克思强调经济制
度 、政治制度 、文化制度的制约与决定作用 ,而 且关 注 国家创新 政 策 和创新 战略 的重 要 作用 。马 克思分析 了金融与信用制度对创新 的支持作用 , 认为 金融 与信 用制 度促 进 股 份公 司形 成 ,使 技术 创新的规模条件得 以满足 ;金融机构对技术项 目
产权 的起源 、最 初 的 私有 制 的起 源 ,也可 以考察
的筛选和风险管理 ,降低 了技术 创新 的不确定
性; 证券市场克服资本积聚的有限性 ,便于企业 筹集长期资金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2 .创 新 的过 程
既有制度下新的制度如何产生 ,等等。制度是有 意识构建的还是 自然演化生成 的,这也是制度起
“ 怎样”就是研究制度变迁 的方式 ,例如 , 是渐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
制度变迁的动力与主体关于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指新制度(或新的制度结构)的产生,并否定(替代)、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的制度结构)的过程[1]。
制度变迁作为一种制度动态过程的考察,它涉及制度变迁的动力和主体问题。
任何制度,不论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一般而言,非正式制度并不是人类理性的直接对象,而是个人有限理性行为的意外社会结果,而正式制度则表现为人类集体理性的直接对象和产物,它是人类理性作用的有意识的社会结果。
制度变迁的“主体”[2]一般必然的表现为,在正式制度建构过程中有意识地理性参与、并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有意施加影响的行动主体。
因此,制度变迁的主体可以是政府、阶级、利益集团、企业或组织,也可以是自愿聚集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团体,也可以是个人。
与有意识的制度变迁相反,无意识制度演化论将制度变迁的过程看作一个主体无意识参与的自发演化过程。
因此,在无意识演化中,并不存在制度变迁的主体,该过程中不论个人行为怎样作用和影响制度变迁,只要他们没有在意识上指向特定的制度结果,那么他们就只是制度变迁的客体,而非主体。
制度变迁的主体一旦形成,他们就会根据既有的信息和行为目标,主动积极地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
这一有意识参与制度变迁的过程大致如下:对现有制度做出评价→形成认知和把握时机→确立制度变迁目标→选择制度变迁方式→制定变迁方案→实施变迁→调整完善目标制度→确立并巩固新的制度结构。
由于制度变迁过程的复杂性和结构性特征,制度变迁主体的参与同样需要特定的程序和分工。
制度变迁的动力,主要是对考察导致制度变迁的因果原理的物理学类比。
如果将制度变迁的现象视为结果,那么任何导致制度变迁的因素都可以视为制度变迁的动力。
黄少安(2004)主张从内外两种作用力来解释制度变迁动力的问题。
他指出制度变迁的内动力是指由特定制度对应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内在矛盾作为动力源;而制度变迁的外动力则是指变迁主体从事变迁的直接动机和意图。
第04章 制度起源理论(黄少安主编的教材)
• (2)安德森和黑尔的扩展模型 )
成本和收益
边际成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边际收益 QE 界定和实施行为
图 4-2 排他性行为的均衡数量
• • • • •
4、诺思等关于产权起源的理论 、 诺思,1981,《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资源稀缺程度的提高是产权界定的前提。 亨利·勒帕日的例子 5、考特和尤伦的思想实验:从自然状态到市民社 、考特和尤伦的思想实验: 会
一、制度起源的含义
• 1、制度从无到有,也就是从没有任何制度到有制 度。 • 2、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起源,即已经存在 大量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 背景下,新制度的创立和起源。 • 3、一项已经存在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
二、制度体系的层次性
• 1、含义:大的框架性制度下衍生的小的具体化的 制度,母制度体系下扩展的子制度。 • 2、理解制度体系的层次性对理解制度起源的意义
种植的谷物 A B 总和 50 150 200 表 4-3 自然状态 偷得的谷物 被偷的谷物 40 10 50 -10 -40 -50 实际消费的谷物 80 120 200
资料来源: 考特和尤伦: 《法和经济学》 张军等译,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第 133 页。
复习题
• 1、制度起源问题可以从哪三个层次进行理解? • 2、简述制度的层次性与制度起源之间的关系。 • 3、产权、国家、货币等这些基本制度是怎样起源的?你如 何理解? • 4、马克思的制度起源说有什么特点? • 5、列举出现实生活中与“囚徒困境”类似的现象,并提出 解决方案。 • 6、“交易费用说”认为制度是如何起源的?你怎么看待这 种观点? • 7、总结“公地悲剧”的概念,并提出一套解决此悲剧的制 度方案。 • 8、比较马克思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与演 化经济学在制度起源理论上的异同。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新制度经济学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
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单选BBBCDCB简答题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生的费用。
