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化学教育的起源

合集下载

化学史

化学史

辉煌的古代中国化学工艺1、地球形成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人类最初在哪里出现?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2、古代的“北京人”是怎么样学会用火的?考古发现什么相关的实证?为什么说“人类学会用火”是化学史发端的标志?3、古代人类利用化学变化的目的是什么?化学知识和技艺的积累对人类的思想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1、请说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其中哪些发明的原理属于化学工艺的?2、造纸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原理是化学工艺的?该工艺包括了哪些步骤?3、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进作出了哪些贡献?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4、中国古代对纸的加工技术上使用了哪些化学工艺?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产生了什么重要的作用?1、为什么说陶瓷工艺是化学工艺?猜想一下古人是怎么样发明陶器的?2、中国制陶工艺的起源至今已有多少年历史?其发展过程经历过哪几个“文化”时期和朝代?其重要的代表文物是什么?3、从陶器过渡到瓷器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瓷器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朝代?其重要的代表文物是什么?4、中国瓷器及造瓷术是怎样传播到世界各国的?中国陶瓷工艺的发明和传播对世界有什么影响?1、为什么说炼丹术是化学工艺?中国古人为什么会发明炼丹术的?2、中国古人在炼丹工艺中使用的药品按今天的标准可分成哪些类别?使用的方法按今天的标准可分成哪些类别?3、举例说明中国古人在炼丹术中利用了哪些化学反应?为什么说中国古人炼丹术对化学工艺的发展作出过积极的贡献?4、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炼丹家是谁?他写了哪些代表著作?世界四大宗教是什么?这些宗教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1、设想一下人类是怎么样发明酿酒的?中国古人最初在什么时代就掌握酿酒技术的?在酿酒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重要的发明?2、中国古人在酿酒工艺中使用哪些原料?酿酒工艺包括了哪些阶段?你知道“曲蘖”分别用来酿什么酒?3、酒可以分成哪些类别?你使用过中药酒或补酒吗?你相信其疗效吗?4、你听说过“酒池肉林”的典故吗?你喝过名酒吗?你对中国酒文化的功过有何评价?1、中国古代黑火药的成份(配方)是什么?其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请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中国化学发展史

中国化学发展史

浅谈中国化学发展史武瞳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化学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化学。

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等等。

当时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而它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关键词:萌芽炼丹燃素定量化学化学史化学家侯德榜张青莲侯氏制碱法化学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化学的萌芽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等等。

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二)炼丹和医药化学时期: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

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虽然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但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耕,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

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

chemist 至今还保留昔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

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三)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

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选修课心得体会通用

选修课心得体会通用

选修课心得体会通用选修课心得体会通用(精选篇1)我之所以选择了篮球基础班这门选修课,是因为我认为打篮球是一项十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活动。

打篮球不仅可以促进我们骨骼的生长发育,让我们变得身手灵巧,思维敏捷,提高协同合作能力,提高团队精神,还可以认识很多朋友,扩大交友圈子。

在认识朋友的同时还能学到更多的东西,集思广益,不仅调节了学习的压力,更让我们得到了更多的欢乐。

由于我身材比较弱小,也想多多参加篮球运动来增强自己的体质,获得一个健康的体魄。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学期,可是我已经学到很多了。

每次训练开始前,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做热身活动。

他还不忘时刻提醒我们:热身活动在保护我们自己免受不必要的运动伤害的同时还可以增强我们训练的效果。

传球:为了团队的胜利,我们需要把球传给更有机会投进的队员,同时还应该注意传球的方式与力度,只有这样我们的队友才有更加好的掌控球的机会。

这让我明白了在团队合作中,我们要考虑全局,不能只顾自己,同时还要努力积极地配合好其他的队友们。

运球:在运球过程中,我们需要变线,变速,利用假动作等骗过对方。

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形式的不同适时的改变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要分清轻重缓急,学会曲线胜利,学会兵不厌诈,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对手时游刃有余。

投篮:时机,方位,角度和力度这四者都是相当重要的,缺一不可,只有这四者配合在一起,我们才能真正把球投好。

在防守时,我们要尽力地守住球。

而这需要我们的勇气,洞察力,果断和毫不留情。

篮球是团队的运动,一个人以一敌多是注定要吃亏的。

孤胆英雄是电影里的完美人物,在篮球运动中我们更要学会的是团队合作。

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团队的力量,我们应该具备团队的精神。

众人拾材火焰高,团队合作可以助我们走得更远。

篮球还是一项很有激情的运动。

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激情。

它会在无形中给你前进的动力,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加有活力。

一只蜡烛不可能照亮整个世界,但它可以点燃整个世界的蜡烛.在这学期的篮球选修课中,我还明白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受益,满招损。

选修课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选修课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选修课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选修课的心得体会【篇1】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被男女老少传唱于大街小巷,脍炙人口的名段和众多名家名旦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而绚丽的一笔。

