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马哲
马哲知识点汇集
![马哲知识点汇集](https://img.taocdn.com/s3/m/1d4590d026fff705cc170a6d.png)
马哲知识点汇集◆哲学都是它所属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概括性的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确立科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最主要区别: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脱离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指出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国家政权、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动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点,不是所有唯物主义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征:1.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2.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3.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根本特征)◆现代西方哲学主要特点(主要流派):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属于人本主义,“存在”指人存在人本主义主要特点:1.反对科学和理性2.提倡非理性主义3.把科学技术看作当代人非人化根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唯心主义哲学是一元论哲学,其中一部分是不可知论哲学,大部分是可知论哲学所有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哲学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完全否定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否认相对静止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各种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形态既有共性也有区别共性在于1.思维与存在问题上,都主张物质第一性2.都是可知论、决定论哲学3.都是一元论哲学◆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最终将导致唯心主义物质意识何为第一性,是不可调和问题◆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旧唯物主义三大缺陷: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唯心史观三大缺陷根本原因: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正确理解唯物主义物质观重点是把握:“物质多样性”“客观实在性”◆庸俗唯物主义:主张无神论并肯定物质第一性,但把唯物主义庸俗化,把意识直接归与物质,否认意识的积极作用庸俗唯物主义观点:意识是人脑的特殊物质◆朴素唯物主义:以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本质学说,是唯物主义最初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土与金、木、水、火,以成百物◆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物是由人的思想决定。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74978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14.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的整理。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的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它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很全很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cfe91f53b307e87101f696da.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85045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5.png)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和整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唯物史观、辩证法、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等方面,对其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汇总,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
物质不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的客观实在。
2.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认识不是主观的自生自灭的,而是建立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
3.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运动规律。
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
4.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活动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是认识的基础和条件。
5.历史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灵魂。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普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等。
3.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包括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原则等。
三、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的有别而产生的社会分化,阶级斗争是由于利益分歧而展开的斗争。
四、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一种方法论。
2.质量互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基础。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是单纯的量变,而是量变到一定程度形成质变的过程。
高中马哲知识点总结
![高中马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1ecbc6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5.png)
高中马哲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作为中国高中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马哲知识点的总结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高中马哲知识点的总结: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哲的核心观点。
它强调物质世界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认为世界是多样的、总体上统一的,并提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如矛盾的普遍性、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等。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
它认为社会的变革源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提出了历史的发展阶段划分和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
3.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指导致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的矛盾,主要矛盾则是在特定发展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矛盾。
准确把握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对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关于人类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看法,方法论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实践、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例如联系实际、全面分析问题等。
5. 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公有制和共同富裕。
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想社会,实现了人的全面解放、物质和文化的丰富发展。
以上是高中马哲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为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作出贡献。
马哲知识点整理及复习题
![马哲知识点整理及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518854c58f5f61fb6366678.png)
马哲知识点整理友情提示:选择题部分由于不确定是单选还是多选,只是节选部分知识点,简答题和论述题都只给出要点,每道题标注页码,具体内容请查阅原文。
一、选择题1、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意识“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意思: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5、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意思: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7、量变与质变规律: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转化,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9、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的特点。
10、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11、唯物史观的“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不是永恒不变的14、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理论1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收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马哲重点整理
![马哲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188a25277232f60ddcca1e1.png)
马哲重点整理导论一、P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二、二元论:物质和精神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1、唯物主义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做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四、P19马哲的基本特征: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物质与世界一、列宁物质的概念: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三、为什么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①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承担者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③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四、P52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就其反映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内容和对象来说是客观的五、毛泽东:“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六、实践: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三种基本形式:①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②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③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七、P6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原因马克思说过,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马哲笔记整理
![马哲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864cded0975f46527d3e1f6.png)
马哲笔记整理绪论: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具体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物质的含义: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8.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9.时间:(1)含义: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2)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1)含义: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2)特点:三维性。
1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含义: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主要方式有):直接与间接联系、内部与外部联系、本质与非本质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
事物普遍性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8d2aa83d4d8d15abe234ed6.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1。
哲学的科学内涵(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理论性质)(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切哲学)(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意识属性)(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2。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
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是恩格斯提出的)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5。
马哲知识点整理
![马哲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bf32e33b0717fd5360cdc9a.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含义:是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率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
