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战略与发展道路概述
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二) 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必须符合特定的世情, 着眼于世 界工业化模式的变革。 1.建国初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 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 的工业化战略选择是符合世界政治、 经济、 技术环境的, 但后
来因没有随世界工业化模式的变革做相应调整而背离 了世 情。当时, 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同资本主义处于紧张的对峙之
表现在 :
总的说来, 建国至今, 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经历了三个变
革阶段 。
(一) 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必须符合国情。 1.建国初,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选择是符合国情的。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农业、 工业等各产业协调发展 ,
突出科技作用的工业化战略也是符合国情的。 3.现阶段, 党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也是符合国情的。
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密切关注 国际工业化发展趋势 、 继承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思想、 面对新一轮信息革命和新经济的到来而提出的、 旨在实 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 它表明, 中国工 业化要走的是一条经济发展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高质量的道 路; 是一条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道路;是一条坚持人与自 然和谐统 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战略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 展,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审视中国工业化现实与世界工业化发 展趋势的理论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财富。 二、 工业化发展战略历史沿革的启示 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几经变革, 留给我们启示很多, 主要
第一, 建国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 重工业优先发 展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此战略是在我党顺利完成生产资料所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 并在“ 一五” 期间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 坚实基础上提出的。“ 一五” 计划规定, 五年中, 要新建一批规 模巨大、 技术先进的新工业部门, 又要用现代化先进技术扩大 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要合理利用和改建东北、 上海和其他 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又要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 业基地, 其中工业发展资金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 第二 ,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召开前 , 农业 、 工业 、 能 源、 交通运输业等各产业协调发展, 突出科技进步作用的工业 化战略。 此战略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根 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及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把马克 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同当代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相 结合而提出的。 其重要内容包括 :调整“ 文革” 遗留的国民经济 重大比例失调情况;做到农、 工业之间, 轻工业、 重工业之间协 调发展;经济、 政治体制改革协调进行, 服务于经济建设;对外 实行开放, 引进资金、 技术、 人才、 管理经验等发展民族工业; 提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 突出强调科学技术在现代 工业的作用, 着手实施科技兴国战略。 第三, 现今阶段的新型工业化战略。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 中指出,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要“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中国工业化战略与发展道路概述
(二)传统工业化战略的成因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旧中国的落后基础上起步,客观上要求 有比较高的工业发展速度
1949年: ——在全国总人口中,89.4%居住在农村; ——在全国劳动力中,91.5%为农业劳动力; ——在466亿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0%,工业占30%(其中轻工业占
22.1%,重工业7.9%); ——在工农业净产值中,农业占84.5%,工业占15.5%(《中国工业的发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1.重速度、轻效益
1952~1979年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实际增长率为11%。 在1957~1979期间,即使先后经历了苏联取消援助、大跃进、文化 大革命等重大事件,工业增长率平均每年仍然达到近10%。 追求工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巨大的投资。1957~1979年,平均有 25~30%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投资,其中工业投资占一半以上;在工业 投资中,重工业占85%以上。也就是说,我国单是工业投资一项就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14~17%,差不多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总投资率( 18% )。 结果,1979年工业固定资产总额比1957年增加了11倍。但是,经济 效益却不断下降。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2.不平衡增长战略
兰格纳·诺克斯和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等主张平衡增长。他们认为,如 果各国想成功地获得持续增长,就只能同时而且全面地发展各种工业。这 种理论也被称为“大推进”理论。
主张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学家如艾伯特·赫尔希曼认为,没有既定的发 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应该而且必须集中精力发展为数不多的 工业化关键部门。
一、中国传统工业化战略(1949~1978)的回顾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经济建设先后经历了“一五”时期(1953 ~ 1957年) 、“二 五”时期(1958 ~ 1962年) 、 1963~1965年经济调整时期、“三五”时 期(1966 ~1970年)和“四五”时期(1971 ~1975年)等。这20多年,国 内政治路线和经济政策摇摆不定,经济建设道路曲折。
浅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意义
浅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意义张小军李燕琴(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甘肃天水741020)摘要:本文概括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涵义,比较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在此基础上,从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新世纪里,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
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涵义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就是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特别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位一体发展目标的文明发展道路。
2、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比较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即相对于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相对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的工业化道路;二是相对我国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
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完成工业化。
