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有机化学基础-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及原子簇合物

合集下载

金属有机化学-2

金属有机化学-2

_ X W C NR2
X W C NR2 _
配体RC不仅可与一个金属形成三重键,也可与三个金属原 子形成三个单键,以此在过渡金属原子簇中形成三重桥基 基团,μ3-alkylidyne。 12.5 金属羰基配合物 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属所知最早的有机金属化合物 中的一类。它们是合成其它低价金属配合物,特别是原子 簇的常用原料。羰基配体不仅可被许许多多其它配体所取 代,而且未被取代的羰基还能稳定化合物分子
M M
O C M
μ3
M
二重桥联 doubly bridging
三重桥联 triply bridging
CO作为双桥基配体十分常见,特别是在多核原子簇化合物 中;它们几乎总伴随着金属-金属键而出现:
O C M C O C O M O C M M
CO桥常成对出现,并能与非桥联模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例如,Co2(CO)8的溶液至少含有两种异构体:
1. DMPE Ta Br Br C H 2. 2Na/Hg P P Ta C H CMe3
CMe3
3. Hexa(t−butoxy)ditungsten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与炔烃 发生金属化反应,也可得到过渡金属炔基配合物:
(t−BuO)3W≡W(t−BuO)3 + RC≡CR
⎯→ ⎯
2 (t−BuO)W≡C−R R = 烷基
12.5.1 1.
制备,结构和性质 金属+CO Ni + 4CO Fe + 5CO
⎯1bar, 25° C→ ⎯⎯ ⎯
Ni(CO)4 ⎯100bar, 150⎯→ Fe(CO)5 ⎯⎯⎯C °
2.
金属盐+还原剂+CO
3 4
H PO VCl3 + 3Na + 6CO ⎯diglyme→[Na(diglyme)2]+[V(CO)6] − ⎯⎯→ ⎯⎯ ⎯

金属有机化学 第4章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

金属有机化学 第4章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

烯烃-π配合物
F e (C O ) 5
+
H 2C = C H C H = C H 2
uv -C O H 2C
H2 C Fe OC
H2 C CH2 CO CO
C H C O 2E t F e (C O ) 5 + C H C O 2E t
uv -C O E tO 2 C
OC
×
Fe CO CO
H C
H C
O OC Fe C O C Fe CO
Fe2(5–C5H5)2(-CO)2 (CO)2
35
金属茂的反应性
与亲电试剂反应, 例如酰基化反应:
COCH3
Fe
+
COCH3 C H 3C O C l
Fe
C H 3C O C l
A lC l3
Fe
COCH3
与丁基锂的反应: 锂化反应
Li LiBu +
Fe Fe
trienyl
环戊二烯(η 5) 苯,环庚三烯(η 6)
环庚三烯基(η 7)
12
有效原子序数规则(18电子规则)
这个规则实际上是金属原子与配体成键时倾 向于尽可能完全使用它的九个价轨道(五个d轨道 、1个s、三个p轨道)的表现。 有些时候,它不是 18 而是 16。这是因为18e意 味着全部s、p、d价轨道都被利用,当金属外面电 子过多,意味着负电荷累积, 此时假定能以反馈键 M→L形式将负电荷转移至配体,则18e结构配合 物稳定性较强;如果配体生成反馈键的能力较弱 ,不能从金属原子上移去很多的电子云密度时, 则形成16电子结构配合物。
3 , 1
4 4 5, 3 , 1 6
-烯丙基(allyl) C3H5 1,3-丁二烯 C4H6 环丁二烯 C4H4

金属有机化学 第5章 羰基配合物

金属有机化学 第5章 羰基配合物

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多核配位化合物,并不一定是原子簇化合物,因一般 的多核体系中,M 与 M 之间不一定存在 M-M 键。例如 Cr2O7= 并不是簇合物,因 Cr 与 Cr 之间由O来键合。上世 纪的60年代以前仅合成了几个簇合物,如 K3W2Cl9,Fe2(CO)9 等。但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已合成出了数百个结构新颖 的簇合物。
侧基配位的情况比较少, 此时, CO可认 为是一个四电子给予体, 它一方面以5孤 对电子同M1配位,同时又以1电子同M2 配位。