2、类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本体论”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争——“认识论”问题)3、“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回答本体论问题才能回答认识论问题;同时,回答本体论问题又离不开认识论,任何一种本体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路线形成的,都包含着对人的认识的本质、功能和过程的回答。
离开认识论的本体论只能是失理论论证的独断论。
4、来源:人类的现实生活,而不是纯粹的玄想和思辨。
5、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能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能否坚持意识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能否坚持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6、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要求和生动体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7、唯心主义派别: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心灵、意识、观念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客观唯物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上帝、神、绝对精神、绝对理念)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并把物质世界说成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第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统一于上帝)根本对立的。
第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二元论(物质与精神一个本体(物质))对立的。
第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
第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认识世界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五,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唯心主义运动观与形而上学运动观?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不能只重视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而要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并充分强调精止的重要作用。
马哲笔记整理
![马哲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40432f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3.png)
马哲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定义)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一、哲学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我们的社会三、(唯物主义3个历史形态\\唯心主义其基本观点)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人本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脱离物质的自我并把它当成唯一真实的世界本源客观唯心主义: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事万物的创造者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发展的动力第二节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1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社会经济前提2无产阶级的壮大为独立的政治カ量提供阶级基础二(意义)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1实现了研究对象的革命变革(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实现了哲学内容的根本性变革(辨证唯物+厉史唯物、唯物论+辨证法、自然观+厉史观的统一)3马哲的本质特征及其精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第二章第一节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概念和意义列宁的定义:(辩证唯物主义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客观实在性:2、辩证性3、可被感知的一、实践的本质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基本观点,他坚持物质观和实践观的统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变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a.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2、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4、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主体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主体具有能力结构(3基本要素)a.人本身的自然力b.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为主题所实际掌握、运用得知识和经验c.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a.个人主体:从事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的个人b.群体主体:以一定形式组织起来,共同从事实践活动的集团c.社会主体:一定地域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整体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进入主体实践领域的客观事物a.自然客体: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人工自然物 b.社会客体:社会存在、社会关系c.精神客体:思维心理等精神现象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存在的三种关系: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间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间反映与被反映关系价值关系: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实践关系是基础,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从属于实践关系,并为实践关系服务2、实践是人类世界分化根源和统一基础第三节一、认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1、意识的起源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1○2○32、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客观物质的主观映像(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2、意识活动是一种主观的创造过程3、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过程的调节和控制4、意识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正确>促进,错误>阻碍)第四节一、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多样性的统一1、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多样的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整个宇宙都是物质的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的实践活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4、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更本要求:1、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2、物质世界在时空中是运动、变化、发展的3、物质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第三章第一节b.条件性二、发展的实质;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观点新生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不可战胜规律:a.新事物的出现,实在旧事物内部孕育成熟的b.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过时、腐朽的东西,吸收继承发扬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而且添加了旧事物不容的丰富新内容,比旧事物优越,具有强大生命力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1)矛盾及其客观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a.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赖着,不能孤立存在和发展b.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存在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矛盾的对立性(矛盾着的对立面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两者的关系:a.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b.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c.同一性是由条件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a.内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和外因(通过内因而作用)及其在市委发展中的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在物质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联为一体,互为条件,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矛盾的双方的互相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c.矛盾的斗争性在物质发展中的作用:根本作用在于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d.二者的结合构成动力矛盾同一的相对性主要指它的有条件性;矛盾斗争的绝对性主要指它的无条件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绝对性)a.矛盾无处不在b.矛盾无时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相对性)a.矛盾性质的特殊性(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也不一定—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b.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是出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出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理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理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687f4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8.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哲理总结一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失去斗志(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4)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2)关于真理的哲理1、真理的客观性原理: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三)唯物辩证法(辩证法)(1)关于联系的哲理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①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A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B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马哲知识考点整理
![马哲知识考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f90851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b.png)
马哲知识考点整理●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的本质●物质●概念●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与静止●绝对的无条件的运动&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时间&空间(时空)时间和空间●时间具有顺序性,一维性,空间具有广延性,三维性●物质运动总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具体物质的时空有限,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无限●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意识●本质(概念)●一种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能动性●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AI●不具备人类意识形态●不能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AI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规律尊客主能●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不能改造)●人与自然●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桥梁●实践是分化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其统一起来的基础●自然界=自在自然+人化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又影响自然界●总结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辩证法世界是怎样的,物质世界的规律●两大规律●联系着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发展着的●新事物符合规律的事物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螺旋上升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4个)●同一性&斗争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关系P16 分析题答案材料●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特殊性具体事物的不同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主次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影响作用●关系P17 