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3年第12期“五福六极”是养生的目标“五福”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在《尚书·洪范》中,周武王代替殷商后,想把国家治理好,就问叔叔箕子:“怎样使天下人安定呢?”箕子说:“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五福:一曰寿(百姓健康长寿),二曰富(百姓富起来),三曰康宁(健康安宁),四曰行好德(道德),五曰考终命终(自然老死)。
其中有三样涉及健康。
六极:一曰夭短折(“夭”就是夭折,“短”是短命,“折”是意外死亡),二曰疾(疾病),三曰忧(忧虑),四曰贫(贫穷),五曰恶(恶事),六曰弱(弱小)。
这六样也和生命健康有关。
可以说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提倡健康是人幸福重要的指标之一,养生也要针对这些指标。
儒家养生讲究慈、节、和、顺、合中国有很多养生学派,儒家、道家、佛家,这三大派各有各的养生理论,也有很多共性。
儒家讲究五个字:慈、节、和、顺、合。
慈:指多做善事,心态平衡。
节:指生活要有规律。
不能白天干晚上的事儿,晚上干白天的事儿。
另外,还有节欲的意思,指性生活要有节制。
和:指要合群,要和大众一致起来,要平和。
顺:指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现代人夏天热到北方去避暑、冬天冷去海南温暖,这种生活方式是中医不主张的。
中医认为,接受本地的气候,有益身体的适应力。
合:指天人合一。
人要与天的节奏一样,甚至吃的东西也要和天地间的物产一样。
尽量少吃反季节蔬果。
因为反季节蔬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点颠倒阴阳,比如冬天吃西瓜,会对阳气有损伤。
而道家主张“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强调无为,更强调静,静和动是相对的,它不提倡过强的运动和经常性的强化运动。
佛家讲究坐禅,讲究出世,出世也是为了静,坐禅也是静。
另外,它强调修,即修养、修炼。
中国的养生三大派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能,不伤害人,在这方面是一致的。
[终稿]《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具体介绍了季节与五脏及五味的关系,原文为[1]“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中医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与人的生理、病理相联系,用五行学说贯穿起来,五行学说将一年分为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将饮食之味分为五大类,即酸、苦、甘、辛、咸。
用现代医学来分析,一年四季发生的疾病有其规律性,也有其客观原因。
如能随着时节科学地搭配饮食,就能提高抗病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疾病的危害。
1 春天:省酸增甘春天万物生长茂盛,人的肝气像春天的树木一样,应条达舒展,所以在春日到野外踏青游玩,有益于肝气的舒放,有慢性肝病的人更应注重此时节的保养。
在春天饮食保健上,很早就有“省酸增甘”的说法,即少吃酸食,多增加些甘味的食物。
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不利于肝气的舒展;甘味食物多属温性,有滋养补益的作用。
春天阳气初升,食甘味能滋养人体的阳气,有利于人体在春日旺盛的新陈代谢。
在五行上,可以看出多食甘味食物,如大枣、栗子、花生等可以健脾益气,防止肝气过盛,避免因“木乘土”造成的肝气犯胃等疾病。
春季饮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1.1 早春时期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气候仍然寒冷,人体内消耗的热量较多,所以宜于进食偏于温热的食物。
根据中医学“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等,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以防阻遏阳气发越。
主要饮食原则为选择热量较高的主食,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同时,可增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等。
1.2 春季中期(仲春)古人云,春应在肝。
肝禀风木,仲春时节肝气随万物升发而偏于亢盛。
中医学认为,肝亢可伤脾(木克土),影响脾胃运化。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论《黄帝内经》之古今养生摘要: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长寿——养生,即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的、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疾病、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医事活动(1)。
在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大多数人的养生方法基本来自中医们传授指导或者中医书籍,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又基于《黄帝内经》,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多来自于《黄帝内经》。
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接受更加直观、更加数据化的西方科技,人们的养生方法也开始西化。
如今,两套养生理论并行,各有千秋,却也有相同点。
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1、顺应自然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2)。
《内经》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变化,尤其在顺应四季变化上。
《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既然统一,人无法操控自然,那么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以获得健康长寿。
《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阐释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以产生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变化,强调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那么养生就必须顺应四时变化。
在现代养生学中,根据地球的公转、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于是人们在冬夏两季的作息略有不同意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