包括1、设立、维持和改变一个体制中的正式与非正式政治组织的费用;2、政体运行的费用。
)制度交易费用:略资产专用型: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
它与沉入成本概念有关。
”二、单选CBACCBA简答1、康芒斯对交易的论述有哪些内容?把交易作为比较严格的经济范畴建立起来并做了明确界定和分类的是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
他认为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交易,他定义了交易的内涵,分析了交易活动的具体类型和形式。
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单位。
交易不是“交货”意义上的“物品的交换”,而是以财产权利为对象,是人与人之间对自然物的权利的出让和取得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本身含有“冲突、依存和秩序”三项原则,实质上是人类交易关系的三个基本特征。
交易的类型:买卖的交易,即法律上平等和自由的人们之间自愿的买卖关系。
管理的交易,是一种以财富的生产为目的的交易。
限额的交易,也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在限额的交易里,上级是一个集体的上级。
2、决定交易费用的因素威廉姆森的分析威廉姆森是从资源的“转移”在有形的意义上发生的角度来理解交易的,这种转移意义上的交易既发生在市场间,也发生在企业内。
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
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2003/10/26 经济学【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004【原刊页号】37~49【标题】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标题注释】本文是“现代产权经济学与中国产权制度变革”这一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该课题得到了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会的资助。
同时也是国家教育部“九五”重大项目“诸城中小企业改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黄少安【作者简介】黄少安,1962年生,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中国和其他一些转型国家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事实,提出并验证了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新的理论假说:(1 )同一轨迹上制度变迁的边际收益先递增后递减,其变化轨迹呈倒“U”型曲线;(2)政府行政力量推动市场化改革在一定时期内是可行的,有效的;(3 )制度变迁中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转换主要取决于制度变迁对各自利益的影响,也受制于其他因素。
【关键词】制度变迁/新制度经济学/市场化改革【正文】近年来,以科斯、诺思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倍受重视,许多学者以它作为工具分析、解释中国的制度变革,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丰富的制度变迁事实确实为制度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充实的理论素材,不过,仅仅满足于用既有的理论解释现实是不够的,需要以现实考察为基础进行理论上的创新。
基于主要对中国制度变迁经验的总结,本文将提出并论证三个关于制度变迁的新假说。
一、“同一轨迹上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益先增后减”假说(注:作者在前一时期的观察和研究中,提出了“同一轨迹上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益递减假说”。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发现边际收益是先递增后递减。
因此对假说做了修正。
)(一)理论假说的阐述1.定义我们观察到许多制度变迁都具有这样的一个特征:开始变革时往往很难,阻力很大,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也要冒很大风险——这也是一种可能性成本,改革的效益不一定明显;但一旦突破瓶颈后便效益大增,短期内效益提高很快,具有明显的制度变革效益。
论产权制度与公司治理
论产权制度与公司治理【摘要】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为依据,从产权制度的内涵与功能动身,以产权制度—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为脉络,通过成立产权与公司治理机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系统论证了产权制度与公司治理效率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公司治理的改革提供了理论试探。
【关键词】产权制度;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效率产权制度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提供制度基础,产权制度是决定公司治理绩效的大体因素,公司治理结构只只是是特定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
