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死亡诗社》中的教育理念
死亡诗社读后感
死亡诗社读后感
《死亡诗社》是一部充满教育意义的电影,它让我深刻地思考
了教育的本质和学生应该如何面对生活。
影片中,主人公基普林教
师用非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们对文学和生活的热爱,他鼓励
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社会和家庭的期望所束缚。
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独立思考能力。
基普林老师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他们不再被死板的教科书
所限制,而是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文学作品。
这种教学
方式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启发和成长,而不是单纯的应试教育。
另外,影片中的学生们也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
追求。
他们在基普林老师的影响下,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
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
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社会和他人
的眼光所左右。
总的来说,《死亡诗社》这部电影让我对教育和生活有了新的
认识,它教会了我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也
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给我带来了许多感悟。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1. 教育的意义:电影中的基廷老师以独特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们突破传统、追求自我。
他让学生们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升入名校,更重要的是启发思考、培养独立人格和发掘潜能。
2. 自我表达与突破:诗社的成员们在基廷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他们勇敢地突破常规,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自我表达和突破的重要性。
3. 珍惜时光:电影中有一句经典台词:“Carpe diem”,意思是“抓住时光”。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让时光白白流逝。
4. 传统与创新:电影中展示了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冲突。
基廷老师的教育方法虽然受到学校和部分家长的反对,但最终却激发了学生们的潜能,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让我思考,传统与创新并不是对立的,我们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5. 生命的价值:电影的结尾,基廷老师被迫离开学校,但他的教育理念已经深深影响了学生们。
这让我明白,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而在于他对他人的影响和启发。
《死亡诗社》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感人至深的电影,它让我对教育、人生、自我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从《死亡诗社》谈人生和教育
从《死亡诗社》谈人生和教育在电影《死亡诗社》中,我们被引导进入了一个既独特又具有普遍性的教育世界,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充满困惑的青春世界。
这部电影让我们思考了许多关于人生和教育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影片中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一个典型的美国精英教育机构,我们看到了一群被教育成追求社会地位和物质成功的孩子们。
然而,基廷老师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学院的常规教育模式。
他引导学生们去质疑,去思考,去发现自我,去追求他们真正热爱的事情。
他鼓励他们去体验生活,去感受痛苦,去尝试失败。
《死亡诗社》通过对比展现了传统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冲突。
在传统的教育观中,我们被教导要追求稳定和安全,要遵循既定的规则和路径。
然而在基廷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开始质疑这种教育的价值。
我们开始理解,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激发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基廷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他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意志。
他鼓励学生们去尝试不同的事情,去探索他们的兴趣和激情。
这种教育方式让我们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是不是应该让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被束缚在既定的社会期望中?电影中的尼尔,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他热爱戏剧,却被父亲强迫学习工程学。
尼尔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尼尔的父亲能够支持他的儿子去追求他的梦想,那么尼尔的命运可能会有所不同。
《死亡诗社》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人生观和教育观。
电影中的基廷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怎样的,他让我们明白人生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成功和地位,更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在当今社会,教育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重要途径,无疑被赋予了无尽的责任和期望。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索当代教育的现状时,却发现其中存在许多问题。
《死亡诗社》这部1989年的励志电影,恰恰以独特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传统束缚、压制个性的时代。
死亡诗社教育与自由的反思
死亡诗社教育与自由的反思导言:在电影《死亡诗社》中,教育与自由被深刻地探讨和反思。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学生自由、传统观念等方面,对影片中所呈现的教育与自由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的思考。
一、教育制度对自由的限制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尤其是在传统教育体系下。
学生们必须遵循规定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纪律,按部就班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电影中的威尔顿学院正是典型的传统学校,学生们被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所束缚,缺少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发展空间。
二、学生自由的价值与重要性学生自由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发展和个性形成至关重要。
影片中的死亡诗社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激发了他们对文学与自己内心感受的无限想象力。
学生的自由表达能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得他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发现自我。
