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内幕油气藏形成特征

合集下载

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古生界断块油气藏形成机制

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古生界断块油气藏形成机制

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古生界断块油气藏形成机制王明明1 孟元林1 刘吉余2 王建东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大庆石油学院)摘 要 文安斜坡古生古储断块油气藏的形成,有利条件是渐新世多期岩浆活动使石炭 二叠系煤系烃源层系二次成烃效果显著。

古生界具有侧向封堵条件的区域性盖层主要是上石盒子组上段 石千峰组大套泥岩,这决定了断块区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淋滤带及二叠系大套砂岩储层在反向断层遮挡下能形成断块圈闭。

在5种断层反向遮挡组合中,3种能形成有效的圈闭。

运用该机制评价出古生界3个有利的断块构造勘探目标。

关键词 冀中坳陷 文安斜坡 古生界 断块 圈闭 油气藏 封盖层文安斜坡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东北部,从北向南由信安镇、苏桥及文安3个古生界构造带构成。

1982年12月,部署在苏桥潜山构造上的苏1井于奥陶系碳酸盐岩中获高产工业凝析气流,发现了当时渤海湾盆地古生界最大的凝析油气田,以后相继探明了信安镇潜山、文23井潜山、苏16井潜山等断块油气藏。

石油地球化学家已证实该斜坡带古生界断块圈闭的油气主要来自石炭 二叠系煤系烃源层系[1],与任丘、兴隆台等新生古储潜山油气成藏系统有本质的区别。

文中揭示了该斜坡带潜山断块圈闭能富集油气的关键因素,目的在于为今后的古生古储断块油气藏的勘探评价建立一类成藏模式。

1 基本石油地质条件该斜坡带地层自下而上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 二叠系、侏罗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及第四系,有奥陶系、二叠系及第三系3个含油气层段。

古生界地层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沙四段沉积末及东营组沉积末四期构造变动,其构造格局具有明显印支期 燕山期地层东倾、喜山期地层西倾的特点。

该区的烃源层主要为石炭 二叠系的煤系地层及沙河街组湖相泥岩地层。

石炭 二叠系最厚处位于苏桥 文安一线的东侧,厚约950m,该套地层向霸县洼槽内逐渐减薄,尖灭在霸33-马7井一带。

石炭 二叠系烃源岩由煤层(厚10~30m)、碳质泥岩(厚约40m)及暗色泥岩(厚约100 m)组成,有机质类型为 2型,为一套高有机碳含量的较好烃源岩。

6潜山油气藏

6潜山油气藏

潜山演化导致的变化
– 供烃窗口位置和大小 – 有效烃源岩范围 – 供烃性质
深 度/ m
1000
清2
马5 4
Ng
Ed 2000
3000
Es 1+2
0. 3 3
4000 Es
3
5000
马1 9
马4 4
兴1 0 9 兴1 0 1 2 3
兴8 6 兴2 1 5
兴3 1 2 兴7 6
Ng
0. 3 0 0. 3 1 0. 3 2
潜山演化导致的变化
– 内幕断裂形成时期 – 断层的输导性 – 裂缝形成期次
多期裂缝
饶阳凹陷按照潜山演化特点可分为五种类型
划分标准:隆起期:早(Es4+Ek)、中(Es2+3) 、晚(Ed) 埋藏期:早(Es4+Ek)、中(Es2+3) 、晚(Ed) 稳定期:早(Es4+Ek)、中 (Es2+3 )、晚(Ed)
海外河
新开
董家岗-沙岭
铁匠炉
潜山顶 沙三中顶 泥岩底
大湾
3、 潜山输导条件是潜山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
风化壳输导 断层输导
特殊性
烃源岩 渗透层
断层
潜山 内隔层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4、 内幕油气藏的形成需要有内幕隔层(从而形成圈闭)特殊性
隔层
泥质相对 体积含量
徐庄组 馒头组
泥质百分比含量30% 泥质百分比含量60% 泥质百分比含量17-98% 泥质百分比含量70%
• ①基底一词来自大地构造研究的地槽一地台学说。当地槽 转化为地台时,其各类沉积建造经历了相当强的变形和/或 变质。而与其上的地台型沉积建造构成明显的不同。前者 称为基底,后者称为盖层。因而盆地基底就是其下的变质 岩或结晶岩。古老地台上的盖层底部可有轻微变质,有时 出现基底和盖层间的过渡性的建造。

东濮凹陷文留潜山构造文古2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研究

东濮凹陷文留潜山构造文古2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研究

文章编号:0253-9985(2004)01-0044-05东濮凹陷文留潜山构造文古2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研究常俊合,李新军,吕红玉,王又杰,孙 青,段红梅(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河南濮阳457001)摘要:油源对比是追溯新的油层和指导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对文古2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方法,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了原油与潜在源岩的关系。

研究表明,文古2井原油具有族组成中烃类组分含量高,极性组分含量低,组分和全烃碳同位素轻,主峰碳为n C17,呈前峰型单峰分布,伽马蜡烷和奥利烷生物标志物化合物含量丰富的特征。