C :
O

M1
M2
12
2) 边桥基配位 在双核或多核羰基化合物中,用符号“-CO” 表示,CO作为两电子配体,能够同时和两个金属原 子的空轨道重叠;另一方面金属原子充满电子的轨 道也能同CO的*反键轨道相互作用,形成反馈键。 结果是CO作为桥将两个金属联结到一起.
7
(2)与酸作用生成羰基氢化物
(3)配体取代反应 Fe2(CO)9+4NO
(4)氧化还原反应 Mn2(CO)10 +Br2
羰基配合物的成键: CO哪些分 子轨道上的电子能给予中心原子 形成配位键? (sp-sp反键)
(二重简并) (sp(C))
(二重简并)
(sp-sp成键) (sp(O))
8
4 轨道由于电子云大部分集中在CO核之间, 不能给予其它原子。 能给予中心金属原子电子对的只有3、1和 5电子。 3电子是 属于氧的孤对电子,由于氧的电负性比碳原子大, 除少数情况之外, 氧很难将3电子对拿出来给予中心金属原子, 因此,能与中心金 属原子形成σ 配键的分子轨道就只有1和 5了。
29
硼烷簇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structure type

金属有机化学 第4章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

金属有机化学 第4章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

N M N
side-on bridging
M
40
配合物中的N2可加合质子并被还原为氨或肼.
41
二氧化碳配位化合物
42
异腈配合物
硫代羰基配合物 亚硝酰基配合物
43
不饱和烃配位化合物
含过渡金属M-Cσ键配合物的合成
24
乙酰丙酮基
2,2’-联吡啶
1,2-二(二苯基膦基)乙烷
26
27
烷基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分解过程
环配合物的合成
H 2C Ni(PR3)2Cl2 + Li(CH2)4Li (R3P)2Ni H 2C CH2 H2C Ni(cod)2 + bpy + Br(CH2)4Br (bpy)Ni H2C PPh3 H2C (Ph3P)2Pt H2C CH2 CH2 CH2 CH2 CH2
8
常见的有机配体和齿合度
提供给M 的电子数 齿合度 配体 M-L的结构
M CR3
C M C
C M C
1
2
1
2
烷基(H, X)
烯烃(CH2=CH2)
2(4)
2
2
1
炔烃(CHCH)
亚烷基(carbene)
M
CR2
9
3 3,1 4 4 5 6
1 3 , 1 4 4 5, 3, 1 6
• 金属的氧化态:配体L以满壳层离开时,金属所 保留的正电荷数 e.g. M-Cl • 烃基一般表现为负离子,所以把它们看成是负离 子时,贡献为-1, e.g. M-CH3 • 中性配体(CO, H2C=CH2, PR3等)的贡献为零 • 环戊二烯基Cp为一价负离子 • e.g. Cp2Fe, (Ph3P)3RhCl, Fe(CO)5, CH3Mn(CO)5

第6章 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及原子簇合物

第6章 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及原子簇合物

6.4.1 硼烷及杂硼烷的结构理论 1. 硼烷簇合物的结构 硼烷簇合物可以分成三大类 (1)BnHn2-(BnHn+2),顶点全被硼原子占据,构 成“闭式”多面体笼形结构,用closo表示。 (2)BnHn4-(BnHn+4),空出一个顶点形成的笼开 一个口子,称“巢式”结构,用nido表示。 (3)BnHn6-(BnHn+6),空出两个顶点,称“网式” 结构,用arachno表示。
表6-2 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的红外光谱数据
CO类型
游离CO 端基CO μ2-CO μ3-CO
IR(cm-1)
2143 1850-2120 1700-1860 1600-1700
6.4 原子簇合物的结构理论与Wade规则 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一般是由三角形面构成 的多面体,由成簇的过渡金属原子构成骨架,两个 过渡金属原子之间构成骨架边。对于那些由4个以 下的过渡金属原子组成的簇合物,骨架边是由两电 子双中心构成的化学键,它们都符合EAN规则。但 是,对于含有5个或5个以上的过渡金属原子组成的 簇合物,金属-金属成键的数目增加,明显偏离EAN 规则。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过渡金属羰基 簇合物与多面体硼烷,杂硼烷等的电子结构上有共 性。七十年代,Wade等人提出的解决多面体硼烷, 杂硼烷结构问题的骨架成键电子对理论,它同样也 适合于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
1 光照或加热法
2Fe(CO)5
3Fe2(CO)9
hv
Fe2(CO)9
2Fe3(CO)12 +
+
CO
hv或
3CO
2Os(CO)5
hv或
Os2(CO)9
+
CO
2 还原偶联法:
Na/Hg 5Ni(CO)4 NaOH/MeOH