完成工业化有两个显著标志,一是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二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增长速度趋于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与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增长脱钩。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实际上美国在1956年便完成了工业化,其标志是白领工人数字超过蓝领工人,大多数人要处理信息,而不是产品,因此,他们说从工业的“旧社会”进入到了信息的新世纪。
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
首先,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和 环保效益型工业体系。
其次,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工业发展之路。
最后,引导和促进工业企业在制度、技 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与变革。
第四节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科技 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 级的过程。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 的关系、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 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以及发展虚拟经济和发 展实体经济的关系。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突破 核心技术,提升信息产业水平。信息产业是 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大力 推进社会信息化。要推动财税、金融、医疗、 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重要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第四节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二、工业化与城镇化互相促进
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 1、工业化的概念、模式和阶段 2、我国工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历程和评价 3、新型工业化 4、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教学难点: 1、我国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融入全球化推动工业化
第一节 工业化的基本理论
一、工业化的概念
狭义概念: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 的过程。
第四节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四、经济效益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的核心目标, 追求工业化,不仅要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更要提高经济效益。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均 占有的资源比较少,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 始终注意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给后人留 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
我国新型⼯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2019-10-10【摘要】新型⼯业化是我国应对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内发展结构变化的必然选择,⼗⼋⼤对中国特⾊新型⼯业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本⽂就我国新型⼯业化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内涵进⾏了分析,并就实现路径进⾏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业化中国特⾊国际⾦融危机之后,⼯业发展⾯临新的形势。
从国际看,欧美发达国家“再⼯业化”进程加快,⾼端制造业不断回流;新兴经济体利⽤资源要素成本优势,吸引传统制造业向本地转移,对我国⼯业发展形成双重挤压。
从国内看,消费需求不⾜,要素成本上升,部分⾏业产能过剩,⼯业下⾏趋势明显。
加速新型⼯业化是转变经济发展⽅式的重点⽅向,是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的重要⽀撑,是率先实现全⾯⼩康的必由之路。
⼀、⼯业化是缩⼩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所谓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从已有实践来看主要原因是⼯业化发展程度的不同。
⾃第⼀次产业⾰命之后的数百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
发达地区经过了⼯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进⼊或正在向后⼯业化阶段迈进,⽽随着对⼯业化的“觉醒”,⽋发达地区也逐步踏上了⼯业化发展的征程,⽋发达地区在加快⼯业化的⽣动实践中逐渐证实,农业、服务业由于商品经济落后和资⾦、技术、⼈才、信息等要素的供给制约,⽆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承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必须通过⼯业化来逐⼀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多⽭盾。
⽽放弃⼯业化发展道路必将使⽋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平差距持续拉⼤,导致⾃⾝内⽣增长能⼒的萎缩与竞争⼒的不断削弱,最终陷⼊“贫困-低⽔平⼯业化-落后-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
新中国成⽴六⼗年来,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经济取得飞速发展,进⼊⼯业化中期阶段,成了⼯业化⼤国。
但与此同时也产⽣了不少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的压⼒,连续两次⾦融危机的爆发,内需不⾜,严重依赖外资、外需,政府投资带动经济,这些都将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高考政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知识点概述
高考政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知识点概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战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推进改革与发展,以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战略。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考政治中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概述。
一、现代化建设的定义与特征现代化建设是指以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国家整体素质和财富水平为目标的一系列发展活动。
它包括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制度创新与民主法治建设、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二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四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五是坚持对外开放。
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1. 发展道路选择中国选择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坚持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
2. 建设目标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 发展战略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如科技创新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民生改善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等。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以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1. 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中国通过推进改革开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中国致力于加强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通过创新驱动和转 型升级,中国不断 优化产业结构,提 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和效益
4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工业化道路 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
设
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实施节能 减排等措施,努力实现经济发
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被纳入 到国家战略中,推动形成绿色
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实体经济的 发展也为中国经济 的稳定和可持续发
展提供了保障
01
02
03
04
3
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