然而,古老文化的逐渐陨落已是即成的事实,在流行元素的冲击下,京剧、民乐、诗词歌赋等等精神财富正在被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一代——所遗忘,这无疑是一种国家精神文化的断层与流失。

所以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中国人,我个人认为“京剧欣赏”应该作为必选课列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以避免出现外国友人组团研究“生、旦、净、丑”,而中国学子却分不清梅兰芳是男是女这类型令人哭笑不得的文化问题。

在本学期选修京剧欣赏课程之前,我对京剧最直接深刻的印象还停留在幼年时期在电视上看到的京剧选段。

犹记得当时老一辈人对京剧狂热追捧,逢戏必看、逢曲必听,随便一人都能哼唱两句,而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京剧则犹如外星语言,艰涩难懂不说,曲调还一成不变,真是听之无味,无聊之极。

然而就如所有的学问一般,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京剧,只有认识它、了解它,才能意识到它的美。

老师也说,京剧欣赏就在于研究它的“美”。

而这个“美”也体现在了诸多不同的方面。

京剧即为“剧”的一种,便赋予了它鲜明的故事性。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徐策跑城”“智取威虎山”等等,都是依据历史事实改编而成。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每次在课堂上欣赏精彩片段之前老师都会事先讲解故事背景,以便于我们理解京剧唱段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需要表达的感情。

京剧的故事性也为它提供了很大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因而受到各个年龄段票友的喜爱。

一部“剧”少不了演员,正所谓“官有七品,教有九流”,京剧行当也有明确的划分,在“生、旦、净、丑”四大行之下又有着细致的分支。

每一种行当的个性特点和身份都是相对明确而具体的,女性角色是“旦”,性格特异的男人是“净”,性格平庸的老生小生属于“生”,而负责创造喜剧效果的便是“丑”。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起源和转型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起源和转型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起源和转型一、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产生的重要标志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于近代,它不是中国传统教育自身演进的结果,而是“后发移植型”的产物。

教育学者潘懋元先生的这一观点,已经被很多人接受。

我们想突出强调的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产生于中国近代社会,这一教育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步诞生,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产生的重要标志,而追赶型教育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

一定的教育形式,是适应一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产生、发展也符合这一规律。

中国的工业化始于清朝末年。

19世纪60年代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教训的清政府,开始了以军事工业为核心内容的洋务运动。

从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开始,到1890年张之洞开办“湖北枪炮厂”止,共建有大小军工企业21家,雇用工人一万余人,资本总额1071余万元。

创办军事工业离不开相关的企业支撑,如交通运输、电力电讯、矿山燃料、机械制造、钢铁建材等等,为此一批相关企业开始创办。

到了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强”、“富”并重,“寓强于富”的方针,基础工业和民用工业得以发展。

从此,中国开启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进入工业化进程后遇到的第一个瓶颈,就是人才的短缺。

显然,几千年农业经济和儒学教育培养的精通“四书五经”、“科举取士”的人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变革,由此新式教育随之诞生。

从1862年到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在全国先后设立了二十多所新式学校。

这些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即外国语学堂,如1862年开设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开设的上海广方言馆、1864年开设的广州同文馆等等;第二类是军事学堂,如1866年开设的福州船政学堂、1881年开设的北洋水师学堂、1886年开设的天津武备学堂等等;第三类是技术学堂,如1865年开设的上海江南制造局附属机械学堂、1880年开设的天津电报学堂、1882年开设的上海电报学堂等等。

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及早期发展探讨-模板

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及早期发展探讨-模板

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及早期发展探讨我国化学学科诞生的背景(一)国际历史背景:现代化学学科的确立及化学工业的发展在西方,现代化学脱胎于多个源流,其中包括古希腊时期的“元素说”、阿拉伯人的化学和炼金术、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化学等。

1661年,波义耳()在牛津出版了《怀疑的化学家》(ScepticalChymists),该书提出了10个问题,对17世纪60年代之前相关化学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质疑与批判。

“化学史家曾经不止一次地指出过,正是这部着作使古老的‘黑术’(古埃及‘化学’概念的直译)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后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至1778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引领了化学革命,他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阐明了燃烧现象的本质,并创建了一套用以描述其理论体系的化学术语(词汇),使其化学理论和语言成为了化学的核心内容。

此后,随着原子论和分子论的提出,物质转化及物质组成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释,一系列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原理得到了阐明和确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分支学科也相继建立。

至此,化学的研究目的、范围和方法已经清晰明确,化学基本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

在化学学科知识增长、化学学科纲领确立的同时,从拉瓦锡领导的化学革命到19世纪中期,化学学科的建制化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以当时被称为“三巨头”(TheBigThree)的法国、英国和德国为代表,西方现代化学实现了职业化和建制化,建立了全国性的化学学会、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学实验室,化学开始进入教育和科研体系。

18世纪既是化学学科发生重大变革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化学工业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