油源对比结果显示,文古2井潜山油藏属 新生古储 型,油源岩以下第三系泥岩为主。

主要表现在文古2井原油和下第三系湖相暗色泥岩碳同位素值及曲线分布趋势非常相近,均含有高的伽马蜡烷和奥利烷化合物;煤系源岩抽提物和模拟油碳同位素重,伽马蜡烷含量低,无奥利烷,与文古2井原油差异显著。

关键词:原油;地球化学;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源对比;下第三系;东濮凹陷中图分类号:TE112.114 文献标识码:AA study o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oil produced fromWengu2well in Wenliu buried hill in Dongpu depressionChang Junhe Li Xinjun L Hongyu Wang Youjie Sun Qing Duan Hongmei(Zhongyuan Oil feid Company,SINOPEC,Puyang,H enan)Abstract:Oil source correl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to trace ne w oil layers and guide exploration.Based on analysis of geochemical behaviors of oil produced from Wengu2well,c orrelation of c rude oil and potential source rocks has been made through comparing carbon isotopes and biomarker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gional geologic set-ting.As for the c rude oil in Wengu2well,hydrocarbon content is high,while nonhydrocarbons+asphaltenes content is low in its group components;the 13C in the components and whole hydrocarbon is light;the main peak s carbon is nC17;and gammacerane and oleanane are abundant.Oi-l source corre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Wengu2well buried hill reservoir belongs to young source rock and old reservoir rock type,and the Paleogene mudstone is the main source rock.The crude oil and the extract from Paleogene dark-colored mudstone have very similar 13C value and distribu-tion,and both of them have high ga mmacerane and oleanane contents.The e xtrac t from c oa-l measure source rock and simulated oil have large 13C value,lo w gammacerane content and no oleanane,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rude oil in Wengu2well.Key words:crude oil;geochemistry;carbon isotope;biomarker;oi-l source correlation;Paleogene;Dongpu depression文留潜山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

第二节_苏1井潜山

第二节_苏1井潜山

第二节华北油田苏桥苏1井潜山油藏一、构造特征苏桥油气田苏一井潜山位于霸县凹陷东侧—文安斜坡苏桥潜山南中部,是被反向正断层苏桥断层所遮挡的断鼻内幕潜山油气藏。

油气藏埋深3900多米,最大含油气高度420m左右,产油层位为奥陶系峰峰组和上马家沟组,盖层为石碳—二迭系地层。

该构造共有断层3条,北东向断层2条(苏桥断层、苏7井断层),北西向断层1条(台山断层),其断层特点是:①皆为高角度断层,断层倾角70°左右;②断距大,苏桥断层、台山断层在苏一井潜山处断距大于1000m,苏7井断层最大断距为300m;③延伸长,苏桥断层贯穿文安斜坡的南北,台山断层横跨文安斜坡的东西;④皆断开潜山面,对油气藏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见表2。

断层数据表(2)二、储层特征苏一井潜山储层为奥陶系峰峰组和上马家沟组,缺失奥陶系上统,冀中地区皆钻遇奥陶系中统、下统,其对比标志清楚,按岩电组合特征把奥陶系分为5个组(峰峰组、上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亮甲山组、治里组),24个小层(峰峰组分为5个小层、上马家沟组分为7个小层、下马家沟组分为5个小层、亮甲山组分为5个小层,冶里组分为2个小层),本区进山为奥陶系峰峰组,上马家组未钻穿,地层划分比较可靠,见附图一)。

1.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完钻3口井在钻井中皆未见放空,仅发生漏失,而且漏量一般不大,反映苏一井潜山比较大的缝洞不发育。

据苏1井取上的0.7m岩心观察,未见溶蚀孔洞,只见比较小的裂缝,裂缝中见油斑油气显示,也反映该区溶蚀孔洞不发育,油主要储集在裂缝中。

2.储层的渗流条件比较差苏一井潜山出现没有物性资料,从压力恢复曲线的形态和恢复时间计算的有效渗透率资料分析,储层的渗流条件比较差。

苏1井测压力恢复,关井后11小时40分钟压力开始稳定,见附图二。

从图中反映出缝洞不发育,渗流条件差,压力传导慢,另外根据苏1井压力恢复曲线计算的有效渗透率为2.3~4.1毫达西,较其它地区奥陶系油藏有效渗透率都低。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摘要:文安斜坡为霸县凹陷东部的斜坡,其沙一上亚段河流沉积类型及展布一直存在争议。

综合应用古地貌、物源分析、岩心相、测井相、剖面相和平面相等分析方法,认为Es1上亚段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受“Y”字型断裂所形成的北东-南西向沟谷地貌所控制,两条辫状河道呈弯曲条带展布向北东-南西向延伸,物源来源于长丰镇和苏桥南地区。

由砂体发育特征可分为河床亚相和泛滥平原亚相。

储层以心滩和河道充填微相砂体为主。

其中,河道充填微相为含砾砂岩-中细砂岩与泥岩互层,整体上为向上变细的正旋回;心滩微相为砂岩夹薄层粉砂岩、泥岩组成的复合正旋回,可见多个“二元层序”的纵向叠加。

从下往上,辫状河向泛滥平原化发展,砂体数量减少且连通性变差。

关键词:文安斜坡沉积类型沙一上亚段辫状河霸县凹陷文安斜坡中浅层平面上含油连片,纵向上不同含油层系叠置,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作为本区主要目标层段,前人关于沙一上亚段沉积特征的研究有多种观点,认为其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1,2]、或辫状河沉积[3]、或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4],河道沿东-西向、或北东-南西向延伸。