三、传统观念对自由的限制传统观念往往束缚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个体的自由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影片中,学生们的家庭都期望他们能够成为“成功”的人,将个体的追求置于社会和传统观念之上。
然而,个体的自由与追求并不应被压制,因为每个人都应有追求自由的权利。
四、如何平衡教育与自由关系教育与自由之间并不完全对立,而是需要找到平衡点。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教育者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倡创新和思辨精神。
同时,社会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追求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梦想。
结语:通过对电影《死亡诗社》中教育与自由关系的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教育的束缚和传统观念的压力会对学生的自由发展造成阻碍。
因此,我们需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一个注重个体发展和追求自由的教育体系。
死亡诗社的教育启示
死亡诗社的教育启示1989年,一部影片《死亡诗社》震惊了全世界。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叫做基顿(Keating)的教师用诗歌启迪学生的故事。
这名教师教育了一群优秀而富有潜力的学生,但他的非传统教育方法遭到了严重的批评和反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死亡诗社》对我们的教育启示。
1. 培养学生的精神在影片中,基顿并不是一个传统的教师,他很好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他并不仅仅是在教授谁在何时何地生活的知识,还在教育他的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精神上更为丰富的人。
他不仅教授文学和诗歌,而且还鼓励学生去思考,去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这种精神养成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启迪学生的内心,激励他们更多地思考和成长。
2. 学生的创造力及独立思考基顿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感觉被尊重和鼓励,并且学会了信任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教育方法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都将至关重要。
3. 靠近学生,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基顿不仅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位导师和朋友。
他非常了解学生们的个性和需求,并能够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建议。
影片中,他不仅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且还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他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状态,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来说非常有益,因为当学生感到被理解和支持时,他们更愿意去努力学习和享受学习的过程。
4.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基顿的教育方法非常重视学生的内在兴趣和需求。
他鼓励学生去寻找自己的天赋和热情,并帮助他们达到最好的表现。
他认为,学生需要朝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而不仅仅是去追求成绩。
这对于我们的现代教育来说非常有启示意义。
当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时,我们才能帮助他们发现真正的目标和热情,并帮助他们成功。
总结:《死亡诗社》给我们现代的教育带来了非常有益的教育启示。
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他们成为更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死亡诗社》的教育哲学思考
《死亡诗社》的教育哲学思考引言《死亡诗社》是一部经典的电影,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展现了一位非传统教师如何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潜能。
本文将探讨《死亡诗社》中所体现的教育哲学思考,并旨在为教育界提供启示。
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死亡诗社》强调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在片中,主角约翰·基廷先生(John Keating)鼓励学生们跳出传统框架,寻求个人价值观和热情所在。
他通过引导他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跳出舒适区来唤起他们内心的热情和创造力。
这种鼓励学生参与并自己思考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其自信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潜能与挖掘个人特长约翰·基廷先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无限潜能,只需要正确引导和激励。
他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热情和兴趣,以及追寻个人特长。
在片中,学生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在文学、戏剧等领域展示出卓越才能。
这种个性化教育模式帮助学生从传统的标准化教育体系中脱离,突显自身独特之处,并最大程度地发挥潜力。
培养人性与情感《死亡诗社》还通过情感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性和情感层面。
约翰·基廷先生积极鼓励学生表达情感、表达真我,并提倡创造一个有温暖和支持性氛围的教室环境。
这种关怀和理解有助于建立师生间更深层次的联系,增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引发改革与反思《死亡诗社》通过揭示传统教育体制对学生成长的限制,引发观众对现实教育系统进行反思。
该电影呼吁教育界深入思考如何从一种以标准化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整体发展和个性化培养的方式。
它提醒我们,教育并不应该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中独立思考、富有创造力和拥有保持好奇心的能力。
结论《死亡诗社》所呈现出的教育哲学思考使我们意识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并强调了个人化、情感和自主学习对于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激励我们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重新审视并改进教育系统,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并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死亡诗社教育的启示与个性的追求
死亡诗社教育的启示与个性的追求死亡诗社,这是一部198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该影片通过讲述一个中学教师建立的秘密文学社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探讨了教育中对个性追求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死亡诗社教育的启示以及个性的追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死亡诗社教育的启示1.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死亡诗社教育让学生们鼓起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教育中,我们常常强调学生的听从和遵守,但是很少关注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授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2.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激情死亡诗社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他们去发现并追求自己内心的热情。