公司治理结构最终是由产权制度决定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抽象归纳。
企业的产权安排形成企业的股权结构,股权结构阻碍公司治理机制功能的发挥,决定公司治理绩效。
一、产权制度的内涵与功能(一)产权的内涵关于产权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界定,意见不尽相同。
笔者以为:产权是使财产主体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是财产主体围绕财产的存在和利用而形成的排他性的经济权利关系。
(二)产权制度的内涵与功能黄少安(2004)以为,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具体化,是将特定的所有制关系具体化为产权关系,也确实是关于如何行使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利用权的权能,并取得利益的规那么。
通过产权制度的成立和完善能够使已有的产权关系明确化,相对固定化,从而使产权主体得以合理、有效行使产权权能,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
合理有效的产权制度必需给予产权侵犯者以相应的制裁,使其侵权收益小于其本钱。
产权制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规那么,包括法律制度、社会契约、组织结构的构造和确信;另一类是非正式规那么,包括人们的文化传统、适应或约定俗成和道德标准等。
产权制度的大体功能是产权制度关于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的作用和功效。
产权制度的功能是由产权的大体属性决定的,是客观的,没有价值判定。
产权制度具有减少不确信性;外部性内部化;鼓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等五个功能。
新制度经济学第四章产权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产权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产权的含义、构成与类型第二节产权的属性与功能第三节产权的起源与保护第四节产权安排的多样性及其效率第一节产权的含义、构成与类型一、产权的含义二、产权的构成三、产权的类型回目录一、产权的含义(一)产权的含义(二)产权的客体——财产(三)产权与产权制度的关系(一)产权内涵的界定对产权的本质特征,新制度经济学家做出过不少的界定。
大体上可以将这些界定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从人与财产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另一类是以财产为基础从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
(一)产权内涵的界定一个被罗马法、普通法、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现行的法律和经济研究基本上同意的产权定义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二)产权的客体——财产 1.财产的概念。
财产是与主体相分离或相对分离、能够被人们拥有、对人们有用的、稀缺的对象,是人们建立产权关系的客观基础。
2.作为财产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①必须是独立或相对独立于主体(人或人的群体)的意志而存在的对象。
②必须是能够被人们所拥有并被人们所控制和利用的对象。
③必须对人具有使用价值。
④必须具有稀缺性。
3.财产的不同分类按形态来划分,财产可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财产。
按使用方式来划分,财产可以分为生产性财产和非生产性财产。
按可变动性来划分,财产可区分为动产和不动产。
按对象形成的方式来说,财产可分为自然形成的财产和劳动创造的财产。
按照物品本身的消费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财产(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俱乐部物品等。
(三)产权与产权制度的关系产权的本质是人对财产的一种行为权利,这种行为权利又体现了人们之间在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认可的关系。
人们在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关系总是离不开产权制度的维系,有产权关系必然存在产权制度。
所谓产权制度,不过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
黄少安版《制度经济学》学习辅导资料
黄少安版《制度经济学》学习辅导资料目录第二章制度经济学概论………………………………………第三章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第四章制度起源理论…………………………………………第五章制度比较与选择理论…………………………………第六章制度变迁理论…………………………………………第七章企业理论………………………………………………第八章制度与经济增长…………………………………………第九章国家理论…………………………………………………备注:1,复习重点: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2,本辅导资料对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老制度经济学的缺位不是基于重要性与否的判断,只是基于教学的侧重点. 3,思考题答案提示只是为了整体上理解教材内容。
,4,辅导内容的设置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教学及考试的体现。