金属羰基化合物

金属羰基化合物


Mo(CO)6Tc2(CO)10 Ru(CO)5 Rh2(CO)8

W(CO)6 Re2(CO)10 Os(CO)5 Ir2(CO)8

Fe2(CO)9 Co4(CO)12

Rh4(CO)12

Ir4(CO)12

Fe3(CO)12

Ru3(CO)12

Os3(CO)12

Ru6(CO)18
• 除二元的金属羰基配合物外,还有羰 基合金属配阴离子。如 [Mn(CO)5]- [Co(CO)4]- [Fe(CO)4]2-
由于Fe、Co、Ni的相似性,它们常常共存。但是 由于金属Co与金属Ni同CO的作用条件不同(Co和Fe必 须在高压下才能与CO化合,Ni在常温常压就可作用) ,从而利用上述反应就可分离Ni和Co,以制取高纯度 的Ni。
1891年,Mond还发现CO在493 K和2×107 Pa
压力下通过还原Fe粉也能比较容易地制得五羰基合
③ 大多数配合物都服从有效原子序数规则。
Hard
Borderline
Soft
Acids: H+, Li+, Na+, Acids: Fe2+, Co2+, Acids: Cu+, Ag+,
K+, Be2+, Mg2+,
Ni2+, Cu2+ Zn2+, Au+, Tl+, Hg+, 2+,
Ca2+, Cr2+, Cr3+, Al3+, SO3, BF3, Ti4+, Zr4+, Hf4+,VO2+, Cr3+, Cr6+, WO4+,Mn2+ Mn7+, Fe3+,Co3+,

金属原子簇合物PPT课件

金属原子簇合物PPT课件
ⅲ) 桥联配体有助于形成 M-M 键,这些配体有 如
–O2CCH3, Cl- 和 CO
.
4
3) 原子簇与催化作用
M2[Rh12(CO)30] (M= Ag+, Tl+)
3CO + 5H2 Rh ca t HOCH2CH2OH + CH3OH
2 多核羰基、亚硝酰基及相关化合物
例如, Mn2(CO)10, Co2(CO)8, Fe3(CO)12, CO 在多核金属羰基化合物中有两种结合方式: 端基和桥联方式。
化学式
多核结构
M-M 键
M-M 键长(Å)
[Re2Cl8]2- 双核
四重键
2.24
[Re3Cl12]3- 三核
双键
2.48
[Re3Cl9]
三核
双键
2.48
[Mo6Cl8]4+ 六核
单键
2.61
[Nb6Cl12]2+ 六核
2/3 键
2.82
---------------------------------------------------------------------------
在 Fe3(CO)12, υCO= 2043, 2020, 1997 cm-1, 端基; 而 1840 cm-1, μ2-桥方式. 3. Wade’规则用于预言金属羰基化合物的结 构
假设:
1) 每个金属原子仅用 3 个原子轨道
(
dxz,dyz,
d
z
)
2
去构建骨架M-M
.
键,而其余6
6
个轨道用于接受配体电子或成为非金属键轨道。 2) 上述 6 个轨道首先被 12n 个电子填充; 3) 骨架电子对数由下式计算:

金属羰基配合物

金属羰基配合物
如: Fe(CO)2(5-C5H5)(1-C5H5) 2CO=4, 5-C5H5=5, 1-C5H5=1,Fe=8, 电子总数=4+5+1+8=18
Mn(CO)4(3-CH2=CH2-CH3) 4CO=8, (3-CH2=CH2-CH3)=3, Mn=7, 电子总数=8+3+7=18
Cr(6-C6H6)2 2(6-C6H6)=12,Cr=6, 电子总数=12+6=18
Ni+4CO 常温常压 Ni(CO)4(m.p.-25℃) △ Ni+4CO
由于Fe、Co、Ni的相似性,它们常常共存。但是 由于金属Co与金属Ni同CO的作用条件不同(Co和Fe必 须在高压下才能与CO化合,Ni在常温常压就可作用) ,从而利用上述反应就可分离Ni和Co,以制取高纯度 的Ni。
1891年,Mond还发现CO在493 K和2×107 Pa
④ 对NO等三电子配体:
Mn(CO)4(NO)
NO
3,
4CO
8,
+) Mn
7,
3+8+7=18
⑤ 含M-M和桥联基团M-CO-M。其中的化学键表示 共用电子对,规定一条化学键给一个金属贡献一个电子。
如 Fe2(CO)9 其中有一条Fe-Fe金属键和3条M-CO-M桥 键对每一个Fe :
Fe=8,(9-3)/2 CO=6, 3 M-CO =3,1 Fe-Fe=1,
[Mn(CO)5]- + Na+
③ 估算多原子分子中存在的M-M键数,并推 测其结构
如 Ir4(CO)12 4Ir=4×9=36,12CO=12×2=24, 电子总数=60,平均每个Ir周围有15e。
按EAN规则,每个Ir还缺三个电子,因而每个Ir必 须同另三个金属形成三条M-M键方能达到 18e 的要求

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

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

1. 端基配位 。CO只与一种金属原子经过碳配位,给出5 轨道一对电子,形 成旳M-C-O单位接近直线型
MCO 2.双桥基配位。CO经过碳原子同步与两个M原子配位
O
C
M
M
3.双桥基不对称配位.CO分子中不但碳同步与两个M原子配位,而且氧原子也与金
属配位,两个M-C不等长
5σ :C
O

