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六章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教育现象B. 教育规律C. 教育实践D. 教育理论答案:A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A. 实证研究B. 历史研究C. 比较研究D. 所有以上答案:D3.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
A. 教育哲学B. 教育心理学C. 教育社会学D. 所有以上答案:D4. 教育学的主要功能是()。
A. 指导教育实践B. 促进教育改革C. 培养教育人才D. 所有以上答案:D5. 教育学中,教育的本质是()。
A. 传授知识B. 培养能力C. 塑造人格D. 所有以上答案:D6.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A. 客观性B. 系统性C. 辩证性D. 所有以上答案:D7.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
A. 探索教育规律B. 总结教育经验C. 指导教育实践D. 所有以上答案:D8.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
A. 文献研究B. 实验研究C. 调查研究D. 所有以上答案:D9.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是()。
A. 问题提出B. 资料收集C. 分析研究D. 所有以上答案:D10.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
A. 提高教育质量B. 促进教育公平C. 推动教育发展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学是研究________和________的科学。
答案:教育现象教育规律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3.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4. 教育学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培养教育人才5.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客观性系统性辩证性6.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学前教育原理绪论-第六章习题
绪论1.认为儿童心理具有“吸收力”和“敏感期”,教师应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的幼儿教育专家是A.蒙台梭利B.福禄贝尔C.杜威D.皮亚杰2.洛克绅士教育的理论基础是A.“白板说”B.自然教育论C.泛智学说D.“ 六大解放”3.学前教育就是指A.0-3 岁的儿童的教育B. 3-6 、7 岁儿童的教育C.2-5 岁的儿童的教育D. 出生至6、7 岁儿童的教育4、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A.《大教学论》B.《世界图解》C.《母育学校》D.《爱弥儿》5.被后世誉为“ 儿童的发现者”的教育家是A. 夸美纽斯B.柏拉图C.皮亚杰D.卢梭6. 在我国第一次提出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教育家是A. 康有为B.蔡元培C.陈鹤琴D. 陶行知7、提倡中国化的活教育的教育家是A.蔡元培B.陶行知C.陈鹤琴D. 张雪门8、关于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的教育观,正确的说法是()A. 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B.提出“教学做合一”C.提出“六大解放”,主张开发儿童创造力D.设计了幼稚园行为课程9、被誉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的是( )A.蔡元培B.陶行知C.陈鹤琴D. 张雪门10.提倡平民化幼儿教育、创办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和第一所劳工幼儿团并用艺友制培训幼儿教师的教育家是A.蔡元培B. 陶行知C.陈鹤琴D.张雪门11、世纪20 年代,指出旧有的幼稚园害了“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三大病,主张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持这一观点的教育家是A.蔡元培B. 陶行知C.陈鹤琴D.张雪门12.精神分析学派对现代学前教育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A.强调活动的重要性B.强调兴趣与需要的重要性C.是现代流行的“支架教学”的基础D.强调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13.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的是A.杜威B.赫尔巴特C.蒙台梭利D.皮亚杰14.学前教育理论逐渐丰富,学前教育思想更加系统、完整,并具备了现实指导意义的阶段是A.孕育阶段B.萌芽阶段C.初创阶段D.发展阶段15.被誉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并提出了中国化的学前教育,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的是A.张雪门B.陈鹤琴C.陶行知D.黄人颂16.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提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B.实验法C.行动研究法D.个案研究法17.狭义上的学前教育是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出生至童施加的教育影响的活动A.四五岁B.五六岁C.六七岁D.七八岁18.提出学前教育学主要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及基本理论框架的一门学科的是A.黄人颂B.李生兰C.郑建成D.刘晓东19.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标志着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诞生的著作是A.柏拉图的《理想国B.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C.昆体良的《雄辩术》D.卢梭的《爱弥儿》20.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A.《大教学论》B.《母育学校》C.《教育漫话》D.《世界图解》21.提出应该遵循自然去教育儿童,给予儿童自由,重视儿童生活的权利,培养真正的自然人,被后世誉为“儿童的发现者”的是A.夸美纽斯B.洛克C.裴斯泰洛齐D.卢梭22.下列属于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的是A.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教育的结果B.应依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使儿童获得适当的发展机会C.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D.认为儿童的心理具有“吸引力”和“敏感期”23.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幼儿园教育体系的是A.夸美纽斯B.洛克C.福禄贝尔D.裴斯泰洛齐24.陶行知对我国学前教育的贡献不包括A.提出“教学合一”和“六大解放”,主张开发幼儿的创造力B.关注中国化、平民化幼稚园的创办C.著有《幼稚园之新大陆》《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D.在北平主办香山慈幼院的幼稚师范学校和幼稚园25.提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对学前儿童进行育时应以儿童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是A.皮亚杰B.埃里克森C.布鲁纳D.杜威26.学前教育学开始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是在A.孕育阶段B.萌芽阶段C.初创阶段D.发展阶段27.提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思想的著作是A.《礼记·内则》B.《大戴礼记·保傅》C.《颜氏家训》D.《大同书》第一章1.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是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生物起源说2.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属于A.生物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神话起源说3.把教育看作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自身生产的需要的是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4.《列女传·周室三母》记载的“及其有娠,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这段话描述的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实施的A.音乐教育B.美术教育C.胎教D.军事教育5.学前教育具有“公有公育”特点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是A.现代社会B.工业社会C.原始社会D.农业社会6.罗伯特·欧文于1809 年开办的专门招收1~6岁贫穷儿童的教育机构,名为A.人格形成学院B.品格形成学院C.体格形成学院D.性格形成学院7.创办燕子矶幼稚园、著有《幼稚园之新大陆》的教育家是A. 陶行知B.陈鹤琴C.张宗麟D.张雪门8.1809 年开办专门招收1-6 岁贫穷儿童的“性格形成学院”的是A.蒙台梭B.罗伯特·欧文C.圣西门D.傅立叶9.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后又创立以感官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的教育家是A.福禄贝尔B.蒙台梭利C.德可乐利D.凯米10.以“生活教育”为理念,创办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广泛开展实验研究,建立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是A.陈鹤琴B.张宗麟C.张雪门D.陶行知11.在现代,狭义的学前教育专指A.0-6岁儿童的教育B.2-7岁儿童的教育C.0-8岁儿童的教育D.3-7岁儿童的教育12.以“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个重要论点来概括教育本质的是A.杜威B.皮亚杰C.蒙台梭利D.埃里克森9、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杜威B、弗洛伊德C、皮亚杰D、维果斯基10、在美国创办第一所英语幼儿园的是A、玛格丽特·舒尔茨B、欧文C、伊丽莎白·皮博迪D、弗利托纳11.下列关于劳动起源说的说法正确的是A.认为教育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生物现象B.是近代教育史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C.提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D.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12.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格B.英国教育家沛西能C.美国教育史学家和心理学家孟禄高婴销D.马克思13.以公养、公育方式进行儿童教育的是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现代社会14.颜之推的学前教育思想不包括A.幼年时期家庭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成败兴衰B.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最好是实行胎教C.要注意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为孩子慎重选择老师和朋友,并以身为范D.强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构想了一个理想教育体系15.