三项重大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础:1749年,约翰?罗巴克()在普雷斯顿潘实现硫酸的商业化生产;1798年,英国工业化学家台耐特()对氯气漂白技术的重大改进;1789年,法国吕布兰()对纯碱生产工艺的重大改进。

化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九年级化学教案:西方化学教育的对比研究

九年级化学教案:西方化学教育的对比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化学教育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其中,西方国家的化学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因其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思维,而成为世界各国化学教育的借鉴对象。

本文将针对九年级化学教学,就西方化学教育的对比研究进行探究。

一、西方化学教育的基本特点1. 实验教学的重视。

西方化学教育强调实践操作,倡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化学知识,还能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更能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生动性。

2.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西方化学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育者也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3. 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西方化学教育不仅注重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实践操作,更注重学生对化学理论的深度研究。

通过在实验中发现或验证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使得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二、西方化学教育与中国化学教育的对比研究1. 实验教学的区别西方国家重视实验教学,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中西方在实验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西方实验设备和实验题目一般比较先进,涉及更多的实用性问题,也更考验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中国的实验大多比较简单,更注重实验操作和结果的正确性。

许多西方国家甚至将实验教学视为化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而中国则存在一些实验操作简单、滴定实验多、实验设备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2. 理论知识的区别西方化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对理论的深度研究。

在教学中,老师会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课堂中讲解的化学理论,甚至可以让学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体现出较强的研究性质。

而中国化学教育中,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讲解较为重视。

虽然重视理论,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也在加强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

3. 学习方式的差异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但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指导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也是至关重要的。

化学史人文教程提纲

化学史人文教程提纲

化学史人文教程提纲
摘要:
一、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1.古代化学
2.炼金术士
3.现代化学的诞生
二、重要化学理论和发展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2.化学键和化学反应
3.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
三、重要化学发现和发明
1.元素周期表
2.有机化学的发展
3.催化剂和化学反应
四、我国化学史
1.古代中国化学
2.现代中国化学的发展
3.我国化学家的贡献
正文:
化学史人文教程提纲
一、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1.古代化学
在古代,人们开始观察和利用自然界的化学现象。

例如,我国古代的陶瓷制作、火药发明和青铜器铸造等,都涉及到化学原理。

同时,古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地也有关于化学的记载。

2.炼金术士
在中世纪,炼金术士们试图通过化学方法寻找长生不老药和制作金子。

虽然他们的许多尝试没有成功,但为后来的化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现代化学的诞生
到了18世纪,现代化学逐渐确立。

中国第一本近代化学理论教科书化学与爱国——从近代化学教科书中看国情与爱国教育

中国第一本近代化学理论教科书化学与爱国——从近代化学教科书中看国情与爱国教育

中国第一本近代化学理论教科书化学与爱国——从近代化学教科书中看国情与爱国教育从“世界之化学”到“我国之化学”近代科学教育家王季烈在《 __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1913年出版)一书的序言中认为:“化学之输入我国,五十年于兹,教科书之,十年于兹。

”由此可以推断近代化学理论应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

而作为学校教学使用的化学教科书,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我国近代第一个新式学制“癸卯学制”后,才得以出现。

190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中学教科书·化学》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化学教科书,在当时影响较大。

但这部教科书基本上全部译自美国的《Steel’s Popular Chemistry》。

译者谢洪赉在译例中感叹道“教授实学,中国事方发轫”。

同时代的其他化学教科书,也大多译自日本。

翻译外国的化学教材可以满足一时之需,但毕竟不是为国人量体定制,书中所列举的矿物产地、物质制备方法、化工生产实例皆出自国外,与我国国情大不相符,学生教师常感茫然。

一些有识之士很早就意识到其中的弊端,在汉译本吉田彦六的《化学新教科书》中,译者杜亚泉等人将学问分为“世界公有之学”和“一国独有之学”,认为将学问以本国文字、本国材料、本国产品等记载、验证并发展后,方能形成本国之学。

而当时的化学,正如钱锺书先生所形容,统统从外国灌输进来,洋气扑鼻,既无国人之贡献,也无国情之描述,显然“仍为世界之化学,而非我国之化学”。

这种情况很快便有了改观的迹象。

1907年,科学仪器馆出版了日人池田菊苗的《近世化学教科书》,译者虞和寅在序言中明确表示:“是书大体,悉循原本。

间有不合于吾国者,略为增补窜改。

”改编之后的教科书,增加了一些有关中国国情的内容。

如在介绍“金”时:“我邦现今著名者,为漠河之金沙矿,其他如满洲、甘肃、四川等处,产之亦多”;讲述“铁”时:“我邦产铁之处虽多,然制铁之业,犹在初程,可深憾也”;讲述硅的化合物及制品时,描述了我国特产的景泰蓝的制法。

中国化学学科史

中国化学学科史

《中国化学学科史》简介《中国化学学科史》追溯了化学学科在中国建立、成长和发展的历程。

它不但注重化学知识的增长进程,更注重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的体系、机构、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