1
2
3
4
创新驱动是中国工 业化道路的重要特
征
中国在技术创新方 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推动了许多领域的 重大技术突破和创
新
同时,中国还注重 将技术创新与产业 转型升级相结合,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 端化、智能化、绿
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开放合作与国际竞争力:中国需 要继续加强对外开放合作,积极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 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 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 作和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
结论
总之,走中国工业化道路需要不 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需求, 注重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绿色 低碳发展、开放合作等方面的工 作,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6
国际合作与互利共赢
1
中国工业化道路注重国际合作与互利共赢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3
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规则制定 等途径,中国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布局特点与路径选择
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布局特点与路径选择目录一、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概述 (3)1. 新型工业化定义与内涵 (4)2. 发展战略重要性 (5)3. 战略布局必要性 (6)二、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布局特点 (8)1. 总体布局 (9)1.1 东部地区率先转型 (10)1.2 中西部地区加速崛起 (11)1.3 城乡一体化发展 (13)2. 产业布局 (14)2.1 主导产业选择 (15)2.2 产业链协同发展 (16)2.3 创新驱动战略 (18)3. 区域协同与竞争优势 (18)3.1 跨区域协同合作 (19)3.2 区域竞争优势强化 (21)三、路径选择 (22)1.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3)1.1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4)1.2 改造传统产业 (26)1.3 促进服务业发展 (27)2.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28)2.1 科技创新 (30)2.2 人才培养与引进 (31)2.3 创新平台建设 (32)3.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33)3.1 市场化改革 (35)3.2 国有企业改革 (36)3.3 政策法规支持 (38)4. 绿色发展路径 (39)4.1 绿色制造体系构建 (40)4.2 循环经济推广 (41)4.3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43)四、实施策略与措施 (44)1. 政策扶持与财政支持 (45)2. 法律法规保障与执行 (46)3.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47)4. 国际合作与交流 (48)五、总结与展望 (50)1. 战略布局实施成果总结 (51)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52)3. 持续优化的建议与对策 (53)一、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概述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结合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内外环境变化,提出的一系列旨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提出,对于中国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工业化是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转向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在我国“四个现代化”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
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却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同时,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自动化,出现过严重的失业问题。
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们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一大批工业企业和工业部门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国一直探索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我国一段时间内所走的基本上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所依靠的主要是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高投入,造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这条道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由于历史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等原因,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加速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的道路,也必须认真总结和吸取我国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走一条具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顺应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使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经济贸易发展和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各国经济和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相互依存。
特别是信息化以世界为舞台,导致了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热点专题十中外工业化道路
热点专题十中外工业化道路(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工业化一、中国近代前期工业化问题(1840——1919)1、《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
2、洋务企业:是中国自己创办的最早的近代企业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②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③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二、中国近代后期的工业化(1919——1949)三、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及经济建设成就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一五计划(1953—1957年):1953年“一化三改造”;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放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三大改造(1953一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正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提出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0年冬,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主要成就: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包兰、兰新铁路建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
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如兴建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湘黔铁路、成昆铁路等取得成就的原因: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纠正极左错误,广大干部群众抵制“左”的错误,排除干扰,辛勤劳动的结果。
中国九大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进展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的行动与成就
(四)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二、科教兴国战略
(一)科教兴国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抉择(二)提高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教兴国道路
三、依法治国战略
(一)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及主要标志