M1
M2
4.三桥基配位.CO分子经过碳原子与3个金属原子配位
Cr(CO)6分子中键
(1)将中心原子Cr旳价轨道按对称性(Oh)分类
4s a1g;4px,4py,4pz t1u;3dz2,3dx2-y2 eg 3dxy,3dxz,3dyz t2g
(2)6个CO旳最高占有轨道构成Oh群旳配体群轨道,其 对称类别为:a1g+eg+t1u
(3)Cr(CO)6中参加成键旳价电子总数为18,其中12个填 入6个成键分子轨道中,其他6个填入非键轨道中,电子 组态为
3.V(CLeabharlann )6轻易被还原为[V(CO)6] ,但V2(CO)12还不如V(CO)6 稳定,请解释原因
其空间位阻阻碍二聚体旳形成,因为当形成V2(CO)12时,v 旳配位数变为7,配体过于拥挤,期间旳排斥作用超出了二 聚体中v-v旳成键作用。
③ 结合其他配体 17电子体系能够结合一种甲基,氢或卤素生成混配羰基化合物
5.1.3 CO旳分子轨道和配位方式
在CO旳分子中, C和O都是以2s和2p原子轨道参 加成键旳.因为C和O原子对称性相同旳2s和2px轨道 能够混合形成二条spx杂化轨道。在C和O构成份子 时, 这四条spx杂化轨道中有两条构成了两条孤对电 子轨道,其中一条是氧旳spx,另一条是C旳spx,剩 余两条spx杂化轨道进行组合,一条是CO旳成键轨 道,一条是反键轨道。

中科院-7-有机金属配合物

中科院-7-有机金属配合物

第7章 金属有机配合物主要内容:2. 有效原子序数(EAN )法则4. 烯烃和炔烃配合物5. 金属环多烯配合物3. 羰基配合物6. 金属簇配合物1. 金属有机配合物简介第一节 金属有机配合物简介1. 金属有机配合物(有机金属化合物)定义含有至少1个M-C 键的配合物。

CrCOOCCOCOCO OCFe例:PbC 2H 5C 2H 5C 2H 5C 2H 5Pt ClClClCH 2CH 2定义之外的特例有:K 4[Fe(CN)6] 被认为不是金属有机化合物 RhCl(PPh 3)3 被认为是金属有机化合物 N 2分子配合物 被认为是金属有机化合物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定义被扩展为: 包括硼、硅、磷和砷的金属化合物.经典配合物中心原子氧化态+2 或 > +2配体氨、卤素、含氧酸根等金属有机配合物键型σ 配键较低氧化态-2 ,0,+1不饱和有机分子(烯烃、环戊二烯、苯)、CO…σ-π 配键2. 金属有机配合物与经典配合物的比较3. 金属有机配合物中的有机配体COH 2C CH 2CR 3O H 2C CH 2CR 3乙炔卡宾 卡拜 酰基CC CRO4.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性结构奇特;化学键新颖;重要的工业应用。

第二节有效原子序数(EAN)法则1. 有效原子序数(EAN)法则EAN = 中心原子的电子数 + 配体给予中心原子的电子数有效原子序数(EAN)法则:中心原子形成稳定配合物的EAN仅跟在它后面的惰性气体原子的序数=EAN法则的另一种说法:18电子和16电子法则M外层和次外层电子数 + L电子数(1)每个L提供的电子数(电子计数法):CO, R3P R3As Cl- Br- H- R- Ar- 2e NO 3e NO+ 2e游离基: ·CH3·CH2R ·Cl ·Br 1eη2-乙烯: 2e; η4-丁二烯: 4eη5-环戊二烯: 5e; η6- 苯: 6e 2. EAN的计算例1:Fe(CO)4H2Fe2+ 6e4CO 4×2=8e2H-2×2=4e18e+)Mn(CO)4(NO)EAN = 7 + 2 ⨯ 4 + 3=18e 例2:例3:Fe(CO)2(η5-C5H5)(η1-C5H5)EAN = 8 + 2 ⨯ 2+5+1=18e (2)对于配阴离子或配阳离子,应加上或减去电荷数。