第二章制度经济学概论第一节制度和制度经济学(三)制度的基本功能五大功能1、减少不确定性从而明确预期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减少不确定性、形成合理的预期非常重要,不管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是如此。
只要大家达成一个共识或者人为作出规定,形成一种制度,那么人们对于别人的行为就可以形成明确的预期。
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对于人们形成明确的预期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减少机会主义和促进合作人们有的时候会选择与别人合作,但同时有时候也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机会主义倾向。
促进合作、避免行为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也成为人们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制度对于抑制人们的机会主义从而促进合作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合作可能常常能够达成,但要确保一个匿名社会中大家形成合作,则制度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制度常常能为当事人的合作提供条件或者提供保障,制度所提供的规则常常限制人们的选择范围,从而达到限制人们机会主义倾向的目的,促进人们的合作。
3、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具有抑制机会主义的功能,因而制度也同时具有了减少交易费用的功能.现实生活中,合同法律制度的存在为大量的交易制定了清晰的规则,这也为当事人之间减少了许多不确定性,同时与此相关的担保制度以及合同具有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执行的保障等等,这些都能够使得交易成本被降低.4、外部性内部化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外部性是这样一种现象,在现有制度或规则下产生了新的利益或损害,而现有制度却不能明确界定这些利益或损害。
第四章:制度起源理论(山大编《制度经济学》书稿电子版)
第四章制度起源理论制度起源是制度从无到有的过程,既可以是人类社会从没有制度到有制度,也可以是一项新制度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产生,还可以是一项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
从制度生成的角度看,制度的起源可能是人为构建的,也可能是自发演进生成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老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制度起源问题。
本章首先阐述制度起源的含义,并与制度变迁的含义进行比较;然后阐述不同的制度经济学分支关于制度起源的论述;最后对不同的制度起源学说进行比较与综合。
第一节什么是制度起源?一、制度起源的含义制度的起源至少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制度从无到有,也就是从没有任何制度到有制度,这需要追溯到人类社会最初的制度产生。
如果将制度看作人类社会相互交往的规则,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那么,从人类产生之日起,就有了制度的萌芽,比如原始部落中人们之间分工、合作、分配产品规则的起源,当然这时候的制度还属于非正式制度,因为没有国家的产生,没有第三方实施机制的建立。
如果仅仅考虑正式制度起源的话,那么国家的起源可能意味着正式制度的起源,因为只有国家才能够有意识的创立制度,并保证制度的实施。
第二,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起源,即已经存在大量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背景下,新制度的创立或起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环境的改变,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产生了对解决新问题的制度的需求,这是新制度的起源。
比如随着技术的进步,某种新产品的产生,就出现对新产品标准的需求,这种新产品的标准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这种新产品标准的制定,就是制度的起源。
再比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网络资源的版权界定产生了需求,这种版权规则制定,就是产权的起源。
还比如计算机网络游戏的虚拟资产,这些虚拟资产有些是游戏玩家通过购买点卡获得的,有些是通过通宵达旦的“游戏”挣得的,那么这些虚拟资产是否需要保护、如何保护?这样的制度在计算机网络游戏产生之前不可能存在,但一旦存在的问题,就产生了对这种虚拟资产保护制度的需求,这种制度的产生就是已经存在大量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的起源,因为这种制度也是从无到有。
产权的基本理论
一是选择合约安排的知识; 二是资源使用的知识。
2020年2月26日星期三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17
❖ 私有产权的可让渡性的限制。如果法律禁止私有产权 转让,会产生 “所有权的残缺” 。可让渡性的“残 缺”对经济的影响是最深刻的。
法律权利会增强经济权利; 对于经济权利来说法律权利既非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 例如:私人的同样的两棵树,产权却不一样。人们在公共地上搭 建的房子、公共的楼道常被私人占用。