分析题答案材料●质量互变规律小题●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量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两段叫关节点/临界点●否定之否定规律不考●五个基本范畴●因果●现象本质●必然偶然●现实可能●内容形式同内容可有不同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维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本质与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多样性●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认识的规律●展开两次飞跃: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认识→实践●总结认识过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反复性与无限性的统一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无限)●真理(特殊的认识)●本质客观性,一元性●发展规律●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真理永远处于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真理&谬误●对立的绝对性确定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两者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价值●价值本质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基本特性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价值评价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认识论总结改造主观世界(人类思维)和改造客观世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两大发现)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关键词:基础,决定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意识形态:(与社会阶级相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政治法律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位置,起主导作用●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两者发展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社会历史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根本/基础动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三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劳动者(最活跃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生产关系●物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社会的“骨骼”●由一定发展阶段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上层建筑“血肉”●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及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核心●社会历史其他动力×4●科技●改革(毛中特考)●革命●阶级斗争●人●前提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的人●分类●人民群众●从质上看: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包括知识分子特殊时期包括剥削阶级●每一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中性词 e.g.蒋介石,毛泽东●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有时甚至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总进程和总方向●杰出人物具有进步意义 e.g.毛泽东●新的历史人物往往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无产阶级领袖●历史上做革命最先进的阶级。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d786d9c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c.png)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复杂多样、矛盾运动的统一体,是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根本规律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倾向性,并通过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矛盾运动规律。
2. 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内在的客观规律。
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3. 发展的倾向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内在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对事物发展的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事物发展。
4.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方法,是处理矛盾的方法。
辩证法主要包括矛盾的特征和运动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阐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
3. 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不同的阶级之间会展开不同形式的斗争,发展历史推动着阶级矛盾的转化。
4. 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这些社会形态的变化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实践决定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实践是决定认识的根本力量。
大学马哲知识点总结
![大学马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05950c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f.png)
大学马哲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根基1、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根基。
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具有物质的性质。
辩证唯物主义是从宇宙最一般的规律和最一般的发展规律出发,认识和把握世界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部分,强调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主张以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规律为基础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生产方式变革的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要从实践中产生、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出发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2、社会历史发展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辩证的,是不断的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曲折的、不平衡的、不平静的发展过程。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阶级斗争是社会矛盾的表现和动力。
4、科学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相互结合的。
只有科学的认识才能指导正确的实践,只有正确的实践才能验证科学的认识。
5、人的思想来自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来自社会,人受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人的思想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的思想要反映和服务于社会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指导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是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揭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揭示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根本指导原则,是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的哲学。
马哲知识点总结
![马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8447fea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e.png)
马哲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的总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包含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世界、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一种认为物质世界是现实的、能够独立存在的哲学观点。
它与唯心主义相对立,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位的、物质是二次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对意识的基础,意识是物质高级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为基础,认为全世界的事物都是以物质运动为基础的。
3.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论。
它是指研究事物之间矛盾关系和发展规律的方法,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思维方式。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矛盾的运动推动发展的。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斗争,它使事物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辩证法通过分析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规定和认识,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通过阶级斗争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理论才能达到真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发展。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反映,还是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和规划。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求。
马哲笔记整理
![马哲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01824778e9951e79b892769.png)
马哲整理笔记一、马克思哲学是对以往哲学的超越1、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强调的是,它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动物,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题方面去理解。
(1)马克思并不是否认旧唯物主义,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恰恰相反,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论著中都首先是坚定不移地承认外部自然界对人及其思维的优先地位,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思想路线,并一再声明,自己是唯物主义的。
(2)马克思批判的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而没有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正是在这第二方面,马克思展开了对旧唯物主义的批评,并在这种批评中提出了新的理论思维方式。
2、对于唯心主义的批评,马克思突出强调的是,它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并且进一步指出,它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对唯心主义的总体评价中也包含着2个方面的意思:(1)在与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相对比的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及从人的感觉或思维出发去看待思维对存在的关系。
(2)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不仅是抽象地发展能动的方面,而且它只能是抽象地发展能动的方面,因为它作为唯心主义哲学,当然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正是在这第二方面,马克思展开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提出了新的理论思维方式。
3、马克思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点,以实践作为观察和处理一切哲学问题的出发点,全面地解决了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能动性与本源性的关系,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实现了哲学理论观点的根本变革,创立了以实践观点为其根本特征的新哲学。
二、马克思“实践观”1、道德实践观:产生和形成的根据与基础主要是道德人性论,把人仅仅理解为道德人、理性人,把德性、理性、精神性看做是人的唯一特性,割裂了人与自然性、物质性和感性,因而,他们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一种纯粹的伦理道德行为是一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教化,及仅仅具有内在价值,内在追求与内在超越的道德实践,而把具有外在利益和外在追求的客观物质活动,生产劳动都排除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外。
马哲完整整理版
![马哲完整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0fa8c48bd63186bcebbcc9.png)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荀子)、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不可知论”
代表 休谟、康德。思维和存在的关系(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唯心)2思维和存在同
一性的问题(可知不可知论))。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人们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历史观角度理解:指出实践主体是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实
践之结果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指出实践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实践为人类的未来指明了
方向,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综上所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认识论还是历史观,