教育不应该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关注对学生内心情感的引导,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激情。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死亡诗社教育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不可能一人独善其身,与他人的合作是必然的。
因此,教育应当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协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个性的追求1.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天赋和兴趣。
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学习。
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权利来追求自己的个性,他们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个性的追求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勇气。
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拥有无限的潜能,鼓励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有经历过努力奋斗并取得成功的学生,才会体会到个性追求的真正价值。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个性的追求需要学习环境的支持和促进。
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中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的追求。
《死亡诗社》教育理念剖析
《死亡诗社》教育理念剖析《死亡诗社》是一部经典的电影,深刻探讨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影片以英语教师约翰·基廷的角色入手,通过他激发学生内心潜能的方式,展示了一种与传统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
本文将对《死亡诗社》中的教育理念进行详细剖析,进一步阐述其中的深层含义。
约翰·基廷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和个人独立思考。
他带领学生们以独立自主的方式探索诗歌,呼唤他们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约翰·基廷拒绝传统的教育方式,他鼓励学生们挑战常规,相信自己的力量,以及在尊重他人意见的前提下,相信个人的判断。
影片中,约翰·基廷以自己的方式重构了教育目标,强调培养自信和批判性思维。
他通过鼓励学生们破除既定的规则和束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真正塑造了自己的人生。
这种教育理念的理论支持源自于进步教育的观点。
进步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并注重个体差异。
《死亡诗社》中的约翰·基廷教师正是以这种进步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激情。
他不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启发者和引路人。
影片中,约翰·基廷教师通过诗歌的力量激发了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创作的热情。
他鼓励学生们写下他们的感受和思考,并且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这里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和独特性,获得了更大的自信。
在约翰·基廷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加入了一个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的团队——"死亡诗社",他们一起探索文学和人生。
这个诗社成为了学生们追求个性和自由的象征,也是他们在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中进行自我表达和追求内心所向的场所。
然而,影片中也展示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固守和保守。
学校方面以纪律为重,强调传统的学科知识和标准化的考试。
而约翰·基廷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要求存在冲突,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死亡诗社中的教育哲学思想
《死亡诗社》中的两种教育哲学《死亡诗社》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可贵的老师约翰.基廷引导一群高中生从学校沉闷死板的教学氛围中挣脱出来,勇敢追求自由、理想和爱情的故事。
电影中对传统教育制度的有力抨击对今天的教育仍有着重要意义。
一、威尔顿的传统教育观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寄宿制的美国顶尖私立高中,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学生。
威尔顿高中所打造出来的教育体制就像是一部毫无热度和感情色彩的机器,将每一名学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产品。
威尔顿的校训是传统(T: Tradition)、荣誉(H: Honor)、纪律(D: Discipline)、卓越(E:Excellence)。
开学典礼上,校长诺兰先生强调,学生成功的关键就取决于这四大支柱。
但学生们并不尊重校训。
私下里,孩子们讽刺THDE为:嘲弄(T:Travesty)、恐怖(H:Horror)、颓废(D:Decadence)和粪便(E:Excrement)。
“传统”要求老师和学生循规蹈矩。
不变的制度和实践总是可以提供一种安全感和可靠的取向,这样的教学和生活也非常稳定,并且更加容易得到社会认可。
任何人扰乱或威胁这种稳定会本能地被认为是危险而邪恶的敌人。
“荣誉”指的是,学生满足学校的要求和学校的声誉,从而得到认可。
这样的荣誉不在乎学生内在的品质和个人诚信,而是一个学生如何实现传统的目标,比如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在威尔顿,勇气和正义感不仅是不被承认的,而且很可能导致学生被驱逐。
“纪律”就是控制。
威尔顿建立起符合社会期望或当局要求的纪律,压抑学生的冲动、本能和欲望,以确保统一的行为。
在威尔顿,学生们的个性和创造力通常会被扼杀,学院希望培养行为功能模型上的权威和服从这种模型的人,能独立思考、理性决策的公民反而是不受欢迎的。
“卓越”不是说威尔顿鼓励学生把事情做好,而是为了满足或超过当局建立的期望,传统和外部认可的高标准的成就足以满足他们最好的希望和抱负。
浅谈《死亡诗社》中的教育理念
浅谈《死亡诗社》中的教育理念102012013167文学院师范三班戴亮亮浅谈《死亡诗社》中的教育理念102012013167 文学院师范三班戴亮亮前言“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句,也是死亡诗社的开篇之辞.之所以把它作为开篇引言,是为了告诫,教育带给我们的不应该是被供奉在圣殿高堂的鲜红的成绩,更应该是解放天性后的自我,比如梦想、激情、血性和责任。
关键词教育目的双向沟通素质教育独立个性因材施教家庭教育就如同威尔顿预科学院宣称的“传统、荣誉、纪律、优秀”一样,他们采取及其严格、守旧的教育方法来教导学生.以“培养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为目标并“对他进行一板一眼教育”的麦卡利斯特老师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他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内容仅仅限于书本知识理论,整节课连珠炮般像学生提问,学生们一个接一个机械地举手快速回答,回答错误则受到严厉的批评。
这样高压的课堂换来的是学生们的怨声载道,“感谢上帝,我想我一分钟都坚持不下去了.”但是仍然有许多的家长愿意送孩子来到这所学校,因为这所学校升学率高并且百分之七十五都进入了名牌大学.男主角尼尔的父亲就是如此,按照自己的愿望想要设定安排好尼尔的人生,不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不容许尼尔的顶嘴与一丝反抗。