在中国化学的发展中,存有着这样的事实。

首先,在中国古代,确实存有很多与化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产生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其次,20世纪现代化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中国的建立完全是西方化学学科体制移植的结果。

第三,中国古代的化学实践和知识,曾在一定水准上贡献于现代化学体制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过程。

本书第一部分对化学学科在中国得以建立的本土文化背景和国际学科背景实行了简要探讨,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化学相关实践和知识以及作为中国现代化学学科直接来源的西方现代化学学科的制度化过程。

第二部分全面追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现代化学逐渐传入中国,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中国逐渐确立的过程,内容包括化学教科书的引进、名词术语的翻译、近代化学研究团体和研究机构的设置、中国近代化学工业体系的建立等。

第三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这个部分对我国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实行了系统概括,补充了以往对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化学学科发展情况研究不够充分的缺陷。

这个部分分章介绍建国以来我国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分支领域里的学科发展情况,内容涉及这些分支学科中取得的重大化学成就、杰出研究者以及学术机构发展概况。

《中国化学学科史》课题研究成果“中国化学学科史研究与编纂”项目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交流活动平台项目之一,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承担,任定成教授和袁江洋研究员任项目负责人,课题组由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及其他研究单位的人员组成。

本项目研究的主题为中国化学学科发展史,并编纂专著《中国化学学科史》。

课题于2008年9月10日获准立项,2010年1月19日顺利结题,并完成全部书稿的撰写。

项目组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现代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理论为指导,引入科学家群体志、科学计量史学、格/群分析等一系列最先进的研究手段,开创了国内学科史编史的新范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化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化学

汇报人:日期:•中国古代化学的起源•中国古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与技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普及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的交融与发展中国古代化学的起源炼金术与道家制药古代中国的炼金术和道家制药有着密切的联系。

炼金术士通过加热、冷却、蒸馏等手段,试图将普通的金属转化为黄金或长生不老药。

而道家制药则是在炼丹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旨在制作能够治疗疾病和延年益寿的药剂。

炼金术与道家制药的影响虽然炼金术和道家制药的目的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它们对古代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炼金术士和道家制药师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和技术,为后来的化学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代炼金术与道家制药火药与炸药技术的发展火药与炸药的起源火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最初是由方士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药开始被用于军事用途,成为当时最具有威力的武器之一。

火药与炸药技术的发展在火药的发明之后,炸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人们通过改变火药的配方和制造工艺,提高了炸药的威力、燃烧速度和控制性能。

这些技术的发展对军事、民用和工程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瓷技术与硅酸盐工业陶瓷技术的起源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早在公元前几千年,中国人就开始制作陶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

硅酸盐工业的发展硅酸盐工业是现代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陶瓷生产。

在陶瓷生产中,人们掌握了各种与硅酸盐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技术,如原料的选择、配方、烧制温度和釉料等。

这些技术和知识为后来的硅酸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古代人们会使用各种植物和动物材料来制作香料,如麝香、龙涎香、麝鼠香等,这些香料常用于香囊、熏香和化妆品中。

古代女性使用的化妆品多含有铅、汞等有毒元素,如脂粉、口红、眉黛等,不过也存在一些较为安全的化妆品,如蜜粉、香粉等。

化学课程发展概论

化学课程发展概论

化学课程发展概论课程的定义及其演变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

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课”指功课、课业,就是现在所说的教育内容之意,“程”有程度、程序、进程的意思。

朱熹的“课程”就是功课及其进程。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一文中,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该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

“Currere”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重点在“道”上,这样,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到课程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

在当代课程理论文献中,许多课程学者对“Currere”的动词形式表现出浓厚兴趣。

“Currere”原意指“跑的过程与经历”,重点是在“跑”上,这样,着眼点放在个体对自己经验的认识上,课程是一个人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可以把课程的涵义表征为学生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试想,如果我们把所有语言的“课程”都收集起来,那该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情。

我国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把各种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尽管人们对课程有不同的理解,但却都在课程所指向的某些方面达成共识。

即:课程是客观实在和主观理念的统一,其实质是人类的经验(Experience)。

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学生获得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经验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是目标、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体;其存在形态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计划,包括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方案等。

化学工程专业介绍

化学工程专业介绍
化学工程专业介绍
目 录
• 化学工程概述 • 化学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 化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 化学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 • 著名化学工程专家介绍 • 化学工程专业的挑战与前景
01
化学工程概述
化学工程定义
化学工程是一门研究化学工业和其他 工业生产过程中物质转化和分离规律 以及过程的工程学科。它涉及对化学 反应、物质分离、能量传递等过程的 操作、优化和管理。
化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
数学
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 论与数理统计等,为后续专业课 程提供数学基础。
物理
涵盖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 等内容,为化学工程领域提供物 理背景。
计算机技术
涉及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数 据结构与算法等,培养学生在计 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
专业课程
化学反应工程
研究化学反应的原理、动力学和反应器设计,是化学 工程的核心课程。
现在,化学工程已经成为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 供了大量的物质和能量。
化学工程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04
化学工程在石油、天然气、化工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涉及到石 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等多个方面。
在医药领域,化学工程在药物合成、药物分离、药物制剂等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
面临的挑战
环境保护要求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化学工程 行业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 规和标准,需要不断改进技术和
工艺,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技术更新换代
化学工程领域技术更新迅速,需要 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 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
高技能人才需求
化学工程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日益增加,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 质和实践能力。