(二)依法治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三)实施依法治国战略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准确定位(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特色(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五、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改革前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三)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及进展
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及其形成过程(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意义、机遇与挑战(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选择
七、推进城镇化战略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的历史进程
(二)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基本内涵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
八、人才强国战略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重大意义
(二)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目标、重点及组织保证(三)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及主要任务
九、中国和平崛起战略
(一)中国和平崛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概念的缘起及内涵(三)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的实现途径
(四)中国和平崛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中国的实践和研究
PART FIVE
选择标准:具 有代表性、创 新性、可推广
性
案例概述:选取 不同行业、不同 地区的典型案例 进行分析,如制 造业、服务业、 高新技术产业等
案例分析:从 技术、管理、 市场等方面进 行深入分析, 探讨成功经验
和存在问题
案例启示:总 结案例中的经 验和教训,为 新型工业化道 路的发展提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绿色化:环保、节能、低碳等理念 将推动工业绿色化发展
国际化:全球化趋势下,工业发展 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与竞争
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新型工业化 道路的发展趋势
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 级
绿色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 发展
国际化: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竞争 力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政策环境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 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汇报人:
实践背景:中国 政府提出新型工 业化道路,旨在 实现经济可持续 发展
实践历程:从改 革开放初期的探 索,到21世纪初 的深化改革,再 到现在的全面深 化改革
实践成果:中国 新型工业化道路 取得了显著成就, 成为全球最大的 制造业国家之一
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
03
21世纪初,中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社会需求多样化, 需要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
新型工业化道路
03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
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
01
重视基础教育
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 科建设,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02
发展职业教育
03
引进高端人才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 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 才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 华创新创业。
04
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探索
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推广
高效节能技术
推广高效节能设备,如高效电动机、变频器等,降低 能源消耗。
清洁生产技术
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如废气处理设备、废水处 理设备等,减少污染物排放。
新能源利用技术
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降低碳排放。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 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产业
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等高端装备产业,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能力,推动 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
面临挑战与机遇
面临挑战
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压力等挑战。
机遇
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带来了许多机遇,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绿色低碳发展的机遇、高 端智能制造和服务化转型的机遇等。同时,新型工业化道路也为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 强国、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近现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及现实意义
近现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及现实意义摘要: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在于走上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合理的工业化道路。
人们在憧憬新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发展目标之时,也为实现这个目标提出了一条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个以“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近20余年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百余年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道路的种种探索的结晶。
回顾和总结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工业化而进行的种种探索,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认识新型工业化道路或许并无裨益。
关键字:工业化道路工商立国新型工业化一、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走向国富民强的战略选择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冲击逐渐显现。
起初,最先进的中国人也只是看到了学习“夷之长技”————坚船利炮的重要和必要。
林则徐时代,中国人已经有了学习和建立新式军事工业的愿望,其直接目的还只是求强自卫。
自洋务运动开始,“师夷长技”由奏章转向购买和建造铁舰、洋枪。
洋务运动虽把新式技术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引进中国,却又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将其置于封建官僚机构的控制之下,束缚于旧的封建腐朽生产关系之中。
尽管社会生产力水平因新技术的采用而有所提高,但这种限制,控制私人资本的方法,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使它们不仅不能真正的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反而使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更加剧烈。
清末民初之时,发展资本主义工矿业的呼声愈加高涨。
张謇批评以商立国的口号是皮毛之论,强调“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并提出“棉铁主义”的口号。
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棉铁工业,才能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才能操纵经济界之全权。
张謇的棉铁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的工业化方案。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是指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发展方向。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化战略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和实施工业化战略。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战略,如“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战略,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等。