现有研究在沉积相类型、物源方向、水流方向等方面的认识不一致,也缺乏整体地、细化到沉积微相层次地精细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在文安斜坡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应用物源分析、岩心相、测井相、剖面相和平面相分析方法,确定沙一上亚段沉积相及砂体特征,为岩性圈闭预测和评价提供可靠的基础地质模型。

一、区域地质概况1.构造背景文安斜坡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东部,是一个典型的箕状断陷的缓坡,形成于基底断块的继承性翘起作用。

斜坡基底古生界和中生界呈明显的楔状,古近系变为北、北东向延伸、东抬西倾的缓坡。

斜坡之上古近系地层逐层由西向东超覆。

渐新世中后期,在区域扭应力持续作用下,受前第三系四个北西向古鼻梁的控制,在文安斜坡上形成了向洼槽倾伏的鼻状构造带及呈雁行排列的北东向正断层。

自南向北依次为议论堡、长丰镇、史各庄、苏桥南4个轴向呈NW 向的断裂鼻状构造带以及斜坡北部的苏桥-信安镇断裂潜山构造带[5](图1)。

文安斜坡区下第三系沉积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文安斜坡区下第三系沉积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一、地质概况文安斜坡位于霸县凹陷东部,东临大城凸起,西与霸县洼槽及马西—鄚州洼槽相邻,向南延伸到到饶阳凹陷的南马庄构造,向北以里坦断层与武清凹陷相隔。

该区钻井揭示的下第三系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Es3、Es2、Es1x、Es1s、Ed3、和Ed2,油层在各层段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

其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东部的大城凸起,由斜坡高势区向湖盆中心低势区、沿斜坡依次沉积,形成了区域上由东南斜坡区向西北洼陷区的下第三系地层沉积序列。

二、沉积相划分依据通过对工区目的层段沉积环境、岩性、电性、粒度等各种沉积标志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结合前人的区域研究成果,认为文安斜坡Es2、Es1x为三角洲沉积模式。

Ed是在承袭了Es1x沉积特点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一套水退式碎屑岩沉积。

全区河网密布,碎屑及红色沉积分布普遍,主要为曲流河沉积模式1.岩石学特征。

Es2、Es1x主要为灰色泥岩与灰色粉细砂岩互层,Es1s为棕红色泥岩与浅灰色粉细砂岩互层。

反映该时期处于弱还原到氧化的过程中,水体逐渐变浅。

Ed时期为砂泥岩互层向中—厚层泥岩与细砂岩组合过渡,泥岩颜色以紫红色-棕红色为主要基调,Ed2可见过渡型的灰绿色含螺泥岩。

反映出当时沉积环境为氧化环境,水体较浅。

2.粒度特征。

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及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的,反过来,粒度性质也反映了一些成因条件。

由粒度资料所做的C-M图,分析认为本区为牵引流沉积,C-M图发育P-Q-R-S段,与典型河流作用C-M图形相比,缺少N-O-P-Q段,其特征如下:(1)NO段以滚动搬运为主,在本区没有发育;(2)OP段主要为滚动搬运,少见悬浮搬运,本区没有发育;(3)PQ段不发育,主要为悬浮搬运,少量滚动搬运;(4)QR段发育,粒序悬浮的沉积物按粒度大小和和密度梯度成层分布,在流动中由下而上粒度逐渐变细,基本没有滚动颗粒;C值在210µm~310µm之间,M值小于90,样品岩性主要为含泥质粉、细砂岩;(5)RS段在C-M图上显示较为发育,C值在170µm~200µm之间,M值小于70,样品岩性主要为含泥质粉砂岩,反映文安斜坡区Es沉积时期,以湖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断裂特征研究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断裂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3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第25卷第2期文章编号:1673-8217(2011)02-0005-04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断裂特征研究龙小军1,胡望水1,2,李涛1,2,何瑶瑶1(1.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2.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摘要:通过对文安斜坡分析发现,研究区断裂发育主要为同生正断裂、后生正断裂以及走滑断裂,其中以同生正断裂为主。

根据断裂的组合特征将研究区分为五个断裂带:长丰镇-文安垒堑式断裂带、赵各庄-左各庄垒堑式断裂带、史各庄-苏桥垒堑式断裂带、台山走滑断裂带、信安镇垒堑式断裂带。

从晚中生代至今,断裂发育呈弱-强-弱的变化规律,孔店组-沙二段沉积期,断裂发育最为强烈,其次为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期,新近纪、中生代晚期和第四纪断裂活动最弱;晚中生代至古近纪发育的断裂为斜坡带主干断裂,对文安斜坡古近系构造发育起到了控制作用,新近纪至今发育的后生断裂对前期构造起到了复杂化的作用。