化学作为中心学科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和发展,它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关系

化学作为中心学科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和发展,它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关系

化学作为中⼼学科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和发展,它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关系科⽬:化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题⽬:你认为化学作为中⼼学科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和发展,它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关系。

化学是⼀门中⼼的、使⽤的、创造性的科学,它是⾃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作为⼀门应⽤科学,化学的起源和发展与⼈类的⽣活息息相关。

⼈类的⾐⾷住⾏,都⾃觉或不知觉的享受着化学变化带来的便利。

⽽原始化学正是萌芽与冶⾦、酿酒这样的传统技艺,中国作为四⼤⽂明古国之⼀,中国古代化学有许多辉煌成就,为化学发展史写下许多伟⼤的篇章,中国⼈很早就学会了使⽤⽕,中国⾄今还流传着燧⼈⽒钻⽊取⽕的神话故事,⽕的使⽤是⼈类发展的⼀⼤飞跃,⽕是⼈类⽤来发明⼯具盒创造财富的武器,利⽤⽕能够产⽣各种各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类陆续发展了制陶,冶⾦,酿造等⼯艺,⼈类⽂明从此进⼊了另⼀⽅天地。

China⼀词的由来是每个中国⼈都知道的。

炼丹术和炼⾦术呗认为是近代化学的起源,中国古代拥有最显著的炼丹技术。

作为封建社会通知阶级的皇帝、贵族和地主等权贵,他们不仅渴望获得更多的财富,更希望掌握长⽣不⽼的秘密以永远享⽤得到的财富和权⼒。

这种情况下。

炼⾦⼠和炼丹家正式⾛上了历史五代,其中的著名⼈物包括魏伯阳(汉)、葛洪(西晋)、孙思邈(唐)等等,古代的炼丹家们在炼丹过程中写下了⼤量著作,总结了⼀些化学反应的规律,为化学学科的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炼丹家葛洪,在其著作《抱朴⼦》中提到“变化者,乃天地之⾃然,何嫌⾦银之不可以异物作乎”葛洪已经认识到运动变化是⾃然界的必然规律,这些炼丹⽅式已具备了原始的化学思想。

中国的炼丹术后来传到阿拉伯国家,与古希腊哲学融合⽽形成阿拉伯炼⾦术,阿拉伯炼⾦术传⼊欧洲,并逐渐演变为近代化学。

中国在化学起源⽅⾯的另两⼤贡献是⽕药和造纸术。

⽕药是中国的炼丹术⼠发明的,是炼制“长⽣不⽼药”的副产品,后来呗运⽤到军事⽃争中。

⽕药技术后来随着炼丹术⼀起从中国传到阿拉伯世界,并传⼊了欧洲。

中国化学知识

中国化学知识

中国化学知识
中国的化学知识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研究各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古代的化学知识主要应用于农业、医药、冶金等领域。

例如,古代人们已经掌握了酿酒、炼铁、染色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也为后来的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国古代的化学知识也体现在医药方面。

例如,《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中详细记载了许多药材的化学成分和制备方法,这些知识为后来的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随着现代化学的发展,中国的化学知识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中国科学家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高分子合成、稀土元素研究、化学制药等。

同时,中国也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和应用化学知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的化学知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些知识不仅对古代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化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持。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化学知识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5篇精选汇总

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5篇精选汇总

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5篇精选汇总选修课是指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由学生自行安排选习的课程。

与“必修课”相对。

分限制性选修课与非限制性选修课。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1张海迪说过:“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我深以为然。

从小,我就喜欢唱歌。

几乎于音乐一切有关的东西,我都喜欢。

我现在回忆起我童年时记忆最深的歌曲,不是什么《丢手绢》《两只老虎》之类,而应该是哥哥们教唱的《小背篓》。

可以想见,这首歌在那个年代肯定非常流行。

《小背篓》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歌词也清新活泼,也容易被同样是山里孩子的我所理解。