这些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之二是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的转型。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技术创新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之三是技术创新。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注重技术创新,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
济的深度融合。
这些措施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四、开放合作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之四是开放合作。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积极开展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推动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业化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开放合作等方面。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工业化战略与发展道路
中国工业化战略与发展道路
一、中国工业化的历史回顾
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那时中国的经济
总体上还是以农业为主,而工业的比重较低。
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中国逐渐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二、中国工业化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全球工业生产的重要
基地。
在汽车、电子、钢铁等领域,中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实力。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变化,中国的工业化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三、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策略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工业化发展策略。
其中包括
推动制造业升级,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
这些策略旨在提高中国工业的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工业化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国工业化将继续迎来新的机遇和
挑战。
中国将继续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中国还将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工业化的进程。
结语
总的来看,中国工业化战略和发展道路是一个持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将
继续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一、引言近代以来,中国实现工业化、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是中国众多仁人志士的梦想。
中国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经济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道路时期,该阶段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时期,该阶段实现了中国基本经济国情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陈佳贵、黄群慧,2005) [1] ,中国的经济总量跃为世界第二。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所谓“中国道路”、“中国奇迹”或者称“中国模式”成为热点。
由于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构成“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全面科学认识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就是理解“中国道路”的一个关键。
而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进程,至少需要回答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是现在中国工业化达到了什么水平,处于怎样的阶段;二是如何描述已经走过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怎样的特征;三是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工业化,中国能够顺利地成为工业化国家吗。
本文试图基于我们长期跟踪评价研究的结果,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回答,从而从工业化进程角度给“中国道路”一个注解。
二、中国工业化的水平评价工业化并不是单纯意味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和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转换。
具体而言,工业化主要表现为:国民收入中工业活动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乃至占主导地位;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在二次产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城市这一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在上述指标增长的同时,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按照经典工业化理论,一般可以将工业化的进程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五个大的时期。
东北地区工业化道路和“再工业化”方向
东北地区工业化道路和“再工业化”方向
汇报人:
日期:
•东北地区工业化道路概述
•东北地区“再工业化”战略的提出
•东北地区“再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东北地区“再工业化”的挑战与对策目
•东北地区“再工业化”的案例分析
•总结与展望
录
01东北地区工业化
道路概述
东北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背景
20世纪初的工业发展
东北地区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工业,
主要受到日本殖民的影响,建立了以
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计划经济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
要的工业基地,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
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的转型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东北地区的工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
东北地区的工业化经过了多个阶段,包括初期发展、快速发展、调整和转型等阶段。
工业化历程
目前,东北地区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但也逐渐向轻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型。
工业结构
东北地区的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工业发展的差异,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地区差异
东北地区工业化的历程和现状
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具有重工业为主、
国有企业为主、资源型产业为主等特
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
东北地区的工业化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如产业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环境污染等。
东北地区工业化的特点和问题问题
特点
02东北地区“再工
业化”战略的提
出。
中国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_概述及说明解释
中国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概述及说明解释1. 引言1.1 概述工业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优化系统和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工程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广泛的应用。
本篇文章旨在概述中国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并对其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正文、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中国工业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结论。
通过这些部分的论述,我们将全面了解中国工业工程的演变过程以及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工业工程发展历程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并分析其对国家经济与行业带来的影响和贡献。