研究区平面上沿构造走向从南西至北东断裂发育呈较强-强-弱-强-较强的变化规律,垒堑式断裂带中地垒与地堑的交汇处和台山走滑断裂带的断裂活动最强。

关键词:文安斜坡;断裂特征;断裂带;断裂发育演化中图分类号:TE112.2文献标识码:A文安斜坡位于冀中坳陷霸县凹陷东部,东临大城凸起,西与霸县洼槽及马西-鄚州洼槽相邻,向南延伸到饶阳凹陷的南马庄构造带,向北以里澜断裂与武清凹陷相隔(图1)。

文安斜坡是一个油气资源富集、由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组成的复合型油气聚集区,文安斜坡位于箕状断陷的缓坡,形成于基底断块的继承性翘起作用。

文安斜坡基底古生界和中生界呈明显的楔状,逐渐向西尖灭,古近系则变为北北东向延伸、东抬西倾的缓坡,古近系由下至上逐渐由西北向东南超覆。

渐新世中后期,研究区受区域性拉张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南西向的垒堑式断裂组合,构成了研究区的垒堑式断裂构造带;及台山局部张扭应力下,形成的台山走滑断裂构造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等石油地质学——6潜山油气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等石油地质学——6潜山油气藏
海外河
新开
董家岗-沙岭
铁匠炉
潜山顶 沙三中顶 泥岩底
大湾
3、 潜山输导条件是潜山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
风化壳输导 断层输导
特殊性
烃源岩 渗透层
断层
潜山 内隔层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4、 内幕油气藏的形成需要有内幕隔层(从而形成圈闭)特殊性
隔层
泥质相对 体积含量
徐庄组 馒头组
泥质百分比含量30% 泥质百分比含量60% 泥质百分比含量17-98% 泥质百分比含量70%
0. 2 4 0. 4 0
0. 2 6 0. 4 4
0. 2 6 0. 2 7
0. 4 4 0. 4 2
0. 4 2
M z+ A r 0. 4 5
0. 3 1 E d Es
1+2
0. 3 2 E s3
0. 4 5
0. 4 4
0. 4 9
油藏
气藏
正断层
不整合面 0. 4 5 C 2 9甾烷 2 0 S / ( 2 0 S + 2 0 R )
• 潘钟祥(1982)从变质和年代两方面考虑,基岩为变质岩和火成 岩再加下古生代岩层(不管变质与否)。
华北地台基底:太古 宇阜平群、下元古界 五台群和滹沱群、中 元古界长城系
渤海湾盆地的基底 为双重基底:下古 生界+太古宇和上中 下元古界
渤海湾盆地新生界下伏基岩地质图
渤海湾盆地主要潜山岩性和时代 潜山岩性的多样
2561 2761 2961 3161 3361 3561 3761 3961 4161 4361 4561 4761 4961 5161 5361 5561 5761 5961 6161 6361 6561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发现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发现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发现王建瑞;刘趁花;郭永军;朱洁琼;金涛【摘要】利用已钻井资料及高精度叠前时间偏移三维地震资料,对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基岩结构特征、潜山内幕反射结构和已钻井分析表明,斜坡南段潜山内幕寒武系发育有多套储盖组合,油源来自霸县洼槽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和孔店组,大断层面、不整合面和渗透层构成油气运移通道.构建了“坡腹层状古储古堵古盖油气藏”潜山内幕成藏新模式,并发现落实了一批潜山内幕圈闭,优选钻探文古3井,于下寒武统府君山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回顾了构建潜山成藏新模式和文古3潜山油藏的勘探发现历程,并描述了该油藏的基本特征.【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2(017)001【总页数】6页(P35-40)【关键词】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油气勘探;古潜山油气藏;油气成藏模式;油气藏特征【作者】王建瑞;刘趁花;郭永军;朱洁琼;金涛【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36;TE122.3潜山构造一直是文安斜坡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在华北冀中坳陷进行油气勘探以来,以“新生古储新堵潜山成藏”模式为指导,发现了以任丘油田为代表的一大批“凹中古隆起型”古潜山油气田,实现了华北油田古潜山勘探的重大突破;80年代,以“混生古储中堵块状油气成藏”模式为指导,又发现了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北段以苏桥油气田为代表的“斜坡型”古潜山油气田,再一次实现了古潜山勘探的突破。

但是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这两种典型模式的古潜山块状油气藏已无新发现,古潜山勘探又渐入低谷。

因此,不断寻求探索新的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就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文安斜坡位于冀中坳陷霸县凹陷东部,属牛驼镇背斜东翼。