有机金属化合物及簇合物

有机金属化合物及簇合物

和桥联基团M- ⑤含M-M和桥联基团 - CO-M。其中的化学键表示共用 和桥联基团 - 。 电子对,规定1条化学键为 个金属贡献1个电子 条化学键为1个金属贡献 个电子。 电子对,规定 条化学键为 个金属贡献 个电子。 其中有1条 - 金属键和 金属键和3条 如 Fe2(CO)9 其中有 条Fe-Fe金属键和 条M-CO-M桥键 桥键 Fe=8; 3 -CO- =3;(9-3)/2 CO=6; Fe-=1, = ; ; - = ;
7.1.4 金属羰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1. 端基配位和侧基配位 a.端基配位 端基配位是CO中C上的孤电子对5σ填入金属离子的空轨道: M b.侧基配位 侧基配位是CO中的1π电 子填入金属离子的空轨道: M O :C≡O C
实验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CO都是端基配位。
侧它以下列形式配位 它以下列形式配位 此时, 此时 CO可认为是一个四电子给 可认为是一个四电子给 予体, 它一方面以5σ孤对电子同M 予体 它一方面以 σ孤对电子同 1配 位,同时又以1π电子同 2配位。 同时又以 π电子同M 配位。
目前陆续制得了许多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 目前陆续制得了许多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如:
7.1.2 二元羰基化合物的制备和反应
1. 二元羰基化合物的制备 (1)金属粉末与 直接作用 金属粉末与CO直接作用 金属粉末与 五羰基合铁的合成。 如四羰基合镍 、 五羰基合铁的合成 。 金属粉末必须是新鲜 还原出来的处于非常活化的状态才行。 还原出来的处于非常活化的状态才行。 Ni+4CO +
2.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1)与碱反应 与碱反应 Fe(CO)5+3NaOH (2)与酸反应 与酸反应 Na[Co(CO)4]+H+ + H[Co(CO)4]+Na+ + Co(CO)4- + H+ pKa≈7 Na[HFe(CO)4]+Na2CO3+H2O +

金属有机化学基础-过渡金属卡宾和卡拜配合物及催化应用

金属有机化学基础-过渡金属卡宾和卡拜配合物及催化应用
O (OC)5W CH3
(CH3)3O+
Ernst O. Fischer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Germany
O (OC)5W
CH3
W(CO)6 + CH3Li
O (OC)5W CH3
CH3
(CO)5W C O
(CO)5W C O CH3
3
Cr(CO)6与Li(N-iPr2)反应,用Et3O+处理得结构类似的卡宾,其晶 体结构数据如下:
138°
Ta
CH3 CH2
2.24 Å The Ta=CH2 bond is distinctly shorter than the Ta-CH3 single bond! 2.03 Å
Richard Schrock将之命名为alkylidene,不仅是因 为M=C明显的双键性,也因为其与Fischer卡宾相比具有 几乎相反的反应性。
1
9.1 定义
过渡金属卡宾配合物:以双键与过渡金属键合的配合物。 过渡金属卡拜配合物:以叁键与过渡金属键合的配合物。
9.2 过渡金属卡宾配合物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Fischer 卡宾 Schrock 卡宾
2
9.2.1 Fischer 卡宾
1964年,Fischer小组制备了第一个过渡金 属M=C双键化合物,并以非常活泼的有机卡宾 CR2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卡宾。
17
以含杂原子的锂为亲核试剂
以含杂原子的锂为亲核试剂进攻羰基碳,得到含两 个杂原子的Fischer卡宾:
Ni(CO)4 LiNR2 (CO)3Ni C OLi Me3OBF4 NR2 OMe (CO)3Ni C NR2
18
2. -消除反应:Schrock卡宾

金属有机化学基础-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及原子簇合物

金属有机化学基础-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及原子簇合物

1 光照、加热法
2Fe(CO)5 hv Fe2(CO)9 + CO
3Fe2(CO)9
hv或
2Fe3(CO)12
+
3CO
17
2Os(CO)5
hv或
Os2(CO)9
+
CO
2 还原偶联法
5Ni(CO)4
Na/Hg NaOH/MeOH [Ni5(CO)12]Na2
60℃ THF
M(CO)6
+
NaBH4
Na2[M2(CO)10]
且对p-反馈作用没有影响;
基于CO的伸缩振动频率,接受p-电子云密度的能力由好到坏:
NO+ > CO > PF3 > RN≡C > PCl3 > P(OR)3 > PR3 > RC≡N > NH3
6.2 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簇合物的合成
6.2.1 单核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
1 直接羰化法
室温 常压 150 ℃ 高温 高压
d电子的金属形成中性的双核羰基化合物;
羰基簇合物主要发现在Fe系,Co系,Ni系金属中(第八族金属);在
同一族,随原子序数增大而趋于更稳定;
中性双核金属羰基化合物可以被还原形成稳定的单核单阴离子化物,
如 [Mn(CO)5]–; 单核中性羰基化合物可以被还原为稳定的双阴离子羰基 化物,如Collman试剂[Fe(CO)4]2–。 *可形成18e的稳定结构
上绝对电子云密度的量有大的影响, 进而影响到CO伸缩振动频率;
特别是处于羰基反位的配体,对CO
Complex Mo(CO)3(PF3)3 Mo(CO)3(PCl3)3 Mo(CO)3[P(OMe)3]3 Mo(CO)3(PPh3)3