在我看来,这样的教育,出于一种及其狭窄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应反应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但这种古板的教育方法却仅仅满足于成绩的需求,却忽视了对学生本身的素质发展的要求和期望。
不论什么样的学生,都采取同等高压的教学方法,不容质疑,也不容许学生们有自己的想法。
伯特兰·罗素曾言:“规格化是罪恶之源”。
威尔顿预科学院的教育方式,在当今看来,即是一种片面性的“应试教育”,他们将学生都看为没有独立个体的人,极大束缚了学生的天性,削弱甚至扼杀了学生对于追逐梦想和自由的激情与勇气。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与自我表达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影片中,那所传统而刻板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与基廷老师所倡导的自由、激情和自我探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我们对于教育本质和自我表达重要性的深刻思考。
在威尔顿预备学院,教育似乎被简化为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和规则。
学生们被期望遵循既定的道路,追求高分和名校,仿佛他们的人生已经被预先设定好了轨迹。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渴望和个性的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逐渐失去了自我,变成了一个个机械的学习机器。
然而,基廷老师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沉闷的局面。
他以一种独特而激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
他让学生们站在课桌上,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告诉他们“要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他鼓励学生们打破常规,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
基廷老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们开始重新认识自我。
比如尼尔,他原本是一个听话的好学生,按照父母的期望规划着自己的人生。
但在基廷老师的影响下,他发现了自己对表演的热爱,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尽管最终他的梦想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他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气和热情,却让人深受感动。
再看托德,他是一个内向、自卑的学生,在基廷老师的鼓励下,他逐渐克服了内心的恐惧,释放出了自己的才华。
从一开始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到后来能够在众人面前激情澎湃地朗诵自己的诗歌,托德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自我表达的力量。
影片中的死亡诗社,是学生们自我表达的一个重要场所。
在那个秘密的山洞里,他们摆脱了学校的束缚,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探讨诗歌、人生和理想。
通过诗歌,他们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对生命的敬畏。
死亡诗社不仅仅是一个社团,更是他们心灵的避风港,是他们寻找自我、表达自我的精神家园。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对于自我表达的重要影响。
《死亡诗社》 对教育的思考
《死亡诗社》对教育的思考《死亡诗社》对教育的思考《死亡诗社》是一部以美国传统学院为背景的经典电影。
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束缚和保守的传统学校,讲述了一位教师凭借他独特的教育方法和对学生的启发,为他们带来了力量和自由。
这部电影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方式的深刻思考和讨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死亡诗社》对教育的思考。
首先,电影中的主人公约翰·基廷教师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激励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他通过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引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激情。
这与传统教育模式强调的机械记忆和严格规定的教学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约翰·基廷教师鼓励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动力。
他以《死亡诗社》的身份启发了学生们对诗歌的热爱,同时也鼓励学生们挑战传统观念,追求真实的自我。
其次,电影中揭示了学校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和对规则的过度约束。
传统学校教育追求的是规矩和纪律,强调学生在特定的框架内思考和行动。
然而,《死亡诗社》通过凸显学校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呼吁人们对教育方式进行反思。
作为教育者,应该重视学生个性的塑造和发展,鼓励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梦想,并在思想上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
第三,电影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揭示了教育背后的权力关系。
学校中的权威人物对学生实施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学校秩序的维护。
然而,这种严格的管理往往使学生们丧失了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约翰·基廷教师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教育体制,他通过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质疑权威,唤醒了他们内心真正的渴望。
这一点提醒着我们,教育不应当简单地成为权力的工具,而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成为独立而有思想的个体。
最后,电影中通过塑造学生们个体命运,展示了教育的深远影响。
学生们在《死亡诗社》中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境,但通过约翰·基廷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他们踏上了追求梦想的道路。
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教育对于每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死亡诗社》:教育与个人独立思考
死亡诗社:教育与个人独立思考引言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经典的美国教育题材电影,讲述了一位英语老师通过他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鼓励,激发了他们对诗歌和自由思考的热爱,从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这部电影引发了广泛讨论,并提出了关于教育与个人独立思考之间关系的重要问题。
教育的定义与目标教育是指一种系统性的过程,旨在培养人类智力、道德、物质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和技能,并鼓励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独立个体。
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在现实中,教育系统往往倾向于强调记忆与应试能力,并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这种过度依赖传统评估方式并缺乏激发兴趣和探索精神可能会抑制学生的个人独立思考。