《黄帝内经》的长寿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长寿养生观作者:来源:《养生阅刊》2018年第08期健康长寿是人类的美好愿望,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有正确的养生观指导。
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对此进行过详尽的探讨和论述。
然而,真正从医学角度对养生之道和长寿之法进行系统论述的,《黄帝内经》则为首创。
因此,弄清《黄帝内经》养生观对于实现长寿之善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随从四时变化规律】《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与之相适应,结合四时变化进行了形象地论述:春三月(立春至立夏),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们应夜卧早起,在庭院里多散步,畅生机,抒情志。
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应赏心悦目,恬愉和平,不扼杀勃勃生机,要适应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的特点,逆之则伤肝气;夏三月(立夏至立秋),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天地气交,物生以长,至夏茂盛,应夜卧早起,不以气候炎热而怨天,勿因生活矛盾而烦闷,心情愉悦,不随意发怒,逆之则伤心;秋三月(立秋至立冬),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应早睡早起神气收敛,不与肃杀秋气相违逆,反之亦伤肺气;冬三月(立冬至立春),天寒地冻,阴气盛于外,阳气伏于内,应早卧晚起,避寒保暖,作息随阳光起落,以免阳气外泄,适应调养藏气之理,逆之伤肾气。
《黄帝内经》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点,提出的以上养生法适应了四时变化规律,易于使人和自然产生天人合一的良好效果。
【以恬愉为务和于术数】恬淡虚无,是《内经》以静养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要求人们光明磊落,心无邪念,摒弃私欲,对人友爱等。
其养生观非消极厌世,而是要“内无思想之患”,去私心,重道德,保持乐观,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主张情志安宁,思想纯洁稳定,精神振奋饱满,使真气和顺内收,从而才能筑起稳固的思想防线,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防治疾病发生。
《内经》的和于术数,就是要人们适当掌握一些养生之术,如“八段锦”、“太极拳”、“广步于庭”等,通过柔和的呼吸,适中的活动,来调气血,和阴阳,去病健身,以达静养愉快之目的。
浅论《黄帝内经》养生观
光, 使志若伏若匿,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l 夺, 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疾厥, 奉生者少”《 。素问 金匾真言论》 在阐述顺时养生的思 想理论时明确指出, 人体的五脏六腑对季节时令各有 “ 收受逆从”应“ , 谨察五脏六腑, 一逆一从 , 阴阳、 表里、 雌雄之纪” 。 3 养性养生观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在探索上古之人长寿之秘诀 时说:“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 有节 ,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 而尽终其天 年, 度百岁乃去”若“ 。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以欲竭其 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逆于生乐, 起 居无常”把生命悬置于放浪纵欲、 , 竭精耗真何以能度 百岁、 终天年。故曰“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 虚 邪贼风 ,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 病 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 从以顺, ……,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 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合于 道, ……以其德全” 养生者养性、 。 养神、 养精、 养气。 唯 性善者, 气、 精、 神三而合一, 运化通畅, 通天共地, 固阴 护阳, 则可享受天年。
养生腾食观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味过于酸, 说:“ 肝气以津, 脾 气乃绝。 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 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 乃厚。 味过于辛 ,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 随着时代的变 。 迁, 种植、 养殖生产的发生、 发展, 人类把膳食养生之本 4
人” 。三日:“ 有圣人者, 处天地之和, 从八理之风, 适嗜 欲于世俗之间, 无患慎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 ,举不欲 观于俗, 外无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偷为务 , 以 自 得为功, 形体不敝, 精人者, 法天则地, 日月, 象似 辩列星辰, 逆从阴阳, 分 别四时, 将从上古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其 。 中, 合 同于道” 黄帝 内经》 “ 是《 中重要 的养生思想。 “ 就是道理, 道”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 在演变着 , 没有刻意的破坏和突发意外的话 , 他们都遵 循着一个不变的运动形式, 按照 自身的生物和/ 或物理 特性保持着一个环境 的动态平衡, 这就是规律性。 “ 还有原始的意思, 道” 道家说 : “ 道生一”有 了“ 有 , 道” 了最原始的始动因素才有了“ 。因此, 一” 养生者遵 “ 就是必须遵循 自然变化规律对人的影响作用 , 道” 遵 循 自身的体质条件, 研究各种外来因素对人 自身体质 所可能产生的正、 负两方面的作用。 2 适时养生观 《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 说: 春三月, ……天地俱 生, 万物以荣。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 生, ……,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夏为 寒变, 奉长者少” 夏三月, 。“ ……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 , 无厌于 日,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 泄, 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 心, 秋为疹疟, 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秋三月, 。“ ……天 气以急, 地气以明。早卧早起 ,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 缓秋刑, ……使秋气平,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 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飨泄, 奉藏者少” 冬三 。“ 月, 此谓闭藏, 水冰地诉, 无扰于阳。早卧晚起, 日 必侍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