第一讲 过渡金属羰基络合物

第一讲  过渡金属羰基络合物
3.4 过渡金属羰基络合物及 羰基簇合物
分类
单核羰基络合物:含一个过渡金属原子 如:Ni(CO)4
羰基簇合物:含两个以上过渡金属原子并存在 金属键
同核簇:仅含一种金属原子 如 Co4(CO)12 异核簇:含有多种金属原子 如 (CO)5Mn-Re(CO)5
过渡金属羰基络合物
3.4.1 单核羰基络合物
键型
MeMn(CO)5
未配位的CO分子
C-O键长115.0pm,
112.8pm
与锰配位羰基中 Mn-C键长为186.0pm
Mn-CH3的 Mn-C键长为 218.5pm
IR : 2125-1850 cm-1
2143cm-1
物理性质:
一般是易挥发的液体或固体,有一定的毒性, 尤其Ni(CO)4最毒。
配位体置换反应:
裂解反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渡金属羰基负离子与水或弱酸反应
过渡金属羰基负离子与卤代烃反应
制法:过渡金属羰化
Ni + CO 室温 Ni(CO)4 Fe + CO 200℃高压 Fe(CO)5
CrCl3 + Al + 6CO C6H6,AlCl3 Cr(CO)6 + AlCl3
CrCl3 + RMgX + CO
Cr(CO)6
VCl3 + Na + CO
V(CO)6
单核羰基络合物的结构、性质:
化学性质:
A.碱解和还原反应
B.配位体取代反应
C.偶联反应
D.氢解反应
3.4.2 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
制法: 分解法:
缩合法:
氧化还原偶联法:

清华大学有元素机化学第六章-基于配体的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合成精品资料

清华大学有元素机化学第六章-基于配体的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合成精品资料

CO C6H6
Cr(CO)6 + AlCl3
OsO4 + 9 CO 300oC Os(CO)5 + 4 CO2 30 MPa
IrCl3 + C2H5OH + PPh3
Cl PPh3 Ir
Ph3P CO
过渡金属羰基负离子的合成
Fe(CO)5 + OH-
Fe(CO)42- + CO32- + H2O
Mn2(CO)10 + Na
2)卡宾碳的α-氢具有酸性,可与碱反应。
3)亲电试剂可进攻连接在卡宾碳上、带 有孤对电子的杂原子
1)卡宾碳上亲核取代反应
在氢质子催化下,一些含氮、硫的有机化合物可对卡宾碳 进行亲核进攻,取代该碳原子上的烷氧基,得到含这些杂原子 的Fischer卡宾配合物。
OMe
H+
OMe
(OC)5M C + R'NH2
18e
Cp2ZrPh2
h Ph-Ph
Cp2Zr 14e
Cp2Zr
3) 通过还原反应
4) 应用金属蒸汽的方法
6.2.2 反应性
1) 配体的取代反应
Ni(COD)2 R3P (R3P)2Ni(COD) R3P Ni(PR3)4
-COD
-COD
Ni(COD)2 +
Br -COD
Br Ni Ni
Br
HH
6.1 羰基配合物
6.1.1单核羰基化合物的合成
Mond 1890年
1. 直接羰基化反应: 金属粉末与CO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反应
Ni + CO rt
Fe + CO
Ni(CO)4 Fe(CO)5

羰基配合物

羰基配合物


+
4 面桥基配位
在多核羰基化合物中,一个CO可以和三个金属原子结合形 成面桥基,面桥基一般用(3-CO)表示(3表示桥联3个原子)。
在配合时,CO的碳原子上含孤对电子的轨道可以同符号相 同的三个金属原子的组合轨道相重叠,而CO上的空2反键轨道 又能从对称性相匹配的金属原子的组合轨道接受电子形成反馈 键。
当CO的5和1分别与金属生成配位键时,它们 的成键情况有如下几种方式:
1 端基配位和侧基配位
a 端基配位
端基配位是CO中C上的孤电子对5填入金 属离子的空轨道:
M :C≡O