2020年2月26日星期三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
(二)产权的含义
1、产权内涵的不同界定 新制度经济学家界定产权的两个角度: 一是从人与财产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
例如:土地交易中未被定价的“树”。
2020年2月26日星期三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0
二、产权的功能
(一)激励功能 ❖ 1、产权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交易费用。不确定性
的减少和交易费用的降低对产权主体具有激励作用。
例如:慎子曰:“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 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取, 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固治天下及国, 在乎定分而已矣。”
18
•(四)明晰性与模糊性
❖ 产权明晰:不同产权的主体及其行为边界应尽量明 确。产权模糊往往指产权主体不明确或者产权主体 虽然明确,但是其行使产权的边界不明确。
❖ 产权明晰的意义。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 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 本,改进经济效率。
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第四章制度的需求与供给制度,作为人工界的产物,和其它各类人工物(产品、思想、艺术、宗教等)一样,其产生、维持、演化和消亡都可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用供求模式来加以解释。
任何一种具体制度的形成和维持,都是对这种制度的供求相互作用的结果(1)。
没有需求,一种具体制度不会形成并得以维持,即便已经存在也会消亡。
同样,没有供给,则不论对它的需求多么强烈,它也不会出现。
需求与供给,对于制度的形成、维持和演化来说,就如同马歇尔的“剪刀的两刃”,是不能分主次的。
有的学者(2)把制度演化区分为需求主导型和供给主导型,把诱致性制度演化说成是需求主导型,把强制性制度演化说成是供给主导型。
这种区分是值得商榷的,且不说诱致性制度演化和强制性制度演化这种分类本身的问题(在第六章将对此展开分析),即便是诱致性制度演化,也不能说是需求起着主导作用,而供给只是被动的配合;同理,强制性制度演化也不能说是供给起着主导作用,而需求只是被动的配合。
在任何类型的制度演化中,都离不开供求的相互作用。
其实那位作者的本意是要区分民间自发的制度演化和政府主持的制度演化,但却不恰当地把它们称作需求诱致型制度演化和供给主导型制度演化。
供求的相互作用将使制度系统趋向均衡状态。
同时,影响制度供求的基本因素的变化将使均衡状态本身发生变化。
制度演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制度系统由非均衡状态趋向均衡状态,二是指制度系统均衡状态本身的变化。
因此,分析制度系统的均衡状态与分析制度演化并不对立,演化分析并不是与均衡分析水火不相容的;恰恰相反,演化分析必须以均衡分析为基础,制度演化分析很大一部分就是分析决定制度均衡状态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制度均衡状态本身的变化,分析外生变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方式。
对于供求均衡分析方法,经济学界大致有两种批评意见:一种以主张非均衡分析的法国经济学家贝纳西和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纳为代表(3)。
他们主要是针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只注意价格调节的缺陷,提出了以数量调节(或更广义地讲是非价格调节)为特征的市场运行机制。
制度与制度起源1
• 传统、境中新制度的起源。随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变化、环境的改变,新的问题不断出现, 产生了对解决新问题的制度的需求,这是新制度 的起源。 • 如随着技术的进步,某种新产品的产生,就出现 对新产品标准的需求,这种新产品的标准实际上 是一种制度,这种新产品标准的制定,就是新制 度的起源。 • 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网络资源的版权界 定产生了需求,这种版权规则制定,就是产权的 起源。 • 再比如计算机网络游戏的虚拟资产,这些虚拟资 产有些是游戏玩家通过购买点卡获得的,有些是 通过通宵达旦的“游戏”挣得的,那么这些虚拟 资产是否需有保护如何保护?这些问题在以前是 不存在的。
• 实施程序:过程和方式。实体法和程序法, 如政务公开,程序公正和效率。 • 实施主体:个人、群体、组织;我国深化 改革的困境:主体的缺失 • 实施方式:双方机制、第三方机制、自律 机制。(经济分析、事前事后交易成本) • 奖惩机制:实施机制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 是:违约成本的大小。(关于腐败、巨额财 产来源不明罪)
• 制度起源,也是制度生成问题,“制度为什 么发生,怎样发生的?” • 它有三个层次: • 1、制度从无到有,也就是从没有任何制度到 有制度。 • 2、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起源,即已经 存在大量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的背景下,新制度的创立和起源。 • 3、一项已经存在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