第一次提出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昆体良D.欧文16.下列属于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的是A.强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构想了一个从优生到成人的理想教育体系B.反对体罚,认为体罚会给儿童的身体和心灵造成创伤C.提出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教育思想D.教育应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17.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是A.福禄贝尔的幼儿园B.欧文创立的幼儿学校C.柯夏的“模范托儿所”D.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18.近代学前教育机构发展中,形成了双轨学前教育制度的是A.英国B.法国 c.德国 D.日本19.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基本形式是A.母育学校B.幼儿园C.托儿所D.游戏中心20.夸美纽斯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统一学制的划分的著作是A.《大教学论》B.《母育学校》C.《世界图解》D.《教育漫话》21.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理论的是A.夸美纽斯B.福禄贝尔C.洛克D.卢梭22.在卢梭划分的四个阶段中,注重儿童的感官训练,尽量给儿童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接触和研究周围一切事物的是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23.为儿童设计了系列的“恩物”的是A.夸美纽斯B.蒙台梭利C.福禄贝尔D.卢梭24.下列关于杜威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儿童的生长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教育也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B.教育具有促进儿童生物性本能和心理机能不断生长的作用C.儿童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本质在于儿童通过活动不断地增加和改造自己的经验D.儿童与成人是有区别的,儿童不是未长成的“小大人”25.提出创设“有准备的环境”的教学思想的是A.蒙台梭利B.杜威C.福禄贝尔D.卢梭26.以实验为基础,提出了幼稚园的课程要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采用“整个教学法”的是A.蔡元培B.陶行知C.张雪门D.陈鹤琴27.自我意识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处于学前儿童阶段,儿童早期(1.5~3岁)的主要特点是A.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二章1.据美国芝加哥亲子中心的研究,在考虑通胀因素的情况下,对亲子中心每投入1美元,15-18 年后所获得的收益是7.14 美元,体现了学前教育具有A 经济功能B 政治功能C 文化功能D 促进科技发展功能2.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学前教育受教育权的是(A 经济发展水平B政治制度C文化D人口3决定着学前教育领导权的是A 经济发展水平B政治制度C文化D人口4.下列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学前教育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学前教育的领导权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学前教育的性质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发展的结构与布局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5.我国学前教育的结构和布局问题主要体现在A.城乡、学前教育普及年限和东中西部的差异上B.城乡、学前教育普及年限和东西部的差异上C.城乡、学前教育普及年限和中西部的差异上D.城乡、学前教育普及年限和中东部的差异上6.决定着学前教育领导权的是A.政治制度B.经济C.文化传统D.科学技术7.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表现在A.开始注重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B.开始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C.强调儿童爱国思想、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D.开始重视儿童的学习乐趣和兴趣8.强调学习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师生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提倡“支架式”“合作”“探索教学的是A.实用主义学习理论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章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该A.有针对性B.因材施教C.抓住关键期D.循序渐进2、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判定儿童,其年龄标准分别是A.0-14岁, 0-12岁 C.0-18岁0-14岁B.0-15岁0-12岁 D.0-14岁, 0-18岁3.幼儿能否完成某项活动,会影响其自信心和成就感,这说明儿童的发展具有A.连续性B.整体性C.顺序性D.个体差异性4.在胎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中,怀孕母亲的情绪属于A.遗传素质B.社会因素C.主观因素D.生理成熟5.儿童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遗传素质B.社会环境C.心理的内部矛盾D.教育6.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是( )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教育制度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概念
2.特点
3.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1.学制的概述
2.学制确立的依据
3.各级学校系统
4.各类学校系统
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改革
I.概念
II.学制构成的基本要素
III.类型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综合化
3.非正规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正规教育的影响
4.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及其与大学的衔接
5.高等教育大众化
6.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A.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A.客观性
B.包含
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教育的管理系统
B.规范性
C.历史性
D.强制性
1951年学制改革
1958年学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学制改革
我国学制的改革趋势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2.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1.学校的级别
2.学校的类型
3.学校的结构
1.双轨学制
2.单轨学制
3.分支型学制
社会的依据
人的依据
学前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阶段
中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
普通教育系统
师范教育系统
职业技术教育系统
成人教育系统。
教育学第六章题目与答案6
hk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
A.备好课B.上好课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D.课外辅导2.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
A.教学任务B.教学内容C.教学规律D.教学原则3.难题提供了试题的( )信息。
hhA.错误率B.通过率C.平均通过率D.平均错误率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D.课堂教学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A.1856年B.1860年C.1862年D.1866年9.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 )来编班。
A.年龄B.发展水平C.知识经验D.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10.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现场教学D.启发式教学11.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 )。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复式教学D.小组教学12.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
A.组织教学B.讲授新教材C.巩固新教材D.检查复习13.考试的核心环节是( )。
A.选择题型B.命题C.确定评分方法D.阅卷17.( )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A.教案B.课时计划C.教学方法D.课题计划18.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B.设计教学法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19.通常的课堂教学采用( )方式。
A.讲演B.讲解C.讨论D.讲授20.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
A.提出教学目的B.选择教学方法C.涉及教学进程D.规划板书内容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 )。
A.上课B.课外辅导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D.备课E.批改作业2.根据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划分课的种类,可分为( )。
A.新授课B.实验课C.巩固课D.练习课E.演示课3.班级授课制的五个固定是指( )。
教育学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延边大学
教育学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延边大学延边大学第一章测试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孟子》B:《大学》C:《论语》D:《学记》答案:《学记》2.提出“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答案:苏格拉底3.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苏霍姆林斯基B:凯洛夫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答案:夸美纽斯4.()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答案:《普通教育学》5.在西方教育史上,主张学生中学、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现代教育派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杜威答案:杜威6.教育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二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 )。