b 侧基配位
侧基配位是CO中的 1 电 子 填 入 金 属 离 子 的 空轨道:
1π C M
O
实验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
反馈键的形成见下图:
反馈键的形成,使电 子从中心金属原子转入 CO的键(等价于CO的 电子转入了轨道), 其结 果是使C≡O的内部键强 度的削弱和金属-配体 间的键增强,表现在C≡O
键长增加(由自由CO的 112.8 pm增大到115 pm), 键强削弱,C -O间的伸缩振动频率下降(由自由CO的2143 cm-1下降到 大约2000 cm-1),而M-C间的键长却缩短。这些实验事实,
② 在这类配合物中,中心原子总是呈现较低的 氧化态(通常为0,有时也呈较低的正氧化态或负氧 化态)。氧化态低使得有可能电子占满d-MO,从 而使M→L的电子转移成为可能。
③ 大多数配合物都服从有效原子序数规则。
最 早 发 现 的 羰 基 化 合 物 是 Ni(CO)4 , 它 是 在 1890 年被Mond发现的。将CO通过还原镍丝,然后再燃烧 ,就发出绿色的光亮火焰(纯净的CO燃烧时发出蓝色 火焰),若使这个气体冷却,则得到一种无色的液体。 若加热这种气体,则分解出Ni和CO,其反应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Cr, Mo, W
3 缩合法 含卤素的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与含碱金属的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反应, 脱掉一分子盐而形成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这个方法适用制备异核过渡金 属羰基簇合物。
(CO)5ReBr + NaMn(CO)5 —→ (CO)5Mn-Re(CO)5 + NaBr
6.3 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簇合物的反应
nCO cm-1 2143 2204 2060
更多的电子密度进入CO的p*-反键轨道, 从而使C-O进一步削弱;
使M-CO键进一步增强,而具有双键性,
[Co(CO)4][Fe(CO)4]2[Mn(CO)6]+ d6 Cr(CO)6 [V(CO)6]-
1890
1790 2090 2000 1860
d电子的金属形成中性的双核羰基化合物;
羰基簇合物主要发现在Fe系,Co系,Ni系金属中(第八族金属);在
同一族,随原子序数增大而趋于更稳定;
中性双核金属羰基化合物可以被还原形成稳定的单核单阴离子化物,
如 [Mn(CO)5]–; 单核中性羰基化合物可以被还原为稳定的双阴离子羰基 化物,如Collman试剂[Fe(CO)4]2–。 *可形成18e的稳定结构
金属有机化学基础
第6章 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及 原子簇合物
1
第6章 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及原子簇合物
金属羰基化合物是最古老的一类金属有机化合物 之一。大部分金属羰基化合物都具有毒性。
二元金属羰基化合物 —— 仅含有金属和羰基的金属羰基化合物 中性, 二元金属羰基化合物:
4 Ti 5 V(CO)6 6 Cr(CO)6 7 Mn2(CO)10 8 Fe(CO)5 Fe2(CO)9 Fe3(CO)12 Ru(CO)5 Ru3(CO)12 Os(CO)5 Os3(CO)12 9 Co2(CO)8 Co4(CO)12 Rh4(CO)12 Rh6(CO)16 Ir4(CO)12 10 Ni(CO)4 11 Cu
+
CO
3CO
Fe2(CO)9

+
bipy
h
Fe2(CO)7(bipy)
+
2CO
主要是解离机理; 当M足够大,进攻的配体碱性更强(软碱,如PR3),也可发生缔合机理; 为什么加热或光照可以引起配体解离?
19
2 还原反应
Na+[V(CO)6]-
V(CO)6
+
Na
Fe(CO)5

+
Na/Hg
Na+2[Fe(CO)4]2-
得到金属羰基阴离子; 金属羰基阴离子是中性羰基的等电子体,一个羰基相当于2e-: Cr(CO)6 Fe(CO)5 Fe2(CO)9 Cr(CO)52Fe(CO)42Fe2(CO)82
金属羰基阴离子可作为有效的合成试剂;
20
3 氧化反应
(与卤素反应)
X2 M2(CO)10 M(CO)5X M = Mn, Re
液体,可蒸馏 加热分解制高 纯金属
15
2 还原羰化法
适用于除铁、镍外的其他过渡金属;
在还原剂存在下,高氧化态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或盐与CO反应得到; 还原剂可以是CO、活泼金属、烷基金属。 AlCl3 30 MPa
以上每个反应中,还原剂是什么?
6.2.2 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的合成
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也可采用直接羰化法以及还原羰化法合成:
1 羰基置换反应
在光照或加热下,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中的羰基可被更强的s-给 与和较弱的p-接受能力的配体置换,这是制备混合配体过渡金属羰基 配合物的方法。
Ni(CO)4 + PCl3 Ni(CO)3PCl3 + CO
Fe(CO)5
Cr(CO)6
+
+
PPh3
C6H6
Fe(CO)4PPh3
Cr(C6H6)(CO)3 +
与金属形成p-反馈键的程度影响更 大;反位存在能形成p-反馈键的配 体会竞争同一d轨道的电子密度, 互相削弱p-反馈键;
Mo(CO)3(NCCH3)3
Mo(CO)3(triamine)3 Mo(CO)3(pyridine)3
1915, 1783
1898, 1758 1888, 1746
反位是s-给电子配体,则使M-CO键增强,即具有更多的M=C=O性质,
单核金属羰基化合物直接与卤素反应会导致复杂混合物产物的生成; 二聚态的金属羰基化合物与卤素的反应得到单纯的反应产物。
X2 [Cp(Mo)(CO)3]2 CCl4/CCl3H
2CpMo(CO)3X
X2 [CpFe(CO)2]2 X2 [CpNi(CO)]2
2CpFe(CO)2X
2CpNi(CO)X
共振式M=C=O可能更能说明其重要性。
Ph2 Ph 2
P OC
P
OC
Fe C O
Fe C O
CO
CO
O C
OC
Ph 2
2C Fe O
P
Fe P
Ph 2
CO
C O
2100 2000 1900 -1 (cm 1800
C O
Wave num be rs
)
OC
O C Ni
P
CO Ni
P
Ni 2( m-CO)(CO) 2 (dppm) 2
上绝对电子云密度的量有大的影响, 进而影响到CO伸缩振动频率;
特别是处于羰基反位的配体,对CO
Complex Mo(CO)3(PF3)3 Mo(CO)3(PCl3)3 Mo(CO)3[P(OMe)3]3 Mo(CO)3(PPh3)3
nCO cm-1 2090, 2055 2040, 1991 1977, 1888 1934, 1835
6.1 成键方式
CO的分子轨道
5
羰基具有空的p*-轨道 强有力的p-电子接受体
是用于稳定富电子低价金属
中心的优秀配体
标准成键模式
端基形式 2e 中性配体
m2-桥式 2e 中性配体 1e,每个金属中心
m3-桥式 3e 中性配体 1e,每个金属中心
6.1.1 端基羰基
CO-M形成s键
M-C bond C-O bond: nCO freq:
26