《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方式在《死亡诗社》中,主人公教师约翰·基廷通过非传统的教学方法,如鼓励学生试错、提出质疑和尊重个人观点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对自由思考的渴望。
他以文学作品为桥梁,引导学生们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价值观,并鼓励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个人独立思考与创造力的重要性个人独立思考是一种关键能力,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观点和意见,还能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适应未来变化的灵活性。
此外,个人独立思考还能激发创造力,在各个领域中产生创新和进步。
培养个人独立思考的方法与策略为了培养学生个人独立思考,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提供自主学习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并给予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
2.激发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和项目,并提供资源和支持。
3.鼓励表达个人观点:倡导开放的讨论氛围,尊重并鼓励学生分享个人观点和不同观点。
4.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导学生分析问题、评估证据和推理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论通过电影《死亡诗社》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应该旨在培养学生个人独立思考,激发创造力和追求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死亡诗社教育意义
死亡诗社教育意义
《死亡诗社》是一部美国影片,讲述了三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一所高中的校长支持下,离开了传统的教育体制,开始追求自由与文
学事业的故事。
这部电影被广泛认为是对传统的中国教育制度的一次挑战。
以下是《死亡诗社》的一些教育意义:
1.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影片中主人公们反对传统的教育体系,追求自由与文学事业,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们。
2. 强调团队合作:影片中主人公们是在一所高中的校长支持下
展开行动的,这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团队合作中,人们可以相互帮助、互相支持,实现共同的目标。
3. 强调责任与担当:影片中主人公们面对种种困难,仍然不放弃,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这强调了人们的责任与担当。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义务。
4. 培养创新思维:影片中主人公们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了种种
困难,这启示我们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创新思维。
5. 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影片中主人公们最终获得了成功,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这启示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中传递的教育理念积极向上,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应该多关注这部电影中所传递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落实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从《死亡诗社》看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
从《死亡诗社》看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死亡诗社》是一部于198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以教育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教师在美国一所保守的中学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的故事。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教育理念的转变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
电影中的学校代表的是传统而保守的教育体制。
学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强调纪律与规矩,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被忽视。
教师们只是传授知识,要求学生机械地接受和记忆,而不是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和发展自己的观点。
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和创造力,并且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电影中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丧失了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的能力。
而教师约翰·基廷的到来,带给了学生们崭新的教育理念。
他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质疑现状,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造力。
他用文学和诗歌来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并锻炼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
约翰·基廷通过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束缚。
电影中的学生们在约翰·基廷的引导下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热情和信心,并且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天赋。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理念的转变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更需要培养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强调记忆与应试,使学生们变成了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缺乏思考和表达能力。
而现代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科技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样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走出传统教育的束缚,真正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天赋。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非常迅速,而纯粹的知识往往会很快过时。
学生需要具备持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掌握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从《死亡诗社》看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
从《死亡诗社》看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死亡诗社》是一部经典的电影,讲述了一位另类的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影响了一群学生,激发了他们内心的激情和勇气。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催人泪下的教师励志片,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挑战和呼吁。