A:对 B:错答案:对7.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演说家的培养》( )。
A:对 B:错答案:对8.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
A:错 B:对答案:对9.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克鲁普斯卡娅( )。
A:错 B:对答案:错10.赫尔巴特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即强调教育教学中德育的首要地位()。
A:错 B:对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关于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错误是否定了()A:教育的系统性B:教育的科学性C:教育的社会性D:教育的生产性答案:教育的社会性2.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奴隶社会末期B:原始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初期D:封建社会初期答案:奴隶社会初期3.信息社会教育的特点的是()。
A:教育的国际化B:教育的终身化C:教育的全民化D:教育的人性化答案: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人性化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离不开教育.以上观点体现出了()A:教育的相对独立性B:教育的永恒性C:教育的历史性D:教育的阶级性答案:教育的永恒性5.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六章
第六章学校及其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提出正确的是A.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B.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解析】B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5年5月B.1986年4月C.1993年2月D.1995年3月【解析】B3.二十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指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D.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解析】C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中提到:到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这被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
4.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哪项法案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制度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析】D 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制度。
5.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年限一般为A.2~3年B.4年C.5~6年D.9年【解析】B 高等教育内部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层。
专科教育一般为2~3年,本科教育除医学院和少数理工科院校为5~6年外,一般为4年。
研究生教育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层,各为2~3年。
6.我国学校的主体是A.全日制学校B.半日制学校C.业余学校D.综合学校【解析】A 全日制学校包括全日制大、中、小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是我国学校的主体。
7.我国五四制学制改革实验始于A.1958年B.1964年C.1981年D.1922年【解析】C 五四制试验开始于198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实验。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4)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够根据专业的标准进行恰当的处理。
(5)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
(6)教师根据其专业贡献和作用,在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享有专业的地位和待遇。
7.答: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8.答:
(1)师生互动:A、关注师生交往和相互影响过程,只有对过程分析,改进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B、教师层面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积极期待,关注学生全体;C、学生层面学生积极主动,理解教师。
(2)师生对话:A、需要各方放弃权威的地位,相互持平等的态度;B、思想的交流,通过讨论和往返使思想趋向正确,决策趋向合理。
第六章
一.选择题
1.C 2.A3.C4.B5.B6.C
二..填空题
1.1681年;
2.教育教学职责
3.学科教育学;
4.发展期,创造期
5.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6.独立;创造。
7.因材施教
8.道德关系;心理关系。
9.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10.客体;主体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答题
1.答:
(1)教师有专业功能和伦理。
(2)教师要具有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
2.答: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
(4)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5)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3.答: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学原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齐鲁师范学院
第一章测试1.提出“泛智教育”的著名思想家是A:斯宾塞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卢梭答案:B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A:相对独立性B:培养人的社会活动C:社会制约性D:永恒性答案:B3.终身教育就是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A:对B:错答案:B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教育现象B:教育规律C:教育事实D:教育问题答案:D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生物进化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答案:D第二章测试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是()A:促动作用B:主导作用C:决定作用D:提供多种可能答案:B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A:多因素相互作用论B:外铄论C:内发论D:成熟论答案:A3.我国古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的说法,突出了(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个体的主观能动性B:遗传C:教育D:环境答案:D4.在小学阶段,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而进入中学以后则可实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的特点。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答案:A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制约教育的内容B: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C:决定教育发展的水平D:制约教育的结构答案:ABCD第三章测试1.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受什么的制约A:国家的社会制度B:生产力水平C:生产关系D:自然环境答案:B2.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A:文化功能B:精神功能C:理性功能D:意识功能答案:A3.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表现出来的。
A:参与政治活动B:培养人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D:参与经济活动答案:B4.()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A:创造新文化B:整合、控制文化C:传播外来文化D:保存、传递文化答案:D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C:决定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D:决定教育宗旨和目的答案:ABCD第四章测试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A:教师的教学目标B:课程目标C:教育目的(国家或思想家理想中的)D: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答案:ABCD2.关于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正确的是A: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依据B: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C: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基础D: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答案:A3.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A: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B: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C: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D:教育的基本职能是规范人的发展答案:A4.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D: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答案:A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A:普通教育、职业教育B:正规教育、业余教育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D: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答案:C第五章测试1.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是在( )。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试题
