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晖讲课稿:隋及初唐诗歌教学重点点拨(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春晖讲课稿:隋及初唐诗歌教学重点点拨(二)

(中国古典文献硕士研究生籍贯:张家川)

概说:

唐朝建国后,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租庸调法等措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再加上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因而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并得到发展。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也因农业的发展而发展,手工产品丰富多彩,商业都市繁荣兴旺,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形成了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的“太平盛世”,成为唐代经济繁荣的顶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便是这繁荣情形的写照。但天宝十四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唐代经济。进入中唐,均田制名存实亡,租庸调法也改为两税法。农业生产力遭到破坏,农民负担加重,生活日益贫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加速了唐帝国的衰亡。

在政治上,唐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唐初便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又废除九品中正制,限制豪门世族的势力,并照顾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使他们有机会参政、议政,因而扩大并巩固了唐代政权的基础;同时,完善科举制度,使许多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登上政治舞台,为新政权效力。上述政治上的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唐帝国的兴盛。安史之乱这一政治军事动乱,大大削弱了唐帝国的统治。到中、晚唐时期,藩镇跋扈,宦官专权,边患频仍,导致政局日趋黑暗,社会日益动荡不安,终于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导致了唐帝国的最后覆灭。

唐代的文化思想空前活跃。儒、释、道各家思想都得到自由传播与发展。由于唐代政局统一与政治比较开放,因而出现了南北文化与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汇,促使唐代文化呈现多姿多彩,达到空前繁荣。由于文化繁荣,促使唐代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达到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仅据《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所录,唐代有诗人二千多家,诗歌五万一千多首,并出现了众多诗歌流派和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唐诗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它们争奇斗艳,蔚为壮观。此外,散文、小说、词等各种文学样式也在统一文化背景下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隋唐文学诗歌诗人陈志昂张说、张九龄王之涣

正文

“四杰”之后,更高地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是陈子昂(661—702),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为唐诗发展开辟了道路。他的著作今存《陈伯玉集》。他的诗歌革新理论见之于他的《修竹篇序》。在《序》中,他首先指出了晋、宋以来文章道弊的事实,批判了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颓风,着重提出了恢复“风骨”与“兴寄”两个问题。所谓“风骨”,陈于昂称为“汉魏风骨”,也即通常所说的“建安风骨”,这是汉末建安时期出现的诗歌风貌。此时一些优秀诗歌,或反映社会动乱,或表达渴望统一的抱负,内容充实,情调慷慨,语言刚健,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均有鲜明特色。陈子昂力图以这样的诗歌传统,去替代“采丽竟,繁”的齐梁诗风。所谓“兴寄”,就是指《诗经》以来形成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方法,亦即“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方法,以使诗歌寄意深远,扫除浮艳浅薄的形式主义风气。陈子昂这种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对李白、韩愈、白居易等人的诗文革新都有启迪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他的理论主张的具体实践。他的《感遇诗》Z十^首以及《登幽州台歌》等是他的代表作品,实践了他的革新理论。首先,这些诗歌内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是讽刺时政、慨叹现实,或是感怀身世、抒写理想,都具有感慨深沉、刚健质朴的特色,继承建安风骨,洗尽齐梁浮艳。其次,这些作品均重兴寄。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兰若生春夏”),通篇比兴,以兰若的秀美与幽独,喻自己的才华与高洁;以兰若的凋零,抒自己的身世之慨。托物起兴,

因物喻志,寓意深婉,寄慨遥深,与齐梁间绮靡之作,大异其趣。

总之,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及其创作实践,一扫齐粱余风,为唐诗发展开拓了前进道路。《新唐书·陈子昂传》说:“唐兴,女章承徐庾余风,奉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充分肯定了他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先驱地位。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盛世”,也是诗歌史上的盛唐。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风云际会的幻想,以比他们所追慕的建安文人更为高涨的热情、更为豪迈的气质、更为坚定的信念,去观照社会、体验人生。不论个人遭际如何,无论感情快乐或悲伤,都开朗健康、豁达从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无限的希望,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从而创造出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尤其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盛唐在诗体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乐府、七言歌行、七绝的创作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杜甫更是众体兼长,律诗尤其具有很高的造诣。

张说、张九龄和王之涣

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诼州)。自武后起历任四朝,封燕国公。与许国公苏頲并称“燕许大手笔”。他是盛唐前期的文坛领袖,主要功绩在于阻遏了文学的浮华倾

向。代表作有七古《邺都引》,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抱负,风格接近盛唐歌行。

张九龄是张说之后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也是深为时人宗仰的文坛宗匠。创作主要表现自己如何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的人格操守。代表作《感遇》十二首,如其一“兰叶春葳蕤”,比喻贤者不随俗从流、不求悦于人。诗风清淡,情景交融。《望月怀远》在澄澈优美的月夜描写中,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其清澹的风格开孟浩然、王维一路诗风。

王之涣存诗只6首,但均为精品。其吟咏从军出塞之作,在当时即“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通过描写塞外荒寒景物,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现了作者对戍卒的深厚同情。诗意顿挫曲折,抒情含蓄委婉。《登鹳雀楼》写作者傍晚登楼所见山河胜概,气势恢宏,景象壮阔,于叙述登楼行动中寓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宽阔胸襟。全篇对仗而自然流畅,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意境壮美,富于展望,寓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宰相张说手题此联于政事堂,“令为楷式”,仿佛预告了诗歌高潮就要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