尽管高音部分可能唱不上去,但被天真烂漫的儿童唱来,想来别有一番情趣。

以至我觉得自己长大后偏爱民歌、老歌的欣赏倾向与童年的启蒙是不无关系的。

这学期,我上了刘老师的音乐选修课。

一开始,老师详细、系统地给我们讲解一些理论方面的音乐基础与简谱知识。

我当然非常有兴趣的来学习怎样识简谱。

因为我向来只会唱最简单的简谱,或者先会唱歌再会识谱。

通过学习我知道,和语言一样,不同民族都有过自己创立并传承下来的记录音乐的方式---记谱法。

各民族的记谱方式各有千秋,但是目前被更广泛使用的是五线谱和简谱(据说简谱是由法国思想家卢梭于1742年发明的)。

有一点很有趣,即简谱虽然不是出现在中国,但是好象只有在中国得到非常广泛的传播。

老师先告诉一些入门知识,如音高、音质、音符、节奏、休止符等。

同时,辅以钢琴伴奏,从简单常见的儿童歌曲的简谱入手。

另外,刘老师设立的“中外名曲欣赏”这一环节是我最喜欢的。

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古琴、古筝、琵琶、二胡、巴乌等多种乐器的来源、演奏特点以及各自的经度代表曲目。

在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乐声中,我仿佛看到了街头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山泉的景色和艺人那饱含沧桑、无限深邃的感情。

古筝曲《高山流水》让我不得不联想到“伯牙鼓琴觅知音”的故事,古诗词里也有“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少”,“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之句,难怪有人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想这对于我们肯定是有启示的。

浅析化学萌芽于中国却在西方成长为一门学科的原因

浅析化学萌芽于中国却在西方成长为一门学科的原因

浅析化学萌芽于中国却在西方成长为一门学科的原因电气工程学院黄鹤鸣2008302540101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化学与人类如影随形。

从钻木取火到烧制陶器再到冶炼金属,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不与化学息息相关。

尤其是在古老的中国,华夏先祖们自从与化学结下不解之缘,就一心想着去揭开她神秘地面纱。

在充满迷雾和荆棘的道路上,他们一步一步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化学铸就了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

同时,华夏民族也第一次清晰地目睹了化学绝美的“容颜”。

说起化学就不得不提起炼丹术。

它可以说是西方炼金术的起源。

听到“炼丹术”这三个字,我们也许会产生怀疑。

在我们的第一印象里,炼丹术是封建迷信的一套寻求长生不老的歪理邪说。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炼丹术确实是逐渐误入了歧途。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它的功绩。

它是炼丹方士们探寻化学奥秘的重要手段。

这些方士也是当之无愧的化学家。

他们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规律。

例如中国炼丹家葛洪提出“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这些总结最早揭示了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化学原理,开启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先河。

火药和造纸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化学发展的巅峰。

火药的发明和炼丹术有关,在炼丹的原料中就有硫磺和硝石。

正是由于炼丹过程中的爆炸现象,炼丹方士们才逐渐找到了配制火药的方法。

黑火药发明以后就和炼丹脱离了关系,一直被用在军事上,后来就逐渐出现了火箭、火蒺藜、火炮等。

最后传到欧洲,慢慢地就开创了军事上一个新的时代——热兵器时代。

造纸术是中国在有机化学领域的一个创举。

在此之前,酿造工艺就充分展现了古老中国在这个领域的造诣,但是造纸术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它在文化传播媒介方面的影响直到今天都不容小觑。

它和印刷术一起在传播文化和普及教育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古代中国的化学成就,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不禁为之欢欣鼓舞。

但在自豪之余,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近现代的化学发展史上,我们很难看到一个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原始社会时期我国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我国教育
东汉时期的郑玄解释说:“均,调也。 乐师主调其音。” 即“成均”是古代乐师 作乐的地方。“成均”以音乐教育为主。
2、虞庠
《礼记》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郑 玄解释说:米廪“藏养人之物”,即粮仓。
《说文》指出:庠“从广羊声”,即食羊者所 居之地,养老敬老的地方。
孟子说:“庠者,养也。” 即把有道德、有 经验的老者养在那里,专门从事教育儿童的工 作。
1、生产力的较大发展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明显分工 3、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 4、阶级的形成(教育的分化)
关于学校的萌芽,在古籍中记载颇多, 而且众说纷纭。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1、成均
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 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成均,均为 五帝之学。”
二、教育学的分类
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史 高等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技术学 家庭教育学
三、教育史的性质
1、教育史是教育的发展历程,即关于教育 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2、教育史是一门研究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 交叉学科:教育学、历史学 记载教育发展的历程 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发现和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
3、应用性功能(实践性价值)
发挥教育史学对当代教育改革实践的借鉴与指 导作用,为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及成败经验
方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4、人文性功能(内在精神价值)
发挥教育史学的育人作用,在漫长的教育发展 历程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的教 育理念、教育精神、教师风范和高尚人格等, 经过历代教师传承已积淀成一种优秀的教育传 统和教育品质。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化学教育的起源摘要在一些化学教学论教材及化学教育史论著中提出中国化学教育起始于1865 年创建的江南制造局,但该观点缺乏具体史料证据的支持。