6.1.4 s/p型桥联羰基
羰基不仅仅是s-给电子体/p-接受体,也是p-给电子体; 发生在更为缺电子金属的场合,金属不太需要p-反馈作用,反而具有空
的轨道能接受羰基的p-电子;
羰基可以成为4e或6e给电子配体。
影响CO红外伸缩振动频率的因素
羰基振动吸收带的位置主要与CO的成键模式(端基,
Zr Hf
Nb Ta
Mo(CO)6 W(CO)6
Tc2(CO)10 Re2(CO)10
Pd Pt
Ag Au
低聚集态(单核、双核)的金属羰基化合物一般满足18电子规则。例
外:
多金属中心的金属羰基簇合物不再满足18电子规则,而是满足Wade规
则;
含有偶数d电子的金属能形成稳定单核中性金属羰基化合物;含有奇数
M-CO反馈p键
CO-M形成p键
6.1.2 桥联羰基
s供电子体
p电子接受体
6.1.3 半桥联羰基
不对称桥形式 p*从第二个金属接受电子 M-C≡O偏离线性结构(180℃)

Fe2(m-CO)3(CO)6中的两个羰基 用联吡啶取代(bipy); 联吡啶取代使相应金属中心电 子云密度增加; 电子云密度大的金属中心(与 bipy相连的)形成p-反馈键; p-反馈键与s-键发生在不同金 属上。
且对p-反馈作用没有影响;
基于CO的伸缩振动频率,接受p-电子云密度的能力由好到坏:
NO+ > CO > PF3 > RN≡C > PCl3 > P(OR)3 > PR3 > RC≡N > NH3
6.2 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簇合物的合成
6.2.1 单核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
1 直接羰化法
室温 常压 150 ℃ 高温 高压
1 光照、加热法
2Fe(CO)5 hv Fe2(CO)9 + CO
3Fe2(CO)9
hv或
2Fe3(CO)12
+
3CO
17
2Os(CO)5
hv或
Os2(CO)9
+
CO
2 还原偶联法
5Ni(CO)4
Na/Hg NaOH/MeOH [Ni5(CO)12]Na2
60℃ THF
M(CO)6
+
NaBH4
Na2[M2(CO)10]
4 羰基上的反应
(合成Fisher卡宾的方法) 如果一个羰基配体主要起到s-给电子体的作用,那么羰基碳上的电 子云密度会降低,从而能接受亲核试剂的进攻:
O
-
W(CO)6 + LiR
(CO)5W
C R
(CO)5W C
O
(CO)5W=C=O (CO)5W
H+/Me3O+BF4OMe C R
22
OH-亲核进攻带部分正电的羰基碳
2Co + 8CO Re2O3 + 16 CO 150℃ 5 MPa 250℃ 35 MPa Co2(CO)8 Re2(CO)10 + 6CO2 150℃ 20 MPa Ru3(CO)12 + 3Hacac
3Ru(acac)3 + 12CO + 1.5H2
更为普遍是以单核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为原料来合成:
-CO +CO
P
P
O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