同时,我们将详细介绍当前中国工业工程领域中应用情况、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影响力与竞争优势。
最后,在文章结尾我们将从总结历史回顾、分析未来挑战以及提出建议等方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发展工业工程的合理指导。
期望通过该文章的阐述,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工业工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并增强对其重要性和应用潜力的认识。
同时,还将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相应建议,推动中国工业工程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2. 正文中国工业工程是一门利用和整合多学科知识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学科,它涵盖了诸如工程经济学、运筹学、人因工效学以及统计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在中国,工业工程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工业工程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
首先是起源和初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引入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本土实践中。
通过引进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中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论。
随后是发展壮大期和应用拓展阶段,中国开始在本土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工程实践并逐步推广应用。
在这一阶段,许多企业纷纷采用工业工程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同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推动行业持续创新,国内大专院校也开始设立相关专业并培养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计划经济的内在逻辑和循环: 为实现重工业优先增长的目标——>排斥市场机制,实行计划经济,人为压低
农产品收购价格,从而可以: 一方面,可以降低城市劳动力的生活资料价格——>降低劳动力工资——>带
来国有企业利润增加; 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了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成本——>带来国有企业利润增加; 国有企业利润增加——>国家掌握更多的利润和税收——>国家将利润和税收
(二)传统工业化战略的成因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旧中国的落后基础上起步,客观上要求 有比较高的工业发展速度
1949年: ——在全国总人口中,89.4%居住在农村; ——在全国劳动力中,91.5%为农业劳动力; ——在466亿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0%,工业占30%(其中轻工业占
22.1%,重工业7.9%); ——在工农业净产值中,农业占84.5%,工业占15.5%(《中国工业的发
我国实行的是不平衡增长战略:重重工业,轻轻工业和农业。 1952~1983年,农、轻、重基本建设投资构成:15.7:10.1:74.2。
1952~1979年期间,重工业的增长率超过了13%,轻工业为9%。在 “一五”时期,重工业增长率高达18%。
3.以外延增长方式为主
——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即增加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 ——扩大生产规模,建设新项目等。
1957年1978年增长幅度(%)工业企业单位数(万个)
其中:重工业企业单位数 (万个)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 业资金总额(亿元)
工业劳动者年末人数(万人)
全民所有制工业中工程技术 人员比重(%)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
16.95 5.38 330.3 1401 2.2 6362
34.84 14.40 3466.7 5009
展》P5~6)。
2.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处在被封锁、被禁运状态。 在没有其他社会主义模式可以效仿的背景下,照搬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特点。
3.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忽视经济规律
“赶英超美”,追求高速度;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和台湾问题,时刻准 备打仗;夸大主观能动作用,漠视经济发展规律。
2.8 11130
105.42 167.66 949.56 257.53 27.27 74.94
4.经济形式上求纯求公
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
年份 1950
全民 32.7
集体 0.8
公私合营 2.1
私营 38.1
个体 26.3
1957
53.8
19.0
26.3
0.1
0.8
1979
81.0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2.不平衡增长战略
兰格纳·诺克斯和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等主张平衡增长。他们认为,如 果各国想成功地获得持续增长,就只能同时而且全面地发展各种工业。这 种理论也被称为“大推进”理论。
主张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学家如艾伯特·赫尔希曼认为,没有既定的发 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应该而且必须集中精力发展为数不多的 工业化关键部门。
19.0
—
—
—
5.资本积累方式的特殊性
——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正常积累的区别。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掠夺殖民地,盗窃教会地产,剥夺农 民
(公开性,暴力性)等等。 ——农业国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借外债;国内农业部门。
我国工业化资本的原始积累: 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剪刀差”形式从农业中获得(隐蔽性)。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仍然是十分重要 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和发展道路的探索,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提纲
一、中国传统工业化战略(1949~1978)的回顾 二、中国传统工业化战略评价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转变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几个相关概念的讨论:
——工业化 ——非农化 ——现代化
二战以后,有代表性的工业化道路:
——进口替代工业化:例如巴西、改革前中国; ——从集中生产资本品和中间产品起步,同时生产出口
制成品:例如印度; ——出口导向工业化:日本、韩国、改革后中国。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提出了实现工业化的任务。通过半个多 世纪的努力,我国终于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 整的,并有一部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
一、中国传统工业化战略(1949~1978)的回顾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经济建设先后经历了“一五”时期(1953 ~ 1957年) 、“二 五”时期(1958 ~ 1962年) 、 1963~1965年经济调整时期、“三五”时 期(1966 ~1970年)和“四五”时期(1971 ~1975年)等。这20多年,国 内政治路线和经济政策摇摆不定,经济建设道路曲折。
转化为积累或投资——>导致低消费(低工资)与高积累并存——>将高积累再投 入优先增长的重工业部门……
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着资本原始积累?(参见张仁寿:《试论 原始积累的历史必然性》,《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6.经济循环的内向性
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与发达国家高度隔离。 “一五”时期从前苏联引进了156个项目和技术设备,聘请苏联专家 和顾问帮助建设。1956年,中苏分歧公开化,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破裂, 1960年苏联撤消了一切援助。 此后近20年,我国同西方国家、非西方国家在市场、资本、技术和知 识方面都很少发生联系。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1.重速度、轻效益
1952~1979年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实际增长率为11%。 在1957~1979期间,即使先后经历了苏联取消援助、大跃进、文化 大革命等重大事件,工业增长率平均每年仍然达到近10%。 追求工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巨大的投资。1957~1979年,平均有 25~30%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投资,其中工业投资占一半以上;在工业 投资中,重工业占85%以上。也就是说,我国单是工业投资一项就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14~17%,差不多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总投资率( 18% )。 结果,1979年工业固定资产总额比1957年增加了11倍。但是,经济 效益却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