第五章现代教育与生活一、单选题1.教育原初的存在状态是;A.生活式教育B.学校式教育C.科学式教育D.灌输式教育2.最早提出“生活世界”的人物是; A.哈贝马斯B.胡塞尔C.杜威D.海德格尔3.生活世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背景,是“没有人能够任意支配的背景知识”;这句话是谁的观点;A.哈贝马斯B.胡塞尔C.杜威D.海德格尔4.“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是; A.科学世界源于生活世界B.科学世界独立于生活世界C.科学世界先于生活世界D.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同时产生5.“课题化”的教育是指;A.生活世界的教育B.科学世界的教育C.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总称D.一种基于“课题”解决的教育6.以下哪个不是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 A.自发性B.异质性C.创造性D.自为性7.以下哪个不是非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A.自发性B.同质性C.创造性D.自为性8.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对生活世界的删除;A.系统性B.抽象性C.结构性D.琐碎性9.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A.追崇科学世界B.回归生活世界C.更多的科学世界,较少的生活世界D.都不是10.现代教育主要缺乏;A.生活世界教育B.科学世界教育C.两者都缺乏D.知识教育二、多选题1.通常情况下,教育由哪几种组成A.生活世界的教育B.科学世界的教育C.知识教育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2.以下人物中,有谁提出过“生活世界”的概念A.胡塞尔B.杜威C.阿普尔D.哈贝马斯3.生活世界的教育特点是A.感性的B.自发的C.实然的D.组织性4.科学世界的教育的特点是A.理性化B.结构化C.技术化D.课题化5.现代教育的生活意义的失落表现在以下哪个方面A.自我的迷失B.关系的异化C.理解的缺失D.情感的疏远6.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历史考察中,有哪几种观点A.教育即生活B.教育与生活若即若离C.教育非生活D.教育即成长7.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A.传统性B.自发性C.异质性D.自为性8.非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A.创造性B.自发性C.同质性D.自为性9.现代教育的多重疏离只要体现为A.现代教育与自然的疏离B.现代教育与人的疏离C.现代教育与社会的疏离D.现代教育与自我的疏离10.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涵义是A.由过于注重“科学世界”转向更多地关照“生活世界”B.在“生活世界”中认识“科学世界”C.只要求“生活世界”,不关心“科学世界” D.“科学世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是一个自然存在的、不言自明的世界;2.科学世界是一个由抽象的概念、逻辑性的程序、客观的话语的世界;3.回归“生活世界”就是意味着抛弃“科学世界”;4.生活世界的教育的特点是感性的、自发的,并充满逻辑的;5.科学世界的教育的理性化的教育;6.现代教育重视“科学世界”的教育,而往往忽视“生活世界”的教育;7.日常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自为的教育; 8.非日常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自发的教育; 9.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对生活世界的系统化、抽象化和结构化;10.科学世界起源于生活世界;四、材料分析题1.“科学因人的生活需要而登上教育的舞台,并获得发展,甚至使传统的人文学科教育都失去了往昔的辉煌;但科学教育自产生之日起也潜隐着遗忘生活世界的可能性;这既有科学自身的局限,也有科学教育的不当;瓦托夫斯基曾指出过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和对立;他说,科学与常识、科学活动与人类基本活动、科学理解和平常理解的连续性被打破了;胡塞尔认为科学对生活世界的客观性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远离生活世界的过程;科学世界一旦诞生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就隐含着对生活世界这一母体遗忘的可能;胡塞尔说:“自伽利略起,理念化了的自然就不知不觉地取代了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在胡塞尔看来,伽利略及其后继者以理念世界代替了人的生活世界;所以当他说,伽利略既是发现的天才,又是掩盖的天才时,就道出了生活世界被遗忘的现实;针对科学丧失生活世界的意义危机,胡塞尔提出要把原初的直观的生活世界提到首位的观点;应该说胡塞尔的观点对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有启示的;……”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关系;2.沈从文在自传中说:“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他经常偷偷下河洗澡、“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就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要看这本弄虚作假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摘引自沈从文散文选尽管沈从文所受的教育跟当今的教育大不相同,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仍然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应用教育与生活的理论试做分析;五、论述题1.论述生活世界的教育的主要特征2.论述科学世界的教育的主要特征第六章现代教师与学生一、单选题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A.创造性B.示范性C.公共性D.模糊性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的特点;A.教育性B.长期性C.示范性D.创造性3.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于; A.1986年B.1994年C.1995年D.1999年4.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5.“内发论”学生观的代表是A.柏拉图B.卢梭C.赫尔巴特D.杜威6.“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7.以下哪种观点不符合“主体教育观”的内涵A.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是交互主体的关系B.只有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所以必须提升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C.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交往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D.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主体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9.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存在的;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10.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A.课外活动B.课堂C.游戏D.提问二、多选题1.美国霍姆斯小组发表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有;A.明天的教师B.明日之学校C.明日之教育学院D.教师专业标准大纲2.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者弗朗西斯•富勒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划分为以下;A.教学前关注阶段B.早期生存关注阶段C.教学关注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3.“外塑论”学生观的代表有;A.洛克B.赫尔巴特C.斯宾塞D.卢梭4.行动研究的倡导者有;A.勒温B.斯腾豪斯C.埃利奥特D.凯米斯5.美国学者伯顿认为教师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A.求生存阶段B.调整阶段C.专家生涯阶段D.成熟阶段6.现阶段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有;A.教学研讨B.案例分析C.专题讲座D.经验交流7.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A.主体性B.发展性C.完整性D.个性化8.教师在教学中作为促进者的角色的特性A.积极地旁观B.给学生心理支持C.知识传授D.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9.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A.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B.自我调控能力C.教学实验与研究能力D.教学直觉与想象能力10.历史上曾经提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的教育家有;A.苏格拉底B.西塞罗C.亚里士多德D.马克思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国目前的教师职业正处于追求专业化阶段;2.世界上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的客体; 4.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它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非智力因素;5.英国的表现管理是国外的一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6.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7.在美国所有州于1901年均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8.司德菲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生涯的人文发展模式,他将教师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9.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在我国产生; 10.美国霍姆斯小组在一篇报告中最先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四、材料分析题1.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来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2.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五、论述题1.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第七章现代课程一、单选题1.“文化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A.布鲁纳B.胡塞尔C.杰特D.惠勒2.科学教育与人本主义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A.学会生存B.学会关心C.学会学习D.学会做事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生态观的本质:A.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有机统一;B.强调与自然界融为一遄匀患纯纬蹋C.强调同社会融为一体生活即课程;D.强调向自我开放自我即课程4.课程实际的目标模式最初源于:A.泰勒的目标模式B.惠勒的过程模式C.塔巴模式D.