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
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着、中医养生学之源。
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
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着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风尚L i f e styleSTRAIT SISTER56法于阴阳法于阴阳,就是要顺应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为自己营造一个更适于生存的环境,享受人类的自然寿命。
《黄帝内经》中同此观点的还有“天人相应”,是说人必须要了解四时的变化,适应四时阴阳的兴衰消长,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提出:春三月,万物欣欣向荣,人需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多多愉悦身心,体验勃勃的生机带给自己的精神快乐。
这即“养生之道”。
夏三月,万物隆盛,人则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应夏日洋溢充盈的阳气,才能精神焕发。
这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月,万物丰收兴隆,气候上清爽静肃,阳气收敛,那么这时人就需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如此,阳气可以向体内聚拢,少受到肃杀之气的侵害,精神方可安宁。
这便是“养收之道”。
冬三月,天寒地冻,阳气闭藏,唯有“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才能够避免阴寒之气的侵害。
这就是“养藏之道”。
食饮有节“食饮有节”就是要有合理的膳食习惯。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食疗应该如何开展的原则性描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里所提出的饮食结构是十分合理的,有主食,有副食,谷肉果菜的均衡摄入,实际上就是饮食有节的第一层要求。
第二层要求,则是不可以不节制,也莫要过分节制。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的饮食过度而导致肠胃超负荷,影响消化。
反过来说,有些女孩子过分追求纤细窈窕,挑食、偏食和不当减肥的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这同样不符合老祖宗的食疗观。
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既不要吃得太饱,也不可过分饥饿。
起居有常起居有常,就是作息有规律。
曾国藩为官处世之所以能够影响后人,和他起居有常有莫大关系。
曾的祖父对于家里人的作息要求很严格,每天必须早起床,但是曾国藩起不来。
为此他想了个办法:在睡觉的房间放一个铜盆,上面用绳子悬着一个秤砣。
《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养生思想摘要:我们从古到今,对于健康的研究是一直存在的。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一直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对于静止或是运动,一直争论不休。
在《黄帝内经》中表达的观点,就是“动”。
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解释在适宜不过。
“形劳而不倦”就是文中的中心思想,也是全书的主旨。
在《黄帝内经》中论述,形体是需要运动的,但是不能够太过的劳累,要掌握一定的度。
关键词:黄帝内经;动静结合;适度性一、形体需动人是需要运动的。
人的气血流通,就好似是水的流通,是一刻都不停歇的。
一旦人的气血不运动了,就好比一潭死水,不仅会发霉发臭,还会因为长期的淤积杂物而让造成极大的损害。
在《灵枢·脉度》中就有这样一句描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意思就是说人的气血是不能够不运行的,就好比是水的流动,就好似是太阳和月亮永远不停运动一样。
如果水不运动了,那么水就会腐败变质,也会因为产生大量的淤泥将河道堵塞,造成水灾。
也可以将气血的运行比作是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太阳和月亮是不停的运动的。
如果它们不正常运转了,世界万物也会失去正常的开展。
正所谓“日月不明,邪害空竅——万物命顾不施”。
如果日月星辰这些不能够正常运动了,那么整个世界也会受到损害,地球上的生命也就会消失。
所以说人的气血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气血正常的运动,才能让身体健康得到维持,才能保证寿命得以延长。
为了让气血运行,人就要多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益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日常生活的料理等,都是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活开工程。
在正常的活动能力范畴之内进行运动,是对人体非常有益的。
正常的运动不仅能够让人的气血保持通畅,到达舒筋活血的作用,还能让筋脉、骨骼、肌肉等得到锻炼,内脏也会到达一定的锻炼效果,促进人的身体新陈代谢,让身体素质得到加强。
但是如果过度的进行活动,或者活动的工程超出了人体所承受的范围,又或者长久的不运动,人过于疲劳或者过于安逸,都是对身体健康有不利影响的。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
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此,它还蕴含着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就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
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