通过观看《死亡诗社》,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到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必要的,下面就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
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
教师们在课堂上往往强调学生的记忆和机械化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们只是机械地学习,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种单一的教育理念容易让学生们失去对知识的热爱和学习的动力,导致学生们形成了一种墨守成规和没有创意的状态。
而在影片中,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重新找到了对知识的热爱和激情,激发了他们的内心潜能,使他们不再只是单纯地学习知识,而是开始思考、探索、表达,这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死亡诗社》中的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格魅力。
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使学生们变得趋同化,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格魅力。
而在影片中,老师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社会和生活中的困难。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学生们获得了知识,更是让他们拥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成为了具有个性魅力和生活智慧的人。
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正是这种能力和魅力让学生们在社会中更容易获得成功,不断创造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死亡诗社》中的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心潜能和发展个性。
传统的教育理念容易让学生们变得功利化,只关注学习成绩和社会地位,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激情和兴趣爱好。
而在影片中,老师通过诗歌和文学的教育方式激发了学生们内心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发现并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索,从机械学习变成了享受学习,从追求分数变成了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从《死亡诗社》看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
从《死亡诗社》看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死亡诗社》是一部以美国中学教育为背景的电影,通过剧情展示了教育理念的转变。
影片以知名的英语老师基顿·克哈(Keating)为主角,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追求激情,挑战传统的教育观念。
从电影中可以看出,教育理念的转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和人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影片中基顿老师通过推崇自由思考和个性发展展示了教育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灌输和记忆,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而基顿老师鼓励学生通过诗歌写作和戏剧表演等形式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他通过“雪花原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追求自我。
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影片中基顿老师提倡的人文教育也展示了教育理念的转变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和应试能力,忽视了人的内心和情感的培养。
通过教授诗歌和文学作品,基顿老师让学生重新认识人生和人性,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基顿老师以自己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力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热情。
这种人文教育的转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影片中展示了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和自由发展的压抑,从而凸显了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追求的是标准化和统一性,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差异和多样性。
影片中的学校设置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学生被束缚在严格规定的框架内,无法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情。
基顿老师通过他独特的教学方法和鼓励学生追求自我,让学生们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教育理念的转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实现个体化的发展。
影片中通过剧情展示了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同时也提示了转变的困难和阻力。
基顿老师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追求自由和个性,但遭到了学校和部分家长的反对。
《死亡诗社》鼓舞人心的教育启示
《死亡诗社》鼓舞人心的教育启示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经典的教育题材影片,它以独特的方式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者的责任。
影片通过讲述一位激情四溢的英语教师约翰·基廷(约翰·基廷饰)如何激发学生们对自由思考和追求梦想的渴望,以及他们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所遭受的压抑和束缚,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首先,影片中约翰·基廷所倡导的“死亡诗社”概念给我们带来了对教育目标的重新思考。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们往往只是被灌输知识,缺乏对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培养。
约翰·基廷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追求自己的激情,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潜能。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独立思想和创造力的人。
其次,影片中展现的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也给我们提供了对教育方式的反思。
在《死亡诗社》中,学生们在约翰·基廷的引导下,逐渐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们在课堂上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独特的见解,不再被成绩和标准化教育所限制。
这让我们意识到,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迎合社会的期望,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此外,影片中约翰·基廷的教育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对教师角色的思考。