这里是一个油气资源富集、由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组成的复合型油气聚集区。

成藏太古宇潜山内幕深层勘探潜力评价方法

成藏太古宇潜山内幕深层勘探潜力评价方法

成藏太古宇潜山内幕深层勘探潜力评价方法单俊峰;庞雄奇;刘兴周【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1(018)003【摘要】通过对辽河坳陷成藏太古宇潜山的油底类型、内幕隔层性质及油底之下油气层显示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建立了一套成藏太古宇潜山内幕深层勘探潜力的评价方法,将成藏潜山内幕深层的勘探潜力分成18种类型,其中,多种类型具有内幕油藏的勘探前景.利用上述方法对辽河坳陷已发现的变质岩潜山油藏进行重新评价,结合油源和疏导条件等潜山内幕成藏的必要因素,筛选出7个有利的成藏潜山内幕深层勘探目标区.目前,在预探工作区部署的探井已获得工业油气流,证实了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拓展了辽河太古宇潜山内幕的勘探领域,深化了辽河太古宇潜山内幕成藏理论研究体系.【总页数】4页(P12-15)【作者】单俊峰;庞雄奇;刘兴周【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相关文献】1.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因素及勘探技术 [J], 单俊峰2.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内幕成藏条件研究及勘探方向优选 [J], 王旭峰;靳国庆;韩红涛;周从安;李慧琳;王爱丽;马玉芝3.冀中坳陷牛驼镇凸起潜山内幕勘探成藏条件研究 [J], 周从安;李先平;辛玮江;李慧琳;吴国琼;吴晓龙;田会琴4.黄骅坳陷寒武系—中新元古界潜山内幕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 [J], 方杰;王兴元;韩品龙;吴丰成;周学先;王铜山5.渤中13-2双层结构太古宇潜山成藏条件分析与勘探发现 [J], 施和生;阎建国;牛成民;侯明才;高阳东;赖维成;陈安清;徐国盛;许鹏;曹海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幕向斜型潜山确定及油气成藏特征

内幕向斜型潜山确定及油气成藏特征
大 了潜 山勘 探 领 域 。
[ 键 词 ] 大 民屯 凹 陷 ; 内幕 向斜 型 潜 山 ;油 气 成 藏 ;油 气 勘 探 ;元 古 宇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T l2 1 ;T 1 2 3 [ 献 标 识 码 ] A E 2.2 E 2. 文 [ 章 编 号 ] 10 —9 5 (0 7 4 0 1— 7 文 0 0 72 20 )0 —00 0
Au. 0 7 V I2 N . g 20 o. 9 o 4
内幕 向斜 型 潜 山确 定 及 油 气 成 藏 特 征
周 祖 翼 ( 济 大 学 ,上海 2 09 ) 同 0 0 2
陈振 岩

( 济 大 学 ,上海 2 09 ;辽 河 油 田分 公 司 ,辽 宁盘 锦 1 4 1 ) 同 002 0 2 0
案 ,可 分为 内幕单斜 、内幕褶 皱等 口 。按 照这 种划 分方 案大 民 屯凹陷 元古 宇 的静 北潜 山 、安 福 屯潜 山 、
平 安堡潜 山应 为 内幕 向斜 型潜 山。但是 有关 内幕 向斜型 潜 山几乎 没有 见到 报道 ,笔 者在对 大 民屯元古 宇 潜 山研究 时 ,认 为它们 都是 内幕 向斜型 潜 山 , 目前在 大 民 屯凹 陷 内幕 向斜 潜 山 中 已发现 各 级规 模 储 量 , 其 中 4口井 日产获得 千 吨级高 产油 流 ,表 明这 种潜 山蕴 涵很 大 的勘探潜 力 。
陈永 成 赵 立 曼 ( 辽河油田分公司, 辽宁盘锦141) 0 2 0 柳 占 武
( 国 矿 业 大 学 ,北京 1 0 S ) 中 0 3 O
[ 要 ] 前 人 对 潜 山油 气 藏 做 了大 量 研 究 ,但 是 对 向斜 型 潜 山却 很 少 有 报 道 ,对 成 藏 特 征 分 析 未 见 文 献 报 摘 道 ,笔 者 在 对 辽 河 大 民 屯 凹 陷 元 古 宇 潜 山研 究 时 发 现 它 们 都 属 于 内幕 向斜 型 潜 山 , 系 统 阐 述 了 向斜 型 潜 山的 确 定依 据 , 并分 析 了成 藏条 件 ,指 出 了向斜 型 潜 山 除 具 有 一 般 潜 山油 气 藏 特 征 外 ,还 具 有 独 特 的成 藏 特 征 ,即 具 有 多 层 系含 油 和 翼 部 成 藏 的 特 点 , 内 幕 向斜 型 潜 山 的 提 出 , 丰 富 了我 国 潜 山成 藏 理 论 ,扩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古近纪断裂活动特征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古近纪断裂活动特征
运 移 通道 。
关键词 : 霸县 凹陷 ; 古近 纪 ; 断裂 几何 学特征 ; 断裂 活动 特征
中图 分类 号 : T E l 2 1 文献 标识 码 : A
霸县凹陷在古 近纪发育众 多的生长断裂 , 其 活 动影响着凹陷的形成 与演化 , 是构 造活动的主要表
现形 式 , 研 究 断裂 的活 动 规 律 可 以 揭 示 霸 县 凹 陷 的
形态 , 凹 陷 内晚期 形成 的较 小 规 模 断 裂 也具 有 板 式
形 态
3 主 要 断 裂 的 活 动 特 征
根据 断裂 的延 伸 长 度 、 切 割 深 度 及 断 裂 的发 展 历史 可将 霸县 凹陷生 长断裂 分 为 4级 。一 级断 裂 为
牛东断裂 , 是霸县凹陷在古近纪的边界断裂 , 控制凹
目“ 冀 中富油 凹陷二次勘探潜力与方 向研究” ( 编号 : HB Y T—wr Y一 2 0 1 1 一J S 一3 0 3 )
作者简介 :张艺 ( 1 9 8 9 - ) , 女, 硕 士研究 生 , 主要从 事构造地质学研究 。E — m a i l : z y 一 1 9 8 9 1 0 2 9 @s i n a . c o m
形态的南北分段将霸县 凹陷分为 3 个构造 一 地貌单 元。前人的研究局限于霸县 凹陷牛东断裂以及文安 斜坡等局部构造特征 , 而对霸县 凹陷整体 的断裂活 动 特征 缺 乏研 究 。本 文 运 用 断裂 落 差 分 析 驯来 定
量 探讨 霸县 凹陷古 近 纪 各 个 时期 的断 裂 活 动 特 征 ,
以期对 凹陷的构造演化特征形成整体 的认识 , 指导
油 气勘 探 。
式、 斜交式等 ( 图2 ) 。 使其 整体呈现半地堑形态 。 剖