可是现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
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
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
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
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
”与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
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
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已饥方食”,吃起来味香爽口,虽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过撑,“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原文: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生命是一个过程)现在告诉大家,你看它都是很完整的,就是四个字,四个字的。
其实大家可能老觉得养生,说老师你一定要教我们很多的养生方法,我告诉你,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养生,比如说同样读这句话,你是吟诵下来的,你声音如果保持了一个抑扬顿挫的话,你本身就养气。
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去读《黄帝内经》,不要怕读不懂,前面不懂,后面都会有人给你解释。
那么昔在黄帝,生而神灵,这第一段讲的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在讲生命是一个过程。
昔在,我稍微说一下这个昔字,昔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昔(象形字),就是日在水下,太阳已经到了洪水里边了,这意味着一个很远古的洪水时代,那么用英文来翻译就是 longlongago,就是很久很久以前。
那么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黄帝,生而神灵,看上去好像是在说黄帝,实际上真的是在说黄帝吗?难道我们每个人出生都不是神灵吗?那么生而神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神灵就告诉你,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他不可思议的那一方面。
比如我们想一个受精卵,然后在经过细胞分裂,然后再经过十月怀胎,他就能够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神灵吗?所以实际上这不是单纯在说黄帝,而是说我们人的生命都是生而神灵。
我们每个人都生而神灵。
而且我现在告诉你,每个人生而神灵都是有相的。
养生智慧所谓神灵大家看下面我举个老子的一句话,叫做什么呢?老子是最爱用小孩子来打比方的,老子最喜欢的几类人物,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少女。
那么他说小孩子说什么呢?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的小孩子连毒虫,比如说我们大家在生活当中都看到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有狼可以把孩子抱回去,没听说过狼把大人抱回去,为什么?想没想过,为什么能去把小孩子抱回家去养一个狼孩出来,没说把你抱回去,为什么?因为什么呀,小孩子在老子的眼里,老子就解释,这是为什么,因为小孩子阳气特别足,阳气特别足,肾精特别足的话,他就不懂得恐惧。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之道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其中记载着丰富的摄生之法和养生防病之道,它是古人经过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而积累的宝贵经验,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本文就《内经》关于养生的要点予以。
2.起居养生《内经》认为起居有常,坚持良好的作息制度,劳逸结合,生活规律,才能神气安顺,健康长寿。
主张“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使“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素问·上古天真》)并提出应根据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在作息时间上要做相应的调整,春夏宜“夜卧早起”,秋季宜“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素问·四气调神》)。
3.饮食养生饮食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
但是一定要注意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五味偏嗜。
如暴饮暴食就会损伤肠胃,影响健康。
《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同时不能饮食偏嗜,如长久偏食五味,就会使脏气偏胜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或早亡。
应饮食调和适当,“谨和五味”,就可以延年益寿。
5.形体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和于术数的意思是正确掌握和运用各种养生技术,如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
不难看出,《内经》是非常重视锻炼,人们要想有强健之体力,要想延年益寿,就必须重视形体锻炼,只有形体健康,精神健旺,形体和精神都均衡健康,才能享受天赋与人应有的寿命。
总之,《内经》的养生理论博大精深,对人类养生保健的贡献是巨大的,它牢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在学习、理解、应用它的同时,要不断地将它丰富,为祖国医学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及方法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及方法【摘要】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国粹之一,博大精深,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