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A.者“忠实”地落实课程设计者的意图;B.者忠于自己的教育观念来实施课程;C.者以社会目标为依据来实施课程;D.者以教参为依据来实施课程6.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人是:A.布鲁纳B.阿特金C.斯腾豪斯D.斯基尔贝克7.课程设计的取向即:A.课程设计的方向B.课程设计的标准C.课程设计的模式D.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8.课程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A.课程设计B.课程实施C.课程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D.课程管理体制9.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以______为中心内容:A.终身学习B.全民教育C.和平文化D.人文文化10.过程模式的思想最初可以追溯到______:A.皮压杰B.布鲁纳C.斯腾豪斯D.卢梭二、多选题1.自然设计模式的要素有:A.目的B.立场C.慎思D.设计2.要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A.课程从本质上讲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B.课程是系统知识、经验体系的计划,还是一种目标体系C.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结论性的D.课程是有意的、客观的,还是无意的、主观理解的3.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有:A.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观B.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C.回归生活的课堂生态观D.均衡化的课程设计观E.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F.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4.课程目标一般包括:A.认知类B.技能类C.情感类D.价值类E.应用类5.课程要素一般包括:A.目的B.教材C.教与学的方法D.教学评估E.内容6.生态主义课程的表现形式有:A.多元文化教育课程B.生态政治课程观C.国际理解教育D.开发教育E.后现代课程观7.泰勒认为课程资源的类型有:A.目标资源B.素材性资源C.教学活动资源D.组织教学活动资源E.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8.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有:A.共享策略B.需求导向策略C.增强特性策略D.因地制宜策略E.全员参与策略9.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有:A.忠实取向B.创生取向C.相互调适取向D.缔造取向10.兰德变革模式的阶段有:A.启动B.实施C.合并D.评价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课程与作为客体的学生之间需要关系的反映; 2.美国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3.科学主义是科学文化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它的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 4.人本主义认为只有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人的情感、意志等,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而理性和科学不过是意志的工具;5.科学人文性就是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结合成一个整体;6.自我即课程,意味着以我为中心设计课程,关注自我的知识和文化;7.课程设计主要是一个理论研究过程,以理念来统领实践;8.课程结构主要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它涉及课程的基本学习范畴的确定; 9.在从事课程设计时,教师是最主要的资源开发主体,学生应该服从并顺应教师资源开发的要求;10.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采取的自上而下的策略;四、材料分析题1.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2.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学会课程的内容;请结合课程设计的知识、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五、论述题1.试论述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2.试论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及新的发展特点第八章现代教学一、单选题1.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教学的初步形成; A.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C.洛克教育漫话D.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2.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提出新的教学制度是;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学C.小组教学D.合作学习3.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联合、系统和方法四阶段;A.分析B.综合C.明了D.统合4.教学过程是实现现代教学目的、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A.任务B.内容C.方法D.策略5.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性B.交互主体性C.学生主体性D.教师主体性6.教学活动既要有动力来发动和维持,又要有一定的程序、方法、来具体操作; A.形式B.策略C.模式D.内容7.在教学活动中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是;A.教学原则B.教学策略C.教学设计D.教学模式8、设计教学评价时应遵循全面、客观、公正、的基本准则;A.平等B.民主C.合理D.及时9.先行组织的设计是针对教授内容之间的联系,起着教学的作用;A.辅导B.定向C.目标D.方式10.教学管理是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组织、规划、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A.设计B.协调C.评价D.反馈二、多选题1.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提出的教学方法有;A.叙述教学法B.分析教学法C.综合教学法D.直观教学法2.狭义的教学特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其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使其获得发展;A.技能B.情感C.态度D.能力3.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A.合作的B.动态的C.平等的D.民主的4.教学动力的主要特征是;A.方向性B.转化性C.强度性D.多样性5.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是;A.指导性B.系统性C.操作性D.预演性6.现代教学策略具有的特点是; A.指向性B.灵活性C.多样性D.创造性7.教学目标一般分为;A.认知领域B.心理动作领域C.情感态度领域D.人际交往领域8.教学监控策略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控制和调节嗦采用的教学谋略或措施;A.计划B.检查C.评价D.反馈9.师生互动策略指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的诸多教学策略的统称,主要有;A.规范约束策略B.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策略C.多向交往与合作学习策略D.行为矫正策略10.教学活动中,反悔方式一般分为; A.现场言语反馈B.专家反馈C.摄像反馈D.测验反馈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2.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3.从教学的存在形态上看,教学是以交往为一般形态存在的,所以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般交往形式;4.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温故知新等教学原则都是对传统教学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5.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过程;6.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客体地位;7.教学动力来源与教学主体自身、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本身和社会系统;8.史密斯和瑞根把教学设计模式划分为分析、策略、实施和评价阶段;9.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只需在教学完结的时候进行评价;10、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综合教学过程的诸要素,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四、材料分析题1.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2.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五、论述题1.试论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基本关系; 2.试析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3.试论现代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策略;第九章现代德育一、选择题1.现代德育建立的基础是;A.农业经济B.现代信息社会C.现代工业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2.现代德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B.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C.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明显D.终身化和全民化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德育的内容及其简单B.德育的方式是和劳动、生活相结合C.德育是平等的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A.交往的发展B.个性的发展C.思维的发展D.情感的发展5.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皮亚杰B.杜威C.班杜拉D.柯尔伯格6.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对这句话的启示应:;A.德育不能背离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B.德育应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C.舍弃情感,仅靠理推理而来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D.德育应寓于情感教育之中7.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包括;A.德育任务的制定B.德育内容的确立C.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的选择D.德育途径的实施8.