事实上,根据我国的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综合考察化学在我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可知,1871 年京师同文馆开始的化学教育才是中国化学教育的肇始。

关键词化学教育江南制造局同文馆中国化学教育肇始于何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问题,而是需要论证的的学术问题。

作为化学工作者,特别是化学教师,应该对此有所认识。

据初步调查,广大化学教师以及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的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化学教学论教材。

在目前的化学论教材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对于中国化学教育的肇始,该教材如此描述:“从19 世纪中叶起,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继设置化学课程。

我国于1865 年开始在学校设置化学课程,至今已经历了近140 年。

可以说,…化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以化学课程为中介的运作、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它的启智育人等功能,大体上也经历了近140 年。

”(以下简称“1865 年说法”)〔1〕在该教材2009 年的第四版中将上述的“140 年”修改为“150 年”。

其他化学教学论教材在论及中国化学教育之肇始时大都转引上述教材的说法,如王后雄主编的《新理念化学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王克勤主编《化学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6 年)等。

然而,上述说法的考证过于粗略,缺乏开课情况的具体史料,故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

为此,本文拟对中国化学教育的肇始进行考证与分析,以期与广大同仁达成共识。

1 “1865 年说法”的来源分析根据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的引证关系可知,教材上所引“我国于1865 年开始在学校设置化学课程”来自《中国化学五十年》(科学出版社,1985 年)第七章“中国化学教育的发展”,作者是陈光旭。

文中谈到:“清政府在1840 年鸦片战争失败后,出于政治与军事的需要,兴办学堂,设立机器船政等局,以培养外文及科技人才。

1865 年于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堂,教授有关制造方面的科学知识。

化学就是当时教授的内容之一。

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化学教育最早开始于1865 年。

”〔2〕根据陈光旭的引证关系,其说法来自戴安邦(1901—1999)于1945 年发表在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化学》杂志上的文章“近代中国化学教育之进展”。

原文如下:“清季我国自鸦片之战以后,外侮迭乘,列强挟其炮舰兵力以协迫我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形势岌岌,不可终日,当时若干封疆大臣以为御侮必须图强,欲图强必须兴军备与讲求国防制造。

故曾国藩与李鸿章于同治四年(西历1865 年)奏设江南制造局于上海,从事枪炮的制造。

该局为训练所需要的人才,于初期开办时即附设机械学堂,教授有关于制造方面的科学,化学为当时教授科目之一,故江南制造局创立之年,即可视为我国化学教育肇始之时。

”〔3〕然而,文中没有具体的证据说明江南制造局于1865 年就已经开始进行化学教学,如化学教师、化学教材、课程计划等。

从现有的史料看,被誉为我国化学启蒙者的徐寿(1818—1884)与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1839—1895)等人曾在江南制造局附设的翻译馆翻译了许多化学书籍,如《化学鉴原》(1871 年)、《化学分原》(1871 年)、《化学考质》(1883 年)、《化学求数》(1883 年)等。

这些化学书籍对化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能证明江南制造局1865 年就开始进行化学教育的证据。

因此,以江南制造局开办的1865 年作为中国化学教育肇始之时显然不能成为定论。

戴安邦是较早系统研究中国化学教育史的学者,他在文中称自1865 年(江南制造局创立)至1894 年(甲午战争结束)的30 年为中国化学教育的萌芽期。

除江南制造局的化学教育外,他还提到:“清廷于南京、天津、威海卫、广东等地设立水师陆师等军备学校,其中亦有教授化学课程者。

至于训练外交人员而设立之京师同文馆(1862),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东方言馆(1864)等,起初仅教授外国语文,以培养翻译人才,嗣后各馆亦有添设科学课程者,如京师同文馆在同治六年(1867)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化学、格致等科。

修毕该课程共需八年,化学列为第七年的课程。

” (其资料引自“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二,西学附注”)从他提及的早期开设化学课程的学校情况看,只有京师同文馆有相对具体的课程计划,其他均极粗略,难成证据。

除上述“1865 年说法”外,关于中国化学教育的肇始,在相关的著作中还有其他说法。

2 其他相关说法的考察分析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年11 月出版的《化学教育史》(张家治等著)中,把中国化学教育的肇始上溯到了古代。

该书认为:“中国古代的化学教育是伴随在早期实用化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在公元 2 世纪汉武帝时产生了炼丹术,化学教育则进一步结合在炼丹术的发展和传授过程中;战国时代的阴阳五行说作为炼丹术的理论根据,与炼丹术一起属于化学教育的内容。

”〔4〕然而,众所周知,作为学科的中国化学不是中国古代化学演进的结果,而是从西方引入中国的,根植于统一的世界科学文明之中。

在西方世界,自然科学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那种只是少数有钱或有闲的人凭兴趣或爱好所从事的业余活动的状况,“开始建立科学的专门组织和机构,有了交流、发表科学成果的书刊,科学研究已成为专门的职业并且创办了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专科学校。