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与研究——以高升地区元古界潜山为例

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与研究——以高升地区元古界潜山为例

油气开采化 工 设 计 通 讯Oil and Gas Produc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58·第46卷第3期2020年3月1 研究区概况西部凹陷西斜坡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现阶段;由曙古1井在潜山获得良好的效果从而开启了辽河油田对古潜山的勘探序幕。

并且在曙古1块、和曙古98块累计上报了3 132万吨探明储量。

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向潜山深层扩展。

20世纪80年代末潜山勘探逐渐停滞。

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深层进行重新处理,深层部位的时深转换精度提高。

部署了曙103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打破了对曙光低潜山带多年的徘徊状态。

其随后部署的井大多获工业油气流,并在曙光低潜山带的曙112、曙125等七个区块共地质储量576万吨。

突破阶段:2006年起加强了曙光潜山成藏主控因素的研究,提出了潜山远离油源可以成藏,和巨厚玄武岩下可以成藏的新认识。

连续在远离洼陷区部署了,曙古157等高潜山4口,获得良好效果。

后续高古2的部署井发现了高升潜山。

但后续部署的高古3、10、14效果较差。

曙北高升地区的元古界仍具备较大的勘探潜力,该区目前已揭露元古界主要分布在曙北地区的西南部,揭露厚度700m 左右(曙古84)主要岩性是白云岩,局部地区分布白云质灰岩(长古1、曙古129)、板岩(长古5)及石英砂岩(曙古92)。

目前除南部曙111、112等井在元古界获得工业油气以外,以往由于元古界潜山内幕比较复杂,勘探工作一直未有突破,加之该区资料较少,因而对该区的潜山认识一直不清,但经过分析认为,该区无论是从生油条件、储集条件或是保存条件都是比较有利的[2]。

2 圈闭是油气成藏的最主要条件西部凹陷的构造由于沉积最终形成,而这种结构适合于古潜山的形成,并且能够满足圈闭条件。

一是在第三纪早期,由于发育形成断层位于西部凹陷处,从断层走向来看,呈现由北向东的走向,为西倾正断层。

潜山油气藏勘探与开发

潜山油气藏勘探与开发

潜山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藏调研第一章综述第一节潜山的概念潜山(Buried hills)一词,较早见于赛德尼.鲍尔斯(Sidney . Powers)的论文《潜山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性》中(美国经济地质学,一九二二年第十七卷),后来,其它地质学家也使用了这一术语,如A . I .莱复生(Levorsen)在其《石油地质学》一书中就提到潜山,系指在盆地接受沉积前就已形成的基岩古地貌山,后来被新地层所覆盖埋藏而形成的潜伏山。

我国1982年出版的《潜山油气藏》(华北石油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1982)一书中提出,凡是现今被不整合埋藏在年轻盖层下,属于基底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

它包括了后期由于基岩块体翘倾,所形成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

还有一部分学者把潜山油气藏称之为基岩油气藏,如兰德斯(Landes,1960)认为基岩油气藏和一般油气藏的主要区别在于烃源层位于储层之上。

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定义为:基岩油气藏位于一个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下的比较老的基岩中,烃源层多数位于不整合面之上,但有少数烃源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下、储层之上,这种油气藏统称基岩油气藏。

第二节潜山的分类潜山分类有多种多样,主要有按成因、形态、岩性等来进行分类。

一、按成因分为地貌山、构造山和构造—地貌山1、地貌山:主要是受侵蚀作用形成的潜山,就是在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基底就存在地形上突起,并遭受风化、剥蚀、淋滤,后期被年轻的盖层埋藏形成的潜山。

这类潜山的储集体的孔、洞、缝一般都很发育。

2、构造山:主要是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潜山,就是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不存在或仅有微弱的地貌显示,主要是在盖层沉积期或沉积以后,由于构造变动产生的褶皱、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山或后成潜山。