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技巧和艺术;”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特点;A.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B.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9.下列那种德育模式主张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看到、发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自己做出价值选择;A.体谅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行动模式D.榜样学习模式10.说服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A.灌输B.疏导C.模仿D.奖惩11.德育方法是A.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B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C.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D.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1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马卡连柯C.班杜拉D.柯尔伯格14.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提高品德认识B.陶冶品德情感C.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15.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是以下哪种方法的重要性;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7.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8.成长记录袋法是属于下列哪种德育方法;A.说理教育法B.品德评价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9.纽曼认为公民社会行动模式的过程包括;A.制定政策目标B.争取目标支持工作C.解决心理哲学难题D.让学生掌握理论20.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的70年代的英国,后来广泛流行于北美各国;代表人物为A.彼得•麦克菲尔B.路易•拉斯思C.弗雷德•纽曼D.科尔伯格二、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德育这个概念是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步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 2.德育是阶级社会才有的教育;3.德育要以灌输为依托,知、情、行的教育道应植根于道德知识灌输之中;4.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德育的内容;5.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的矛盾构成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6.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7.学校德育的任务、内容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8.生活德育模式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道德素质与能力,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或道德上的自律素质;9.陶冶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文艺熏陶三种;10.“榜样”模仿是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基础;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2.联系实际,如何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3.试述我国当前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哪些方面四、材料分析题材料1: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材料2:摘自董德中四国道德教育管窥,河南日报,2004年7月23日;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育有哪些启示。
最新第六章-教育学课程练习题汇总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C.课程体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D.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科书答案: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A.课程B.课程标准(教学大纲)C.课程目标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答案: B.课程标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答案: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答案: A.学科课程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答案: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A.知识,智力,能力,基本知识,B.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D.知识,智力,情感答案: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C.知识型课程D.工具型课程答案: A.基础型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三者都是答案:D.三者都是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答案: A.泰勒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答案: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练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综合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 "活动分析法"拉尓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5、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化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课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组成.6、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六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六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临教师资格证考试,许多考⽣都茫然⽆措,不知道从何下⼿复习,⾸先来做做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练习题吧,由店铺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出的: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六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备考有所帮助!第六章 课程⼀、填空题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
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因素是____、____、____。
5、学校课程通常以____或____的形式出现。
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征:____、____、____。
7、教师和学⽣据以进⾏教学活动的材料是____。
8、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____、____和____。
9、从课程功能的⾓度,可把课程分为____课程、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1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__。
11、制约课程⽬标制定的学⽣、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____起作⽤的。
⼆、名词解释1、课程(⼴义)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3、教学⼤纲(课程标准)4、教材5、学校课程6、基础型课程三、选择题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2、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课程和( )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课程3、注重培养学⽣的探究态度与能⼒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犁课程D、发展型课程4、注重培养学⽣基础学⼒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5、注重发展学⽣知识与能⼒,开阔学⽣知识视野,发展学⽣不同特殊能⼒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6、以⽬标为中⼼⽽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A、⽬标评价模式B、⽬的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过程、成果评价模式D、以上都不对四、简答题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第一节课程定义一、课程的含义1、课程英文为Curriculum,在西方最早见于斯宾塞(英国)1859年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常见的定义为:课业及其进程。
在中国最早见于唐朝孔颖达著的《五经正义》。
(阐述见教材)2、广义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3、狭义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4、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补充知识:课程分类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
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对课程的管理主要体现在:(1)教育部总体规定基础教育课程;(2)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3)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地方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2)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制订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