中医养生是祖国医学的瑰宝,重在强调未病先防,养生的目的就是“治未病”,通过养生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经典,强调疾病的发生由感受邪气、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病因引起,这些致病因素影响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养生篇中提出了效法于自然阴阳的变化、饮食起居有节等养生法则,倡导人类通过调节四时阴阳变化而调养形神,调畅情志,从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形神统一,人体就能健康而不受病邪入侵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关键词】黄帝内经;治未病;中医养生引言: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也逐渐地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的起源与精髓,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阐述中医养生的目的就是防止疾病的发生,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思想,是中医学几千年来养生的精髓所在[1]。
人们可以通过运动、调节饮食,调节情志等方法来增强自身正气,使邪气不能入侵,保持身心健康,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最终到达“度百岁乃去”的养生目的。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是其重要指导思想,效法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其重要的养生原则。
1《黄帝内经》养生思想1.1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防治原则,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预防”和“已病防传变”两个方面,在指导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中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部的正气和外部邪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气充足则邪气无由以入,强调了保护正气和治未病的重要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写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反映了以预防为主的的医学思想[2]。
在未病先防方面,《金匮要略》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人们可以通过日常的活动,调节饮食起居,保持心情舒畅,就能保持人体正气充盛,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足,病邪不能入侵,人体阴阳就能保持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思想及方法
《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思想及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医学典籍,其中以黄帝为代表的伟大的养生家观念,在今天仍然被广泛用于养生保健之中。
而该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关于运动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首先,从《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到,运动养生的关键思想是“以气开山为主”。
黄帝说:“有气无形,乃四时之所致,有形无气,乃六气之所支。
四时所致者,即先天之气,为人之本,六气所支者,即后天之气,为人之命。
先天之气既然而已,后天之气又若何?后天之气,即人人保养自身气机及对外界环境气机的变化调节。
”也就是说,一个人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包括调节人体内外气机,需要定期、系统地做运动。
其次,从《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到,运动养生的方法是“调遣散步”。
黄帝认为,步行是循环、调节身体状态的最好方法,他说:“散步宜有节制,节制即以三节为一,即行三步停三步。
行三步,提气上升,停三步,气可纳于丹田。
”这里的“提气”指的是呼吸;“纳于丹田”意思是把呼吸的气体归入丹田,以此调节身体的状态。
此外,他还强调了运动时的频率、节奏、阻力、热量等必须适度,要视人的体质而定,而不是一视同仁。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关于运动养生的思想和方法,不但有效、可行,而且深入浅出,涉及实践中的诸多细节,是一套完整的运动养生学说。
它认为,要想获得身体健康,必须注重气机的调节,因此它强调散步练习和提气,以防一时缺乏锻炼而引发疾病,提倡养成每日有规律的运动习惯,以提升机体免疫能力,延缓衰老。
此外,在中国古代,运动养生不仅仅是指运动,而是一种完整的养生科学,括体操、武术、舞蹈、钓鱼、游泳等全方位的身体活动,除了重视身体卫生,还重视心理卫生,注重心态平和。
黄帝内经关于运动养生的思想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健康养生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若要保持身体健康,就要坚持每日定期运动,并坚持适度的原则。
若是夏天,建议每天运动30分钟,主要以散步、慢跑等轻柔运动为主;若是冬天,建议适当增加运动时间,但也要坚持适度原则,以免运动量过大影响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金香兰【摘要】《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机体内各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体与自然也是统一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观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并规定其为理论阐释方法;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养生学的生理学基础,以六淫七情和饮食劳倦内伤作为病理学基础,以四诊合参作为诊察方法,提出精气神三位一体、预防为主和动静结合的三大养生原则.根据保全真气的养生目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并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养生目标的必备条件.生活习惯包括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保养真气,主张顺其自然,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念.【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05【总页数】3页(P465-467)【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作者】金香兰【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12《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也是一部养生学专著。