其特征是潜山侵蚀面与上覆层产状平行,断棱或褶皱的核部是潜山的最高部位。

构造山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断块山和褶皱山,断块山在冀中坳陷较发育,褶皱山尚未发现。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特征及有效储层控制因素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特征及有效储层控制因素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特征及有效储层控制因素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是该地区的主要油气层系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文将就该储层的特征及有效储层控制因素进行详细探讨。

一、沙三段储层特征沙三段储层主要由砂岩组成,其物性特征表现为孔隙度高(平均为13.6%)、渗透率较高(平均为34.8mD)、饱和度低(平均为51.6%)等。

该储层以中粗粒砂岩居多,粘土质矿物含量较低,石英含量较高。

在各种岩性中,白云岩和页岩的分布较少,灰岩分布范围较广,属于典型的砂岩-灰岩岩性类型储层。

二、有效储层控制因素1. 相对沉降速率相对沉降速率是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在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三段沙岩沉积过程中,不同地区的相对沉降速率差异显著,因而导致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理特性不同。

在相对沉降速率较大的地区,沉积物质量相对较低,因此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对较高。

相反,在相对沉降速率较小的地区,沉积物质量相对较大,因此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对较低。

2. 风化程度石英的风化度对沙三段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石英的风化度越高,则其颗粒粒径越小,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应提高。

因此,在石英含量较高的地层中,储层的有效性更高。

3. 压实度储层的压实度对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重要影响,过高的压实度会导致孔隙度受到压缩而降低,渗透率也会相应减小。

在沙三段储层中,显示出高孔隙度和高渗透率的区域,通常是地质构造活跃的区域,表明该区域多次受到古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压实度低,沉积物保存得相对优良。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受相对沉降速率、风化程度和压实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相对沉降速率是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这些因素对储层的有效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内幕油气藏形成特征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内幕油气藏形成特征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内幕油气藏形成特征孔令武;高先志;吴伟涛;贾连奇;刘昆【期刊名称】《断块油气田》【年(卷),期】2011(018)003【摘要】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气地球化学方法,对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带的内部结构,以及已发现油藏的油气性质、储层特征、油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文安斜坡潜山带存在2种类型的潜山油气藏:潜山顶部油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潜山内幕油气藏与潜山顶部油气藏的不同在于其位于潜山内部,受不整合面作用的影响较小.内幕隔层是潜山内幕圈闭形成的关键,断层和内幕裂缝型储层控制了内幕油气藏油气的输导和聚集,供烃窗口和输导体系有效配置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方式.针对文安斜坡地区,总结出不整合面供烃-内幕裂缝型储层/断层输导运聚与断层供烃-内幕裂缝型储层输导运聚2种内幕油气运聚模式.【总页数】5页(P321-325)【作者】孔令武;高先志;吴伟涛;贾连奇;刘昆【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1【相关文献】1.辽河西部凹陷兴隆台高潜山内幕油气藏形成条件和成藏特征 [J], 高先志;陈振岩;邹志文;单俊峰;刘峰;刘宝鸿2.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内幕成藏条件研究及勘探方向优选 [J], 王旭峰;靳国庆;韩红涛;周从安;李慧琳;王爱丽;马玉芝3.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发现 [J], 王建瑞;刘趁花;郭永军;朱洁琼;金涛4.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特征及有效储层控制因素 [J], 李宇志;金杰华;操应长;葸克来;周磊;崔周旗;何斌;董雄英5.霸县凹陷文安斜坡火成岩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J], 杨莹莹; 程相振; 崔刚; 王征; 陈阳子; 武春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高 角度 裂缝 交错 发育 , 网状 , 呈 且裂缝 的张开 度 比较
内幕 油气 藏 主要 分 布 在奥 陶系地 层 和 寒 武 系地 层 。2 种 类型 的油气 藏在 纵 向上叠 加在 一起 ,组 成 2种 不 同
的成藏体 系 ,如苏 2 0井 的产油层 位 为石 炭一 二叠 系 ,
幕 油气 藏 的油 气来 源 于古 近系 的沙 四段 烃源 岩 ,奥 陶 系 内幕 油 气藏 的油 气 为混 源气 ,主要来 源 于古 近 系沙
四段烃 源 岩 ,间或 有石 炭一 二叠 系煤 系烃 源岩 生成 的 气 ] 。
苏 2 0 苏3
40 0 0