考点:明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其之间的关系)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阐述见教材)1、社会发展需要和可能;2、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3、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名词解释题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2、办学体制:学校办学制度也可称为办学体制,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学校的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3、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权限、管理机构设置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等做出的制度规定。
4、义务教育制度: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对所有的学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国家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1、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校产生有哪些重要意义?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生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③记载和传承文化工具的出现。
意义:学校的产生不仅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种飞跃是指,学校的产生,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形态,开辟了人类教育的新纪元。
其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的开始,人类社会的教育从此成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
学校产生以前,教育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是非形式化地存在的。
学校产生之后,教育便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分化出来,从而成为一种专门化、形式化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
最后,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校产生之后,有了专门传道、授业的教师,使得人类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和文明成果有了不断传承的可能。
学校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与结品,负有传承文明和促进文明发展的使命。
所以,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1、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开展科学研究5、提供社会服务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1、适应时代的要求。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题目及答案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本章习题一、填空题1.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标准一般包括社会发展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基本被组织成学科课程、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大致包括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
4.人文知识是人类采取各种手段对人文世界的认识及其结果,主要具有价值负载和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5.从认识“生活世界”本身入手,教育内容可以被区分为两种性质:一是实用的内容,二是______的内容。
二、判断题1.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科学知识为主,自然科学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
()2.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概念的哲学家是胡塞尔。
()3.在小学教育内容领域,显性知识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隐性知识长期受忽视而陷于盲动状态。
()4.班级活动内容规划策略包括根据学情提炼主题和围绕主题巧拟内容。
()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内容2.形式教育3.实质教育4.隐性知识四、简答题1.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教材内容处理策略有哪些?3.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有哪些?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2.试论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本章练习(答案)一、填空题1.个人发展需要;文化发展需要2.整合课程;活动课程3.课程目标;内容标准4.解释依赖5.虚用二、判断题1.×2.×3.√4.√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内容,指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小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
2.形式教育,也称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
教育原理第六章思考练习题6
1.简述⼈的⾃然性与社会性的表现。
⼈的⾃然性是指⼈是⾃然存在物,具有⾃然属性。
⼈的⾃然属性⼀⽅⾯表现在⼈是⾃然的⼀部分,存在于⾃然之中,是⼤⾃然长期进化的结果。
另⼀⽅⾯表现在⼈具有⽣物属性和⽣理属性。
⼈的社会性是指⼈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
⼈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两个⽅⾯,⾸先,从历史的⾓度看,⼈的⽣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理遗传,⽽且取决于社会遗传。
其次,从现实的⾓度看,⼈具有相互依存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2.简述⼈的⾃然属性与动物的⾃然属性之间的区别。
⼈的⾃然属性和动物的⾃然属性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在劳动和⾃我意识上。
⼈能劳动,但动物不会劳动,劳动是⼈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有意识,但动物没有意识,也没有思维,它不能将⾃⼰和⾃⼰的活动分开。
动物具有⼀定的⼼理活动,但动物不可能反思⾃⼰的⼼理活动。
3.简述⼈的⾃然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
⼈既具有⾃然属性,⼜具有社会属性,是⾃然性与社会性的统⼀。
⼈的⾃然性是⼈的社会性的物质前提,社会性是⾃然性的发展。
但从根本上说,⼈的本质在于⼈的社会性。
4.简述⼈的⾃然性与社会性统⼀的教育学意义。
⼈的⾃然性与社会性统⼀的观点,是科学地进⾏教育的出发点。
教育培养⼈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
这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使教育脱离社会,进⾏封闭式教育,是对教育规律的违背。
同时,教育也要重视⼈的⾃然性,要按照⼈的发展规律进⾏教育。
因为⼈的⾃然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忽略⼈的⾃然素质,就失去了教育的⾃然根据。
如果⽚⾯强调⼈的⾃然性,就会形成遗传决定论的教育思想,过分夸⼤⼈的⾃然素质的作⽤,否定或削弱社会关系和后天教育的决定性意义,从⽽使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践。
如果单纯强调⼈的社会性,就会导致环境决定论,过分重视教育和社会关系的联系,忽略⼈的⾃然素质在教育中的意义,从⽽在教育实践上犯主观主义错误,忽视⼈⾃⾝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最终限制了学⽣多种潜能的充分、和谐发展。
教育原理第六章思考练习题7
教育原理第六章思考练习题711 .简述人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身体发展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发展指精神世界的发展,包括认识过程、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统一的。
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
身心发展是人的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第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的可能。
1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体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
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第二,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有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第三,由于社会发展对个体要求的提高,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期限后移,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成熟相应后移;由于食物营养的改善、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生理成熟的年龄相应提前,从而使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1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教育原理第六章思考练习题9
试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学意义。
⼈的本质概括来说,就是指⼈之所以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的本质观同教育思想密切相关,对⼈的本质认识不同,教育思想也就不同。
科学地认识⼈的本质,对于确⽴正确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的本质特点在于: 第⼀,⼈是⾃然性与社会性的统⼀。
⼈的⾃然性和社会性是统⼀的,⾃然性是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但从根本上说,⼈的本质在于⼈的社会性。
⼈的⾃然性和社会性统⼀的观点是科学地进⾏教育的出发点。
⼈的⾃然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忽略⾃然属性在教育中的意义,就会失去教育的⾃然根据。
但如果⽚⾯强调⼈的⾃然性,就会导致遗传决定论的思想,否定社会关系和后天教育的决定性意义。
同时,教育培养⼈也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否则,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违背。
⽚⾯强调⼈的社会性,会导致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忽视⼈⾃⾝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教育实践中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第⼆,⼈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