养生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之一,“养生”一语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以此养生则寿”,《灵枢·本神》亦有“智者之养生也”之说。
1 《黄帝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特征1.1 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是养生防病的根本原则,也是健康思想的理论渊源。
1.2 整体观《黄帝内经》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人体内脏各器官、脏腑与体表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此外,人体与自然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观点。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的代表之一,其对养生观有着深刻的阐述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以及心理调适。
一、饮食调理饮食是养生的基础,而《黄帝内经》对于饮食调理有着详尽的论述。
它强调了五谷为养生之本,主张饮食应该多样化,合理搭配各类食物。
其中,五味调食是重要的养生原则之一,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应相互搭配,以达到平衡养生的效果。
此外,适量进食,避免过度饱食,也是养生的关键。
二、运动保健运动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改善体质非常重要,《黄帝内经》中也有大量关于运动保健的内容。
它主张运动要适度,不可过度,否则会损伤身体。
针对不同的年龄、体质、性别和气候等情况,《黄帝内经》提供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和方法。
例如,年轻人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而年长者则适宜进行一些柔和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
三、心理调适心理调适在养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给出了许多关于心理调适的方法和建议。
它指出,情绪要保持平稳,不可过于激动或消沉。
同时,对于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处理,《黄帝内经》也提供了不少有效的方法,如冥想、放松技巧等。
心理调适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能提高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对于养生观的阐述包括了饮食调理、运动保健以及心理调适等方面。
这些养生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可以为我们保持身心健康提供重要的参考。
通过遵循《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调整饮食结构,进行适当的运动,以及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平衡和生活幸福的目标。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一、合理饮食《黄帝内经》指出:“无满腹之饮食,无过度之养生”。
合理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要遵循节制的原则,饮食以清淡、均衡为宜,不暴饮暴食,不贪食嗜肉,注意膳食营养的搭配,荤素搭配,量力而行,不给身体增加负担。
二、规律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久视衰目,久坐衰股。
”人体需要适当休息和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助于身体健康。
作息要有规律,不熬夜,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早晨的散步或慢跑,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心情平和《黄帝内经》中提到:“怒则气上而阳气乱,喜则气缓而阴气伤”。
积极向上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保持心情平稳,不过度悲伤或兴奋,学会释放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兴趣爱好,与他人和睦相处。
四、适量运动五、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黄帝内经》中提到:“常置五谷,勿拘一味。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环境的整洁;不吸烟、不酗酒,不沉迷于网络和手机等,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纯净。
六、按摩保健《黄帝内经》指出:“厥阴之人,能堪寒暑,死而不僵,英发不改。
”能够进行适当按摩保健,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保持身体健康。
可以自我按摩或请专业人士进行按摩,按摩腹部、脚心、肩颈等部位,舒缓身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七、保持良好环境《黄帝内经》指出:“生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合天地之精气,长养于无形。
”保持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远离污染源,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干净,避免灰尘、霉菌等对身体的伤害。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七大养生法则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心情平和、适量运动、良好生活习惯、按摩保健、良好环境等。
通过遵循这些养生法则,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的健康养生观
科技信 息
0职校 论坛o
S IN E&T C N L YIF MATON CE C E H O OG OR N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之养生观摘要:“医学圣经”--《黄帝内经》为我们的健康之树备下了肥沃的土壤。
《黄帝内经》并不主张得了疾病后才求医问药,而是教给人们通过“内求”的智慧来调节脏腑,养足气血,畅通经络,而除去未病。
为了使人们更好的了解《黄帝内经》中养生的奥妙,本文根据《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养生应“因人施养”,首先交给我们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进行养生,其次介绍人体应顺天时四气而养生,而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给予人们最忠实的告诫“生命不可重来,调好人体生物钟”。