• 1.正式制度 • 涵义: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 们有意识创造的、以正式形式表现出来的 制度。正式制度包括从宪法到普通法,政 策到组织章程、到正式契约,它们共同约 束着人们的行为。 •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正式制度中,政治 制度是关键,产权制度是基础 • 特点:有意识构建,以正式文字表述,规 范明确完整,外在强制性。 • 作用:它构成社会的基本结构,规定了人 们行为的基本规则,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发 展起着根本作用。法制社会。
制度绪论二
司机们表示“这样做也是实在不得已”。此前出 租车司机方面已向运管部门多次反映,但半年来 一直未有满意的结果。
近段时间,众多城市的出租车停运事件此起彼伏。 08年11月3日,重庆出租车司机全城罢工;09年 7月23 日牡丹江市出租车集体停运,时间长达7 天;10年3月15日河南商丘市区1000多辆出租车 停运,直至19日才恢复运营。事发原因,与杭州 此次出租车罢工的原因如出一辙。
于是初始改革倾向在有意无意间为下一步的改革划 定了范围。改革能否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开始 所选择的路径。
既得利益集团案例:
2011年8月1日上午,杭州发生大规模出租车停运 事件。杭州市8000多辆出租车中大约一半到三分 之二的车辆停运。出租车司机纷纷提出要减少 “份钱”、提高起步价、降低运营规费三项诉求。
吴敬琏《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
《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5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是一个巨大的制度 变迁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
首先初始的体制选择会强化现存体制的刺激和惯性, 因为沿着原有的体制变化路径和方向走总比另辟蹊 径要方便些。
其次,一种新体制形成以后,会形成在该种体制中 有既得利益的集团,即使下一步改革有利于整体效 率的改进,这些集团也会阻挠改革或者使改革朝着 有利于他们既得利益的方向发展。
对于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 本高;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 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 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 踏板附近。结果,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 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 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材料:制度起源的几个案例
• 1、“和平之烟”的产生 • 2、第一个《日内瓦公约》的起源 • 3、因狩猎而产生的产权制度
种植的谷物 A B 总和 50 150 200 表 4-3 自然状态 偷得的谷物 被偷的谷物 40 10 50 -10 -40 -50 实际消费的谷物 80 120 200
资料来源: 考特和尤伦: 《法和经济学》 , 张军等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第 133 页。
(四)从“潜产权”到“产权”:一种产权 起源假说
• 黄少安、王怀震:《从”潜产权”到“产权”: 一种产权起源假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年第8期。 • 1、“潜产权”:定义与现象描述 • 2、“潜产权”的形成 • 3、“潜产权”到“产权”转化的条件
第四节 不同制度起源理论的比较与综合
第四章 制度起源理论
本章的主要内容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制度的起源及其研究意义 制度起源的一般理论 不同制度经济学流派的制度起源理论 不同制度起源理论的比较与综合
第一节 制度的起源及其研究意义
• 一、制度起源的含义 • 二、制度体系的层次与制度起源 • 三、研究制度起源的意义:从囚徒困境说起
一、制度起源的含义
• 1、制度从无到有,也就是从没有任何制度到有制 度。 • 2、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起源,即已经存在 大量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 背景下,新制度的创立和起源。 • 3、一项已经存在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
二、制度体系的层次性
• 1、含义:大的框架性制度下衍生的小的具体化的 制度,母制度体系下扩展的子制度。 • 2、理解制度体系的层次性对理解制度起源的意义
风险值 A B 总和
年版,第 134 页。
表 4-4 市民社会 剩余产品的分享额 50 50 100
实际消费的谷物 130 170 300
80 120 200
资料来源: 考特和尤伦: 《法和经济学》 , 张军等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1994
• 6、利益集团与制度的起源 • 管制制度的起源(斯蒂格勒)。
三、研究制度起源的意义:从囚徒困境说起
• 1、囚徒困境的标准表述
表 4-1 囚徒困境 乙 甲 坦白 坦白 (-8,-8) 抵抗 (-2,-10)
抵抗
(-10,-2)
(-4,-4)
表 4.2 囚徒困境 乙 甲 合作 合作 (10,10) 不合作 (4,12)
不合作
(12,4)
(6,6)
• 2、囚徒困境的出路与制度的起源
二、国家的起源
• • • • • 三种主要的理论或解释: 暴力起源论 契约起源论 宗教起源论 其他的国家起源理论,如兴修水利。
三、产权制度的起源