■ — ■■
油藏

苏 3井 的产 油层位 为 奥陶 系 ( 图 2 。 见 ) 油源 对 比分 析 发现 . 油 藏具 有 不 同 的 油气 来 2类 源 ,石 炭一二 叠 系油气 藏 的油气 主要 来源 于 自身 的煤
系烃 源岩 , 原油 表 现 为 高姥 植 比 , 为 3 7 C - 2 的 约 . , / 1 0 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 0 1年 5月
育 中生界 、 生 界 、 古 界地 层 , 性 主要 为碳 酸 盐岩 古 元 岩
2组 断裂 , 一组 为 N E向 , 行 于斜 坡走 向 ; 一组 为 N 平 另
和 碎 屑岩 。 且受 到强 烈剥蚀 ; 山面 之上第 三 系地 层层 潜 层 超覆 , 厚东 薄 , 西 主要为 碎屑 岩地层 ( 图 1 。 见 )
东 、 支 、 山和 喜 山等 多 期构 造 运 动 , 裂缝 的发 育 印 燕 为
奠 定 了 基 础
文安 斜坡 潜 山 内幕 油气 藏 的岩性 主要 为 白云 岩和 灰岩 。根 据岩 心观 察 、 薄片鉴 定 、 常规测 井 等资 料综 合 分析 , 山 内幕储层 主要 为 裂缝 , 潜 其次 为溶 蚀孑 。岩心 L 观察 和 F 成像 测 井显 示 古 潜 山 内幕 储 层裂 缝 发 育 , MI 主要 为构造 裂 缝 , 次 为溶蚀 缝 和压溶 缝 。 角度 裂缝 其 低
大 , 缝 面多 切割 岩心 , 裂 钻井 取 心成破 碎 的 圆饼 状 。镜 下薄 片鉴 定显 示 晶间孑 比较 发育 ,有 些裂 缝被 白云石 L
比值约 为 31 , 典 型的 自生 自储 型 油气 藏 。 武系 内 . 为 4 寒
第 1 第 3期 8卷
孔 令 武 , . 县 凹陷 文 安 斜 坡 潜 山 内 幕 油 气 藏 形 成 特 征 等霸
7 O 0 0
8 O O O
交 .将 潜 山切割 成 复杂 的断块并 形成 了潜 山圈闭 。 同 时. 断层也 是油气 运 移 的主要通 道 。
断层是 潜 山圈 闭形成 的关 键 。文安 斜坡 主要 发育
图 1 文 安 斜 坡 潜 山 带位 置剖 面
上述地 层 沉积 和构 造特征 共 同决定 了文安斜 坡 潜 山 带 的潜 山 油气 藏类 型 的分 布 。 目前 在 该 地 区 的 石 炭 一 二叠 系 、 陶 系 、 武系等 潜 山地层 均发 现 了油 气 奥 寒 藏 。由于这 些 油气藏 各具 特色 , 具有 不 同 的成 藏 机理 . 按 油气 藏在 潜 山 中的位 置可进 一 步划分 为潜 山顶部 油 气 藏 和潜 山 内幕油气 藏 。潜 山顶 部油气 藏 受不 整合 面 控 制 , 于潜 山的顶 部 ; 山内幕 油气藏 位 于距潜 山顶 位 潜 部 一段 距离 的深度 范 围内 , 不整 合面 影 响较小 。 受
半充 填 。统计分 析 表 明 , 效缝 约 占裂缝 总数 的 4 %。 有 6 裂缝 的发 育一 方面 连通 了溶蚀 孔 隙 .另一 方面 也 为油
气提 供 了储集 空 间 。 另外 , 裂缝 的发 育受 岩性 和泥 质体
积分 数 的影 响 比较 大 .白云 岩相对 灰 岩更 容易 产生 裂
潜 山顶 部 储 层 由于 经 历 了长 久 的 风化 、淋 漓 、 剥
蚀 , 蚀 型孔 隙 比较 发 育 [3 而 潜 山 内幕储 层 由于 位 溶 1] -; 于潜 山 的内部 , 表层 岩溶 作用 影 响相对 较小 , 主要 受 构
造 控 制 ,由构 造作 用产 生裂缝 。文安斜 坡 经历 了加 里
气藏
—一
泥岩
■_
煤岩
图 2 苏 桥 潜 山石 炭一 二 叠 系 和 奥 陶 系 油 气藏 纵 向 分布
l O O O 2 O O O 3 O O 0 4 O 0 0 5 0 0 O 6 0 0 O 0
N WW 向,垂直 于斜坡 走 向 , 断裂 几乎 呈 十字形 直 2组
9 O O O
Ⅲ/
2 潜 山 内幕 油气 藏 特 征
2 1 内幕 储 层 发 育 特 征 .
储层 受埋 藏深 度影 响不 大 。从 侧 面反 映 出碳 酸 盐 岩地 层在 深度 较大 层位 仍具 备成 藏 的储 集 条件 ,增 加 了油 气 在纵 向上 的成藏 空 间 。
22 油气 藏分 布特 征 .
文安 斜坡 构造 带 主要 由北东一 北 北东 向和北 西 向
2组 断层组 成 。在东 抬西倾 的地质 背景 上 , 育有 正 向 发 和 反 向的正 断层 , 组成一 个地 垒状 潜 山带 . 山油气 藏 潜 呈北 东 向条带 状展 布 , 主要 分布在 东掉 断层 的上升 盘 。 潜 山顶部 油气 藏 主要分 布在 石炭一 二 叠 系地层 .潜 山
缝, 并且 裂缝 发育 段 的 自然伽 马值 都很 小 。 统计 分析 表 明 . 陶系孑 隙度 随埋 深 的增 加 。 奥 L 没有 明显 的减 少 , 大体保 持在 5 6 变 化不 大 。 明碳 酸 %~ %, 说
盐 岩储层 物性 与碎 屑岩储 层 物性有 很 大 的不 同 ,该 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