关键词:因人施养,天时四气,生物钟,养生前言:许多人为自己每天安排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固执地坚持今日事今日毕,认为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的品质。
其实,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上了生活的当。
很多人挤时间的方法是加班,甚至成为熬夜一族。
且不说第二天你是否会因为效率低下而再次加班,直到休息时间被占用,让你的生活步入恶性循环的轨道。
而原本健康的身体,今天被你消磨一点,明天被你折损一些,牢固的墙体在你日积月累的持久战中,渐渐坍塌溃散。
原本100岁的生命长度,被你经营到70岁就提前终结了。
试想,这30年的时间,是需要怎样的一个挤法才能产出的。
而且还是要提醒你的一点是,挤得越厉害,往往落差的年限也就越大。
所以说,养生和做事一样,做事不仅是做事方式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养生也不仅仅是吃什么,进行什么样运动的问题,更在于在合适时间进行合理养生的问题。
养生,需要你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本文根据《黄帝内经》分别阐述了“不拘一格,因人施养”、“顺天时四气以养生”及“生命不可重来,调好人体生物钟”。
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教导人们关注养生,储蓄健康,为健康保值。
一、不拘一格,因人施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事情:两个人吃了相同的东西,一个人没事儿,而另一个人却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之间在体质、年龄、性别等不方面不同,对病菌的耐受能力不一样,对同一个事物也就会有不同的反应。
这就要求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应当以辩证思想为指导,因人施养,这其实也是《黄帝内经》所主张的一个养生观点。
因人施养,是根据不同人的年龄和体质进行护理、保健。
按照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保健方式。
人之生命,本源于先天精气,它制约着机体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变化,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表现出由幼稚到成熟、由盛壮到衰竭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
对此,《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以百岁为期,以十岁为一阶段,详细论述了各个阶段的表现及生理特点,“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班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虚空。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①由此可见,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养生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因年龄不同而选择适宜各个年龄阶段的养生方法,才能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儿童时期生长发育迅速,但同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抗病能力低下。
心理发育也未臻完善,易受惊吓致病,情志不稳,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
因此,这一时期养生的特点是养教并重,以保养元真,教子成才为目标。
除了合理喂养,注意寒温调护,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要重视早期教育,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处在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这时候机体精气充实,气血调和。
随着生理方面的迅速发育,心理行为也出现了许多变化。
这个时期的养生保健工作一方面要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合理的调摄饮食营养,满足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的生理需求。
另一方面要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家长和老师应以身作则,给他们以良好的影响,同时又要尊重他们独立意向的发展和自尊心,采用说服教育、积极诱导的方法,与他们交友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
中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肩负着社会家庭责任的重担,加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易使思想情绪陷入抑郁、焦虑、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必然耗伤精气,损伤心神,引起早衰多病。
因此这时候养生保健更是至关重要。
如果调理得当,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可望延年益寿。
此时就要求中年人静神少虑,精神畅达乐观,不要为琐事而过分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
同时应注意避免长期“超负荷的运转”,善于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休息,节制房事,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人到老年,脏腑、气血、经络等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机体调控阴阳平衡的稳定性降低。
再加上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改变,退休和体弱多病势必限制老人的社会活动。
狭小的生活圈子带来了心理上的变化,常产生孤独垂暮、忧郁多疑、烦躁易怒等心理状态,其适应环境及自我调控的能力低下。
若遇到不良环境等刺激因素,易于诱发多种疾病,较难恢复。
老年人养生保键时应注意这些特点,做到知足谦和,老而不怠,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锻炼,分散注意力,促进气血运行。
审慎饮食起居,老年人食宜多样,食宜清淡,食宜少缓,食宜温热熟软,谨慎调摄生活起居,防止外邪侵袭。
同时还要合理用药,药宜平和,药量宜小,多服丸散膏丹,少用汤药,只有这样,方能收到补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