都是建筑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其整个哲学体系是以实践为核心的。所以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概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
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多样性
联系观点方法论的意义:尊重联系的客观性,防止主观主义乱联系;要重视条件,防止不顾条件的蛮干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我们在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对唯意志论和机械决定论、宿命
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狭义:马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哲政治经济知识点整理
![马哲政治经济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2b203335a8102d276a22fd0.png)
马哲政治经济知识点整理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①资本主义基本生产关系确立;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①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主要是指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②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马克思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的两大发现①历史唯物主义;②剩余价值理论。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①辩证唯物主义;②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研究生产力,或者说是在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才能正确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才能科学地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①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②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无论人们对它认识或不认识,它都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发挥作用。
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②人们可以研究各种经济条件下经济规律的作用,结合现存的经济条件,选择和利用经济规律对自己有利的实现形式。
经济规律也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①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而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③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总会直接和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一、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②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不成其为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哲学上的二元论( BD )????A、既是唯物论,又是唯心论B、最终必然导向唯心论C、本质上属于唯物论D、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坚持到底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 BDE )A、否认世界可知性B、机械性C、否认自然规律客观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3.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CD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人本主义D、科学主义E、非理性主义4.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B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C )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可知性6.在世界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 A )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7.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 C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D、历史唯心主义8.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C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 D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10.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静止是指( ADE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B、绝对不动C、排斥运动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11.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 BDE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E、贝克莱主义观点12.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ACD )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的现象和活动C、物质资料的产生是社会历史的前提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E、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1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CD )A、反映客观世界B、创造物质世界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D、创造理论体系E、为自然界创造秩序14.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指( BCE )A、意识正确反映物质B、意识掌握群众C、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D、是否遵循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E、社会实践1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BCDE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3.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 BCDE )A、事物没有任何变化B、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C、事物的空间位置未变D、一事物还未能转化为他事物E、事物还没有发生根本质变1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 ABC )A、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B、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C、时间空间具有相对性D、时间空间具有无限性E、时间空间具有有限性15.下列见解中,能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有( BCD )A、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B、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C、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D、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16.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数,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收“日心说”。
这一事实说明( ADE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1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BDE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的统一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E、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18.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ABCE )A、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C、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史的钥匙D、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E、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变得过程19.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BCDE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异性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辩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21.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B )A、头脑中自生的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C、“绝对观念”固有的D、从书本上学来的22.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23.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D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24.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 B )A、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B、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2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8.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这是由于( CDE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形式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E、新事物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29.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于( ABC )A、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D、新事S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E、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特点3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CDE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E、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31.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 ABC )A、内部联系B、本质联系C、必然联系D、直接联系E、主要联系31.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 BCE )A、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B、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C、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D、它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E、它能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32.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 ABE )A、事物的根本属性没变,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呈现出阶段性B、事物全局性质没变,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C、新质要素在量上的迅速扩张D、旧质要素在量上迅速减少E、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33.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 ACE )A. 否定是自我否定B. 否定与肯定是有区别的C.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D.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E. 否定是扬弃34、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2、a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35、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11、d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3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12、d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13、c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38、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31、ac)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e、本质和现象的统一39、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32、abcde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4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33、cde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41、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34、ade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4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35、abcd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4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37、acde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4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表明人的本质(40、abc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