约翰·基廷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严厉教师,他更像是学生们的朋友和导师。
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激励学生,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此付出努力。
他的教育方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为学生们树立榜样。
这让我们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们的引路人和启迪者。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最后,影片中约翰·基廷所面临的困境也给我们带来了对教育体制的思考。
约翰·基廷在教学过程中遭到了学校的反对和家长的压力,最终导致了他的离职和学生们的遭遇。
这让我们认识到,教育体制中存在着对创新和个性的压制,需要改变和突破。
浅析《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的教育思想
影 。主 人 公 基 延 老 师 用 他 的 行 动 向 观 众 展 示 了一 种 新 的
教 育 理 念 。 文 从 两 个 方 面 阐 述 了基 廷 的 教 育 思 想 : 育 本 教
想 需 要 极 大 的 勇 气 . 释 放 自 己 的 感 觉 更 需 要 胆 量 。 哼 要 而
着 小 曲走 进课 堂 , 把 大家 带 出课 堂 的基 廷 先 生 , 是 在 又 正
《 亡 诗社 》 述 了在 一所 严 谨 刻板 的名 牌 预 备学 校 死 讲 里 . 一 群 学 生 在 基 廷 老 师 的 指 导 下 学 会 了 如 何 追 求 自 己
的 人 生 , 何 追 求 自己 的 理 想 , 抗 压 抑 和 束 缚 他 们 的 教 如 反
学 体 制 。 但 尼 尔 的 自杀 和 基 廷 老 师 的 被 辞 表 现 了 现 实 的
拓 者 , 既 是 学 校 的 教 师 , 要 遵 守 这 所 古 老 学 校 落 后 他 需 的 制 度 , 是 一 个 拥 有 自由 思 想 的 舵 手 ( 长 )他 帮 助 又 船 ,
个 性 ” 让 学 生 懂 得 追 求 自己 的个 性 . 说 : 我 要 你 们 。 他 “ 走 自己 的路 , 自 己 的 步 , 何 方 向 、 求 、 笨 等 , 迈 任 欲 愚 无
台上 去 , 另 一 种 视 角看 问题 。最 后 , 德 在 基 廷 老 师离 用 托
默 化 的 影 响 .另 一 方 面 则 来 自于 基 廷 老 师 对 他 追 求 自我
固执 守 旧 的传 统 教 育 思 想 , 自己 的方 式 守 护学 生 对 自 用
我 的追 求 。
一
、
鼓 励 学 生 追 求 自 己 的 人 生
从《死亡诗社》看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
从《死亡诗社》看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死亡诗社》是一部经典的美国电影,通过讲述一位新任教师基恩的故事,反映了他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质疑、思考和推动变革的力量。
本文从《死亡诗社》中的几个关键情节来探讨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
在教育制度下,学生们往往被压抑,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创造力。
基恩教师尝试通过“死亡诗社”这个特殊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自由和开放的教育环境,给予学生们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有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自信心。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纸上谈兵、机械式的知识灌输,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基恩教师通过教授诗歌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和表达内心的真挚情感,通过创作与欣赏诗歌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种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感受美、表达美,培养了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生命的尊重。
传统教育理念往往追求分数和成绩,强调标准答案和机械记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在电影中,基恩教师对学生们说:“我们不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是为了通过教育来发现自己。
”他试图打破学生们的束缚,让他们追随内心的想法和兴趣,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和名校的门槛。
第四,传统教育往往缺乏对学生情感需求的关注和满足。
在电影中,学生尼尔的父母一开始充满期望地希望他将来成为医生,但尼尔内心更渴望的是成为一名演员。
他们的父母却无法理解和接受他的真实想法,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发展,让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教育理念的转变必然面临阻力和困境,需要决心和勇气来推动。
在电影中,基恩教师面临了学校管理层的抵制和学生们家长的反对,最终被学校开除。
他借助学生们的力量,成功唤醒了他们对教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追求。
教育改革需要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实现教育的积极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死亡诗社》中的教育理念
102012013167
文学院师范三班
戴亮亮
浅谈《死亡诗社》中的教育理念
102012013167 文学院师范三班戴亮亮
前言“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
这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句,也是死亡诗社的开篇之辞。
之所以把它作为开篇引言,是为了告诫,教育带给我们的不应该是被供奉在圣殿高堂的鲜红的成绩,更应该是解放天性后的自我,比如梦想、激情、血性和责任。
关键词教育目的双向沟通素质教育独立个性因材施教家庭教育
就如同威尔顿预科学院宣称的“传统、荣誉、纪律、优秀”一样,他们采取及其严格、守旧的教育方法来教导学生。
以“培养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为目标并“对他进行一板一眼教育”的麦卡利斯特老师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他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内容仅仅限于书本知识理论,整节课连珠炮般像学生提问,学生们一个接一个机械地举手快速回答,回答错误则受到严厉的批评。
这样高压的课堂换来的是学生们的怨声载道,“感谢上帝,我想我一分钟都坚持不下去了。
”但是仍然有许多的家长愿意送孩子来到这所学校,因为这所学校升学率高并且百分之七十五都进入了名牌大学。
男主角尼尔的父亲就是如此,按照自己的愿望想要设定安排好尼尔的人生,不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不容许尼尔的顶嘴与一丝反抗。
在我看来,这样的教育,出于一种及其狭窄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应反应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但这种古板的教育方法却仅仅满足于成绩的需求,却忽视了对学生本身的素质发展的要求和期望。
不论什么样的学生,都采取同等高压的教学方法,不容质疑,也不容许学生们有自己的想法。
伯特兰·罗素曾言:“规格化是罪恶之源”。
威尔顿预科学院的教育方式,在当今看来,即是一种片面性的“应试教育”,他们将学生都看为没有独立个体的人,极大束缚了学生的天性,削弱甚至扼杀了学生对于追逐梦想和自由的激情与勇气。
这样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流水线产出的工艺品,保证了“使用质量”,但是每个人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毫无特色,平凡无奇。