这就是科学的建制化(即英文的institutionalization,也译…体制化‟ 或…制度化‟)过程”。

〔5〕从世界化学的发展进程看,化学学科早在18 世纪80 年代就已经建制化,有了自己的模式、方法、词汇和从业人员的共同体等,但中国学术界从19 世纪后期才认识化学学科。

〔6〕因此,此处论及的中国化学教育的肇始与中国古代的化学及化学工艺的传授没有关系。

西方的化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需要经过翻译和教育。

在近代化学知识传入中国的初期,新教传教士在翻译化学书刊方面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由于书刊同教育密切相关,因此,有学者以考察传教士早期翻译的与化学相关的科学书刊为线索考察中国化学教育的肇始。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年12 月出版的《中国化学教育史话》(郭保章等著)中提出:“近代化学在1780 年始创于欧洲,19 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化学教育开始时期,几乎与传入时期同时发生。

故研究近代化学传入我国的时期问题,可为我国近代化学教育开始时期问题找到一点线索。

”经该书考证,咸丰五年(1855 年)由英国传教医师合信(benjiamin hobson,1816—1873)编著的《博物新编》(木刻本)是现存最早在中国传播化学知识的中文书。

《博物新编》中的化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第1 编《风论》和《水质论》两篇中。

其中《风论》介绍了养气(又名生气,即氧气),轻气(或名水母气,即氢气),淡气(即氮气),炭气(即煤气,一氧化碳),磺强水(又名火磺油,即硫酸),硝强水(又名火硝油,即硝酸)和盐强水(即盐酸)等物质的性质及制备方法;《水质论》介绍了元素的概念。

在《中国化学教育史话》的作者看来,《博物新编》可“作为化学教育开始时期往前提的一种例证”。

因为“《博物新编》显然比同治年间出版的各类化学书籍都早。

它比同文馆出版的《格物入门》,要早13 年,比江南制造总局出版的化学书如《化学鉴原》,要早到近20 年。

有了这部书就可以推翻近代化学始于同治之说。

化学教育开始之日也较同治为前。

”〔7〕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化学教育主要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有关化学学科的教育。

编译化学书刊是传播知识的一种途径,是实施化学教育的重要前提,但不能等同于化学教育。

《博物新编》是较早介绍化学知识的中文书,但并不是最早的。

据考证,1854 年,英国传教士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1822-1900)编译的《地理全志》下编卷一《地质论》中已经开始介绍元素理论:“随物察理,有五十四质,其中大约以十八质为最,有定法相合,而成地壳、天空气、海洋之大半。

”文中的“五十四质”即为54 种元素。

这是目前最早提到元素理论的中文文献。

《地理全志》下编的出版比《博物新编》还早1 年。

(〔8〕,5 页)可见,将《博物新编》出版的1855 年作为中国化学肇始之时显然不妥。

台湾学者刘广定认为,中国化学教育的开始,最早的是在福州的福建船政学堂或在广州的博济医学校。

〔9〕关于福建船政学堂开设化学,其根据是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出版的《严几道年谱》中的记载:“同治六年丁卯(1867 年)先生十五岁,入马江学堂肄业,所学者为英文、算术、几何、代数�6�7�6�7热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术等�6�7�6�7。

”严几道即严复(1853—1921),1871 年毕业,但不知是哪一年学的化学。

与上述“1865 年说法”相比,该说法更为粗略,缺乏实证材料。

关于广州博济医学校开设化学,其根据是何了然在《化学初阶》(共4 卷,一卷、二卷于1871 出版,三卷于1872 年出版,四卷于1874 年出版)一书的序言:“已巳春,美国嘉医师讲化学于广州,余得以日坐春风,备聆诸理。

”以此断定,美国传教医师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1824—1901)于1869 年春在博济医学校(1866 年创办)曾教过化学。

事实上,何了然此前也曾经跟合信学医,学过一点化学知识,他与嘉约翰共同翻译了《化学初阶》。

不过,上述外国传教医师介绍的大都是与医药相关的化学知识,还不是独立的化学学科。

中国人了解独立的化学学科,可能以马礼逊学堂的学生为早。

该学堂是为纪念第一名到中国传教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而设立的,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教会学校。

该校1839 年在澳门开办,招收了几名幼童入学。

1842 年该学堂迁至香港后,曾一度开设过化学课,但其内容自然是极其肤浅的。

(〔8〕,6 页)客观而言,仅凭几名幼童在教会学校了解一些浅显的化学知识还不能认定为中国化学教育的开始。

况且,外国传教士介绍化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教,而不是为了发展中国的化学教育。

化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不同于西方。

西方化学教育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即由少数有钱或有闲的人凭兴趣或爱好进行业余研究,使化学成为一门学科,并逐渐成为大学和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

西方的化学到了近代才传入中国,其时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

故中国的化学教育是从近代开始的。

根据中国的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单靠民间的力量是不能发展化学教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