下面再略谈按照体质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保健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中有“阴阳均平··命曰平人”。
②《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③但是机体的精气阴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总是处于动态的消长变化之中,使正常体质出现偏阴或偏阳的状态。
而人体的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三种类型。
正是由于个体体质的差异,所以养生也必须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措施,纠正其体质之偏,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二、顺天时四气以养生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负载、情感的困惑、内心的迷茫、人情世故的恩怨......种种都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人都陷在泥潭的沼泽之中,而这个时候,挣扎往往是促使其快速下陷的运动,顺应养生规律很大程度上是唯一的出路。
那么,时令养生该顺应什么样的规律呢?天人相应。
人们经常爱说天时、地利、人和,可见,天时是我们首先要遵从的,这也是道家在谈到人和天地关系的时候,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④”的原因。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的生理变化规律与天地气机息息相关。
所以,在养生上,人的起卧休息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相适应,才能颐养天年。
古时候,人们把一天分为“十二时”。
将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按时钟计时来看,约在四点左右,此时,阳气从阴气中开始生发,到了太阳当空的时候,阳气就达到了最盛之时。
黄昏时反则阳气渐虚而阴气渐长,得夜之时则阴气最为隆盛。
相应地,人在阴阳之气转化的这个过程中,就应该顺应这样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
人们应在白昼阳气隆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就应该就寝,让自身得到安卧于修养。
所以,我们说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样,说古人很辛苦,整天都在劳作。
在那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这其实更好的是在阐述古人的一种养生之道,说明正是通过这样的作息来保持阴阳运动平衡协调的作用。
所以,《黄帝内经》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一日而气外,平日而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③通过这句话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我们应该尽量按照一日中气的消长变化按时作息,这样才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所以,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古人在日落之时要息,以减少活动使阳气收藏而保持抗邪的生理功能的活动。
昼夜阴阳消长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疾病的发展过程,最为明显的感觉是,一般大多数疾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往往一晚上都不得安宁,但在清晨的时候还能够安稳的睡一会儿,在白天还出去走走,晒晒太阳,而到了晚上反而就疼痛难忍。
《黄帝内经》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又说:“夫白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⑤许多疾病在清晨的时候有所减轻,在白天的时候比较稳定,而在傍晚的时候有所加重,而在整个夜间比较厉害,这是为什么呢?看看《黄帝内经》中的岐伯怎么回答的:“春天气生而万物萌动,夏天气长而万物繁茂,秋天气收而万物消损,冬气至藏而万物避匿,”就是一年中四季之气的变化规律。
而人体的正气是和此相应的。
如果把生命中的一天按照这个规律来分成四季的话,那么,清晨就好比是春季,中午好比是夏季,傍晚就好比是秋季,而半夜就好比是冬季。
清晨的时候,人体的正气就开始生发而且越来越旺盛,邪气开始减退,所以,病情看上去有所好转;而在中午的时候,人体正气旺盛而且充满全身,正气旺盛,邪气不生,所以,病人在中午时分病情就显得有所减轻而且较为稳定;到了傍晚的时候,人体的正气开始衰减,邪气开始张扬,所以到傍晚的时候,人的病情有所加重;而到夜间的时候,人体内的正气收敛于脏腑,好像是处于浓缩在各个“根据地”之中一样,此时是邪气流窜周身而作乱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的病情就表现得十分严重。
故《丹溪心法》曰:“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
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⑥可见饮食起居等均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才能真正地达到养生的目的。
由此可见,四季和把一天分为四个时间段来看,二者是相应的。
四季的阴阳消长,同样反映与人体生命的每一天,也正是如此,所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
⑦”这里说的是个什么道理呢?那时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顺应四时变化,根据季节的不同特点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
并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比如,每日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定时用餐,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定时排大便,定时洗澡等。
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使人生机勃勃,精神饱满的工作、学习。
《寿亲养老新书》里载有十乐: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
⑧在生活中结合自己的情趣爱好,不仅是生活的丰富,还是一种生命的颐养。
这样,对人体健康长寿是大有益处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把握这些关键时刻是养生所要做的事情,一点一滴的累积储蓄,其实蕴含的是时令养生的大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