• 产权制度的起源是指人们对财产权利的初始界定 和划分。 • 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起源理论。 •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起源理论。
四、货币制度的起源
• 马克思经济学对货币制度起源的深刻分析。
• (1)引入制度的生产者——国家或政府,通过直 接构建一种合作型的制度,对不合作者进行惩罚, 来调和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 (2)无限多次博弈。 • 两种方法都说明了制度的重要性。或者说:为了 走出囚徒困境,制度得以产生。
第二节 制度起源的一般理论
• • • • • 一、制度的起源:构建的还是演化的? 二、国家的起源 三、产权制度的起源 四、货币制度的起源 五、企业制度的起源
三、旧制度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制度起源 理论
• 1、门格尔:对货币制度起源的分析:习惯和销售 力 • 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 • 2、凡勃伦、康芒斯 •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 • 3、哈耶克 • 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
• 4、演化经济学家 • 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 • 培顿· 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 理论》 •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经济体制的比 较制度分析》
• 3、德姆塞茨等的制度起源理论 • (1)德姆塞茨的原始模型
新技术的发展 经济价值变化 新市场的开拓 图 4.1 产权起源或制度起源 内部化外部性 产权起源 制度起源
• 德姆塞茨模型的特点:既强调了人为构建模式, 又强调了自发演化的模式,而且认为两种模式没 有轻重之分。 • 例证:蒙塔格人商业性皮毛交易的出现与土地私 有产权的起源
• (2)安德森和黑尔的扩展模型
成本和收益
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 QE 界定和实施行为
图 4-2 排他性行为的均衡数量
• • • • •
4、诺思等关于产权起源的理论 诺思,1981,《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资源稀缺程度的提高是产权界定的前提。 亨利· 勒帕日的例子 5、考特和尤伦的思想实验:从自然状态到市民社 会
五、企业制度的起源
•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制度起源理论 • 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制度起源理论
第三节 不同制度经济学流派的制度起源理论
• • • •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起源理论 二、新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起源理论 三、旧制度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制度起源理论 四、从“潜产权”到“产权”:一种产权起源假说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起源理论
• • • • • 1、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的起源:制度从无到有 (1)公有产权制度的起源 (2)私有产权的起源 2、国家制度的起源 3、货币制度的起源:特定制度存在下新制度的起 源
二、新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起源理论
• • • • • • 1、科斯的制度起源理论:交易费用说 罗纳德·科斯,1937,《企业的性质》 罗纳德·科斯,1960,《社会成本问题》 2、戴维斯和诺思的制度创新理论 “制度创新”的含义。两层。 戴维斯和诺思,1971:《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 长》 • 制度创新的五个阶段
复习题
• 1、制度起源问题可以从哪三个层次进行理解? • 2、简述制度的层次性与制度起源之间的关系。 • 3、产权、国家、货币等这些基本制度是怎样起源的?你如 何理解? • 4、马克思的制度起源说有什么特点? • 5、列举出现实生活中与“囚徒困境”类似的现象,并提出 解决方案。 • 6、“交易费用说”认为制度是如何起源的?你怎么看待这 种观点? • 7、总结“公地悲剧”的概念,并提出一套解决此悲剧的制 度方案。 • 8、比较马克思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与演 化经济学在制度起源理论上的异同。
一、制度的起源:构建的还是演化的?
• 从起源上看,制度是人为建构出来的还是自然演 化生成的?如果制度是建构出来的,那么,建构 者是谁?其动力是什么?是如何建构的?如果制 度是自然演化的,那么演化的动力是什么?如何 演化?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就构成了制度起源 理论的内容。
• 基本的结论: • 制度是沿着两条不完全相同的路径起源的:一种 是人为构建的,另一种是自发演进的。如果从最 初制度的起源追溯的话,制度是自发演进的;而 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特别是正式制度— —的创建,则常常是构建的。当存在效率更高的 国家或政府的时候,制度的产生可以构建;当在 政府缺失的时候,制度的产生则需要无限次互动 中的演化。不过,构建也应该遵循演化的规律, 否则,构建的制度难以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