⼈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的本质在于⼈的能动性。
⼈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统⼀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
⼈具有受动性,因此教育在⼈的发展中才能发挥重要作⽤。
⼈具有能动性,因此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的发展作⽤的基础上,必须把教育同⼈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教育既要把学⽣看成教育作⽤的客体,更要把学⽣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i能否处理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发挥教育作⽤,提⾼教育质量的关键。
第三,⼈是共性与个性的统⼀。
⼈的共性与个性是相互联系⽽存在的。
个性包含看共性,共性则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的共性与个性统⼀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坚持统⼀的教育⽬的,实施全⾯教育,使每个⼈都获得全⾯发展;另⼀⽅⾯要坚持在个⼈全⾯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特长。
只有既⾯向全体、坚持统⼀的教育⽬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是科学教育现的体现。
试述为适应个体⾝⼼发展的⼀般规律,教育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教育原理第六章思考练习题1
⼈的本质⼈的本质:指⼈之所以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的⾝⼼发展⼈的⾝⼼发展:指⼈从出⽣到成年期间在⾝⼼两个⽅⾯所发⽣的积极变化。
遗传素质: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理解剖上的特点。
环境环境:泛指⼈⽣活于其中,能影响⼈发展的⼀切外部世界。
教育学中所说的环境不包括学校教育,主要指与有组织、有计划、有⽬的的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对⼈给予⾃发影响的外部世界。
个性个性:指单个⼈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的是某个⼈区别于其他⼈的特殊性。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所创造的区别于⾃然的外部条件。
主要包括由⽣产⼒发展⽔平决定的物质⽣活条件和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与⼈的关系、社会地位、社会分⼯、意识形态等所组成的外部条件。
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的发展是环境的消极产物,否定遗传对⼈的发展的作⽤,也完全否定了⼈的主观能动作⽤。
1.⼈是⾃然性和社会性的统⼀,若单纯强调⼈的⾃然属性,就会导致() A.⼉童中⼼说 B.遗传决定论 C.环境决定论 D.教育万能论答案:B2.⼈的⾃觉能动性的表现是() A.预见性 B.⽬的性 C.创造性 D.选择性答案:C3.⼈的⾝⼼发展的状态和程度是() A.⽣长 B.发展 C.成长 D.成熟答案:D4.“拔苗助长”违背了⼈的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答案:A5.教育教学要求的“⼀⼑切”违背了⼈的⾝⼼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答案:A6.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的⾝⼼发展的()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答案:B7.盲⼈的触觉、听觉⼀般⾮常灵敏,这说明了⼈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答案:C8.发展关键期或期的概念是⼼理学家根据⼈的⾝⼼发展的()提出来的 A.互补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答案:D9.⼈的⽣理成熟的标志是() A.性机能成熟 B.独⽴思考能⼒ C.个性形成 D.较稳定的⾃我意识答案:A10.布鲁姆通过⼤量研究表明,⼉童智⼒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 A.胎⼉期 B.5岁之前 C.6—11岁 D.青春期答案: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
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C )。
A.国民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学校教育制度D.高等教育制度
2.现代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C )。
A.中等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学校教育制度D.高等教育制
3.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指( B ) 。
A.学校管理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学校人事制度D.学校办学体
4.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制的是( C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甲午学制
5.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C )。
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2年
6.《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D )。
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
7.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是(A )。
A.双轨学制B.单轨学制C.分支型学制D.中间型学制
8.(A )学制显示了现代学制发展变化的完整轨迹,是现代学制的一个动态模型。
A.欧洲B.苏联C.美国D.日本
9.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后,曾出现了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兼学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在德国和法国叫( B )。
A.实科中学B.文科中学C.文法学校D.公学
10.当代很多国家已经把(D )列入学制系统。
这是现代学制在当前的一个重要发展,也是现代学制向终身教育制度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A.终身教育B.职业教育C.成人教育D.幼儿教育
二.多项选择
1.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指定和颁布的。
学制的制定不是随意的,它要受到(ABCD )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状况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征D。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教育的施教系统方面包括(ABCD )
A.学校教育的机构系统B.幼儿教育机构系统
C.校外儿童教育机构系统D.成人教育机构系统
3.我国现行的学制系统下,各级学校系统包括(ABCD )
A.幼儿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
4.义务教育是一种(AC )
A.普及性教育B.自愿性教育C.强制性教育D.选拔性教育
5.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ABC )被从中世纪大学逐步改造成为现代大学。
A.牛津大学B.剑桥大学C.巴黎大学D.伦敦大学
6.我国学校教育的类别结构主要包括(ABCE )
A.基础教育B.成人教育C.高等教育D.中等教育E.职业技术教育
三.名词解释
1.学制
答: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的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学制结构改革的特点。
1)幼儿教育学制不应改动,发展也应量力而行。
2)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应多样化。
3)中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4)高等教育走向开放—多层次、多类型。
5)发展成人教育
2.简述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2)从横向分析看现代学制的变化,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3)现代学制由学校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变为终身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3.分别阐述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的内涵。
教育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教育制度是指是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各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主体是学校教育制度
五.论述题
1.试论述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各国的义务教育年限长短不一,大多在9年左右,包括小学和初中教育阶段。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为了提高人才素质,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的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的一端在逐渐向学前教育方向扩展,而另一端则向初中后教育阶段延伸。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直接为各国经济发展服务,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发达国家逐步提高职教起点,在普通高中教育基础上进行职教。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正在发生变化。
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学校层次增多;(2)短期大学迅速发展;(3)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 (4)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最初,终身教育只是成人教育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步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到在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方面。
由于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完全依靠“一次教育”,科技人员的知识就会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倡终身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以保持技术和知识的活力。
终身教育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
法国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的法案。
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在60年代后期,还提出了“回归教育”、“继续教育”的构想,并正在实施,瑞典是实施回归教育最显著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