而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可见教育应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应该是单方面由施教者决定,而是取决于施教者和受教者双向的沟通,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那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合适的教育方式呢?《死亡诗社》在接下来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诠释。
而这种诠释,
新来的基廷老师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师,吹着口哨进入教室,没有一点威严的样子,在学生们诧异的眼光中悄悄拉近了教育者和施教者的距离。
此时在同学们的心里,对这个老师的授课已经抱有隐隐的好奇和期待。
果不其然,基廷老师没有采取“填鸭式”教学,第一节课将他们带到挂满照片的走廊,让他们用心倾听照片里的忠告——“抓紧时间,让你们的生命不同寻常。
”他称教材中的话为不实用的“屁话”,让学生们的前言全部撕去,学会自己思考,依照自己的感觉去欣赏诗歌的语言,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让同学们在校园随意行走,即使跟在他人后面也要坚持自己的步伐节奏,不要轻易被他人所影响;还鼓励同学们一个一个轮流站上讲台,去体验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待世界,寻找自己的
声音……
两者相对比,可见基廷老师快乐教学的魅力。
基廷老师的教学用自己独特的轻松幽默的方式,吸引同学们对于课堂的兴趣,是好奇逐渐转变为热爱。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吸收尤被迫转变为主动,效率大大增加。
他还创建了一个宽松自在的教学环境,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不会背训斥顶嘴;建立起一个较为优秀的素质教育的范本。
何为素质教育?即是满足个性化、人性化、特色化的教育目的,秉承使受教者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为当今社会所倡导。
他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搭建双向的沟通桥梁。
他提倡的不是高分,更多的是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诗歌的热爱和激情,培养他们坚持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这些,统统都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
如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认为:“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能。
”在基廷老师眼里,这群孩子不是获取高分的机器,他们总有一天要成长,要独立,要走向未知的社会。
条条框框的理论不能教会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能使他们明白在流言蜚语中如何更好地坚持自我,活得精彩。
所以基廷老师勇于打破权威的束缚,在学生们撕下教材前言的同时,他们长久得不到解放的灵魂似乎也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被释放,真正呼吸到了自由的气味。
威尔顿预科学院对于他们,不再意味着“嘲弄、颓废、恐怖、排泄”,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体验。
不再人云亦云,不再浑浑噩噩;没有无休无止的问题需要回答,也没有严苛让人难堪的批评,从那一刻起,他们拥有了和以前不同的全新的自我。
不但对每一节诗歌课充满了无比的期待,更点亮了追寻人生梦想的灯塔。
这一切的改变,都证明了,他们不是没有独立人格的玩偶,他们只是缺少推动他们前行的力量——基廷老师。
就像这部电影的另一个译名——《春风化雨》,基廷老师采用素质教育的模式,逐渐打消了学生们对课程学业的消极甚至是恐惧,像春风一样轻柔抚慰他们尚且青涩的心灵,浇灌出他们茁壮成长的人生树苗。
除了素质教育的魅力,基廷老师在教学中还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
因材施教最早是孔子对其弟子采用的一种施教方法,孔子劝子路听到后应三思而后行,却对冉有说听到后应立即实行。
公西华不解,孔子对曰:“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根据弟子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劝诫教育方式,更好弥补性格中的缺陷,推动学生个人的发展。
《死亡诗社》中的托德是一个较为内向羞涩的孩子,每当走上讲台,面对众人,他就无所适从,紧张结巴,不敢说出心中所想。
基廷老师看出他胆怯的心理,采用“孔子式”的教育方法,“逼”他咆哮,因为“咆哮是一种灵魂大声的呼喊”,适时鼓励,让他第一次在众人面前释放自己的激情,勇敢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他还鼓励尼尔勇敢追求自己热爱的戏剧梦想,与父亲长谈,争取理解。
作为一个老师,基廷无遗是成功并且令人敬佩的。
他能理解孩子们的胆怯紧张等个性上的缺陷,却不会置之不理,以所谓“宽容”的态度使他们的负面情绪如杂草般蔓延。
他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采取鼓励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勇敢走出第一步,打破以往僵化的“我不如其他人”“我做不好”的自怨自艾的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得到最佳发展。
打破学生僵化的思维,重塑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这样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比起原有刻板的提问惩罚,更具有灵活性。
一方面,更能培养学生真正的素质能力,使他们获得了从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另一方面,
切合了教育目的,引导学生走向不一样的各自精彩的人生,而不是只会钻营书本的老学究。
然而,尼尔在父亲重压下选择放弃了热爱的表演事业,在深夜饮弹自杀。
学校将所有责任推到基廷老师身上,声称是基廷老师的“教唆”毁了尼尔本来“优秀的人生”。
使得,对于他们而言,优秀的表现在于遵守严苛的纪律,不违背父母的期望,成为威尔顿预科学院史上又一个可以夸耀的人物。
可是这样的生活却不是尼尔所要的,抗争无果的他选择了以最激烈的死亡来表达自己的无可奈何。
这将敲醒我们的警钟。
一方面,家庭教育的责任重大,在当今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教会孩子“1+1=2”这么简单。
家长往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们能够实现他们当年没有实现的理想,却往往忘记了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人生。
他们不是发条,不可能按照设定的轨迹行走。
正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所以家庭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
作为家长,我们应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松开手中扯紧的风筝线,让孩子在了解自己、定位自己的基础上追寻自己想要的人生。
另一方面,没有人会将尼尔的死归咎于基廷的教育。
但需要我们深思的是,解放高负荷高压制的教育制度是必须的,如何走一条较为理性的解放之路?怎样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怎样平缓改革过程中所引起或者激化的新旧思想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在我看来,这需要父母、学校、政府三方的配合,缺一不可。
父母需要加深对于家庭教育的理解,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学校则是要相应国家的号召,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政府也应做好表率带头作用,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影片结尾,基廷老师被开除出校,但临走时学生们却纷纷站上讲桌,大喊:“船长,我的船长!”足以可见《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打动人心,在那些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记。
这部影片对我们当今的教育制度有极大的折射作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已经提出,希望教育制度的改革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参考资料《教育基本原理》《论语》《死亡诗社》百度百科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